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開示滙總(增加三萬字的新內容)
第七章 修行篇
一、我見的表現
有的人做了一點善行就到處宣揚,就像公雞一樣到處咯咯亂叫,這樣還有什麼陰德可言?還有什麼功德可說?假如能利益到別人,哪怕是讓人開心笑一笑,哪怕能給別人帶來一點點利益,都是應該的,沒有什麼可值得公開出來的,一公開出來,善報就受了沒有了,後世更大的善報就得不到了,這就相當於陰德沒有了,陰德是後世受的善報。除非是想給人做個榜樣,以此來熏染帶動別人也向善行善,才把自己的善行公之於眾。
而有些人什麼事還沒有開始做,就高音喇叭到處廣播,先提前享受一下別人的豔羨、恭敬、贊美和追捧,這是借高利貸提前消費的行為,很不明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有嚴重的我見,才有嚴重的虛榮,想要博取他人的眼球,把自己和他人以及其中的事和功勞等等都當作真實的,加以嚴重的執取。了解到什麼是我和我見的表現,別人一作作起來,身口意行一出現,就能辨別出此人的我見是嚴重還是輕微,是否斷我見了,離斷我見還有多遠,這樣就讓冒充聖人者無所遁形,那麼誰還敢來娑婆世界行騙呢?
二、斷身見的方法
問:假設組成身體的所有小顆粒(物質)的所有權歸屬地球,能運動的能量的所有權歸屬太陽,除去外借的物質和能量,剩下空蕩蕩的狀態,不知道什麼是自己。這樣的思維能幫助斷身見嗎?
答:這樣的歸還方法,能幫助斷身見,楞嚴經裡佛講過。但是身體裡的物質色法,歸還錯主人了,地球和太陽也是物質色法,也有主人要去歸還,如果把地球和太陽當作物質色法的主人,這還是錯見,不能斷身見。色身裡的物質色法的主人是如來藏,是如來藏用四大種子形成的四大微粒,微粒再繼續不斷地聚集,就凝聚成了色身,從一粒受精卵到胎兒的色身,到出生以後嬰幼兒的色身,再繼續凝聚成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色身,老年人的色身,最後四大種子回到如來藏裡,色身滅去消失。
整個過程都顯示出如來藏是物質色法的主人,色身整體都是被出生和變化的,都是空的,因而是無我的,這樣就能斷身見了。但是四大種子形成色身的過程無法實際現前觀行,雖然這樣觀行能觀行得非常徹底和究竟,但定慧不足,還是從四聖諦的角度來斷身見比較容易。
三、三果人退失了初禪定,果位會不會退失?
瑜伽師地論中說,三果人即使禪定退失,果位也不退失。因為根本煩惱已經斷除了不會再生起,枝葉煩惱即使生起,心也不會再如從前一樣真有煩惱了,有時候偶爾現起的小煩惱,只是在意識層面的,不是意根深層次的,生起便會快速消失,不是真煩惱,根本不影響其解脫智慧,所以就不影響果位。根本煩惱決定著解脫的智慧,決定著能否涅槃。根本煩惱斷了,還能不能生起,在佛經中沒見到事例,現實生活中也沒有遇到,所以不確定,不排除有特例。
小乘三果和大乘三果的情況是有區別的,小乘三果人因為很少度眾生,一般都是出家人,事務比較少,或者幾乎沒有什麼事務,接觸的眾生少且單一不雜,心能夠保持清淨,禪定也容易保持,不容易退失,果位就不退,也許有特例。三果人雖然有初禪定,但是不是時時都有,不能時時都在定中,在初禪定中做事很困難,遇到需要太動腦筋和費心思的事就會頭疼和煩心,其初禪定上坐時和特意保持時肯定是有,下坐時也許能保持,也許會退失一部分。比如晚上睡覺時就沒有禪定,特別用腦思惟時禪定就減輕。
那麼禪定減輕和晚上睡覺,果位能保持住嗎?當然能保持,不能說醒著時是三果人,睡著就變成一二果或者凡夫。所以暫時退失初禪,果位不退。初果人有未到地定,禪定也很容易退失,但初果位不退。大乘七住位菩薩也有未到地定,也容易退失,但是位不退,名為位不退菩薩,不會變為凡夫,假七住菩薩談不到退的問題,因為根本沒有進七住位。
再比如說佛陀在四禪定中成佛,具足了四禪八定和滅受想定,但佛陀不能總住在二禪以上的禪定中,在這樣的禪定中無覺無知,無法生活和度眾生,佛陀平時行住坐臥只能保持初禪定;具足四禪八定的俱解脫阿羅漢也不能總在二禪以上的禪定中,行住坐臥也許能保持初禪定,也許不能保持。但是不能說不在四禪八定中,佛陀就不是佛了,阿羅漢就不是阿羅漢了,所以不在禪定中,果位是不變的。即使佛陀在初禪定中講法一個月甚至一年、一劫,不入二禪以上的禪定中,佛陀的果位也永遠不會退失。圓覺經中說:譬如銷金鑛,一成真金體,不複重為鑛。意思是說佛已經從無明煩惱中修鍊成佛了,不會再有無明煩惱了,佛位就永遠不退。
