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日常開示滙總(增加三萬字的新內容)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綜述 更新時間: 2025-04-25 10:21:30 閲讀: 0

第五章  意根訓練篇

一、觀行觀想觀察與想象的區別

觀,一般是指客觀的觀察,現前有什麼就觀察什麼,也叫作現觀和直觀。而想象就是妄想現前沒有的,離開現前境離開事實的腦補,與現觀直觀相反,是意識的思惟活動,是修證的大忌。

前幾天在日常生活中訓練意根的帖子裡講過了,盯著香頭是意識盯,為了牽引意根觀察香頭,並且意識不要胡思亂想,不要去想象什麼,不要在腦海裡出什麼畫面,不要去打擾意根觀察。一個香頭,有什麼可想象的?哪有那麼多事,還出畫面?意識妄念止不住,意根也靜不下來,心不定就不能觀。有禪定時叫作觀,沒有禪定就是意識的雜念。訓練意根的同時,也是訓練意識,先把意識訓練得無妄念妄想,無雜念以後,意根就差不多訓練好了,這時候才能談得到觀,不動意識心念的觀,也可以進入參,之後進入三昧中,觀行和參究才能成就。

四念處觀中,觀身不淨,包括觀呼吸和白骨觀,呼吸是現前存在之法,觀名為觀察觀行,白骨現前可以見得到,也可能見不到,但是白骨都會見過,知道為何物,不用想象,觀呼吸觀白骨的觀也可以叫作觀察觀行,也可以叫作觀想。

觀受是苦,受是自己親身感受,現前存在或者自己經歷過,不用想象,觀受的觀名為觀察觀行觀想。

觀心無常,心是自己現前存在和運行的妄心,自己感受得到,不用想象,觀心的觀名為觀察觀行觀想。

觀法無我,法是我們所修的四聖諦理、三十七道品、五蓋、五蘊十八界等等,這些是現前存在的法,不用想象,觀法就是觀察觀行觀想。

但是由於智慧不足,現前存在的法不能正確認識,就靠意識的思惟想象,這就無法現量觀行了。就是呼吸這樣簡單的現象,許多人也無法現量去觀,而靠意識的思惟想象,意識一動就遮蔽意根,現量的觀和思就不能啓用,所得結果就假。

觀像念佛,面前要擺一尊佛像,或者畫一尊佛像,意識看著佛像,意根直接去觀。禪定不足時,意識會輔助意根去觀,有些思惟分析,禪定足了以後,去掉意識的分析,意根單獨的現量觀。三昧出現時,意根觀行的現量境現前,證量出現,觀像念佛就修成就了。這時候不管意識想不想佛像,佛像都會出現,不以意識為轉移,身心都處於三昧中。凡是意識控制指揮不了的,都是意根的現量境,真實可靠。

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沒有參照物,很難觀,這得靠自己的願力和阿彌陀佛等諸佛菩薩加持力。第一觀日觀,有個落日可以作為參照物,後面十五觀都沒有任何參照物,也沒法用意識思惟想象,極樂世界裡即使是一草一木都無法想象,何況那麼多景觀寶物聽都沒聽說過,地球上根本沒有,這要如何觀?但只要第一觀日觀成就,心處於三昧中,意根的思就打開了,再附以諸佛菩薩的加持,第二觀第三觀才有希望成就。第三觀成就以後,不管你怎麼樣,三昧都永遠不消失了,一直保持到臨命終時,然後在此三昧中往生極樂世界。而永久保持三昧境界,就是諸佛菩薩的加持的結果,否則保持不住。所以第一觀沒有成就時,直接去修後面幾觀,那都不是一般的困難,無法想象如何去修。

二、如何訓練意根思考和解決問題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著急立即用意識去思惟分析下結論。如果事情不是特別緊急,就把心沉靜下來,盡力排除雜念,心裡只盯著當前這個事情,不作意識的分析,不作意識的推理,不作意識的判斷,更不要意識的結論。放空其他念頭,盯著這個問題,心裡不要有語言文字,不要有心聲,靜靜地盯著這個問題,但是心裡並不是空,並不是沒有考慮這個問題,而是意根在心裡靜靜地懸掛著這個問題,在悄悄地思量著這個問題。

意識沒有思惟分析,意根卻在面對著這個問題,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地思考著、思量著。沒有經驗的時候,心不細的時候,就感覺不到意根有心理活動,但祂確實有極多的心理活動,只是都被意識的活動掩蓋了。有的人意根能量很微弱,思考力也很微弱,因為雜念太多,零零碎碎,把能量都分散了,導致心力不足,無法集中精力思考一個問題,也無法完美地合理地深層次地解決一個問題。

眾生之所以智慧劣弱,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雜念多,心裡亂亂糟糟的,沒有一條清晰的主線,沒有重點。就像一個戰鬥團隊,成員們各自自行其事,團隊力量分散,不能聚集到一起形成一股巨力,去勇敢地成功地抗擊敵對勢力,結果面對每個敵對勢力都潰敗了。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福薄,嚴重缺福,沒有福德的支撐,這個先不談。

