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開示滙總(增加三萬字的新內容)
第三章 意根的實修實證
一、如何不影響睡眠而讓意根思考問題?
如果想在不影響睡覺的情況下,在臨睡前給意根布置些任務,讓意根在睡覺期間思考一個問題,那就需要意根非常熟悉這個問題,了解問題的內容是什麼,不需要意識再幫助分析問題,不需要意識再傳導什麼信息了,並且這個問題也不著急解決,不需要馬上就知道答案,這樣意根就會放心地讓六識滅去了。布置完任務,給出思考問題以後,其他事情就不要做,也不要想了,直接睡覺,讓意根心裡只有這件事,不被其他事情覆蓋和影響。意根需要啓用意識配合自己思考,一定是對問題還不太熟悉,找不到解決的路數和方向,才需要意識幫助分析,給出可以參考的信息。如果意根對問題非常熟悉,有解決的方法,即使意識想幫助分析,意根也不用,嫌祂礙事。
二、用意根思考問題的特徵和益處
對於疑難問題的思考分為不同的淺深層次。最淺的層次是意識單獨的思惟,因為沒有禪定,意根對問題也不熟悉,所以就參與不進去。在意識的思惟過程中會摻雜一些語言、文字和聲音,心中有思惟的相貌,整個過程容易被觀察出來,這是意識對自己運作的反觀作用。其中語言包括自言自語,以及手勢等身體語言;文字包括寫在紙上的,以及心裡的想象和描述;聲音包括出聲的聲音,以及不出聲的心聲。在思惟的過程中,可以分散思惟,心可以不用專一,不用有禪定,思惟的結果,意根不承認,因為沒有參與其中,心裡不是很肯定,容易被推翻,不會採取實際上的相應的行動。
稍微深一些的思考,有意根參與其中,有一些淺定,意根與意識二者共同思考,一明一暗,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其中不排除有語言、文字和聲音。意識負責提供資料和事例,以及粗略的分析推理,意根摒棄一部分所緣,專心、半專心地思考。因為意根要思考,就沒有更多的精力緣一切法,必然要捨棄一些法,這樣粗淺的禪定就出現了,緣法與不緣法由意根抉擇,緣什麼法不緣什麼法由意根抉擇。如果意根不參與思考,就不會抉擇捨棄一部分緣法,就不會有粗淺的禪定。意根捨棄的法越多,禪定越深,參與思考的程度就越深,越容易思考結果。
最深層次的思考是意根單獨的思量,這時候禪定已經很深了,意識的輔助和傳導作用都已經完成,意根對問題已經了解和熟悉了,捨棄了絕大多數的法緣,一心在禪定中獨自思考參究,甚至在夢中都在思量,不休息,一旦思考出結果,意識一醒過來就明白了,還不影響睡眠。心裡一旦有禪定了,即使是短時間的禪定,也必然會啓動意根,而另一方面一旦進入意根思量的程序,往往很專心,其他的法緣就顧及不到了,必然出現禪定。
由此可見,意根是作主識,是安排抉擇事情的,祂一思量,就安排不了其它事情了,禪定也必至,修行過程中有沒有禪定在於意根,由意根說了算。所以要想快速修定,就要多用意根,要想用意根思量,就要多修禪定。用意根思考形成了習慣的人,以後再遇到什麼疑難問題,立刻就會進入意根思考模式,不用意識引導,注意力非常集中,內心專注,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不影響注意力的集中。古來至今,凡是思想深邃的人,凡是有大智慧的人,都是習慣用意根思考問題的人。
用意根思考問題的益處是,能一步到位,直接解決核心問題,沒有疑惑,不用糾結,不會反悔,內心愉悅。比意識思考的更通透,更究竟,更徹底,更有深度,更具智慧性,心裡更認可,更踏實,永遠與結果相應,不用費心再記憶背誦,而意識思考出來的過後容易忘記,想不起來。
三、用意根念佛和思考問題會感覺累嗎?
