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奥义
第五章 第五卷二十五圣所悟圆通法门
一、原文: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骄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释:世尊对诸大菩萨及阿罗汉们说:你们诸大菩萨和阿罗汉,在我佛法中出生,修成了四果无学,我现在问你们,你们每个人在最初发心修学想证悟十八界的时候,是以哪个界为圆通法门,用什么方法修行,证入了三摩地?
憍陈那五个比丘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们在鹿野苑及鸡园,亲眼看见如来您最初成道,为我们讲四圣谛苦空无常无我,我们在佛的音声上证悟了四圣谛。佛问我们五个比丘对四圣谛理的修证情况时,我们说刚刚证解了四圣谛,于是如来就印证了我们是阿若多,于佛的微妙法音悟明秘密圆通。我们从音声这个声尘上,证得了阿罗汉果。佛问圆通法门,就像我们所证得的那样,在音声上证悟是最殊胜的。
憍陈如五比丘是从十八界中的声尘界上悟得圆通的,其他二十四圣分别从各个尘界上悟得圆通。
憍陈如五比丘,从佛刚开始出家去雪山修道时,就跟随着佛陀一起修道。那时候佛陀是跟随外道修四禅八定,所以憍陈如也一直跟随佛陀修习四禅八定,没有其它修行方法。当佛陀证得四禅八定以后,也没有获得解脱的大智慧,也没有成佛,世尊就知道,只一味的修习禅定不能得解脱,这不是解脱成佛的修行方法,于是就舍弃了一味修定的方法。
那时候佛陀一日只吃一麻一麦,饿得皮包骨,佛陀就意识到单纯的苦行也不能得道,于是舍弃苦行,到泥连河边沐浴。出浴后就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羊奶,喝完羊奶以后,世尊就到菩提树下重新参究佛法。憍陈如五比丘一看佛陀不修禅定,也不修苦行了,就认为佛陀退道了。于是五比丘离开佛陀,到另一处单独修行。
直到佛陀成道以后,找到五比丘,教导他们四圣谛理,他们马上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五比丘为什么证果这么快呢?因为他们跟随佛陀修习四禅八定,有甚深的四禅八定禅定基础,禅定非常好,戒律也守持的非常好,心细,思惟深透,一听佛陀讲法,瞬间就能在禅定中观行出无我真谛,就证果了。所以说只有在戒定慧具足时,才能证果。
如果他们没有禅定基础,闻法之后,既要修习禅定,又要理解思惟佛法,然后才能在禅定中思惟观行,指不定什么时候能证果,直到禅定具足,思惟观行才敏捷而深透。所以佛法的成就离不开戒,离不开甚深禅定,也离不开观行智慧。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成佛,也离不开最初跟外道所修习的四禅八定,没有四禅八定的基础,佛陀不可能悟道成佛。
所以说苦行虽然不是道,但是离开苦行也没有道,适当的苦行,能培养和保持道心,能培养和保持出离心,贪图享受很难有出离心,很难有道。外道的四禅八定虽然不能解脱生死,但是离开四禅八定也同样不能解脱生死,不能成就佛道。
二、原文: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释:优波尼沙陀立即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我也观察佛陀最初成道以后对比丘们讲法,我选择修白骨观,观色身的不净,心里生起了对色身很大的厌离心。悟到了一切色法的本性,都是从不净的白骨色相化为微尘,逐渐归于虚空,悟到空和色都无,成就了四果无学位。如来给我印证为尼沙坨(微细色)。观行到最后,六尘的色相在心里消尽以后,微妙的色相所含藏着甚深秘密,我从色相上证得阿罗汉。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观察色身不净最为根本。
优波尼沙陀修白骨观,观色身的不净,把色身观成了白骨,又把白骨观成了微细的色尘,最后微细的色尘消失,成为了空无。这一切的观行都是在甚深的禅定当中进行的,所观行出来的白骨属于定果色,他人不可见,只能自己在禅定中慧眼见,这个见不是肉眼见,否则他人也能见了。他在定中见到白骨以后,继续观行,把白骨观行成最微细的微尘,接近于虚空的微粒,最后就化为了无,心里色和空都没有了,全部都空了。这些境界都属于定果色,是三昧境界,有定有慧,依此三昧境界,就能解脱出三界。
如果没有禅定,就来观行这些法,只能用意识想象一下,但永远想象不出白骨和微尘,更不能把微尘化为空,并且把空也空掉。所以定慧等持叫作实修,实修的结果才叫作实证。一切法的修证都是如此,没有其它捷径可走,禅定是躲不过去的。
优波尼沙陀把色相看成空,并不是看见微细色相变成了虚空,成了空无,而是他证得色身是空的,内心的认知改变了,思想观念转变了,大智慧境界出现了,出现了定慧具足的三昧境界。在证道的三昧里有定有慧,在定境中出现了定果色,色法变成了空,空和色都消失,一片空无。但是出了定境以后,优波尼沙陀见色还是由四大种子组成的色,不会把色变成虚空,因为色与空是对立的,色不能析成虚空,虚空不能合成色,再微细的色尘也不能变成虚空,成为空无。
三、原文: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释:香严童子这时候就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我听见如来教我仔细观察一切诸有为相,我离开佛以后就开始一个人在寂静处观行思惟。有一天看见几个比丘们在烧沉水香,香气不知不觉的飘过来进入我的鼻子当中。我就观察这个香气,心里思惟这个香气不是从香木中来,也不是从虚空中来,不是从烟中来,也不是从火中来,香气消失了以后也不附着在任何物上,没有任何去处,香气来的时候,也找不到一个来处。
想着想着,我的心念都没有了,所有的意想都消失了,就证得了四果无学,漏尽成阿罗汉。如来印证我得了香严的称号。从此以后,世间的尘气在我的境界中就不存在了,微妙的香气微密圆妙,我从香严上证得了阿罗汉。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以香严最为上首。
香严童子在观察香气的时候,定力非常深细,思惟很灵敏细致,观察入微,以至于发起了三昧。香严童子思惟:沉水香气是从什么地方过来的呢?如果是从香木上过来的,那么香木所在之处应该都有这样的香气,可是香木不点燃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香气;如果香气是从虚空来的,那么虚空常在,香气应该常存才对,可是却不是这样;如果香气是从烟中过来的,可是普通木材的烟中却没有这样的香气;如果香气是从火中来的,可是其它的火中却没有这样的香气。最后确定香气来无所来,去无所去,香气是空的,于是心就空了,所有的烦恼都脱落尽净,证得了阿罗汉果。
证得阿罗汉果最低要具足有初禅定,最高要有四禅八定,有这样深的禅定,心思是非常细密的,观行都是现量观行,没有情思意解,没有想象和揣测。意识的思惟作用非常少,意根的思量用得非常多,所以解靠意识,证一定是依靠意根。意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解,意根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所以是证;意识的解粗而略,无法细致入微,意根的证细致入微,深入表里,知其来龙去脉。所有的三昧智慧境界都是意根与意识同证,定慧具足。
