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楞严经奥义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4-12-30 20:38:09 阅读: 5008

第六章  其余几卷段落解释

一、第五卷原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释:昔日有人把楞严经中这两句话重新标点: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之后就开悟了,悟个什么呢?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有了知六尘的知,立这个知为真,就是无明。这个知是生灭的虚妄法,就是七识心的知,包括知各种定中的境界法尘的知,是意识心的知,知道自己入定了。如果认为这时心空了,与如来藏的空是一样的,是开悟的境界,那么就错会了,这种错误的认取,正是无明。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有个心没有知见,不知六尘,不见六尘,这个心就是涅槃心,涅槃不生也不灭,祂不对六尘,不起烦恼,没有无明,自性清净。找到这个心,证得这个自性清净涅槃心,就是开悟。于是那个人就悟道了,后人给他取名为破楞严。

二、第五卷原文: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释:真性有为空,是指如来藏有为出来的一切法都是空的,因为如来藏不仅有无为性,也有有为性。如来藏的有为性是指祂出生万法的功能作用,一切法都是如来藏依据相应的缘,而变现和有为出来的,因此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空的,这就叫真性有为空。

真性有为出来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是依据相应的缘而产生出来的,缘生的法就像魔幻师幻化出来的一样虚妄不实。如来藏就是那个魔幻师,如果没有如来藏就没有幻化的一切法,幻化的法是依如来藏而有,有如来藏这个真体才能幻化出一切万法。所以法界中是有实体存在的,只是这个实体不是世俗之类的实体,一般众生没有般若智慧就见不到这样的真实体。

原文: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释:无为法就是指如来藏的真如性,也可以代表如来藏的本体。如来藏是本体,依如来藏还有真实性和如如性,真实性和如如性就称为真如性。如来藏的无为法性无起无灭,不生不灭,因为如来藏亘古常存,其无为法性也就亘古常存,不起不灭。真如性是指一种性质,这种性质没有实体,如来藏是实体,依如来藏而有的真如性不是实体。真如性就是一种无为法性,性质不是实体,因此无为法就不实如幻,真如性也是不实如幻。

真心自性不是有为法,不是后天出生造作的,有为法是各种因缘所产生出来的,既然是后生出来的,就像是幻化的,而真心非缘生,非幻化。真心自性是无为法,在三界世间中无所作为,不是像七识心那样造作了别一切。祂不是被生出来法,未来也不会灭。

有起有灭之法,虚妄不实,像空中的花朵一样,幻化出来,又会消失。这个真心自性,自己不能显示自己,也无法表达自己,只能用我们的文字语言来描述祂的体性,语言文字本身是虚妄法,用这个虚妄法虽然能够描述出真心自性,但描述出来的体性,仍然是虚妄法,不是真心自性本身。

祂本体不会出来显示自己,不像五阴身那样能够站出来显示,这就是我,真心不能。所以语言和语言所描述表达的真心体性,都是虚妄法,仍然不是真与妄的关系,不能立一真一妄,因此都是妄。用妄显真证真的法也是妄,加一起就是两个妄。这种能见与所见、所描述的体性,都没有真实性,都是生灭法,就像芭蕉一样没有真实性,是空的不是实体。

原文: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释:虚妄的语言和语言显现真实心之法,二者都是妄,还不是真与非真的对立关系,同样都是虚妄法。能见的七识心,和所见的真如相,二者皆依真体如来藏而存在和显现,中间都没有真实性,因此就像芦苇一样,没有实心。

犹非真非真,意思是说众生的阿赖耶识还不是真正的我,还不完全真实,因为心体里还含藏着七识造作的生灭种子,种子还有生灭性,还不是常乐我净的我,也不是完全的常不变异。直至成佛,无垢识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完完全全的真,不再有种子生灭变异时,就转变成了常乐我净。

