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日常开示汇总(增加三万字的新内容)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5-04-25 10:26:30 阅读: 503

第七章  修行篇

一、我见的表现

有的人做了一点善行就到处宣扬,就像公鸡一样到处咯咯乱叫,这样还有什么阴德可言?还有什么功德可说?假如能利益到别人,哪怕是让人开心笑一笑,哪怕能给别人带来一点点利益,都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可值得公开出来的,一公开出来,善报就受了没有了,后世更大的善报就得不到了,这就相当于阴德没有了,阴德是后世受的善报。除非是想给人做个榜样,以此来熏染带动别人也向善行善,才把自己的善行公之于众。

而有些人什么事还没有开始做,就高音喇叭到处广播,先提前享受一下别人的艳羡、恭敬、赞美和追捧,这是借高利贷提前消费的行为,很不明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有严重的我见,才有严重的虚荣,想要博取他人的眼球,把自己和他人以及其中的事和功劳等等都当作真实的,加以严重的执取。了解到什么是我和我见的表现,别人一作作起来,身口意行一出现,就能辨别出此人的我见是严重还是轻微,是否断我见了,离断我见还有多远,这样就让冒充圣人者无所遁形,那么谁还敢来娑婆世界行骗呢?

二、断身见的方法

问:假设组成身体的所有小颗粒(物质)的所有权归属地球,能运动的能量的所有权归属太阳,除去外借的物质和能量,剩下空荡荡的状态,不知道什么是自己。这样的思维能帮助断身见吗?

答:这样的归还方法,能帮助断身见,楞严经里佛讲过。但是身体里的物质色法,归还错主人了,地球和太阳也是物质色法,也有主人要去归还,如果把地球和太阳当作物质色法的主人,这还是错见,不能断身见。色身里的物质色法的主人是如来藏,是如来藏用四大种子形成的四大微粒,微粒再继续不断地聚集,就凝聚成了色身,从一粒受精卵到胎儿的色身,到出生以后婴幼儿的色身,再继续凝聚成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色身,老年人的色身,最后四大种子回到如来藏里,色身灭去消失。

整个过程都显示出如来藏是物质色法的主人,色身整体都是被出生和变化的,都是空的,因而是无我的,这样就能断身见了。但是四大种子形成色身的过程无法实际现前观行,虽然这样观行能观行得非常彻底和究竟,但定慧不足,还是从四圣谛的角度来断身见比较容易。

三、三果人退失了初禅定,果位会不会退失?

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果人即使禅定退失,果位也不退失。因为根本烦恼已经断除了不会再生起,枝叶烦恼即使生起,心也不会再如从前一样真有烦恼了,有时候偶尔现起的小烦恼,只是在意识层面的,不是意根深层次的,生起便会快速消失,不是真烦恼,根本不影响其解脱智慧,所以就不影响果位。根本烦恼决定着解脱的智慧,决定着能否涅槃。根本烦恼断了,还能不能生起,在佛经中没见到事例,现实生活中也没有遇到,所以不确定,不排除有特例。

小乘三果和大乘三果的情况是有区别的,小乘三果人因为很少度众生,一般都是出家人,事务比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什么事务,接触的众生少且单一不杂,心能够保持清净,禅定也容易保持,不容易退失,果位就不退,也许有特例。三果人虽然有初禅定,但是不是时时都有,不能时时都在定中,在初禅定中做事很困难,遇到需要太动脑筋和费心思的事就会头疼和烦心,其初禅定上坐时和特意保持时肯定是有,下坐时也许能保持,也许会退失一部分。比如晚上睡觉时就没有禅定,特别用脑思惟时禅定就减轻。

那么禅定减轻和晚上睡觉,果位能保持住吗?当然能保持,不能说醒着时是三果人,睡着就变成一二果或者凡夫。所以暂时退失初禅,果位不退。初果人有未到地定,禅定也很容易退失,但初果位不退。大乘七住位菩萨也有未到地定,也容易退失,但是位不退,名为位不退菩萨,不会变为凡夫,假七住菩萨谈不到退的问题,因为根本没有进七住位。

再比如说佛陀在四禅定中成佛,具足了四禅八定和灭受想定,但佛陀不能总住在二禅以上的禅定中,在这样的禅定中无觉无知,无法生活和度众生,佛陀平时行住坐卧只能保持初禅定;具足四禅八定的俱解脱阿罗汉也不能总在二禅以上的禅定中,行住坐卧也许能保持初禅定,也许不能保持。但是不能说不在四禅八定中,佛陀就不是佛了,阿罗汉就不是阿罗汉了,所以不在禅定中,果位是不变的。即使佛陀在初禅定中讲法一个月甚至一年、一劫,不入二禅以上的禅定中,佛陀的果位也永远不会退失。圆觉经中说:譬如销金矿,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意思是说佛已经从无明烦恼中修炼成佛了,不会再有无明烦恼了,佛位就永远不退。