那麼為了提升智慧,尤其是要提升意根的智慧,就要排除雜念,有能力集中心念,關注極少的、重要的、關鍵問題。要做到這點,就要壓制意識,少用意識,盡量不動用意識的語言文字和聲音,不要總有內心的聲音,不要總有獨白。有些時候內心有意識的獨白也不要緊,但除此之外,還應該有意根的專注的思慮,意識一邊獨白,意根一邊思慮,二者所關注的事情應該是同一個。這時候意根的能量就大了,力量集中了,就會突破內心的黑暗和無知,找到問題的根源,從根本上把問題解決。

意根思慮清楚了,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意識琢磨明白的問題,即使解決了,也不徹底不穩妥不放心,況且還不容易解決問題。因為意根是作主識,祂自己考慮清楚的問題,解決以後不會後悔,聽從意識分析的,容易後悔,容易改變心意和想法。善變的人,都是習慣於用意識思惟,不用意根的人,是比較膚淺的人。沒有主意的人,喜歡依賴別人的人,都是不習慣於用意根思考問題,而是習慣於用意識的人,因為自己的意識靠不住,沒辦法才去依賴別人。

而用意根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雖然穩妥、可靠、徹底、究竟,能直截根源,但往往比較慢,因為思想深就會慢,思想淺才會快。就像挖井一樣,挖得深費工夫,挖得就慢,挖得淺不費功夫,挖得就快。但是挖得慢能挖出水,挖得快卻出不來水。所以慢就是快,快也就是慢,效果不同,所以不能求速度,質量為上。我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也是這樣,深深地思考抉擇,需要費一些時間,但慢工出細活,結果完美。一個習慣於深思的人,一個習慣於用意根的人,一般來說思惟比較慢,做事也比較慢,但相對來說效果好,不容易出錯,不容易後悔。

要想做事解決問題的效果好,就不要圖快,要深思熟慮,要多用意根思考和抉擇,要多訓練意根的思考力,多練習無語言文字聲音的專注力和觀察力。訓練時間長了,意根用得熟練了,就會發現,用意根思考很有韻味和趣味,很有吸引力,越思考越不想停下來,於是就喜歡孤獨,不想被打擾,而且智慧越來越深,解決問題越來越得心應手。一個人的意根訓練好了,用習慣了,這個人就顯得很深沉,很有內涵和特質,思想深邃,見解獨特,能力強,關鍵是穩重可靠,可信賴,不會總變卦。

三、道和術的關係

訓練意根屬於術的範疇,如果道的高度達不到,僅靠術,無論如何也不能見道,只能把術運用於世俗法中討生活。而只要道達到一定的高度,術不必訓練,自然具足。因為道是根本,術是枝末,道是心,術由心成,是心的一種狀態,心成就,術自然就成就,如影隨形。如果對一種法深度渴求,心心念念於斯,無有他想,這種法必然會深入骨髓,刻到意根心中,雖鬥轉星移,朝朝暮暮無動搖,術不求自現。

意根精力和注意力能夠高度集中,並且能夠單獨考量衡量某些事理的時候,每個人都親身經歷過,只是想不到這點。比如意根特別喜歡,特別感興趣,特別關心,特別震驚震撼震動,特別驚訝,特別恐怖,特別驚喜,非常激動,非常憤怒、氣憤,這時候都是意根一心的時候,意識參與不進來,意根不需要意識做什麼,一心沉浸在當前的情境中,進行深度感知,深度體驗和思量。這時候就是不動意識心念,意根單獨在消化所接收到接觸到的信息或是塵境,往往會目瞪口呆、愣神、驚呆、呆愣,這時候意識沒有思惟,像傻子一樣,意根自己快速深度思量,祂會發現從前所發現不了的事實和真相,發現了之後,意識就會感覺到原來如此,也知道問題的真相了。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這類事情總結提鍊出來,形成一種指導自己修證的方式方法,修行就會進入更深一個層次。

提鍊總結出來的經驗,就包含著道與術,道就是心,就是心的狀態,從佛教的修行來看,就是菩提心,就是對佛法的態度,就是善根福德。術就是功夫和技巧,在道之後通過培養訓練才能具足,之後就等著出成果了。

對於道發菩提心方面,我講得極少,導致大部分弟子對發菩提心認識不足,在術上用功比較多,進步卻不快。發菩提心屬於基礎修學內容,跟我修學的弟子應該早就具足,不用我特意教學,我的精力不允許我照顧初級眾生的需求,沒有精力包攬眾生修學所需的全部內容。

四、四念處經中訓練意根的方法(意根訓練篇)

