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楞严经奥义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7-11 18:00:08 阅读: 6629

第五章  第五卷二十五圣所悟圆通法门


一、原文: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释:世尊对诸大菩萨及阿罗汉们说:你们诸大菩萨和阿罗汉,在我佛法中出生,修成了四果无学,我现在问你们,你们每个人在最初发心修学想证悟十八界的时候,是以哪个界为圆通法门,用什么方法修行,证入了三摩地?

憍陈如五比丘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们在鹿野苑及鸡园,亲眼看见如来您最初成道,为我们讲四圣谛苦空无常无我,我们在佛的音声上证悟了四圣谛。佛问我们五个比丘对四圣谛理的修证情况时,我们说刚刚证解了四圣谛,于是如来就印证了我们是阿若多,于佛的微妙法音悟明秘密圆通。我们从音声这个声尘上,证得了阿罗汉果。佛问圆通法门,就像我们所证得的那样,在音声上证悟是最殊胜的。

憍陈如五比丘是从十八界中的声尘界上悟得圆通的,其他二十四圣分别从各个尘界上悟得圆通。憍陈如五比丘,从佛刚开始出家去雪山修道时,就跟随着佛陀一起修道。那时候佛陀是跟随外道修四禅八定,所以憍陈如也一直跟随佛陀修习四禅八定,没有其它修行方法。当佛陀证得四禅八定以后,也没有获得解脱的大智慧,也没有成佛,世尊就知道,只一味的修习禅定不能得解脱,这不是解脱成佛的修行方法,于是就舍弃了一味修定的方法。

那时候佛陀一日只吃一麻一麦,饿得皮包骨,佛陀就意识到单纯的苦行也不能得道,于是舍弃苦行,到泥连河边沐浴。出浴后就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羊奶,喝完羊奶以后,世尊就到菩提树下重新参究佛法。憍陈如五比丘一看佛陀不修禅定,也不修苦行了,就认为佛陀退道了。于是五比丘离开佛陀,到另一处单独修行。

直到佛陀成道以后,找到五比丘,教导他们四圣谛理,他们马上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五比丘为什么证果这么快呢?因为他们跟随佛陀修习四禅八定,有甚深的四禅八定禅定基础,禅定非常好,戒律也守持的非常好,心细,思惟深透,一听佛陀讲法,瞬间就能在禅定中观行出无我真谛,就证果了。所以说只有在戒定慧具足时,才能证果。

如果他们没有禅定基础,闻法之后,既要修习禅定,又要理解思惟佛法,然后才能在禅定中思惟观行,指不定什么时候能证果,直到禅定具足,思惟观行才敏捷而深透。所以佛法的成就离不开戒,离不开甚深禅定,也离不开观行智慧。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成佛,也离不开最初跟外道所修习的四禅八定,没有四禅八定的基础,佛陀不可能悟道成佛。

所以说苦行虽然不是道,但是离开苦行也没有道,适当的苦行,能培养和保持道心,能培养和保持出离心,贪图享受很难有出离心,很难有道。外道的四禅八定虽然不能解脱生死,但是离开四禅八定也同样不能解脱生死,不能成就佛道。

二、原文: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释:优波尼沙陀立即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我也观察佛陀最初成道以后对比丘们讲法,我选择修白骨观,观色身的不净,心里生起了对色身很大的厌离心。悟到了一切色法的本性,都是从不净的白骨色相化为微尘,逐渐归于虚空,悟到空和色都无,成就了四果无学位。如来给我印证为尼沙坨(微细色)。观行到最后,六尘的色相在心里消尽以后,微妙的色相所含藏着甚深秘密,我从色相上证得阿罗汉。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观察色身不净最为根本。

优波尼沙陀修白骨观,观色身的不净,把色身观成了白骨,又把白骨观成了微细的色尘,最后微细的色尘消失,成为了空无。这一切的观行都是在甚深的禅定当中进行的,所观行出来的白骨属于定果色,他人不可见,只能自己在禅定中慧眼见,这个见不是肉眼见,否则他人也能见了。他在定中见到白骨以后,继续观行,把白骨观行成最微细的微尘,接近于虚空的微粒,最后就化为了无,心里色和空都没有了,全部都空了。这些境界都属于定果色,是三昧境界,有定有慧,依此三昧境界,就能解脱出三界。

如果没有禅定,就来观行这些法,只能用意识想象一下,但永远想象不出白骨和微尘,更不能把微尘化为空,并且把空也空掉。所以定慧等持叫作实修,实修的结果才叫作实证。一切法的修证都是如此,没有其它捷径可走,禅定是躲不过去的。