四、原文: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释:药王和药上两位法王子以及在会中的五百梵天众,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们兄弟两人从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做良医,我们口中品尝这个娑婆世界的药草药材和金石之类的东西,数起来有无量之多。所以我们能够知道这些药材的苦味、酸味、咸味、淡味、甜味和辣味,以及这些味尘和合在一起的混合变异味。这些药材是凉性的还是热性的,有毒还是无毒的,我们全部都能知道。
自从奉事供养如来以后,逐渐了知这些味性既不是空也不是有,既不是属于身心上的,也不离身心而有。我们参究味尘出生的因,所以就开悟了,承蒙如来印证我们兄弟二人,并且取名为为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在此大会中,我们是作为法王子来参与法会的,因为辨别味尘的起因而觉悟诸法,悟明诸法的真实相,登上了菩萨之位。佛问我们修学的圆通法门,就像我们所证得的那样,是以辨析味尘出生的因,为第一圆通法门。
药王药上二菩萨是从六尘中的味尘入道,修到了法王子的阶位,成为离佛最近的等妙觉菩萨。在长期接触品尝药材味道的过程中,起了疑情,想探究味尘的由来,探究来探究去,找不到味尘的来处和去处,于是证得了味尘是因缘和合所出生的法,非空非有,空非真空,有非实有,是如来藏依缘幻化的产物。于是般若大智慧出生,被佛印证和授记,成为法王子,即将成佛,继承佛位。一切万法,如果在甚深的禅定中去探明起因,因缘时节成熟的时候,都会证得小乘的空和大乘的空,明了其中空有不二,非一非异的微妙关系,从此再也不被诸法所迷惑。
五、原文: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今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释:跋陀婆罗与他的同伴十六名菩萨大士,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们是在威音王佛那时候闻到佛法出家修行的,在一次僧人们洗浴的时候,我也随着按照次第进入浴室。在洗浴的时候,忽然间就悟到了水的因缘,它既不能清洗尘灰,也不能清洗身体,在洗浴的中间并没有什么事发生,水是水,尘是尘,身体是身体,互不相触、互不妨碍,没有相生相克之事。于是证得一切法空,并没有什么法能够得到和拥有。
我把一切法都看空已经成了习惯,生生世世不能忘记,遇到任何法心里都是空,一直到今世跟随佛陀出家修道,证得了四果无学的果位。佛给我取名叫作跋陀婆罗,因为洗浴时的妙触,而心地开明,坐到佛子的宝座。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那样,以触尘作为最上的圆通法门。
为什么水不能洗尘也不能洗身体呢?因为诸法无自性,无情物的色法更是无自性,因此水并没有洗尘洗体的功能作用,尘被清洗下来,并不是水的功德,身体变得清洁了,并不是水的功德。水与尘了不相触,水与身体了不相触,同理,身体与尘也了不相触。既然色法之间本没有交界,那就不能互相改变什么。可是结果呢?尘确实是被洗下来了,身体确实被洗干净了。这也确实是神奇的事,所以跋陀婆罗证得了诸法本性,就把这神奇事叫作妙触,并且把这妙触的证量宣明了出来,让众人知,以启发众人都能证此妙触。
但是要想证得这个妙触,要有甚深的禅定,离开禅定就没有任何证量,情思意解出来的没有实际功德受用,说食不饱。禅定深的时候,疑情才能深,能随时随地在疑情中,遇到相应的缘,敛念深思,就能悟道。之后,知其然,也会知其所以然,三昧现前,大智慧生起,甚至大神通显现,实证者皆如此。
六、原文: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燃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者。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惟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释:大迦叶和紫光金比丘尼等人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过去某个劫,出生在这个世界中,遇到一尊佛出世,名叫日月灯如来,我与此尊佛亲近,听闻佛法跟随佛修学佛法。日月灯佛灭度以后,我就供养佛的舍利,并且为佛燃烧长明灯,延续佛前的光明,又用紫光色的金子涂画佛像。从那时候以来,我生生世世色身常常布满紫金光色,这位紫光金比丘尼就是我那时候的眷属,跟我同时发心供佛修道。
我常常观察世间,六尘境界是无常不可靠的,总是在不断的变坏,所以我对一切境界心常空寂,渐渐的修出了灭尽定。在灭尽定中身心不动,经过百千劫犹如一弹指的时间。我因为能空掉一切法,成为了阿罗汉,世尊说我是头陀第一。我以微妙的开启我智慧的光明,消灭一切烦恼漏。佛问我修行的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那样,空法为最上第一。
大迦叶阿罗汉有三个特征:一,由于用紫金涂佛像,生生世世全身都是紫金光色;二,生生世世行头陀行,少欲知足;三,心常空寂入灭尽定中。大迦叶在深定中观察六尘的无常生灭,所以心是空寂的,对于世间没有任何希求和乞求,灭去执取心,才能入灭尽定中,不但意识不知一切法,意根对一切法也是无受无知,能随时随地入无余涅槃而不入。现在还在鸡足山入定,等待五亿多年以后弥勒佛下生,把释迦佛的金缕袈裟转交给弥勒佛。
心空是最有力量的,能降伏一切法,不被一切法所降伏。为什么心能空掉一切法?因为一切法本身是空的,所以心根本求取不到任何法,这样就不得不空。既然心都空了,还有什么法能系缚得了空了的心呢?还有什么法能征服得了空了的心呢?谁都奈何不了心空的人,一切法在心空的人面前都失去了威力,无所能为,而心空的人能为一切法,成就一切事业。
七、原文: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释:阿那律陀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我刚出家的时候,总是喜欢睡眠,如来就呵责我,说我像畜生似的贪睡。我听到佛的呵责,忏愧自责,七天不睡觉,熬坏了双眼,世尊您就教我修行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金刚三昧修出来以后,我不用肉眼就能看见十方世界的景象,非常精细真实,洞彻无碍,就像观察自己手中的庵摩罗果一样,如来印证我成为了阿罗汉。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那样,由原来眼睛向外看物,反过来向内看,观察能见色的根源,证得了色空我空,成为四果无学,这是我所修证的第一法门。
阿那律陀修这个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每天用心眼反观能见色到底是什么,是如何见的色,禅定越来越深,观行智慧越来越深,最后找到了根源,三昧出现,天眼通随即现前,成为四果。修行时戒定慧完全具足,非常精进,金刚三昧必然现前。这就是实修的样板,不是像有些人那样精进学一些知识就满足,以为到家了,慢心炽盛却一无所是。靠意识积累的知识,犹如空中楼阁,死后什么也没有,意根一贫如洗的与如来藏一起去到后世,能有什么?
