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綜述 更新時間: 2024-02-25 12:28:34 閲讀: 0

第二章  煩惱業障篇

一、煩惱是如何降伏和斷除的?

當自己内心起了一個煩惱,發現了以後就想起了所學的法義,一切人事物都是空的,覺得不應該起這個煩惱,於是就掐滅了煩惱,變得好像剛才並沒有煩惱過。這是斷煩惱境界嗎?根本不是,這是念起即覺覺之即無的境界,但是在覺之前畢竟念已經起來了出現了,不能當作沒有出現過。

念出來了就是有煩惱了,有煩惱就不是斷煩惱境界,不管後來怎麽樣,畢竟煩惱出現過,那就証明意根是有煩惱的,並且也現行出來了。盡管意識是後天後覺,意根卻是先天就有煩惱是不覺的。而意根的煩惱沒辦法總是依靠意識去發現和管理,因爲第一意識可能來不及制止煩惱,就形成了煩惱業行,留下了業種;第二意識不能時時處處都與意根共同運行,也不能總是清明和覺醒,也有微弱、糊塗和消失的時候,那就沒辦法發現和管理意根的煩惱了。

煩惱起就掐斷,最初的修行階段要這樣做,有禪定以後,就會逐漸過渡到念頭減少,自然不起煩惱,逐漸地降伏和壓伏煩惱。強行掐念頭的降伏煩惱很困難,其實到最後無論是伏煩惱還是斷煩惱,都不用這樣對治,禪定出現以後煩惱都是自然不起的。在禪定中煩惱自然漸漸少了輕了,然後就伏住了,最後才在禪定中自然斷除,有禪定的人能明白這個理。禪定生起並且堅固的人,你們想想自己的煩惱特別對治過嗎?是不是在禪定中自然就不出現了?沒有禪定的人,由於定力不夠,才不得不自己内心對話,意識給意根講道理。有禪定的人,意根自然聽從教導,自然受熏。

比如說氣滿不思食,不想吃飯這是對治出來的結果,還是自然出現的結果?強行地不想吃飯或者是少吃,是很困難和苦惱的,而修定修到身體裡氣足了以後,胃裡總是有氣充盈,自然不會感覺到飢餓。精滿不思婬,這是對治出來的結果,還是自然出現的結果?這也是修定修到身體裡精足了的時候,自然沒有婬欲之想,強行克制是很難的。神滿不思睡,這是對治出來的結果,還是自然出現的結果?這同樣也是修定修得神滿了,不用睡眠來恢複神氣,是自然不困了,強行不睡覺身體會受不了的。其他煩惱的降伏和斷除,都類似於此。

修行的外行,在不入門階段才用理論來對治和壓伏煩惱,壓伏住一陣子,就說自己斷煩惱了,或者証果了,或者明心了,其實是還沒有入修行門裡。禪定的功德就是降伏煩惱和斷除煩惱的,沒有禪定,理論再完善,也拿煩惱沒辦法,一物降一物,禪定降煩惱。降伏了煩惱,就降伏了業障和見道的遮障,沒有了遮障才能見道。所以不斷煩惱是不可能証得菩提的。

修行是自我消融的過程,只要修行的方向正確,方法得當,精進用功辦道,自我就會一點點地消融,當然與我相關的煩惱也就隨著一點點地消融了,不知不覺就不見了煩惱。修行一段時間,回頭一看,才發現自己改變了,哪裡來的用理論對治煩惱,煩惱出頭再縮回去的道理?

