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日常开示汇总(增加三万字的新内容)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5-04-25 10:16:20 阅读: 408

第三章  意根的实修实证

一、如何不影响睡眠而让意根思考问题?

如果想在不影响睡觉的情况下,在临睡前给意根布置些任务,让意根在睡觉期间思考一个问题,那就需要意根非常熟悉这个问题,了解问题的内容是什么,不需要意识再帮助分析问题,不需要意识再传导什么信息了,并且这个问题也不着急解决,不需要马上就知道答案,这样意根就会放心地让六识灭去了。布置完任务,给出思考问题以后,其他事情就不要做,也不要想了,直接睡觉,让意根心里只有这件事,不被其他事情覆盖和影响。意根需要启用意识配合自己思考,一定是对问题还不太熟悉,找不到解决的路数和方向,才需要意识帮助分析,给出可以参考的信息。如果意根对问题非常熟悉,有解决的方法,即使意识想帮助分析,意根也不用,嫌祂碍事。

二、用意根思考问题的特征和益处

对于疑难问题的思考分为不同的浅深层次。最浅的层次是意识单独的思惟,因为没有禅定,意根对问题也不熟悉,所以就参与不进去。在意识的思惟过程中会掺杂一些语言、文字和声音,心中有思惟的相貌,整个过程容易被观察出来,这是意识对自己运作的反观作用。其中语言包括自言自语,以及手势等身体语言;文字包括写在纸上的,以及心里的想象和描述;声音包括出声的声音,以及不出声的心声。在思惟的过程中,可以分散思惟,心可以不用专一,不用有禅定,思惟的结果,意根不承认,因为没有参与其中,心里不是很肯定,容易被推翻,不会采取实际上的相应的行动。

稍微深一些的思考,有意根参与其中,有一些浅定,意根与意识二者共同思考,一明一暗,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其中不排除有语言、文字和声音。意识负责提供资料和事例,以及粗略的分析推理,意根摒弃一部分所缘,专心、半专心地思考。因为意根要思考,就没有更多的精力缘一切法,必然要舍弃一些法,这样粗浅的禅定就出现了,缘法与不缘法由意根抉择,缘什么法不缘什么法由意根抉择。如果意根不参与思考,就不会抉择舍弃一部分缘法,就不会有粗浅的禅定。意根舍弃的法越多,禅定越深,参与思考的程度就越深,越容易思考结果。

最深层次的思考是意根单独的思量,这时候禅定已经很深了,意识的辅助和传导作用都已经完成,意根对问题已经了解和熟悉了,舍弃了绝大多数的法缘,一心在禅定中独自思考参究,甚至在梦中都在思量,不休息,一旦思考出结果,意识一醒过来就明白了,还不影响睡眠。心里一旦有禅定了,即使是短时间的禅定,也必然会启动意根,而另一方面一旦进入意根思量的程序,往往很专心,其他的法缘就顾及不到了,必然出现禅定。

由此可见,意根是作主识,是安排抉择事情的,祂一思量,就安排不了其它事情了,禅定也必至,修行过程中有没有禅定在于意根,由意根说了算。所以要想快速修定,就要多用意根,要想用意根思量,就要多修禅定。用意根思考形成了习惯的人,以后再遇到什么疑难问题,立刻就会进入意根思考模式,不用意识引导,注意力非常集中,内心专注,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不影响注意力的集中。古来至今,凡是思想深邃的人,凡是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习惯用意根思考问题的人。

用意根思考问题的益处是,能一步到位,直接解决核心问题,没有疑惑,不用纠结,不会反悔,内心愉悦。比意识思考的更通透,更究竟,更彻底,更有深度,更具智慧性,心里更认可,更踏实,永远与结果相应,不用费心再记忆背诵,而意识思考出来的过后容易忘记,想不起来。

三、用意根念佛和思考问题会感觉累吗?