八、原文: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释:周利槃特迦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对经文和偈颂不能很好的诵持,记忆力不好,最开始遇见佛时,听见佛讲法,我就跟随着佛出家修道了。我想背诵一句偈子,在一百天当中,背得了前边的内容,就忘记了后边的内容,背得了后边的内容,就忘记了前边的内容。佛怜悯我的愚痴,教我安居在一处,专门调出息和入息。
我就开始观呼吸,越观呼吸,呼吸越微细,以至于渐渐呼吸断尽,进入四禅定。出定后再观察呼吸的生住异灭,以及一切身行刹那的生灭,一切行蕴的刹那生灭,心就豁然开明,证得了诸行的空和五蕴的空,心对五蕴世间再也没有滞碍了,于是烦恼断尽,成为四果大阿罗汉。住在佛座下,被佛印证为无学位。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反观自己的呼吸渐渐深入,顿入空无,证得诸行都是空,这是我修证的第一圆通法门。
周利槃特迦对于法理比较愚钝,没有忆持力,佛知他的根性,教他观呼吸方法,证果方法不是从理论入手,而是在实际的身行上入手,观呼吸心逐渐止在呼吸上,禅定越来越深,心越来越细,呼吸也越来越细,细到一定程度就断了,于是周利槃特迦就观到了呼吸的生住异灭的现象,再逐渐观行到五蕴身运行的生住异灭的现象,就证得了五蕴诸行法的空,证得了阿罗汉果。
所以实修是要身体力行,一定要心止一处才能起观行的智慧,定慧等持,才能证得三昧,得法眼净,超越生死得解脱。观行力不足的人,应该多修习禅定;修行不得力的人,仔细寻找原因,适当的调整自己修行的方向和方法,一门深入的修行,才能有所成就。真修行根本不是耍聪明能成办的,必须脚踏实地,步步有脚印,不下决心修出禅定,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九、原文: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齝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释:憍梵波提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回答佛说:我从前造过恶口业行,在过去一个时劫里讥笑过一个出家人,说他吃饭像牛嚼草似的,从此就受了五百世牛的果报,以后生生世世吃饭就像牛嚼草一样。后来遇见佛的时候,佛教给我一个修行方法,叫作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按照佛的教示修行,就灭了心行,看一切法都是空,不起心念。
于是入到三摩地中,观察对味尘的知性,即没有自体也不是什么物,是空的,这个念头一起就超越了世间的所有烦恼,心得清净了,在五阴身内身心都得脱落,没有了身心世界,对五阴身外的世界也得心空,没有了世界。这样内心就远离了三界的有法,就像鸟出离了牢笼,烦恼污垢都消除了,一切尘境都消失了,法眼清净,成为四果阿罗汉。如来亲自印证我达到了无学位。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接触到味尘,就观察对味尘的知性,然后把知性观空,我以这个法门为第一圆通法门。
凡是证果之人,无不是在定中深细极深细的思惟观行,证得五蕴空十八界空,从而身心俱空,破除四相。只不过空的程度不同,破除的相层次不同,证果的果位有所不同而已。根本没有不持戒不修定不会观行能证果的,证果的人三十七道品都满足,没有依靠意识的思惟推理分析而证果的,没有证果以后仍然烦恼深重,到处造恶业如凡夫一般的。心空之人不见法,不见有什么法值得去造恶业的,所以心还在着相不空之人就一定没有断我见,初果向也不是,何况初果。
憍梵波提过去造作的口业,讥笑出家人,感召到那么大的恶业果报,现在很多人烦恼都深重,对出家人造作的恶业远远大于讥笑讽刺很多倍,后世的果报肯定要远远大于憍梵波提很多倍。这些无知的人该怎么办,自己考虑掂量清楚,但是很多人因为无知是不会认真去考量掂量的,只有去受这些恶业果报了,所以三恶道众生前仆后继,永远不会断绝。
十、毕陵伽颇蹉尊者修行经验
原文: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释:我刚开始发心出家的时候,跟随着佛入道修行,经常听佛讲一些世间不可乐着的事情。有一次在城市中乞食,心里思考着修行的法门,走在路途上,不小心被毒刺刺伤了脚,全身都觉得疼痛。我的心念当时就有一个知,知道这种深深的疼痛。意识虽然知道自己(身识)很痛,可是也知道自性清净心并不痛,祂没有痛觉。
我又思惟到:我一个身体难道有两个觉知吗?这样疑情生起,摄持住了心念不往外驰散,不久,身心突然都空了。以后在二十一天当中,所有的烦恼都空尽断尽了,成为四果阿罗汉。后来得到佛陀亲自印证,修到了无学位。现在佛问我能够通达佛法的修行方法,像我所修证的那样,内心里只有觉观,思惟一个法义,忘记了色身的存在,这样住在禅定中,智慧出生,证得了无我,得阿罗汉果。
感觉身体疼痛的知以身识为主,身识知疼痛的触尘。还有一个知,是意识的知,意识一方面知身识的知,知道身识现在深深的疼痛着;一方面知疼痛的细相,主要是心痛不舒服的痛觉苦恼,再知意识自己的心痛,就是意识的证自证分,是反观自己的知。因为尊者一心在修行上,虽然身体很痛,但是他的心念却是清净的,在痛中思惟一个不痛的,疑情生起,于是就住在深深的疑情中,禅定就出现了。在禅定中他经过深细的思惟参究,既然一身中没有两个知觉,那么身体上的知觉就是不痛的真心如来藏的,不是意识和身识的,意识身识以及五阴身都是空的,于是证得了五阴无我。
之后由于他的专注力觉知力,初禅生起,在二十一天里次第断除了烦恼,成为无漏的大阿罗汉。这就是证果和明心的修行过程,实修实证的过程。戒定慧三学具足,尊者的戒行肯定是圆满的,禅定生起,最后解脱智慧才能出生,得证解脱。
他的修行经验介绍里,没有一丝理解的成分,都是实际修行的体悟。不像现在的某些人,全靠意识心对接触的法义的理解,把理解的东西当作证悟。连解悟的边都不沾,就认为自己证悟了。这样所谓的证悟,悟后的见解,仍然是理解出来的,没有一丝豪是自己现前观察体悟出来的。
如今世间人的根器,与过去时代的修行人根器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没有一点点禅定功夫,却大谈理论,好像都是自己证得的。纠正了多少年,还是原来的老样子,这都是我执的表现。
十一、原文: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释:须菩提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无始劫以来,心都一直无碍地通达一切法,自己回忆无始劫以来投生的次数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多。这次投胎最初在母胎里时,就知道世间是空寂的,如是乃至于也知道十方世界都是空寂的,无一法存在,我也辗转教导众生证得诸法空性。
承蒙如来的教导和加持,我悟得了自性觉体的真空,悟得这种空性越来越圆明时,于是就成为了大阿罗汉,顿时就悟入了如来宝明空海之中,与佛的知见相一致,被佛印证为四果无学位。在心地的解脱功德上,和心性所达到的空的程度上,我在佛弟子中第一。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那样,一切的有相都化为了非有而空掉,并且能化空的心和所化空的法都消尽、都空掉,原来的有法现在反过来都没有了、都空了,我是以这个法门为第一圆通法门。
须菩提无始劫以来心得无碍,心地没有任何遮障,具足了六神通,包括宿命通,所以在母胎里,就知道一切法都无,是空的。当然这个知一定是意根知,无始劫以前意根就证得空,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什么身份,须菩提都知道空。那么在母胎里意识出生之后,由于没有遮障,意识也知道万法空,意根先知,意识后知,这样才是真知究竟圆满的知。
须菩提所悟得的空,大小乘都包括了,所以须菩提既证得了四果阿罗汉,又顿悟如来宝明空海,与佛知见同。从这里看出须菩提至少是八地菩萨,已经证悟了两个无量劫还多。其实据佛经记载,须菩提是佛再来者,佛的十大弟子都是佛身示现阿罗汉相,与佛陀共同度化娑婆世界众生。
十二、原文: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释:舍利弗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无始劫以来,无论见到什么法,知见都是清净的,没有染污。像这样带着清净的见地受生有恒河沙数那么多次,世间和出世间所发生的种种变化,我一见到,就知其因缘,通达其根源没有任何障碍。今世我在还没有出家时,有一天走在路上,遇见了迦叶波三兄弟在一起谈论佛说的因缘法,我一听就悟到了心是无边无际的。于是我就随同世尊出家,我的见地越来越圆满明妙,对一切法都无所畏惧,成为了四果阿罗汉。