念佛時只管念就行了,不用動腦經思考佛的種種功德,以及如何念才能達到效果這些問題,消耗的腦力精力和能量比較少,如果念佛的時間不是太長的話,正常吃飯,就不太會感覺累。但剛開始學會意根念佛的時候,由於不熟練,需要用一些心思,會感覺累一些。等到念佛漸漸進入三昧境界了,禪定比較深,氣血運行的好,給養足能量足,就不會有累的感覺了,反而是色身輕安,精神愉悅了。在三昧狀態中,消耗的能量非常少。
用意根思考問題就與念佛不同,思考問題時需要動腦筋,消耗的腦力精力和能量就多了,如果沒有充足的能量供給,就會感覺累。參禪的時候,主要都是意根的參究思量,需要調動神經系統,能量消耗的多,就會感覺很累,所以參禪的人飯量會增加一些,用腦多的人飯量會多一些,並且隔一段時間就要休息一下,否則就會感覺很累。但是如果在禪定很深的時候,由於氣血充足,能量就能補給得上,不容易感覺累,而禪定淺則容易感覺累。如果參禪進入很深的三昧境界,這時氣血運行的好,身心輕安愉悅,就不會感覺累了。
用意根思量消耗的能量多,用意識想問題消耗的能量少。因為意根思量需要動用大腦神經系統,這就需要消耗能量了,所以會感覺累。全身的神經系統都是由意根調動的,意識調動不了,所以用意識思惟比較輕松,即使很散亂,什麼都想,也不會覺得很累,很多人就喜歡用意識,不願意深入思考參究。
四、佛法竟然沒有世間法嚴謹和嚴肅
在法律上,只要沒有確鑿的證據,一個殺人案件都不能立案。明明感覺人已經死了,直覺往往是很準的,可是沒有找到屍體就不能立案,明明覺得就是那個人殺了人,因為沒有確鑿的殺人證據,也不能抓捕歸案。刑法裡的證據那都是實打實的、活生生的能擺出來的東西,直覺得再準確無誤,也不能採用,法律上就是如此嚴謹和嚴肅。
可是我們某些人講的佛法卻不是如此,推理,想象,思惟,整理,歸納,琢磨,提醒,暗示,這樣搞出來的東西,都能叫作證果和開悟,並且說是參禪參究出來的。如果要證據,推理出來的就是證據,別人暗示的就是證據,琢磨琢磨就把證據琢磨出來了,佛法並不難琢磨。有邏輯思惟就行,有嚴密的思惟更好,沒有嚴密的思惟也可以,想象誰不會,都算數,畢竟聖人的榮譽和名聲更令人著迷,更值得追求,途徑和手段在其次。
想要培養自己的邏輯思惟力的人,可以看一些刑偵案件,再讀一些哲學哲理,學一些心理學,頭腦思惟就能開闊了。偵破案件破案的過程,都具有嚴密的邏輯思惟,同時配合證據,就能破案。但是如果沒有證據,或者是證據不足,思惟推理再具有邏輯性,再嚴密,也不許採納。其中,邏輯思惟能引導取證的方向,沒有證據的時候,邏輯思惟再嚴絲合縫,也不能用,用了會造成冤假錯案。
如果在定中的意識思惟像破案一樣嚴密謹慎,邏輯合理,是不是交給意根思量的時候就更容易悟得通透?這要看意識思惟的是什麼內容了。意識思惟的作用是指引意根思量法義的方向和大體目標,捋清佛法的整體框架和思想脈絡,引領意根進入參究狀態,意識不能思惟太具體和過細的法義,這是意根參究的,應該留給意根解決,最後的答案一定要由意根參究得出。意根與意識的作用此消彼長,意識用得多,意根用得就少,意根的智慧,意識無法替代。
五、邏輯思惟力能生發出智慧力
什麼是智慧?智慧就是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具有嚴密邏輯思惟能力,就能圓滿地解決問題,沒有漏洞,這就是智慧。什麼是邏輯?邏輯就是思惟的方法、思惟的次第、思惟的角度、思惟的深度、思惟的層次,通過這些思惟,能夠找出問題的著手處和著眼點,一步步深入,從而抓住問題的根本,直達問題的核心,全方位地、徹底地解決問題,沒有遺漏,這就是智慧力。
運用好邏輯思惟,能生發出無窮無盡的智慧,解決無窮無盡的問題,如果掌握不好邏輯思惟,就要仔細觀察我寫的每一篇短文,或者在群裡的發言,要留意我對每個問題的思惟方式、方法和角度,留意我是如何層層遞進地闡述問題,揭露問題的實質,以及語句、段落前後之間的邏輯關係。
把解決問題的次第弄清楚,猶如抽絲剝繭一般,智慧增長就會非常快速,這就是帶有邏輯性的。比如說前些天咱們一起討論的超拔超度那個問題,觀察我那個思惟次第,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就知道我的思想脈絡是很清晰的,有條不紊,最後就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其實在闡述問題的過程當中,還不知道最後的結論究竟是什麼,只是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把問題展開來,如果過程沒有差池,到最後結論就是正確的。最初著手處、著眼點以及次第都正確,這是很關鍵的,這樣能直達問題的根源,抓住根本問題,這就是邏輯思惟力,具備這種能力,智慧就生發出來了,以此方法思惟問題,任何問題都能夠如理如法地解決。
六、意根被熏染成功和證果一定要在禪定中嗎?