世尊講的四念處經的觀行方法,就是訓練意根的方法。首先從觀呼吸上來看,世尊就是讓弟子們如實觀,現前的呼吸是什麼狀態就觀什麼狀態,不能加入意識的思惟和想象,意識只負責把意根牽引到呼吸這件事上來,別的不要管,不要動念不要沒事找事。意識如何把意根牽引到呼吸上來呢?意識只要把注意力固定在呼吸上,看著呼吸就行了,不要用語言文字和獨白,這時候意根指揮不動意識,其他的法就攀緣不了了,只能順著意識的焦點去觀呼吸了。

在觀呼吸當中,意識了知呼吸的進出長短等狀況,不做任何加工,意根也漸漸擯棄眾緣,與意識一起專心觀呼吸,了知每個當下呼吸的狀況,漸漸成了習慣,變成自動化似的,行住坐臥都會觀呼吸。養成習慣這件事很重要,習慣一成,則成主宰,日久天長,因緣成熟,就會發現呼吸的真相,色身的空和無我的真相。觀其他的法都是如此觀,拴住意根野馬,使其念玆在玆,心細如發時發現真相。若不拴住意根,意根心猿意馬,注意力分散,智慧不生,則不能發現真相,隨生死流流轉不息。

四念處這部經非常好,其修行方法通大小乘,其用功方法就是老實觀,如實觀,不作他想,不作加工,意識牽引意根,意根抑制意識的妄想,共同合作,證得五蘊無我。這個行門通一切法的觀行和修證,通後世的修行,後世再遇佛法,也會自動如此觀行,修證則易。四念處經中所教的觀行方法,也就是訓練意根的方法,引導並牽制住意根,養成觀行的習慣,後邊自然會水到渠成,好像變成了無功用行,任運自然,必能打開智慧。

五、楞嚴經中訓練意根的方法觀鼻耑白(意根訓練篇)

楞嚴經原文: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耑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釋:孫陀羅難陀最初出家的時候,由於心散亂,修不出三昧,不能證得無漏的道果,世尊就教他和拘絺羅兩個人觀自己的鼻頭氣息變白。孫陀羅難陀只觀了二十一天,就看見自己鼻子中的進氣和出氣都像煙霧一樣,身心世界也都清清明明,能夠圓滿地洞察出世界全部都變成了空虛和清淨,就像琉璃一樣明澈。於是進出鼻孔氣息的煙相漸漸沒有了,變成了白色。在此三昧中智慧打開,煩惱斷盡,所有從鼻耑出入的氣息都變成了光明,映照十方世界,證得了阿羅漢果。世尊授記他將來會證得無上菩提。他的圓通法門是銷去鼻耑出入的氣息,時間久了,智慧生起,圓滿以後滅盡煩惱。

孫陀羅難陀所獲得的三昧成就是意根觀的成果,是修證出來的成果,不是意識思惟分析出來的成果,意識的任何作用無法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質,因此無法出成果。成果由意根的修證而來,因為意根能見到事物的真相,見到大千世界的真相,見到五蘊空相。這些真相靠意識的想是想不出來的,因為意識所能觸的法,與意根所觸的法隔了一層,更虛假了一層。意根與如來藏緊密相連,所觸的法是帶質境,直接由本質境而來,中間再無過渡的法了,而意識所觸的法是意根觸之後再次變現出來的,意識要想見到真相,太難太難,只有依靠意根。

這個法門我沒有修過,具體的修行過程和殊勝的結果講不清楚,但大致的修行入手處就是客觀的觀,不加入意識對氣息的思惟分析作用,用意根直覺直接去感知鼻耑的氣息,漸至專一,定慧等持進入三摩地中。在任何觀行法門中,意識的思惟等等功能一啓用,就不處於觀的狀態了,離開了當下境界,變得不如實了,結果就不可信了,不出三昧境界。意識用的越多,對意根觀的遮障越大,離道就越遠。

所以要訓練意根的觀,就用直觀的方法,泯去意識的思惟,讓意識只起牽引作用,剩下的都留給意根。意根的觀是客觀實際的觀,沒有脫離現實的非量想象,能主導境界的變化,讓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從而改變身心世界。入手處看似簡單,實則功夫難做,究其原因是心理掛礙的人事太多,心被纏繞得不能進入安靜專一的觀行狀態,定慧都不能出現,當然就談不到修證的果了。

六、大迦葉菩薩的意根圓通法門(意根訓練篇)

楞嚴經中大迦葉菩薩講述自己修證的圓通法門:我觀世間。六塵變壞。惟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釋:大迦葉說:我觀察世間裡的六塵境界不斷地生生滅滅,從無到有,從有到壞到滅到空,都不可依止,只有以空的寂滅的心,把這些法都空掉,身心時時處於滅盡法的定中。在這樣的三昧境界中,身心經過百千劫的漫長歲月,卻感覺就像僅僅只有一彈指這麼短的時間。我是因為把六塵境界法都空掉了,才成為阿羅漢的。

在滅盡定中把六塵境界都從心裡滅掉空去,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六識也隨之滅去了,沒法再出生了,六塵是六識出生的一個緣,緣不具,識就不能出生。六識若滅掉,就只剩下意根和如來藏了,大迦葉只好處於滅盡定中。那麼大迦葉還出不出定呢?還應對不應對世俗界的人事呢?需要應對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大迦葉修行到把法滅盡的程度,雖然很輕易就能入到滅盡定中,但是作為一個大菩薩是有利生責任的,不能總在滅盡定中什麼也不做。出了滅盡定還是處於滅盡法的三昧中,並且要做一切利生事業。這就不可思議了,法都空了,怎麼做利生事業,利生事業也是法呀?