我作为佛的长子,随从佛的教导而出生,从佛的法中化生出来。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心的见地发出大智慧光,大智慧光引导着我的见地越来越圆明。这就是我的第一圆通法门。
舍利弗被称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处处都能显示出舍利弗的大智慧,其见地纯正圆明,通达没有障碍,见法即知底源,不落到世俗相中,不沾染世俗知见。带着这样的清净大智慧受生已经无量劫了,那说明舍利弗的证量远远超过了八地菩萨,据佛经中记载,舍利弗等佛的大弟子都是古佛再来,配合释迦佛弘化娑婆世界有缘众生,共唱一台大戏。
十三、原文: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合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释:普贤菩萨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已经曾经为恒河沙数的如来作过法王子,十方如来都教导自己具有菩萨根性的弟子修行普贤行,这个普贤行是从我开始立名的。世尊,我能用心听,来分别众生都有哪些知见。如果在其它佛国土恒河沙那么远的界外,有一个众生心中生起了想要修学普贤行,我当时就乘着六牙象,化现出百千万个分身,都到那个人所在之处。
纵使那个人业障很重,怎么也看不见我,我也要在暗中为他摸顶,以此来安慰他保护他,让他所修的普贤行得以成就。现在佛问我修行的圆通法门是什么,我就来说说我能修出圆通的根本原因,就是用心来闻,明了众生内心的想法愿望,能够自在的分别众生的心念,这就是我修行的第一圆通法门。
十四、原文: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提。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释:孙陀罗难陀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回答佛说:我刚出家时,跟随佛陀入道,虽然戒律守持的很好,但是禅定不太具足,心常常有散乱的现象,所以没有断除烦恼,没有达到无漏。世尊教我和俱絺罗观行鼻头出入息时散发出来的白气,我最初开始在定中仔细的观行,经过二十一天,就看见鼻子中吸入呼出的气息像烟雾一样,对于身心心里都明明了了,能圆满洞察大千世界到处都是空虚的清净的,犹如琉璃一样清澈透明。
这时鼻间的气息变成了白色,心量打开了,智慧涌现,烦恼断尽。所有的出息和入息都化作了光明,照耀十方世界。我就这样证得了阿罗汉果,世尊授记我将来会成就佛道。佛问我圆通法门,我观呼吸,观察深细时把气息熄灭了,气息断灭久了以后,内心的智慧就出生了,认清了鼻端的气息以及五蕴十八界都是空的、虚幻的,智慧圆满了烦恼就断尽,我以此方法为第一圆通法门。
孙陀罗难陀在最初观气息时,已经证得了初果或者二果,但是禅定并不是很好,心有散乱,没有初禅定,就不能证得三果。观鼻端气息以后,禅定越来越深,定力出现,观察深细入微,就观察到了鼻端的气息像烟雾一样。定力不足就不能发现这个现象,平时看不见的空气和气息,这时就看见了,是非常微细的如烟雾一般,说明气息也是物质色法,由各种四大微粒组成,只是太微细,没有甚深禅定的人心粗不能见到。能见得到微细的法,就是大智慧,因为开启了大智慧,就在内观透了身心,在外洞明了世界,知道了世界身心的虚幻不实。神通出现,烦恼断尽,成为四果大阿罗汉。
十五、原文: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狮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我无始劫以来智慧超群,辩才无碍,为众生宣说五蕴世间的苦空无常无我四圣谛,能深深的了达诸法的真实相。因为有这样的大辩才,就连像恒河沙一样多的如来秘密法门,我都能在大众中非常微妙的开示出来,于这样甚深的法无所畏惧。世尊知道我有大辩才,示教我充分发扬我的无碍辩才,用音声来说法教化众生,这样我在佛前就能够帮助佛转法轮度众生。因为我善能狮子吼,就得成了四果大阿罗汉,世尊印证我在佛弟子中说法第一,没有超过于我的。现在佛问我修证的圆通法门,我是以我说法的声音来降伏怨魔,消灭了一切烦恼。这就是我修证的第一圆通法门。
富楼那不仅智慧甚深,语言表达能力超强,因此无始劫以来一直帮助佛转法轮。他断除烦恼证得四果大阿罗汉,也能宣说如来秘密法门,因此其修证程度相当于八地以上菩萨的证量。佛的这些大弟子都是有来头的,都是诸佛菩萨来倒驾慈航,故意示现声闻众,以助佛弘法。
这些大弟子都有大神通而不轻易示人,显现与普通人差不多,甚至在饥荒时乞不到饮食,富楼那宁可吃牛粪,也不用神通变现饮食,佛也不允许目犍连他们用神足通飞到到北俱芦洲去乞食。其实这些大阿罗汉们完全可以不吃饭,但为了表法,示现与普通出家人相同,度化这些比丘,所以都不能用神通。这也是为后世的出家众着想,免得后世的出家众没有神通而被众生讥笑,让众生们造恶业。
十六、原文: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释:优波离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回答佛说:我亲自跟随佛陀,半夜里翻越城墙去雪山出家修道。我亲眼所见如来六年的辛苦修行,亲眼见到如来降伏一切魔障,制伏了一切外道,解脱对世间种种贪欲的烦恼漏。我承蒙佛陀的教戒,严守戒律,乃至于出家人应该具足的三千个威严的仪表,八万个微细的梵行,心性上的恶业和过去生造作的恶业种的遮障,全部消除,心得清净,身心得到了寂灭,成为了阿罗汉。
我在如来比丘众中持戒第一,是比丘戒律的楷模和表率,佛亲自印证我身心清净,在持戒修身方面,大众推崇我为第一。现在佛问我圆通法门,我是因为首先约束身体,于是色身就得到了自在,无论如何都不犯一切比丘威仪戒律。约束身行之后,再次第约束心行,于是心就通达了五蕴世间,最后我的身心对于世间一切法就通达无碍了。我是以持戒修身修心为第一圆通法门。
在佛陀在世的正法时期,持戒圆满就能证果,直至成为四果阿罗汉,在末法时期,由于众生根器漏劣,以及生存环境的染污,只有持戒一法是不能证果了,必须戒定慧齐修,都圆满了才能证果。如果不遵守戒律,就更不能证果了,心地浑浊不清净,是无法出生禅定和智慧的。
十七、原文: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释:大目键连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第一次在路上乞食,遇见优楼频螺、伽耶那提和三迦叶波三兄弟,他们一边走一边讨论世尊讲的因缘法的深义,我一听马上就悟道,通达了因缘法。是如来恩赐我四果大阿罗汉,我顿时就袈裟披身,须发自落,内心大智慧光显现了出来,就像洗刷污浊的水流一样,久久施功,浊水才变得清净了。这就是我成就的第一圆通法门。
大目犍连自我介绍的修行法门或者叫作体会,是最简单的,为什么这么简单呢?因为前世都修过了,意根都已经证过无数次了,今世的新意识在听闻相关法要的当下,敛念须臾就证得了,不用再熏意根这么麻烦。他的意根生来就与四果大阿罗汉相应,修为极高,没有烦恼,智慧深利,只差意识了。
初果人再来人间,由于意根在前世已经证过了,新的意识没有证过,再证时,要比凡夫快,但是跟阿罗汉们比,还是很慢的。因为意根证得无我的智慧还是很浅,无明还是很重,对意识的熏染就轻微,意识的无明就重。因此再接触佛法,还需要修习一段时间才能再次证果,但比没有证过果的人要快。事实证明,在修证的过程中,不仅意识的学习很重要,意根的熏修更是重要。后世时意根就能熏染和带动意识,之后意识学习新法深法再熏染和带动意根,二者互相熏染和带动,道业进步就很快。
十八、原文: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释:乌刍瑟摩,来到佛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对佛说:我常常回忆自己在久远劫以前,心性多为贪淫。有一尊佛出世,名字叫作空王佛,告诉我说,多于淫欲的人所生之处常常有大猛火聚集,被欲火所烧燃。并且教导我每天在禅定中周遍谛观身体百骸四肢中的气息,是冷是暖全部都要观到。在这观行当中禅定生起,心神凝聚起来,不再外散,淫欲心灭除了,智慧心就出生了。我善于把淫欲心转化为智慧火,从此诸佛都称乎我为火头。
我以证得的火光三昧力的缘故,成为了大阿罗汉。于是我就发愿:在诸佛成道的时候,我要作为一名大力士,亲自降伏魔怨,护持诸佛。现在佛问我圆通法门,我以深细的观行身心上的暖触,暖触遍触身心,一切烦恼漏尽,心生广大智慧火焰,登上无上的觉悟之道。这就是我修行的第一圆通法门。