那麼長期退失初禪定,三果人果位退不退呢?這個要看智慧的保持情況,和身口意行的具體情況而定,要根據根本煩惱是否現行、菩提心是否退失、是否仍然不著世間的名聞利養來判定果位是否退失,而不能只以禪定而論。阿羅漢還俗退失四果,那是因為暫起輕微貪欲煩惱,後又厭倦世俗生活,又出家修成四果,三四果人斷除了煩惱,沒辦法再過世俗生活了,即使還俗還會再回來。總結起來說,應該以果德來判定果位是否退失,檢查三果人的果德變沒變,看其思想行為是否還符合三果人的德行。禪定的結果應該是斷煩惱,有解脫的智慧出生,如果這個結果不變,沒有退失,那麼果位就不退。
大乘菩薩的三果,要比小乘三果不容易保持,因為菩薩以度眾生為重,接觸的眾生多,事務也多,用心的地方更多,比較繁忙,又沒有時間修自己,禪定最不容易保持,退失是正常的。但是初地菩薩是行不退的菩薩,如果菩薩度眾生的行不退,仍然保有大菩提心,行大菩薩道,不知疲倦,煩惱不生起,不求世間的名聞利養,能捨棄自我,一心為佛教事業,並且唯識種智不退,那麼初地菩薩的果位怎麼能退呢?如果這些果德消失了,生起了貪欲和瞋恚,搞起了名聞利養,那麼果位就退了。
三果的菩薩只有初禪定,還沒有宿命通,命終以後再托生人間,就會忘記前世一切所修,沒有初禪定,外表與凡夫無異。可是意根與前世是同一個,意根的思想觀念、品德、福德、菩提心與前世一樣,延續到今世,甚至定力和智慧也很強,其心行就與凡夫差異極大,盡管意識受到了世間法的熏染,有了染污,會熏染意根,造作一些不善業,但這染污是有限的、輕微的,意根的清淨性起著決定作用,一旦再次遇見佛法,很快就會覺悟,快速消除這些染污,不會成為修道上的遮障,並且還會快速地證得三果,再次明心,進入初地。
所以三果的果位退不退,在於果德是否還在,不能只看單一的禪定,禪定起著斷煩惱和引生智慧的作用,既然已經起到了作用,禪定退失一段時間就沒有多大關係了,需要時再快速修回來就可以了。譬如打火機,把柴火引生出來,打火機火滅了也沒有關係了。
四、最穩妥保靠的修行法門
問:是修斷我見證果才有把握脫離輪迴,還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更有把握脫離生死輪迴?有沒有一本萬利相對穩妥的法門呢?
答:你這個問題的核心思想是:1,如何有把握脫離輪迴得解脫?2,修淨土念佛是不是比斷我見更快更穩妥?而我認為得解脫出生死輪迴最穩妥最可靠的辦法,是當下就達到像聖賢人那樣的德能,身心世界都像聖賢人那樣,不僅在知見上在見地上與聖賢人齊,在禪定上神通上也與聖賢人齊,在品德修養上心性上也與聖賢人齊,在心量上願力上發心上也與聖賢人齊,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上同樣與聖賢人齊。總之,在一切方面都要與聖賢人齊,才能像聖賢人那樣解脫自在,寂靜涅槃,不受業力拘束。
四聖諦的理念能讓眾生看透看空娑婆世界的五蘊世間,從而能放下娑婆世界的種種緣,一心念佛,求生極樂,心與淨土相應,往生則易。如果得初果向和初果了,更能保證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四聖諦理的輔助,念佛則是心不在焉,粘滯在娑婆世界的種種因緣裡,徒耗費寶貴時間。所以修四聖諦和念佛二者並不矛盾,可以互相融合,互相促進。
證果和明心,都代表心的一種脫離凡夫生死輪迴的境界,達到這種境界,代表德行德能都很高深了。把這種高深的德行德能取個名字,定義為斷我見證果,定義為明心見性,定義為初果須陀洹到四果阿羅漢,定義為三賢位菩薩,定義為初地到八地菩薩。即使不取任何名字,沒有任何定義,只要具足了這些德能德行,就是得解脫了,脫離了凡夫的生死輪迴境界了。
所以眾生不管如何修行,不管修什麼,只要能達到這種境界就可以了,把身心世界都提升八度提升幾級,那麼自己所處的境界當下就是解脫境界了。改變身心世界是根本,提升自身德能是根本,其他都是附屬品。如果提升不了自己的德能,改變不了自己的身心世界,其他的附屬品都不會出現,那麼只執著附屬品有什麼用呢?最穩妥最保靠的修行法門是什麼,應該都知道了吧?
種種果現果得果報,都是如來藏實現的,如來藏根據什麼現起這些果報?根據修行人的心,心行身口意行。心行不到,身口意行不到,如來藏就不能現出任何果得果報,如何能有初果到四果,三賢位和入地菩薩?如何能往生極樂世界?這些果報任何個人定義和取捨都不算,只有如來藏現起的才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對於果的爭議和計較,還不如腳踏實地如理如法的修行來得實在。五、如何修行才能得人身不墮入三惡道?