楞嚴經中又有一段講: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這段就是講大迦葉平時是如何處事應對人事的,如何處事應事呢?不用意識的心念而能圓圓滿滿清清明明地了知六塵境界。

對於普通人來講,這個境界是不是太玄乎太不可思議呢?不用意識就能知道六塵境界,而且還知道的比普通人都圓滿還清明透徹,那是怎麼知道的?那就是意根知道的,意根代替了六識的了別性,換句話說是意根自己直接了別,不用六識輔助,主人自己能做一切事,把助手都打發走了。這意味著主人精力充沛,能力提高了,所有的事,自己單獨就能應付得過來,不用幫手。這樣的意根多厲害,這是普通人能擁有的意根嗎?準確說,有這樣意根的人,能是普通人嗎?那可是相當於八地菩薩的大迦葉啊!

文中提到的久滅意根又是怎麼回事,是大迦葉早就滅掉意根了嗎?這裡的意根不是指作主的第七識了,而是指意識出生的根源。如果第七識滅了,就會入無餘涅槃了,不再有大迦葉這個人存在世間了,又何談圓明了知呢?

那麼意識出生的根源是指什麼呢?意識出生需要幾個緣,缺少其中一個緣,意識就不能出生。幾個緣當中包括法塵境,主要的還是意根第七識的作意,法塵境出現以後,意根不作意去辨別和了知,無心於境,於境無心,意識就無法出生,這個是修行最關鍵的。意根如果對六塵境界無心了別,空掉了六塵和萬法,六識都不能出生。所以修到意根無心於境,就滅去了意識出生的根,就是大迦葉的久滅意根三昧境界。

可是又能圓明了知,意根既然無心了不想了別境界了,怎麼還能了知並且圓明了知呢?這是意根自然的無心任運的了別功能。就像攝像頭開著,一切景觀自然進入攝像頭裡,意根也是這樣,無心了別,塵境自然現前。若意根這個攝像頭不開,就入無餘涅槃了,菩薩不會這樣做,開著能順便做利益眾生的事業。一切利生事業都是意根單獨做出來的,那麼意根有沒有善心所法呢?意根的智慧強大不強大呢?絕對不是劣弱的吧?尤其是初地菩薩以後,意根轉識成智了,意根的慧怎麼還是劣弱的呢?即使是凡夫的意根,有時候也是有智慧的,並不劣弱。意根的功能是如此殊勝,我們怎麼能不去努力修祂訓練祂呢?

七、意根思量“患得患失”成語的步驟(意根訓練篇)

第一步,深呼吸,把心靜下來,再靜下來,直到雜念漸少以至於無。

第二步,眼識盯著這個成語,意識明了大概,不作思惟分析,念不動,處於愣神、呆愣、發呆狀態中。這個過程相當於把成語的信息往意根裡傳送,就好比袋子裡的東西裝滿了,但還有東西要裝進去,就把袋子裡的東西往裡壓一壓,頓一頓,騰出空間再裝剩下的東西。而壓和頓,就是把東西從袋口送到袋子下面,送的越多,騰出的空間越大。袋口相當於意識,袋底相當於意根。

第三步,信息都傳遞給意根以後,意根開始處理信息。這時候要保持和延長髮呆、發愣和愣神兒的狀態,意識不動念,甚至要閉目以養神。

閉目是眼識意識閉目不見色,養的當然是意根這個神識。意根覺得應該休息,決定閉目不見色,二識聽從決定,就閉目了。若意根想見色,二識無論如何也不能閉目。若意識說這個色真好,再看一會兒,意根說那就看一會兒吧,於是二識見色不閉目。任何事都是意根作主作決定,雖然有些事是意識建議的,那也得意根同意意識的建議,再作主決定。二識一閉眼不造作,意根就不用費神關注見色這件事,就省下心思,或者去思量別的重要事情。

意識安定下來,信息都傳遞給意根以後,意根開始思量,無聲無息,無動無靜,靜得意識很難發現和感覺到祂的存在和運行,所以一般人都說意根是傻子和擺設,沒什麼實質的功能作用,而實際上五蘊最主要的功能作用都是意根的,意根起挑大梁的作用。

第四步,意根首先思量“患”這個字,意識不要去分析,要做到不干擾不添亂,不讓意根分神,也不要讓意根離開對成語的思量。保持意根不離應該思量的標的,是意識的工作任務,若完成不好,可能會影響意根的思量結果。若意根已經嫻熟於思量,則不用意識督促。意識不能急於出結果而去參與其中,絕對不能有思惟作用,否則意根無智慧可出,意識思惟出的結果不代表真正的智慧,不可用。