二、降伏粗重的貪愛才能有禪定和斷我見

喜歡各種娛樂活動,包括琴棋書畫、種種藝術等等,都屬於貪愛範疇,不管在世人的觀念裡,這些有多麽的高雅、高尚、高貴、美妙,有多麽的賞心悅目,都與道相反,都屬於世間有,因此都屬於輪回中物事,貪著就不能出輪回。而心有貪愛,與鬼道相應,命終就會去鬼道受報。貪的範圍非常廣,幾乎處處都是貪,只要喜歡和在意、執取,都屬於貪愛。所以不管學佛與否,只要其善業不足以生天和做人的,因其種種貪愛幾乎都先去鬼道受報,之後再去畜生道受報,惡道暫時業盡,還剩一些福時,才會回到人間。貪欲界的法,不出欲界,貪人間的法,不生天上,甚至也不能生在人中。

飲食欲是人間最粗淺最容易降伏的煩惱,是修行的第一關,如果這關都過不了,別的貪就更難降伏。凡夫千般不是,萬般不對,就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貪上,處處貪,處處執取,活著那叫一個講究,講究什麽?什麽都講究,什麽法都不肯空掉,都追求最好的,單單這一個吃,那花樣才多呢,講究的也非常多。但是果報往往與所求相反,貪吃會生餓鬼,慢心會讓色身短小等等。

人間的男女欲是最重的貪,如果能降伏下來,就能修出初禪定,而斷除男女欲貪,後世能生到初禪天。人間的吃穿住用行的貪欲如果能降伏下來,就能修出未到地定,從而降伏人間煩惱,死後能生欲界天。修不出禪定的人,應該檢查自己内心裡的各種貪,在人間高樓大廈、錦衣玉食的享受是要付出代價的,福報享沒了,就不足夠在人間生存下去了,只好去三惡道受罪。所以喜歡享受富貴榮華的人,要及早醒悟和打算,看透世事榮華的不實,不慕虛榮。

爲什麽禪定都與天道相應,命終能生天?天道衆生都有相應的善業,心都善,貪嗔癡煩惱輕微。欲界天主要是善業感召,是善業果報,也有一點禪定的果報。色界天和無色界天主要是禪定的果報,如果沒有相應的禪定,則不能生到色界和無色界天上,所以禪定一定能降伏煩惱和斷除煩惱。斷我見和明心見性都至少要有未到地定,都要降伏欲界粗重煩惱。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都是欲界裡的煩惱,有這樣嚴重煩惱的人不可能有禪定,不可能斷我見,不可能明心見性,更不可能入地。

如果自稱斷我見和明心見性以後,還與普通人一樣,有明顯的貪嗔癡煩惱,那就不是真斷我見、真明心見性了。世人不懂修証的事情,往往都會高估自己和他人的修行,誤會很多,由於有我見,就不往低處誤會,只往高處誤會。以前有些人跟我說自己斷我見了明心了,求我檢驗,求我証明,於是翻來覆去的講如何無我如何空,其實這些理論到處都是,很容易獲得,我聽到這些描述就一定能判斷出是否真實証得什麽了嗎?當然不能,與其耳聽不如眼見。

其實判斷一個人是否斷了什麽,証了什麽,最主要的不在於聽他怎麽說,而是要看他怎麽做,行最真實。所以很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查其言觀其行,觀察其人的身口意行,對吃穿住用行的態度,對待物質色法的態度,這是最粗的煩惱所在,是修行過程中首先要改變的。稍微細的煩惱,是對精神心識的態度,是一個人的思想觀念,這些也要有所改變,否則就沒有斷什麽,也沒有証得什麽。既然証得了五蘊無我,証得了空,明明知道是空和無了,對於粗淺和粗重的法,怎麽能還繼續抓取貪著,而不放捨不改變呢?這樣檢驗一個人是最直接最簡單最有效的,有多少人能禁得起這種檢驗呢?

三、什麽樣的身口意行符合道?