那么长期退失初禅定,三果人果位退不退呢?这个要看智慧的保持情况,和身口意行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根据根本烦恼是否现行、菩提心是否退失、是否仍然不着世间的名闻利养来判定果位是否退失,而不能只以禅定而论。阿罗汉还俗退失四果,那是因为暂起轻微贪欲烦恼,后又厌倦世俗生活,又出家修成四果,三四果人断除了烦恼,没办法再过世俗生活了,即使还俗还会再回来。总结起来说,应该以果德来判定果位是否退失,检查三果人的果德变没变,看其思想行为是否还符合三果人的德行。禅定的结果应该是断烦恼,有解脱的智慧出生,如果这个结果不变,没有退失,那么果位就不退。

大乘菩萨的三果,要比小乘三果不容易保持,因为菩萨以度众生为重,接触的众生多,事务也多,用心的地方更多,比较繁忙,又没有时间修自己,禅定最不容易保持,退失是正常的。但是初地菩萨是行不退的菩萨,如果菩萨度众生的行不退,仍然保有大菩提心,行大菩萨道,不知疲倦,烦恼不生起,不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能舍弃自我,一心为佛教事业,并且唯识种智不退,那么初地菩萨的果位怎么能退呢?如果这些果德消失了,生起了贪欲和嗔恚,搞起了名闻利养,那么果位就退了。

三果的菩萨只有初禅定,还没有宿命通,命终以后再托生人间,就会忘记前世一切所修,没有初禅定,外表与凡夫无异。可是意根与前世是同一个,意根的思想观念、品德、福德、菩提心与前世一样,延续到今世,甚至定力和智慧也很强,其心行就与凡夫差异极大,尽管意识受到了世间法的熏染,有了染污,会熏染意根,造作一些不善业,但这染污是有限的、轻微的,意根的清净性起着决定作用,一旦再次遇见佛法,很快就会觉悟,快速消除这些染污,不会成为修道上的遮障,并且还会快速地证得三果,再次明心,进入初地。

所以三果的果位退不退,在于果德是否还在,不能只看单一的禅定,禅定起着断烦恼和引生智慧的作用,既然已经起到了作用,禅定退失一段时间就没有多大关系了,需要时再快速修回来就可以了。譬如打火机,把柴火引生出来,打火机火灭了也没有关系了。

四、最稳妥保靠的修行法门

问:是修断我见证果才有把握脱离轮回,还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更有把握脱离生死轮回?有没有一本万利相对稳妥的法门呢?

答:你这个问题的核心思想是:1,如何有把握脱离轮回得解脱?2,修净土念佛是不是比断我见更快更稳妥?而我认为得解脱出生死轮回最稳妥最可靠的办法,是当下就达到像圣贤人那样的德能,身心世界都像圣贤人那样,不仅在知见上在见地上与圣贤人齐,在禅定上神通上也与圣贤人齐,在品德修养上心性上也与圣贤人齐,在心量上愿力上发心上也与圣贤人齐,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上同样与圣贤人齐。总之,在一切方面都要与圣贤人齐,才能像圣贤人那样解脱自在,寂静涅槃,不受业力拘束。

四圣谛的理念能让众生看透看空娑婆世界的五蕴世间,从而能放下娑婆世界的种种缘,一心念佛,求生极乐,心与净土相应,往生则易。如果得初果向和初果了,更能保证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四圣谛理的辅助,念佛则是心不在焉,粘滞在娑婆世界的种种因缘里,徒耗费宝贵时间。所以修四圣谛和念佛二者并不矛盾,可以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证果和明心,都代表心的一种脱离凡夫生死轮回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代表德行德能都很高深了。把这种高深的德行德能取个名字,定义为断我见证果,定义为明心见性,定义为初果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定义为三贤位菩萨,定义为初地到八地菩萨。即使不取任何名字,没有任何定义,只要具足了这些德能德行,就是得解脱了,脱离了凡夫的生死轮回境界了。

所以众生不管如何修行,不管修什么,只要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了,把身心世界都提升八度提升几级,那么自己所处的境界当下就是解脱境界了。改变身心世界是根本,提升自身德能是根本,其他都是附属品。如果提升不了自己的德能,改变不了自己的身心世界,其他的附属品都不会出现,那么只执着附属品有什么用呢?最稳妥最保靠的修行法门是什么,应该都知道了吧?

种种果现果得果报,都是如来藏实现的,如来藏根据什么现起这些果报?根据修行人的心,心行身口意行。心行不到,身口意行不到,如来藏就不能现出任何果得果报,如何能有初果到四果,三贤位和入地菩萨?如何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些果报任何个人定义和取舍都不算,只有如来藏现起的才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对于果的争议和计较,还不如脚踏实地如理如法的修行来得实在。五、如何修行才能得人身不堕入三恶道?

