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开示汇总(增加三万字的新内容)
第十一章 弟子们的观行体验
一、只有在三昧状态中才能证法
释如愿的四念处观行体验:这两年主要是观四念处,练习不净观和白骨观,近半年来,身体不断地出现各种反应,师公教我一些方法,比如敲打头部,还教我艾灸和用生姜水洗头。戴上艾灸帽子好多了,但还没有恢复好,感觉头顶风往里钻似的,现在感觉头顶还有像鸡蛋大的一小片,就像揪着头发似的发胀难受,又有点发热,却感觉轻安舒服,眼睛也好多了。
以前结婚时住的房子倒塌了,本来还觉得挺难过挺可惜的,又转念想想,房子和人的身体没有什么两样,都会毁坏灭掉,于是就把心放开了。我到医院看望老公公时,看到医院里住院的都是老年人,个个都靠插管子维持呼吸,由于我近来只要看见各种色身我就会起疑情,所以当下我就观色身不净,一直疑下去,忽然间我就愣神了,脑子里显现出这些老人都是一具具白骨,有躺着的,还有卧着似的,然后脑子里又显现出我父亲火化时粉碎的白骨,像灰尘似的,过后又消失不见了。
仔细想想,亲人只不过是这一世亲而已,却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认识到这点以后,当下亲情就淡薄了,心能定下来精进修行。用心观想,亲人和房子这些事的本质也是空的、不真实的,想想就能放下,不执着不难过了。越是亲眼见到一切人事变化无常,内心就越坚定,信心就越强,心空观法义就越轻松,不起妄念。
快过年这段时间,家里有些事情叫我帮忙,我老是听过就忘记,还反复地听错又做错,又记不住,就觉得头脑反应越来越迟钝,老误事。不仅如此,还感觉头顶进风了一样,头皮碰着水或遇到风,脑袋就像裂开似的难受。眼睛和鼻子流水不断,眼睛发涩看东西累,耳朵还嗡嗡地响,我还以为是耳根坏了呢。不过也奇怪,身体虽然这样,耳朵还嗡嗡响,其他声音也听不清了,却好像身心里里外外都是佛号声音,以前是心清净才能听着脑海里的佛号声,最近却是越着急越想不起来,越发愣,就觉得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脑海里佛号声响似的,还更清晰响亮,绵绵不断。
点评:在修行中身体出现的这些现象,表明通过修四念处,禅定非常深,处于念佛三昧和轻微的白骨观三昧中,内心里的念佛声是自动自觉出现的,想不出现也难,这就是意根处于念佛的三昧状态中,不受意识控制。并且同时也有很深的观行智慧,定慧是等持的,这时候能很容易断我见,或者是什么时候断我见了都不知道。
其中对房子和亲人的感想属于意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是实证,意识成分多于意根,因此不是现量。而在医院里出现的白骨观,意根成分居多,也有意识的成分,三昧境界较浅,定力还不够足,所以见到老人还需要在现场起疑情,不是立刻现出白骨。如果禅定再深入下去,三昧境界再深一些,白骨自动现前,则很容易断我见了。所以断我见和明心,都是在甚深的禅定当中,在三昧境界当中,智慧自动显现,不用刻意思惟观行,不受意识控制,就是证法的现量境界,以意识为主的是非量和比量境界。
头部的现象表明气脉快把整个头部打通了,一旦打通身体就没有障碍了。只是我不知道这是打通了任督二脉,还是中脉也快打通了,没有数据判断不了。但是这离断我见不远了,断我见之后,禅定会更深,还会有更多的祥瑞景象出现。(24年2月14日)
二、初果向的脱胎换骨过程
释如愿的观行体验:最近这些天身体反应特别明显,吃饭越来越少,还不觉得饿,头顶那片还有点胀和痒,一抓头皮很疼,眉心和头顶心又胀胀的紧绷绷的,额头像火烤似的烫,连眼睛都睁不开了,看东西觉得好乏好累。现在就怕出门、做事情或见人,身边人叫我时老是反应不过来,无数次听错做错,大脑一片空白,老不听使唤。