《楞严经》以及所有的大乘经典的法义非常深,如果我们只依着文字表面去理解,往往错解经义,与佛意背道而驰。我们依着字面意思来解释,往往都是错会成分多。解释时要依着前后文,依着整个经文的意思来理解每句话、每个段落,不要断章取义和断句取义。如果断章取义或者断句取义,意思往往和佛意相违背。佛的意思是有一个实体如来藏,如果我们断章取义,就说“不实如空花”。你就取这么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就认为如来藏是不实如空花,说如来藏如空花不实,就与佛的意思正好完全相反颠倒,那就诽谤了佛与佛法,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每一个人学佛法都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从前到后,前后联系起来来贯通佛法真实义,不要拿一句话一个段落自己强行来解。错解了还认为自己解的是对的,然后就相信自己的知见和看法;相信了以后,就到处宣扬自己的知见和看法。如果自己的知见是错误的,就将误导很多人,误导人就有罪,这个罪业会遮障我们,后世不得解脱,就会在生死轮回当中不得出离。所以我们解释佛法,一定要谨慎又谨慎,慎重又慎重,不要太自信了,以免造成谤佛谤法的罪业。

三、楞严经卷六原文:佛言: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释:佛说那些贼人都是怎样做的呢?他们假借我的名义来裨贩我,非如来所说却说是如来说,是如来所说却说非如来所说,法说非法,非法说法,造作种种的恶业。这些贼人都说,佛法不是出家人所修的,出家人不能修成佛,佛法不用出家修行,那些受具足戒的出家人都是小乘根基,只能修小乘道,不能成佛。贼人这样说了以后,就误导了无量众生,让无量众生造作了诽谤出家人的罪业,造作了谤佛的罪业,从而死堕无间地狱。

四、楞严经第十卷五阴妄想

原文: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释:你的色身是最先因为对父母的想而出生的,如果你的心没有想,就不会感召到父母,不会来到父母的欲想中延传你的生命。在中阴身里,众生因为意根想念投胎、想念有色身,就会遇见父母而投胎。像我先前说的那样,如果心里想着酸醋味,口里就会有唾液生出来;如果心里想着蹬在高山上,脚心就会有酸涩的感觉生起。面前本来没有悬崖,酸物也没有出现在面前,你的身体肯定没有和你幻想出来的物体相接触,口水为什么因为谈论酸醋味而流出来?因此你应当知道,你所出现的色身,叫作坚固的第一种妄想。这是说色阴是坚固的妄想。

原文: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释:刚才所说的想象自己站在悬崖边上的虚妄想心,能让你的脚心产生真实的酸涩的感觉,由于内心感受的产生,就能促使色身发生变化。比如刚才所说的两种现象的产生,让你的心觉得酸物和悬崖就在面前,从而身体出现变化。你现在遇到增益身体的顺境而出现的舒适感觉,以及遇到违逆损害身体的逆缘出现的痛苦感受,这两种现象叫作虚明第二妄想。

这是说受阴是虚明妄想,也是妄想的产物,所以并不真实。执著受阴,就有生死轮回苦,不得解脱烦恼。所有的受觉,都是虚明妄想,根本没有实,自己骗自己而已。能知道自己骗自己,就是觉悟的前奏;知道自己如何骗了自己,知道怎样不再自我欺骗,就觉悟了;从此不再自我欺骗,就解脱了。

所有人都围绕着觉受而活,就是活个感觉。感觉是个什么?多少人明明很苦,可是自我感觉良好?多少人为了觉受不惜造作恶业,再受恶业苦受?都是无明愚痴烦恼所致。愚痴带给自己多少苦受,究竟谁能有所觉悟?什么叫作自我感觉良好?就是内心有个我,满足于那个我,只要能把那个我显摆出来,心里就满足了高兴了顺畅了。遇到逆缘,就会压抑起嗔发怒抱怨。为什么会这样?心里有个我被触逆了,就感觉不痛快郁闷苦恼,这就是众生的我相。

原文: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释:由于你的思虑,能驱使你的色身。身体与你的心念不是同类,可是你的身体为什么会被你的念想所驱使呢?内心里对境界的种种取像,心里就出现了影像的形状,与心里想念一致。醒着的时候是心里的念想,睡着的时候就是各种梦境。那么你的念想摇动着自己虚妄的情绪,叫作融通第三妄想。这是说想阴是融通妄想。

