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开示汇总(增加三万字的新内容)
第六章 意根心所法
一、意根有念心所法和烦恼心所法的证据
某个人脑子里一直在想着一个问题,突然间他意识到自己脑子里的念头时,就感觉很惊诧,甚至会有做贼心虚的感觉,赶紧摇摇头把念头甩掉,心想我怎么会有这个想法呢?
由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一个人有两个心念,一个心念的想法自主生起,暗暗运行,这是意根的心念。另一个心念先是对第一个心念没有觉察,等突然间觉察到了,感觉吃惊,这是意识的心念。这说明两个心念并不一致,意识和意根的思想观念并不完全相同,两个心并不是时时处于相通相知、协调一致的状态。这也说明意根的心念可以时时生起,可以不受意识控制,有时候也可以受意识控制。意识发现之后觉得不对,反馈给意根,意根就暂时断了那个心念,至于以后会不会再生起,就看意识的控制力量和说服熏染的效果了。意根为什么总起念呢?如何能让意根生起佛法之念,参禅之念,生起大小乘疑情?
一般人的意识定慧不足,不容易觉察到意根的心念,自己有什么想法都不知,但会不知不觉地受这些想法驱使,稀里糊涂地做了→些事说了一些话,当觉悟之后就会后悔。若意根心里有杀人的念头出现时,意识觉察到以后,突然一激灵,感到害怕和狐疑,这说明意根有嗔心,意识不知,一旦觉察到就会想,我自己有这样的想法?之后二者沟通交流互熏,当意根的心念占据上峰,意识决定服从之后,就会狼狈为奸,制定实施杀人计划。
制定和实施偷盗计划也是这样,意根占主导,意识服从辅助。造作的贪嗔痴烦恼的恶业行都是这样出现的。若意识出现贪嗔痴烦恼心念,而意根清净,意识的心念并不会持续多久就消失了,甚至会忘记了。这是意识从外界环境熏染来的邪念,意根若坚守本心,意识的心念就如浮云,说散就散。若意识持久不断地接触染污环境,邪念不断出现,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意根也许会被熏成被带坏,结果就是与意识一起造作贪嗔痴烦恼染污业。所以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对其思想观念影响很大,择善而居才能从善避恶。
烦恼能生生世世延续和流转,就证明了意根有烦恼,六道生死轮回就证明了意根有烦恼,十二因缘法就证明了意根有烦恼,而且是有一切烦恼,众生生来就带烦恼,就证明了意根有烦恼,有一切烦恼。若意根无烦恼,无某种烦恼,那么一切烦恼或者是某种烦恼如何出现的?何时开始出现的?
二、由药师经证明意根有善恶性
药师经原文:像法转时。有诸众生。为种种患之所困。长病羸(léi)瘦。不能饮食。喉唇干燥。见诸方暗。死相现前。父母亲属。朋友知识。涕泣围绕。然彼自身。卧于本处。见阎魔使。引其神识。至于阎魔法王之前。然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阎魔法王。尔时彼王。推问其人。计算所作。随其罪福。而处断之。
释:在像法时期,众生福薄,过去生以及现世所造作的恶业种子成熟,就被恶业果报所困,长时间卧病,身体羸瘦,吃不下饭,口干舌燥,见什么都暗淡无光,死相现前。其父母家属哭泣围绕其身。但病人身体所卧病在床,其神识却被黑白无常厉鬼押送到阎罗王面前。病人的俱生神就把自己一生所造作的罪福业,都显现出来,呈现给阎罗王。这时候阎罗王就审问病人,判断他所造作的业行的罪福业多寡,定其业报,决定其去处。
有情众生都有俱生神,这是指一直存在没有灭过的主宰识第七识意根,无常小鬼抓人也是指引作主识意根到阎罗王那里。在阎罗王面前,一切人的意根就自动显现出自己一生所作的福罪业行,阎罗王因为有神通,用心就知道了其人所造作的种种业行,像看银屏上的影像一样快速浏览完毕,阎罗王就开始审判。