有禅定和三昧,为什么能降伏和断除贪欲烦恼呢?因为禅定能改变身心,让身心有乐触,这种乐触非常清净殊胜,超过于人间的淫欲之乐,尤其是初禅定和三禅定。人有更殊胜的禅定乐,自然是不再喜欢粗陋的淫欲乐了。获得三昧以后,身心之乐更殊胜更清净,淫欲心就变为了智慧火。所以禅定能降伏烦恼,三昧能断除烦恼,要想解脱,二者皆不可少。
十九、原文: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惟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陷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释:持地菩萨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回忆在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的时候,我作为一名比丘,常常在一切比较重要的道路关口,以及田地间比较危险狭隘的地方,有什么沟壑坑坎等等妨碍车马通过的不平之处,我都会默默的填平。在那些地方,或者建一座桥梁,或者是亲自背上一些沙土整平道路,以方便车马通过不受阻碍。像这样勤苦的为众生做事,经过了无量尊佛出现在世上。
我在这么长劫的时间里,除了整治道路,还为人负重。比如有的众生在非常热闹的地方,想要找人帮助背负重物,我就先来到他身边,帮助他拿东西,到了他指定的地方,我放下东西就走开,不会收取他任何酬劳费用。毗舍浮佛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世间多是饥荒的,我作为一个替人负重的劳力,不管要求我背东西的那个人住处有多远多近,我都是只收一文钱。或者是有车牛被陷在泥泞里,我用很大的力气,为他推出车轮,拔除他的苦恼。
原文:时国大王。筵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花。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释:当时国内的国王设立了斋饭来宴请毗舍浮佛,我就在那个时候,把佛应该要通过的道路整治平整,以等待毗舍浮佛的到来。毗舍如来抚摸我的头顶告诉我说:你应当把你的心地修理平整,那么世间里的道路就会都平整了。我听到这样的话,当时心里就开明了,明了心地与世间大地的关联,色身与世界的关系。慧眼观见色身上的微尘与造就世界的所有微尘都是相同的,没有任何差别,微尘的自性是互不相触,互不相碰的,乃至于刀兵也碰触不到微尘。我就在微尘的法性上悟得了无生忍,成为了阿罗汉。
我现在早已经从阿罗汉回心到大乘菩萨位中,听闻诸佛宣演妙法莲花,开示佛的知见,我最先证明,成为众中的上首。现在佛问我圆通法门,我是因为仔细的观察组成色身和世界的二种微尘同等无差别,根本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微尘。微尘相在我心中消灭以后,智慧圆明,成就了无上佛道,这就是我修行的第一圆通法门。
持地菩萨在遇见毗舍浮佛的时候,为什么听到毗舍浮佛的一句话就能心地开明,成为阿罗汉呢?这是因为持地菩萨在无数劫中都发菩提心,广泛的利益众生,积累了大福德,降伏了我性,禅定也甚深,悟道的因缘已经完全具足了,所以在听闻毗舍浮佛说平自己的心地,世界之地就会都平复了,他马上反思,悟到了色身与器世间的微妙关系,证得了四果阿罗汉。所以修行的人应该尽量的多累积见道的福德资粮,只要具足了悟道的资粮,在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悟道,没有障碍。
二十、原文: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释:月光童子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回忆往昔恒河沙劫以前,有佛出世,叫作水天佛,教导诸大菩萨们修习水观,我入到三摩地中观察自己的色身之中,水性湛然,无得无失。最初从鼻涕唾液开始观察,渐渐周遍全身内外丝毫不漏,一直观察到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观察到凡是在身中循环往复的水性都是相同的。我看见水大在身中,与世界外悬浮着的宝幢王刹里的水界,和世界里所有香水海里的水界,全部都一样,没有任何差别。我在那时刚刚修成了这个观行,只修到了能见到身中的大水的程度,还没有修到空去色身的境界,还有身的觉知和挂碍。
原文: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惟见清水。遍在屋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
释:我那时出家为比丘,在禅室中坐禅。有个弟子就从窗户外往室内观看,他只能看见室中满满的清水,除此之外什么也看不见。由于他还是一个孩子,对于禅修的境界还不懂,就取来一片瓦扔到室内的水中,发出击水的声音,左右看看没看到人就走了。我从禅定当中出来以后,顿时就觉得心口疼痛,就像舍利弗当初碰到危害鬼一样。我暗自思惟,我现在已经证得了阿罗汉的道果,业障已经消除了,离开得疾病的因缘已经很久了,为什么我现在忽然间就感觉到心痛呢?我这阿罗汉的果位不会有什么退失吧?
原文: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释:这时童子快速的跑到我跟前,把刚才投瓦片的事情跟我说了,我告诉他说,等你下次再见到室内有大水的时候,就开门进屋,进入水里把那个瓦片拿出去,童子答应了。我后来又进入禅定当中,童子又看见室内大水,那片瓦还在原来的地方,于是童子开门把瓦片拿了出去。我出定以后,感觉身体轻快了,与当初的觉受是一样的。
后来又遇到了无量尊佛,一直到遇到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才把色身忘记,空掉了色身。证得了色身与十方世界的所有香水海的性质都与真空相合,与真空无二无别。现在在世尊您这里得个童真的名字,参与在菩萨的法会中。佛问我圆通法门,我是因为观察水性一味的流通,没有障碍,证得了无生忍,圆满了菩提大道。这就是我修行的第一圆通法门。
二十一、琉璃光法王子介绍自己修行证悟的体验
原文: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释:琉璃光法王子马上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的两足,对佛说:我忆念往昔经过恒河沙劫以前,有一尊佛出世,名字叫作无量声佛,为菩萨们开示本来觉悟的妙明真心,告诉菩萨们,观察此世界以及众生身,都是虚妄的因缘风大的力量运转出来的,没有真实性。我在那时候,观察世界的安立,观察世间的动转,观察内心生起的念头,这些动相无二无别,都是妙真如性。我这时就觉察到了这些法的动性,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没有真实的来去,都是幻化相,在十方微尘一样多的世界里,所有的颠倒众生都是同样的虚妄。
原文: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释:如是观察乃至于三千大千一个世界内的所有众生,就像在一个器皿中装储的一百多只啾啾乱叫的蚊子,在自己心中鼓动着发出狂闹的噪声。 我遇见无量声佛不久,就证得了无生忍,立时心地开明,就看见自己到东方不动佛国土作法王子,侍奉十方诸佛,身心都发出光明,照彻一切世间没有障碍。佛问我修行的圆通法门,我是以观察风力无所依止,证悟了菩提心,进入三摩地中,符合十方诸佛所传的妙心,以此为我修行的第一圆通法门。
十地以上菩萨为法王子,不久就能成就佛道,承接佛的果位。这里介绍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形成,是由所有众生本觉妙明心中地水火风四大种子所形成,根据所有众生虚妄的业缘,产生了大千世界。众生的色身也是本觉根据众生个人的业缘,输出四大种子所形成的众生个人的色身。
大千世界的运转是所有众生本觉中的风力作用,而众生色身的动转施为、身口意行是众生自己的虚妄业缘以及本觉中的风力作用。而大千世界的安立、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变化、众生色身的动转施为以及众生识心产生的念想,这些动性都没有两样,没有差别。为什么没有差别呢?因为它们实质都是众生本觉中的风力作用。为什么有风力的作用呢?就是因为众生有虚妄的业缘,有了业,因缘现前,必产生结果,结果就是动转、流转不止。而这个业造作出来以后,存在本觉中。风大也是本觉中的一个种子功能。
