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开示汇总(增加三万字的新内容)
第三章 意根的实修实证
一、如何不影响睡眠而让意根思考问题?
如果想在不影响睡觉的情况下,在临睡前给意根布置些任务,让意根在睡觉期间思考一个问题,那就需要意根非常熟悉这个问题,了解问题的内容是什么,不需要意识再帮助分析问题,不需要意识再传导什么信息了,并且这个问题也不着急解决,不需要马上就知道答案,这样意根就会放心地让六识灭去了。布置完任务,给出思考问题以后,其他事情就不要做,也不要想了,直接睡觉,让意根心里只有这件事,不被其他事情覆盖和影响。意根需要启用意识配合自己思考,一定是对问题还不太熟悉,找不到解决的路数和方向,才需要意识帮助分析,给出可以参考的信息。如果意根对问题非常熟悉,有解决的方法,即使意识想帮助分析,意根也不用,嫌祂碍事。
二、用意根思考问题的特征和益处
对于疑难问题的思考分为不同的浅深层次。最浅的层次是意识单独的思惟,因为没有禅定,意根对问题也不熟悉,所以就参与不进去。在意识的思惟过程中会掺杂一些语言、文字和声音,心中有思惟的相貌,整个过程容易被观察出来,这是意识对自己运作的反观作用。其中语言包括自言自语,以及手势等身体语言;文字包括写在纸上的,以及心里的想象和描述;声音包括出声的声音,以及不出声的心声。在思惟的过程中,可以分散思惟,心可以不用专一,不用有禅定,思惟的结果,意根不承认,因为没有参与其中,心里不是很肯定,容易被推翻,不会采取实际上的相应的行动。
稍微深一些的思考,有意根参与其中,有一些浅定,意根与意识二者共同思考,一明一暗,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其中不排除有语言、文字和声音。意识负责提供资料和事例,以及粗略的分析推理,意根摒弃一部分所缘,专心、半专心地思考。因为意根要思考,就没有更多的精力缘一切法,必然要舍弃一些法,这样粗浅的禅定就出现了,缘法与不缘法由意根抉择,缘什么法不缘什么法由意根抉择。如果意根不参与思考,就不会抉择舍弃一部分缘法,就不会有粗浅的禅定。意根舍弃的法越多,禅定越深,参与思考的程度就越深,越容易思考结果。
最深层次的思考是意根单独的思量,这时候禅定已经很深了,意识的辅助和传导作用都已经完成,意根对问题已经了解和熟悉了,舍弃了绝大多数的法缘,一心在禅定中独自思考参究,甚至在梦中都在思量,不休息,一旦思考出结果,意识一醒过来就明白了,还不影响睡眠。心里一旦有禅定了,即使是短时间的禅定,也必然会启动意根,而另一方面一旦进入意根思量的程序,往往很专心,其他的法缘就顾及不到了,必然出现禅定。
由此可见,意根是作主识,是安排抉择事情的,祂一思量,就安排不了其它事情了,禅定也必至,修行过程中有没有禅定在于意根,由意根说了算。所以要想快速修定,就要多用意根,要想用意根思量,就要多修禅定。用意根思考形成了习惯的人,以后再遇到什么疑难问题,立刻就会进入意根思考模式,不用意识引导,注意力非常集中,内心专注,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不影响注意力的集中。古来至今,凡是思想深邃的人,凡是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习惯用意根思考问题的人。
用意根思考问题的益处是,能一步到位,直接解决核心问题,没有疑惑,不用纠结,不会反悔,内心愉悦。比意识思考的更通透,更究竟,更彻底,更有深度,更具智慧性,心里更认可,更踏实,永远与结果相应,不用费心再记忆背诵,而意识思考出来的过后容易忘记,想不起来。
三、用意根念佛和思考问题会感觉累吗?