断我见证果和明心见性可免除三恶道业,与人相应,后世可得人身,不堕入三恶道。佛经中说五戒全者能得人身,能把五戒完完全全守好不犯,命终没有重大恶业出现,也能保证得人身。但是怎样才算守持好五戒不犯呢?心性的转变是个关键,业障的消除是个关键,福德具足是个关键,降伏烦恼是个关键,有空的智慧是个关键,有禅定是个关键。戒定慧不仅能降伏和断除烦恼,改变心性,消除业障,也能增长福德,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能保证得人身。

除此而外,只有福德心性与人相应,虽然没有证道,也能得人身。根据禅宗史料记载,过去有些参禅人,虽然没有证道,但是有很深的禅定,在命终时以禅定力和福德力,可以直接投生在某居士家中,甚至福大的还能抢胎,不用足月就能出生。禅定再深达到四禅定的,可以随时舍命走人,没有见道都可以做到直接投生人道和天道,见道以后更能投生人道和天道,免去三恶道的苦。

只要严格守持戒律不犯,禅定达到未到地定和初禅定,处于参禅阶段,智慧也不错,由此戒定慧的修行,就有很大的福德,业障很轻,业障重的修不到这个阶段,福德小的也修不到这个阶段。这样就能保证投生人道,不去三恶道。这是什么阶段呢?是临见道之前的阶段,相当于初果向,修行接近于初果阶段。得人身的条件是福德与人相匹配,德行、心性和慧力也与人相匹配,没有重大业障的遮障,重大恶业的业种消除或者是无法现前了,这样才能投生为人。

我们团体里是否有处于大乘参禅阶段的人,现在不得而知,但是却有处于未到地定观行断我见的人,这些人差不多处于初果向阶段。这个阶段就可以保证后世再投生为人,继续今世的修行,修行可以说是连续的,没有被三恶道打断。比如咱们团体里的惟如,有三昧定,有白骨观,戒定慧具足,重大业障消除不现前,心性转变,性障烦恼轻微,后世可躲过三恶道,投生为人继续修行。白雪香更是如此,禅定和小乘空的智慧很深,戒定慧具足,心性纯善,不与三恶道相应,后世不可能去三恶道受报。

还有群里的蓝天,四念处观行修得相当好,心性良善,有禅定,智慧也深,戒定慧具足,没有重大业障遮障,福德深厚,有菩萨种性,心性不与三恶道相应,后世也能免三恶道苦,在人中继续深种善根,植种德本。这个德很重要,是三善道与三恶道的分水岭。一个人没有德,无法做人。有这些修行先范做榜样,大家应该对自己的修行有信心,只要沿着正确的轨道修行,得初果向还是不太难的,后世得人身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六、实修比单纯的学理论更加困难

在互联网时代,理论爆炸,学习知识变得很容易,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了,难就在难在实修这块。一是没有多少实修事例经验可借鉴,二是没有实修实证过的人予以指导,三是必须突破重重阻碍,亲力亲为,没有人能代替,四是众生根基普遍都不太好,业障这关难过,无法下手把修行落到实处。

我们这里都以实修为主,不以前期的理论知识为主,不耍嘴皮子功夫,不去四处辩论争胜。一旦进入了实修阶段,有了实修的基础和窍门,即使今世没有证得什么,也不容易下三恶道,后世再接触佛法,就会自动进入实修状态,修行就会很快。望大家珍惜这个机缘,莫再攀缘世俗无益之事,更不要追求世俗里的享乐,世间里没有什么可乐的。希望大家都长点心,在认知里多提升点智慧含量。

七、修行是让境界空还是让自己空?

境界都包括什么法?境界就是尘,尘是一切与我的识心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包括人事物理一切法,包括自他五阴身,根尘相触生识,有识就有分别,就会起心动念。那么修行是空境界还是空我?是我先空,我空了境界就空了,不是境界空了我就空了。

境界若无,我就无,境界若有,我就有。这叫什么修行?若这样也叫作修行,那么外道修出四禅八定空了境界相,却只留我,他们是否断我见了?谁比还外道空?修境界者,原来是随境界转者,随境界转的就是凡夫。我空了,还有尘吗?尘随着就空了。你若不空,一切境界起,你若心空,一切境界化为无。

八、心空以后还有境界显现吗?