众生没有业,缘就不现前,本觉中的四大不起作用,就没有世界的安立、建立和形成,众生也不会有色身的产生。但是菩萨为了成就佛道,广度众生,也不能灭去一切的缘,还要留一点东西来获取色身成就道业。
十方世界像微尘一样多的众生都是颠倒的,同是一种虚妄的业缘所产生。众生主要颠倒在对于自身和外界事物的认知不正确,从而产生不正确的身口意行,然后有了业存在本觉中,遇缘而有果报。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众生,就像在一个容器中所装的百只蚊子似的,嗡嗡乱叫。我们南阎浮提的众生在地球上,也像蛐蛐一样装在一个盒子里,啾啾乱鸣。其实都是在自心中鼓发狂闹,闹得很,乱得很。
众生由于不肯息心,又对世界和自身产生不正确的作意思惟,内心中产生各种知见、看法、觉知、感想、意见、思想、观念。因为都是不正确的,各有各的不正确法,于是产生分歧、分诤,这个世间就纷乱复杂,争斗吵闹。这些纷争、知见、感想、分别、妄见,都是众生心上的浮尘,都是心上所现的影像,并不真实。
那么这些影像是怎么现起的呢?尘相是怎么从心中产生出来的呢?琉璃光法王子通过修证,证知了这个理,证得了本觉妙明,获得无生忍。之后经过深修,成为十地等觉菩萨,能够洞彻身心世界无有障碍。他的圆通修法就是观察风力的来源,来无所来,去无所去,都是如来藏性、本觉妙明性。进入了本觉三昧定中,事与理都契合十方諸佛所传的清净妙心,不与本觉相违背。如果违背,就是错悟,悟错了。
二十二、原文: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惟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释:弥勒菩萨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回忆往昔之前的像微尘一样多的微尘劫里,有一尊佛出世,叫作日月灯明佛。我跟随那尊佛出家修道,可是心里还是注重世俗的名望,喜欢交往有声望的大家族。在那个时候世尊就教导我修习唯心识定,修习以后,就进入了三摩地中。我从此以后,历劫以来就用这种三昧奉事恒河沙一样多的诸佛,追求世间名利的心才消灭没有遗余了。
原文: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惟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惟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释:到燃灯佛出现在世间的时候,我才修成了无上妙圆识心三昧,证得了尽虚空界所有的佛国土,不管是清净的还是污秽的,都是我的心变化所显现出来的。世尊,我因为明了这样的唯心识的缘故,我的识性能够流出无量的如来,因此今世就得到世尊您的授记,处于后补佛的妙觉位。现在佛问我修行的圆通法门,我是因为仔细的观行十方世界一切法都是唯识的,识心越来越圆满明妙了,完全进入和依止于真心的圆成实性,不再依赖六识的依他起性和第七识的遍计所执性,于是得到了无生忍。这就是我修行的第一圆通法门。
二十三、虚空藏菩萨的修行法门
原文: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释:虚空藏菩萨开始介绍自己修行的法门,他是在定光佛所证得了无边身。无边身的意思是说虚空藏菩萨的身体广大得没有边际,虚空有多广大,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就有多广大,所以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叫作无边身,既能包含虚空,也能包容十方世界,因此他的名字叫作虚空藏。虽然虚空藏菩萨身体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际,但也是一个色身,既然有色身的存在,就有色身的功能作用;既然叫作色身,就有手,所以说虚空藏菩萨能手持四大宝珠。
这个四大宝珠,能照明十方微尘佛刹,一个佛刹就是一个佛国土,十方就是十方世界,十方代表着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上下,加起是十个方向,微尘就是说明数量极其极其的多,虚空中有数不清的微尘,一个微尘就代表一个佛刹,代表一个佛国土,那十方世界的微尘,就更数不清了,即使是一立方米之中的微尘,也数不过来,何况十方世界的微尘,这么多的佛刹是数不清数量的了,佛国土也是无量无边无际之多,这表明虚空藏菩萨的神力有多么的广大无碍。虚空藏菩萨手持四大宝珠,这个宝珠能照明十方佛刹,无边之多的佛国土都能够照得到。
然后化成虚空,什么化成虚空呢?十方微尘佛刹都化成了虚空,这是虚空藏菩萨所用的神力。为什么十方微尘佛刹都能化成了虚空呢?因为十方佛刹也是空幻的、不实的,虽然现象界上是有,实质上是无,也是空的,也是空幻的,所以虚空藏菩萨用四大宝珠照耀十方佛国土,立时十方佛国土都化成了虚空。这里还有特别的含义,虚空藏菩萨的四大宝珠,代表着虚空藏菩萨的大智慧,菩萨用大智慧观察十方诸佛国土,就明了十方諸佛国土都是不真实的,是如来藏依缘所幻化出来的,也是空的。
原文: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释:十方諸佛国土化成虚空以后,虚空藏菩萨又于自心现大圆镜,这个自心是指什么心呢?不管祂现什么,这个所现的现象都从哪里来呢?都从菩萨的如来藏里来,虚空藏菩萨是十地菩萨,十地菩萨还没有成佛,没有成佛时他的如来藏就不能叫无垢识,这个时候可以叫异熟识,八地菩萨以上的如来藏都叫异熟识,也可以叫作如来藏。
从虚空藏菩萨的如来藏心当中现出了大圆境,这个大圆境是用神力变化而来的,大圆境内放出十种非常微妙的、非常殊胜的宝光,十种宝光就从十个方向照到十方世界去了,十个方向就代表虚空当中的所有处所,全部是宝光相连,没有一处没有宝光照射,十方世界虚空无边无际,心上所现的大圆境当中所放出的宝光,就同时照到了十方虚空,有虚空的地方,就有宝光流注。
原文: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作佛事。得大随顺。
释:此外宝光还照到了诸幢王刹,也就是十方諸佛国土,所有的佛国土也都显现在虚空藏菩萨内心所现的大圆境之中了,这是十地菩萨的广大神力,无边的神力所致。因为大圆境是虚空藏菩萨的心所现出来的,那么十方诸幢王刹也来到了虚空藏菩萨的身体当中。为什么呢?因为虚空藏菩萨的身体无边无际的广大,也是尽虚空际,虚空有多大,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就有多大,那诸幢王刹都来到了大圆境内,大圆境是他的心所现出来的,也就在虚空藏菩萨的色身之内,也是在虚空之内,也在十方世界的虚空际之内。
这时候虚空藏菩萨的身体象虚空一样,虚空是能容纳十方世界,能容纳宇宙器世间,能容纳所有的物质色法,虚空和物质色法不相妨碍,所有的物质色法都可以到虚空当中来,都可以存放到虚空当中,都可以安立在虚空当中。既然虚空藏菩萨的身体象虚空一样,那么十方诸幢王刹也都来到了大圆境内,也就到了虚空藏菩萨的色身之内,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就像虚空一样,和十方世界的诸幢王刹不相防碍,没有遮障,因为虚空藏菩萨的色身也如虚空一样。
虚空藏菩萨介绍自己说:我身能善入微尘国土。既然十方微尘国土都到虚空藏菩萨色身当中了,那么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就能够进入到十方微尘国土当中去,就是说十方微尘国土和虚空藏菩萨的色身互相交融,没有障碍,互相融合在一起,没有防碍,菩萨的神力就是这么神妙,这样就能广行佛事,广利众生,大作梦中佛事了。虚空藏菩萨能随顺十方世界众生的因缘,广度无量众生,十地菩萨的神力我们没法想象,他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神力,因为他有极深妙的智慧,又有极甚深的禅定境界,无量无边的神通道力就能由此而发起。
原文: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
释:为什么虚空藏菩萨有这样大的神力呢?虚空藏菩萨自己介绍说:“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藏菩萨用深妙的智慧仔细的观察、观行,在定中生起智慧心,定中思惟叫谛观,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才有谛观。七地以上的菩萨念念都在定中,没有不定时,谛观的结果,证实了四大组成的色身,无依无住,没有实质的色身和色法的存在,由此深妙的智慧发起了无量广大的神通,获得了无边广大的神力。