优波尼沙陀把色相看成空,并不是看见微细色相变成了虚空,成了空无,而是他证得色身是空的,内心的认知改变了,思想观念转变了,大智慧境界出现了,出现了定慧具足的三昧境界。在证道的三昧里有定有慧,在定境中出现了定果色,色法变成了空,空和色都消失,一片空无。但是出了定境以后,优波尼沙陀见色还是由四大种子组成的色,不会把色变成虚空,因为色与空是对立的,色不能析成虚空,虚空不能合成色,再微细的色尘也不能变成虚空,成为空无。

三、原文: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释:香严童子这时候就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我听见如来教我仔细观察一切诸有为相,我离开佛以后就开始一个人在寂静处观行思惟。有一天看见几个比丘们在烧沉水香,香气不知不觉的飘过来进入我的鼻子当中。我就观察这个香气,心里思惟这个香气不是从香木中来,也不是从虚空中来,不是从烟中来,也不是从火中来,香气消失了以后也不附着在任何物上,没有任何去处,香气来的时候,也找不到一个来处。

想着想着,我的心念都没有了,所有的意想都消失了,就证得了四果无学,漏尽成阿罗汉。如来印证我得了香严的称号。从此以后,世间的尘气在我的境界中就不存在了,微妙的香气微密圆妙,我从香严上证得了阿罗汉。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以香严最为上首。

香严童子在观察香气的时候,定力非常深细,思惟很灵敏细致,观察入微,以至于发起了三昧。香严童子思惟:沉水香气是从什么地方过来的呢?如果是从香木上过来的,那么香木所在之处应该都有这样的香气,可是香木不点燃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香气;如果香气是从虚空来的,那么虚空常在,香气应该常存才对,可是却不是这样;如果香气是从烟中过来的,可是普通木材的烟中却没有这样的香气;如果香气是从火中来的,可是其它的火中却没有这样的香气。最后确定香气来无所来,去无所去,香气是空的,于是心就空了,所有的烦恼都脱落尽净,证得了阿罗汉果。

证得阿罗汉果最低要具足有初禅定,最高要有四禅八定,有这样深的禅定,心思是非常细密的,观行都是现量观行,没有情思意解,没有想象和揣测。意识的思惟作用非常少,意根的思量用得非常多,所以解靠意识,证一定是依靠意根。意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解,意根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所以是证;意识的解粗而略,无法细致入微,意根的证细致入微,深入表里,知其来龙去脉。所有的三昧智慧境界都是意根与意识同证,定慧具足。

四、原文: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释:药王和药上两位法王子以及在会中的五百梵天众,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们兄弟两人从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做良医,我们口中品尝这个娑婆世界的药草药材和金石之类的东西,数起来有无量之多。所以我们能够知道这些药材的苦味、酸味、咸味、淡味、甜味和辣味,以及这些味尘和合在一起的混合变异味。这些药材是凉性的还是热性的,有毒还是无毒的,我们全部都能知道。

自从奉事供养如来以后,逐渐了知这些味性既不是空也不是有,既不是属于身心上的,也不离身心而有。我们参究味尘出生的因,所以就开悟了,承蒙如来印证我们兄弟二人,并且取名为为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在此大会中,我们是作为法王子来参与法会的,因为辨别味尘的起因而觉悟诸法,悟明诸法的真实相,登上了菩萨之位。佛问我们修学的圆通法门,就像我们所证得的那样,是以辨析味尘出生的因,为第一圆通法门。

药王药上二菩萨是从六尘中的味尘入道,修到了法王子的阶位,成为离佛最近的等妙觉菩萨。在长期接触品尝药材味道的过程中,起了疑情,想探究味尘的由来,探究来探究去,找不到味尘的来处和去处,于是证得了味尘是因缘和合所出生的法,非空非有,空非真空,有非实有,是如来藏依缘幻化的产物。于是般若大智慧出生,被佛印证和授记,成为法王子,即将成佛,继承佛位。一切万法,如果在甚深的禅定中去探明起因,因缘时节成熟的时候,都会证得小乘的空和大乘的空,明了其中空有不二,非一非异的微妙关系,从此再也不被诸法所迷惑。

五、原文: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今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释:跋陀婆罗与他的同伴十六名菩萨大士,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们是在威音王佛那时候闻到佛法出家修行的,在一次僧人们洗浴的时候,我也随着按照次第进入浴室。在洗浴的时候,忽然间就悟到了水的因缘,它既不能清洗尘灰,也不能清洗身体,在洗浴的中间并没有什么事发生,水是水,尘是尘,身体是身体,互不相触、互不妨碍,没有相生相克之事。于是证得一切法空,并没有什么法能够得到和拥有。

