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识体性略说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0-11-29 12:56:53 阅读: 3456

第十二章  六识的自证分和证自证分

一、意识知道自己当下所处的状态,就是反观,是证自证分的功能作用。不知道自己当下所处的状态时,就说明意识的反观力弱,心思粗燥,智慧低劣,就没有定力。有好多人烦恼显现出来时,还不知道自己有烦恼;自己无知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无知,这样的意识心根本不觉悟,没有反观力,智慧太差。能够念念自知,时时自觉,这就是意识的证自证分;知是自证分;自知,自己知道,就是证自证分。证自证分里有两个知,自证分里有一个知。

意识知道自己所处的状态,能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就是证自证分,也叫作自我觉知,也就是自知,也就是对了知的了知。人难得有自知之明,证自证分就是明,就是慧,这样的人有理智,有定力,容易化导。

所谓的自证分,就是亲自了知了相分,证得了相分,知道了相分。有个知,不管知什么,都是自证分。相分起时,就是知道有相分,知就是见分,有见分有相分,知道了就是自证分。比如:看,是见分,因为还没有结果,而看见是自证分,看见之中有见分和相分;听,是见分,还没有结果,听见是自证分,有见分和相分。以此类推,带有结果的,就是自证分;还没有结果的,就是见分。反观自己的,监视自己一切行为造作的,是证自证分。心有警觉的人就是证自证分现前,没有警觉,就不一定有证自证分。

眼识的证自证分,比如眼识看见阳光时,觉得阳光太亮,太刺眼睛,眼识马上就闭眼不看,一会儿意根贪太阳或者是什么原因,决定要看阳光,眼识就不得已缓缓地睁开眼睛,为什么是这样呢?眼识的见分、相分和自证分已经出现了,哪个是证自证分?后续要如何发展?眼识不得已再去看阳光,缓缓地睁开眼睛,就说明眼识知道了阳光刺眼,可能还没有缓过劲儿来,就不愿意睁开眼睛看,眼识知道了刚才看阳光时的苦受,就是证自证分。眼识因为有苦受,才不愿意再看太阳,但是眼识也得服从意根的命令,就得缓缓地睁开眼睛。

当然看太阳的过程当中也有意识的证自证分,眼识的证自证分离不开意识,否则五识就不能现起。意识不了知自己的感受,就没有证自证分,如果意识能了别到意识自己的感受,意识就有了证自证分。眼识知道自己的感受,就是眼识的证自证分,意识这时不一定有证自证分。关键是眼识对自己的感受要如何区别和了别到,就看意识有没有智慧了。

眼识的苦受一般有眼识的知,也有意识的知,意识能知道眼识的不舒服;但意识的苦受,只有意识能知,眼识不能知。五识和六识的知与觉受也是有区别的;比如感觉疼,身识感觉的疼是肉体本身的疼,意识感觉的疼是内心的一种苦受。有时身识感觉很疼痛,但意识并不觉得难过,有人还很快乐,头悬梁锥刺股就是这样的情形,自虐狂也是这种的情形。

二、六个识的体性功能,就是了别和分别,所谓的了别分别,就是知,只要有知,就有六识的存在。这个知,有时感觉非常明显,我们自己都能感知到,有时的感觉就不很明显,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是在知。自己知道心里有个知的时候,就是意识的证自证分,这个知有时是内心的声音语言文字,有时是没有心声,没有语言,没有文字。

这个知有时有念头,有时没有念头,不管有没有念头,都是意识的知。没有念头的知,是在有一点定力的情况下,或其它特殊情况下才能出现的,比如受到惊吓或者极度心喜,或者悲哀,或者入定,这时的心里并不是一无所知。只要有个知,知道自己没有念头了,知道自己心静了,这个知就是意识心的自知。

如果还能清楚知道五尘境界,这里就有五识的知。当然也不离开第八识和第七识的知。当意识心能够反观自己的时候,能观察到自己有知或者是知道了什么,知道自己的心理状况,这就是意识的证自证分。当我们智慧不足,定力也不足时,这种反观能力就很弱,不能完全真正地了知自己的心态,也不能检查出自己的贪嗔痴烦恼,因此烦恼性障就不能得到主动的降伏,修行就很难进步。

三、人的思想,是意识心通过分别、分析、判断、思惟、推理、比较等等心理活动而形成的观念和见解。意识心的体性有粗有细,细的时候,我们自己很难发现,有很多时候意识心刹那刹那都在起作用,都在了知,除非意识已灭去时,才不起作用,没有了别性。其余时间,只要有意识存在就有意识在分别法尘,但是我们自己却反观不出来。为什么反观不出来?因为智慧不足,定力也不具足的缘故。

当反观不出来意识在分别法尘时,有的人就说自己已经达到无心状态,或者说自己无念了;还有的人说,他证得了无妄想又无念头的真心,但是这个误会就太大了。这是明显的真妄不分,《心经》根本就没有看懂。心经讲真心不生不灭,而他却把意识由有妄念的变成无妄念的状态当成是真心;这种所谓的真心就是生灭法,有妄念时真心不存在,无妄念时真心又出现了,这完全不是佛说的真心。