这种无边的神力是由定和慧共同成就出来的,所以虚空藏菩萨谛观的内容就是四大无依,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子所形成的四大,然后如来藏用这个四大来广造色声香味触法,广造宇宙器世间,宇宙器世间由四大所造成,所有众生的色身由四大所构成。楞严经中佛开示四大本如来藏性,实质也是如来藏,所以说四大所构成的一切法都是无依无住的,都是幻化的,没有实质的物质色法的存在。
物质色法由如来藏的四大所生成,而四大也无所依,因众生的妄想而生,由于众生的妄想,如来藏依之,就随顺变造出四大组成的色法物质世界,这个妄想就是七识心的想,七识心的思,七识心的作意,七识心的作意触受相思,于是如来藏就用四大来生成了十方世界,十方世界是四大所成,如来藏依着妄想心,依着七识心,产生了十方微尘国土。
原文: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释:十方虚空与十方諸佛国土无二无别,都是空的,都是幻化的虚妄相,都是本心如来藏性,都是如来藏本体当中的种子功能作用,与如来藏是无二的。虚空藏菩萨证得了十方世界国土以及虚空,都与如来藏无二,都是空的,于是虚空藏菩萨就生起了甚深的无生法忍,获得了更深妙的智慧。
由于这种深妙的智慧,虚空藏菩萨就发起了更加甚深的禅定,入到定慧圆融等持的三摩地中,就具有了以上所说的神力。然后能运用神力,身入虚空,等同虚空,融入十方世界,随缘度众。既然十方世界、虚空、四大都无所依,那么虚空就能够容纳四大组成的物质色法和十方微尘世界,同时十方微尘世界也能全部都化成虚空。
虚空藏菩萨本身的虚空身是由四大组成,四大和虚空无二,都是如来藏性,是如来藏所化现出来的,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就可以象虚空一样广大无边。虚空与佛国本同,佛国也是四大组成的物质世界,也与虚空一样,都是如来藏所化现出来的,本质上也都是如来藏,所以佛国土的物质四大,也能化为虚空。虚空也是如来藏性,物质四大也是如来藏性,十方诸佛国土微尘世界也是如来藏性,既然都是如来藏性,它们就可以互相没有妨碍,全部都是空,就没有妨碍了。
十方世界可以化为虚空,虚空可以容纳十方世界;无边身菩萨的色身也可以化为虚空,也可以容纳十方世界微尘佛国土,这就是定慧圆明的大神力。此大神力由虚空藏菩萨定慧等持共同所成就的,无量无边之多的神通,都是由定慧所共同成就的,由止观所共同成就的,缺少一个,就不能成就了。
虚空藏菩萨由于于同发明,这个同就代表无二,和谁无二,都和如来藏无二,不管是四大的物质色法,还是虚空,以及十方世界诸佛国土,与如来藏都是无二的,本质是相同的,因为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虚空菩萨就生出大智慧了。于同发明,所谓的发明,就是证得了、发现了、明了了、获得了这种大智慧,明就是智慧,他悟得了四大无依,都是妄想出来的,都是生灭的。
虚空无二,佛国本同,悟得了这一点,都是如来藏的本质,都是如来藏的空性,本质都是空,所以它们互相都没有妨碍,虚空藏菩萨就这样获得了甚深的无生法忍,由获得了无生法忍这种大智慧,就有大神力。他的大神力是无比的大,微尘一样多的佛国土能融入到祂的色身当中,十方佛国土都能化成虚空,他的色身与虚空、十方佛国土、宇宙器世间的物质色法,互相没有妨碍,没有障碍,互相圆融。
原文: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释:因为他已观察到虚空是无边无际的广大,在观察中就入了三摩地,这是由慧生定,再起神通。虚空没有边,为什么没有边?如果有边,就是物质色法,虚空的本质也是如来藏性,物质色法和十方世界的本质也是如来藏性,本质是空的,是如来藏性。
菩萨观此理,就入了三摩地,三摩地是定和智慧圆融之地,表示菩萨是由智慧境界而入到甚深的禅定境界,于是就获得了广大的神力和无边的智慧,妙力圆明,斯为第一。妙力就是虚空藏菩萨微妙的神力,圆满的发明了出来,圆满的获得了奇妙的圆通道力。
虚空藏菩萨观察虚空无二,佛国本同,斯为第一。他的修行方法,一个是定,一个是慧,止观同体,观察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性,与如来藏不二,所以一切法都是空的,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那么互相就没有妨碍,互相没有障碍,能够圆融容色,他的身体能容纳虚空,和虚空一样,又能让虚空能容纳十方世界,他的身体也能容纳十方世界,他还能到十方世界,随顺着众生,随顺着佛国土,广行佛事,这就是虚空藏菩萨的修行法门。
二十四、虚空藏菩萨的无边身
虚空藏菩萨因为证得了物质色法、色身与虚空都是不二的,和谁不二呢?都是和如来藏不二的,虚空也是空,物质色法也是空,那么众生的色身与菩萨的色身也都是空。他证得了这一点以后,就生起了无生法忍大智慧,生起了甚深的禅定,发起了广大的神通,他的色身和虚空就无碍了,和十方世界的诸佛国土也无碍了,色法和色法之间也都无碍了。
为什么色法和色法之间都无碍了呢?因为所有的色法都是空的,都是如来藏所幻化出来的,没有实质的物质色法,在禅定和智慧都生起来的时候,就能在心里上空却了色法,从而大神通就显现出来了。比如有神通的菩萨,他发起神通的时候就能穿墙越壁,非常高大的须弥山,他转眼间就能穿越过去,须弥山那么坚硬的物质,那么坚硬的宝,他的色身很容易就能穿过去。为什么能穿过去呢?因为虚空藏菩萨证得了须弥山等种种物质色法都是空的,菩萨的色身也是空的,空和空之间没有障碍,没有阻碍,所以虚空藏菩萨能融入到虚空当中,十方世界的诸佛国土也能融入到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当中,当然这些都要依靠极深的禅定,发起大神通才能做得到,没有禅定一事无成。
那么十方世界的众生色身,当然也能融入到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当中,虽然色身能互相融入,但是一个众生确实有自己的如来藏,各有各的如来藏,祂们是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用的,只是色身之间没有阻碍,没有障碍。这与众生和色身上的细菌的关系不完全一样,细菌是附属在人的身上,和人的色身是有障碍的,不是重叠在一起的;可是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和其它众生的色身之间,就没有障碍,是重叠在一起的,互不妨碍,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和十方世界的诸佛国土的物质色法,也没有障碍。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证得甚深空性的人,一切物质色法对自己都没有阻碍,也可以使用神力让物质色法对其他人也同样没有阻碍。释迦佛在出生到娑婆世界之前,入母胎时,因为佛的神力无比的巨大,佛在摩耶夫人腹部的时候,可以随意到十方世界诸佛国土去,可以随意邀请十方世界的诸佛到摩耶夫人的腹部来聚会,十方世界的菩萨们,还有十方世界的护法神,都到摩耶夫人的腹部来聚会,那么摩耶夫人的腹部和其它诸佛菩萨们的色身,互相都没有障碍,这就是释迦佛和諸佛菩萨的神力。
如果我们牢牢的执著自己的色身是真实的,是真实的物质色法,那么这个色身就有阻碍有障碍,和其它的物质色法,和十方世界都有阻碍有障碍,那么我们就不能够穿越物质色法,不能透过物质色法,物质色法和我们的色身就不能无碍的融合到一起,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有障碍。当我们的心生起智慧的时候,认为物质色法是虚妄的,我们自己的色身也是虚妄的,实际上并不存在,没有实质的物质色法,都是空的、幻化的、不真实的,加上禅定的证量,就能改变物质色法,穿透物质色法,与物质色法重叠也没有阻碍。
当我们把色法空掉的时候,自己的色身和其它的物质色法就没有了隔碍,没有了障碍。当我们把色身空掉,想到另一个空间去的时候,色法的墙壁高山对我们来说,就不会成为阻碍,因为墙壁这种物质色法也是空的。修到心里把自己的色身空却,不知道有色身存在的时候,色身就像不存在一样,就可以穿山越水,毫无阻碍。当四禅八定生起来的时候,就能把色身空却,五神通现前,六神通现前,色身和其它物质色法就没有障碍,就能穿墙越壁。这些事例证明了一切色法并不是真实的,通过修定修慧,就能空却这些色法,自己就能不被自身色法和外界色法所拘碍了,身心都是非常自在的,最后就能像虚空藏菩萨那样,与十方世界融为一体。
二十五、如何理解虚空藏菩萨像虚空一样的无边身
(一)问:既然虚空藏菩萨证得了物质色法、色身和虚空都不二,可以任意十方世界遨游,那么他分辨众生的差异,分辨色法的差异,这种能力是如何的呢?是不是神通现起和了别众生色身差异不可能同时存在?