我把一切法都看空已经成了习惯,生生世世不能忘记,遇到任何法心里都是空,一直到今世跟随佛陀出家修道,证得了四果无学的果位。佛给我取名叫作跋陀婆罗,因为洗浴时的妙触,而心地开明,坐到佛子的宝座。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那样,以触尘作为最上的圆通法门。

为什么水不能洗尘也不能洗身体呢?因为诸法无自性,无情物的色法更是无自性,因此水并没有洗尘洗体的功能作用,尘被清洗下来,并不是水的功德,身体变得清洁了,并不是水的功德。水与尘了不相触,水与身体了不相触,同理,身体与尘也了不相触。既然色法之间本没有交界,那就不能互相改变什么。可是结果呢?尘确实是被洗下来了,身体确实被洗干净了。这也确实是神奇的事,所以跋陀婆罗证得了诸法本性,就把这神奇事叫作妙触,并且把这妙触的证量宣明了出来,让众人知,以启发众人都能证此妙触。

但是要想证得这个妙触,要有甚深的禅定,离开禅定就没有任何证量,情思意解出来的没有实际功德受用,说食不饱。禅定深的时候,疑情才能深,能随时随地在疑情中,遇到相应的缘,敛念深思,就能悟道。之后,知其然,也会知其所以然,三昧现前,大智慧生起,甚至大神通显现,实证者皆如此。

六、原文: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燃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者。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惟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释:大迦叶和紫光金比丘尼等人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过去某个劫,出生在这个世界中,遇到一尊佛出世,名叫日月灯如来,我与此尊佛亲近,听闻佛法跟随佛修学佛法。日月灯佛灭度以后,我就供养佛的舍利,并且为佛燃烧长明灯,延续佛前的光明,又用紫光色的金子涂画佛像。从那时候以来,我生生世世色身常常布满紫金光色,这位紫光金比丘尼就是我那时候的眷属,跟我同时发心供佛修道。

我常常观察世间,六尘境界是无常不可靠的,总是在不断的变坏,所以我对一切境界心常空寂,渐渐的修出了灭尽定。在灭尽定中身心不动,经过百千劫犹如一弹指的时间。我因为能空掉一切法,成为了阿罗汉,世尊说我是头陀第一。我以微妙的开启我智慧的光明,消灭一切烦恼漏。佛问我修行的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那样,空法为最上第一。

大迦叶阿罗汉有三个特征:一,由于用紫金涂佛像,生生世世全身都是紫金光色;二,生生世世行头陀行,少欲知足;三,心常空寂入灭尽定中。大迦叶在深定中观察六尘的无常生灭,所以心是空寂的,对于世间没有任何希求和乞求,灭去执取心,才能入灭尽定中,不但意识不知一切法,意根对一切法也是无受无知,能随时随地入无余涅槃而不入。现在还在鸡足山入定,等待五亿多年以后弥勒佛下生,把释迦佛的金缕袈裟转交给弥勒佛。

心空是最有力量的,能降伏一切法,不被一切法所降伏。为什么心能空掉一切法?因为一切法本身是空的,所以心根本求取不到任何法,这样就不得不空。既然心都空了,还有什么法能系缚得了空了的心呢?还有什么法能征服得了空了的心呢?谁都奈何不了心空的人,一切法在心空的人面前都失去了威力,无所能为,而心空的人能为一切法,成就一切事业。

七、原文: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释:阿那律陀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我刚出家的时候,总是喜欢睡眠,如来就呵责我,说我像畜生似的贪睡。我听到佛的呵责,忏愧自责,七天不睡觉,熬坏了双眼,世尊您就教我修行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金刚三昧修出来以后,我不用肉眼就能看见十方世界的景象,非常精细真实,洞彻无碍,就像观察自己手中的庵摩罗果一样,如来印证我成为了阿罗汉。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那样,由原来眼睛向外看物,反过来向内看,观察能见色的根源,证得了色空我空,成为四果无学,这是我所修证的第一法门。

阿那律陀修这个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每天用心眼反观能见色到底是什么,是如何见的色,禅定越来越深,观行智慧越来越深,最后找到了根源,三昧出现,天眼通随即现前,成为四果。修行时戒定慧完全具足,非常精进,金刚三昧必然现前。这就是实修的样板,不是像有些人那样精进学一些知识就满足,以为到家了,慢心炽盛却一无所是。靠意识积累的知识,犹如空中楼阁,死后什么也没有,意根一贫如洗的与如来藏一起去到后世,能有什么?