众生只要有意根存在,有五蕴存在,如来藏就会输出业种和七大种子,变现出五蕴所需要的法,就有种种境界出现。诸佛菩萨都有意根和五蕴,因此诸佛菩萨都生存在世间一切境界里,广度有缘众生,但这绝不影响诸佛菩萨的心空的证量和无我的证德。因为心空不是要把一切法都灭去才称作心空,而是不认一切法为真,不追求一切法,不执著一切法,这才是心空。心空是让心空了法,不落于有中,而不是让法灭去了而留心。如果要把法都灭去,首先意根要先灭,继而五蕴身也要灭去,这个众生就消失不见了,然后法就随之灭去。这样的话这个人就消失了,修不了佛法,也不能成佛了。有一些阿罗汉在命终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但还没到命终的时候,阿罗汉的意根和五蕴都还存在着,如来藏就要变现出阿罗汉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法,包括境界。

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是何为心空,心空是把法看空观察空,不是把法灭掉让法空不存在。很多人都对心空有误解,认为空就是不存在,实际上心空就是不管什么法出现,心都知道法的本质是空的,因而不去追求和执著法,也不生起烦恼。

如果空就是不存在,那么有人认为自己空了,那还吃饭做事吗?色身还有什么活动吗?把自己灭掉没有?认为空了的人,为什么还用嘴说话,为什么还用手打字?不是空了就是不存在了吗?这样的误会是很大的,佛陀空得最彻底了,可是佛陀也有五蕴活动,也在境界中讲法广度众生。而且还讲五蕴法,讲世界的成住坏空,佛陀这样讲是承认五蕴是真实的吗?是承认世界是真实的吗?都不是的。佛陀讲五蕴是为了让众生正确认识五蕴,通过修行证得五蕴皆空,佛陀讲世界是为了让众生正确认识世界,通过修行证得世界虚妄,从而达到心空。所以心空就是指心的一种状态,不是让境界空,境界本来就是空的,不用再去空它,修行不是修境界,而是修心,把心对境界的执著空掉就行了。不管心空不空,境界都依然显现,不管显现什么境界,心都要把境界空了,不念不住不执境界。

九、生起念觉分是证法的前提条件

七觉分中第一个是念觉分,意思是学了某个法以后,了解了这个法,认识了这个法,并且记住了这个法,法入心了以后,心中有了这个法,平时能够忆持这个法,想着这个法,思考着这个法,遇境就能如实观察这个法,这是证得法的前提。中间少一个环节步骤,念觉分和七觉分都不圆满,就不能证法。而法入心能够忆持了以后,就不用每天都手离不开书本地学这个法,否则就没有生起念觉分。那么在学佛修行的什么阶段才能有念觉分呢?

什么人学完法以后,怎么学也不能入心,记不住,想不起来,必须依赖书本才能了解法,才能思惟书本中讲的法呢?还没有生起念觉分的人对法没有什么印象和兴趣,就是这样,念力很差。只有把兴趣提升了以后,知道法的重要性以后,心里才能时不时地念着法。

比如说,学完小乘法五阴无我之后,看着书就知道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是空的假的不真实的,而离开书转身遇到六尘境界时,看见色尘还是非常挑剔,非常在意,想要最好的,不想让自己受一点委屈,听见声音也是非常挑剔,非常在意,嗅着味道,也非常挑剔,非常执着香臭,遇到触法也是,非常挑剔执着,完全忘记了自己刚才还在读六尘虚妄不可得这句话。这些现象说明,此人对于六尘空假这个法没有入心,没有忆持性,不能思考观察,念觉分还没有生起来,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证得六尘无常无我呢?没有日期,也许驴年,也许马月。

十、精进学法算作是修行吗?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三藏十二部清净妙理,属于理论和知识范畴,这些理论知识在实证之后,破除相应的无明,就没有用了,就要弃舍掉,如果留存于心,只能窒碍心识,不能心空无碍,徒增法缚。比如用药治好了病,就应该把药丢弃,否则执药反成病。而与法相对的非法就是无明,贪嗔痴烦恼。无明的范围极广,凡是错误的、不如理的、导致生死不绝的思想观念都是无明。这些非法更是要舍弃掉。我们整个的学佛修行过程,就是不断地破除无明的过程,直至无明灭尽,到了彼岸,再不需要修行,法理也要空尽。

这样法与非法的关系就很清楚了,二者是药与病的关系,是对治与被对治的关系。法是用来对治非法的,非法对治没有了,法也要舍弃,这样心就空了,清净了,常乐我净了。既然法是用来对治无明的,它就是修行的一种工具和方法,而修行的对象是无明烦恼,而不是法本身。法是理,无明烦恼是事,事体现在身口意行上,身口意行也是事,分为善、恶和不善不恶三种,恶灭心就变为纯善和清净。那么用理破事,圆融事,圆满种种事行事相,就是修行最初和最后的标的和宗旨。

到最后心中的法肯定是要消除的,事行是否也消除呢?无明烦恼的事行一定要消除,消除了无明烦恼以后,身口意行就会变得彻底清净,没有染污,这样就圆满了种种事行,成就了无上佛道。但诸佛成道是不入无余涅槃的,在无住处涅槃中,圆满清净的事行就要常常现起。因为诸佛因地发愿要广度无量众生,成佛以后就要圆满地实现因地所发的种种清净大愿,所以事行不能断,也不能灭,直至众生度尽。