念佛时只管念就行了,不用动脑经思考佛的种种功德,以及如何念才能达到效果这些问题,消耗的脑力精力和能量比较少,如果念佛的时间不是太长的话,正常吃饭,就不太会感觉累。但刚开始学会意根念佛的时候,由于不熟练,需要用一些心思,会感觉累一些。等到念佛渐渐进入三昧境界了,禅定比较深,气血运行的好,给养足能量足,就不会有累的感觉了,反而是色身轻安,精神愉悦了。在三昧状态中,消耗的能量非常少。

用意根思考问题就与念佛不同,思考问题时需要动脑筋,消耗的脑力精力和能量就多了,如果没有充足的能量供给,就会感觉累。参禅的时候,主要都是意根的参究思量,需要调动神经系统,能量消耗的多,就会感觉很累,所以参禅的人饭量会增加一些,用脑多的人饭量会多一些,并且隔一段时间就要休息一下,否则就会感觉很累。但是如果在禅定很深的时候,由于气血充足,能量就能补给得上,不容易感觉累,而禅定浅则容易感觉累。如果参禅进入很深的三昧境界,这时气血运行的好,身心轻安愉悦,就不会感觉累了。

用意根思量消耗的能量多,用意识想问题消耗的能量少。因为意根思量需要动用大脑神经系统,这就需要消耗能量了,所以会感觉累。全身的神经系统都是由意根调动的,意识调动不了,所以用意识思惟比较轻松,即使很散乱,什么都想,也不会觉得很累,很多人就喜欢用意识,不愿意深入思考参究。

四、佛法竟然没有世间法严谨和严肃

在法律上,只要没有确凿的证据,一个杀人案件都不能立案。明明感觉人已经死了,直觉往往是很准的,可是没有找到尸体就不能立案,明明觉得就是那个人杀了人,因为没有确凿的杀人证据,也不能抓捕归案。刑法里的证据那都是实打实的、活生生的能摆出来的东西,直觉得再准确无误,也不能采用,法律上就是如此严谨和严肃。

可是我们某些人讲的佛法却不是如此,推理,想象,思惟,整理,归纳,琢磨,提醒,暗示,这样搞出来的东西,都能叫作证果和开悟,并且说是参禅参究出来的。如果要证据,推理出来的就是证据,别人暗示的就是证据,琢磨琢磨就把证据琢磨出来了,佛法并不难琢磨。有逻辑思惟就行,有严密的思惟更好,没有严密的思惟也可以,想象谁不会,都算数,毕竟圣人的荣誉和名声更令人着迷,更值得追求,途径和手段在其次。

想要培养自己的逻辑思惟力的人,可以看一些刑侦案件,再读一些哲学哲理,学一些心理学,头脑思惟就能开阔了。侦破案件破案的过程,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思惟,同时配合证据,就能破案。但是如果没有证据,或者是证据不足,思惟推理再具有逻辑性,再严密,也不许采纳。其中,逻辑思惟能引导取证的方向,没有证据的时候,逻辑思惟再严丝合缝,也不能用,用了会造成冤假错案。

如果在定中的意识思惟像破案一样严密谨慎,逻辑合理,是不是交给意根思量的时候就更容易悟得通透?这要看意识思惟的是什么内容了。意识思惟的作用是指引意根思量法义的方向和大体目标,捋清佛法的整体框架和思想脉络,引领意根进入参究状态,意识不能思惟太具体和过细的法义,这是意根参究的,应该留给意根解决,最后的答案一定要由意根参究得出。意根与意识的作用此消彼长,意识用得多,意根用得就少,意根的智慧,意识无法替代。

五、逻辑思惟力能生发出智慧力

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具有严密逻辑思惟能力,就能圆满地解决问题,没有漏洞,这就是智慧。什么是逻辑?逻辑就是思惟的方法、思惟的次第、思惟的角度、思惟的深度、思惟的层次,通过这些思惟,能够找出问题的着手处和着眼点,一步步深入,从而抓住问题的根本,直达问题的核心,全方位地、彻底地解决问题,没有遗漏,这就是智慧力。

