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開示滙總(增加三萬字的新內容)
第六章 意根心所法
一、意根有念心所法和煩惱心所法的證據
某個人腦子裡一直在想著一個問題,突然間他意識到自己腦子裡的念頭時,就感覺很驚詫,甚至會有做賊心虛的感覺,趕緊搖搖頭把念頭甩掉,心想我怎麼會有這個想法呢?
由這個事例,可以看出一個人有兩個心念,一個心念的想法自主生起,暗暗運行,這是意根的心念。另一個心念先是對第一個心念沒有覺察,等突然間覺察到了,感覺吃驚,這是意識的心念。這說明兩個心念並不一致,意識和意根的思想觀念並不完全相同,兩個心並不是時時處於相通相知、協調一致的狀態。這也說明意根的心念可以時時生起,可以不受意識控制,有時候也可以受意識控制。意識發現之後覺得不對,反餽給意根,意根就暫時斷了那個心念,至於以後會不會再生起,就看意識的控制力量和說服熏染的效果了。意根為什麼總起念呢?如何能讓意根生起佛法之念,參禪之念,生起大小乘疑情?
一般人的意識定慧不足,不容易覺察到意根的心念,自己有什麼想法都不知,但會不知不覺地受這些想法敺使,稀裡糊塗地做了→些事說了一些話,當覺悟之後就會後悔。若意根心裡有殺人的念頭出現時,意識覺察到以後,突然一激靈,感到害怕和狐疑,這說明意根有瞋心,意識不知,一旦覺察到就會想,我自己有這樣的想法?之後二者溝通交流互熏,當意根的心念佔據上峰,意識決定服從之後,就會狼狽為奸,制定實施殺人計劃。
制定和實施偷盜計劃也是這樣,意根佔主導,意識服從輔助。造作的貪瞋癡煩惱的惡業行都是這樣出現的。若意識出現貪瞋癡煩惱心念,而意根清淨,意識的心念並不會持續多久就消失了,甚至會忘記了。這是意識從外界環境熏染來的邪念,意根若堅守本心,意識的心念就如浮雲,說散就散。若意識持久不斷地接觸染污環境,邪念不斷出現,達到一定量的積累,意根也許會被熏成被帶壞,結果就是與意識一起造作貪瞋癡煩惱染污業。所以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對其成長起著很大的作用,對其思想觀念影響很大,擇善而居才能從善避惡。
煩惱能生生世世延續和流轉,就證明了意根有煩惱,六道生死輪迴就證明了意根有煩惱,十二因緣法就證明了意根有煩惱,而且是有一切煩惱,眾生生來就帶煩惱,就證明了意根有煩惱,有一切煩惱。若意根無煩惱,無某種煩惱,那麼一切煩惱或者是某種煩惱如何出現的?何時開始出現的?
二、由藥師經證明意根有善惡性
藥師經原文:像法轉時。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長病羸(léi)瘦。不能飲食。喉脣乾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涕泣圍繞。然彼自身。臥於本處。見閻魔使。引其神識。至於閻魔法王之前。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閻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其人。計算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
釋:在像法時期,眾生福薄,過去生以及現世所造作的惡業種子成熟,就被惡業果報所困,長時間臥病,身體羸瘦,吃不下飯,口乾舌燥,見什麼都暗淡無光,死相現前。其父母家屬哭泣圍繞其身。但病人身體所臥病在床,其神識卻被黑白無常厲鬼押送到閻羅王面前。病人的俱生神就把自己一生所造作的罪福業,都顯現出來,呈現給閻羅王。這時候閻羅王就審問病人,判斷他所造作的業行的罪福業多寡,定其業報,決定其去處。