八、原文: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释:周利槃特迦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对经文和偈颂不能很好的诵持,记忆力不好,最开始遇见佛时,听见佛讲法,我就跟随着佛出家修道了。我想背诵一句偈子,在一百天当中,背得了前边的内容,就忘记了后边的内容,背得了后边的内容,就忘记了前边的内容。佛怜悯我的愚痴,教我安居在一处,专门调出息和入息。

我就开始观呼吸,越观呼吸,呼吸越微细,以至于渐渐呼吸断尽,进入四禅定。出定后再观察呼吸的生住异灭,以及一切身行刹那的生灭,一切行蕴的刹那生灭,心就豁然开明,证得了诸行的空和五蕴的空,心对五蕴世间再也没有滞碍了,于是烦恼断尽,成为四果大阿罗汉。住在佛座下,被佛印证为无学位。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反观自己的呼吸渐渐深入,顿入空无,证得诸行都是空,这是我修证的第一圆通法门。

周利槃特迦对于法理比较愚钝,没有忆持力,佛知他的根性,教他观呼吸方法,证果方法不是从理论入手,而是在实际的身行上入手,观呼吸心逐渐止在呼吸上,禅定越来越深,心越来越细,呼吸也越来越细,细到一定程度就断了,于是周利槃特迦就观到了呼吸的生住异灭的现象,再逐渐观行到五蕴身运行的生住异灭的现象,就证得了五蕴诸行法的空,证得了阿罗汉果。

所以实修是要身体力行,一定要心止一处才能起观行的智慧,定慧等持,才能证得三昧,得法眼净,超越生死得解脱。观行力不足的人,应该多修习禅定;修行不得力的人,仔细寻找原因,适当的调整自己修行的方向和方法,一门深入的修行,才能有所成就。真修行根本不是耍聪明能成办的,必须脚踏实地,步步有脚印,不下决心修出禅定,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九、原文: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齝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释:憍梵波提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回答佛说:我从前造过恶口业行,在过去一个时劫里讥笑过一个出家人,说他吃饭像牛嚼草似的,从此就受了五百世牛的果报,以后生生世世吃饭就像牛嚼草一样。后来遇见佛的时候,佛教给我一个修行方法,叫作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按照佛的教示修行,就灭了心行,看一切法都是空,不起心念。

于是入到三摩地中,观察对味尘的知性,既没有自体也不是什么物,是空的,这个念头一起就超越了世间的所有烦恼,心得清净了,在五阴身内身心都得脱落,没有了身心世界,对五阴身外的世界也得心空,没有了世界。这样内心就远离了三界的有法,就像鸟出离了牢笼,烦恼污垢都消除了,一切尘境都消失了,法眼清净,成为四果阿罗汉。如来亲自印证我达到了无学位。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接触到味尘,就观察对味尘的知性,然后把知性观空,我以这个法门为第一圆通法门。

凡是证果之人,无不是在定中深细极深细的思惟观行,证得五蕴空十八界空,从而身心俱空,破除四相。只不过空的程度不同,破除的相层次不同,证果的果位有所不同而已。根本没有不持戒不修定不会观行能证果的,证果的人三十七道品都满足,没有依靠意识的思惟推理分析而证果的,没有证果以后仍然烦恼深重,到处造恶业如凡夫一般的。心空之人不见法,不见有什么法值得去造恶业的,所以心还在着相不空之人就一定没有断我见,初果向也不是,何况初果。

憍梵波提过去造作的口业,讥笑出家人,感召到那么大的恶业果报,现在很多人烦恼都深重,对出家人造作的恶业远远大于讥笑讽刺很多倍,后世的果报肯定要远远大于憍梵波提很多倍。这些无知的人该怎么办,自己考虑掂量清楚,但是很多人因为无知是不会认真去考量掂量的,只有去受这些恶业果报了,所以三恶道众生前仆后继,永远不会断绝。

十、毕陵伽颇蹉尊者修行经验

原文: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释:我刚开始发心出家的时候,跟随着佛入道修行,经常听佛讲一些世间不可乐着的事情。有一次在城市中乞食,心里思考着修行的法门,走在路途上,不小心被毒刺刺伤了脚,全身都觉得疼痛。我的心念当时就有一个知,知道这种深深的疼痛。意识虽然知道自己(身识)很痛,可是也知道自性清净心并不痛,祂没有痛觉。

我又思惟到:我一个身体难道有两个觉知吗?这样疑情生起,摄持住了心念不往外驰散,不久,身心突然都空了。以后在二十一天当中,所有的烦恼都空尽断尽了,成为四果阿罗汉。后来得到佛陀亲自印证,修到了无学位。现在佛问我能够通达佛法的修行方法,像我所修证的那样,内心里只有觉观,思惟一个法义,忘记了色身的存在,这样住在禅定中,智慧出生,证得了无我,得阿罗汉果。