运用好逻辑思惟,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智慧,解决无穷无尽的问题,如果掌握不好逻辑思惟,就要仔细观察我写的每一篇短文,或者在群里的发言,要留意我对每个问题的思惟方式、方法和角度,留意我是如何层层递进地阐述问题,揭露问题的实质,以及语句、段落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

把解决问题的次第弄清楚,犹如抽丝剥茧一般,智慧增长就会非常快速,这就是带有逻辑性的。比如说前些天咱们一起讨论的超拔超度那个问题,观察我那个思惟次第,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就知道我的思想脉络是很清晰的,有条不紊,最后就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其实在阐述问题的过程当中,还不知道最后的结论究竟是什么,只是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把问题展开来,如果过程没有差池,到最后结论就是正确的。最初着手处、着眼点以及次第都正确,这是很关键的,这样能直达问题的根源,抓住根本问题,这就是逻辑思惟力,具备这种能力,智慧就生发出来了,以此方法思惟问题,任何问题都能够如理如法地解决。

六、意根被熏染成功和证果一定要在禅定中吗?

证果一定要在禅定中,意根被熏染成就了,不一定要在禅定中,但是对意根的善法熏染在禅定中更容易一些,而恶法的熏染却不需要禅定。因为意根本身恶法非常多,与恶法相应,只要遇到恶法了,不知不觉就能被熏,尤其是长时间的熏,意根肯定受熏成习。由于意根无始劫以来无明深重,一直处于恶法当中,烦恼染污很重很重,无力自拔,他力救拔也很困难。要去除染污烦恼,熏修善法,心变善,非短期之功所能承办。

无始劫的染污正常来说,需要无始劫的善法熏染,才能转恶为善,但这个耗时太久,也没有如此长时间的善法环境,那就要在相对短期的时间里熏习成就,比如一劫、一小劫、几百万年、几十万年,乃至于几百年、几十年的时间。而要在这样短的时间里熏习成就,就需要禅定了,时间越短,需要的禅定越深。因为在禅定里,心能专一,思惟深细深透,能出生智慧,意根明理快,容易接受熏染,善法容易成就。如果没有禅定,心散乱,意根思量不透,智慧不生,就接受不了善法,观念不能改,还是要按照恶的心所法行事。

而证果比善法熏染更困难,需要的智慧更大更深细,思想观念改变得更彻底,不反弹,要求的禅定就会更深更长久,这样意根才更能专一地思量无我之理,才能把理论思量透彻,从而能证理。禅定是让心不动和少动,心不动就能降伏烦恼,专心于理,产生智慧,没有禅定就没有此功德。意根无始劫以来都习惯于我和烦恼,短时间改变习惯降伏烦恼,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没有特殊的方法和渠道,没有极坚强的意志力,没有大的愿力和耐力,就无法断我见断除烦恼。

七、如何才是功不唐捐的修行?

年龄大的人,由于大脑萎缩,胜义根不强了,六识功能就会受影响。都有哪些影响呢?比如说新认识了一个人,当时是记住了,过后就忘了,这是意识的忆识力不行了。意根的功能受影响吗?意根本身的功能不受影响,但是与六识互相配合的功能会受六识影响,不受大脑和胜义根的影响。因为老人见到那个人时,印象并没有深入到意根那里,仅停留在意识层面,致使过后就忘记了。

而老人对自己的亲人甲印象深刻,记忆很深,甚至心里很挂念。尽管如此,有时候见到甲时,心里清清楚楚知道是甲,可是开口却叫出乙的名字,说的还是有关甲的事情。这就是意识有些糊涂了,意根却没有。人的年纪越大,胜义根的功能越弱,意识越糊涂。尽管意根不糊涂,但是身口意行都是意识和五识一起造作的,这就难免出现种种错乱和障碍。