这样就清楚了,有智慧能理事圆融,能圆满种种事行,才是真修行,能用以自豪和标示于人的应该是无无明的清净的身口意行,而不是学了什么法和学了多少法,因此方法和用具不必展示于人,结果很重要,将结果示人,才能激励人、教导人、引导人,走上破除无明的成佛之道。就像身体健康的人,只向人展示健康的身体就行了,没必要到处宣传自己有治癌药,有治白血病的药,无病才是令人自豪的。用法对治了非法,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消除了无明,去掉了贪嗔痴烦恼,灭除了我法二执,这才是根本。如果不起作用,念佛也是非法,如果能起到作用,外道非法也是法。

现在有一部分人理论是理论,事是事,二者没有关系,那修行到底是在修什么?很多人都以为学佛就是学理论知识,多懂一些佛法,而懂佛法是为了什么却不知道,修行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不知道。如果学佛只是为了掌握理论知识的话,即使学富五车,变成了佛学博士,也仍然是无明众生,不能解脱一丝毫。理论知识并不能让众生成佛,执理废事,反倒变成了法执,被法所缚更增生死,这样的学法就是愚痴行,不算作修行。理论是为事服务的,事圆满了,理论就没有用了,应该舍弃了。哪有智慧人成天抱着理论而不顾事,本末倒置呢?

人是在事上解脱,不是在理论上解脱的。有些人真是颠倒,高捧着理论,却大造恶业,以为理论在手,目的达成,事行不管。而实际上,有用的是事,需要圆满的是事,事圆满了才是佛。为了把事圆融做好,才去学理论,用理论指导事行,改变事行,圆满事行。若不为此,埋首三藏十二部中,孜孜以求,所为何事?为学而学,岂不是无用功?那些学了一些法就傲视群生的人,是多么地愚痴颠倒啊!所学不能减轻贪嗔痴,反而增加了无明,莫不如不学,学来学去也只是个祸害,让众生误会佛法误会佛教,就是在造大恶业。总结起来说,不能圆融事行的学法,再精进也不算作修行。

十一、杂学不是正精进

我们学佛修行是要解决实际的根本的生死问题,不是为了学理论的,理论知识掌握一些够实修用的就行了,别再往里深钻,心思要用到关键处,只要意根智慧开发出来,原来不懂的法都会明了,原来不知道的知识都会清楚,然后自己的智慧总结出来,传递出去,就变成了别人需要的理论知识,于人于己利益无量。

周利盘陀伽证得四果阿罗汉之后,仍然不会讲法,嘴笨,但事都做到了,有解脱智无生智,就是表达不出来,知识面也不足。虽然如此,不障碍他是圣人,有解脱三界生死的智慧,苹果吃到肚子里了,这是实实在在的,比那些能写出一百本书的夸夸其谈的贪嗔痴烦恼具足的凡夫强大多少倍?

很多人不懂得学佛修行,天天津津乐道于到处收集知识,不管是有用没用的都努力收集,净捡一些芝麻,收集之后再忘记一些。无尽宝藏不去开发,金钥匙不知道拿到手里,看似努力用功,其实是邪精进,越精进离道越远。

有些人就是喜欢研究万花筒中的花样图案,第一种图案还没研究出来,就换成了第二个图案,一万个图案转换,追逐各个花样,结果把眼睛晃花了,也没研究明白。无智的人就是不知道研究制造万花筒,有了万花筒一切花样图形自己随心掌握岂不快哉?世界上知识无量,成爆炸式发展,天天追逐能得到什么?发大菩提心,努力变成知识库,一切知识从自己心中源源不断地汩汩而出,众生都能依靠你这个知识库汲取知识营养,那是多美的一件事?

为什么有人修行没有多长时间,禅定就很深,观行智慧也好,三昧不失,而有些人修行了几十年,禅定不出现,智慧力弱?痴狗逐块,外面的什么东西都去关注,都感兴趣,每天各大平台里转,什么知识都学,到现在都一无所成。往往越一无所成的人越自信,凭什么自信呢?

有些人如果打开他的后脑勺子,就会发现,那里都是一堆乱线头子,杂乱无章,思想没有什么逻辑性,上一句话和下一句话都对不上茬,还出去乱学那些没有逻辑性的东西,脑子越学乱线头子越多。人的思惟路线和方式是有熏染性的,跟什么人学就会学出那个人的思惟特性。没有辨别力的时候,随便乱学,本来自己智慧就弱,再熏染杂乱思惟方式,自己的思惟就更不能走直线,说话绕来绕去,说不到根本和重点。思惟路线不对,能证果和明心吗?