我这段时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不自觉的忘记,走路时在等绿灯那一刻只要心一沉下来,大脑就空白一片,愣愣地发呆,想不起来自己在干什么,觉得好像在梦遊似的,大脑和身体不受控制不灵活。有时候背诵楞严咒缓解一下这些反应,然后再看周围的人、楼房和车,就像看着一个无际的大频幕里的影像似的不实在。现在额头眉心中间紧绷发热,要是打坐闭着眼睛就好多了,观行法义时头脑清净,心不起杂念,家人和我说说话,我就觉得吃力费劲。
以前听师公您讲观行法义时听不懂,现在有禅定了再观行四念处,才慢慢明白一点自性的妙用,在观察做事上观察众生五蕴身十八界这工具上,就能发现自性显现妙用的功能作用。对一些话头,如念佛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等等,我能慢慢地深细思维起疑情,内心会生起应激反应,眼泪会不自觉地流下来。以前学佛都是用简单的意识心,听听想想看看,对这样学出来的法没什么感觉,现在有禅定时再思维就不一样了,内心触动很大,深深感知到这身体就是一具死尸,生生世世六道轮回,换身体就像换衣服一样,现在对人事物都没兴趣,不愿意分别是非好坏了,心里时时刻刻都在观行法义上。
点评:这是见道之前的身心转变过程,在逐渐地脱胎换骨,脱离凡夫身心与圣贤境界相应。现在处于初果向层次上,这个修行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个身心转变过程,永远都是凡夫,都在意识境界里,意根没有受熏。在身上的转变是由禅定引起的,心静到一定程度,浑身气血都通达充沛,换去了旧有的业障身。
在心上的转变是渐渐不与世间有法相应了,对人间境界相没有了兴趣,逐渐与空相应,与无我相应,逐渐脱离了凡夫胎,换掉了凡夫骨,断我见是早晚的事。在智慧上不仅在小乘法上有所成就,在大乘法上也有很大进展,对自性法有了初步的现观能力,没有一丝的意识的情思意解成分,心中光明越来越大越来越亮。这样的话,在断我见之后,再专一参禅,明心也指日可待。
从释如愿的身心状态可以看出,小乘法的修行已经过了四加行的暖法修行阶段,也过了顶法修行阶段,到达忍法修行阶段,有了忍法善根,往后再过世第一法阶段,就会断我见,证得初果。在大乘法的修行上已经达到了四加行中的暖法修行阶段,有了暖法善根,在小乘断我见之后,大乘的四加行修行还会自然增进,此世明心有希望。
从这些最真切真实的修行上看,惟如的整个身心境界里,有贪嗔痴烦恼的显现吗?有对五蕴世间的抓取和贪恋吗?有一丝对世间五欲享乐的表现吗?都没有。所以事实证明,只要真修实修,只要出现禅定,特别是未到地定,就会降伏烦恼,断除最粗重的贪欲,对人间的贪,对天界的贪再断除,就是初禅定了,证果以后出现初禅定,完全有希望证得三果。所以只要发心真修行,想要成就,也不是那么困难的,不需要太聪明伶俐,聪明伶俐世智辨聪往往耽误事。所以修行是要连续的,不能熄火,要连续加温,乘胜追击,一旦熄火,此生就停留在目前的状态,不好进步了。
能踏踏实实做功夫的人,一般都不是很精明表面聪明伶俐之人,也不是喜好言谈之人,也不是喜好表现自我之人,外表虽然显得有点愚笨,但老实肯干就是最大的优势,结果却是得到真实不虚的利益了。相比之下,那么多自称证初果二果的人,有这些修行过程吗?几乎是没有一点,身心世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平淡如水,仍是原来的那个旧貌旧壳子,没有新鲜的。没有禅定,所谓智慧都是意识的知见,透不过意识,达不到意根内心那里,还是那副老胎老骨,具足一切烦恼,却能油嘴滑舌,能说不能做。(24年2月28日)
三、如何才算是真正的生起疑情?