我们学佛修行为了功不唐捐,不失修行的功德,要如何修行呢?应该不停留在意识层面的理解、思惟、分析、背诵和记忆,努力修出禅定,在禅定中思惟,把学来的法浸入到意根心中,然后在定中让意根思量,达到现量的实证。多用意根,才能开发出真正的智慧,让智慧不断地增长,一直延续到后世,生生世世受用,生生世世增长,最终圆满成佛。

八、理论与事实的辨证关系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事实,真知是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和真知不是配合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实践在先,理论在后。没有经过实践的人,就要根据正确如实的理论去实践,检验理论正确与否,也要去实践。如果没有实践的能力,不知道实践的方法,就不能证明理论是否正确,也得不出正确的理论。

有些事实是否是事实,也值得推敲,表面好像是事实的,实际却未必是事实,表面不像是事实的,实际上却是事实。这需要智慧去辨别,如果没有智慧就辨别不了。智慧就是掌握和具足了正确的理论方法,以此方法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谓的事实,才能检验得出正确如理的结果。

九、刚开悟时总相智的智慧层次

一个居士问:师父,刚开悟证得如来藏时生出了总相智,用这个总相智观察如来藏,能在多大范围内观察?我回答说:这个范围刚开始悟时不算太大,观察得并不普遍,范围就是五蕴简单运作之内的范围,比较粗略,在复杂的运作中则很难观察到如来藏。其中以色蕴和行蕴为主,受想识蕴略微能观察一些,但不多不深,因为色蕴行蕴明显一些,容易观察,在受蕴上粗略的也能观察出来,在想蕴和识蕴上观察困难一些,都是粗略大略的观察,不能深入细节当中,观察不够深细。

但是这个观察,却是现量的观察,也就是现前的观察,在五蕴运作的当下,见就见,不见就不见,不能落入一刹那间的思考当中,中间不会出现语言文字和声音,不会落入思考思惟分析琢磨的相状之中,一落思惟,则不是现量现前观察了。参究当中,一旦出现语言文字和声音,一定是禅定不足了,意识的情思意解作用占了上风,意根的功能弱下来了,不是现量智慧。所以现量一定是意根亲临现场观察发现和见证,不是意识的那种脑想和脑补。古时禅师考验弟子,弟子稍微一迟疑,想要用语言描述的时候,禅师往往就会一棒子打下来,不允许落入思惟意解之中。

意识思惟行相明显,尤其是意识单独的思惟,不是现量,与意根一起同时观察到的才是现量,意识起着辅助作用,不是主导作用,所占分量比重越少,则智慧越深,越是现量,越不容否定,不能反悔,也不是犹豫不决的,而是很坚定很果决的,没有疑虑的。可见,这种现量观察非常不容易,要求功夫和智慧都很高。

唐宋朝六祖以后,相传开悟的人有一千多人,禅宗公案留下来的有一千七百则,但是这里面并不都是纯正的证悟,解悟的也有,具体数量无法勘察和统计。从那些开悟偈子的寥寥数语中,以及简略的对话和描述暗示中,因为没有细节,所以并不能从其中分辨出是证悟还是解悟。即使他们都有禅定,也不能表明,凡是有禅定者一定是证悟,当然无禅定者更不能证悟了。在禅定中正好是处于意根深深参究时悟的,是立时见到,不落入意识思惟中的才算作证悟,偏于意识的都是解悟,或者是解悟也不算。当然如果是真解悟了,通过修定,加强意根的参究功夫,可以转为证悟。

要想有这种参究功夫,禅定必不可少。要想有禅定,色身要气聚,气聚则身定,身定则心定。要想气聚,一则色身要健康,气脉运行通畅,能形成一股强劲的势力,把心思凝聚起来;二则不散乱杂思,不幻想不神游,就是不攀缘诸法,也就是能放下世间杂事。色身如果气不足,则无法聚气,要想气足,可练气,可补气,食补药补也可以。气生起来以后,一定要随顺气动,让身心都安静下来,气势一旦形成,禅定就出现。所以修行还是要趁早,趁身体健康气力足时,不要等到年老色衰,什么都不中用了,才想起应该修行了,这时候恐怕晚了,功夫做不起来了。虽然说修行不是修身体,但是离开身体的配合,如何能修行呢?

