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楞嚴經奥義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2-04-24 09:16:10 閲讀: 443

第六章  其餘幾卷段落解釋

一、第五卷原文: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釋:昔日有人把楞嚴經中這兩句話重新標點: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之後就開悟了,悟個什麽呢?第一句話的意思是,有了知六塵的知,立這個知爲真,就是無明。這個知是生滅的虛妄法,就是七識心的知,包括知各種定中的境界法塵的知,是意識心的知,知道自己入定了。如果認爲這時心空了,與如來藏的空是一樣的,是開悟的境界,那麽就錯會了,這種錯誤的認取,正是無明。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有個心沒有知見,不知六塵,不見六塵,這個心就是涅槃心,涅槃不生也不滅,祂不對六塵,不起煩惱,沒有無明,自性清淨。找到這個心,証得這個自性清淨涅槃心,就是開悟。於是那個人就悟道了,後人給他取名爲破楞嚴。

二、第五卷原文:真性有爲空,緣生故如幻。

釋:真性有爲空,是指如來藏有爲出來的一切法都是空的,因爲如來藏不僅有無爲性,也有有爲性。如來藏的有爲性是指祂出生萬法的功能作用,一切法都是如來藏依據相應的緣,而變現和有爲出來的,因此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的,都是空的,這就叫真性有爲空。

真性有爲出來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是依據相應的緣而産生出來的,緣生的法就像魔幻師幻化出來的一樣虛妄不實。如來藏就是那個魔幻師,如果沒有如來藏就沒有幻化的一切法,幻化的法是依如來藏而有,有如來藏這個真體才能幻化出一切萬法。所以法界中是有實體存在的,只是這個實體不是世俗之類的實體,一般衆生沒有般若智慧就見不到這樣的真實體。

原文:無爲無起滅,不實如空花。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

釋:無爲法就是指如來藏的真如性,也可以代表如來藏的本體。如來藏是本體,依如來藏還有真實性和如如性,真實性和如如性就稱爲真如性。如來藏的無爲法性無起無滅,不生不滅,因爲如來藏亙古常存,其無爲法性也就亙古常存,不起不滅。真如性是指一種性質,這種性質沒有實體,如來藏是實體,依如來藏而有的真如性不是實體。真如性就是一種無爲法性,性質不是實體,因此無爲法就不實如幻,真如性也是不實如幻。

真心自性不是有爲法,不是後天出生造作的,有爲法是各種因緣所産生出來的,既然是後生出來的,就像是幻化的,而真心非緣生,非幻化。真心自性是無爲法,在三界世間中無所作爲,不是像七識心那樣造作了別一切。祂不是被生出來法,未來也不會滅。

有起有滅之法,虛妄不實,像空中的花朵一樣,幻化出來,又會消失。這個真心自性,自己不能顯示自己,也無法表達自己,只能用我們的文字語言來描述祂的體性,語言文字本身是虛妄法,用這個虛妄法雖然能夠描述出真心自性,但描述出來的體性,仍然是虛妄法,不是真心自性本身。

祂本體不會出來顯示自己,不像五隂身那樣能夠站出來顯示,這就是我,真心不能。所以語言和語言所描述表達的真心體性,都是虛妄法,仍然不是真與妄的關係,不能立一真一妄,因此都是妄。用妄顯真証真的法也是妄,加一起就是兩個妄。這種能見與所見、所描述的體性,都沒有真實性,都是生滅法,就像芭蕉一樣沒有真實性,是空的不是實體。

原文:猶非真非真,雲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釋:虛妄的語言和語言顯現真實心之法,二者都是妄,還不是真與非真的對立關係,同樣都是虛妄法。能見的七識心,和所見的真如相,二者皆依真體如來藏而存在和顯現,中間都沒有真實性,因此就像蘆葦一樣,沒有實心。

猶非真非真,意思是說衆生的阿賴耶識還不是真正的我,還不完全真實,因爲心體裡還含藏著七識造作的生滅種子,種子還有生滅性,還不是常樂我淨的我,也不是完全的常不變異。直至成佛,無垢識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完完全全的真,不再有種子生滅變異時,就轉變成了常樂我淨。