斷我見證果和明心見性可免除三惡道業,與人相應,後世可得人身,不墮入三惡道。佛經中說五戒全者能得人身,能把五戒完完全全守好不犯,命終沒有重大惡業出現,也能保證得人身。但是怎樣才算守持好五戒不犯呢?心性的轉變是個關鍵,業障的消除是個關鍵,福德具足是個關鍵,降伏煩惱是個關鍵,有空的智慧是個關鍵,有禪定是個關鍵。戒定慧不僅能降伏和斷除煩惱,改變心性,消除業障,也能增長福德,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能保證得人身。
除此而外,只有福德心性與人相應,雖然沒有證道,也能得人身。根據禪宗史料記載,過去有些參禪人,雖然沒有證道,但是有很深的禪定,在命終時以禪定力和福德力,可以直接投生在某居士家中,甚至福大的還能搶胎,不用足月就能出生。禪定再深達到四禪定的,可以隨時捨命走人,沒有見道都可以做到直接投生人道和天道,見道以後更能投生人道和天道,免去三惡道的苦。
只要嚴格守持戒律不犯,禪定達到未到地定和初禪定,處於參禪階段,智慧也不錯,由此戒定慧的修行,就有很大的福德,業障很輕,業障重的修不到這個階段,福德小的也修不到這個階段。這樣就能保證投生人道,不去三惡道。這是什麼階段呢?是臨見道之前的階段,相當於初果向,修行接近於初果階段。得人身的條件是福德與人相匹配,德行、心性和慧力也與人相匹配,沒有重大業障的遮障,重大惡業的業種消除或者是無法現前了,這樣才能投生為人。
我們團體裡是否有處於大乘參禪階段的人,現在不得而知,但是卻有處於未到地定觀行斷我見的人,這些人差不多處於初果向階段。這個階段就可以保證後世再投生為人,繼續今世的修行,修行可以說是連續的,沒有被三惡道打斷。比如咱們團體裡的惟如,有三昧定,有白骨觀,戒定慧具足,重大業障消除不現前,心性轉變,性障煩惱輕微,後世可躲過三惡道,投生為人繼續修行。白雪香更是如此,禪定和小乘空的智慧很深,戒定慧具足,心性純善,不與三惡道相應,後世不可能去三惡道受報。
還有群裡的藍天,四念處觀行修得相當好,心性良善,有禪定,智慧也深,戒定慧具足,沒有重大業障遮障,福德深厚,有菩薩種性,心性不與三惡道相應,後世也能免三惡道苦,在人中繼續深種善根,植種德本。這個德很重要,是三善道與三惡道的分水嶺。一個人沒有德,無法做人。有這些修行先範做榜樣,大家應該對自己的修行有信心,只要沿著正確的軌道修行,得初果向還是不太難的,後世得人身的幾率還是很大的。
六、實修比單純的學理論更加困難
在互聯網時代,理論爆炸,學習知識變得很容易,幾乎沒有什麼難度了,難就在難在實修這塊。一是沒有多少實修事例經驗可借鋻,二是沒有實修實證過的人予以指導,三是必須突破重重阻礙,親力親為,沒有人能代替,四是眾生根基普遍都不太好,業障這關難過,無法下手把修行落到實處。
我們這裡都以實修為主,不以前期的理論知識為主,不耍嘴皮子功夫,不去四處辯論爭勝。一旦進入了實修階段,有了實修的基礎和竅門,即使今世沒有證得什麼,也不容易下三惡道,後世再接觸佛法,就會自動進入實修狀態,修行就會很快。望大家珍惜這個機緣,莫再攀緣世俗無益之事,更不要追求世俗裡的享樂,世間裡沒有什麼可樂的。希望大家都長點心,在認知裡多提升點智慧含量。
七、修行是讓境界空還是讓自己空?
境界都包括什麼法?境界就是塵,塵是一切與我的識心相對的色聲香味觸法,包括人事物理一切法,包括自他五陰身,根塵相觸生識,有識就有分別,就會起心動念。那麼修行是空境界還是空我?是我先空,我空了境界就空了,不是境界空了我就空了。
境界若無,我就無,境界若有,我就有。這叫什麼修行?若這樣也叫作修行,那麼外道修出四禪八定空了境界相,卻只留我,他們是否斷我見了?誰比還外道空?修境界者,原來是隨境界轉者,隨境界轉的就是凡夫。我空了,還有塵嗎?塵隨著就空了。你若不空,一切境界起,你若心空,一切境界化為無。
八、心空以後還有境界顯現嗎?