一位七十五岁的老居士跟我通话,声音洪亮如钟,中气很足,我一听,这气势都超过我了,也超过了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听声音再活二十年没问题。我问禅定怎么样,他说禅定很好,能达到用意根参究的程度,没有杂念,气感很强。我问智慧境界怎么样,他问我刚开悟时的总相智,能观察如来藏的运作,在多大范围之内。我一听就明白了,这几年他的功夫和智慧都大有长进,心量格局也大,善根深厚,是成大器之人。

十、比对所学理论的揣测与证无关

问:拿挠痒来说,根尘相触后如作意就会生识(此处是意根作意在先,有些时候是意根作意在后),而此时意根在指挥身识运作。我就心想:七八识互依(八识九缘),意根既然出现了,第八识应该就在附近。那么应该就是根尘相触,意根作意的瞬间,第八识就变现出了身识(三能变),然后意根指挥身识去运作挠痒。此段的第八识的存在,是学生颠倒妄想,还是说只是种解题思路,离证得第八识的距离还甚远吗?

答:你此时既没有现前观察到意根的运作,也没有现前观察到第八识的运作,那么你所叙述的都不是事实,而是比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思惟、臆想、推理、猜测,这些都是非量境界,没有现量观察,因此都不能当真。没有禅定的人就是这样学法的,意识功能强盛超前,实际上就是揣测,即使一切法都揣测对了,但那毕竟是揣测,不能作数。

我遇到不少人都是处于这种学法状态,看着是挺聪明,能找到问题的关键处和着眼点,然后就走捷径,用意识思惟分析归纳整理猜测,但这样做就障碍了自己的修行之路,阻碍了实修实证,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不少人把这种臆想推测当作实证,到处宣传自己开悟成圣了,但这还属于初学阶段,禅定还没有生起,戒定慧、菩萨六度乃至于三十七道品都没有修出来,证悟的因缘和条件还差太多。末法时期众生福薄,禅定修不出来,戒律无法受持,又不愿意修福,只能搞搞乾慧,而正是这个乾慧是最障道最耽误事的,往往会自塞悟门。

十一、如何让意根改变一切法

问:如果我不停地观想,或者不停地念佛诵经,功夫足够的时候,第七识被熏了,就会自动转出熏修的种子,改变外在的环境吗?因为外在环境也是第七识转出来的吗?

答:种子和境界,都是意根促使如来藏转化出来的,意根本身不会现行出种子。在修学过程中,只要意根的力量足够大,获得的能量足够大,如来藏随顺意根的心意,一切都不是问题。境界随意根心转,意根被训练得心力很强大,非常坚定地一心想改变境界,或者想达成什么目标,就一定能满足心愿。如果还没有满愿,那是因为力量还不足,还需要熏修集聚力量。就像指石为金,就是因为意根心力强大,硬生生把石头变成黄金了。​  

学佛学好了,心善了,心柔软了,用不了多长时间,相貌就改变了,都是心改变的结果,这个心主要是指意根,也包括意识。所谓的熏染意根,就是改变自己的心。自己心改变没改变,改变成什么样,到什么程度,自己仔细观察,应该能知道。对人对事,修一切法,是真心的还是应付假装的,自己应该能观察到,凡是真心实意都是用到了意根。念佛分为真念佛和假念佛,修行时是真修行,还是假装修行做样子,自己应该能观察出来。做任何事达到意根真的程度不太容易,需要戒律、禅定、智慧和福德等等条件。