释如愿的大乘疑情:现在我一般行走坐卧都是在定中,观我心里熟悉的法义,主要观我脑海里的白骨观和我自己的白骨,对心外的人或事情不感兴趣,也不去分别。有次女儿拉我去超市买零食,一路走到超市,我都是内观,也听不清楚别人的说话声,没有兴趣去看周围的人和物,女儿叫我挑选东西时,我就觉着身体像是在梦里游荡似的不真实,觉得手和眼老不听使唤似的,挑东西都挑不好,心不在焉。
有一次莫名其妙从脑子里冒出一句:机关木人,机发相起。当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在心里念叨着,好像师公的书里讲过这句话。以前我不理解是什么意思,现在这句话突然跳了出来,我就用心思索这句话的含义,应该是用铁人和木人,和牵着缠绕着绳子的影戏人,来比喻人的五蕴活动的吧?众生的这五蕴色壳子活蹦乱跳地,都是如来藏自性在背后所起的功能妙用。在一切法上都显现着如来藏的功能妙用,一切公案或参话头都是在说众生如来藏的自性功能妙用,所以定中看着一切就好像是在梦境里一样不真实,没一点感觉。有时夜里还在睡觉时,就被脑海里背诵的咒语唤醒了。
我去年修白骨观的时候,就有一些身心感受,看着以前再亲近的家人,或者是外面再漂亮的人,也一样像是一滩血肉似的肮脏,有时上厕所我也观想人都是这么肮脏的,身体九孔总是往外排脏污的东西,感觉人就不真实,想起了就没意思觉得无聊,也就不再吃好的、穿好的了,好坏都无所谓。最近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里,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了,我都在定中,法义在脑海里不断。
点评:修白骨观完全可以断我见,如果脑子能时时出现白骨,说明人是时时处于白骨观中,就是时时处于三昧中,能自动自觉显现出白骨来,断我见是分分钟的事,随时随地都可能会断我见,也许已经断我见了,自己却感觉不到,因为没有判别的智慧,心境和觉受也叙述不清。关键是释如愿应该把自己目前的状态认识清楚,心念感受都了解明白,才好判断她的智慧认知情况,是否是属于断我见状态 或者是离断我见还有多远。在断我见的当下,身心都有一些相应的境界,如果弄不明白,当普通事看待,就错过了。
如果人能时时对外界的人事物不感兴趣,这不仅仅是禅定的功德,也有智慧的功德,一般是对五蕴的观行比较得心应手,心能够随顺于空了,才能出现这样的反应,或者是在断我见之后,才能时时有这样的反应,如果修行不到位,都不可能对人事物不感兴趣不想分别。所以这种状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属于断我见状态,具体还有待于观察和了解。
莫名其妙从脑子里冒出一句:机关木人,机发相起。这是处于三昧状态中,意根突然迸发出的大乘疑情疑念,说明大乘参禅的因缘自然成熟了,能这样自动地出疑情,说明大乘的智慧也相当不错,否则只能意识起疑情,意根不起疑情。意根之所以能生出大乘疑情,一是因为小乘基础非常牢固,对于五蕴无我很确认,没有疑惑,才会怀疑既然五蕴是空的,为什么还会有五蕴的活动呢?二是因为大乘法的熏修已经成熟了。所以我见还存在甚至还比较重的时候,意根是不会起大乘疑情的,意识倒是可以,因为意识可以跳跃很多层次去非量缘法,意根做不到。
由此可见,真正的疑情,是在三昧中自发地生出来的,不是意识像念咒一样念叨出来的,是因缘成熟时意根涌发出来的,是意根在知道五蕴是空的以后,想要弄明白五蕴身中的机关奥秘了,这是大乘修行到水到渠成的自然现象,不是意识刻意的勉强送疑情。只有是这种方式,参究才快,才有效率,不空耗时间,不会假悟错悟。在这样的三昧状态中,明心开悟是指日可待的。