有情眾生都有俱生神,這是指一直存在沒有滅過的主宰識第七識意根,無常小鬼抓人也是指引作主識意根到閻羅王那裡。在閻羅王面前,一切人的意根就自動顯現出自己一生所作的福罪業行,閻羅王因為有神通,用心就知道了其人所造作的種種業行,像看銀屏上的影像一樣快速瀏覽完畢,閻羅王就開始審判。
這說明是意根造作了罪福業、善惡業,審判是審意根,活著時候的意識早就滅了,不能跟著到閻羅王這裡來,跟意根在一起的時中陰身裡臨時出生的意識。這說明意根是有善惡性的,否則善惡業怎麼出現的?這時候意識都滅了,不起用了,即使起用也是意根的走使和幫手,是輔助意根做事的,閻羅王不管意識,只找意根判別罪福業及業報。
人死或者半死假死,意識幾乎都不起作用,意根不管什麼情況,永遠是眾生的主人公,是作主識,死後或者假死後,意根被業力牽引到閻羅王面前。閻羅王審閱完意根的罪福業,一看還有一點福沒有用完,還不應該死,於是就把此人的意根送回陽間色身之內,此人就活過來了。活過來就代表意根回到色身內,再把意識喚出來活動。
閻王爺審批死人,知道找死人的主人,不找死人的助手和嘍嘍兵。債有其主,業更有其主,糊塗蛋才去找下屬助手和小嘍嘍、打雜工、傭人、保姆之類的。所以意根能造作一切善惡無記業,具有善惡性,有善惡心所法。
三、意根的作主功能決定意根有善惡性
意根默容一切法,意思是意根與一切法相應、相合、相融、相緣,包括善惡法,這個就很好理解了。若意根不與善惡法相應,意識如何能與善惡法相應?有意根不相應不緣的法,意識如何能相應能緣得到?
從意根的實際功能作用上來說,如果意根只有無記性,洗衣服做飯這些無記業是由意根作主抉擇的,而做善事助人為樂就不是由意根作主抉擇的,偷盜搶劫和妄語也不是由意根作主抉擇的,那就是說意根只對一部分法能作主能抉擇,對另一部分法就不能作主和抉擇,那麼是什麼導致意根只能對一部分法作主,對另一部分法就不能作主了?另一部分意根不能作主的法是由意意識作主了嗎?意識也成了作主識了嗎?把意根割裂,把法割裂,有這樣的道理嗎?
若一個善人,是意根善還是意識善,還是二者都善?若人善只是意識善,意根不善,那麼意識滅了以後,只剩意根,這個人這時候還是不是善人?意根若不善,這時候就不是善人了。一個善人如果睡著以後沒有意識就不是善人了,他做過的善事怎麼算?這件事是不是很詭異?簡直匪夷所思,怎麼也說不通。
照這個理說,善人死了以後此生意識永遠消失了,就更不能是善人了。一輩子行善的人,死了卻沒有人承認他是善人,委屈不委屈?如果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而死,那也死得不光榮,因為光榮的意識沒有了,就沒法給他追加什麼光榮稱號,沒法給其家屬精神和物質上的補償。如果一個善人隨著他的意識消失,意識所做的所有善舉和貢獻就會隨之消失,因為剩下的意根不善,那麼以後善人可能就最怕死了,再不肯輕易作出犧牲。也有可能害怕睡覺和昏迷,因為意識一滅,善人的標簽和名譽就消失了,死後也不會去善道享福。反之,惡人一死就不是惡人了,三惡道不用去,行惡有多劃算?這樣的事真的說不通,所以善人的意根有善性,惡人的意根有惡性,或者是善人和惡人的意根都有善惡性,加上無記性有三性。
如果只有意識有善惡,意根沒有善惡,那麼一個善人演戲扮演惡人行惡,這時候這個演員究竟是善人還是惡人?在工作中以及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特別善於偽裝,表面一套背後一套,表面表現的都很好,像個正人君子,行為讓人不得不誇贊,可他背地裡就使陰謀詭計陷害人,那麼這個人到底是善人還是惡人?
眾生行善或者是造惡時,是明暗雙雙的時節,六識在明,意根在背後暗處,二者是如何天衣無縫地配合啣接的?表面看是六識在行善和造惡,可是意根在幹什麼?是什麼心行?如何運作的?對這些善惡事作不作主宰?任由意識作主造善惡業嗎?意根是如何讓六識出生和運作的?如何讓六識恰巧出生在所運作的善惡法上的?這些事如果觀察不出來,怎麼就肯定意根無善惡心行無善惡性?