一切心行都分为意识和意根两个层次,比如判断布施是真布施,还是走形式出风头,仔细观察就能分辨出来;对待父母,是真心孝敬还是假意,细心品一品就能分辨出来。让心改变的修行,大多数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量的积累在意识,质的改变在意根,所以说意识浅,意根深。如果意根善根深,力量大,特别诚心,可以直接质变,改变一切,不需要积蓄力量。​

熏修意根需要长久的坚持,持之以恒地持戒,发大菩提心,不断地修习禅定,做事专注一心,排除杂思乱想,专心思惟,多集聚福德等资粮。要想降伏其心,大多数时候是需要意识深深的思惟法理和世间苦,来熏染引导意根,个别时候需要靠南墙,来强迫自己回头转弯,所以苦难是成长必需的,如果不经历苦难,就没有出离心和勇猛心,修行容易懈怠。

十四、AI机器人的功能作用

贪嗔痴是识心具有的烦恼,非识心的物质色法没有贪嗔痴烦恼。机器人虽然是物质色法,没有识心,本身没有喜怒哀乐,也没有贪嗔痴烦恼,但是机器人不仅仅有物质属性,同时也被赋予了粗浅的类似识心的功能,能起到粗浅的识心的作用,那就是识别文字的功能作用。它这种识别属于简单式、无脑式、不自主被动式和被限定式。总之,它的识别功能不是用智慧思考出来的,因此就不具智慧性,可以方便说为有愚痴属性。

机器人的识别功能相当于人的一部分的意识功能,而且这个功能比较简单化,只能识别文字信息,并且具有收集、整理、归纳、概括、存储以及输出信息等等种种简单功能,而这些信息来源于其它渠道,都是已存在的旧有信息,不是机器人自己本身开发出来的新信息。它输出的永远是别人的信息,永远是旧有的已存在的信息,没有自己创造出来的新信息,因此机器人不具智慧性,方便说为有愚痴性。

无论机器人能输出多少法,它永远做不到与所说一致,能说不能做,永远只是个学语之流,所有的信息内容,它都没有证得过,也永远不可能证得,那么AI机器人就根本不具备意根的功能作用,没有作主性,也没有自主性。

部分学佛人就类似于AI机器人,智慧不足,只能用到意识的部分功能,也比较粗略,意识用从他处所学,汇总、加工、整理、归纳、提炼,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就认为这是自己的智慧,慢心同时也出来了。如果这是自己的智慧,那么AI机器人同样有智慧,而且智慧还很广大,接近于在人类现有的知识范围内无所不知,人类不如它知识广博,同样人类也不如“度娘”知识丰富,那么机器人和“度娘”是不是应该先于所有人类成佛?

这个答案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某些人在意识上的高谈阔论,头头是道,根本不是自己智慧所得,更不是真实智慧,言行不可能一致,言到行不到,意根没有智慧没有证法,那就仍然是凡夫,只有言行一致者才是圣人的现量智慧,是从自己胸襟当中涌现出来的,属于个人所有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极其宝贵的,有这个智慧,才能转识成智,才能最终成就佛道。学佛该如何学,修行该如何修如何行,大家心里应该清楚。

十五、心念心听的原理

心念心听不是心念耳闻,心念耳闻,说是耳闻,其实不是耳闻,耳识闻不到内心的声音,只能闻到出声念佛的口念的外在声音。意识是内外(心口)声音俱闻,意根根据定力情况,参与听闻的深浅程度不同。心念,没有念出声音,念佛就没有身识,只有意识,或者是意根与意识一起念佛,这个意识就是独头意识。听心念的声音的识心就是独头意识在听,也有意根一起听。

还有一种心念的情况,就是意根单独念佛,这时候能观察的也是独头意识,也有意根一起反观。一般情况下,定力不深没有反观力时,独头意识不容易观察到意根念佛,定力深时才能观察到自己心在念佛。心念佛时,定力越深,意根参与念佛的程度越深,意根自己和独头意识观察到自己念佛的心念越清晰明了,这已经达到念佛三昧的境界了。