在三昧状态中,确实像在梦中一样,看一切都不真实,这个状态就像是已经断我见之后的状态,以前在身心上发生过什么重大的事情,自己给忽略了,现在我没法准确判断。行住坐卧都在禅定中,都在观行,外境拉都拉不走,禅定相当牢固,心如铜墙铁壁,这时候入道是分分钟的事,大小乘都如此。至此,不出意外的话,此生开悟成圣贤菩萨是差不多定下来了。别人想入定都入不进去,推都推不进去,你是拉都拉不出来,这差别相当大,为什么有这么大差别呢?有很多因素,以后慢慢再揭示出来。
最后一段对修白骨观感受的描述,显示如愿的白骨观的修行效果很显著,能时时观众生都是不净,充分认识到了(或者是证到了)众生五蕴的空和不真实性,心去除了贪念,吃穿都不挑剔不在意了,醒睡都能处于禅定中,三昧境界不断,功夫相当好,断我见之后的觉明境界就是这样。这些状态一般来说都是断我见之后所处的状态,在断我见之前虽然禅定也相当好,未到地定具足,但是还会有间断的时候,只有断我见之后心空了,禅定才能连续不断,时时处于三昧中。种种现象说明如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概率,是已经断我见了,只是自己描述不太清楚。
大家要记住:除了在此种三昧中的智慧认知,都不是见道,离开三昧定境,大小乘都不能真见道。哪怕你有禅定,但不是时时处在禅定中,认为自己在没有禅定时候的认知也属于见道,那也是不可能的,定浅也不可能真见道,都是意识琢磨出来的,那不算数。
四、证悟之前的正确如理的参禅功夫
释如愿的参禅体验:感恩师公这些天对弟子我的加持,让我的功德受用好大好大!弟子受到的感应的太大了!
第一天回来晚上打坐,在禅定中就出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和感受。我现在无论行走卧都在禅定中,那天我刚一上座打坐时,脑袋就瞬间轰的一下,就像有一大团气流排出去似的,心里感觉空荡荡的,就像有种东西对着我的脑袋猛的击了一下,我就被震动得出定了。第二天第三天身体都在定中动不了,不能出定了,第三天一夜兴奋的睡不着觉,我就有点担心自己如果以后的几天里都是这样,那得变成咋样子了呢?这几天我这大腿根部也酸胀起来,眼睛也睁不开,想起身走走就是动不了,站起身来就发飘站不稳,也怕摔倒,好像小脑没有了平衡作用。
第四天少许好点,能活动了,腿也不酸胀了。到了晚上十一点多钟,在定中一股有力量的气流从鼻孔冲出来,就把我震动出定了。当时我就坐着缓缓神,想起师公教悔我的话,不要光坐着,要适当的活动活动,练练行禅,在接触的境界上参究如来藏。于是就起来经行,同时观想着如来藏出生的一切法都是虚妄法时,一刹那间就感觉脑子里法义不断来回转,想出定身心都作不了主,对心外六尘境也感觉不到,只有脑海中的佛号声不断旋转播放着。像这样大的感应和觉受,真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只能在禅定中受用或理解,定浅都感受不到的。
以上是几天的感应和觉受,现在恢复过来了,身心轻松自在,能正常观行法义了。现在脑海现出来的疑情或答案都来越明了清晰了,就是上个厕所都能不间断地起疑情,疑我这像木头似的五蕴身,都是谁的力量拖着到厠所里来的,疑这股力量在众生色壳子上怎么样起着祂的功能妙用,吃饭喝水时就不由自主问着,我这五蕴身能举手抬足、穿衣吃喝,端碗拿筷子的这些五蕴活动,都是谁在执持着的?(25年3月末)
评:释如愿这个参禅的功夫,丝毫不逊色于过去唐宋朝时期的诸多禅师们,也丝毫不逊色于佛陀时代参禅的大乘菩萨们,因为在证悟之前参禅的功夫都是同样的,不管什么时代,没有更新没有变化,也不能降低水准和层次。唯有不同的是,释如愿随我修行,学的如来藏法太多,也太直白,不用再花费很多精力去整理和系统化,靠外力比较多,自力显得不足;而古代禅师们所学到的般若法理比较粗略,远远没有这么多而细致,就不得不多用心参究,靠自力比较多,智慧开发的深。讲得太直白是不利于弟子参禅的,很容易解悟,影响弟子的道业和智慧的生发。