四、意不随迁,心无所住时,这是意识有了定力,不住法。意识能了别定境法尘,知道自己不随境界转,知道自己不在意色声香味触法了,这个知道的知,就是意识的知,这是意识的反观性,是意识证自证分的现起。知道自己已经心无所住,这个知一定是意识心,心无所住是法尘境界;这个境界与意根和意识相应,是意识了别的内容,不与第八识相应,但也不离第八识而有。

真正的心无所住,不住六尘境界的心是第八识。因为第八识不与六尘相对,不住六尘也不了别六尘为何物。七个识只要存在,就必定与六尘相应,必定要了别六尘,肯定是住在六尘中。即使意识心非常的微弱,也能知定境法尘,所以只要有知,就有意识心。一般人只能与意识相应,不能相应到第八识,因为福德、禅定、般若智慧等种种菩萨条件都不具备故,所以就不能找到第八识,也没办法观察第八识的无所住的运行状态。

五、意识思惟观察的重要作用

从隔阴之谜、醉酒、梦游和催眠的现象,看意识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讲意根的体性,有些人就把一切都归于意根,而忽略了意识。现在就要思惟意识的作用,这是断我见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个问题的思路应该是这样:思惟分析隔阴之谜的种种现象,找出都有哪些现象,然后从这些现象当中观察意识的作用有哪些,有什么特点,有多重要,这叫作意识的反观,也叫作证自证分。

再依次思惟分析醉酒之后的现象都有哪些,从这些现象上观察意识的作用和特点以及重要性;思惟分析梦游以及醒过来之后都有哪些现象,从这些现象当中观察意识的作用特点以及对领悟六尘的重要性;思惟分析催眠以及催眠之后都有哪些现象发生,观察这些现象当中意识的作用特点,以及意识对六尘分别的重要性。

以上思路是授人以渔,而不是单纯的授人以鱼。掌握了渔的要领,会使用渔,以后就能自力更生了。

要学会观察,会寻找和分析现象,观察力非常重要,这是以意识的智慧为主,里面也有意根的智慧。只有意识的智慧先具足了,意根才能提升智慧具足智慧。意识的智慧在先,意根的智慧在后。意根具足了智慧,后世时,意根的智慧在先,意识的智慧就在后。然后意识以此类推,又出生其它的智慧,再带动意根,让意根也具足其它智慧。生生世世就是这样一步步一点点的转变了六七识,最后转识成智。

很多人连意识的智慧都没有,无数事实真相摆在面前都视而不见,无觉无知,非常愚痴。很明显很明白的现象都看不明白,理不出头绪,甚至被人告知了一遍又一遍,仍然不知所云。如果意识的思惟力都没有,观察分析能力都没有,那就谈不到具足智慧了,更谈不到熏染带动意根也同样具足智慧,愚痴无明不破,解脱就一点希望也没有。

六、问:在静下心来仔细体会的时候,能清楚体会到有一个清清明明的我存在,那个“我”是什么?知道那个“我”的知道又是什么?

答:体会到一个清清明明的我,这个我就是最容易被观察体会到的意识的各种功能作用,如这个我在体会,在观察,在分析,在思考,在判断,在觉受,在感知,在抉择,在思想,在推理,在寻求等等这些受阴想阴行阴识阴的功能作用。而知道这个我的各种功能作用的知,就是意识的反观作用的知,是意识心的证自证分。

其中在这一切法的运作过程中,在意识的各种知当中,都有意根的知和第八识的知,都有意根和第八识的功能作用。当意识知的时候,必有意根的知相伴随,也必有第八识的知相伴随。缺少意根的知,意识必灭亡不存在,也不能生起,没有第八识的知,意识的知也必然不存在,必然不生起,必然灭亡消失。

七、问:在平时念佛的时候,除了知道佛号以外,还有一个知道念佛的那一知,那一知是什么?在体会佛说什么是“声”,什么是“闻”的时候,能清楚地体会到什么是能闻的“闻”,可是还有一个知道“闻”的“知”,这个“知”是什么?

答:知道佛号以及念佛声音,是意识心的知,也有耳识的知。念佛是意识心念佛,而知道自己在念佛的知,还是意识的知,是意识的反观作用,是意识的证自证分功能作用。能闻声的闻,以意识的闻性为主,辅助有耳识的闻性,能知闻声的知是意识的知,是意识的反观作用,是意识的证自证分功能作用。

当然在闻声时,有四个识心,不仅仅有意识和耳识,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一切的闻性,以第八识为主,但是表面上都是意识和耳识的闻,第八识的闻性非常隐秘难知,意根第七识的闻性也同样隐秘难知,一般人观察不到这两种闻性,能比较容易观察到意识的闻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