念佛时只管念就行了,不用动脑筋思考佛的种种功德,以及如何念才能达到效果这些问题,消耗的脑力精力和能量比较少,如果念佛的时间不是太长的话,正常吃饭,就不太会感觉累。但刚开始学会意根念佛的时候,由于不熟练,需要用一些心思,会感觉累一些。等到念佛渐渐进入三昧境界了,禅定比较深,气血运行的好,给养足能量足,就不会有累的感觉了,反而是色身轻安,精神愉悦了。在三昧状态中,消耗的能量非常少。
用意根思考问题就与念佛不同,思考问题时需要动脑筋,消耗的脑力精力和能量就多了,如果没有充足的能量供给,就会感觉累。参禅的时候,主要都是意根的参究思量,需要调动神经系统,能量消耗的多,就会感觉很累,所以参禅的人饭量会增加一些,用脑多的人饭量会多一些,并且隔一段时间就要休息一下,否则就会感觉很累。但是如果在禅定很深的时候,由于气血充足,能量就能补给得上,不容易感觉累,而禅定浅则容易感觉累。如果参禅进入很深的三昧境界,这时气血运行的好,身心轻安愉悦,就不会感觉累了。
用意根思量消耗的能量多,用意识想问题消耗的能量少。因为意根思量需要动用大脑神经系统,这就需要消耗能量了,所以会感觉累。全身的神经系统都是由意根调动的,意识调动不了,所以用意识思惟比较轻松,即使很散乱,什么都想,也不会觉得很累,很多人就喜欢用意识,不愿意深入思考参究。
四、佛法竟然没有世间法严谨和严肃
在法律上,只要没有确凿的证据,一个杀人案件都不能立案。明明感觉人已经死了,直觉往往是很准的,可是没有找到尸体就不能立案,明明觉得就是那个人杀了人,因为没有确凿的杀人证据,也不能抓捕归案。刑法里的证据那都是实打实的、活生生的能摆出来的东西,直觉得再准确无误,也不能采用,法律上就是如此严谨和严肃。
可是我们某些人讲的佛法却不是如此,推理,想象,思惟,整理,归纳,琢磨,提醒,暗示,这样搞出来的东西,都能叫作证果和开悟,并且说是参禅参究出来的。如果要证据,推理出来的就是证据,别人暗示的就是证据,琢磨琢磨就把证据琢磨出来了,佛法并不难琢磨。有逻辑思惟就行,有严密的思惟更好,没有严密的思惟也可以,想象谁不会,都算数,毕竟圣人的荣誉和名声更令人着迷,更值得追求,途径和手段在其次。
想要培养自己的逻辑思惟力的人,可以看一些刑侦案件,再读一些哲学哲理,学一些心理学,头脑思惟就能开阔了。侦破案件破案的过程,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思惟,同时配合证据,就能破案。但是如果没有证据,或者是证据不足,思惟推理再具有逻辑性,再严密,也不许采纳。其中,逻辑思惟能引导取证的方向,没有证据的时候,逻辑思惟再严丝合缝,也不能用,用了会造成冤假错案。
如果在定中的意识思惟像破案一样严密谨慎,逻辑合理,是不是交给意根思量的时候就更容易悟得通透?这要看意识思惟的是什么内容了。意识思惟的作用是指引意根思量法义的方向和大体目标,捋清佛法的整体框架和思想脉络,引领意根进入参究状态,意识不能思惟太具体和过细的法义,这是意根参究的,应该留给意根解决,最后的答案一定要由意根参究得出。意根与意识的作用此消彼长,意识用得多,意根用得就少,意根的智慧,意识无法替代。
五、逻辑思惟力能生发出智慧力
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具有严密逻辑思惟能力,就能圆满地解决问题,没有漏洞,这就是智慧。什么是逻辑?逻辑就是思惟的方法、思惟的次第、思惟的角度、思惟的深度、思惟的层次,通过这些思惟,能够找出问题的着手处和着眼点,一步步深入,从而抓住问题的根本,直达问题的核心,全方位地、彻底地解决问题,没有遗漏,这就是智慧力。
运用好逻辑思惟,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智慧,解决无穷无尽的问题,如果掌握不好逻辑思惟,就要仔细观察我写的每一篇短文,或者在群里的发言,要留意我对每个问题的思惟方式、方法和角度,留意我是如何层层递进地阐述问题,揭露问题的实质,以及语句、段落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
把解决问题的次第弄清楚,犹如抽丝剥茧一般,智慧增长就会非常快速,这就是带有逻辑性的。比如说前些天咱们一起讨论的超拔超度那个问题,观察我那个思惟次第,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就知道我的思想脉络是很清晰的,有条不紊,最后就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其实在阐述问题的过程当中,还不知道最后的结论究竟是什么,只是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把问题展开来,如果过程没有差池,到最后结论就是正确的。最初着手处、着眼点以及次第都正确,这是很关键的,这样能直达问题的根源,抓住根本问题,这就是逻辑思惟力,具备这种能力,智慧就生发出来了,以此方法思惟问题,任何问题都能够如理如法地解决。
六、意根被熏染成功和证果一定要在禅定中吗?