《楞嚴經》以及所有的大乘經典的法義非常深,如果我們只依著文字表面去理解,往往錯解經義,與佛意背道而馳。我們依著字面意思來解釋,往往都是錯會成分多。解釋時要依著前後文,依著整個經文的意思來理解每句話、每個段落,不要斷章取義和斷句取義。如果斷章取義或者斷句取義,意思往往和佛意相違背。佛的意思是有一個實體如來藏,如果我們斷章取義,就說“不實如空花”。你就取這麽一句話或者幾句話,就認爲如來藏是不實如空花,說如來藏如空花不實,就與佛的意思正好完全相反顛倒,那就誹謗了佛與佛法,後果不堪設想。

我們每一個人學佛法都要踏踏實實,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從前到後,前後聯繫起來來貫通佛法真實義,不要拿一句話一個段落自己強行來解。錯解了還認爲自己解的是對的,然後就相信自己的知見和看法;相信了以後,就到處宣揚自己的知見和看法。如果自己的知見是錯誤的,就將誤導很多人,誤導人就有罪,這個罪業會遮障我們,後世不得解脫,就會在生死輪回當中不得出離。所以我們解釋佛法,一定要謹慎又謹慎,慎重又慎重,不要太自信了,以免造成謗佛謗法的罪業。

三、楞嚴經卷六原文:佛言:雲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爲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衆生。墮無間獄。

釋:佛說那些賊人都是怎樣做的呢?他們假借我的名義來裨販我,非如來所說卻說是如來說,是如來所說卻說非如來所說,法說非法,非法說法,造作種種的惡業。這些賊人都說,佛法不是出家人所修的,出家人不能修成佛,佛法不用出家修行,那些受具足戒的出家人都是小乘根基,只能修小乘道,不能成佛。賊人這樣說了以後,就誤導了無量衆生,讓無量衆生造作了誹謗出家人的罪業,造作了謗佛的罪業,從而死墮無間地獄。

四、楞嚴經第十卷五隂妄想

原文: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爲堅固。第一妄想。

釋:你的色身是最先因爲對父母的想而出生的,如果你的心沒有想,就不會感召到父母,不會來到父母的欲想中延傳你的生命。在中隂身裡,衆生因爲意根想念投胎、想念有色身,就會遇見父母而投胎。像我先前說的那樣,如果心裡想著酸醋味,口裡就會有唾液生出來;如果心裡想著蹬在高山上,腳心就會有酸澁的感覺生起。面前本來沒有懸崖,酸物也沒有出現在面前,你的身體肯定沒有和你幻想出來的物體相接觸,口水爲什麽因爲談論酸醋味而流出來?因此你應當知道,你所出現的色身,叫作堅固的第一種妄想。這是說色隂是堅固的妄想。

原文: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澁。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敺馳。名爲虛明。第二妄想。

釋:剛才所說的想象自己站在懸崖邊上的虛妄想心,能讓你的腳心産生真實的酸澁的感覺,由於内心感受的産生,就能促使色身發生變化。比如剛才所說的兩種現象的産生,讓你的心覺得酸物和懸崖就在面前,從而身體出現變化。你現在遇到增益身體的順境而出現的舒適感覺,以及遇到違逆損害身體的逆緣出現的痛苦感受,這兩種現象叫作虛明第二妄想。

這是說受隂是虛明妄想,也是妄想的産物,所以並不真實。執著受隂,就有生死輪回苦,不得解脫煩惱。所有的受覺,都是虛明妄想,根本沒有實,自己騙自己而已。能知道自己騙自己,就是覺悟的前奏;知道自己如何騙了自己,知道怎樣不再自我欺騙,就覺悟了;從此不再自我欺騙,就解脫了。

所有人都圍繞著覺受而活,就是活個感覺。感覺是個什麽?多少人明明很苦,可是自我感覺良好?多少人爲了覺受不惜造作惡業,再受惡業苦受?都是無明愚癡煩惱所致。愚癡帶給自己多少苦受,究竟誰能有所覺悟?什麽叫作自我感覺良好?就是内心有個我,滿足於那個我,只要能把那個我顯擺出來,心裡就滿足了高興了順暢了。遇到逆緣,就會壓抑起嗔發怒抱怨。爲什麽會這樣?心裡有個我被觸逆了,就感覺不痛快鬱悶苦惱,這就是衆生的我相。

原文: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爲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爲融通。第三妄想。

釋:由於你的思慮,能敺使你的色身。身體與你的心念不是同類,可是你的身體爲什麽會被你的念想所敺使呢?内心裡對境界的種種取像,心裡就出現了影像的形狀,與心裡想念一致。醒著的時候是心裡的念想,睡著的時候就是各種夢境。那麽你的念想搖動著自己虛妄的情緒,叫作融通第三妄想。這是說想隂是融通妄想。