最初的時候,可能意識不會督促提點,意根也不會思量,二者都需要努力學習,過了這個階段,就能自如上路修觀了。意根思量了若干時間,知道患有過患、擔憂、害怕、計較的意思,到底是哪個意思,還要看後面的字詞再決定。於是就思量“得”這個字,由於得的含義太多,就把得失兩個字連起來一起思量,就圈定了得和失的含義,再思量得什麼失什麼,就知道是對五蘊世間法的財色名食睡、家親眷屬、權勢地位等等人間這些生滅的空法假法的計較執著。最後把四個字綜合起來思量,就知道患得是擔心得不到,患失是擔心得到的再失去,計較執著得很,什麼也看不破放不下,整整是一個我見我執在作祟,這是生死凡夫的心理狀態,好可憐。

最後再思量什麼呢?那要看各人的意根智慧和觀念了。意根應該回顧整個人生的得失,有智慧地思量出得失都不可得,得不到什麼,也失不去什麼,無事瞎折騰而已,實屬愚癡。當然大多數人的意根思量不到這一步,只要慢慢練習思量就好。

由於智慧不足,方法不熟練,禪定也不足,最初練習思量,可能非常慢,還不一定思量正確,但沒關係,總有熟練的那一天。意根一旦學會如理思量觀行,那個智慧就會汩汩而出,擋都擋不住。

從前注重意識聞思,廣學多聞,把時間都耗費在各種大部頭的唯識論著中的人,現在看來是不是吃虧了?幾十年用意識啃唯識論著,啃出什麼結果了?現在是不是應該回頭補補基礎,一步步著手實修了?但是有些人因為習慣於意識的聞思,實修的時候,意識不肯老實安靜,對實修的障礙非常大,禪定很難修出來,觀行就談不到了。理論強盛的人,與那些注重實修,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人,修證功夫差距是很大的,人家幾年功夫就修出了三昧,已經是初果二果了,隨時隨地能證悟如來藏空性,而自己不僅理論沒有通,禪定還沒有個蹤影。

這一對比,就應該知道理論若不與實際相結合,空談往往誤國,理論若落不到實處,實證就難上天。實處是什麼處?實處是意根之處,是眼見之處,能接觸到事實真相之處,而意識是虛處,是耳聽之處,接觸不到事實真相之處。

八、如何讀經受益最大?(意根訓練篇)

很多人沒有般若空的基礎,卻津津樂道於唯識,結果學來學去,越學越著有,越學越不空,與道相背離。本來唯識全部指向一切法空,結果讓很多人一研究,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有法,變成了一門學問,這是唯識學的不幸。為了扭轉這種局面,補足基礎部分,從現在開始,咱們要回頭著重對般若法門的修學。般若法門承上啓下,既有助於小乘斷我見,也有助於唯識的修學,如果沒有般若學基礎,學唯識就是戲論。世尊講的般若經有六百卷,每天堅持讀一部分,日積月累對般若法門的理解就加深了,心中就會越來越空,不著世間相,身心就會轉變。

讀經要想讀懂佛意,有大受益,就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首先就是要發菩提心,把菩提心貫穿整個修學過程,在此基礎上,修行菩薩六度,然後專精用功辦道。讀經一般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意識有口無心地讀,意根天南海北打妄想;第二種是妄念減少,意識專心讀經,意根少打妄想,一起關注經文,留出一定的空間思惟理解經意;第三種,經文熟練時,意識不讀或不出聲地慢讀,配合意根思考參究,意根專注在經文上,對經文不斷地進行思考。

第一種是最初級的讀經方式,純粹是讀,不需要理解經文,要過渡到第二種第三種,才能達到讀經的效果,對經文有一定的思考,正確理解經文,把握經文的意涵,從而有效地指導自己的修行。

如何做到第二種讀經方式呢?讀經要用心專精,不雜思亂想,禁止意根的廣泛攀緣,拴住意根只關注經文。讀經時就要慢慢地讀,留出思惟理解的空間,也給意根思考的時間,讀到重點部分或者是有疑惑處時要暫停,讓意根不動聲色地去思量和消化一下。這是注重讀經的質量,而不是完成任務似的求速度。

這一步做得差不多了,就過渡到第三種讀經方式,把大部分思考工作都留給意根,意識只負責把意根引導到每部分經文上,讓意根把每段經文的關鍵部分凝聚成一個點懸在心中,單獨在心中思考參究。只有在讀誦非常慢沒有妄想時,意根才能不受讀誦的影響,把法義懸在心裡,自行思考。