證果一定要在禪定中,意根被熏染成就了,不一定要在禪定中,但是對意根的善法熏染在禪定中更容易一些,而惡法的熏染卻不需要禪定。因為意根本身惡法非常多,與惡法相應,只要遇到惡法了,不知不覺就能被熏,尤其是長時間的熏,意根肯定受熏成習。由於意根無始劫以來無明深重,一直處於惡法當中,煩惱染污很重很重,無力自拔,他力救拔也很困難。要去除染污煩惱,薰修善法,心變善,非短期之功所能承辦。
無始劫的染污正常來說,需要無始劫的善法熏染,才能轉惡為善,但這個耗時太久,也沒有如此長時間的善法環境,那就要在相對短期的時間裡熏習成就,比如一劫、一小劫、幾百萬年、幾十萬年,乃至於幾百年、幾十年的時間。而要在這樣短的時間裡熏習成就,就需要禪定了,時間越短,需要的禪定越深。因為在禪定裡,心能專一,思惟深細深透,能出生智慧,意根明理快,容易接受熏染,善法容易成就。如果沒有禪定,心散亂,意根思量不透,智慧不生,就接受不了善法,觀念不能改,還是要按照惡的心所法行事。
而證果比善法熏染更困難,需要的智慧更大更深細,思想觀念改變得更徹底,不反彈,要求的禪定就會更深更長久,這樣意根才更能專一地思量無我之理,才能把理論思量透徹,從而能證理。禪定是讓心不動和少動,心不動就能降伏煩惱,專心於理,產生智慧,沒有禪定就沒有此功德。意根無始劫以來都習慣於我和煩惱,短時間改變習慣降伏煩惱,確實不是容易的事,沒有特殊的方法和渠道,沒有極堅強的意志力,沒有大的願力和耐力,就無法斷我見斷除煩惱。
七、如何才是功不唐捐的修行?