四、意根默容一切法說明意根有善惡性
楞嚴經第四卷原文: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釋:比如意根能夠默默地容納,十方世界裡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的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不管是勝義諦還是世俗諦,不管是聖人法還是凡夫法都包括在其中,窮盡一切法的邊際。因此,你們應當知道,意根圓滿了一千二百的功德。
默是默默地、暗暗地、不聲張的意思;容是容納、接受、具有、作意、觸、想、思、相應、緣、知、見的意思。為什麼意根要默默地暗暗地緣一切法、接觸一切、見一切法、知一切法,對一切法都不排斥?默默地是因為意根不會說話,不會寫字,不能用文字、語言和聲音來傳達和彰顯自己的心心行,暗暗地是因為意識在大多數時候不懂祂、不了解祂,不知不見祂的心行和運作,以及祂的功德,所以叫作暗暗地。若意識能完全明了意根的功德,和在一切法上的運作,就不是暗暗地的了。
意根能容一切法的意思是能緣一切法,容納、接受一切法,能了別一切法,能知能見一切法,能在一切法上運行其五遍行心所法,與一切法都相應,當然也與善惡法相應,能容納善惡,自身具有善性和惡性。意根能緣和所緣的一切法的範圍及其廣闊無邊,意識所緣的法跟意根所緣的法無法比擬,二者都沒有如來藏所緣的法廣大。
意根所緣的這一切法都包括什麼呢?首先是十方世界三世的法,這在世俗界裡空間範圍最大了,時間範圍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也最大了。在最大的時空中意根所緣的法包括一切世間法,也就是如來藏用七大種子所生成的後有之法,比如色法、心法和心所有的法,也包括必須在世間裡運行和顯現的出世間法,比如如來藏、佛性、真如,以及聖人所行之道勝義諦、第一義諦,聖凡都包括其中,一直到一切法的邊緣,意根再也緣不了了,只有如來藏才能單獨緣的法,以及不具備世間相,不在世間裡運行的法。
因為意根能包容這麼大範圍的法,已經窮盡在世間裡運行的法的邊際了,所以祂具足了一千二百功德,最圓滿了,僅次於如來藏的功德。那麼意根毫無疑問也容納了聖人之法和凡夫之法,容納了善惡之法,具足善惡性、善惡心所法和心行。如果不是這樣,意根的功德就沒有窮盡一切法的邊際,有不容之法,其功德就不圓滿。
這段是世尊講意根的功德的時候說的,意根能圓滿一千二百功德,沒有講意識功德圓滿,因為意識生生滅滅,不能自主,不能貫通三世,就是現世的法也不能周全,有很多法都不能緣,不能了別,更何況十方三世的法,更緣不到了,所以意識是不究竟的法,不是根本的法,不值得依賴。修行必須修根本法可依賴的法,能自主的法,去除意根的無明,圓滿意根的智慧,才能成佛。
五、由楞嚴經中講的世界由來證明意根不是無記性
楞嚴經裡世尊講世界的起因,無始劫以前扁食未開時,只有第八識和意根存在,沒有三界世間,更沒有五陰身和六識,意根與第八識合起來就是眾生的生命體。那時意根由於無明起心向外攀緣,想要探尋什麼,第八識這才隨意根心想漸漸形成了世界。這個過程非常漫長,因為世界不是由一位眾生的意根所想而成,而是由眾多眾生的意根心想而成。
世界形成若干大劫之後,眾生的五陰身因為有適宜生存的環境才得以出生。在世界形成之前所有無明就都存在著了,沒有一種無明是後天生成的,因此說所有無明都是意根的無明。既然意根具有一切無明,由此無明就隱藏著一切煩惱的因素,遇緣就會生出煩惱。意根的無明煩惱再熏染意識,意識也就逐漸被熏出了煩惱,這也是個漫長的過程。那麼最開始的煩惱就全部都是意根的,意識只是隨順意根的煩惱罷了,直到意識被熏成功了,才出現了煩惱。