眾生只要有意根存在,有五蘊存在,如來藏就會輸出業種和七大種子,變現出五蘊所需要的法,就有種種境界出現。諸佛菩薩都有意根和五蘊,因此諸佛菩薩都生存在世間一切境界裡,廣度有緣眾生,但這絕不影響諸佛菩薩的心空的證量和無我的證德。因為心空不是要把一切法都滅去才稱作心空,而是不認一切法為真,不追求一切法,不執著一切法,這才是心空。心空是讓心空了法,不落於有中,而不是讓法滅去了而留心。如果要把法都滅去,首先意根要先滅,繼而五蘊身也要滅去,這個眾生就消失不見了,然後法就隨之滅去。這樣的話這個人就消失了,修不了佛法,也不能成佛了。有一些阿羅漢在命終的時候就是這麼做的,但還沒到命終的時候,阿羅漢的意根和五蘊都還存在著,如來藏就要變現出阿羅漢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法,包括境界。
這個問題的關鍵點是何為心空,心空是把法看空觀察空,不是把法滅掉讓法空不存在。很多人都對心空有誤解,認為空就是不存在,實際上心空就是不管什麼法出現,心都知道法的本質是空的,因而不去追求和執著法,也不生起煩惱。
如果空就是不存在,那麼有人認為自己空了,那還吃飯做事嗎?色身還有什麼活動嗎?把自己滅掉沒有?認為空了的人,為什麼還用嘴說話,為什麼還用手打字?不是空了就是不存在了嗎?這樣的誤會是很大的,佛陀空得最徹底了,可是佛陀也有五蘊活動,也在境界中講法廣度眾生。而且還講五蘊法,講世界的成住壞空,佛陀這樣講是承認五蘊是真實的嗎?是承認世界是真實的嗎?都不是的。佛陀講五蘊是為了讓眾生正確認識五蘊,通過修行證得五蘊皆空,佛陀講世界是為了讓眾生正確認識世界,通過修行證得世界虛妄,從而達到心空。所以心空就是指心的一種狀態,不是讓境界空,境界本來就是空的,不用再去空它,修行不是修境界,而是修心,把心對境界的執著空掉就行了。不管心空不空,境界都依然顯現,不管顯現什麼境界,心都要把境界空了,不念不住不執境界。
九、生起念覺分是證法的前提條件
七覺分中第一個是念覺分,意思是學了某個法以後,了解了這個法,認識了這個法,並且記住了這個法,法入心了以後,心中有了這個法,平時能夠憶持這個法,想著這個法,思考著這個法,遇境就能如實觀察這個法,這是證得法的前提。中間少一個環節步驟,念覺分和七覺分都不圓滿,就不能證法。而法入心能夠憶持了以後,就不用每天都手離不開書本地學這個法,否則就沒有生起念覺分。那麼在學佛修行的什麼階段才能有念覺分呢?
什麼人學完法以後,怎麼學也不能入心,記不住,想不起來,必須依賴書本才能了解法,才能思惟書本中講的法呢?還沒有生起念覺分的人對法沒有什麼印象和興趣,就是這樣,念力很差。只有把興趣提升了以後,知道法的重要性以後,心裡才能時不時地念著法。
比如說,學完小乘法五陰無我之後,看著書就知道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都是空的假的不真實的,而離開書轉身遇到六塵境界時,看見色塵還是非常挑剔,非常在意,想要最好的,不想讓自己受一點委屈,聽見聲音也是非常挑剔,非常在意,嗅著味道,也非常挑剔,非常執著香臭,遇到觸法也是,非常挑剔執著,完全忘記了自己剛才還在讀六塵虛妄不可得這句話。這些現象說明,此人對於六塵空假這個法沒有入心,沒有憶持性,不能思考觀察,念覺分還沒有生起來,那麼什麼時候才能證得六塵無常無我呢?沒有日期,也許驢年,也許馬月。
十、精進學法算作是修行嗎?
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三藏十二部清淨妙理,屬於理論和知識範疇,這些理論知識在實證之後,破除相應的無明,就沒有用了,就要棄捨掉,如果留存於心,只能窒礙心識,不能心空無礙,徒增法縛。比如用藥治好了病,就應該把藥丟棄,否則執藥反成病。而與法相對的非法就是無明,貪瞋癡煩惱。無明的範圍極廣,凡是錯誤的、不如理的、導致生死不絕的思想觀念都是無明。這些非法更是要捨棄掉。我們整個的學佛修行過程,就是不斷地破除無明的過程,直至無明滅盡,到了彼岸,再不需要修行,法理也要空盡。
這樣法與非法的關係就很清楚了,二者是藥與病的關係,是對治與被對治的關係。法是用來對治非法的,非法對治沒有了,法也要捨棄,這樣心就空了,清淨了,常樂我淨了。既然法是用來對治無明的,它就是修行的一種工具和方法,而修行的對象是無明煩惱,而不是法本身。法是理,無明煩惱是事,事體現在身口意行上,身口意行也是事,分為善、惡和不善不惡三種,惡滅心就變為純善和清淨。那麼用理破事,圓融事,圓滿種種事行事相,就是修行最初和最後的標的和宗旨。
到最後心中的法肯定是要消除的,事行是否也消除呢?無明煩惱的事行一定要消除,消除了無明煩惱以後,身口意行就會變得徹底清淨,沒有染污,這樣就圓滿了種種事行,成就了無上佛道。但諸佛成道是不入無餘涅槃的,在無住處涅槃中,圓滿清淨的事行就要常常現起。因為諸佛因地發願要廣度無量眾生,成佛以後就要圓滿地實現因地所發的種種清淨大願,所以事行不能斷,也不能滅,直至眾生度盡。
這樣就清楚了,有智慧能理事圓融,能圓滿種種事行,才是真修行,能用以自豪和標示於人的應該是無無明的清淨的身口意行,而不是學了什麼法和學了多少法,因此方法和用具不必展示於人,結果很重要,將結果示人,才能激勵人、教導人、引導人,走上破除無明的成佛之道。就像身體健康的人,只向人展示健康的身體就行了,沒必要到處宣傳自己有治癌藥,有治白血病的藥,無病才是令人自豪的。用法對治了非法,起到了其應有的作用,消除了無明,去掉了貪瞋癡煩惱,滅除了我法二執,這才是根本。如果不起作用,念佛也是非法,如果能起到作用,外道非法也是法。
現在有一部分人理論是理論,事是事,二者沒有關係,那修行到底是在修什麼?很多人都以為學佛就是學理論知識,多懂一些佛法,而懂佛法是為了什麼卻不知道,修行的目標和方向是什麼不知道。如果學佛只是為了掌握理論知識的話,即使學富五車,變成了佛學博士,也仍然是無明眾生,不能解脫一絲毫。理論知識並不能讓眾生成佛,執理廢事,反倒變成了法執,被法所縛更增生死,這樣的學法就是愚癡行,不算作修行。理論是為事服務的,事圓滿了,理論就沒有用了,應該捨棄了。哪有智慧人成天抱著理論而不顧事,本末倒置呢?
