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奥义
第五章 第五卷二十五圣所悟圆通法门(2)
十三、原文: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合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释:普贤菩萨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已经曾经为恒河沙数的如来作过法王子,十方如来都教导自己具有菩萨根性的弟子修行普贤行,这个普贤行是从我开始立名的。世尊,我能用心听,来分别众生都有哪些知见。如果在其它佛国土恒河沙那么远的界外,有一个众生心中生起了想要修学普贤行,我当时就乘着六牙象,化现出百千万个分身,都到那个人所在之处。
纵使那个人业障很重,怎么也看不见我,我也要在暗中为他摸顶,以此来安慰他保护他,让他所修的普贤行得以成就。现在佛问我修行的圆通法门是什么,我就来说说我能修出圆通的根本原因,就是用心来闻,明了众生内心的想法愿望,能够自在的分别众生的心念,这就是我修行的第一圆通法门。
十四、原文: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提。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释:孙陀罗难陀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回答佛说:我刚出家时,跟随佛陀入道,虽然戒律守持的很好,但是禅定不太具足,心常常有散乱的现象,所以没有断除烦恼,没有达到无漏。世尊教我和俱絺罗观行鼻头出入息时散发出来的白气,我最初开始在定中仔细的观行,经过二十一天,就看见鼻子中吸入呼出的气息像烟雾一样,对于身心心里都明明了了,能圆满洞察大千世界到处都是空虚的清净的,犹如琉璃一样清澈透明。
这时鼻间的气息变成了白色,心量打开了,智慧涌现,烦恼断尽。所有的出息和入息都化作了光明,照耀十方世界。我就这样证得了阿罗汉果,世尊授记我将来会成就佛道。佛问我圆通法门,我观呼吸,观察深细时把气息熄灭了,气息断灭久了以后,内心的智慧就出生了,认清了鼻端的气息以及五蕴十八界都是空的、虚幻的,智慧圆满了烦恼就断尽,我以此方法为第一圆通法门。
孙陀罗难陀在最初观气息时,已经证得了初果或者二果,但是禅定并不是很好,心有散乱,没有初禅定,就不能证得三果。观鼻端气息以后,禅定越来越深,定力出现,观察深细入微,就观察到了鼻端的气息像烟雾一样。定力不足就不能发现这个现象,平时看不见的空气和气息,这时就看见了,是非常微细的如烟雾一般,说明气息也是物质色法,由各种四大微粒组成,只是太微细,没有甚深禅定的人心粗不能见到。能见得到微细的法,就是大智慧,因为开启了大智慧,就在内观透了身心,在外洞明了世界,知道了世界身心的虚幻不实。神通出现,烦恼断尽,成为四果大阿罗汉。
十五、原文: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狮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我无始劫以来智慧超群,辩才无碍,为众生宣说五蕴世间的苦空无常无我四圣谛,能深深的了达诸法的真实相。因为有这样的大辩才,就连像恒河沙一样多的如来秘密法门,我都能在大众中非常微妙的开示出来,于这样甚深的法无所畏惧。世尊知道我有大辩才,示教我充分发扬我的无碍辩才,用音声来说法教化众生,这样我在佛前就能够帮助佛转法轮度众生。因为我善能狮子吼,就得成了四果大阿罗汉,世尊印证我在佛弟子中说法第一,没有超过于我的。现在佛问我修证的圆通法门,我是以我说法的声音来降伏怨魔,消灭了一切烦恼。这就是我修证的第一圆通法门。
富楼那不仅智慧甚深,语言表达能力超强,因此无始劫以来一直帮助佛转法轮。他断除烦恼证得四果大阿罗汉,也能宣说如来秘密法门,因此其修证程度相当于八地以上菩萨的证量。佛的这些大弟子都是有来头的,都是诸佛菩萨来倒驾慈航,故意示现声闻众,以助佛弘法。
这些大弟子都有大神通而不轻易示人,显现与普通人差不多,甚至在饥荒时乞不到饮食,富楼那宁可吃牛粪,也不用神通变现饮食,佛也不允许目犍连他们用神足通飞到到北俱芦洲去乞食。其实这些大阿罗汉们完全可以不吃饭,但为了表法,示现与普通出家人相同,度化这些比丘,所以都不能用神通。这也是为后世的出家众着想,免得后世的出家众没有神通而被众生讥笑,让众生们造恶业。
