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楞严经奥义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2-04-24 09:02:00 阅读: 3778

第二节  十二处虚妄

一、原文: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释:世尊说:阿难,为什么说十二处本来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呢?阿难,你权且看看这个祇陀林以及所有的泉池,你怎么认为呢,见色这种现象是怎么来的呢?是色相本身产生了眼识的见,还是眼根产生出来的色相呢?

阿难,如果眼根能产生色相的话,那么看见虚空时,虚空没有色相,眼根见到虚空,色相就消失。色相消失了,能见色的见也就消失。见色的见如果消失了,就不能看见虚空,并且什么也不能见了。色相如果没有了,眼根就没有见了,可是却能知道虚空什么也没有,是谁明了空无一物和虚空的?可是你明明能看见虚空,你的见并没有消失,不是随着色相的消亡而消失,说明眼根不能生色相,是另有一个事物产生了色相。

原文: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释:如果是色尘能产生眼见的话,看见虚空时,虚空是没有色相的,虚空就不能产生眼见,这时的能见性就没有了,那么一切想就都没有了。这样的话,又是谁知道明了虚空无色呢?因此说,能见性和虚空以及色尘都没有什么处所,色尘与见性都是虚妄的,既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当然就是如来藏的性质了。

这里佛陀暗指如来藏产生了色相,而且这个色相是内相分,是外色的影子,是如来藏的二次显现,或者叫作显发。如果是色相产生了眼识的见,那么虚空不是色相,就不能产生见。看见虚空时,就没有见了,既然没有见,怎么能看见虚空,知道是虚空呢?

原文: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释:是故当知,眼识的见与色相与虚空,都没有处所,色相和眼识的见,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性,都来自于如来藏。这样如来藏产生一切法的立论就成立了,所以世尊得出一个实质性的结论:一切法都是由如来藏出生,唯如来藏心所现。

十二处,六根和六识,世尊告知众生都是如来藏性,都是如来藏出生。没有六根六识的自体性和真实性,都是被出生的法,是幻化的不实的。色相和眼识的见,没有处所,也没有自体性,不是本来就有的,所以世尊说这些法都是虚妄的。

把阿含经里的根尘识弄明白,看楞严经就容易一些,六根触六尘,然后如来藏出生六识,六识再触六尘,就有了见。其实是三者一直和合触,才有连续不断的见。六根已经出生完了,外界的六尘已经出生过了,如来藏再把外界的六尘变幻成内六尘,胜义根再触内六尘,六识出来就分别了内六尘。这样来看,六根六尘十二处,是不是很虚妄呢?这些法是从哪里出生的也就知道了。

二、原文: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释:阿难,你再听听这个祇陀园中,召集吃饭时大鼓的声音,招乎大众集合撞钟的声音,钟鼓的音声前后相续不断。你怎么认为呢?你听见声音是因为声音来到了你的耳边,还是耳朵到声音那里去了?阿难,如果是这些声音来到你的耳边,比如我在室罗筏城乞食时,在祇陀林里就没有我。同理,如果声音来到你的耳边,目犍连和大迦叶那里就没有声音,他们就不能同时听到声音了。那些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就更听不到了,他们怎么能一听到钟声就同时到达了吃饭之处呢?

原文: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释:如果是你的耳朵到了声音那里,就像我乞食回来到祇陀林中,而室罗筏城那里就没有我了一样,你听见鼓声耳朵就到鼓声那里去了,钟声再响起来的时候,你应该不能同时听见了。那就更听不见象马牛羊的声音以及种种声音了。如果你的耳朵和声音互不相到,你就什么也听不见了。因此应当知道,听与音声这两个处所都是虚妄的,本来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都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

三、声音虚妄,本如来藏声音不到耳边,耳也不到声音之处,而能听声,说明听的不是真实的声音,是假声音,听声音这件事是虚妄的。如果是声音到一个人的耳畔,就不能到另一个人的耳畔,那么一个人能听到,其他人就不能听到。

如果是耳根到声音之处而听见声音,那么耳根能到一个声音的处所,就不能同时到另一个声音的处所,就不能听见其它的声音,实际上我们能同时听见各个不同地方的声音,那么听的声音就不是真实的声音。

同理,见色时,如果色到眼根处而有见,其他人就不能见,因为色不能同时到两个或多个地方去。如果是眼根到色处而有见色,那么眼根就不能同时到其它色处,这样也就看不见其它色了,实际上我们同时能看见多个地方的色相,那就说明我们见的色不是真实的色,是虚幻的,见色这件事就不真实。

因此,众生所接触的六尘是虚妄的,分别六尘这件事就是虚妄法,不是真实的。声音的震动传播,这是一种假像,好像是传导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实际不是。声音是一种物质色法,地水火风组成,物质就是固定的一个体,如果这个物质到了一个地方,那就不能到达另一个地方,声音也如是,能到达一个人的耳朵里,就不能到达另一个人的耳朵里。