想隂的融通妄想,是誰與誰融通呢?由於妄想出某些境界,身體隨著妄想而發生了變化,身體並沒有沒有接觸到真實的境界,只是心裡想念身體就出現變化。說明身體是隨著心想而動的,是受心念指揮的。這樣的身動是多麽虛妄不可理喻,是誰在這樣指揮控制著身體?是想隂,想隂主要指意識的想,而意識的想一是由意根支配決定,二是能支配影響意根。

識心想起傷心事,眼睛爲什麽會流淚呢?想起讓自己生氣的事,手爲什麽會握拳、心臟會突突的跳呢?心情鬱悶,身體爲什麽會得病呢?心情愉快,身體爲什麽病好了呢?身體和識心是相通的,能互相融合在一起,心念決定身體的動轉,心念能敺使身體。所以好的心念積極樂觀向上的心念,能讓色身健康,反之邪惡的心念悲觀消極的心念,能讓色身出現勞疾。中毉大夫看見病人身體的病,就會知道這個人的内心思想和情緒,爲了治療身體上的疾病,就會開導病人的思想,從心理著手治療身體的疾病。這些都屬於融通妄想,非常的虛妄不實,都是胡思亂想,沒有什麽實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原文: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雲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爲幽隱。第四妄想。

釋:身體的變化從來沒有停止過,刹那刹那都在秘密的運動變遷著。比如指甲變長,頭髮生發,血氣銷弱,容貌變皺,身體各項機能日夜都在更新換代,自己卻從來沒有覺知。阿難,這些行隂如果不是你,你的身體爲什麽發生變化?如果這些行隂就是真實的你,你爲什麽沒有覺悟沒有發現呢?所以說你的所有念念不停留的行隂,叫作幽隱第四妄想。

這是說行隂是幽隱秘密的不容易察覺的妄想。幽是幽暗秘密的意思,隱是隱藏的意思,都是指不易被人覺察的色身生滅變異的現象。這些現象不是主觀識心能夠控制得了的,是由於業力的關係,身體隨時間的流動而出現的種種變化。如果業力消失,就會長生不老,永遠年輕,譬如極樂世界的衆生和欲界色界天人。

幽隱妄想也是妄想,不容易感覺到的行隂也是妄想的産物,念念遷流不住,前念生後念滅,猶如微細的波浪,暗暗流動,生老病死曾不間斷。若滅妄想,行隂不生,涅槃寂靜,常樂我淨。

原文: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嵗。憶妄俱無。於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

釋:再說你的識精元明,好像是清淨不動搖的,名爲恒常不變的識心,在身體當中不過是見聞覺知的功能作用而已。如果這些作用是精明真實的,與虛妄的習氣應該是不相容的,可是爲什麽你們曾經在往昔的時候,看見一個稀奇的東西,經歷很多年之後,再也回憶不出來想不起來了呢?卻在不知什麽時候忽然看見了從前所見的那個東西,於是又想起來是曾經見過的,記憶又出現了,並沒有失憶。

佛說精明好像不動搖的心如果是真正的那個真實不變異的真心的話,那麽這個心應該不容受那些妄習,可是這樣的心是容受妄習的,因此不是真心。比如說打坐修定,修到一點妄想也沒有的時候,心裡清清明明的,突然間就想起了一件事,意識心突然間回憶起好多年前的事,回憶起小時候的事情,這之前意識心表面好像是不動了,其實那裡面種子還在翻騰著,意識心感覺不到種子在翻騰,等翻騰到一定程度,這個種子現行出來,意識想起一件事,於是就出定了。

這個時候的清清明明的心並不是精真,因爲還容受虛妄法,妄習一直在裡面潛藏著、潛伏著,種子一直在運行著,我們感受不到,所以說這個湛不搖處是短暫的意識心的清明境界,不是精真。佛舉例說明處於清明狀態的意識心不是真心,因爲這個心還有對於世俗法的記憶性,有人曾經看見一個稀奇的東西,經歷了好多年,都記不起來了,等到偶然間再看見這個東西時,就想起來在某年某月某時某地見過這個東西,對當時的情景還記憶宛然,這個印象一點也沒有遺失。

原文: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

釋:那麽這個識精了知性,在澄清不動搖中,念念都在受熏,哪有自己的獨立、堅固的不動性。在念念受熏當中,識精並沒有計劃、想念、思惟、籌算什麽,表面上並沒有什麽主觀性的活動。