但是为什么释如愿却没有解悟呢?看她所起的疑情,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都直接指向了中心点,指向证悟的标的,指向那轮永不消失的月亮。原因是释如愿的禅定功夫很深,很绵密,扯都扯不断,魔来也干扰不了,任谁也打断不了,所以她没有用意识来解疑情,没有用意识来推理、猜测、臆想、分析,只要定浅一些,把意识用上,可能不用费力就能解出结果,破了意识的疑情,意根的疑情却破不了。
正因为释如愿没有使用意识去解疑情,不走捷径,只用意根去老老实实地参究,所以开悟的人看着像窗户纸一样的疑情,她自己却看不破,只因为她太实诚了,不偷工减料,在这样深而绵密的功夫里,是不能偷工减料的,意根自己疑情重的时候,根本不会给意识解的机会。
所以只要功夫深,意根疑情重,法义即使讲的再直白,也能避免解悟,即使明确告知密义,因为有疑情,意根还会去参究去证明,去行证,而不允许意识信解。这样的话,只要功夫到位,意根有疑,以前解悟的可以转为证悟,把明明白白的佛法,变成证明题,明知答案而要有求解过程,在真实的参究过程当中会成熟菩萨心性,从而生起见道的功德和智慧。
释如愿是不是把参禅的用功方法过程都讲清楚了吧?也把参禅的标的指得明明白白了,就差明说了吧?指月的指头明晃晃地在指向月亮吧?但是即使这样,对于许多人来还是没有用,摸不着头绪,原因是什么呢?功夫都没有,意识猜测都困难,即使猜测出来了,也不够准确,对自己身心都没有什么影响,烦恼照样烦恼。
最主要的是,小乘的出离心没有,大乘的菩提心也发不起来,佛法修证只是这些人生命中一部分的内容,世俗界里的很多事务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意根不能看重修行,功夫怎么能做得出来?各人修行各人受用,互相代替不了,所以明说参禅的最后结果,对别人也没有帮助。不是说别人明说,你就能解悟了,证悟更不可能。(25年4月4日)
五、君若兰对五蕴的观行思路和体验
一只苍蝇落在腿上,感觉痒、厌烦。其实腿即色阴,四大假合;痒即受阴,受阴皆苦,无来无去;取相、推理即想阴,苍蝇也是假象,痒只是一种觉受,也是假象,为苍蝇、觉受取名相,加意义就是想阴。决定驱赶、意识运行的过程、觉受的那个时间过程即行阴,行阴缘识产生,也是随缘而来,随缘而灭。了别这一切的是识阴:识由如来藏种子产生,也是随缘而来,随缘而灭。
五蕴因缘和合,变化无常,变化不恒定即空。执着就有苦,苦受也是假象。这一切不恒定、无主宰即无我性。
再看苍蝇爬腿,腿痒还在,内心厌恶感消失,随手轻轻一挥,苍蝇飞去。事件刚发生过,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五蕴了不可得,无我在、无我所在。我观苍蝇爬腿,空对空,哪里可得?此时内心不刻意,一片安静。
这是弟子为了通过事例把理论弄清楚的思路,所以很粗浅。理论理清晰后,弟子会一点点不贪多的深入观。就像师父说的,面对现象,意识尽量少加入,直接观。把握核心,继续精进。
评:观行的思路清晰,具体观行时,一方面要具足禅定,一方面精力要集中在一个点上,突破一个点,才能以点带面的证得整体五蕴无我。要想有最真实的观行,有最真实的体验,在观行时,应该尽量按照四念处经里教的方法如实观行,有什么就观什么,觉知到什么就观什么,不用去想象和代入。四念处经里教导如何观行呢?是不动意识的、面对诸般现象的直接体验和观察,依据事实,不要脑补,大家好好品一品这样的观行境界。如果做不到这点,就要深修禅定,如果定力不足,就会都落在分析上了,直感就少,现量也很少。
在现代佛教修行中,几乎所有的团体弘法者都教的是意识观行、意识体验、意识感觉、意识体会、意识分析,根本涉及不到意根的修行。结果得到的就不是真实的体验和观行,不是客观的观行,是加上了主观意识的分析、理解和想象,虚幻的成分非常多,随行者根本分不清这是不是真观行、真参究、真修行,只觉得这样思惟比较容易,不用太费功夫,容易出成果,所以假证果才普遍存在,其实修行哪有如此简单和容易?哪有那么多凡夫根性的能转变成圣贤?