想阴的融通妄想,是谁与谁融通呢?由于妄想出某些境界,身体随着妄想而发生了变化,身体并没有没有接触到真实的境界,只是心里想念身体就出现变化。说明身体是随着心想而动的,是受心念指挥的。这样的身动是多么虚妄不可理喻,是谁在这样指挥控制着身体?是想阴,想阴主要指意识的想,而意识的想一是由意根支配决定,二是能支配影响意根。

识心想起伤心事,眼睛为什么会流泪呢?想起让自己生气的事,手为什么会握拳、心脏会突突的跳呢?心情郁闷,身体为什么会得病呢?心情愉快,身体为什么病好了呢?身体和识心是相通的,能互相融合在一起,心念决定身体的动转,心念能驱使身体。所以好的心念积极乐观向上的心念,能让色身健康,反之邪恶的心念悲观消极的心念,能让色身出现劳疾。中医大夫看见病人身体的病,就会知道这个人的内心思想和情绪,为了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就会开导病人的思想,从心理着手治疗身体的疾病。这些都属于融通妄想,非常的虚妄不实,都是胡思乱想,没有什么实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原文: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释:身体的变化从来没有停止过,刹那刹那都在秘密的运动变迁着。比如指甲变长,头发生发,血气销弱,容貌变皱,身体各项机能日夜都在更新换代,自己却从来没有觉知。阿难,这些行阴如果不是你,你的身体为什么发生变化?如果这些行阴就是真实的你,你为什么没有觉悟没有发现呢?所以说你的所有念念不停留的行阴,叫作幽隐第四妄想。

这是说行阴是幽隐秘密的不容易察觉的妄想。幽是幽暗秘密的意思,隐是隐藏的意思,都是指不易被人觉察的色身生灭变异的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主观识心能够控制得了的,是由于业力的关系,身体随时间的流动而出现的种种变化。如果业力消失,就会长生不老,永远年轻,譬如极乐世界的众生和欲界色界天人。

幽隐妄想也是妄想,不容易感觉到的行阴也是妄想的产物,念念迁流不住,前念生后念灭,犹如微细的波浪,暗暗流动,生老病死曾不间断。若灭妄想,行阴不生,涅槃寂静,常乐我净。

原文: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妄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

释:再说你的识精元明,好像是清净不动摇的,名为恒常不变的识心,在身体当中不过是见闻觉知的功能作用而已。如果这些作用是精明真实的,与虚妄的习气应该是不相容的,可是为什么你们曾经在往昔的时候,看见一个稀奇的东西,经历很多年之后,再也回忆不出来想不起来了呢?却在不知什么时候忽然看见了从前所见的那个东西,于是又想起来是曾经见过的,记忆又出现了,并没有失忆。

佛说精明好像不动摇的心如果是真正的那个真实不变异的真心的话,那么这个心应该不容受那些妄习,可是这样的心是容受妄习的,因此不是真心。比如说打坐修定,修到一点妄想也没有的时候,心里清清明明的,突然间就想起了一件事,意识心突然间回忆起好多年前的事,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这之前意识心表面好像是不动了,其实那里面种子还在翻腾着,意识心感觉不到种子在翻腾,等翻腾到一定程度,这个种子现行出来,意识想起一件事,于是就出定了。

这个时候的清清明明的心并不是精真,因为还容受虚妄法,妄习一直在里面潜藏着、潜伏着,种子一直在运行着,我们感受不到,所以说这个湛不摇处是短暂的意识心的清明境界,不是精真。佛举例说明处于清明状态的意识心不是真心,因为这个心还有对于世俗法的记忆性,有人曾经看见一个稀奇的东西,经历了好多年,都记不起来了,等到偶然间再看见这个东西时,就想起来在某年某月某时某地见过这个东西,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忆宛然,这个印象一点也没有遗失。

原文: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释:那么这个识精了知性,在澄清不动摇中,念念都在受熏,哪有自己的独立、坚固的不动性。在念念受熏当中,识精并没有计划、想念、思惟、筹算什么,表面上并没有什么主观性的活动。