年齡大的人,由於大腦萎縮,勝義根不強了,六識功能就會受影響。都有哪些影響呢?比如說新認識了一個人,當時是記住了,過後就忘了,這是意識的憶識力不行了。意根的功能受影響嗎?意根本身的功能不受影響,但是與六識互相配合的功能會受六識影響,不受大腦和勝義根的影響。因為老人見到那個人時,印象並沒有深入到意根那裡,僅停留在意識層面,致使過後就忘記了。
而老人對自己的親人甲印象深刻,記憶很深,甚至心裡很掛念。盡管如此,有時候見到甲時,心裡清清楚楚知道是甲,可是開口卻叫出乙的名字,說的還是有關甲的事情。這就是意識有些糊塗了,意根卻沒有。人的年紀越大,勝義根的功能越弱,意識越糊塗。盡管意根不糊塗,但是身口意行都是意識和五識一起造作的,這就難免出現種種錯亂和障礙。
我們學佛修行為了功不唐捐,不失修行的功德,要如何修行呢?應該不停留在意識層面的理解、思惟、分析、背誦和記憶,努力修出禪定,在禪定中思惟,把學來的法浸入到意根心中,然後在定中讓意根思量,達到現量的實證。多用意根,才能開發出真正的智慧,讓智慧不斷地增長,一直延續到後世,生生世世受用,生生世世增長,最終圓滿成佛。
八、理論與事實的辨證關係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事實,真知是理論,理論來源於實踐。實踐和真知不是配合的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關係,實踐在先,理論在後。沒有經過實踐的人,就要根據正確如實的理論去實踐,檢驗理論正確與否,也要去實踐。如果沒有實踐的能力,不知道實踐的方法,就不能證明理論是否正確,也得不出正確的理論。
有些事實是否是事實,也值得推敲,表面好像是事實的,實際卻未必是事實,表面不像是事實的,實際上卻是事實。這需要智慧去辨別,如果沒有智慧就辨別不了。智慧就是掌握和具足了正確的理論方法,以此方法來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所謂的事實,才能檢驗得出正確如理的結果。
九、剛開悟時總相智的智慧層次
一個居士問:師父,剛開悟證得如來藏時生出了總相智,用這個總相智觀察如來藏,能在多大範圍內觀察?我回答說:這個範圍剛開始悟時不算太大,觀察得並不普遍,範圍就是五蘊簡單運作之內的範圍,比較粗略,在複雜的運作中則很難觀察到如來藏。其中以色蘊和行蘊為主,受想識蘊略微能觀察一些,但不多不深,因為色蘊行蘊明顯一些,容易觀察,在受蘊上粗略的也能觀察出來,在想蘊和識蘊上觀察困難一些,都是粗略大略的觀察,不能深入細節當中,觀察不夠深細。
但是這個觀察,卻是現量的觀察,也就是現前的觀察,在五蘊運作的當下,見就見,不見就不見,不能落入一刹那間的思考當中,中間不會出現語言文字和聲音,不會落入思考思惟分析琢磨的相狀之中,一落思惟,則不是現量現前觀察了。參究當中,一旦出現語言文字和聲音,一定是禪定不足了,意識的情思意解作用佔了上風,意根的功能弱下來了,不是現量智慧。所以現量一定是意根親臨現場觀察發現和見證,不是意識的那種腦想和腦補。古時禪師考驗弟子,弟子稍微一遲疑,想要用語言描述的時候,禪師往往就會一棒子打下來,不允許落入思惟意解之中。
意識思惟行相明顯,尤其是意識單獨的思惟,不是現量,與意根一起同時觀察到的才是現量,意識起著輔助作用,不是主導作用,所佔分量比重越少,則智慧越深,越是現量,越不容否定,不能反悔,也不是猶豫不決的,而是很堅定很果決的,沒有疑慮的。可見,這種現量觀察非常不容易,要求功夫和智慧都很高。
唐宋朝六祖以後,相傳開悟的人有一千多人,禪宗公案留下來的有一千七百則,但是這裡面並不都是純正的證悟,解悟的也有,具體數量無法勘察和統計。從那些開悟偈子的寥寥數語中,以及簡略的對話和描述暗示中,因為沒有細節,所以並不能從其中分辨出是證悟還是解悟。即使他們都有禪定,也不能表明,凡是有禪定者一定是證悟,當然無禪定者更不能證悟了。在禪定中正好是處於意根深深參究時悟的,是立時見到,不落入意識思惟中的才算作證悟,偏於意識的都是解悟,或者是解悟也不算。當然如果是真解悟了,通過修定,加強意根的參究功夫,可以轉為證悟。
要想有這種參究功夫,禪定必不可少。要想有禪定,色身要氣聚,氣聚則身定,身定則心定。要想氣聚,一則色身要健康,氣脈運行通暢,能形成一股強勁的勢力,把心思凝聚起來;二則不散亂雜思,不幻想不神遊,就是不攀緣諸法,也就是能放下世間雜事。色身如果氣不足,則無法聚氣,要想氣足,可練氣,可補氣,食補藥補也可以。氣生起來以後,一定要隨順氣動,讓身心都安靜下來,氣勢一旦形成,禪定就出現。所以修行還是要趁早,趁身體健康氣力足時,不要等到年老色衰,什麼都不中用了,才想起應該修行了,這時候恐怕晚了,功夫做不起來了。雖然說修行不是修身體,但是離開身體的配合,如何能修行呢?