十六、原文: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释:优波离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回答佛说:我亲自跟随佛陀,半夜里翻越城墙去雪山出家修道。我亲眼所见如来六年的辛苦修行,亲眼见到如来降伏一切魔障,制伏了一切外道,解脱对世间种种贪欲的烦恼漏。我承蒙佛陀的教戒,严守戒律,乃至于出家人应该具足的三千个威严的仪表,八万个微细的梵行,心性上的恶业和过去生造作的恶业种的遮障,全部消除,心得清净,身心得到了寂灭,成为了阿罗汉。
我在如来比丘众中持戒第一,是比丘戒律的楷模和表率,佛亲自印证我身心清净,在持戒修身方面,大众推崇我为第一。现在佛问我圆通法门,我是因为首先约束身体,于是色身就得到了自在,无论如何都不犯一切比丘威仪戒律。约束身行之后,再次第约束心行,于是心就通达了五蕴世间,最后我的身心对于世间一切法就通达无碍了。我是以持戒修身修心为第一圆通法门。
在佛陀在世的正法时期,持戒圆满就能证果,直至成为四果阿罗汉,在末法时期,由于众生根器漏劣,以及生存环境的染污,只有持戒一法是不能证果了,必须戒定慧齐修,都圆满了才能证果。如果不遵守戒律,就更不能证果了,心地浑浊不清净,是无法出生禅定和智慧的。
十七、原文: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释:大目键连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第一次在路上乞食,遇见优楼频螺、伽耶那提和三迦叶波三兄弟,他们一边走一边讨论世尊讲的因缘法的深义,我一听马上就悟道,通达了因缘法。是如来恩赐我四果大阿罗汉,我顿时就袈裟披身,须发自落,内心大智慧光显现了出来,就像洗刷污浊的水流一样,久久施功,浊水才变得清净了。这就是我成就的第一圆通法门。
大目犍连自我介绍的修行法门或者叫作体会,是最简单的,为什么这么简单呢?因为前世都修过了,意根都已经证过无数次了,今世的新意识在听闻相关法要的当下,敛念须臾就证得了,不用再熏意根这么麻烦。他的意根生来就与四果大阿罗汉相应,修为极高,没有烦恼,智慧深利,只差意识了。
初果人再来人间,由于意根在前世已经证过了,新的意识没有证过,再证时,要比凡夫快,但是跟阿罗汉们比,还是很慢的。因为意根证得无我的智慧还是很浅,无明还是很重,对意识的熏染就轻微,意识的无明就重。因此再接触佛法,还需要修习一段时间才能再次证果,但比没有证过果的人要快。事实证明,在修证的过程中,不仅意识的学习很重要,意根的熏修更是重要。后世时意根就能熏染和带动意识,之后意识学习新法深法再熏染和带动意根,二者互相熏染和带动,道业进步就很快。
十八、原文: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释:乌刍瑟摩,来到佛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对佛说:我常常回忆自己在久远劫以前,心性多为贪淫。有一尊佛出世,名字叫作空王佛,告诉我说,多于淫欲的人所生之处常常有大猛火聚集,被欲火所烧燃。并且教导我每天在禅定中周遍谛观身体百骸四肢中的气息,是冷是暖全部都要观到。在这观行当中禅定生起,心神凝聚起来,不再外散,淫欲心灭除了,智慧心就出生了。我善于把淫欲心转化为智慧火,从此诸佛都称乎我为火头。
我以证得的火光三昧力的缘故,成为了大阿罗汉。于是我就发愿:在诸佛成道的时候,我要作为一名大力士,亲自降伏魔怨,护持诸佛。现在佛问我圆通法门,我以深细的观行身心上的暖触,暖触遍触身心,一切烦恼漏尽,心生广大智慧火焰,登上无上的觉悟之道。这就是我修行的第一圆通法门。
有禅定和三昧,为什么能降伏和断除贪欲烦恼呢?因为禅定能改变身心,让身心有乐触,这种乐触非常清净殊胜,超过于人间的淫欲之乐,尤其是初禅定和三禅定。人有更殊胜的禅定乐,自然是不再喜欢粗陋的淫欲乐了。获得三昧以后,身心之乐更殊胜更清净,淫欲心就变为了智慧火。所以禅定能降伏烦恼,三昧能断除烦恼,要想解脱,二者皆不可少。
十九、原文: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
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惟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陷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释:持地菩萨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回忆在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的时候,我作为一名比丘,常常在一切比较重要的道路关口,以及田地间比较危险狭隘的地方,有什么沟壑坑坎等等妨碍车马通过的不平之处,我都会默默的填平。在那些地方,或者建一座桥梁,或者是亲自背上一些沙土整平道路,以方便车马通过不受阻碍。像这样勤苦的为众生做事,经过了无量尊佛出现在世上。