这说明是意根造作了罪福业、善恶业,审判是审意根,活着时候的意识早就灭了,不能跟着到阎罗王这里来,跟意根在一起的时中阴身里临时出生的意识。这说明意根是有善恶性的,否则善恶业怎么出现的?这时候意识都灭了,不起用了,即使起用也是意根的走使和帮手,是辅助意根做事的,阎罗王不管意识,只找意根判别罪福业及业报。
人死或者半死假死,意识几乎都不起作用,意根不管什么情况,永远是众生的主人公,是作主识,死后或者假死后,意根被业力牵引到阎罗王面前。阎罗王审阅完意根的罪福业,一看还有一点福没有用完,还不应该死,于是就把此人的意根送回阳间色身之内,此人就活过来了。活过来就代表意根回到色身内,再把意识唤出来活动。
阎王爷审批死人,知道找死人的主人,不找死人的助手和喽喽兵。债有其主,业更有其主,糊涂蛋才去找下属助手和小喽喽、打杂工、佣人、保姆之类的。所以意根能造作一切善恶无记业,具有善恶性,有善恶心所法。
三、意根的作主功能决定意根有善恶性
意根默容一切法,意思是意根与一切法相应、相合、相融、相缘,包括善恶法,这个就很好理解了。若意根不与善恶法相应,意识如何能与善恶法相应?有意根不相应不缘的法,意识如何能相应能缘得到?
从意根的实际功能作用上来说,如果意根只有无记性,洗衣服做饭这些无记业是由意根作主抉择的,而做善事助人为乐就不是由意根作主抉择的,偷盗抢劫和妄语也不是由意根作主抉择的,那就是说意根只对一部分法能作主能抉择,对另一部分法就不能作主和抉择,那么是什么导致意根只能对一部分法作主,对另一部分法就不能作主了?另一部分意根不能作主的法是由意意识作主了吗?意识也成了作主识了吗?把意根割裂,把法割裂,有这样的道理吗?
若一个善人,是意根善还是意识善,还是二者都善?若人善只是意识善,意根不善,那么意识灭了以后,只剩意根,这个人这时候还是不是善人?意根若不善,这时候就不是善人了。一个善人如果睡着以后没有意识就不是善人了,他做过的善事怎么算?这件事是不是很诡异?简直匪夷所思,怎么也说不通。
照这个理说,善人死了以后此生意识永远消失了,就更不能是善人了。一辈子行善的人,死了却没有人承认他是善人,委屈不委屈?如果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死,那也死得不光荣,因为光荣的意识没有了,就没法给他追加什么光荣称号,没法给其家属精神和物质上的补偿。如果一个善人随着他的意识消失,意识所做的所有善举和贡献就会随之消失,因为剩下的意根不善,那么以后善人可能就最怕死了,再不肯轻易作出牺牲。也有可能害怕睡觉和昏迷,因为意识一灭,善人的标签和名誉就消失了,死后也不会去善道享福。反之,恶人一死就不是恶人了,三恶道不用去,行恶有多划算?这样的事真的说不通,所以善人的意根有善性,恶人的意根有恶性,或者是善人和恶人的意根都有善恶性,加上无记性有三性。
如果只有意识有善恶,意根没有善恶,那么一个善人演戏扮演恶人行恶,这时候这个演员究竟是善人还是恶人?在工作中以及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特别善于伪装,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表现的都很好,像个正人君子,行为让人不得不夸赞,可他背地里就使阴谋诡计陷害人,那么这个人到底是善人还是恶人?
众生行善或者是造恶时,是明暗双双的时节,六识在明,意根在背后暗处,二者是如何天衣无缝地配合衔接的?表面看是六识在行善和造恶,可是意根在干什么?是什么心行?如何运作的?对这些善恶事作不作主宰?任由意识作主造善恶业吗?意根是如何让六识出生和运作的?如何让六识恰巧出生在所运作的善恶法上的?这些事如果观察不出来,怎么就肯定意根无善恶心行无善恶性?