感觉身体疼痛的知以身识为主,身识知疼痛的触尘。还有一个知,是意识的知,意识一方面知身识的知,知道身识现在深深的疼痛着;一方面知疼痛的细相,主要是心痛不舒服的痛觉苦恼,再知意识自己的心痛,就是意识的证自证分,是反观自己的知。因为尊者一心在修行上,虽然身体很痛,但是他的心念却是清净的,在痛中思惟一个不痛的,疑情生起,于是就住在深深的疑情中,禅定就出现了。在禅定中他经过深细的思惟参究,既然一身中没有两个知觉,那么身体上的知觉就是不痛的真心如来藏的,不是意识和身识的,意识身识以及五阴身都是空的,于是证得了五阴无我。

之后由于他的专注力觉知力,初禅生起,在二十一天里次第断除了烦恼,成为无漏的大阿罗汉。这就是证果和明心的修行过程,实修实证的过程。戒定慧三学具足,尊者的戒行肯定是圆满的,禅定生起,最后解脱智慧才能出生,得证解脱。

他的修行经验介绍里,没有一丝理解的成分,都是实际修行的体悟。不像现在的某些人,全靠意识心对接触的法义的理解,把理解的东西当作证悟。连解悟的边都不沾,就认为自己证悟了。这样所谓的证悟,悟后的见解,仍然是理解出来的,没有一丝毫是自己现前观察体悟出来的。

如今世间人的根器,与过去时代的修行人根器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没有一点点禅定功夫,却大谈理论,好像都是自己证得的。纠正了多少年,还是原来的老样子,这都是我执的表现。

十一、原文: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释:须菩提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无始劫以来,心都一直无碍地通达一切法,自己回忆无始劫以来投生的次数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多。这次投胎最初在母胎里时,就知道世间是空寂的,如是乃至于也知道十方世界都是空寂的,无一法存在,我也辗转教导众生证得诸法空性。

承蒙如来的教导和加持,我悟得了自性觉体的真空,悟得这种空性越来越圆明时,于是就成为了大阿罗汉,顿时就悟入了如来宝明空海之中,与佛的知见相一致,被佛印证为四果无学位。在心地的解脱功德上,和心性所达到的空的程度上,我在佛弟子中第一。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那样,一切的有相都化为了非有而空掉,并且能化空的心和所化空的法都消尽、都空掉,原来的有法现在反过来都没有了、都空了,我是以这个法门为第一圆通法门。

须菩提无始劫以来心得无碍,心地没有任何遮障,具足了六神通,包括宿命通,所以在母胎里,就知道一切法都无,是空的。当然这个知一定是意根知,无始劫以前意根就证得空,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什么身份,须菩提都知道空。那么在母胎里意识出生之后,由于没有遮障,意识也知道万法空,意根先知,意识后知,这样才是真知究竟圆满的知。

须菩提所悟得的空,大小乘都包括了,所以须菩提既证得了四果阿罗汉,又顿悟如来宝明空海,与佛知见同。从这里看出须菩提至少是八地菩萨,已经证悟了两个无量劫还多。其实据佛经记载,须菩提是佛再来者,佛的十大弟子都是佛身示现阿罗汉相,与佛陀共同度化娑婆世界众生。

十二、原文: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释:舍利弗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无始劫以来,无论见到什么法,知见都是清净的,没有染污。像这样带着清净的见地受生有恒河沙数那么多次,世间和出世间所发生的种种变化,我一见到,就知其因缘,通达其根源没有任何障碍。今世我在还没有出家时,有一天走在路上,遇见了迦叶波三兄弟在一起谈论佛说的因缘法,我一听就悟到了心是无边无际的。于是我就随同世尊出家,我的见地越来越圆满明妙,对一切法都无所畏惧,成为了四果阿罗汉。

我作为佛的长子,随从佛的教导而出生,从佛的法中化生出来。佛问我圆通法门,就像我所证得的,心的见地发出大智慧光,大智慧光引导着我的见地越来越圆明。这就是我的第一圆通法门。

舍利弗被称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处处都能显示出舍利弗的大智慧,其见地纯正圆明,通达没有障碍,见法即知底源,不落到世俗相中,不沾染世俗知见。带着这样的清净大智慧受生已经无量劫了,那说明舍利弗的证量远远超过了八地菩萨,据佛经中记载,舍利弗等佛的大弟子都是古佛再来,配合释迦佛弘化娑婆世界有缘众生,共唱一台大戏。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