我在这么长劫的时间里,除了整治道路,还为人负重。比如有的众生在非常热闹的地方,想要找人帮助背负重物,我就先来到他身边,帮助他拿东西,到了他指定的地方,我放下东西就走开,不会收取他任何酬劳费用。毗舍浮佛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世间多是饥荒的,我作为一个替人负重的劳力,不管要求我背东西的那个人住处有多远多近,我都是只收一文钱。或者是有车牛被陷在泥泞里,我用很大的力气,为他推出车轮,拔除他的苦恼。
原文:时国大王。筵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
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花。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释:当时国内的国王设立了斋饭来宴请毗舍浮佛,我就在那个时候,把佛应该要通过的道路整治平整,以等待毗舍浮佛的到来。毗舍如来抚摸我的头顶告诉我说:你应当把你的心地修理平整,那么世间里的道路就会都平整了。我听到这样的话,当时心里就开明了,明了心地与世间大地的关联,色身与世界的关系。慧眼观见色身上的微尘与造就世界的所有微尘都是相同的,没有任何差别,微尘的自性是互不相触,互不相碰的,乃至于刀兵也碰触不到微尘。我就在微尘的法性上悟得了无生忍,成为了阿罗汉。
我现在早已经从阿罗汉回心到大乘菩萨位中,听闻诸佛宣演妙法莲花,开示佛的知见,我最先证明,成为众中的上首。现在佛问我圆通法门,我是因为仔细的观察组成色身和世界的二种微尘同等无差别,根本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微尘。微尘相在我心中消灭以后,智慧圆明,成就了无上佛道,这就是我修行的第一圆通法门。
持地菩萨在遇见毗舍浮佛的时候,为什么听到毗舍浮佛的一句话就能心地开明,成为阿罗汉呢?这是因为持地菩萨在无数劫中都发菩提心,广泛的利益众生,积累了大福德,降伏了我性,禅定也甚深,悟道的因缘已经完全具足了,所以在听闻毗舍浮佛说平自己的心地,世界之地就会都平复了,他马上反思,悟到了色身与器世间的微妙关系,证得了四果阿罗汉。所以修行的人应该尽量的多累积见道的福德资粮,只要具足了悟道的资粮,在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悟道,没有障碍。
二十、原文: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释:月光童子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回忆往昔恒河沙劫以前,有佛出世,叫作水天佛,教导诸大菩萨们修习水观,我入到三摩地中观察自己的色身之中,水性湛然,无得无失。最初从鼻涕唾液开始观察,渐渐周遍全身内外丝毫不漏,一直观察到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观察到凡是在身中循环往复的水性都是相同的。我看见水大在身中,与世界外悬浮着的宝幢王刹里的水界,和世界里所有香水海里的水界,全部都一样,没有任何差别。我在那时刚刚修成了这个观行,只修到了能见到身中的大水的程度,还没有修到空去色身的境界,还有身的觉知和挂碍。
原文: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惟见清水。遍在屋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
释:我那时出家为比丘,在禅室中坐禅。有个弟子就从窗户外往室内观看,他只能看见室中满满的清水,除此之外什么也看不见。由于他还是一个孩子,对于禅修的境界还不懂,就取来一片瓦扔到室内的水中,发出击水的声音,左右看看没看到人就走了。我从禅定当中出来以后,顿时就觉得心口疼痛,就像舍利弗当初碰到危害鬼一样。我暗自思惟,我现在已经证得了阿罗汉的道果,业障已经消除了,离开得疾病的因缘已经很久了,为什么我现在忽然间就感觉到心痛呢?我这阿罗汉的果位不会有什么退失吧?