四、意根默容一切法说明意根有善恶性
楞严经第四卷原文: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释:比如意根能够默默地容纳,十方世界里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不管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不管是圣人法还是凡夫法都包括在其中,穷尽一切法的边际。因此,你们应当知道,意根圆满了一千二百的功德。
默是默默地、暗暗地、不声张的意思;容是容纳、接受、具有、作意、触、想、思、相应、缘、知、见的意思。为什么意根要默默地暗暗地缘一切法、接触一切、见一切法、知一切法,对一切法都不排斥?默默地是因为意根不会说话,不会写字,不能用文字、语言和声音来传达和彰显自己的心心行,暗暗地是因为意识在大多数时候不懂祂、不了解祂,不知不见祂的心行和运作,以及祂的功德,所以叫作暗暗地。若意识能完全明了意根的功德,和在一切法上的运作,就不是暗暗地的了。
意根能容一切法的意思是能缘一切法,容纳、接受一切法,能了别一切法,能知能见一切法,能在一切法上运行其五遍行心所法,与一切法都相应,当然也与善恶法相应,能容纳善恶,自身具有善性和恶性。意根能缘和所缘的一切法的范围及其广阔无边,意识所缘的法跟意根所缘的法无法比拟,二者都没有如来藏所缘的法广大。
意根所缘的这一切法都包括什么呢?首先是十方世界三世的法,这在世俗界里空间范围最大了,时间范围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最大了。在最大的时空中意根所缘的法包括一切世间法,也就是如来藏用七大种子所生成的后有之法,比如色法、心法和心所有的法,也包括必须在世间里运行和显现的出世间法,比如如来藏、佛性、真如,以及圣人所行之道胜义谛、第一义谛,圣凡都包括其中,一直到一切法的边缘,意根再也缘不了了,只有如来藏才能单独缘的法,以及不具备世间相,不在世间里运行的法。
因为意根能包容这么大范围的法,已经穷尽在世间里运行的法的边际了,所以祂具足了一千二百功德,最圆满了,仅次于如来藏的功德。那么意根毫无疑问也容纳了圣人之法和凡夫之法,容纳了善恶之法,具足善恶性、善恶心所法和心行。如果不是这样,意根的功德就没有穷尽一切法的边际,有不容之法,其功德就不圆满。
这段是世尊讲意根的功德的时候说的,意根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没有讲意识功德圆满,因为意识生生灭灭,不能自主,不能贯通三世,就是现世的法也不能周全,有很多法都不能缘,不能了别,更何况十方三世的法,更缘不到了,所以意识是不究竟的法,不是根本的法,不值得依赖。修行必须修根本法可依赖的法,能自主的法,去除意根的无明,圆满意根的智慧,才能成佛。
五、由楞严经中讲的世界由来证明意根不是无记性
楞严经里世尊讲世界的起因,无始劫以前混沌未开时,只有第八识和意根存在,没有三界世间,更没有五阴身和六识,意根与第八识合起来就是众生的生命体。那时意根由于无明起心向外攀缘,想要探寻什么,第八识这才随意根心想渐渐形成了世界。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因为世界不是由一位众生的意根所想而成,而是由众多众生的意根心想而成。
世界形成若干大劫之后,众生的五阴身因为有适宜生存的环境才得以出生。在世界形成之前所有无明就都存在着了,没有一种无明是后天生成的,因此说所有无明都是意根的无明。既然意根具有一切无明,由此无明就隐藏着一切烦恼的因素,遇缘就会生出烦恼。意根的无明烦恼再熏染意识,意识也就逐渐被熏出了烦恼,这也是个漫长的过程。那么最开始的烦恼就全部都是意根的,意识只是随顺意根的烦恼罢了,直到意识被熏成功了,才出现了烦恼。