一位七十五歲的老居士跟我通話,聲音洪亮如鐘,中氣很足,我一聽,這氣勢都超過我了,也超過了很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聽聲音再活二十年沒問題。我問禪定怎麼樣,他說禪定很好,能達到用意根參究的程度,沒有雜念,氣感很強。我問智慧境界怎麼樣,他問我剛開悟時的總相智,能觀察如來藏的運作,在多大範圍之內。我一聽就明白了,這幾年他的功夫和智慧都大有長進,心量格局也大,善根深厚,是成大器之人。
十、比對所學理論的揣測與證無關
問:拿撓癢來說,根塵相觸後如作意就會生識(此處是意根作意在先,有些時候是意根作意在後),而此時意根在指揮身識運作。我就心想:七八識互依(八識九緣),意根既然出現了,第八識應該就在附近。那麼應該就是根塵相觸,意根作意的瞬間,第八識就變現出了身識(三能變),然後意根指揮身識去運作撓癢。此段的第八識的存在,是學生顛倒妄想,還是說只是種解題思路,離證得第八識的距離還甚遠嗎?
答:你此時既沒有現前觀察到意根的運作,也沒有現前觀察到第八識的運作,那麼你所敘述的都不是事實,而是比對所學的理論知識來思惟、臆想、推理、猜測,這些都是非量境界,沒有現量觀察,因此都不能當真。沒有禪定的人就是這樣學法的,意識功能強盛超前,實際上就是揣測,即使一切法都揣測對了,但那畢竟是揣測,不能作數。
我遇到不少人都是處於這種學法狀態,看著是挺聰明,能找到問題的關鍵處和著眼點,然後就走捷徑,用意識思惟分析歸納整理猜測,但這樣做就障礙了自己的修行之路,阻礙了實修實證,結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還有不少人把這種臆想推測當作實證,到處宣傳自己開悟成聖了,但這還屬於初學階段,禪定還沒有生起,戒定慧、菩薩六度乃至於三十七道品都沒有修出來,證悟的因緣和條件還差太多。末法時期眾生福薄,禪定修不出來,戒律無法受持,又不願意修福,只能搞搞乾慧,而正是這個乾慧是最障道最耽誤事的,往往會自塞悟門。
十一、如何讓意根改變一切法
問:如果我不停地觀想,或者不停地念佛誦經,功夫足夠的時候,第七識被熏了,就會自動轉出薰修的種子,改變外在的環境嗎?因為外在環境也是第七識轉出來的嗎?
答:種子和境界,都是意根促使如來藏轉化出來的,意根本身不會現行出種子。在修學過程中,只要意根的力量足夠大,獲得的能量足夠大,如來藏隨順意根的心意,一切都不是問題。境界隨意根心轉,意根被訓練得心力很強大,非常堅定地一心想改變境界,或者想達成什麼目標,就一定能滿足心願。如果還沒有滿願,那是因為力量還不足,還需要薰修集聚力量。就像指石為金,就是因為意根心力強大,硬生生把石頭變成黃金了。
學佛學好了,心善了,心柔軟了,用不了多長時間,相貌就改變了,都是心改變的結果,這個心主要是指意根,也包括意識。所謂的熏染意根,就是改變自己的心。自己心改變沒改變,改變成什麼樣,到什麼程度,自己仔細觀察,應該能知道。對人對事,修一切法,是真心的還是應付假裝的,自己應該能觀察到,凡是真心實意都是用到了意根。念佛分為真念佛和假念佛,修行時是真修行,還是假裝修行做樣子,自己應該能觀察出來。做任何事達到意根真的程度不太容易,需要戒律、禪定、智慧和福德等等條件。