证果一定要在禅定中,意根被熏染成就了,不一定要在禅定中,但是对意根的善法熏染在禅定中更容易一些,而恶法的熏染却不需要禅定。因为意根本身恶法非常多,与恶法相应,只要遇到恶法了,不知不觉就能被熏,尤其是长时间的熏,意根肯定受熏成习。由于意根无始劫以来无明深重,一直处于恶法当中,烦恼染污很重很重,无力自拔,他力救拔也很困难。要去除染污烦恼,熏修善法,心变善,非短期之功所能承办。
无始劫的染污正常来说,需要无始劫的善法熏染,才能转恶为善,但这个耗时太久,也没有如此长时间的善法环境,那就要在相对短期的时间里熏习成就,比如一劫、一小劫、几百万年、几十万年,乃至于几百年、几十年的时间。而要在这样短的时间里熏习成就,就需要禅定了,时间越短,需要的禅定越深。因为在禅定里,心能专一,思惟深细深透,能出生智慧,意根明理快,容易接受熏染,善法容易成就。如果没有禅定,心散乱,意根思量不透,智慧不生,就接受不了善法,观念不能改,还是要按照恶的心所法行事。
而证果比善法熏染更困难,需要的智慧更大更深细,思想观念改变得更彻底,不反弹,要求的禅定就会更深更长久,这样意根才更能专一地思量无我之理,才能把理论思量透彻,从而能证理。禅定是让心不动和少动,心不动就能降伏烦恼,专心于理,产生智慧,没有禅定就没有此功德。意根无始劫以来都习惯于我和烦恼,短时间改变习惯降伏烦恼,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没有特殊的方法和渠道,没有极坚强的意志力,没有大的愿力和耐力,就无法断我见断除烦恼。
七、如何才是功不唐捐的修行?
年龄大的人,由于大脑萎缩,胜义根不强了,六识功能就会受影响。都有哪些影响呢?比如说新认识了一个人,当时是记住了,过后就忘了,这是意识的忆识力不行了。意根的功能受影响吗?意根本身的功能不受影响,但是与六识互相配合的功能会受六识影响,不受大脑和胜义根的影响。因为老人见到那个人时,印象并没有深入到意根那里,仅停留在意识层面,致使过后就忘记了。
而老人对自己的亲人甲印象深刻,记忆很深,甚至心里很挂念。尽管如此,有时候见到甲时,心里清清楚楚知道是甲,可是开口却叫出乙的名字,说的还是有关甲的事情。这就是意识有些糊涂了,意根却没有。人的年纪越大,胜义根的功能越弱,意识越糊涂。尽管意根不糊涂,但是身口意行都是意识和五识一起造作的,这就难免出现种种错乱和障碍。
我们学佛修行为了功不唐捐,不失修行的功德,要如何修行呢?应该不停留在意识层面的理解、思惟、分析、背诵和记忆,努力修出禅定,在禅定中思惟,把学来的法浸入到意根心中,然后在定中让意根思量,达到现量的实证。多用意根,才能开发出真正的智慧,让智慧不断地增长,一直延续到后世,生生世世受用,生生世世增长,最终圆满成佛。
八、理论与事实的辨证关系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事实,真知是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和真知不是配合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实践在先,理论在后。没有经过实践的人,就要根据正确如实的理论去实践,检验理论正确与否,也要去实践。如果没有实践的能力,不知道实践的方法,就不能证明理论是否正确,也得不出正确的理论。