修行精進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會反觀自心,觀察自己吃飯時的心態時,覺察到自己對飲食有貪,於是就把吃飯的速度變慢了。其實飢餓時狼吞虎咽並不一定是貪,細嚼慢咽的品嘗也許更是貪。貪味塵是貪中的一種,對於飲食的貪包括貪飲食的色香味觸,只要不貪色香味觸,只是爲了解決飢餓,就不是貪心,所以吃飯時也可以不貪心地吃飯,甚至是不貪心地快快吃。

如何區分貪心與不貪心?過去有一個在家弟子問大珠慧海禪師:師父你吃飯睡覺與凡夫吃飯睡覺有何不同?慧海禪師說:凡夫吃飯不好好吃飯,百種索求,睡覺時不好好睡覺,千般計較。我則沒有那麽多的想法,只是吃飯睡覺而已。對於吃飯沒有什麽想法,不是吃飯時什麽也不想,專心吃飯,而是對飲食沒有什麽額外的需求,不挑剔,沒有貪心。

凡夫衆生對於吃飯的百種索求都索求什麽呢?大體來說不過是色香味觸,和爲了保養色身對色身的滋補罷了,細節方面的種種要求那就多了,概括起來說就是貪,都是我見身見作怪的結果。而得道的人吃飯,餿飯剩飯都無所謂,能吃飽不餓不影響修道就行了,沒有其他的要求。凡夫衆生睡覺時的千般計較都計較什麽呢?大體上來說不過是計較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罷了,細節上來說就是對於房屋、床鋪、被褥等等的計較,實質上都是身見我見的表現。

一個人有沒有修行,從日常的瑣碎事情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每個細節都能看出是否有我見,我見不斷的人,色身需求就多,爲了維護色身的需求,就會顯現出極多的貪心貪行,自己並不會察覺到,不自覺地總會現起貪行,那就是意根的貪,是習慣性的。由於習慣了,就認爲是正常和正當的,如果有人不與自己一樣,對什麽都不貪著不挑剔,就認爲是不正常的,這叫作顛倒。日常所行,哪些符合道,哪些不符合道,自己要善於觀察和區別,不斷地修正自己,才能盡早悟道。

身行和語行,都受心支配,心如果是凡夫的貪著心,身語行就會不自覺的體現出貪的心行。有些沒有修行的凡夫人總想顯示自己有修行,於是就裝著有修行,可是卻不知道什麽樣的行爲是有修行的,什麽樣的行爲是沒有修行的,即使是裝也裝不了多長時間,關鍵是還不知道怎麽裝,於是就時不時地暴露自己無修行的行爲,外行們是分辨不出來的。

其實,凡夫從早上睡醒,睜開眼睛,到開始一天的活動,再到晚上睡覺,甚至在夢中,一天當中幾乎都沒有正確的符合道行的身口意行。這樣說是不是誇張呢?不誇張,心不與道相應,身語行就不與道相應,時時處處都是無明煩惱行。

如果能知道什麽樣的心行是與道相應的,就會知道什麽樣的身行和語行是有道行的,什麽樣的身行和語行是沒有道行的。這樣就能粗略的判斷出一個人是否見道証果了,是否有道行,修爲在什麽層次上。眼睛明亮了以後,就不會再受騙上當,不會被割韭菜了。

四、改變人性就是改變習性

有人說,要了解人性,就多看看動物世界,動物世界看明白了,也就明白了一部分人性。這句話有沒有道理?爲什麽?

六道由低到高的排序是:地獄、鬼道、畜生道、人道、天人道,阿修羅道。其中阿修羅衆生分布在以上五道裡,可以算作五道裡。衆生輪回,畜生道與人道相鄰,習性相近,由畜生道轉到人道以後,人性與畜生性就相近相似,只要沒有斷我見的人,都會再回到畜生道中,具足畜生性。這話很難聽,上次講到煩惱問題涉及到畜生道問題時,就沒有人願意接話,我就知道大家都避諱這個問題。但避諱不能解決問題,面對問題才能明理,從而解決問題。

習性,體現在意根這裡,人由畜生過度到人類,意識改變了,意根並沒有改變,骨子裡還與畜生或者是鬼類衆生一樣,那麽後世輪回就還會輪轉到三惡道中,具足三惡道衆生性。

所以任何人都不要太在意做人時這點福報,名利權勢地位種族,一去三惡道,還是什麽也不是,普通人都不如。所以遇見了佛法,還是要重點修意根,改變意根。意根一旦改變了,心性屬性就改變了,與三惡道衆生有了區別,果報就不同了。

要想改變自己,就要了解自己,要想了解自己,不僅要觀察自己,觀察自己的同類,還要觀察畜生類和鬼類,因爲相近,大致差不多,都了解了,也就充分了解了自己,而了解了自己,才能有辦法改變自己。

五、爲什麽會有受攻擊的感覺?