可是所有人却都听见同一种声音了,说明所有人听见的不是真实的外界的声音,而是如来藏又变现出来的声音的影子,是内相分。所以众生听见的都是内相分,是影子,是假像。世尊说都是如来藏性,声音和色相都是如来藏性。听声音时,感觉好像是听到声音,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并没有这件事。

世间一切现象并不是真实有,我们的识心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了,认为所接触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悟后发起了各种观行以后,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幻化的,就像阳炎一样,就像做梦一样,就像看镜子上的影子一样。那时虽然烦恼习气还在,很多时候内心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如果不是有愿力的支撑,就没有必要活下去,谁也不愿意活在假象里。

我们接触到的一切都不真实,都是虚妄,而出生一切法的本体,包括出生五阴十八界、宇宙器世间的这个本体,这个本心却是真实的。只有证悟了祂,观察祂,才能确实知道祂的真实性,以及祂的所有体性。悟前可以熏修学习祂的体性,达到相似的理解。

四、原文: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释:阿难,你再嗅一嗅香炉中的栴檀香气,此种栴檀香,如果点上一株,室罗筏城周围四十里内,所有众生都能同时闻到。你怎么认为呢?这香味是从栴檀香中生出来的,还是从你鼻子中生出来的,还是从虚空里生出来的?阿难,如果此种香是从你鼻子中生出来的,称作鼻子生的香气,那么香气应该从鼻子中出来。但是鼻子不是栴檀,鼻子中怎么能有栴檀香气呢?之所以说你能嗅到香气,应当是香气入你鼻子中鼻子嗅到才对,如果是鼻子中生出香气,说是鼻子闻到香气,那就不对了。

原文: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释:如果香气从虚空当中生出来, 虚空常在不灭,香气应该常生常在,为什么还要借助于香炉点栴檀木呢?如果香气是从栴檀木中生出来的,那么这个栴檀香的本质,因为点火变成了烟雾。如果你鼻子闻到了,应该是被烟所熏到了。而烟雾升上虚空以后,不会到达很远的地方,四十里地以内,怎么能闻到呢?因此应当知道,香气、鼻子和闻性都没有处所,其中能嗅性和香气两个处所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的性质。

五、原文: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释:阿难,你常常每天有两个时辰在大众中托钵乞食,乞食的时候也许能遇到酥酪醍醐,食中最好的美味。你怎么认为呢?此种美味是从空中生出来的,还是从舌头当中生出来的,还是从食物中生出来的?阿难,如果此种美味是从你舌头中生出来的,在你的口中,只有一个舌头,舌头生出酥酪醍醐味,再遇见黑石蜜的时候,还应该是酥酪醍醐味,不应该再有黑石蜜的味道。如果舌头上的味道不变,就不能说舌头能尝味知味。如果舌头上的味道能改变,那么舌头一人只有一个,并没有多个舌头,为什么一个舌头能尝到很多的味道呢?

原文: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碱味。既碱汝舌。亦碱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碱。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碱。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释:如果酥酪醍醐美味是从食物中生出来的,食物没有舌识,怎么能品尝自己的味尘呢?再者说,食物自己知道美味,等于是你舌头之外的知,不是你舌头品尝了食物,吃饭这件事就与你无关,你怎么能知道酥酪醍醐味呢?

美味如果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如果你尝尝虚空,会尝出什么味道吗?如果虚空是咸味的,那么品尝虚空不仅能咸了你的舌头,也能咸了你的脸,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人,就和海里的鱼一样了。既然世人常常感受咸味,就不会再了知淡味了。如果世人不能了知淡味,也就不能觉知到咸味,就会什么味道也不知道了,这样的话,怎么能尝味知味呢?因此应当知道,味尘、舌头与尝味的识,都没有处所,尝味与味尘二者都虚妄,本来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的性质。

六、原文: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释:阿难,你常常在早晨用手摸头,你怎么认为?摸头所产生的知,谁是能触的知?是手能触知,还是头能触知?如果是手能触知,那么头就不能知触,这样怎么叫作手触头呢?如果是头有触知,手就没用了,不知道触,这样怎么能叫作手触头呢?