無明就是不明,意根心不明理,懵懵懂懂。這個理是指什麼?依據楞嚴經所指示的,就是法界實相,意根不明法界實相第八識之理,不明自己是第八識中法,為第八識所生和執持,除第八識之外無法無法界,這是意根的無始無明,也是根本無明。由此無始無明,而起心向第八識之外探尋,致使世界形成,這是長劫之中逐漸形成的,非短劫之內可成。
世界形成若干大劫之後,眾生的五陰身才出現,意識五識也隨五陰身出生。在五陰身出現以後,才有六識的身口意行配合意根造作。所以意根因為無明,遂有貪瞋癡煩惱,指使六識造作煩惱惡業,惡業種子由此留下,遂有六道生死輪迴因緣果報,這就是十二因緣法的由來。由此可見,意識出現的很晚,遠遠晚於意根,不可能意識一出現就有無明煩惱,沒有來由。而意識後來煩惱出現的來由就是主導意識的作主識意根熏染出來的,或者是意識所表現出來的無明煩惱都是意根的,是意根操控的結果。所以意根確實有煩惱,不僅僅是無記性的,善惡無記三性都有。
無明是惡法,不是善法也不是不善不惡的中性法,由此就要通過學佛修行斷盡一切無明煩惱,成為常樂我淨的圓滿光明佛。沒有人會把無明當作善法和無記法吧?眾生的貪瞋癡煩惱由無明而來,就是由意根而來,意根若無無明,就不會造作貪瞋癡煩惱業,是無明導致貪瞋癡煩惱現前,由此意根不是無記性的。那成佛以後的意根是不是無記性的?成佛以後的意根更不是無記性的,那是純善無惡性的,是大慈大悲性的,是慈憫一切眾生性的。從這裡來看,應該很容易判斷意根的性質,不應該再錯會誤會了。
六、由十二因緣法證明意根不是無記性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第一支是無明,是開天辟地的動力來源,由此動力天地萬物萌生,五陰生命體得以運行。這是五陰身生死輪迴的由來,是作主識意根的無明。第二支是行,意根由於無明產生了心行,想要造作,與天地未生之前的萌動一樣,無明的心行一動,後續的造作就會隨之出現。這個心行具足善、惡、無記三性,即使是善行也含有無明性,若無無明,世間善也不為,心地清淨無造作。第三支是六識,因為意根心行萌動,作出抉擇要造作身口意行,於是六識出生,配合意根造作身口意行。第四支是六識造作身口意行以後留下的業種,由此業種決定後世名色的出生。
眾生的身口意行善惡無記三性隨緣萌發造作,業種就隨緣隨時存入阿賴耶識之中,生死輪迴遂流轉不停。三性的身口意行由意根的心行而來,由意根的心行決定,那麼意根的心行豈能只有無記性,而沒有善惡心行?若如此,十二因緣的生死鏈條無由連接永續,生死必斷,輪迴必息。意根的心行是六識身口意行的動力,六識的善惡必由意根的善惡心行而來,由意根的善惡心行作主和決定,脫離不了意根的善惡心行。而意根的善惡無記心行都是因為意根的無明所致,善也無明,惡也無明,無記仍然是無明,若無無明,生死業行和業種必滅,生死輪迴永息。
意根若不善,六識無由造作布施持戒等等眾多善行,眾生也就無由升天享福享樂;意根若不惡,六識無由造作殺人放火等等種種惡行,眾生也無由下墮三惡道受惡報。有人會說這是意識的善惡心行決定的,可是意識的善惡心行哪裡有這麼大的力量能作得了主宰,去行使意根的作主權,喧賓奪主?況且意根若無心行,意識都無由出生,意識的出生與否全賴於意根的抉擇,意根若不抉擇,意識就沒有機會出生,如何能造作善惡身口意行,去顛倒十二因緣的發起順序?若能顛倒,豈不是佛陀講錯法了?意根有善的心行出現的時候,必想造作善業,六識就會順應意根的抉擇去出生並造作善業,以完成意根的心願。六識是從屬於意根為意根服務的,不能有獨立的行為造作,六識造作惡業也是這個原理。因此說意根不僅僅是無記性的,善惡性也都具足,這樣才有六道輪迴,佛陀才能據此宣講十二因緣法。
七、想心所法與念心所法的區別和聯繫
