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识体性略说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7-21 08:19:54 阅读: 4376

第十一章  六识的心所法

一、六识的出生以及心所法

六根触六尘,生六识,六根和六尘合起来就是十二入。六根指胜义根,在后脑勺那里,五个胜义根再加上意根,就是六根,也叫作内六入。六尘就是内五尘,再加上一个法处所摄色,就是内六尘,也叫作外六入。内六入与外六入合起来叫作十二入。其中根与尘肯定是合在一起的,内五尘是出生在后脑胜义根里的,第八识变起的五个法处所摄色,都与意根相触。根尘在一起,才能相触,触之后意根抉择,第八识才能产生六识。

根尘相触,说明根尘肯定在一起,五个胜义根在后脑部位,内五尘在胜义根后脑那地方产生出来。根尘接触以后,意根抉择,第八识就会产生五识,同时法尘也在后脑胜义根处与意根相触,意识也会同时产生出来,与五识同时分别六尘,这叫作五俱意识。

六根触六尘,六识生出来以后,三者再和合相触,那就是六识再触六尘,就了别了六尘。这个根和尘一直在相触着,如果根和尘不相触,六识就要灭去。然后六识再触六尘,触了六尘以后,就有了领纳性,领受、接受了六尘。接受了六尘以后,六识就了别了六尘,执取了六尘,那就是想心所出来了。

了别六尘以后,六识就开始思量,思量不清楚,再重新作意,对六尘再生起作意。作意以后,又了别,又感受,这时候的感受就有了苦乐忧喜舍的受觉出来了。一开始的受是领纳、接受,接受了以后,就相当于把六尘取过来,然后才知道是什么六尘,这个接受代表取过来。再以后的受,就有情绪的色彩出来了,苦乐忧喜舍的感受就会生出来。

感受出来以后,如果感受不清楚,再取相了别,想心所还会生出来,想心所生出来,了别相以后,就开始思量。思量不清楚,重新再去触,触了以后,再了别,或者再去想,或者再接着感受,这样了别感受以后再思量,直到最后,把这件事情思量清楚,了别明白了,六识生了决定心,就开始要造作了。

六识了别的内容也要传递给意根,意根同时也会对六识了别的六尘境界,用五遍行心所法运行,出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最后意根生起一个决定心,决定要如何如何造作的时候,第八识了别到,就根据意根的思量决定性,和祂的作意,配合着运行。因为第八识需要知道意根作意于什么,作意哪一方面的尘境,知道以后,第八识才能在那一尘境上现起六识。六识现起来以后,就开始造作身口意行了。

如果意根还思量不明白,就会接着触,接着作意,接着受,接着了别,最后再思量,再作决定。没作决定之前,这个五遍行心所,一直反反复复的运行,其顺序可能不是按照作意、触、受、想、思的顺序,也可能颠倒。有可能触在前,了别在后,也可能触在前,受在前,了别在受的后面。也许了别了以后,再有受,受和了别再不清楚,就再接前思量。再思量不明白,就再接着触,接着感受,接着了别。

哪个心所在前,那就不一定了,这里的顺序就打乱了。一开始是作意,作意肯定在种子位,在种子位时,对应着那个法尘,生起作意,然后识种子生出来,就在那法尘之处,意根就接触到法尘。作意哪个法尘,种子就生到哪个法尘上去,形成识心。和那个法尘相触,是先作意,后生种子,种子出来以后有识心了,才能触法尘。

触了以后就领纳,领纳以后就取相了别,了别之后就思量。思量不明白再接着触,触之后就有领受感受,或者这时候再去作意,然后再有了别性。再有触,再有了别性,这里后边的心所的顺序就会打乱,一开始的顺序就按照作意、触、受、想、思那个顺序,心所法运行就是这样的。

二、说起根尘识三法,当然就要涉及到六识的五个遍行心所法:触、作意、受、想、思。六识的触是三和合的,三和合是根尘识三者的相合,叫作触,三者缺一不可。六根六尘相触之后,就出生六识,六识去触六尘,与此同时六根仍然在连续地触六尘,并没有离开过六尘,因为内六尘就是在胜义根处出生,意根也一直在与法尘相触。这里所说的触,是指根尘相触的触,不包括第八识的触。意根和第八识的触只需要直接触相分就可以了,不需要有其他的根来引生。

意根的触,直接就触第八识变起的法尘;第八识的触就直接触根与境,就是触根身器界以及触业种。六识的触心所和第七识第八识的触心所有差别,六识的触心所必须有根来引生,不离六根才有触。受心所也是如此,受心所是六识触六根六尘以后所生起的受,这里的受不仅有领纳领受,之后还有情绪方面的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第八识的受就是单纯的领纳领受,不带一丝的情绪,没有苦乐受,只与舍受(不苦不乐受)相应。而意根也有三受,有苦乐受和不苦不乐受。比如意识告诉意根,不要生气,可是仍然气得要死;意识告诉意根不要激动,可是仍然激动得不得了;意识告诉意根不要太高兴了,可是仍然控制不住的手舞足蹈;意识告诉意根我应该原谅他的无知无理,可是意根仍然不肯照做。意根到底有没有情绪化?莫名其妙的哭笑,莫名其妙的发泄情绪,莫名其妙的就是意根的。