問:如果在一些群裡講一些佛教正理時,被一些沒有正知正見的所謂學佛人攻擊,會感覺全身難受,好像被毒蛇咬了一樣,感覺對方全身充滿了負能量,比一般沒學佛的人還不如。爲什麽會有這些感覺?

答:在這種時候,第一要反省自己說話是否不合時宜;或者是言語不當,沒有善巧方便;或者是心存傲慢,看輕對方;或者是自己信受力不夠等等。第二,要考慮到:被人攻擊和反對,這是正常現象,衆生因爲有無明,認知都不相同,才會各執己見,甚至有偏執現象的出現。第三,要多觀察衆生心理,多了解衆生,學會溝通方法和技巧,等等。遇到問題,先找別人的原因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找自己的原因才能修正自己,從而讓對方信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善意。

如果自己的觀點不被接受,認爲受到了對方的攻擊,從而有上述種種感覺,這說明自己的我執非常重,絲毫不允許別人的拒絕和不認可,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從上述語言的描述上,能看出我慢比較嚴重,心中的我盛,不自覺地看低和藐視了別人,因此才會出現那些不應該存在的感覺。如果自己有正見和正理,應該心空隨緣,言語低調而有技巧,並且看淡對方的態度和反應,不在意別人的評價,對一切結果了無掛礙,態度始終謙和。這樣的話,自己的心意和磁場會無形當中攝受和影響了對方,自己的觀點就容易被接納,最起碼不會有言語的沖擊。所以我才說遇到問題首先要檢查自己。

與人對話中,如果先設定自己是正,有正法,那麽就把別人放在了邪的那面,認爲別人沒有正知正見,這樣正邪對立,人我是非必然出現,因爲誰也不願意成爲邪的那一面。如果認爲自己是正,就代表別人是邪,別人當然不願意了,沖突就會生起,矛盾往往都是這樣激化出來的。一個人說話的語氣往往能顯露出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對方感知到了就會反感,出現情緒,語言就不當,矛盾就會出現。

我這麽多年講法,從來沒有說過,我講的是正法,或者是我代表正法,這樣的詞滙在我的法義裡從來沒有出現過,你們翻書看一看就知道了。所以我從來不跟人閙對立,即使有人不接受我講的法,不是因爲我本身,而是有其他非我的原因,問題不在我這裡。有智慧的人說話做事,不會把人處在自己的對立面,不給自己樹敵。我執嚴重的人,才會不斷地樹敵,甚至把一切人都當作是自己假想敵,這樣做,當然是敵人滿天下了。而敵人滿天下的人,能走多遠呢?行事能順利嗎?

六、息爭

凡夫有六道輪回苦,是因爲有惡業,有惡心有煩惱心所法。斷我見之後,沒有了三惡道苦,是因爲消除了三惡道的惡業和惡心,滅除了一部分煩惱心所法。所以斷我見是否要斷除煩惱,這是很顯然的問題,不用爭論了。那麽斷我見是否需要禪定,未到地定具足,這也是很顯然的問題,不用爭論了,因爲沒有禪定,如何能斷除煩惱呢?