这个精明心在这么多年内,都没有攀缘这个稀奇的东西,可是为什么见了它又想起来了呢?实际上精明心念念都在受熏着,当年看见这个奇物的种子一直在八识田里翻腾着,一直在熏染着意识心,意识心暂时是不想。可是突然间某年某时某地又看见奇物,就突然想起了它。为什么能想起来这东西呢?是因为八识田里有看见那个东西的种子,一直在熏染着识心,再遇见就想起来了。

平时意识心表面好像没有念着,可是佛说,其实念念都在受熏,其中并没有筹算什么,没有考虑过这件事情,没有思维,没有惦念,心里并没有念念想这件奇物,可是种子现前,业缘现前了,记忆力就现起了,精明心就想起来这是自己某年看见的那个奇物。

原文: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

释:佛说:阿难你应当知道,这种表面的清净和澄清的状态并不是真实的,就像湍急的流水,看起来好像是很恬静,其实是流的极快,所以才看不出是流动的,并不是不流动。

这个湛不摇动,心里没有念想的意识心,表现平平静静的,没有打妄想,没有回忆,不惦念某事某物某人的这个意识心,并不是不动的那个真心。就像流淌着非常湍急的流水一样,因为流得太快了,视觉跟不上,就看不见它表面的流动,看着就好像非常的平静,其实流得太快才显得平静,如果它流得缓慢一些,就发现流水的动相了。

佛说这个时候的意识心就是如此,不是没有流动,而是一直在念念受熏,还是有念的,但是这个念流动得太快了,心里昏暗没有觉知,被蒙蔽了,就好像感觉没有动。某一个东西如果它动得太快了,就发现不了它的动相,比如摇一个火把摇得太快了,形成了一个好像静止的火圈,看不见摇动的火把,我们就不知道火圈就是一个一直在动的火把,就一直只看那个火圈,也看不到火把的动,但是这个火把一旦摇慢了,就发现是火把不是火圈。原来一直以为是火圈,火把动得越来越慢,最后才发现火圈是由火把快速摇动形成的假相。

原文: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释:识精如果不是你想蕴的根,怎么能受熏那些虚妄的习气呢?没有修到六根互通互动互用的时候,自心妄想没有一刻能灭掉。除非众生修到六根互通互用的时候,识阴的妄想才能灭掉,否则妄想就一直存在着没有灭时。所以你现在的见闻觉知,都在受着妄习的熏染,中间串入了很多虚妄的习气,那么看似不动的,能了知内尘的,像古代传说中的水怪一样虚无的识蕴,就是第五颠倒的微细识精之想。虽然表面虚灵而清净,没有妄念和妄想,但是仍然属于第五颠倒微细精想,这是说识蕴是颠倒的微细精想。

五、色阴是坚固妄想的产物

由于意根坚固的妄想,认为色阴就是我,是真实不可分的,真实不可毁的,于是色阴就会严重的遮障封闭了自己的心,心的功能就严重的受到了拘碍,不能突破拘碍,功能受阻。我们把什么当作自己,当作真实,这个什么就成为我们的累赘,拖累我们不能解脱,不能出现大神通,不能对一切法圆融无碍。

实际上由于无明,由于烦恼,自己遮障着自己。明明可以是佛,可以有无量的神通道力,没有任何局限,可是却处处不能通达,处处是障缘。那么多人整天烦恼重重,是非不断,我对你错的互相争夺财色名食睡,互相争夺权利地位名利,互相嫉妒嗔恨,真是愚痴极了。都是在处处给自己设置障碍,最终苦恼的还是自己。众生由于烦恼深重,只要到了一起,只要三人以上,必有是非纠纷,必有互相争夺嫉妒的现象,或明里或暗里互相较劲,突显自己压倒对方。

一个团体中总会有一部分挤压另一部分人,分裂以后,剩下的一部分,再互相争夺嫉妒排挤,又剩下少量一部分,再接着纷争不断,直到剩下一个人才能安静一些。所以我最怕人群,最怕烦恼深重的人,最怕是非多心不清净的人,最怕喜欢挑拨是非的人,最怕嗔恨心重嫉妒心重的人,也最怕愚痴是非不分的人。可是这样的人到处都是,躲都躲不开,这就是娑婆世界的众生相。