六识出生以后,作意心所和触心所到底是谁在前,谁在后,这并不一定。刚开始阶段,六识在种子位的时候,一定是作意在前,把识心引到所需要面对的境界上去以后,作意就完成了,识心产生出来就有触尘,六识才能触到境界,触到境界以后才能了别境界。这是最初的作意在前,触在后。触了以后,就有了受想思,思了以后,识心再接着触,触了以后可能再生起作意,再领受,再了别,再起思,再有感受。这样几个心所的次序可能就要颠倒,有可能是触在前,触了境界以后就把注意力引境界上,这就是作意了。

五遍行心所法的现行,有时候一开始是作意在前,等五遍行心所都运行起来以后;有时候触在前,先触然后再作意。六识触境界以后产生了受,就能领受领纳境界,然后再执取境界,这样就有了名言,有了想;有了名言和想之后,思心所就开始造作,于是就有了思惟、思量、考虑;有了思量以后,也可能生出苦乐舍三种受之一,这时就要作出初步的决择,身口意行就开始造作出来了。

身口意行造作出来以后,有可能再触;因为对境界不能完全决定,就要再触再领受,再了别再思,反反复复一直到能够完全理解,完全清楚了,作出最后抉择以后才告结束。这里面的程序相当的复杂,太细的就观行不到了。五个心所法,不一定都是按照固有的排列顺序去运行,也不一定要按五个程序都要轮番来过,有可能到受的地方就要从头再接着触,有可能到想的地方再接着触;有可能在思完了以后,暂时还不能决定,就要再去触,触了再作意;或者先作意再触,其顺序是不一定的,五个心所现起的次数和时间长短都不相同。

思心所的思,含有思量、造作、决定之义,这些心行都属于运转性,属于行;行可以叫作行蕴,也可以叫作行阴。为什么要叫作行阴呢?因为如果我们把这些的心行,这些的功能作用都当作是真实的,当作是我和我的,那就遮障了真实法的体性,遮障了妙明真心,那么就只见这些法的运行而不见第八识的本体功能性,所以把行也叫作行阴。为什么叫作行蕴呢?心识的运行是由各种缘所集起和蕴集的一种功能作用,所以又叫作行蕴,其实都是心所法,是六识心的一种功能。

思是一种行为造作,凡是有行为造作,有变化,能运转的,都叫作行。行阴的范围要比思心所的范围来得广泛,行阴还包括了色身上的运行功能,身心两方面的运行是完整的行阴范围。思心所的运行也很复杂,其作用为思量、权衡、抉择、造作,最后一个环节是决定造作。思心所有三个过程:包括思考、思惟、分析、判断,作出抉择,最后是采取实际的行动。前五识的思比较单纯,只决定趣境还是离境,第六识的思是最为复杂的,要反反复复的考量思惟,其智慧力比较强;前五识的思,要依着第六识的想和思才能运行。所以思的本身就是意行,意行造作出来以后,就有了身行和口行,这样五识也参与了其中。

受心所的受,是指六识本身的领纳和领受,领纳领受就是接受了境界,接受了境界以后再了别,了别之后,六识才有情绪化的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带着情绪化的受出现之前的受,是领纳和接受境界的受。比如眼识触色尘以后,眼识领纳色尘并接受下来,接受下来之后就是了别和了知性的想,然后再生起执取性的想,因为有了知和执取才有了苦乐受。

如果不了知,就没有情绪化的苦乐受;如果不执取,也没有苦乐受的出现。所以受心所的范围要比五蕴当中的受蕴要广一些,受蕴是以情绪化的受为主,包括了苦、乐、不苦不乐等三种带情绪的受。如果是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受心所,就与六识的受有些区别,八识只有舍受,没有苦乐受,也没有情绪化的色彩,八个识的五遍行心所法各有许多微细的差别。

三、五蕴或者叫作五阴,受想行识四蕴全部是六识的体性,受蕴是六识受的体性和作用,想蕴是六识想的功能作用,行蕴是六识行的功能作用,识蕴就是六识识别的功能作用。四蕴分别对应六识的受想行识四个心所法,六识触了六尘之后就有受心所,有想心所,有思心所。思心所,有动身发语的意思,有思惟造作的意思,有能现起身口意行的意思。