現在一大部分的爭論,由於内部和外部的各種原因,終於不得已停止了,但絕不是最終的停止,也不是永遠的停止,是暫時的業報不支持再爭論了,未來世還不好說,畢竟衆生業障深重,煩惱不息。眼看著很多人造惡業,眼看著很多人受惡報,眼看著很多人生死輪回,有什麽辦法呢?衆生就要這樣,誰也管不了,因果只好出來說話了。

七、無心之失雖無罪卻有惡報

首先來說明明沒有心造惡業,爲什麽會出現過失呢?這是因爲心有愚癡無明。無明愚癡是根本煩惱,由此根本煩惱導致其他大中小隨煩惱出現,貪和嗔這兩個根本煩惱也是由無明愚癡導致的,若無無明,若無愚癡,則無貪也無嗔;若無無明和愚癡,就不會出現種種過失。表面看這些過失是無心而爲,但真的是無心嗎?不是無心,是煩惱習性使然,因爲習氣重,不用經過大腦不用思考就造成了過失,甚至是不可挽回的過失,以至於傷人很重,或者是損失很大,甚至是殺死了人,誹謗了三寶,毁壞了三寶的名譽。

一般人都說這些是無心之過,不是故意想要怎樣,是不小心、忍不住就造作出來了,那這樣來看,就不是無心之過,無心之失了,而是有心,有煩惱染污心,有愚癡心,代表著習氣重。清淨的人就沒有這些過失過錯,身口意行都清淨完美,沒有過失,甚至魔波旬幾百年幾千年尋這些人的過失都尋不到,沒有縫隙,波旬無法得其便而借機造作什麽惡業,不得已失望而歸。所以一切過失過錯都是有心,因此都有惡報。愚癡無明的果報是三惡道,以畜生道爲主。而所有的煩惱中,愚癡最難除,貪嗔除盡了才能除愚癡,直到等覺菩薩才能斷盡最後一品無明,可見無明愚癡的堅固性、細微性、廣泛性。

愚癡業最重的不是殺人放火,殺業雖能墮入地獄,但時劫有限,罪業一消就從地獄出來了,而誹謗三寶,對三寶造作惡業,受報時劫卻極長極長,即使從三惡道出來了,生在人中,因爲曾經誹謗過三寶,也仍然有盲聾喑啞報,或不遇三寶,不聞三寶名。即使惡業消一部分,遇見三寶了,學法也無法入心,不得其門而入,很是苦惱。所有一切惡報沒有比這個更重的了,障礙學法解脫,是最大利益的損失。

八、佛家的聖賢一定是儒家的君子

儒家文化是佛學的基礎,講做人之道、君子之行、約束身心、清淨身口意、降伏貪嗔癡。正是有儒家文化這個底蘊,佛法從西印度傳到中國震旦,並在中國紥根,爲中華民族帶來福祉。佛家的修行以儒家爲基礎,在思想品格道德修養上更應該高於儒家,比儒家更清淨更高潔,更應該出污泥而不染。

儒家提倡君子之道,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光明磊落,大丈夫氣概。君子是儒家樹立的標杆,那麽佛家的標杆應該是聖賢,超越於君子。所以是君子者非一定是佛家的聖賢,但佛家的聖賢一定是儒家的君子。非君子者則非聖賢,也非善知識。如果有人說自己是聖賢,是善知識,就要把他的身口意行與君子的德行相比對,如果他的品行還不如一個君子,或者是與君子有差池,則要警惕,不要受騙,防止被染污被同化,使心地矇塵。

每一個學佛修行人,也要多學君子所行,多學儒家和道家的傳統國學,在人格操守上漸漸圓滿,具備了做人的品德修養,心性成熟完善了,則在佛法修學上,一用功就有成效。理論功夫(技術)與心性同步同行,完美結合,才有可能脫胎換骨,鯉魚躍龍門,成爲真正的聖賢人,成爲衆生的榜樣,才有資格帶領衆生走向解脫之道。

很多人學佛多年,用功用不上去,原因是什麽呢?是因爲修行不僅僅是技術性的用功辦道,更重要的是心性的磨練和熏陶,完善人格。如果做人都不合格,無論怎樣用功,也無法突破自己心的牢籠而成爲聖賢。很多學佛人的德行連世間普通人都不如,越學越煩惱越重,貪嗔癡樣樣不少,在世俗法上所求甚多,苦心鑽營名聞利養,就是這些人動不動就宣揚自己開悟成聖了,而德行好一些的人,卻很小心謹慎,仔仔細細檢查自己,不敢輕易給自己釦這樣的大帽子。

九、爲什麽會有升米恩鬥米仇的現象?