人家修得好的人,长处定中和观行中,别说外边杂乱的东西不学不看,就是师父我说话人家都没心思听,我这边说,人家心里在观行,毕竟做功夫要紧,生死大事要紧。而几十年修不出什么的人,每天都忙着杂乱无章地吸取各种杂乱的知识,忙得不亦乐乎,你究竟有什么可乐乎的?大脑堵得一塌糊涂,一根清晰的线都没有。

十二、持戒算不算修行?

甲说: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破我执,进而破法执。而破我执、法执就要有般若智慧,如果要成就般若智慧,就必须有禅定助缘,没有禅定助缘心就会散乱,即使熏习过般若智慧,也使不上力,所以要有定功。而禅定的基础在戒,只有透过持戒,才能遮止、不去做一些不好的业,使身、口、意三业保持清净,这时就有了力量用般若智慧破除内心的贪嗔痴、我执等。

甲的意思是持戒有助于禅定,保持清净心,不造恶业,在禅定的力量下断除贪嗔痴烦恼,破除我执和法执,这样的持戒算是修行。但我觉得单单不造恶业的持戒还是不够的,虽然说从初发心学佛的角度来说,这样已经很好了,但还是没有进入修行阶段,因此还不算是修行。

修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身口意行,行是身体力行,具体操作,对于善法善业有所造作,只不作恶还不行。众生的身口意行都具足了贪嗔痴烦恼,具足了无明,这些无明烦恼需要用善法来对治,善来恶去,有善就有福,福德一是有助于持戒,二是有助于生起禅定,降伏烦恼,三是有助于生起智慧,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清净身口意行,让身心世界都得到转变。仅仅是持戒不作恶,还不能具足善法,不能有大福德,因此还不算修行。

乙说:持小乘戒,不是真正的修行佛道,顶多算是一个修行的保障,持菩萨戒才是修行。修行佛道就好比一艘船行于苦海,船行的方向、路线是第一重要的。佛世尊开示的修行路线图第一重要,法船第二重要。仅仅持小乘戒,为什么不算修行佛道呢?譬如只保护自己的小船不触礁,不漏水,孤零零地飘荡在苦海里,自利不了,利他又不能,这怎么算是自他兼利的修行呢?

乙的观点是仅仅持小乘,还不算修行,持大乘戒才算是修行。但是大小乘只要有纯正的发心都是修行,只不过各自的目标不同,小乘在中途就下车了,而大乘是在终点站下车。持戒是不是修行,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心行而持戒,持戒所指向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持戒是为了人天福报,得了人天福报或者是造恶业,或者是福尽又堕落,这样的持戒仍然能导致堕落,那就不是修行了。外道门也持戒,很多人五戒绝不犯,心也清净,最终仍然是外道,不走佛道,这样的持戒也不算修行。

小乘修行的目标是断我见,修成无我,改变五蕴是我的思想观念,解脱五蕴束缚。如果能以无我无私的心持戒,就能断我见趣向解脱,得涅槃果证,那么这种持戒就属于修行。相反,以有我之心,不行无我之事,心中处处计较着我,这样的持戒就不是修行,得不到无我的果德,得戒福以后还会堕落。大乘以无我之心行利他之事,发大菩提心,这样的持戒是修证的基础,能改变心性,增长定慧,导向明心证悟,所以算作修行。

十三、什么是邪精进?

邪精进与正精进相反,所努力的方向不正确,而方向不正确,则越努力离目标越远。正精进努力的方向是证得无我,证得空,越来越无我,越来越空,直至彻底究竟,围绕着这个目标修行戒定慧三无漏学。而邪精进的人心中我盛,着有不空,无论修什么都是为了那个所谓的我的世俗利益,着于世俗的有,对于名闻利养心有希冀和追求,与道背道而驰。这样的话,尽管日夜不息地打坐念经念佛,学法甚至弘法,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只要自己得利,与自己有关的人得利,别人好不好无所谓,甚至还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的修行,越精进离无我之道越远,离空越远,离法界实相越远,最后还容易修成魔。

没有清净大愿正愿的精进,虽然不算邪精进,但也不是正精进,一切修行愿为先导,无愿不成事,有愿事半功倍。愿如加速器,愿如深坑中的梯阶,愿如泥中的牵引绳,愿能摆脱业力的纠缠,直达涅槃彼岸。小愿为自身,大愿为众生,邪愿为假有,正愿为真空,为清净。大愿和正愿发不出来,修行尚浅,一旦善根福德积累得深厚了,自然愿起,有愿皆成。

十四、为什么声闻人厌多闻缘觉厌思惟?