楞严经章章节节处处都指示我们明心见性,去妄见真,消除烦恼无明业障,句句珠玑,段段是黄金珍宝,是得道成佛的无上法宝。为了摆脱无明烦恼,解脱身心,不管楞严经有多难懂,我们都必须要修学,有楞严经在,佛法就不会灭,有楞严咒在,佛法也不会灭。

六、楞严经里讲想阴虚妄的时候,想象自己站在悬崖边上,足心就会感到酸涩。想酸梅的时候,口里就流口水,这一切都是妄想,被境界所骗了。众生把接触的六尘境界,都当作是自己的,结果被六尘境界所拘碍住了,不得自由。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是自己忽悠自己,自己欺骗自己,结果却很凄惨。众生无始劫以来把色身当作我,结果色身拘碍不得自由,苦恼无边,都是妄想作祟,虚生浪死。

世尊在楞严经第十卷这一段里全部都在讲五受阴的虚妄性,这些虚妄性有五种:由自己及父母的妄想感应和合所生之身,为坚固第一妄想;由妄想产生的苦乐与顺益违损感受显现,为虚明第二妄想;由妄想着相取形的念虑激荡的心理情绪,为融通第三妄想;由妄想诸行相续导致的持续性生理变化,甲长发生、气销容皱,为幽隐第四妄想;由妄想熏覆构成的隐藏性精明心识串习,见闻觉知等机能,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第一种妄想,叫作坚固妄想,佛说色受阴,这个色阴是第一坚固妄想所形成的,佛说色受阴是妄想形成的,不是真心,不是精真。第二种妄想,叫作虚明妄想,虚明妄想佛说这个是众生的受受阴,都是妄想,都是虚妄的。第三种妄想,叫作融通妄想,融通妄想是众生的想受阴,也都是虚妄的。第四种妄想,叫作幽隐妄想,这是指众生的行受阴,色阴和识阴非常微细的运行状态,都属于行阴。第五种妄想,叫作颠倒微细精想,识受阴就是第五颠倒微细精想,微细精想就是佛在说的识阴。

七、楞严经五十阴魔境界

原文: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释:佛说:阿难你应当知道,你坐在道场当中,把一切的思想念头都消除了,念头如果灭尽了,没有任何念头的识心,对于周围的一切法却很明了,不管是动还是静都不会动摇,不管是记忆还是遗忘都是一样,没有念头。住在这样的境界就会入到三摩地中,就像眼睛明亮的人能看清一切境界,却处于非常黑暗的环境里,识精非常精明清净,心却见不到如何光明。这叫作色阴区宇,被色阴所遮挡着,不见物色,不能突破色阴,如果能突破,黑暗就不会成为见色的遮障了。

如果眼目开明,朗照一切,十方世界就会洞然明朗,再也没有幽暗,一切色法都会显现在眼前,这叫作色阴灭尽,没有遮障了,这个人就能超越劫浊。观察处于色阴区宇之内的人,为什么不能突破色阴能被黑暗遮止,就是因为有坚固的妄想,妄想色阴为真实不可坏的法,坚固的执著不舍。

原文: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释:阿难,你应当在这种境界当中,再精细的参研,微妙的四大不再互相密切联结不可分,四大松散之后一瞬间,身体就能冲破阻碍,不被四大所局限。这种情况是识精流注到境界上产生出来的,这是暂时的识心功用,并非证得了什么圣人的境界。没有证得圣果,不把生灭的识精当作圣心,这样的情况介绍好境界;如果认为自己证得了圣果成为了圣人,把识精当作不生灭的圣心,就会受到众多的魔扰。

阅读佛经要前后文对照连贯的看,不能截取某一段落某几行字,就执取其中的意思,这样容易断章取义,误解佛法。这段既然是在讲五十阴魔的内容,就是指修定当中的各种虚妄境界相,非真实境界,不应该把里面的修定境界执为真实而究竟,对这种境界不要生起执著心,免得入于魔境,不能自拔。

这里描述的都是禅定境界,而禅定境界就是意识心的境界,不是真心的境界,因此也就不是明心开悟的境界。这段都是描述打坐即将冲破色阴区宇的禅定境界,五阴意识心还在色阴里,没有超出色阴和受阴的局限。因此佛说,不能把这种境界,当作圣证的圣境界,所以这不是开悟境界,应该再接续往下修行,不要执著此境界为真实,如果执著就要入魔。这是整个段落的大致意思,并没有涉及到明心开悟,外道也都能修到这种境界,不足为奇。