原文: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释:如果是手和头都是能触知的,那么你阿难就有两个能触知的身体。如果头和手是因为一个触而出生的感知,那么头和手就是一体;如果是一体的,触就不成立,因为不能自体触自体,譬如鼻子不能触鼻子,脖子不能触脖子,甲不能触甲自己,乙不能触乙自己,必须甲乙二者相触,触才能成立。

如果头和手是二体,那么谁是能触呢?能触的有知,所触的无知,如果手是能触,头就是所触,所触无知,头就无知,可是头却与手一样有知;如果头是能触,手就是所触,手就无知,可是手却与头同时有知。不应该是头手与虚空相触,虚空是所触无知,而头手是能触,都有知,这个道理不成立。因此说所觉的触尘与身体都没有处所,身体与触尘二者都虚妄,本来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都是如来藏性。

七、原文: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释:阿难,你常常在意根心中所攀缘的善恶和无记三个性质的法出生的法则,法尘是在意根心里出生的,还是离意根心另外有出生的处所?阿难,如果法尘是意根心里产生的,那么法尘就不是尘了,意根也就缘不了了,那意根怎么能成为根尘相触的处所呢?如果法尘离开意根,有另外出生的处所,那么法尘的自性有知性还是没有知性?如果法尘有知性,就叫作心,意根之外的心又不是意根,也不是法尘,就是另外一个心,与意根的性质是一样的。两个心一个是你阿难,一个是心,那么你阿难的心为什么有两个呢?

原文: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释:如果法尘没有知性,就不是心而是尘了,可是这个法尘又不是色香味触,没有离合冷暖的五尘色相,也没有虚空相,非色非空的法尘在哪里呢?没法用色法来表示法尘,也不能用空法来表示法尘,人间不应该还存在虚空之外的法尘,虚空之外无法。离开意根的法尘,意根不能缘,那就不能立个处所了,意根不是法尘的处所,法尘也不是意根的处所。因此说法尘与意根心都没有处所,那么意根和法尘二者都是虚妄的,本来都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都是如来藏性。

意根与法尘相触生意识,法尘包括五尘上的法尘和独影境,性质有善恶无记三种法。譬如有人在布施做善事,如来藏把这个法尘变现出来,传导到意根那里,意根与法尘相触,就缘到了这个法尘,如果感兴趣就会出生五俱意识来进一步的了别这个法尘,如果不感兴趣,五俱意识就不出生。如来藏把昨天打架的事变现出来,传导到意根这里,意根与这个独影境相触,如果感兴趣,就会出生独头意识了别和思惟这个独影境法尘。所以意根一定是与法尘在一起,在同一个处所,不可分开,否则就没有法尘,意根也不缘。

八、如何思惟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性

楞严经中世尊反复讲五阴十八界都是如来藏的性质,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不是因缘性,不是自然性,多思惟思惟,就能理解了。可是如来藏性,就非常难理解了,即使证得了如来藏,也难以观察,理解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无形无相的四大种子,组成了最最微小的微粒,微粒再聚集,组成了稍微大一点点的微粒,然后四大种子不断组成微粒,微粒不断的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肉眼能看得见的物质色法。从无到有,从空的无形的种子,到有形的最最微小的微粒,这本身就是非常神奇的,就像魔幻一样,所以才说如来藏就是魔幻师。

说是如来藏输出四大种子,实质上四大种子并没有出如来藏之外,组成的微粒也没有出如来藏之外,形成的物质色法也没有出如来藏之外。我们的色身就在如来藏里生生灭灭,没有出到如来藏之外,如来藏无形无相,色身就不可能有形有相,那到底是什么状态呢?

如果说物质色法有生,一定要脱离如来藏,出到如来藏之外,有单独的形相,四大种子出到如来藏之外,灭了四大种子又回到如来藏里。可是四大种子无形,怎么会变出有形的物质?如何转换?在如来藏之外,物质如何存在和变化?谁来依托物质?

四大种子组成微粒,微粒聚集,组成更大的微粒,四大种子不断组成微粒,微粒不断聚集,最后色身出现了,有形有相。色身却无生,没有出到如来藏之外,四大种子没有出如来藏之外,色身就不能出到如来藏之外。如果四大种子离开如来藏形成了微粒,四大种子离开如来藏,如何有功能作用,谁给它们的?种子离开如来藏,如何运作?如何从无形变造出有形?色身出如来藏之外,如何存在和变异?谁来依托它?死亡时四大分离,种子回到如来藏中,是如何回去的?如果不出如来藏之外,也就谈不到回到如来藏之中。原来都是如来藏自己在玩,自己在搞游戏,自己魔幻给自己看的,自娱自乐。

识种子生出来,形成识心,识种子不出如来藏之外,识心就不出如来藏之外。离如来藏没有种子,离如来藏没有识心,没有识心的心所法,没有受想行识。如果受想行识在如来藏里运作,生生灭灭,乱起乱灭,那么色受想行识都是如来藏家里的事,幻化也没有幻化出家外,如来藏独享,自娱自乐。

一切法都没有出如来藏之外,所以无生,也不会回到如来藏中,所以无灭。世间什么现象也没有,也没有世间,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存在,那么就成天睡大觉吧。可是是谁睡大觉呢?如来藏里的规则法则那么神秘,神神叨叨的,不弄明白,恐怕也睡不好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