一切心行都分為意識和意根兩個層次,比如判斷布施是真布施,還是走形式出風頭,仔細觀察就能分辨出來;對待父母,是真心孝敬還是假意,細心品一品就能分辨出來。讓心改變的修行,大多數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量的積累在意識,質的改變在意根,所以說意識淺,意根深。如果意根善根深,力量大,特別誠心,可以直接質變,改變一切,不需要積蓄力量。
薰修意根需要長久的堅持,持之以恒地持戒,發大菩提心,不斷地修習禪定,做事專注一心,排除雜思亂想,專心思惟,多集聚福德等資糧。要想降伏其心,大多數時候是需要意識深深的思惟法理和世間苦,來熏染引導意根,個別時候需要靠南牆,來強迫自己回頭轉彎,所以苦難是成長必需的,如果不經歷苦難,就沒有出離心和勇猛心,修行容易懈怠。
十四、AI機器人的功能作用
貪瞋癡是識心具有的煩惱,非識心的物質色法沒有貪瞋癡煩惱。機器人雖然是物質色法,沒有識心,本身沒有喜怒哀樂,也沒有貪瞋癡煩惱,但是機器人不僅僅有物質屬性,同時也被賦予了粗淺的類似識心的功能,能起到粗淺的識心的作用,那就是識別文字的功能作用。它這種識別屬於簡單式、無腦式、不自主被動式和被限定式。總之,它的識別功能不是用智慧思考出來的,因此就不具智慧性,可以方便說為有愚癡屬性。
機器人的識別功能相當於人的一部分的意識功能,而且這個功能比較簡單化,只能識別文字信息,並且具有收集、整理、歸納、概括、存儲以及輸出信息等等種種簡單功能,而這些信息來源於其它渠道,都是已存在的舊有信息,不是機器人自己本身開發出來的新信息。它輸出的永遠是別人的信息,永遠是舊有的已存在的信息,沒有自己創造出來的新信息,因此機器人不具智慧性,方便說為有愚癡性。
無論機器人能輸出多少法,它永遠做不到與所說一致,能說不能做,永遠只是個學語之流,所有的信息內容,它都沒有證得過,也永遠不可能證得,那麼AI機器人就根本不具備意根的功能作用,沒有作主性,也沒有自主性。
部分學佛人就類似於AI機器人,智慧不足,只能用到意識的部分功能,也比較粗略,意識用從他處所學,滙總、加工、整理、歸納、提鍊,然後得出一個結論,就認為這是自己的智慧,慢心同時也出來了。如果這是自己的智慧,那麼AI機器人同樣有智慧,而且智慧還很廣大,接近於在人類現有的知識範圍內無所不知,人類不如它知識廣博,同樣人類也不如“度娘”知識豐富,那麼機器人和“度娘”是不是應該先於所有人類成佛?
這個答案大家都清楚,這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某些人在意識上的高談闊論,頭頭是道,根本不是自己智慧所得,更不是真實智慧,言行不可能一致,言到行不到,意根沒有智慧沒有證法,那就仍然是凡夫,只有言行一致者才是聖人的現量智慧,是從自己胸襟當中湧現出來的,屬於個人所有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極其寶貴的,有這個智慧,才能轉識成智,才能最終成就佛道。學佛該如何學,修行該如何修如何行,大家心裡應該清楚。
十五、心念心聽的原理
心念心聽不是心念耳聞,心念耳聞,說是耳聞,其實不是耳聞,耳識聞不到內心的聲音,只能聞到出聲念佛的口念的外在聲音。意識是內外(心口)聲音俱聞,意根根據定力情況,參與聽聞的深淺程度不同。心念,沒有念出聲音,念佛就沒有身識,只有意識,或者是意根與意識一起念佛,這個意識就是獨頭意識。聽心念的聲音的識心就是獨頭意識在聽,也有意根一起聽。