當一個人在一開始被施以小恩的時候,在良知上是知道感恩的,當他連續不斷地被施以恩惠的時候,就形成了被施捨的習慣,進入了舒適圈裡,變成了理所當然的了,有了依賴性。當這種理所當然被打破,別人不再施捨了,舒適圈沒有了,沒有了可依賴的,就感覺不舒服,在心理上接受不了,於是就生起了嗔恨。打破一個人的習慣很難的,不讓人依賴,是會生怨的。人都不願意打破習慣,尤其是舒服享受的習慣。人都不願意接受與自己習性、觀念相差比較大的教育,要想改變一個人,還要慢慢的來,不可操之過急。

既然習慣有如此的粘著性,就要努力養成良好的習慣,以敺逐不良的習慣。比如觀呼吸形成了習慣,就會敺逐襍念,正在襍思亂想時,一觀呼吸,意根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呼吸上,定出現,襍思亂想就消失了。逐漸適應施恩,形成了習慣有了依賴的是意根,意根的貪心和惰性大,形成不良習慣容易,改變不良習慣卻很困難,接受恩惠容易,失去利益卻不容易承受。

哪個心感恩?哪個心成仇?愛恨情仇,都要看落到哪個層面和程度上,是真是假,真到什麽程度,假到什麽程度。情緒比較深的是意根的,比較淺還沒有形成習慣的是意識的,在意識階段情緒都好調控,一旦落入意根,形成了習慣,情緒就不好控制了。

受到恩惠,有點良心的人都會有感恩心,心心念念記著,想著有錢就還,意識意根都是這樣。如果需要意識不斷提醒意根感恩,說明意根是沒有良心的,有良心的人,不用意識提醒。就像意識証果的人,需要時時刻刻提醒意根,不能有煩惱,不能貪著五蘊,五蘊是假的。而當意根自己証果時,根本不需要意識不斷的提醒,意識不用說話,不用念叨著五蘊虛妄,意根知道就行了。

十、世間人所說的大愛究竟是什麽?

白雪香發表見解說:世人愛有方向,不管多大的愛也有方向,小人物的愛擴大版就是大愛,比如政治偉人的愛,就是小人物的愛的擴大版,否則不會發生戰爭。這是我的祖國,你不能侵犯,於是國與國之間發生了戰爭;這是我的宗教,於是宗教之間的屠戮;這是我的信仰,信仰之間迫害等等,都是大愛的緣故。

真正的慈悲,是沒有任何沖突的,不存在大小,所有問題的發生,都是因爲沒有生發出真正的慈悲。即使是人文主義的愛,在人類之間沒有沖突,但因爲基於“人”也是難免宰殺動物荼毒生靈。只要基於“人”,不管多麽的有愛,提倡保護動物這個理念,但當別人殺動物的時候,就會怒氣沖天,這就沒有愛了。

白雪香說的很好!真正體驗了那個空才能說得出來,沒有真實體驗的話,編也編不出來。世間人就喜歡愛喜歡情,無情無愛好像活不下去,情愛就是凡夫的精神食糧,輕易不允許被剝奪。這都是基於有我有人有衆生這個前提産生出來的心理情緒。有些人有點覺悟,覺得自己這個小我小愛有點渺小,於是就提倡大我大愛,好像是升華了似的,其實都是我,沒有小我怎麽會出來個大我?