這是修慧的過程,同時也是修定的過程,定慧同修,法理入心,心中就會越來越空,以至於身心轉變。會讀經的人,坐在那裡,就如老僧入定,眼睛雖在經文上,注意力卻在意根的默默思考上,非常專注,以至於禪定生起,身心舒暢開朗,心開意解,慧思如泉湧,智慧如朗日照耀心田,滋潤極了。做任何事都在於用心,不但需要發心正確,更需要專精,以及正確如理的方式方法,這樣的話結果有可能不僅是事半功倍,還會超越於此。

九、在日常生活中訓練意根(意根訓練篇)

訓練意根的專注,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開始練習,四念處經裡是觀呼吸、觀白骨、觀身行,楞嚴經裡二十五聖是觀六塵、六根、六識、六大,我們可以觀蠟燭的火苗,或者是燃燒的香頭,或者是一個蘋果,或者是一朵花,隨自己方便選擇。意根緣蠟燭或香頭,意識出生在此處,然後定在此處不動,眼識不看別處,意識不念他法,不動心念,二者只是單純地盯著蠟燭或香頭。這時候意根被牽制著只能緣蠟燭觀蠟燭,不能攀緣他處,漸漸入境,漸漸專注,漸漸一心,心漸漸細致入微。

觀是讓意根聚焦一處一點一法,平常意根太散亂了,什麼法都攀緣,什麼法都認識不清,什麼法都不了解,不知道什麼法的真實面貌,不知道什麼法本不是什麼法。當意根觀得漸入佳境,此時意識心裡是空的,一念不生,或者只有知火苗的一念,而意根則暗暗地觀,在觀當中禪定生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心思會起變化,對火苗相的認知會逐漸改變,真相漸漸浮出水面,逐漸會發現,火苗非火苗,香頭非香頭,蘋果非蘋果,鮮花非鮮花,一切物非一切物,智慧生起之後會有各種空的認知,三昧會出現,身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可見,平常我們所見全都是錯見,見假不知真,才對一切物起執,執為我和我所,什麼色受想行識是我,色聲香味觸法是我所,財色名食睡是我所,權勢地位名聲金錢是我所,家親眷屬是我所,一切與自己關聯的是我所,為了我和我所,什麼代價都可以付出,修行哪有我和我所重要,不就是在六道裡輪迴嗎?我不在乎,輪迴不可怕,失去我和我所才最可怕,可是你得到過我和我所了嗎?你失去多少個我和我所,你有辦法護住嗎?

為破此愚癡、愚見和愚執,觀一物,長期觀,就會知道物是什麼,我是什麼,有誰執何可執,現前去體會夢幻泡影,從夢中醒過來。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可笑從前的愚迷,捶足鈍胸。醒過來就好,從前的不算數了,翻篇了。醒過來以後是大丈夫,醒之前是迷惑顛倒的凡夫,身份變了,大丈夫所行事業,值得一切世人敬仰,癡迷的凡夫所行令人心生憐憫。

具體觀行過程和結果參照楞嚴經二十五聖的圓通法門。聖人們修行不拘於一界一法,十八界隨選一界皆可入道,皆可成就殊勝的三昧,皆可圓通,從一法上入道,法法都在道,叫作一門深入,門門皆通。

我們要想斷我見,不必五蘊十八界全部作以觀行,選一個自己易觀的著力點,像錐子一樣一直紮進去,定會破除五蘊十八界。比如氣球在一處紮破,整個氣球都破,比如船艇一處漏水,整只船都會沉入水中。大家都盡快行動起來吧!別再傻傻地抱著夢幻泡影,錯認爹娘了。

十、如何選擇合適的觀行所緣(意根訓練篇)

我們通常每時每刻所緣的法太多,導致思想分散,思惟分散,精力分散,導致所緣的哪個法都弄不清楚,生不出智慧,身口意行就錯亂,造作貪瞋癡煩惱業。如果能用心精專,思惟深透,就會看透所緣之法,不行愚癡行,就能解脫。

為了訓練意根能夠減少對外界的攀緣,把注意力縮小到一個時點只緣一法上,提高專注力,就要尋找一個適合自己觀行的所緣,尋找一個意根感興趣並且能夠契入的目標,讓祂能夠單純地觀,直覺地觀,擯棄雜念地觀。專注力提升以後,智慧才能提升。

尋找什麼樣的所緣才容易契入呢?楞嚴經中二十五聖分別在六根六塵六識上悟圓通,在地水火風空識六大上悟圓通,任何一法都可以觀行,都可以悟圓通。圓通的意思是,圓滿的通達,圓滿地契入了實證了那個法的空,小乘的空理和大乘的空性。既然在六根、六塵、六識、六大上都能圓通,那麼法法都能圓通,法法都是證道的切入點。但由於精力有限,每個修行人只能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切入點,專一去用功觀行,去突破,去入道,入道之後慢慢就會法法皆通。

如果選擇眼根作為切入點,就要對眼根所對應的色塵有所選擇,選擇合適了,心裡接受了,感覺舒適愉悅了,觀行就會得心應手。選擇的對象要簡單明了,體積不要大,外形色澤不複雜,不會引起過多的關注力,不會引出種種想法,種種情思,導致妄想紛飛,以至於違背修行的初衷,不能進入正常平淡的觀行中。