有些事实是否是事实,也值得推敲,表面好像是事实的,实际却未必是事实,表面不像是事实的,实际上却是事实。这需要智慧去辨别,如果没有智慧就辨别不了。智慧就是掌握和具足了正确的理论方法,以此方法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谓的事实,才能检验得出正确如理的结果。
九、刚开悟时总相智的智慧层次
一个居士问:师父,刚开悟证得如来藏时生出了总相智,用这个总相智观察如来藏,能在多大范围内观察?我回答说:这个范围刚开始悟时不算太大,观察得并不普遍,范围就是五蕴简单运作之内的范围,比较粗略,在复杂的运作中则很难观察到如来藏。其中以色蕴和行蕴为主,受想识蕴略微能观察一些,但不多不深,因为色蕴行蕴明显一些,容易观察,在受蕴上粗略的也能观察出来,在想蕴和识蕴上观察困难一些,都是粗略大略的观察,不能深入细节当中,观察不够深细。
但是这个观察,却是现量的观察,也就是现前的观察,在五蕴运作的当下,见就见,不见就不见,不能落入一刹那间的思考当中,中间不会出现语言文字和声音,不会落入思考思惟分析琢磨的相状之中,一落思惟,则不是现量现前观察了。参究当中,一旦出现语言文字和声音,一定是禅定不足了,意识的情思意解作用占了上风,意根的功能弱下来了,不是现量智慧。所以现量一定是意根亲临现场观察发现和见证,不是意识的那种脑想和脑补。古时禅师考验弟子,弟子稍微一迟疑,想要用语言描述的时候,禅师往往就会一棒子打下来,不允许落入思惟意解之中。
意识思惟行相明显,尤其是意识单独的思惟,不是现量,与意根一起同时观察到的才是现量,意识起着辅助作用,不是主导作用,所占分量比重越少,则智慧越深,越是现量,越不容否定,不能反悔,也不是犹豫不决的,而是很坚定很果决的,没有疑虑的。可见,这种现量观察非常不容易,要求功夫和智慧都很高。
唐宋朝六祖以后,相传开悟的人有一千多人,禅宗公案留下来的有一千七百则,但是这里面并不都是纯正的证悟,解悟的也有,具体数量无法勘察和统计。从那些开悟偈子的寥寥数语中,以及简略的对话和描述暗示中,因为没有细节,所以并不能从其中分辨出是证悟还是解悟。即使他们都有禅定,也不能表明,凡是有禅定者一定是证悟,当然无禅定者更不能证悟了。在禅定中正好是处于意根深深参究时悟的,是立时见到,不落入意识思惟中的才算作证悟,偏于意识的都是解悟,或者是解悟也不算。当然如果是真解悟了,通过修定,加强意根的参究功夫,可以转为证悟。
要想有这种参究功夫,禅定必不可少。要想有禅定,色身要气聚,气聚则身定,身定则心定。要想气聚,一则色身要健康,气脉运行通畅,能形成一股强劲的势力,把心思凝聚起来;二则不散乱杂思,不幻想不神游,就是不攀缘诸法,也就是能放下世间杂事。色身如果气不足,则无法聚气,要想气足,可练气,可补气,食补药补也可以。气生起来以后,一定要随顺气动,让身心都安静下来,气势一旦形成,禅定就出现。所以修行还是要趁早,趁身体健康气力足时,不要等到年老色衰,什么都不中用了,才想起应该修行了,这时候恐怕晚了,功夫做不起来了。虽然说修行不是修身体,但是离开身体的配合,如何能修行呢?
一位七十五岁的老居士跟我通话,声音洪亮如钟,中气很足,我一听,这气势都超过我了,也超过了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听声音再活二十年没问题。我问禅定怎么样,他说禅定很好,能达到用意根参究的程度,没有杂念,气感很强。我问智慧境界怎么样,他问我刚开悟时的总相智,能观察如来藏的运作,在多大范围之内。我一听就明白了,这几年他的功夫和智慧都大有长进,心量格局也大,善根深厚,是成大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