比如說自己所在的團體,包括國家和地球,把團體當作大我,一切都爲了這個大我,除此之外都不在乎,甚至爲了自己的團體去攻擊其他的團體,好像自己是無私了,其實也是自私,因爲這個團體裡有自己的利益所在,沒有利益,可能就不會去千方百計地維護那個團體。而攻擊其他團體是什麽行爲?當然是造惡行爲,這就是大我大愛的表現。

十二因緣裡的愛、取、有、生、老死,一切的生死因,就是這個愛,因愛而取,生死就來了。諸佛菩薩不講愛,講慈悲喜捨,講菩薩四攝法,以四攝法攝受衆生,不動情,動情本是生死因。世俗人講的大愛,都涉及生死,不是空的。以空心行事,慈悲憫人,才沒有過患,否則大愛也是過患,有執取性必然如此。

比如毉生對病人,只要盡心盡力去救治就可以了,如果投入情緒,與病人或者是病人的家屬一樣悲苦,那麽這個毉生的身心就會時時刻刻受病人影響,用不了多久,自己也會病倒了,久了也會病死,這樣如何再能救治病人?有事辦事,不用愛不用情緒,身心分離,則身心都健康。諸佛菩薩同樣是如此,如果對衆生投入愛,身心世界就與衆生一樣,何談救度衆生?這樣的話,就等於是衆生的愛感染了諸佛菩薩,把諸佛菩薩拉回了凡界,於是就沒有了諸佛菩薩,都是有愛的凡夫俗子。

愛的本質就是貪,名爲貪愛,不管是哪種愛,以及愛什麽,都是欲界裡的煩惱情緒,都上升不到色界,即使是色界和無色界的法,也是在三界生死中。斷除愛,是修行人的本分,繼之以慈憫代替,心量就擴大,無生死過患了。

十二、爲什麽越精進越有障礙?

學佛修行猶如逆風行車、逆水行舟,車船越快,阻力越大。業緣如風如水,順之生死三惡道,逆之解脫涅槃。當然是順之舒服,不用使力就自動下滑,逆之則阻力重重、步履維艱。但是修行人就應該勇敢,不畏障緣,阻力越大,障緣越大,越要勇猛地沖破過去,絕不甘心受業力的擺布和控制。

一鼓作氣突破業障關,是最省力的辦法,遇阻則退,面前總有屏障,障蔽解脫。學佛修行不溫不火的人,什麽障緣也不會出現,家庭和睦,事業順利,身體健康,錢越賺越多,世俗裡事事順利,無干擾無魔障。因爲你不精進,沒有出離的跡象,就沒必要干擾你,反正也是三惡道的客,自是不愁討債,冤家不擔心你脫離手心。因爲不精進,也攪動不了業種,不能促使業種提前成熟受報,受報之後無債一身輕,修行順順利利的。但是業種不成熟,業緣不出現,仍然在如來藏裡眠藏著,牽著你六道裡生死無依,對於解脫永遠是障礙。

十三、逆境之用

人的弱點、缺點、習氣、毛病、煩惱,以及各種執念,並不都是自己主動改掉的,有些是因爲環境條件不允許,而不得已改掉的,那就是碰壁了,前面出現了厚厚的牆壁,顯示此路不通請繞行,於是不得已才轉彎或者掉頭,一個弱點就克服了,一個缺點就沒有了,一種習氣煩惱就不見了,一種執念就消失了。

人生中的種種不如意,種種逆境,就像是牆壁一樣,讓我們不能再順著固有的認知和習氣走下去了,於是就換了一條路,結果還是後來這條路好。所以說逆境和挫折不是敵人,牆壁更不是敵人,而是人生的導師,把我們導向另一條光明之路。對於習氣煩惱重的人,自己約束不了自己的,多碰壁爲好,這樣才能有機會覺醒和轉彎。作惡業的人,應該是剛一作惡就受惡報,這樣他才能明白惡業作不得,慢慢就會收歛惡心思了。多在逆境處深思,懂得轉彎,轉換思想和認知,轉運的機會就快出現了。