人是在事上解脫,不是在理論上解脫的。有些人真是顛倒,高捧著理論,卻大造惡業,以為理論在手,目的達成,事行不管。而實際上,有用的是事,需要圓滿的是事,事圓滿了才是佛。為了把事圓融做好,才去學理論,用理論指導事行,改變事行,圓滿事行。若不為此,埋首三藏十二部中,孜孜以求,所為何事?為學而學,豈不是無用功?那些學了一些法就傲視群生的人,是多麼地愚癡顛倒啊!所學不能減輕貪瞋癡,反而增加了無明,莫不如不學,學來學去也只是個禍害,讓眾生誤會佛法誤會佛教,就是在造大惡業。總結起來說,不能圓融事行的學法,再精進也不算作修行。
十一、雜學不是正精進
我們學佛修行是要解決實際的根本的生死問題,不是為了學理論的,理論知識掌握一些夠實修用的就行了,別再往裡深鑽,心思要用到關鍵處,只要意根智慧開發出來,原來不懂的法都會明了,原來不知道的知識都會清楚,然後自己的智慧總結出來,傳遞出去,就變成了別人需要的理論知識,於人於己利益無量。
周利盤陀伽證得四果阿羅漢之後,仍然不會講法,嘴笨,但事都做到了,有解脫智無生智,就是表達不出來,知識面也不足。雖然如此,不障礙他是聖人,有解脫三界生死的智慧,蘋果吃到肚子裡了,這是實實在在的,比那些能寫出一百本書的誇誇其談的貪瞋癡煩惱具足的凡夫強大多少倍?
很多人不懂得學佛修行,天天津津樂道於到處收集知識,不管是有用沒用的都努力收集,淨撿一些芝麻,收集之後再忘記一些。無盡寶藏不去開發,金鈅匙不知道拿到手裡,看似努力用功,其實是邪精進,越精進離道越遠。
有些人就是喜歡研究萬花筒中的花樣圖案,第一種圖案還沒研究出來,就換成了第二個圖案,一萬個圖案轉換,追逐各個花樣,結果把眼睛晃花了,也沒研究明白。無智的人就是不知道研究制造萬花筒,有了萬花筒一切花樣圖形自己隨心掌握豈不快哉?世界上知識無量,成爆炸式發展,天天追逐能得到什麼?發大菩提心,努力變成知識庫,一切知識從自己心中源源不斷地汩汩而出,眾生都能依靠你這個知識庫汲取知識營養,那是多美的一件事?
為什麼有人修行沒有多長時間,禪定就很深,觀行智慧也好,三昧不失,而有些人修行了幾十年,禪定不出現,智慧力弱?癡狗逐塊,外面的什麼東西都去關注,都感興趣,每天各大平台裡轉,什麼知識都學,到現在都一無所成。往往越一無所成的人越自信,憑什麼自信呢?
有些人如果打開他的後腦勺子,就會發現,那裡都是一堆亂線頭子,雜亂無章,思想沒有什麼邏輯性,上一句話和下一句話都對不上茬,還出去亂學那些沒有邏輯性的東西,腦子越學亂線頭子越多。人的思惟路線和方式是有熏染性的,跟什麼人學就會學出那個人的思惟特性。沒有辨別力的時候,隨便亂學,本來自己智慧就弱,再熏染雜亂思惟方式,自己的思惟就更不能走直線,說話繞來繞去,說不到根本和重點。思惟路線不對,能證果和明心嗎?