答:虚空藏菩萨虽然身体像虚空一样广大,与虚空无障碍,可是他证得的毕竟是虚空身,虽然没有形,也属于色身,那他就同时有眼耳鼻舌身意,他就能有眼识见色,既用肉眼,也有天眼,同时也用法眼,他的几种眼都很殊胜,都要超胜于普通人,见的更真实,分辨得更清楚。
他因为证得了法眼,大智慧要远远超胜于凡夫的智慧,凡夫都能分辨出一般的色法,虚空藏菩萨就更能在色法上有超强的分辨能力。他有大神通,同时也能了别众生的差异,既能见实质,也能见表面现象,不会失去如凡夫一样的肤浅能力。
(二)问:虚空藏菩萨所证得的色身、色法的“空”,能否作如下理解:其一是指色身色法是如来藏幻化的,与如来藏不一不二,此空可以理解为如来藏;其二色身色法的“空”就是愣严经中所说的“目眚,瞩灯光中所现圆影”,是虚幻的,如梦中物一样?
答:这里的空,其一是指空性心如来藏,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非常的不实在,就像魔幻师幻化的山河大地一样。其二义是指没有实质,就像虚空一样;就像灯光中的圆影,本不存在。因此物质与物质可以重叠,可以互相包容,色身可以穿墙越壁,与物质色法不相妨碍。
还可以从另一方面理解,物质色法是由四大微粒构成,四大微粒由四大种子刹那刹那生灭幻化出来的,那么物质色法就是刹那生灭幻化的,哪里有真实的物质色法呢?因为没有真实的物质色法,物质之间才能重叠,互相包涵,互相容纳。
虚空藏菩萨的无边身,要这样理解,人和畜生的色身,是实质的肉身,因此功能就受到很大的阻碍,没有神通。而鬼神道的众生,他们的色身就不是肉身,色身是微细的物质色法,他们就不太会受到色身的阻碍,有小神通。天人的色身更是微细,因此神通就比鬼神更大一些。
那么大菩萨的色身由于禅定和智慧以及福德非常广大殊胜的缘故,他们的色身就要比天人的色身更加的微细,神通道力也就更加的强大。色身越微细,越没有实质性,越虚灵,阻碍越小,德能越广大。天人的色身比较虚灵,福德比较大,色身也就更广大一些,那么有甚深禅定和智慧,有大神通的菩萨的色身就要比天人的色身更广大,更虚灵,更能容纳其他物质色法。
这样就能知道我们的修行方向是什么,是要空心,也要空身,空一切物质色法,不要贪着色身和色法,不要把任何一种色当成实有的,这样心就广大了,色身也就广大了,心能包容一切法,色身也就能包容一切色法。
二十六、大势至菩萨圆通法门
原文: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释:大势至法王子和与他相同类的五十二位大菩萨,立即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回忆古往昔时恒河沙劫以前,有尊佛出世,名字叫作无量光佛。在无量光佛后面又有十二尊佛在一劫当中相继出世,最后一尊佛名字叫作超日月光佛,那尊佛教我修习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具体的修学原理和方法是这样的,譬如有两个人不在一起,一个人一心想着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心里并不想这个人,只想逃避,这样的话,这两个人也许能相遇,也许不能相遇,也许能见面,也许不能见面。如果两个人都互相想念的话,两个人的忆念力深,一定会见面相聚。因为这样互相想念,从今世一直到后世,两个人就会形影不离,不再分开了。修习念佛三昧就是像这样的念佛,才能成就。
原文: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释:十方如来悲怜念着众生看护众生,就像母亲想念孩子一样。如果孩子避母而逃,不想见母,那么母亲再如何想念孩子也没有用,还是不能见面。如果众生的心能够想念着佛忆念着佛,在现前以及将来,一定能够见到佛,离佛不远,不用再用其它方便方法,自己就能心开见佛,悟无生忍,成就念佛三昧。就像做染香工作的人,身上常有香气,这叫作香光庄严。
我原本在成菩萨之前是以念佛的心获得了无生忍,开悟成为了菩萨。我现在在娑婆世界,摄受念佛人来归于清净的国土。佛问我修行的圆通法门,我没有其它的选择,是利用念佛的方法,把全部的六根都统摄收摄起来,心念专注忆念于佛,只一个想佛的清净念不断的萦绕于心,这样就进入了三摩地,成就了念佛三昧。我是以这种修行方法作为第一圆通法门。
这里所念的佛,寓意为众生自己的自性清净心,众生自己的本来佛,无始劫以来由于无明迷失了,现在为了不再流浪生死,要找回迷失的本心佛,靠自性佛这盏明灯指引渡出生死苦海,因此众生要时时想念本心佛,忆念本心佛,才能见得到祂,从此不再迷茫找不到归家的路。而本心佛从来没有离开过众生,从来都是关照着众生,只是众生自己不知,如果能忆念本心佛,在佛光的指引下,一念回心,就会赫然发现本心佛一直在自己身边陪伴着自己。从此心花开放,心有宝珠,获大饶益。
二十七、看二十五圣所修的结果,就知道意根完全可以代替前六识,这是圣人修行的事实,他们不一定是菩萨,罗汉就可以做得到。前提条件是要具足禅定,具足三昧力。
世尊一再在楞严经中强调,六根本一根,因无明妄想,分为六。得道以后六消一也亡,都是本觉的功能作用。佛经当中,还是楞严经讲得最深最透,世尊处处引导我们明心见性,认识一切法的本质,找到归家之路。
背佛经总比背菩萨的论要好很多很多,毕竟佛经比论更可靠,不会误导人,除非翻译者的证量和水平所限,和辗转流通时误传。而菩萨的智慧远远不如佛的智慧,所说都有差池,没有完全正确的,有百分之八九十正确,都是难能可贵的。
二十八、从楞严经二十五圣的修行来看,过去的修道人修行都很务实,学习的理论并不是很多,他们稍微熏习了一些理论,马上就去禅定中实际观修,修行都是以禅定和观行为主,修定和参究占据了修行的百分之八十还多,修行非常踏实,所以他们很快就能证理,获得三昧,成就的很快。古时候的修行风气是证理的多,说理的很少。
如今的人却相反,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力都用来学理论知识,复述背诵能力强,却没有独自修行的能力,不喜欢修定,心思繁乱得也修不出禅定,观行只靠意识的情思意解,认为自己懂得多就有道了,知道一个相似的答案就是证得了,全然不知知解宗徒和说食不饱的后果是什么。然后著书立说,广收徒众,丝毫不考虑会不会误人子弟,把众生引向歧途。这是末世众生思想浮躁,思惟浅薄的结果,放眼望去,都是说理的说客,几乎见不到证理的道者。众生越不具福德,这些现象越严重。这些事说多了惹人恨遭人骂,想要复古遵从古人修行足迹太难太难,没有几个人能意识到佛教存在着很大的危机,不良现象有多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