优婆塞戒经第一卷原文:声闻之人厌于多闻。缘觉之人厌于思惟。佛于是二心无疲厌。故名为佛。

释:具有声闻根器之人为什么会厌倦于多闻?小乘经中佛曾经说声闻人因为喜欢多闻,才被称为声闻,而在大乘这里,佛却说声闻人厌于多闻,是不是佛说法总是颠倒?其实不是,每个定义都有一个前置条件,都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定义,超出这个范围,从前的定义就不适宜了,那么定义就要改变。声闻人的多闻,是在小乘解脱道范围内的多闻,是在四圣谛世俗谛范围内的多闻,超出这个范围,他们就不想多知多闻了,满足于现状,同时也认为超出这个范围再也没有什么法了。这种认知的局限性缘于他们的发心,缘于他们的心量和眼界,也缘于他们不算太深入的智慧见地。

声闻人通过听佛讲法,认识到了五蕴世间苦,他们发心小,只想解脱世间苦,只要能解脱世间苦,这就足够了,至于遥远的三大无量劫的成佛之道,他们不感兴趣,也有的人认为能解脱三界系缚就成佛了,其余的就没有什么可修可证的了。缘于善根福德智慧的局限,他们在修学四圣谛时,触碰不到大乘般若如来藏之理,于是就盲目地认为四圣谛对于解脱已经是究竟到底了,再无他法了。正是基于如此的愚慧,在法华会上,才有五千比丘退席,大乘法他们不信不听,更不会去思惟。从这一点上就可看出,声闻人其实是不喜多闻佛法的。

缘觉辟支佛们的善根智慧要比声闻人深一些,他们不必跟在佛身边多闻佛法,但遇因缘就会独自思惟其来龙去脉,追根究底,彻法底源,于是就有了对十二因缘法的思惟,在反反复复正推和逆推中,触碰到了五蕴世间一切法的最初来源阿赖耶识 。他们思惟到阿赖耶识这里,缘于根性和习性就不再进一步思惟了,也不想去实证这个法界实相真理,智慧就停滞在能解脱三界世间苦这个程度。因为他们没有发大菩提心,想要成就佛道,他们只想解脱五蕴世间束缚,别无所求,所以才满足于现状,满足于断除对于解脱五蕴世间苦的无明,更深细的无明没有断除的欲望和打算。所以佛在这里说,缘觉厌于思惟。

佛异于声闻缘觉,在三大无量劫的修行中,发心广大,为无量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得安乐,根深器大,智慧就广大,为了探究法界真实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满足于现前所得小法浅法,不断地深入思惟,不断地探究究极真理,对真理的追求从来没有疲倦,才能最终圆满一切种智,成就佛道。

总结起来说,一个人的根器是极其重要的,根深器大,才会枝繁叶茂,心包太虚,才会量周沙界。当一个菩萨能度到一个大根器的众生,该有多么幸运,遇到一个大根器众生该有多么宝贝,谁愿意额外花费心思度那些无用的自私声闻人,耗费自己宝贵的度众生的精力?有这精力度一个初发心的菩萨,胜过度百千万亿声闻人。这个初发心菩萨,将来成就时,能拔济无量众生的苦,带领无量众生走向解脱。如果能度到善根已经成熟了的菩萨,那更是非常幸运的事了!

因此,如果你们看到我有偏心,就不要奇怪和误会什么,要看我因为什么而偏心,心偏到了哪里,哪里就有大乘菩萨,不管是初发心菩萨也好,久修菩萨也好,总之是菩萨,将来是要成佛的,是会有无量众生从之受益得解脱的,也许现在就有很多众生在暗暗受益着。如果我没有偏心,那就没有平等心了,就有不公平的事出现,那样的心才是偏的。比如说甲作出了一百份的贡献,乙只作了一份的贡献,我如果都给同样的待遇,这显然是不合理、不公平,也不平等的。

佛同样有偏心,佛是偏爱大乘菩萨,偏爱于佛子的。谁是佛子?初地以上的菩萨是佛子。尽管这些菩萨在五蕴世间解脱的智慧上,不如阿罗汉和辟支佛,甚至与他们相差很大,但是佛护地上菩萨,称他们为亲儿子,让他们继承如来家业;而称阿罗汉辟支佛为焦芽败种,从来不说声闻缘觉是我子佛子。佛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身边跟着的都是佛无量劫所度化的各阶位菩萨,这些菩萨们虽然居在他方世界,却能随佛去往十方世界度化众生,佛的随从众里可没有声闻缘觉。佛在娑婆世界讲法,为声闻缘觉只讲了十二年,为菩萨们却讲了三十多年。三藏十二部经里,仅有少量的声闻缘觉法,大量的都是大乘菩萨法。没有讲出的法,更有极多的都是菩萨法。

十五、心缚尘劳不如觉醒修道

由于业力突然间的意外死亡,心里没有准备,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易再投生的,无法投生就会成为孤魂游魂,尤其是死时尸体残缺不全或者是全无者,更无法投生。这类众生心里非常没有归宿感,惶恐不安,很痛苦。意外死亡的人不容易投生,往往会在自己死亡之处等待机会,或者想办法制造意外事故,借着新死之人的魂再次投生,俗语说是抓替身。自杀的人也是这样,只有抓到替身,才好投生。所以发生事故之处,以后会隔段时间再次发生事故,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事故,不仅是地面,空中、水中事故都是如此,好多事故是众生的执念造成的。