修定显现出来的境界是意识心的妄想境界,是暂时而有的禅定境界,不管意识心多么清净,尽管没有念头,没有妄想,仍然是禅定当中的意识心,外道都能修到这种境界。因此佛再三叮咛,不要作圣解,这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不要执著为明心开悟的成圣境界,否则就要着魔。

佛经的语言稍微晦涩一些,比较难懂,因此误会都是难免的,所以大家不要轻易的认为自己所理解的一定是正确的,那都不一定。为什么学佛修行禅定容易着魔呢?因为执著某种境界为圣,取着某种境界为真实,有执念就会容易入魔,心要发狂。佛陀说过,凡所有境界都是虚妄。所有的境界都是意识心的境界,真心没有境界,寂静极寂静,祂不管你打坐不打坐,不管你清静不清静,不管你有念与无念,什么都不管,无论怎样祂都依然故我,这是多么清净的一颗心。

很多人都把修定的境界当作开悟,还有的人认为开悟必须是把所有的识心都灭掉,连意根也灭掉不起作用,才是真正的开悟境界。我们想想这有什么过失?这样的开悟,是谁开悟?悟了什么?在这个境界里没有人,没有五阴七识,只剩下如来藏,显然是阿罗汉的涅槃境界,与开悟没有关系。况且一个凡夫不可能通过修定直接就能把意根灭掉,证得俱解脱大阿罗汉,马上就入到无余涅槃里,即使灭掉五识也是极其困难的,意识更难灭掉了,更何况要灭掉意根。

有人总是执著根尘脱落是开悟境界,可是根尘脱落时,没有根,也没有尘,根尘不到一起,那当然也就没有六识心了,如果这就是开悟,那么是谁开悟呢?把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当作开悟,可是这时到底是悟个什么呢?这种境界与如来藏的关系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没法证明是开悟境界了。大家错解误会佛法,究其原因,根本问题还是虚妄法和真实法没有分清楚,没有搞明白,福德智慧还不足,还有烦恼业障严重的遮止,障碍福德和智慧的增长,所以真妄法还不能真正的领会贯通。

真心和妄心各有其不同的体性,比如说,觉有真心的觉和妄心的觉;平等有真心的平等和妄心的平等;清净有真心的清净和妄心的清净;离相有真心的离相和妄心的离相;有为有真心的有为和妄心的有为;无为有真心的无为和妄心的无为,等等很多。总而言之,大家学法,都是很难分清真和妄,常常混淆不清,往往误会很多,这是因为菩萨六度条件还不具足,具足以后就有智慧分辨出真妄二者的体性,悟道就快了。

八、问:万法是如来藏根据各种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各种缘,就算如来藏本有万法的种子也不能产生万法了吗?意触法三缘和合而生意识,那么在这里可以改成如来藏借助因缘而生万法了?

答: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是如来藏借助于因缘用七大种子和业种出生一切法。如果没有缘,就不会生法,如果没有因,只有造作的业种子,还是不能生法。虽然如来藏里本有七大种子,如果没有意识心出生的缘,就没有意识心,所以意识心在五种情况下能灭,或者是不出生。如果意根对五蕴世间的执著性灭了,六识都会灭去不出生,甚至连意根自己也可以灭掉,阿罗汉就灭了意根入到无余涅槃中。虽然如来藏里还有种子,却什么法也不能出生,因为意根不攀缘三界法了。

补充说明

这本讲解楞严经的书,是根据众多弟子祈请回复而汇集起来的段落释义,不是按照全文由前至后系统全面的讲解。因为每个弟子请教的内容不同,因而汇集起来显得不够系统化,只是为了让喜爱楞严经的大众在修行上,能早日有个依止和借鉴,故先以节选形式汇集成书。目前只汇集一本,以后待有时间,修行再增进之后,将系统全面的讲解楞严经,把未尽之处补充修订完善,望大众耐心等待。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