无明就是不明,意根心不明理,懵懵懂懂。这个理是指什么?依据楞严经所指示的,就是法界实相,意根不明法界实相第八识之理,不明自己是第八识中法,为第八识所生和执持,除第八识之外无法无法界,这是意根的无始无明,也是根本无明。由此无始无明,而起心向第八识之外探寻,致使世界形成,这是长劫之中逐渐形成的,非短劫之内可成。
世界形成若干大劫之后,众生的五阴身才出现,意识五识也随五阴身出生。在五阴身出现以后,才有六识的身口意行配合意根造作。所以意根因为无明,遂有贪嗔痴烦恼,指使六识造作烦恼恶业,恶业种子由此留下,遂有六道生死轮回因缘果报,这就是十二因缘法的由来。由此可见,意识出现的很晚,远远晚于意根,不可能意识一出现就有无明烦恼,没有来由。而意识后来烦恼出现的来由就是主导意识的作主识意根熏染出来的,或者是意识所表现出来的无明烦恼都是意根的,是意根操控的结果。所以意根确实有烦恼,不仅仅是无记性的,善恶无记三性都有。
无明是恶法,不是善法也不是不善不恶的中性法,由此就要通过学佛修行断尽一切无明烦恼,成为常乐我净的圆满光明佛。没有人会把无明当作善法和无记法吧?众生的贪嗔痴烦恼由无明而来,就是由意根而来,意根若无无明,就不会造作贪嗔痴烦恼业,是无明导致贪嗔痴烦恼现前,由此意根不是无记性的。那成佛以后的意根是不是无记性的?成佛以后的意根更不是无记性的,那是纯善无恶性的,是大慈大悲性的,是慈悯一切众生性的。从这里来看,应该很容易判断意根的性质,不应该再错会误会了。
六、由十二因缘法证明意根不是无记性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第一支是无明,是开天辟地的动力来源,由此动力天地万物萌生,五阴生命体得以运行。这是五阴身生死轮回的由来,是作主识意根的无明。第二支是行,意根由于无明产生了心行,想要造作,与天地未生之前的萌动一样,无明的心行一动,后续的造作就会随之出现。这个心行具足善、恶、无记三性,即使是善行也含有无明性,若无无明,世间善也不为,心地清净无造作。第三支是六识,因为意根心行萌动,作出抉择要造作身口意行,于是六识出生,配合意根造作身口意行。第四支是六识造作身口意行以后留下的业种,由此业种决定后世名色的出生。
众生的身口意行善恶无记三性随缘萌发造作,业种就随缘随时存入阿赖耶识之中,生死轮回遂流转不停。三性的身口意行由意根的心行而来,由意根的心行决定,那么意根的心行岂能只有无记性,而没有善恶心行?若如此,十二因缘的生死链条无由连接永续,生死必断,轮回必息。意根的心行是六识身口意行的动力,六识的善恶必由意根的善恶心行而来,由意根的善恶心行作主和决定,脱离不了意根的善恶心行。而意根的善恶无记心行都是因为意根的无明所致,善也无明,恶也无明,无记仍然是无明,若无无明,生死业行和业种必灭,生死轮回永息。
意根若不善,六识无由造作布施持戒等等众多善行,众生也就无由升天享福享乐;意根若不恶,六识无由造作杀人放火等等种种恶行,众生也无由下堕三恶道受恶报。有人会说这是意识的善恶心行决定的,可是意识的善恶心行哪里有这么大的力量能作得了主宰,去行使意根的作主权,喧宾夺主?况且意根若无心行,意识都无由出生,意识的出生与否全赖于意根的抉择,意根若不抉择,意识就没有机会出生,如何能造作善恶身口意行,去颠倒十二因缘的发起顺序?若能颠倒,岂不是佛陀讲错法了?意根有善的心行出现的时候,必想造作善业,六识就会顺应意根的抉择去出生并造作善业,以完成意根的心愿。六识是从属于意根为意根服务的,不能有独立的行为造作,六识造作恶业也是这个原理。因此说意根不仅仅是无记性的,善恶性也都具足,这样才有六道轮回,佛陀才能据此宣讲十二因缘法。
七、想心所法与念心所法的区别和联系