人家修得好的人,長處定中和觀行中,別說外邊雜亂的東西不學不看,就是師父我說話人家都沒心思聽,我這邊說,人家心裡在觀行,畢竟做功夫要緊,生死大事要緊。而幾十年修不出什麼的人,每天都忙著雜亂無章地吸取各種雜亂的知識,忙得不亦樂乎,你究竟有什麼可樂乎的?大腦堵得一塌糊塗,一根清晰的線都沒有。
十二、持戒算不算修行?
甲說: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破我執,進而破法執。而破我執、法執就要有般若智慧,如果要成就般若智慧,就必須有禪定助緣,沒有禪定助緣心就會散亂,即使熏習過般若智慧,也使不上力,所以要有定功。而禪定的基礎在戒,只有透過持戒,才能遮止、不去做一些不好的業,使身、口、意三業保持清淨,這時就有了力量用般若智慧破除內心的貪瞋癡、我執等。
甲的意思是持戒有助於禪定,保持清淨心,不造惡業,在禪定的力量下斷除貪瞋癡煩惱,破除我執和法執,這樣的持戒算是修行。但我覺得單單不造惡業的持戒還是不夠的,雖然說從初發心學佛的角度來說,這樣已經很好了,但還是沒有進入修行階段,因此還不算是修行。
修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身口意行,行是身體力行,具體操作,對於善法善業有所造作,只不作惡還不行。眾生的身口意行都具足了貪瞋癡煩惱,具足了無明,這些無明煩惱需要用善法來對治,善來惡去,有善就有福,福德一是有助於持戒,二是有助於生起禪定,降伏煩惱,三是有助於生起智慧,改變錯誤的思想觀念,清淨身口意行,讓身心世界都得到轉變。僅僅是持戒不作惡,還不能具足善法,不能有大福德,因此還不算修行。
乙說:持小乘戒,不是真正的修行佛道,頂多算是一個修行的保障,持菩薩戒才是修行。修行佛道就好比一艘船行於苦海,船行的方向、路線是第一重要的。佛世尊開示的修行路線圖第一重要,法船第二重要。僅僅持小乘戒,為什麼不算修行佛道呢?譬如只保護自己的小船不觸礁,不漏水,孤零零地飄蕩在苦海裡,自利不了,利他又不能,這怎麼算是自他兼利的修行呢?
乙的觀點是僅僅持小乘,還不算修行,持大乘戒才算是修行。但是大小乘只要有純正的發心都是修行,只不過各自的目標不同,小乘在中途就下車了,而大乘是在終點站下車。持戒是不是修行,關鍵在於以什麼樣的心行而持戒,持戒所指向的結果是什麼。如果持戒是為了人天福報,得了人天福報或者是造惡業,或者是福盡又墮落,這樣的持戒仍然能導致墮落,那就不是修行了。外道門也持戒,很多人五戒絕不犯,心也清淨,最終仍然是外道,不走佛道,這樣的持戒也不算修行。
小乘修行的目標是斷我見,修成無我,改變五蘊是我的思想觀念,解脫五蘊束縛。如果能以無我無私的心持戒,就能斷我見趣向解脫,得涅槃果證,那麼這種持戒就屬於修行。相反,以有我之心,不行無我之事,心中處處計較著我,這樣的持戒就不是修行,得不到無我的果德,得戒福以後還會墮落。大乘以無我之心行利他之事,發大菩提心,這樣的持戒是修證的基礎,能改變心性,增長定慧,導向明心證悟,所以算作修行。
十三、什麼是邪精進?
邪精進與正精進相反,所努力的方向不正確,而方向不正確,則越努力離目標越遠。正精進努力的方向是證得無我,證得空,越來越無我,越來越空,直至徹底究竟,圍繞著這個目標修行戒定慧三無漏學。而邪精進的人心中我盛,著有不空,無論修什麼都是為了那個所謂的我的世俗利益,著於世俗的有,對於名聞利養心有希冀和追求,與道背道而馳。這樣的話,盡管日夜不息地打坐念經念佛,學法甚至弘法,都以自我為中心,以自身利益為中心,只要自己得利,與自己有關的人得利,別人好不好無所謂,甚至還要損害他人的利益。這樣的修行,越精進離無我之道越遠,離空越遠,離法界實相越遠,最後還容易修成魔。
沒有清淨大願正願的精進,雖然不算邪精進,但也不是正精進,一切修行願為先導,無願不成事,有願事半功倍。願如加速器,願如深坑中的梯階,願如泥中的牽引繩,願能擺脫業力的糾纏,直達涅槃彼岸。小願為自身,大願為眾生,邪願為假有,正願為真空,為清淨。大願和正願發不出來,修行尚淺,一旦善根福德積累得深厚了,自然願起,有願皆成。
十四、為什麼聲聞人厭多聞緣覺厭思惟?