簡單的色塵如香頭、豆類、球類、筆類、自己的手指頭、腳尖、頭髮、衣服釦子等等,簡單的色塵,尤其是比較熟悉的,不需要去探索去分析,不會引起情緒波動,心境能保持平平淡淡,容易專心。

觀行時只用直覺去觀,色塵上有什麼就觀什麼,不要去腦補看不到的情節,這是現量觀行,腦補是非量觀行,不可取,結果不真實,也得不到結果。觀色塵不是研究色塵,不用思惟色塵的大小方圓長短和顔色鮮豔不鮮豔,這是意識分析的內容,分析這些沒有用,觀行的結果與這些內容無關,證得三昧不是在這些內容上證的。有人會問:那到底是觀什麼證的是什麼?功夫上道慢慢就知道了,妙不可言,至於有多妙,看二十五聖的三昧境界就知道了。

如果選擇耳根作為切入點,對所緣的聲塵就要有所選擇,聲音不能跌宕起伏,不能太悅耳動聽,免得情緒波動,引起浮想聯翩。聲音要單調一些,輕微一些,有噪音擾亂心神的不能用。小鬧鐘或者手表的滴答聲比較合適,能隨身攜帶,隨時聞聲,習慣了以後,聽到聲音心就能安靜下來。最方便的是自己的心跳聲、呼吸聲、手指頭輕微敲擊聲、牙齒咬合聲等等,敲木魚聲更好,用手機錄制一段,設置好自動重複播放功能。

如果選擇鼻根作為切入點,對所緣的香塵就要有所選擇,要淡淡的清香味,香味不能濃鬱,免得生貪心,可以選擇香料味,水果味、花香味、青草味等等。

如果選擇舌根作為切入點,對所緣的味塵就要有所選擇,味塵都在口中,最直接方便的就是品味觀行口水、口腔味,或者口含堅果類,口含棗核類等等,味塵要淡,不能太香濃,否則會生貪,造成思緒紛飛,妄念交織,心就不清淨了。

如果選擇身根作為切入點,對所緣的觸塵就要有所選擇,觸塵一定是與身體相接觸的,是能隨身帶著,時刻能跟隨身體的,那麼用自己身體中的一部分是最方便的,比如用手輕輕觸碰額頭,按壓脈搏,盤腿坐著時搖晃腰身,可以手握圓球、小石頭、念珠、核頭等等。但不要有大的磨擦,免得用心多分散心神。

如果選擇意根作為切入點,對所緣的法塵就要有所選擇,越簡單越容易定心,比如數阿拉伯數字、1到100 反複數,手摸小口袋裡的黃豆粒數黃豆,數念珠、數呼吸,數心跳,數自己的胎息,念佛念咒都是好方法。從意根上修比從五根上修稍微難一些。

選擇行住坐臥都能隨時入觀的對象,能讓觀行連續不斷,工作的時候和與人談話的時候都能觀行,不影響處事。與人談話時,內容不是特別重要,不用全身心投入傾聽和應對,就可以一邊談話應和,一邊觀行,可以觀對方的衣領和衣服釦子,或者關注自己的呼吸、數呼吸等等。如果單位經常開會,會議又不是特別重要,這個時間可要好好利用,不能浪費,在會議室隨選一塵,半開會半觀行,皆不耽誤。

這樣的直觀,可以用在引導孩子的學習上,這是訓練專注力,訓練定慧的方法,世間和出世間的定慧是通用的,都是用的同一個心,訓練好了,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會提升,理解力、自學能力自然增強,甚至會有獨創力。

十一、會用意根的成果

弟子至從學會使用意根之後,工作效率快速提升,工作量也增長好幾倍。現在做任何事都不愁方法, 能想出來的方法有的是, 只要心裡一惦記某件事, 就對那件事上心了, 然後往那一打坐, 哪怕是睡個覺, 辦法就會來一堆。處理問題的方法出現了,就得馬上記下來,或者立即實行起來,要不然過後容易忘。實行之後事情就會越做效果越好。以前不會用意根,遇到一些事情可愁死了,尤其是工作業務繁忙的時候,都不知道如何處理解決,頗費腦筋。

​弟子用意根這些年確實有一些體會,但不太會總結。有時候意根尋思出來的方法竅門靈感,簡直妙不可言,自己都感覺很驚訝,奇怪這是怎麼出來的呢。

評:這篇分享體驗,是實打實的,沒有一點虛的假的意解的成分,禪定非常好,上座很快就能入定,意識功能弱一些,意根的功能強大,真能產生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包括佛法上的智慧,問題只要入到意根裡,思量都很透徹。