一個人如果一生順順利利的,他永遠是他原來的那個樣子,煩煩惱惱,無明愚癡,無知無畏,生死流轉沒有盡頭。只有多碰壁,舊路走不通了,才能知變通,舊有的執念才能改變,智慧才能生起,所以逆境也很好,牆壁也很好。在某些時候,善人就是惡人,好事就是壞事;在另一些時候,惡人就是善人,壞事就是好事,這要辯証地來看,要看結果,尤其是要看未來的究竟結果。

當你由於執念深,離不開世間一切法的時候,如果世間一切法都能主動地離開你,只留下能基本生活的資源用來修行,那多是求之不得的事呀!但是臨命終的時候,確實是一切法都離開自己了,消失了,也沒見哪個人的意根借此機會斷我斷執,也沒覺得什麽法是無常不可得的,這是爲什麽呢?在這樣的情況下,別人告訴你第八識,你能開悟嗎?

十四、如何對待逆境

問:在不好的境界來的時候(比如說遭到惡罵等),怎麽樣的處理方式是最有智慧的?是懺悔,還是保持清淨心如如不動,本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原則,當境界不存在而不爭不辯?還是發願替所有衆生承受這個逆境,願所有衆生都能遇到吉祥圓滿的善境界,還是其他什麽方式,比如念佛?

答:在不同的學佛階段,對逆境的處理方法應該是不同的,不同的逆境,處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差別在於,如果逆境是由於自己無明煩惱和過去的業障引起的,那就要檢查自己的過錯,明因識果,懺悔業障和無明。當自己明明有業障,有過錯的時候,就不能如如不動了,也不能把這些境界看作是虛妄的而不理,這樣只能繼續自己的無明,增長愚癡。而你自己遇到的逆境,是自己的問題,需要自己承受,並不是替衆生承受,這跟衆生無關。當你沒有什麽過錯的時候,逆緣無故加之於自身,這時爲了降伏自心煩惱,就要看空外境,對境界保持如如不動,甘心承受一切,而又無所受。

當自己煩惱重,也沒有智慧的時候,在遇到逆境時應該反觀自心,檢查自己的無明煩惱,要明了其中的前因後果,如果檢查出是自己的問題,應該及時懺悔,糾正錯誤,這樣才能增長智慧,減輕無明煩惱。這個時候就不應該把逆境當作是空的來對待,如果空掉了自己的無知煩惱,就不能認識自己的無明煩惱,就不能增長智慧,減輕煩惱,學佛就沒有實效。當智慧嚴重不足的時候,不能把逆境看空,忽略過去,也不能對境界如如不動,因爲這時候正愚癡於境界,對境界不明了,這時候需要的不是空慧,而是需要識因達果,明確因果關係,從而能斷惡修善。比如說一個孩子還不識字的時候,不能把識字這個事情看空,而不去努力識字,不能分辨是非善惡的時候,不能把是非善惡看空,而不去分辨,這樣只能繼續愚癡。

極大多數人對於世間以及出世間的理都不明了,沒有分辨力,對一切行爲槼範和準則都是稀裡糊塗,相當愚癡,處於初學的斷惡修善階段,處於明因識果階段,如果把所遇到的一切境界一切法都看空了,不當回事,不理不睬,那就無法明了因果,不能認識自己的無明煩惱,不能修正自己的一切行爲,沒有正思惟也就不能獲得智慧,永遠愚癡下去,死後仍然去三惡道受愚癡果報,尤其是會延長在畜生道的時間。很多人學佛都是顛倒著修,不該空的時候非要去空,該空的時候卻不空,導致智慧始終生不出來。修正自己内心錯誤思想的時候,一定不能空,不能輕易放過境界,忽略境界。對自身和五蘊世間認識不清的時候,要正思惟這些法,以達到對法有清清楚楚的認知,不愚癡。

什麽情況下才能空掉境界呢?在遇到色聲香味觸,心裡生起貪愛黏膩的時候,這時候空掉境界,就能降伏貪愛,降伏貪嗔癡煩惱。當因爲太把境界當作真實的法而去抓取的時候,才要想方設法地空掉境界,就不會去抓取空的法了,從而降伏貪嗔癡煩惱。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