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觸受想思。五別境心所法:欲勝解念定慧。想心所法屬於五遍行心所法,遍一切時處地運行,只要有識心出現,就有想心所法的運行,因為識心主要功能就是識別和了知所觸的法,想就是了別了知,心上取相。心上取相之後,才會有抉擇,抉擇了法之後,才有五別境心所法的運行。
五別境心所法的運行,首先是對所抉擇的法生起欲望、興趣和希求、探求,在對法有了一定的勝解之後,就會念著法,念心所法就出現了。如果沒有前邊對法的了知,就不會有後邊對法的勝解,如果勝解不了法,就不會念著法。因為不了解法,也不希求法,怎麼會掛在心上念著呢?能掛在心上念著,說明已經了解了法,覺得這個法很重要,是自己所需的。這就是說由於有了想心所法,才有了念心所法,所以有個詞語叫作想念,先想後念。
這個念心所法相當於七覺支中的念覺支,比如說修學了四聖諦法,只有充分了解了四聖諦法,知道四聖諦對於生死流轉的重要性,並且有了相當程度的勝解,才能出現念覺支,心心念念於對四聖諦的思考,與日常五蘊活動相對照。如果還沒有充分的了別了知四聖諦理,是不可能念著四聖諦法的。念頭就是念心所法,不是時時都有,有中斷的時候,如果不中斷,念的時間長,不管念的是什麼法,都是定在這法上了,就有定力了。所以念心所法後邊是定心所法。
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五遍行心所法的運行是沒有前提條件的,可以時時處處跟隨識心運行,而五別境心所法的出現一定要有前提條件,不能時時處處都能出現,只是在條件具足時個別時候才能出現,欲勝解念定慧心所法,各自需要的條件是不同的,五個心所法也分別是後邊心所法出現的條件,前邊心所法能決定後邊心所法是否出現。所以說,慧心所法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不是在所有法上都能出現的,定心所法也是這樣,念心所法也是這樣,勝解心所法和欲心所法都是這樣。
八、前五識有沒有思惟作用?
前五識也有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觸受想思,只是比六七識的五遍行心所法簡單粗略。六七識思的是法塵,思的可以很細膩很深刻,前五識思的是五塵,思的很粗略很簡單。只要能把五塵和法塵分開,別混淆不清,就能辨別出五識的思與六七識的思的區別。五識的思,不是意識的那種思惟作用,二者有區別,而且區別還很大。能把五塵和法塵分開,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能區別五識的識別和意識的區別,也是非常困難的。把意根和意識的功能作用區別開,一般人同樣是做不到。
大家平常所說的思惟,一般都是指六七識對法塵的思惟,尤其是獨頭意識對獨影境的思惟,五識還不能不參與其中。而五識的五遍行心所法的思,主要是起判斷抉擇作用。五識了別了對應的五塵之後,對五塵取相,簡單粗略地加以判斷之後,再抉擇是繼續了別還是停止躲避,意識同時參與其中了別。之所以說五識的了別粗略,是因為五塵是粗糙的,不用細分別,因此了別快速,不需要五識用多少心思,就好像是不走腦一樣。而與五塵在一起的法塵則比較微細,需要意識細膩的了別,所以意識了別和思維分析都比較慢,比較費心思。
如果五塵重大,影響也大時,意根就隨五識的判斷抉擇為主來抉擇,來不及處理意識的分析判斷,所以就會忽略意識的了別和思惟。通常五識的了別比較直觀快速,意識的了別細微稍微慢於五識,重大的事情意根就以五識的反應為主,顧不了意識的反應了,所以有些突發事件,用不上意識的分析思惟,意根就指揮把事情做完了,導致意識後知後覺。總結起來說,思惟是指六七識的思惟,前五識的思比思惟簡單粗略直接,不夠深入,也不需要深入,因為五塵法淺粗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