六识的五遍行心所法,是先作意,作意就是把注意力引到境界上来,意根第七识想分别什么法,六识就作意什么法,所以六识的作意是由意根来作主决定的。六识作意了以后,识种子出生,六识就现起,于是根尘识三者就相触,相触了以后最先是领纳。什么叫作领纳?领纳不是指感受苦、感受乐的感受,刚开始时还没有情绪化的感受,是先领纳境界,六识把六尘的境界领纳了,也就是先接受过来。接受了以后,想心所就开始了别,是先接触,尔后了别。

例如有人给你一个东西,你先把注意力转向那个东西上面,然后用手接触,之后再把这东西接受过来,拿到手里以后再仔细分别观察,观察之后就取相,对此物就有了决定心,于是就生起了觉受。再往后的受心所和想心所,谁在前谁在后就不好说了,它们两个是轮流出现的,五个心所法的次序就被打乱了。很多人同时了别同一个事物,其心所法的次序都不相同,这与各人的慧力、定力、业力和烦恼习气都有关系。

一般的情况是对境界领纳了以后才有想,有了别和取相的功能体性之后才能生出感受来;感受不清楚,就再接着触和想,再接着了知,了知之后生起抉择心,也就有各种感受。触、想和思所占用的时间越长,内心的感受就越多,心境的变化就越大;说明这是在不断的想,不断的受;不断的受,再不断的想;心里的情绪在波动着,内心也在不断地取着境界相,五个心所法来回不断的反复运行,五个心所法的前后顺序往往是被打乱的。比如思心所的运行,当想心所了别境界不清楚的时候,思的就不明白,思心所的决定性就不能生起,没有抉择力。这时就要回过头来再让触心所和想心所运行,了别清楚了以后,思心所才有了抉择力,才能作出最后的抉择,那么五遍行心所法在这个境界上的运行就告结束。

在想心所没有了别清楚的时候,就再接着了别和思,当思心所还不能作决定的时候,六识就要反复不断地思和想,再反复地了知;了知以后再感受,感受以后再了知,了知了以后又再思,没思明白就再作意。作意以后再接着触,或者再接着直接想,或者触了之后再想,想完再受,受完再思,思完了再受,前后次序都是不一定的。

五个心所法都运行出来以后,如果再作意,就是把六识的注意力集中到要了别的境界上,然后根尘识三者和合触。和合触了以后,最先是接受和领纳,然后再了知;了知清楚了,就有了感受。如果没有感受清楚,就再接着了知,可能要反反复复地作意、触和了知。六识都作了知和执取,待生出感受以后,才能决定下一步所应采取的相应行动,这就要先作思量、考虑、判断,之后再作出抉择,决定要采取哪些身口意行。这里要分为许多步骤,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直至身行口行都造作出来。如果没思考明白,就需要再接着触,再接着作意,再接着想,再接着了知,直到最终了别清楚了为止。

在五个心所法一系列的运行过程当中,触心所是必须存在的,也就是说根尘识必须是和合在一起,不能分离,否则识离开了尘境,触就要消失,不能再存在和运行了,尘也不能离开根,否则就没有识的出生。再者,只有六识触六尘,才能接受和了别境界,触是前提条件。我们如果不想再了别,不想再感受,不想再有身口意行,那么识就不要再继续触尘,把六识的注意力移开,也不要再作意了,那就没有了后续的心行。这就是修定修心的最好方法,以此修行就能达到忘却尘境,不起念想或者少起念想,阿罗汉们即是如此。所以他们一般来说,没有情绪波动,少有感受,对境无心。

一般众生接触境界时,因为有贪爱,有愚痴,一旦接触了境界就不肯离开,长时间的了别和感受,长时间的思虑,内心不得清闲,思绪纷乱。有些人就是因为没有慧力,了知得不清楚,也思考不明白,就不能作出决定,因此就要连续不断地去触境界,翻来覆去的思来想去,辗转反侧,心绪不宁。因为想不明白,思量不明白,就抉择不了,所以就要不断地反复作意和触。

有些人接触一个境界需要很长的时间,思考一件事情也要思考很长的时间,一个是因为心有贪爱,一个是因为事情复杂,了别慧不足,一个是因为这件事情很重要,一定要了别思考清楚,然后再抉择。如果了知的不清楚,感受就不清楚,思考思量的也就跟着不清楚,这就要不断地作意,不断地触,不断地了别。其中作意和触,运行到后面,谁在前面运行,谁在后面运行就不一定了;受和想谁在前面运行,谁在后面运行也是不一定的,几个心所的前后顺序都是不一定的。

四、五遍行心所法运行的真实情况,可以用一个譬喻来说明。譬如有一个画师在画画,五遍行心所法可以比喻为画师,心所法所了别的六尘境界,就比如画师所画的山水画。画师要画画临摹时,先要看眼前所临摹的风景,当他抬头看眼前的风景的时候,就是作意于眼前的风景,他把眼识转移到风景上,相当于把注意力引到眼前的风景上面,然后引出下一步的触和取相的心行。画师看风景就是作意,作意之后就触了风景,触了风景之后就有受;这时的受,一般是领纳之义,是把六尘境界给领纳过来,并接受了境界。