優婆塞戒經第一卷原文:聲聞之人厭於多聞。緣覺之人厭於思惟。佛於是二心無疲厭。故名為佛。
釋:具有聲聞根器之人為什麼會厭倦於多聞?小乘經中佛曾經說聲聞人因為喜歡多聞,才被稱為聲聞,而在大乘這裡,佛卻說聲聞人厭於多聞,是不是佛說法總是顛倒?其實不是,每個定義都有一個前置條件,都是在一定範圍之內的定義,超出這個範圍,從前的定義就不適宜了,那麼定義就要改變。聲聞人的多聞,是在小乘解脫道範圍內的多聞,是在四聖諦世俗諦範圍內的多聞,超出這個範圍,他們就不想多知多聞了,滿足於現狀,同時也認為超出這個範圍再也沒有什麼法了。這種認知的局限性緣於他們的發心,緣於他們的心量和眼界,也緣於他們不算太深入的智慧見地。
聲聞人通過聽佛講法,認識到了五蘊世間苦,他們發心小,只想解脫世間苦,只要能解脫世間苦,這就足夠了,至於遙遠的三大無量劫的成佛之道,他們不感興趣,也有的人認為能解脫三界繫縛就成佛了,其餘的就沒有什麼可修可證的了。緣於善根福德智慧的局限,他們在修學四聖諦時,觸碰不到大乘般若如來藏之理,於是就盲目地認為四聖諦對於解脫已經是究竟到底了,再無他法了。正是基於如此的愚慧,在法華會上,才有五千比丘退蓆,大乘法他們不信不聽,更不會去思惟。從這一點上就可看出,聲聞人其實是不喜多聞佛法的。
緣覺辟支佛們的善根智慧要比聲聞人深一些,他們不必跟在佛身邊多聞佛法,但遇因緣就會獨自思惟其來龍去脈,追根究底,徹法底源,於是就有了對十二因緣法的思惟,在反反複複正推和逆推中,觸碰到了五蘊世間一切法的最初來源阿賴耶識 。他們思惟到阿賴耶識這裡,緣於根性和習性就不再進一步思惟了,也不想去實證這個法界實相真理,智慧就停滯在能解脫三界世間苦這個程度。因為他們沒有發大菩提心,想要成就佛道,他們只想解脫五蘊世間束縛,別無所求,所以才滿足於現狀,滿足於斷除對於解脫五蘊世間苦的無明,更深細的無明沒有斷除的欲望和打算。所以佛在這裡說,緣覺厭於思惟。
佛異於聲聞緣覺,在三大無量劫的修行中,發心廣大,為無量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得安樂,根深器大,智慧就廣大,為了探究法界真實理,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滿足於現前所得小法淺法,不斷地深入思惟,不斷地探究究極真理,對真理的追求從來沒有疲倦,才能最終圓滿一切種智,成就佛道。
總結起來說,一個人的根器是極其重要的,根深器大,才會枝繁葉茂,心包太虛,才會量周沙界。當一個菩薩能度到一個大根器的眾生,該有多麼幸運,遇到一個大根器眾生該有多麼寶貝,誰願意額外花費心思度那些無用的自私聲聞人,耗費自己寶貴的度眾生的精力?有這精力度一個初發心的菩薩,勝過度百千萬億聲聞人。這個初發心菩薩,將來成就時,能拔濟無量眾生的苦,帶領無量眾生走向解脫。如果能度到善根已經成熟了的菩薩,那更是非常幸運的事了!
因此,如果你們看到我有偏心,就不要奇怪和誤會什麼,要看我因為什麼而偏心,心偏到了哪裡,哪裡就有大乘菩薩,不管是初發心菩薩也好,久修菩薩也好,總之是菩薩,將來是要成佛的,是會有無量眾生從之受益得解脫的,也許現在就有很多眾生在暗暗受益著。如果我沒有偏心,那就沒有平等心了,就有不公平的事出現,那樣的心才是偏的。比如說甲作出了一百份的貢獻,乙只作了一份的貢獻,我如果都給同樣的待遇,這顯然是不合理、不公平,也不平等的。
佛同樣有偏心,佛是偏愛大乘菩薩,偏愛於佛子的。誰是佛子?初地以上的菩薩是佛子。盡管這些菩薩在五蘊世間解脫的智慧上,不如阿羅漢和辟支佛,甚至與他們相差很大,但是佛護地上菩薩,稱他們為親兒子,讓他們繼承如來家業;而稱阿羅漢辟支佛為焦芽敗種,從來不說聲聞緣覺是我子佛子。佛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身邊跟著的都是佛無量劫所度化的各階位菩薩,這些菩薩們雖然居在他方世界,卻能隨佛去往十方世界度化眾生,佛的隨從眾裡可沒有聲聞緣覺。佛在娑婆世界講法,為聲聞緣覺只講了十二年,為菩薩們卻講了三十多年。三藏十二部經裡,僅有少量的聲聞緣覺法,大量的都是大乘菩薩法。沒有講出的法,更有極多的都是菩薩法。
十五、心縛塵勞不如覺醒修道
由於業力突然間的意外死亡,心裡沒有準備,一般情況下是不容易再投生的,無法投生就會成為孤魂遊魂,尤其是死時屍體殘缺不全或者是全無者,更無法投生。這類眾生心裡非常沒有歸宿感,惶恐不安,很痛苦。意外死亡的人不容易投生,往往會在自己死亡之處等待機會,或者想辦法制造意外事故,借著新死之人的魂再次投生,俗語說是抓替身。自殺的人也是這樣,只有抓到替身,才好投生。所以發生事故之處,以後會隔段時間再次發生事故,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事故,不僅是地面,空中、水中事故都是如此,好多事故是眾生的執念造成的。