還有一種心念的情況,就是意根單獨念佛,這時候能觀察的也是獨頭意識,也有意根一起反觀。一般情況下,定力不深沒有反觀力時,獨頭意識不容易觀察到意根念佛,定力深時才能觀察到自己心在念佛。心念佛時,定力越深,意根參與念佛的程度越深,意根自己和獨頭意識觀察到自己念佛的心念越清晰明了,這已經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了。
意根的心念也體現在念咒上,讀經誦咒時也可以讓意根一起跟著讀誦,這需要禪定,禪定越深,意根參與的程度越深。在心靜時獨頭意識可以觀察到意根的心念,但意根是沒有語言文字聲音的,只有心念,心念就是念心所法。讀經誦咒時要慢慢地默讀默誦,這是要讓意根能夠專注地跟著一起念,定力深時,意根不但念的深而專注,反觀力也強。這裡獨頭意識和意根都有反觀力,二者不好分辨,需要很深的禪定,心很靜,才能有辨別力,所以對二者的反觀力容易生出誤會。
定也就是專注力,要想能專注,沒有雜念,有兩種方法:一是極快的唸誦,這樣沒有時間雜念,雜念跟不上,就不能出現了;二是極慢的唸誦,心裡沒有雜念的想法,就會專注一心了。但是第一種極快的方法,只能暫時用,不能長久,因為耗氣耗力,體能跟不上。定力的強弱,直接影響意根對一切法的參與度,意根越參與,越能成事,這就是智慧。所以有禪定有定力,不僅學佛修行用得上,在世俗法裡生存,也是有極大利益的。
修行只要用心,越過一個坎兒,就會突飛猛進。希望大家都能放開世俗法,一心奔向佛法,求取根本,不取浮華。
十六、為什麼知道虛幻了還感覺一切法都非常真實?
問:我明明知道一切法都是虛幻的,可是我看見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為什麼還是那麼真實?冷熱觸痛的感覺也還是那麼真實呢?
答:自己認為一切法都是虛幻的,這種認為是根據所學的佛經理論而知的,是學來的知識,還沒有實證,沒有現量體驗和觀察,所以這種知等於不知。在經過實修,得到實證之後,在接觸每個法的當下,才能夠親自體會體驗,那時候的感知、感覺和認知,才是真實的、現量的、可信賴的、可依靠的,學來的知識沒有可信度,依賴不了,疑惑重重。證得一切法是虛幻的以後,要想改變一切法,不受一切束縛,需要修行四禪八定,超越色陰區宇、受陰區宇、想陰區宇、行陰區宇和識陰區宇,這樣才能解脫一切法,超越一切法,改變一切法。
眾多人即使佛經倒背如流,也不能斷我見,不能明心見性,更不能證得一切法的虛幻。那麼聽一堂課就斷我見,純屬是想入非非,即使聽一百萬堂課,也許連斷我見的邊都摸不到。因為這不是只憑借耳聽就能實證得到的,耳聽的是知識理論,理論要想變成實際,成為自己的現量智慧,中間要經過很多道工序的加工,這些工序的完成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什麼代價也不用付出,只悠哉悠哉地聽講,那些法猶如耳邊的風聲,一閃而過,不會留下多少痕跡的。前提還是那些法講得正確無誤,如果有誤,斷我見更是不著邊際的事情。
小乘的斷我見和大乘的明心見性,都是智慧的認知,糾正了從前錯誤的邪見。智慧的認知還不能改變法本身的狀態,法的本身狀態是通過禪定和神通道力改變的,其中包括三種修行方式:奢摩他、三摩鉢提和禪那,三種修行都圓滿以後,身心世界才能全部都轉變了,轉變成佛的清淨圓滿境界,至此佛道就成就了,具體修行方法都在圓覺經中。
十七、剛開悟時總相智的智慧層次
弟子問:剛開悟證得如來藏時生出了總相智,用這個總相智觀察如來藏,能在多大範圍內觀察?