为了救度这些横死意外死亡的人,让他们尽快投生,我们就要为他们念佛念经回向,让他们明理,去除执着和执念,增加他们的福德,让他们有机缘想去投生就去投生,不要守着死亡之处,徘徊不已。我们应该发慈悲心,抽点时间念佛念经给这次空难者回向,如果他们能在一个月之内投生,以后在同一地点就不会再次出现意外事故。

每个人早晚都会死,但尽量不要横死,不要意外死亡,最好是善终、正常死亡,最起码要落得全尸,这样后世才好办。好死善终也是福德所感,善业所招,所以我们尽量在日常生活中随缘行善积德,不要做恶事,损人之事一定不要做,尤其是对三宝,能护持则尽量护持,不能护持也不要毁谤,起破坏作用,要做到言行无亏,避免今世后世受到重大的恶报。

这次空难者,有不少人的人生还算圆满幸福吧?工作事业家庭都挺不错,令人羡慕吧?可是结局如何呢?几十年时间的所谓圆满幸福快乐,后世却是千万年甚至更久的苦痛,流离失所,身心难安,甚至想要有个色身都很难。所以有智慧的人,眼光一定要放长远,格局一定要大,眼界一定要宽,站得要高看得要远,以有生之力,搏永生之安稳。要做聪明有智慧的人,不要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心量短小,只顾眼前蝇头之利,不管未来无量劫的生死苦痛。

有多少人找借口说,我现在还不能出家,还不能全心修行,因为我在世间还有责任和义务。可是如果你的家人和亲友突然间消失不见了,你的责任和义务该怎么算?如果你自己突然间消失不见了,还谈什么责任和义务?所以趁着有生之年,趁着还有精力,应该多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多做一些有利于更长远之事,别只顾着目前几十年,几十年时间确实是很短暂很短暂,未来长劫却是很长很长,长得无法计算,你是应该在意这几十年的人生享乐,还是更应该考量后世长劫的安稳?世间之事,早就应该心清如镜了,什么事还能迷惑住自己的双眼和心智?智者应善思。

十六、不过如此

移山填海,伟大工程,挥沙运石,众志成城;

高楼大厦,宏伟壮观,安居乐业,人生荣华。

天上看之,如蚁造穴,群蚁合力,搬沙运土;

穴成群居,安蛋孵卵,天灾毁之,移穴再造。

你之伟大,我也不差,历劫如此,循环往复;

碌碌一生,终归寂灭,回首一望,无尽苍穹。

众情执之,浑然不觉,迷之争之,不过尘沙;

身生身灭,尘幻埃亡,唯一不化,不如一土。

十七、劝修

一到过年,农村就要杀猪宰羊了,最后一顿给猪喂食的时候,猪吃得还那么欢快,丝毫不觉得这是有生之年最后一餐,吃了一辈子无所事事,养出肥膘却丧失了性命,越愚痴的畜生,越没觉悟。人也如是,人类的一切灾难都摆在眼前,明晃晃的,丝毫没有遮掩,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跑,什么也靠不住,在灾难四起之时,却还有心游山玩水,看山看水又看雪,能玩则玩能乐则乐,犹如猪在享受最后一顿晚餐。人与猪的区别在哪里呀?

不要觉得一辈子很长,那是错觉,在天人看来只几分钟几天时间而已。不要觉得自己还年轻,黄泉路上无老少,白发人送黑发人常常在发生。不要觉得自己没事,遇上大灾大难的有不少都是很自信的人,都是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才留下悔恨的眼泪,却为时已晚。

遇到佛法了,还不觉悟,还不想努力修行,改变生死悲苦的命运,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药可救?我说谁,谁应该知道,如果还不知道,简直是蠢笨如猪了,知道还不改,还有什么好话可说呢?

十八、如何才能运用好自己的思惟?

问:人死时,身体里众生是不是都离开了?死后身体里还有没有众生,特别是有没有无形众生?

答: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众生附在别人的身体是为了什么,利用别人的身体想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再思惟人死了以后,身体会变得怎么样,对众生是否还有用。按照这样的思惟顺序,都思惟清楚了,就能明了人死后,身体里是否还会有各类众生。

我们对各种问题,一定要有个清晰的思路,思惟要具有逻辑性,这远远超过解决问题本身。如果思惟没有逻辑性,思路不清,即使能解决一个问题,其他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都得依靠别人来解决,而依靠谁也不如依靠自己,自立才是根本。如果自己的思惟没有逻辑性,思路总是不清晰明了,那就要分析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思惟力不够好,再想办法解决这个原因,让自己有个非常强大的头脑以解决诸多问题,或者是关键问题,或者是浅显的基础问题。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