為了救度這些橫死意外死亡的人,讓他們盡快投生,我們就要為他們念佛念經回向,讓他們明理,去除執著和執念,增加他們的福德,讓他們有機緣想去投生就去投生,不要守著死亡之處,徘徊不已。我們應該發慈悲心,抽點時間念佛念經給這次空難者回向,如果他們能在一個月之內投生,以後在同一地點就不會再次出現意外事故。
每個人早晚都會死,但盡量不要橫死,不要意外死亡,最好是善終、正常死亡,最起碼要落得全屍,這樣後世才好辦。好死善終也是福德所感,善業所招,所以我們盡量在日常生活中隨緣行善積德,不要做惡事,損人之事一定不要做,尤其是對三寶,能護持則盡量護持,不能護持也不要毀謗,起破壞作用,要做到言行無虧,避免今世後世受到重大的惡報。
這次空難者,有不少人的人生還算圓滿幸福吧?工作事業家庭都挺不錯,令人羨慕吧?可是結局如何呢?幾十年時間的所謂圓滿幸福快樂,後世卻是千萬年甚至更久的苦痛,流離失所,身心難安,甚至想要有個色身都很難。所以有智慧的人,眼光一定要放長遠,格局一定要大,眼界一定要寬,站得要高看得要遠,以有生之力,搏永生之安穩。要做聰明有智慧的人,不要目光短淺,心胸狹窄,心量短小,只顧眼前蠅頭之利,不管未來無量劫的生死苦痛。
有多少人找借口說,我現在還不能出家,還不能全心修行,因為我在世間還有責任和義務。可是如果你的家人和親友突然間消失不見了,你的責任和義務該怎麼算?如果你自己突然間消失不見了,還談什麼責任和義務?所以趁著有生之年,趁著還有精力,應該多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多做一些有利於更長遠之事,別只顧著目前幾十年,幾十年時間確實是很短暫很短暫,未來長劫卻是很長很長,長得無法計算,你是應該在意這幾十年的人生享樂,還是更應該考量後世長劫的安穩?世間之事,早就應該心清如鏡了,什麼事還能迷惑住自己的雙眼和心智?智者應善思。
十六、不過如此
移山填海,偉大工程,揮沙運石,眾志成城;
高樓大廈,宏偉壯觀,安居樂業,人生榮華。
天上看之,如蟻造穴,群蟻合力,搬沙運土;
穴成群居,安蛋孵卵,天災毀之,移穴再造。
你之偉大,我也不差,歷劫如此,循環往複;
碌碌一生,終歸寂滅,回首一望,無盡蒼穹。
眾情執之,渾然不覺,迷之爭之,不過塵沙;
身生身滅,塵幻埃亡,唯一不化,不如一土。
十七、勸修
一到過年,辳村就要殺豬宰羊了,最後一頓給豬喂食的時候,豬吃得還那麼歡快,絲毫不覺得這是有生之年最後一餐,吃了一輩子無所事事,養出肥膘卻喪失了性命,越愚癡的畜生,越沒覺悟。人也如是,人類的一切災難都擺在眼前,明晃晃的,絲毫沒有遮掩,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跑,什麼也靠不住,在災難四起之時,卻還有心遊山玩水,看山看水又看雪,能玩則玩能樂則樂,猶如豬在享受最後一頓晚餐。人與豬的區別在哪裡呀?
不要覺得一輩子很長,那是錯覺,在天人看來只幾分鐘幾天時間而已。不要覺得自己還年輕,黃泉路上無老少,白髮人送黑發人常常在發生。不要覺得自己沒事,遇上大災大難的有不少都是很自信的人,都是躺在床上不能動了才留下悔恨的眼淚,卻為時已晚。
遇到佛法了,還不覺悟,還不想努力修行,改變生死悲苦的命運,這樣的人還有什麼藥可救?我說誰,誰應該知道,如果還不知道,簡直是蠢笨如豬了,知道還不改,還有什麼好話可說呢?
十八、如何才能運用好自己的思惟?
問:人死時,身體裡眾生是不是都離開了?死後身體裡還有沒有眾生,特別是有沒有無形眾生?
答: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眾生附在別人的身體是為了什麼,利用別人的身體想達到什麼目的。然後再思惟人死了以後,身體會變得怎麼樣,對眾生是否還有用。按照這樣的思惟順序,都思惟清楚了,就能明了人死後,身體裡是否還會有各類眾生。
我們對各種問題,一定要有個清晰的思路,思惟要具有邏輯性,這遠遠超過解決問題本身。如果思惟沒有邏輯性,思路不清,即使能解決一個問題,其他的問題還是解決不了,都得依靠別人來解決,而依靠誰也不如依靠自己,自立才是根本。如果自己的思惟沒有邏輯性,思路總是不清晰明了,那就要分析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思惟力不夠好,再想辦法解決這個原因,讓自己有個非常強大的頭腦以解決諸多問題,或者是關鍵問題,或者是淺顯的基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