六、意识的知是分很多层次的
君若兰的观行:分享观行意识作用意根的过程。
闭眼,安静。意识明白见闻觉知不是我,理解这个很容易。于是意识抛出一句话:见闻觉知是我吗?这句意识明白的话缓缓往下落,落到一个无限大而且坚固的能量体上,能觉知这个能量体从无始劫以来就认为见闻觉知是自己,那个执着是如此的坚固,仿佛渗透到每一个细胞。
那句缓缓落下的话,让那个能量体内心稍微动了一下,但它还是无法剥离那个执着。见闻觉知是我吗?意识还是这样发问。然后内心似乎有恐慌,有疑问,又不甘心,后背开始微微颤抖起来,并且想掉眼泪。这样大的情绪感受出来,开始我以为完全是意根的呈现。当我又继续深入观行时,我才明白这觉受有意根的触动,但更多还是意识的觉受。
因为当我再一次静下心来感受到那个巨大能量体的时,发现它还是那样执着见闻觉知是我。这个执着不是以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以一种觉受呈现的。这时我才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很大的触动意根了,虽然有很强的感受体验,但更多的还是意识的感受。因为意根无始劫以来的执着,是刻在骨子里的、渗透在细胞里的,哪能一次观行就容易发生巨大的改变。
这个发现就如上面所观察的,很大的觉受出来后,再静心观行那个巨大能量体,才发现它的执着还在,而且还那么深重。可能它有一丝的触动,但那丝触动对于它整体的执着来说,不足于让它发生很大的变化。
分享这段文字,我想表达的是,这样触动的观行需要一次次,无数次的进行才行,千万不敢轻易以为出现很大的觉受体验,就以为意根完全接受了正确的认知。我们需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能过度乐观自信,但也不停止的继续前行。因为意根的执着总会在我们深入观行下,一点点的减少下去。
点评:意识的智慧认知分为很多层次,随着禅定的递进,意识的智慧认知不断加强、深入、具体、细化、到位,意识的真正智慧也是证悟以后的智慧,在此之前都不究竟,会改变修正。禅定越深,意识越有智慧,对意根越有熏染启发作用,意识的认知越具体越有证据和证量,对意根的熏染启发作用越大。所以意识泛泛的知,作用不大,犹如隔靴挠痒,深知以后才能触动意根。
意根的智慧认知也分为很多层次,随着禅定的深入,随着意识智慧的完善,意根的智慧越来越深入,深到一定程度,就会断然割裂从前的认知,彻底扭转知见,变为见地,就证悟了。很多人在意识的知很浅的时候就认为自己证了,其实离证还很遥远,也许会经过若干劫,才能到证的边缘。要知道,意识的深智慧也不是容易出现的。
君若兰这种情况属于以慧引定,用超强的意识智慧,把心定于当下所观行的法上,不分心不杂念,使得意识对法的认知逐渐深透,带动起意根的认知,再不断加强意识和意根的认知,更进一步的慧由此产生,这叫层层递进。慧强的人能够以慧引定,慧弱的人只能按部就班地修定,然后再观行生慧。但因慧弱,不容易把心定住,需要反反复复拉扯,才能暂时定住。所以说只要有慧,怎么都好说,前提要有福德,福德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七、观行也要反观贪嗔痴的根源
君若兰的观行:这几天遇到一件不公平的事,于是就开始观行。公平没得到,起嗔心,是法执(执着规则)。为何执着规则呢?就是要让自己的利益不受损,这是要满足贪心。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还贪个什么?