答:這個範圍剛開始悟時不算太大,觀察得並不普遍,範圍就是五蘊簡單運作之內的範圍,比較粗略,在複雜的運作中則很難觀察到如來藏。其中以色蘊和行蘊為主,受想識蘊略微能觀察一些,但不多不深,因為色蘊行蘊明顯一些,容易觀察,在受蘊上粗略的也能觀察出來,在想蘊和識蘊上觀察困難一些,都是粗略大略的觀察,不能深入細節當中,觀察不夠深細。
但是這個觀察,卻是現量的觀察,也就是現前的觀察,在五蘊運作的當下,見就見,不見就不見,不能落入一刹那間的思考當中,中間不會出現語言文字和聲音,不會落入思考思惟分析琢磨的相狀之中,一落思惟,則不是現量現前觀察了。參究當中,一旦出現語言文字和聲音,一定是禪定不足了,意識的情思意解作用佔了上風,意根的功能弱下來了,不是現量智慧。所以現量一定是意根親臨現場觀察發現和見證,不是意識的那種腦想和腦補。古時禪師考驗弟子,弟子稍微一遲疑,想要用語言描述的時候,禪師往往就會一棒子打下來,不允許落入思惟意解之中。
意識思惟行相明顯,尤其是意識單獨的思惟,不是現量,與意根一起同時觀察到的才是現量,意識起著輔助作用,不是主導作用,所佔分量比重越少,則智慧越深,越是現量,越不容否定,不能反悔,也不是猶豫不決的,而是很堅定很果決的,沒有疑慮的。可見,這種現量觀察非常不容易,要求功夫和智慧都很高。
唐宋朝六祖以後,相傳開悟的人有一千多人,禪宗公案留下來的有一千七百則,但是這裡面並不都是純正的證悟,解悟的也有,具體數量無法勘察和統計。從那些開悟偈子的寥寥數語中,以及簡略的對話和描述暗示中,因為沒有細節,所以並不能從其中分辨出是證悟還是解悟。即使他們都有禪定,也不能表明,凡是有禪定者一定是證悟,當然無禪定者更不能證悟了。在禪定中正好是處於意根深深參究時悟的,是立時見到,不落入意識思惟中的才算作證悟,偏於意識的都是解悟,或者是解悟也不算。當然如果是真解悟了,通過修定,加強意根的參究功夫,可以轉為證悟。
要想有這種參究功夫,禪定必不可少。要想有禪定,色身要氣聚,氣聚則身定,身定則心定。要想氣聚,一則色身要健康,氣脈運行通暢,能形成一股強勁的勢力,把心思凝聚起來;二則不散亂雜思,不幻想不神遊,就是不攀緣諸法,也就是能放下世間雜事。色身如果氣不足,則無法聚氣,要想氣足,可練氣,可補氣,食補藥補也可以。氣生起來以後,一定要隨順氣動,讓身心都安靜下來,氣勢一旦形成,禪定就出現。所以修行還是要趁早,趁身體健康氣力足時,不要等到年老色衰,什麼都不中用了,才想起應該修行了,這時候恐怕晚了,功夫做不起來了。雖然說修行不是修身體,但是離開身體的配合,如何能修行呢?
一位七十五歲的老居士跟我通話,聲音洪亮如鐘,中氣很足,我一聽,這氣勢都超過我了,也超過了很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聽聲音再活二十年沒問題。我問禪定怎麼樣,他說禪定很好,能達到用意根參究的程度,沒有雜念,氣感很強。我問智慧境界怎麼樣,他問我剛開悟時的總相智,能觀察如來藏的運作,在多大範圍之內。我一聽就明白了,這幾年他的功夫和智慧都大有長進,心量格局也大,善根深厚,是成大器之人。
十八、獲得真智慧才能直成佛道
佛法若慢慢品味,或者叫作深深參究,參究一句話即可入定,這叫作以慧引定。在定中,參究的智慧又不斷深入,法義越來越通透,這又叫作以定引慧。定慧互引互增,這是真修行,是最深入的修行,是最根本的修行,也是最究竟的修行,獲得的是真智慧,是自己修出來的智慧。只是這樣的參究,表面看起來比較慢,好像獲得的知識量比較少,實則是修行最快的,是最直接的直徑,因為修行是以獲得智慧為究竟,智慧成佛。
相反,不懂修行的人,比較膚淺,只追求表面的知識量,滿足於知道的多,懂得的多,學得的多,不懂得真智慧的重要性,以至於不求取真智慧。追求數量和速度,所學所得都不是自己開啓出來的真智慧,實則是修行的外行人,看似用功精進,實則速度反而是最慢的,因為沒有真智慧。把多知多解多得當作是智慧,實則是初學佛人的愚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