意根的心念也体现在念咒上,读经诵咒时也可以让意根一起跟着读诵,这需要禅定,禅定越深,意根参与的程度越深。在心静时独头意识可以观察到意根的心念,但意根是没有语言文字声音的,只有心念,心念就是念心所法。读经诵咒时要慢慢地默读默诵,这是要让意根能够专注地跟着一起念,定力深时,意根不但念的深而专注,反观力也强。这里独头意识和意根都有反观力,二者不好分辨,需要很深的禅定,心很静,才能有辨别力,所以对二者的反观力容易生出误会。

定也就是专注力,要想能专注,没有杂念,有两种方法:一是极快的念诵,这样没有时间杂念,杂念跟不上,就不能出现了;二是极慢的念诵,心里没有杂念的想法,就会专注一心了。但是第一种极快的方法,只能暂时用,不能长久,因为耗气耗力,体能跟不上。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意根对一切法的参与度,意根越参与,越能成事,这就是智慧。所以有禅定有定力,不仅学佛修行用得上,在世俗法里生存,也是有极大利益的。

修行只要用心,越过一个坎儿,就会突飞猛进。希望大家都能放开世俗法,一心奔向佛法,求取根本,不取浮华。

十六、为什么知道虚幻了还感觉一切法都非常真实?

问:我明明知道一切法都是虚幻的,可是我看见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为什么还是那么真实?冷热触痛的感觉也还是那么真实呢?

答:自己认为一切法都是虚幻的,这种认为是根据所学的佛经理论而知的,是学来的知识,还没有实证,没有现量体验和观察,所以这种知等于不知。在经过实修,得到实证之后,在接触每个法的当下,才能够亲自体会体验,那时候的感知、感觉和认知,才是真实的、现量的、可信赖的、可依靠的,学来的知识没有可信度,依赖不了,疑惑重重。证得一切法是虚幻的以后,要想改变一切法,不受一切束缚,需要修行四禅八定,超越色阴区宇、受阴区宇、想阴区宇、行阴区宇和识阴区宇,这样才能解脱一切法,超越一切法,改变一切法。

众多人即使佛经倒背如流,也不能断我见,不能明心见性,更不能证得一切法的虚幻。那么听一堂课就断我见,纯属是想入非非,即使听一百万堂课,也许连断我见的边都摸不到。因为这不是只凭借耳听就能实证得到的,耳听的是知识理论,理论要想变成实际,成为自己的现量智慧,中间要经过很多道工序的加工,这些工序的完成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什么代价也不用付出,只悠哉悠哉地听讲,那些法犹如耳边的风声,一闪而过,不会留下多少痕迹的。前提还是那些法讲得正确无误,如果有误,断我见更是不着边际的事情。

小乘的断我见和大乘的明心见性,都是智慧的认知,纠正了从前错误的邪见。智慧的认知还不能改变法本身的状态,法的本身状态是通过禅定和神通道力改变的,其中包括三种修行方式: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种修行都圆满以后,身心世界才能全部都转变了,转变成佛的清净圆满境界,至此佛道就成就了,具体修行方法都在圆觉经中。

十七、刚开悟时总相智的智慧层次

弟子问:刚开悟证得如来藏时生出了总相智,用这个总相智观察如来藏,能在多大范围内观察?

答:这个范围刚开始悟时不算太大,观察得并不普遍,范围就是五蕴简单运作之内的范围,比较粗略,在复杂的运作中则很难观察到如来藏。其中以色蕴和行蕴为主,受想识蕴略微能观察一些,但不多不深,因为色蕴行蕴明显一些,容易观察,在受蕴上粗略的也能观察出来,在想蕴和识蕴上观察困难一些,都是粗略大略的观察,不能深入细节当中,观察不够深细。