观行时,开始意识参与多一些,后来到最后一句,意识思维不动了,只有一个单纯的觉知在,这时看到一个意象:“我”,一个身体轻飘飘的半虚化在那里。后来那个半虚化的意象也不存在了,只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直到结束。观行结束后,再想这件事,发现内心很平静。每当现实中有牵动情绪的事,就抽出空来观行。越观行越发现自己的意根问题可真多,我执深重。
点评:君若兰的观行很到位,说明智慧很好,慧强,不知道禅定是不是与慧一样强,我感觉是稍微弱一些。不过照此速度,禅定会很快再增强的,直到出现三昧的时候,修行就是个很大的转机,好好把握见道可期。
每个人的贪嗔痴都有一个源起,也就是根源,这个根源是什么呢?就是我,由于有我见,为维护自我,满足自我,就会自动生起贪嗔痴。所以贪嗔痴的现象从客观上反应出了心中的我见和我执,即使初果二果人已经断除了我见,但是还没有断彻底,那么贪嗔痴烦恼虽然降伏了,却没有根除,在初禅定以后,到了三果的时候,才根除了贪嗔烦恼,但还有痴烦恼没有根除。这个痴是指对三界内的法的痴,不是指对大乘法的痴。
对于贪嗔痴烦恼的降伏和断除,必须是在有效观行之后,尤其是三昧生起来之后,效果非常明显,不用意识强行压制烦恼,烦恼自然不起。在观行过程中,意根一旦明了五蕴身心的虚假不实,思想观念改变,于是就不把色身当回事儿了,对欲界的粗重的贪自然不现前,衣食住行等等六尘境界自然会逐渐无心,不挑剔不在意不追求,嗔心也自然得到降伏,对一切都感觉无所谓,一句无所谓就化解了许多的纠葛。
修行就是用理论来指导实际的,实际就是五蕴当下的每个环节,每个身口意行,修的就是身心身口意行,这是最终的落脚点,最终的目标。观每个人的修行效果,就要观其身口意行,观其五蕴活动中的每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决定成效。为什么观察五蕴细节和身口意行呢?因为思想观念决定了身口意行,决定了五蕴活动的细节,理论落实到位了,观念才会转变,理论落实不到位,那仅仅是理论而已,没什么好谈的。
八、白雪香对于法相的破解
嗔恨心傲慢心嫉妒心烦恼心,你看啊,这些心是怎么生发出来的?我举个例子吧,比如嫉妒心和傲慢心,这其实是一种类型的心,别人比“我”好,我很不舒服,这是嫉妒心,“我”某些方面比别人强,这叫傲慢心。
仔细观察,一定是有一件事,对一件事的认识,别人比我做的好我嫉妒,不如我我傲慢。这怎么解决呢?把我扔掉,世间上的事,世人有个成语叫森罗万象,华严经有个形容海印森罗,也就是说世间事太多太多了,术业有专攻,人家做的好应该赞叹,我做的好应该谦虚,因为比我做得好的人大有人在,没什么值得傲慢或者说骄傲的。事情本身没有任何情绪,产生情绪的就是人的想象罢了,空幻不实,事情本身也是瞬息变化生灭,哪里有个需要骄傲或嫉妒的呢?
你再仔细观察,我说把我扔掉,你看,我产生了情绪,扔掉了情绪,其实等于扔掉的是一个空幻的东西,也并没有扔掉什么,于事上不增不减,不耽误做任何事情,还非常的平静。
刚刚提到各种心,心有各种分别,有各种分别就有各种心,这个叫森罗万象。森罗万象就如镜子里的影子,这叫心法,也叫法界。镜子能照森罗万象,这是镜子本具的功能,佛经的名词叫法尔如是,这个功能叫性,也就是见性。能分别森罗万象的功能是识,把识细分就是八识,镜子就叫如,里边的那些物象就叫来(去)。这个镜子还有个功能,照完之后能留底片,就如照相机的底片,这个叫种子,留存种子底片的功能叫藏(cang),整体就叫如来藏,因为不知道不懂得用,就叫藏(cang),明白了,大觉悟了,就成了宝藏(zang)。
世人说的“我”和佛菩萨说的“我”,不是一回事,世人说的“我”是角色,就是世间各种角色,可以罗列一下,比如父、母、儿子、女儿、上司、下属、买菜的、卖货的、司机、美国人、中国人、信徒等等无数无量的角色,“我”可以做各种角色,但角色不是我,用什么做这个角色?答案是身体,以身体来进入角色,所以我们总以为身体是“我”,也就是这个原因。身体就如个物件,所以需要思想来支配,所以我们又以为思想是“我”,思想是角色的剧本,身体是角色的道具。