原文: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释:这时童子快速的跑到我跟前,把刚才投瓦片的事情跟我说了,我告诉他说,等你下次再见到室内有大水的时候,就开门进屋,进入水里把那个瓦片拿出去,童子答应了。我后来又进入禅定当中,童子又看见室内大水,那片瓦还在原来的地方,于是童子开门把瓦片拿了出去。我出定以后,感觉身体轻快了,与当初的觉受是一样的。
后来又遇到了无量尊佛,一直到遇到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才把色身忘记,空掉了色身。证得了色身与十方世界的所有香水海的性质都与真空相合,与真空无二无别。现在在世尊您这里得个童真的名字,参与在菩萨的法会中。佛问我圆通法门,我是因为观察水性一味的流通,没有障碍,证得了无生忍,圆满了菩提大道。这就是我修行的第一圆通法门。
二十一、琉璃光法王子介绍自己修行证悟的体验
原文: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释:琉璃光法王子马上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的两足,对佛说:我忆念往昔经过恒河沙劫以前,有一尊佛出世,名字叫作无量声佛,为菩萨们开示本来觉悟的妙明真心,告诉菩萨们,观察此世界以及众生身,都是虚妄的因缘风大的力量运转出来的,没有真实性。我在那时候,观察世界的安立,观察世间的动转,观察内心生起的念头,这些动相无二无别,都是妙真如性。我这时就觉察到了这些法的动性,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没有真实的来去,都是幻化相,在十方微尘一样多的世界里,所有的颠倒众生都是同样的虚妄。
原文: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释:如是观察乃至于三千大千一个世界内的所有众生,就像在一个器皿中装储的一百多只啾啾乱叫的蚊子,在自己心中鼓动着发出狂闹的噪声。 我遇见无量声佛不久,就证得了无生忍,立时心地开明,就看见自己到东方不动佛国土作法王子,侍奉十方诸佛,身心都发出光明,照彻一切世间没有障碍。佛问我修行的圆通法门,我是以观察风力无所依止,证悟了菩提心,进入三摩地中,符合十方诸佛所传的妙心,以此为我修行的第一圆通法门。
十地以上菩萨为法王子,不久就能成就佛道,承接佛的果位。这里介绍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形成,是由所有众生本觉妙明心中地水火风四大种子所形成,根据所有众生虚妄的业缘,产生了大千世界。众生的色身也是本觉根据众生个人的业缘,输出四大种子所形成的众生个人的色身。
大千世界的运转是所有众生本觉中的风力作用,而众生色身的动转施为、身口意行是众生自己的虚妄业缘以及本觉中的风力作用。而大千世界的安立、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变化、众生色身的动转施为以及众生识心产生的念想,这些动性都没有两样,没有差别。为什么没有差别呢?因为它们实质都是众生本觉中的风力作用。为什么有风力的作用呢?就是因为众生有虚妄的业缘,有了业,因缘现前,必产生结果,结果就是动转、流转不止。而这个业造作出来以后,存在本觉中。风大也是本觉中的一个种子功能。
众生没有业,缘就不现前,本觉中的四大不起作用,就没有世界的安立、建立和形成,众生也不会有色身的产生。但是菩萨为了成就佛道,广度众生,也不能灭去一切的缘,还要留一点东西来获取色身成就道业。
十方世界像微尘一样多的众生都是颠倒的,同是一种虚妄的业缘所产生。众生主要颠倒在对于自身和外界事物的认知不正确,从而产生不正确的身口意行,然后有了业存在本觉中,遇缘而有果报。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众生,就像在一个容器中所装的百只蚊子似的,嗡嗡乱叫。我们南阎浮提的众生在地球上,也像蛐蛐一样装在一个盒子里,啾啾乱鸣。其实都是在自心中鼓发狂闹,闹得很,乱得很。
众生由于不肯息心,又对世界和自身产生不正确的作意思惟,内心中产生各种知见、看法、觉知、感想、意见、思想、观念。因为都是不正确的,各有各的不正确法,于是产生分歧、分诤,这个世间就纷乱复杂,争斗吵闹。这些纷争、知见、感想、分别、妄见,都是众生心上的浮尘,都是心上所现的影像,并不真实。
那么这些影像是怎么现起的呢?尘相是怎么从心中产生出来的呢?琉璃光法王子通过修证,证知了这个理,证得了本觉妙明,获得无生忍。之后经过深修,成为十地等觉菩萨,能够洞彻身心世界无有障碍。他的圆通修法就是观察风力的来源,来无所来,去无所去,都是如来藏性、本觉妙明性。进入了本觉三昧定中,事与理都契合十方諸佛所传的清净妙心,不与本觉相违背。如果违背,就是错悟,悟错了。
二十二、原文: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惟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释:弥勒菩萨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回忆往昔之前的像微尘一样多的微尘劫里,有一尊佛出世,叫作日月灯明佛。我跟随那尊佛出家修道,可是心里还是注重世俗的名望,喜欢交往有声望的大家族。在那个时候世尊就教导我修习唯心识定,修习以后,就进入了三摩地中。我从此以后,历劫以来就用这种三昧奉事恒河沙一样多的诸佛,追求世间名利的心才消灭没有遗余了。
原文: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惟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惟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释:到燃灯佛出现在世间的时候,我才修成了无上妙圆识心三昧,证得了尽虚空界所有的佛国土,不管是清净的还是污秽的,都是我的心变化所显现出来的。世尊,我因为明了这样的唯心识的缘故,我的识性能够流出无量的如来,因此今世就得到世尊您的授记,处于后补佛的妙觉位。现在佛问我修行的圆通法门,我是因为仔细的观行十方世界一切法都是唯识的,识心越来越圆满明妙了,完全进入和依止于真心的圆成实性,不再依赖六识的依他起性和第七识的遍计所执性,于是得到了无生忍。这就是我修行的第一圆通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