意識拋出問題後,不再思考,懸在意根心中,讓意根隱秘的思量,意根就會默默地,不動聲色地思量,結果自然出現,意識了知到這個結果,就會突然明白了。這個時候發現雖然意識不在思考,但還是感覺到有一股念力思考力在運行著,這是意根在暗暗思量問題的一種隱秘方式,至於思量有多深有多久,是什麼結果,由多種因素決定。

能主動使用意根,讓意根思量的前提是,一定要靜下心來,一定要有定力,禪定越深,意根思量的功能越強大,結果越令人震驚,如果有未到地定或者是初禪定,意根思量佛法,斷我見和明心見性就相對容易多了。如果定力不夠,感覺好像是意根在思量,其實意識沒有停歇,也參與思考,其結果就有意識的分析推理的成分,結果並不太真實。

學會運用這種功夫,世間法以及出世間法都會有大成就,擁有獨到的大智慧,能夠處理好各種事務,效率倍增,效果顯著。這種功夫從國學生開始就可以培養,功夫學成以後,不僅是事半功倍,自學能力也許是幾倍的增長,各行各業都會大出優異人才,這種有獨創力的人才,機器人無論如何都追不上取代不了。

十二、會用意根的殊勝境界

我有一個弟子,學會了使用意根,每遇到問題,智慧汩汩而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層出不窮,隨著辦法的出現,不得不馬上去解決問題,一個一個方案都去實施,導致日夜工作,馬不停蹄,身體卻吃不消了。因為智慧出現以後,腦子裡的思想若不去實施,過後那些想法可能會想不起來了,很可惜。解決一個問題以後,思路開闊,又一個想法出現,還得再去把這個想法實施起來,去解決另一個問題,這樣下來,就不得不連續工作,變成了工作狂,工作效率雖然大幅度幾倍若干倍的增長,可是身體吃不消。

我就給他出主意說,你以後再有汩汩的思想智慧火花出現,馬上用手機記錄下來,只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記錄就行,或者只用一些關鍵詞記錄也行。因為是自己頭腦中(意根心中)出現的想法,過後再打開記錄,意識瀏覽一下,就會回憶出大概內容,思路還會再現,不會浪費了智慧資源。

還有一個弟子,幾年前跟我學法以後,出國學習工作,僅用了十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近五年的工作學習任務,並簽訂了十年的訂單。這都是學會用意根,處理問題的智慧快速增長,超額完成工作學習任務。可見意根的潛力是非常大的,只怕意識和體能跟不上,身體吃不消。

我講法就是採取這個辦法,對於一個法義,只要心定下來,沉浸其中,各種想法思想不斷湧出,有時候身體疲乏,意識跟不上,就沒辦法把思路都形成文字記錄下來。把腦海裡的意念都形成文字也很費氣血,氣血這個東西對我來說可是寶貴的資源,得省著點用。於是我不得不只記錄片段,或者是只記錄關鍵詞,以後再打開看時,思路又會重新出現。但由於記錄的片段太多,根本沒有時間再去整理,而新的思想想法又不斷出現,舊的記錄多年來一直堆積著,沒有精力處理。所以我沒法再去應對各個弟子們的問題了,否則會沒完沒了的,哪個法也不能形成文字發表出去。

會用意根,真的是有用不完的智慧,意根祂從來不休息,而意識的精力遠遠跟不上,文字和語言的表達跟不上意根的思想,智慧形成不了文字,這也覺得很可惜,頭腦靈光就是這樣,自受用沒問題,想要讓他受用就有障礙,但這總比意識靈光,意根無智慧的強太多了。意識靈光,侃侃而談,天花亂墜,而實際可能就不是那麼回事。

可見,意識與意根並不一定是協調一致的。有些事我們有時能做得到,雖然做得到,卻不會總結歸納,如果要形成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就顯得非常困難,或者是沒有時間精力去形成語言文字。比如大阿羅漢周利槃陀迦,自己意根的證量證德非常高,卻無法把這些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以利益眾生,這是意識智慧的缺陷。意根都做到了,意識卻說不清楚,表達不出來,能做不能說。而有些人卻相反,意識說得天花亂墜,意根卻寸步難行,能說不能做。而諸佛菩薩們由於長期度化眾生,既能做也能說,意根和意識協同一致,不但通宗也通教,宗是意根的智慧,教是意識的智慧,兩種智慧都很高深。

從意根衍生出的智慧境界來看,意根的智慧被打開被充分激發出來以後,並不劣弱,相反還很強盛,意識的意識倒顯得劣弱了一些,跟不上意根的節奏,語言文字描述不了意根的三昧境界,很多時候還理解不了意根的境界。而且隨著修行的不斷深入,意根的智慧越來越深,最後深到完全取代六識的功能作用,把六識滅掉不用了,以一帶七,這樣的功能智慧該有多麼的強大,強大到意識連劣弱都談不到了。從古到今說意根慧劣的人,看到如此事實,有何想法呢?是否還仍然執迷不悟,執拗地抱著殘缺的意識思惟出來的理論不放?後續再用諸聖實證境界來打破這些虛妄的殘缺的思想觀念。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