思想这个角色是个心法,一念无明生三细,业相,转相,境界相。仔细读师父法义,唯识把这些分类解释得非常详细,真的是能让人出离世间的大法要。师父强调意根的重要性,前提是要意识上把这些脉络弄得清清楚楚,然后去用意根证得。其实我们普通人意根也是有证量的,比如非常执着世间名利、情,这也是意根的证量,只是歪了,就如哈哈镜一般,不然也不会那么难证了。转意根的认知,意根在转之前是一团麻,有了正确的认知后,修正意根的认知,转之后就清凉了。
评:这纯粹是实证所得的见地,非常有智慧,破解了世俗界里的名和色法相,破解的程度还不浅,这样五蕴法相也就破解了。只有破解了法相,才能解脱于五蕴的法相,不被法相束缚。而要破解就要实证法相的苦空无常无我性,意识理解的作用很微小,一到具体事情上就派不上用场了。
只有实证的人才无烦恼,意识解出来的,不解决烦恼问题,所以有不少人越过小乘的观行和实修,也越过禅定和戒律,直接去解大乘如来藏,即使解出来了,也没有打破五蕴的智慧,五蕴不破,依然故我,烦恼重重,恶业还会继续造,没有一丝解脱的影子。真修行不越过任何一个阶段,也不看低任何一个法的修行作用,更不会高看自己的智慧,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出真智慧,心与世俗界才能脱离得解脱。
九、安然读诵楞严咒的亲身体验
昨晚读楞严咒,想起师父法义里说可以敲着木鱼读,我就用笔敲着桌子读。开始很正常,过几分钟后,我感觉自己的吐字、频率、音调,和平时完全不一样,仿佛不是我读的。这些变化不是我意识操控的,好像是自动出来的。当时感觉自己的意识非常薄弱,眼睛几乎都睁不开,勉强能看到字。但读的很顺、很快,韵律像唱诵。读完以后,意识还是非常薄弱,扶着桌子自己才躺到床上。休息了好一会儿,意识才恢复正常。
评: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不可思议。本来读诵和声音都是意识所为,但这时自己的意识却无所为,无能为力了,那么这个读诵就不是意识主导的行为,这个读诵一是受诸佛菩萨或者是护法神所摄持加持出来的,二是受自己的意根所调控的,是意根主导出来的读诵,也就是意根自己的读诵。第一好理解,第二如何理解呢?意根为什么控制了意识,甚至是代替了意识的读诵?这里涉及到禅定的力量,加持力肯定是有,但暂时撇开不谈。由于意根认识到楞严咒的重要性,参与了意识的读诵,而且很熟悉了,就会自主读诵,代替意识,意识无能为力了。这是处于轻微的念咒三昧当中的状态,继而再深的三昧也会出现,后续的修行就会很快很顺利。由于出现了三昧,意根亲自上场,背诵楞严咒就会很容易了,不用意识的回忆回想,意识稍微参与就行。
如果这不是有实例显示,一般人都不会相信,也有人会说:意根怎么能会读诵会背诵?简直是无稽之谈。那么背诵和三昧是到底是什么原理?背诵和三昧就是意根所为,意根主导,没有其他原因,因为意识明明是无能为力,超控不了了,不知所以了,甚至连文字都看不清看不见了,如何读诵?
这种境界与我当初打楞经期,念楞严经时的状态一模一样。我当时因为念诵得非常快,不用思惟,念着念着眼睛就看不见书里的文字了,而口里却是极快地念诵,别人都跟不上了,这应该是叫作背诵比较准确。当时心空沉静,如水不动,像是入定一般,只希望木鱼不要停下来,经文不要结束,念经能永远持续下去不要停。从此以后我就会背诵楞严经了,根本不用特意背诵。
由此可见,受持读诵楞严经楞严咒以及大乘经典,诸佛菩萨的加持力有多大,感应有多殊胜,修行进步有多快。读诵背诵楞严咒的功德不可思议,其功德利益都在楞严经第七卷讲得很详细了,希望修行还不能走上正轨的人发心修楞严咒,用好楞严咒,促进道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