但是这个观察,却是现量的观察,也就是现前的观察,在五蕴运作的当下,见就见,不见就不见,不能落入一刹那间的思考当中,中间不会出现语言文字和声音,不会落入思考思惟分析琢磨的相状之中,一落思惟,则不是现量现前观察了。参究当中,一旦出现语言文字和声音,一定是禅定不足了,意识的情思意解作用占了上风,意根的功能弱下来了,不是现量智慧。所以现量一定是意根亲临现场观察发现和见证,不是意识的那种脑想和脑补。古时禅师考验弟子,弟子稍微一迟疑,想要用语言描述的时候,禅师往往就会一棒子打下来,不允许落入思惟意解之中。

意识思惟行相明显,尤其是意识单独的思惟,不是现量,与意根一起同时观察到的才是现量,意识起着辅助作用,不是主导作用,所占分量比重越少,则智慧越深,越是现量,越不容否定,不能反悔,也不是犹豫不决的,而是很坚定很果决的,没有疑虑的。可见,这种现量观察非常不容易,要求功夫和智慧都很高。

唐宋朝六祖以后,相传开悟的人有一千多人,禅宗公案留下来的有一千七百则,但是这里面并不都是纯正的证悟,解悟的也有,具体数量无法勘察和统计。从那些开悟偈子的寥寥数语中,以及简略的对话和描述暗示中,因为没有细节,所以并不能从其中分辨出是证悟还是解悟。即使他们都有禅定,也不能表明,凡是有禅定者一定是证悟,当然无禅定者更不能证悟了。在禅定中正好是处于意根深深参究时悟的,是立时见到,不落入意识思惟中的才算作证悟,偏于意识的都是解悟,或者是解悟也不算。当然如果是真解悟了,通过修定,加强意根的参究功夫,可以转为证悟。

要想有这种参究功夫,禅定必不可少。要想有禅定,色身要气聚,气聚则身定,身定则心定。要想气聚,一则色身要健康,气脉运行通畅,能形成一股强劲的势力,把心思凝聚起来;二则不散乱杂思,不幻想不神游,就是不攀缘诸法,也就是能放下世间杂事。色身如果气不足,则无法聚气,要想气足,可练气,可补气,食补药补也可以。气生起来以后,一定要随顺气动,让身心都安静下来,气势一旦形成,禅定就出现。所以修行还是要趁早,趁身体健康气力足时,不要等到年老色衰,什么都不中用了,才想起应该修行了,这时候恐怕晚了,功夫做不起来了。虽然说修行不是修身体,但是离开身体的配合,如何能修行呢?

一位七十五岁的老居士跟我通话,声音洪亮如钟,中气很足,我一听,这气势都超过我了,也超过了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听声音再活二十年没问题。我问禅定怎么样,他说禅定很好,能达到用意根参究的程度,没有杂念,气感很强。我问智慧境界怎么样,他问我刚开悟时的总相智,能观察如来藏的运作,在多大范围之内。我一听就明白了,这几年他的功夫和智慧都大有长进,心量格局也大,善根深厚,是成大器之人。

十八、获得真智慧才能直成佛道

佛法若慢慢品味,或者叫作深深参究,参究一句话即可入定,这叫作以慧引定。在定中,参究的智慧又不断深入,法义越来越通透,这又叫作以定引慧。定慧互引互增,这是真修行,是最深入的修行,是最根本的修行,也是最究竟的修行,获得的是真智慧,是自己修出来的智慧。只是这样的参究,表面看起来比较慢,好像获得的知识量比较少,实则是修行最快的,是最直接的直径,因为修行是以获得智慧为究竟,智慧成佛。

相反,不懂修行的人,比较肤浅,只追求表面的知识量,满足于知道的多,懂得的多,学得的多,不懂得真智慧的重要性,以至于不求取真智慧。追求数量和速度,所学所得都不是自己开启出来的真智慧,实则是修行的外行人,看似用功精进,实则速度反而是最慢的,因为没有真智慧。把多知多解多得当作是智慧,实则是初学佛人的愚痴。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