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触受想思。五别境心所法:欲胜解念定慧。想心所法属于五遍行心所法,遍一切时处地运行,只要有识心出现,就有想心所法的运行,因为识心主要功能就是识别和了知所触的法,想就是了别了知,心上取相。心上取相之后,才会有抉择,抉择了法之后,才有五别境心所法的运行。
五别境心所法的运行,首先是对所抉择的法生起欲望、兴趣和希求、探求,在对法有了一定的胜解之后,就会念着法,念心所法就出现了。如果没有前边对法的了知,就不会有后边对法的胜解,如果胜解不了法,就不会念着法。因为不了解法,也不希求法,怎么会挂在心上念着呢?能挂在心上念着,说明已经了解了法,觉得这个法很重要,是自己所需的。这就是说由于有了想心所法,才有了念心所法,所以有个词语叫作想念,先想后念。
这个念心所法相当于七觉支中的念觉支,比如说修学了四圣谛法,只有充分了解了四圣谛法,知道四圣谛对于生死流转的重要性,并且有了相当程度的胜解,才能出现念觉支,心心念念于对四圣谛的思考,与日常五蕴活动相对照。如果还没有充分的了别了知四圣谛理,是不可能念着四圣谛法的。念头就是念心所法,不是时时都有,有中断的时候,如果不中断,念的时间长,不管念的是什么法,都是定在这法上了,就有定力了。所以念心所法后边是定心所法。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五遍行心所法的运行是没有前提条件的,可以时时处处跟随识心运行,而五别境心所法的出现一定要有前提条件,不能时时处处都能出现,只是在条件具足时个别时候才能出现,欲胜解念定慧心所法,各自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五个心所法也分别是后边心所法出现的条件,前边心所法能决定后边心所法是否出现。所以说,慧心所法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不是在所有法上都能出现的,定心所法也是这样,念心所法也是这样,胜解心所法和欲心所法都是这样。
八、前五识有没有思惟作用?
前五识也有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触受想思,只是比六七识的五遍行心所法简单粗略。六七识思的是法尘,思的可以很细腻很深刻,前五识思的是五尘,思的很粗略很简单。只要能把五尘和法尘分开,别混淆不清,就能辨别出五识的思与六七识的思的区别。五识的思,不是意识的那种思惟作用,二者有区别,而且区别还很大。能把五尘和法尘分开,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能区别五识的识别和意识的区别,也是非常困难的。把意根和意识的功能作用区别开,一般人同样是做不到。
大家平常所说的思惟,一般都是指六七识对法尘的思惟,尤其是独头意识对独影境的思惟,五识还不能不参与其中。而五识的五遍行心所法的思,主要是起判断抉择作用。五识了别了对应的五尘之后,对五尘取相,简单粗略地加以判断之后,再抉择是继续了别还是停止躲避,意识同时参与其中了别。之所以说五识的了别粗略,是因为五尘是粗糙的,不用细分别,因此了别快速,不需要五识用多少心思,就好像是不走脑一样。而与五尘在一起的法尘则比较微细,需要意识细腻的了别,所以意识了别和思维分析都比较慢,比较费心思。
如果五尘重大,影响也大时,意根就随五识的判断抉择为主来抉择,来不及处理意识的分析判断,所以就会忽略意识的了别和思惟。通常五识的了别比较直观快速,意识的了别细微稍微慢于五识,重大的事情意根就以五识的反应为主,顾不了意识的反应了,所以有些突发事件,用不上意识的分析思惟,意根就指挥把事情做完了,导致意识后知后觉。总结起来说,思惟是指六七识的思惟,前五识的思比思惟简单粗略直接,不够深入,也不需要深入,因为五尘法浅粗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