這個精明心在這麽多年内,都沒有攀緣這個稀奇的東西,可是爲什麽見了它又想起來了呢?實際上精明心念念都在受熏著,當年看見這個奇物的種子一直在八識田裡翻騰著,一直在熏染著意識心,意識心暫時是不想。可是突然間某年某時某地又看見奇物,就突然想起了它。爲什麽能想起來這東西呢?是因爲八識田裡有看見那個東西的種子,一直在熏染著識心,再遇見就想起來了。

平時意識心表面好像沒有念著,可是佛說,其實念念都在受熏,其中並沒有籌算什麽,沒有考慮過這件事情,沒有思維,沒有惦念,心裡並沒有念念想這件奇物,可是種子現前,業緣現前了,記憶力就現起了,精明心就想起來這是自己某年看見的那個奇物。

原文: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

釋:佛說:阿難你應當知道,這種表面的清淨和澄清的狀態並不是真實的,就像湍急的流水,看起來好像是很恬靜,其實是流的極快,所以才看不出是流動的,並不是不流動。

這個湛不搖動,心裡沒有念想的意識心,表現平平靜靜的,沒有打妄想,沒有回憶,不惦念某事某物某人的這個意識心,並不是不動的那個真心。就像流淌著非常湍急的流水一樣,因爲流得太快了,視覺跟不上,就看不見它表面的流動,看著就好像非常的平靜,其實流得太快才顯得平靜,如果它流得緩慢一些,就發現流水的動相了。

佛說這個時候的意識心就是如此,不是沒有流動,而是一直在念念受熏,還是有念的,但是這個念流動得太快了,心裡昏暗沒有覺知,被矇蔽了,就好像感覺沒有動。某一個東西如果它動得太快了,就發現不了它的動相,比如搖一個火把搖得太快了,形成了一個好像靜止的火圈,看不見搖動的火把,我們就不知道火圈就是一個一直在動的火把,就一直只看那個火圈,也看不到火把的動,但是這個火把一旦搖慢了,就發現是火把不是火圈。原來一直以爲是火圈,火把動得越來越慢,最後才發現火圈是由火把快速搖動形成的假相。

原文: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内。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釋:識精如果不是你想蘊的根,怎麽能受熏那些虛妄的習氣呢?沒有修到六根互通互動互用的時候,自心妄想沒有一刻能滅掉。除非衆生修到六根互通互用的時候,識隂的妄想才能滅掉,否則妄想就一直存在著沒有滅時。所以你現在的見聞覺知,都在受著妄習的熏染,中間串入了很多虛妄的習氣,那麽看似不動的,能了知内塵的,像古代傳說中的水怪一樣虛無的識蘊,就是第五顛倒的微細識精之想。雖然表面虛靈而清淨,沒有妄念和妄想,但是仍然屬於第五顛倒微細精想,這是說識蘊是顛倒的微細精想。

五、色隂是堅固妄想的産物

由於意根堅固的妄想,認爲色隂就是我,是真實不可分的,真實不可毁的,於是色隂就會嚴重的遮障封閉了自己的心,心的功能就嚴重的受到了拘礙,不能突破拘礙,功能受阻。我們把什麽當作自己,當作真實,這個什麽就成爲我們的累贅,拖累我們不能解脫,不能出現大神通,不能對一切法圓融無礙。

實際上由於無明,由於煩惱,自己遮障著自己。明明可以是佛,可以有無量的神通道力,沒有任何侷限,可是卻處處不能通達,處處是障緣。那麽多人整天煩惱重重,是非不斷,我對你錯的互相爭奪財色名食睡,互相爭奪權利地位名利,互相嫉妒嗔恨,真是愚癡極了。都是在處處給自己設置障礙,最終苦惱的還是自己。衆生由於煩惱深重,只要到了一起,只要三人以上,必有是非糾紛,必有互相爭奪嫉妒的現象,或明裡或暗裡互相較勁,突顯自己壓倒對方。

一個團體中總會有一部分擠壓另一部分人,分裂以後,剩下的一部分,再互相爭奪嫉妒排擠,又剩下少量一部分,再接著紛爭不斷,直到剩下一個人才能安靜一些。所以我最怕人群,最怕煩惱深重的人,最怕是非多心不清淨的人,最怕喜歡挑撥是非的人,最怕嗔恨心重嫉妒心重的人,也最怕愚癡是非不分的人。可是這樣的人到處都是,躲都躲不開,這就是娑婆世界的衆生相。