这个时候还没有带情绪化,不含有苦乐忧喜舍等等情绪,也不认为眼前的山水很美,很壮观,也不会认为眼前风景很凄凉而生出内心感触来。因为还没有开始了别和取相,只是单纯的把境界接受过来。接受过来以后,再加以了别,了别就是想,他就能知道这是什么,这就取了相,取了境界。取了境界相之后,眼睛收回来心中忆持作想,把山水境界牢牢地记在心里,就决定要如何临摹了,这就相当于思心所的运行。山水境界记在心里以后,就在画板上开始描摹,描摹的这些动作就相当于思心所的造作,已经生起了身口意行。

画师临摹了一会儿,再往下就不知道如何画,因为心中的影像模糊了,就要再抬头看眼前的风景。这就是再作意了,再触风景,触了以后,他就又领纳领受,这时就有情绪化的感受,觉得眼前的山水是如此如此的秀丽和壮观,内心里面的诗情画意就出现了,这种感受在最开始描摹的时候可能就有。领受了境界以后他要再了别,了别以后再思考该如何描摹。思考了以后就开始再次描画,这一系列的行为造作的过程,就相当于作意、触、受、想、思五个心所法的反反复复的运行过程。

作意以后,就触了境界,触了境界之后就是受,受之后是了别,了别的不清楚就再触;他可能不用再作意,因为他一直都看着眼前风景,注意力并没有转移到别处去,他就再接着触,这时他可能也不用再另外去触,因为他一直在触境界,并没有离开过眼前的境界。触了境界以后再领受,这时也可能不用再领纳境界,因为他一直都在领受境界,就直接生起了想心所,反反复复地进行了别和思量。这一系列的行为在持续不断地造作,一直到把这幅山水画描摹完成为止,这就相当于六识已经完全了知,作出最后的抉择,此事就算结束,五遍行心所在这个境界上的运行就算完了,身口意行造作完毕,这幅画就临摹完了。

五遍行心所法可以比喻为画师,他总是在接触需要临摹的山水境界,作意那个境界,了别那个境界,思考那个境界,然后按照所了别到的境界开始临摹,六识的五遍行心所法也是类似于这样运行的。

五、六识的作意心所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作意的

意根攀缘如来藏变现出的法以后,觉得重要的法,意根就要作意,作意了以后就有了触受想三个心所,之后再生起思心所,如来藏了别了意根的思心所和作意心所以后,就主动配合意根,意根作意什么法,思量什么法,决定要了别什么法,第八识就在什么法上面生起六识。生出来的六识,一定是在意根的作意和思量的法尘上面,如果是意根不作意的法,六识就不能出生;所以六识的了别,都是由于意根的作意和思心所引发出来的,意根思量了以后,第八识就配合意根出生六识。

比如说意根作意在一朵花上,对这朵花触、受、想了之后,就生起思心所,第八识也同时了别到意根的思心所,就在后脑胜义根处的花的内色尘上,生起了眼识和意识。在眼识生起之前,眼识在种子位就趣向作意于内色尘花,种子位就是处于识种子阶段,识种子要出生之前,必须有一个出生的方向和处所,并朝着那个处所去出生。因为后脑胜义根处的六尘非常的多,到底要在哪个尘上出生眼识,出生六识,就在于意根作意在哪个法上;意根作意在花处,眼识种子就输出在花处,那么识种子在出生之前,就准备在后脑胜义根的花的内色尘上出生,这个准备就是作意。

眼识和意识在种子位要准备出生到那个花的处所了,首先是花的显色处所,在种子位里的眼识种子就准备要出生到花的显色上,就等于是作意在花的显色上,作意了以后,眼识种子就在花的显色上面输送出来,眼识随即就出生了,眼识出生之后,就是眼识的触、受、想、思四个心所的运作。同时后脑胜义根处还有花的形色、表色和无表色,它们是法尘,意识的识种子就准备在花的形色、表色、无表色处输送出来,意识种子就在花的法尘处输送出来,意识就奔向花的形色表色那个法尘上面去出生,于是意识就形成了,接下来就有了意识对花的触、受、想、思四个心所的运作。

眼识与意识出生以后,二识就触花儿,作意在种子位就已经出现,二识出生以后就开始触心所的运行。最开始时的作意一定是在种子位进行,触了花以后生起受心所、想心所和思心所;这样运行了以后,再作意,这时候的作意就不再是种子位的作意,而是眼识和意识本身运行当中的作意,经过再次的触、受、想、思,了别之后生起一个最后抉择,眼见花这件事就告结束,这是眼识与意识生起运作的顺序。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