楞嚴經章章節節處處都指示我們明心見性,去妄見真,消除煩惱無明業障,句句珠璣,段段是黃金珍寶,是得道成佛的無上法寶。爲了擺脫無明煩惱,解脫身心,不管楞嚴經有多難懂,我們都必須要修學,有楞嚴經在,佛法就不會滅,有楞嚴咒在,佛法也不會滅。

六、楞嚴經裡講想隂虛妄的時候,想象自己站在懸崖邊上,足心就會感到酸澁。想酸梅的時候,口裡就流口水,這一切都是妄想,被境界所騙了。衆生把接觸的六塵境界,都當作是自己的,結果被六塵境界所拘礙住了,不得自由。無始劫以來,我們都是自己忽悠自己,自己欺騙自己,結果卻很淒慘。衆生無始劫以來把色身當作我,結果色身拘礙不得自由,苦惱無邊,都是妄想作祟,虛生浪死。

世尊在楞嚴經第十卷這一段裡全部都在講五受隂的虛妄性,這些虛妄性有五種:由自己及父母的妄想感應和合所生之身,爲堅固第一妄想;由妄想産生的苦樂與順益違損感受顯現,爲虛明第二妄想;由妄想著相取形的念慮激蕩的心理情緒,爲融通第三妄想;由妄想諸行相續導致的持續性生理變化,甲長髮生、氣銷容皺,爲幽隱第四妄想;由妄想熏覆構成的隱藏性精明心識串習,見聞覺知等機能,爲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第一種妄想,叫作堅固妄想,佛說色受隂,這個色隂是第一堅固妄想所形成的,佛說色受隂是妄想形成的,不是真心,不是精真。第二種妄想,叫作虛明妄想,虛明妄想佛說這個是衆生的受受隂,都是妄想,都是虛妄的。第三種妄想,叫作融通妄想,融通妄想是衆生的想受隂,也都是虛妄的。第四種妄想,叫作幽隱妄想,這是指衆生的行受隂,色隂和識隂非常微細的運行狀態,都屬於行隂。第五種妄想,叫作顛倒微細精想,識受隂就是第五顛倒微細精想,微細精想就是佛在說的識隂。

七、楞嚴經五十隂魔境界

原文: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爲。色隂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複幽黯。名色隂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爲其本。

釋:佛說:阿難你應當知道,你坐在道場當中,把一切的思想念頭都消除了,念頭如果滅盡了,沒有任何念頭的識心,對於周圍的一切法卻很明了,不管是動還是靜都不會動搖,不管是記憶還是遺忘都是一樣,沒有念頭。住在這樣的境界就會入到三摩地中,就像眼睛明亮的人能看清一切境界,卻處於非常黑暗的環境裡,識精非常精明清淨,心卻見不到如何光明。這叫作色隂區宇,被色隂所遮擋著,不見物色,不能突破色隂,如果能突破,黑暗就不會成爲見色的遮障了。

如果眼目開明,朗照一切,十方世界就會洞然明朗,再也沒有幽暗,一切色法都會顯現在眼前,這叫作色隂滅盡,沒有遮障了,這個人就能超越劫濁。觀察處於色隂區宇之内的人,爲什麽不能突破色隂能被黑暗遮止,就是因爲有堅固的妄想,妄想色隂爲真實不可壞的法,堅固的執著不捨。

原文: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爲聖証。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釋:阿難,你應當在這種境界當中,再精細的參研,微妙的四大不再互相密切聯結不可分,四大松散之後一瞬間,身體就能沖破阻礙,不被四大所侷限。這種情況是識精流注到境界上産生出來的,這是暫時的識心功用,並非証得了什麽聖人的境界。沒有証得聖果,不把生滅的識精當作聖心,這樣的情況介紹好境界;如果認爲自己証得了聖果成爲了聖人,把識精當作不生滅的聖心,就會受到衆多的魔擾。

閲讀佛經要前後文對照連貫的看,不能截取某一段落某幾行字,就執取其中的意思,這樣容易斷章取義,誤解佛法。這段既然是在講五十隂魔的内容,就是指修定當中的各種虛妄境界相,非真實境界,不應該把裡面的修定境界執爲真實而究竟,對這種境界不要生起執著心,免得入於魔境,不能自拔。

這裡描述的都是禪定境界,而禪定境界就是意識心的境界,不是真心的境界,因此也就不是明心開悟的境界。這段都是描述打坐即將沖破色隂區宇的禪定境界,五隂意識心還在色隂裡,沒有超出色隂和受隂的侷限。因此佛說,不能把這種境界,當作聖証的聖境界,所以這不是開悟境界,應該再接續往下修行,不要執著此境界爲真實,如果執著就要入魔。這是整個段落的大致意思,並沒有涉及到明心開悟,外道也都能修到這種境界,不足爲奇。

修定顯現出來的境界是意識心的妄想境界,是暫時而有的禪定境界,不管意識心多麽清淨,盡管沒有念頭,沒有妄想,仍然是禪定當中的意識心,外道都能修到這種境界。因此佛再三叮嚀,不要作聖解,這沒有什麽了不得的,不要執著爲明心開悟的成聖境界,否則就要著魔。

佛經的語言稍微晦澁一些,比較難懂,因此誤會都是難免的,所以大家不要輕易的認爲自己所理解的一定是正確的,那都不一定。爲什麽學佛修行禪定容易著魔呢?因爲執著某種境界爲聖,取著某種境界爲真實,有執念就會容易入魔,心要發狂。佛陀說過,凡所有境界都是虛妄。所有的境界都是意識心的境界,真心沒有境界,寂靜極寂靜,祂不管你打坐不打坐,不管你清靜不清靜,不管你有念與無念,什麽都不管,無論怎樣祂都依然故我,這是多麽清淨的一顆心。

很多人都把修定的境界當作開悟,還有的人認爲開悟必須是把所有的識心都滅掉,連意根也滅掉不起作用,才是真正的開悟境界。我們想想這有什麽過失?這樣的開悟,是誰開悟?悟了什麽?在這個境界裡沒有人,沒有五隂七識,只剩下如來藏,顯然是阿羅漢的涅槃境界,與開悟沒有關係。況且一個凡夫不可能通過修定直接就能把意根滅掉,証得俱解脫大阿羅漢,馬上就入到無餘涅槃裡,即使滅掉五識也是極其困難的,意識更難滅掉了,更何況要滅掉意根。

有人總是執著根塵脫落是開悟境界,可是根塵脫落時,沒有根,也沒有塵,根塵不到一起,那當然也就沒有六識心了,如果這就是開悟,那麽是誰開悟呢?把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當作開悟,可是這時到底是悟個什麽呢?這種境界與如來藏的關係是什麽都不知道,那就沒法証明是開悟境界了。大家錯解誤會佛法,究其原因,根本問題還是虛妄法和真實法沒有分清楚,沒有搞明白,福德智慧還不足,還有煩惱業障嚴重的遮止,障礙福德和智慧的增長,所以真妄法還不能真正的領會貫通。

真心和妄心各有其不同的體性,比如說,覺有真心的覺和妄心的覺;平等有真心的平等和妄心的平等;清淨有真心的清淨和妄心的清淨;離相有真心的離相和妄心的離相;有爲有真心的有爲和妄心的有爲;無爲有真心的無爲和妄心的無爲,等等很多。總而言之,大家學法,都是很難分清真和妄,常常混淆不清,往往誤會很多,這是因爲菩薩六度條件還不具足,具足以後就有智慧分辨出真妄二者的體性,悟道就快了。

八、問:萬法是如來藏根據各種緣而産生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各種緣,就算如來藏本有萬法的種子也不能産生萬法了嗎?意觸法三緣和合而生意識,那麽在這裡可以改成如來藏借助因緣而生萬法了?

答: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是如來藏借助於因緣用七大種子和業種出生一切法。如果沒有緣,就不會生法,如果沒有因,只有造作的業種子,還是不能生法。雖然如來藏裡本有七大種子,如果沒有意識心出生的緣,就沒有意識心,所以意識心在五種情況下能滅,或者是不出生。如果意根對五蘊世間的執著性滅了,六識都會滅去不出生,甚至連意根自己也可以滅掉,阿羅漢就滅了意根入到無餘涅槃中。雖然如來藏裡還有種子,卻什麽法也不能出生,因爲意根不攀緣三界法了。

補充說明

這本講解楞嚴經的書,是根據衆多弟子祈請回複而滙集起來的段落釋義,不是按照全文由前至後系統全面的講解。因爲每個弟子請教的内容不同,因而滙集起來顯得不夠系統化,只是爲了讓喜愛楞嚴經的大衆在修行上,能早日有個依止和借鋻,故先以節選形式滙集成書。目前只滙集一本,以後待有時間,修行再增進之後,將系統全面的講解楞嚴經,把未盡之處補充修訂完善,望大衆耐心等待。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