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父子合集经选讲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般若经典 更新时间: 2025-07-03 09:33:06 阅读: 1

第一章 四个梦喻(2)

原文:佛言大王。耳闻舍声。起于舍想。如人梦中。闻他宣说。不了义句。于意云何。是人觉已。忆念梦中。所闻之声。为实有不。王曰不也。

释:佛说:大王,众生耳闻不善不恶的舍的声音,执以为实,犹如有人在梦中听见他人说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不成章句的语言,就从梦中醒过来,然后就不断的回想自己在梦中所听见的语言。你怎么认为,这件事是实有的吗?净饭王说:不是实有的,世尊。

原文:佛言大王。是人所梦。执以为实。是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梦中毕竟。无有音声。何况更有。不了义句。当知是人。徒自疲劳。都无有实。

释:佛说:大王,这个人把自己做的梦当作是真实存在的,他是有智慧的人吗?净饭王回答说:他不是有智慧的人,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梦中毕竟没有任何声音,更何况还有不成章句的语言。这个人确实是白白地驱使自己的心,使之疲劳不已,根本没有其实。

舍心是既不快乐也不忧恼,处于中间离两边的状态,既不贪爱也不厌恶,既不好也不坏,既不苦也不乐,心在这个时候是平静不起波澜的,没有高低起伏。比如看一个人,觉得没有什么感觉,既不喜欢也不厌恶,这就是舍心。如果生起喜欢的心了,那就感受乐有乐受了,如果觉得这个人比较讨厌,那就是一种苦受,嗔恨心出来了,所以感受分三种,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的舍受。

而舍的声音,是指这种声音既不属于善性的,也不属于恶性的,处于中间的不好不坏的状态。此人梦中闻他人说一些不成章句的语言,没有意义的话,虽然心里不觉得怎么样,却当作了实有的事情,而不断地回忆。即使是执著这种舍的境界为实有,贪着这种舍念,不知道舍的六尘境界同样是虚妄的,也不离生死。

这里的不了义句,与佛经中的不了义经是有区别的,不是一个意思。佛经分成了义经和不了义经,了义经是真实的,宣说的是实法,不了义经宣说的不是实法,了义经说大乘经典第一义谛如来藏法,这叫了义,是根本法实相法,其它的经典,没有讲到如来藏法的经典,就不是了义的经。没有讲到真实心如来藏这一法就是不了义的,不是根本的经典。当然了义经里也有不了义的句子,不了义经里更是有不了义的句子。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异生。耳闻舍声。不达义趣。轻慢毁呰。造作痴业。身三语四。意三种业。最初造作。即便灭谢。是业灭已。不依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中间而住。最后边际。命根灭时。自分业报。皆悉现前。犹如梦觉。忆梦中闻不了义句。

释:佛说:大王,确实是这样,愚痴的异生凡夫,耳根听到不喜不厌的声音,并不了达其中的真正含义,就生起轻慢、诋毁的言行,造作愚痴业,在身体上造作杀盗淫恶业,在口上造作恶口、两舌、绮语、妄语恶业,在心上造作贪嗔痴意业。恶业造作以后,刹那灭去了,灭去以后,业行不依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和中间而住,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在最后命根谢灭之时,自己这一生所造作的业报全部都现前了,犹如从梦中醒过来以后,心里还在念着梦中听见的不知意趣的章句。

什么是愚痴?不懂就是愚痴,愚痴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懂,对一切法的来龙去脉不懂,对一切法的真相不懂,对什么叫五阴及五阴的实质不懂,对十八界及其实质不懂,对如何证得小乘的五蕴无我不懂,对于声闻缘觉的十二因缘法不懂,对于大乘的如来藏法不懂,对于如何开悟不懂,对于如何了知如来藏的种子功德不懂,对于如何修行自身广利众生不懂,对于如何修行成佛这些法都不懂,这就是无明,属于愚痴,包括对无明和愚痴本身也不懂,同样也是愚痴和无明。

众生存在阿赖耶识里的无明有无量无边之多,这些无明全部破尽,就成佛。无明分三种,第一种是一念无明,对三界世间的贪爱,对五阴身的执著,断尽就证四果入无余涅槃。第二种是无始无明,从无始劫来,众生都不知道有一个真实心如来藏,能出生生生世世的五阴身和三界世间法,是众生真正的不生不灭的我。第三种是尘沙无明,也可以归于无始无明里,意思是成佛路上不明之理像尘沙一样多,成佛之前都要断除,也叫修行上的烦恼,此种烦恼断除一点,无明就减少一点,离成佛就近一点。

一个人无明越少越知道自己有无明,也就越谦虚,无明越多的人越不知道自己有无明,越不谦虚越骄慢。众生因为什么有慢心?因为无明,因为愚痴。在断除烦恼的次第上,贪心和嗔恚心都比愚痴无明容易断。贪心最容易断,嗔恚心其次,断我见以后证得初禅的时候先断贪心,再熏修一段时间才断嗔恚,之后是断一念无明。修到大乘初地菩萨,开始断贪、嗔和慢的烦恼习气,以及尘沙无明,尘沙无明断尽就成佛。

在修行的各个阶段,无明程度和种类也不同,明心之前的菩萨、明心之后的菩萨和入地之后的菩萨,每一果位都对应着各种不同的愚痴和无明,乃至于九地菩萨和十地菩萨都有微薄的愚痴惑,直至成佛,成就一切种智之时,才能消除了心里全部的无明惑。

原文:大王。识为其主。业为攀缘。二种相因。初识生起。或趣地狱。或堕傍生。琰摩罗界。及阿修罗。若人若天。初识生已。各受其报。同分心品。相续随转。最后识灭。名为死蕴。最初识起。名为生蕴。

释:佛说:大王,阿赖耶识为出生后世五阴身的主人,业种为所缘,以此两种因和缘和合起来,下一世的最初识就出生了,众生或者是趣于地狱道,或者堕在鬼道,或者投生到畜生道这三恶道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罗道、人道和天道三个善道中。当最初的识心出生以后,众生就开始各受其业报,然后在同一色身上的识心就不断地连续地运行下去。到命终识心灭去时,色身就是死尸,名为死蕴,在色身上最初生起的识心,叫作初识,色身五阴名为生蕴。

原文:大王。无有少法。从于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灭故。大王。身识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去。彼业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去。初识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去。何以故。自性离故。

释:佛说:大王,没有任何一个法能从此世流转到下一世,为什么如此说?因为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生灭不已的,不是常存常在的,到临终五阴灭去时,一切法都会灭去。大王,身识出生的时候没有来处,灭时也没有去处。造作业行时,业行没有来处,业行灭去时也没有去处。下一世最初的识心出生时,没有来处,灭时没有去处。为什么一切法都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因为一切法离一切性,一切法的自性没有一切相,自体性为空,了不可得。

原文:如是了知。身识身识空。自业自业空。初识初识空。若灭灭空。若生生空。了知业转。无有作者。亦无受者。但唯名相。分别显示。

释:应该像这样来了知身识,了知身识的自性空;像这样来了知自身识心所造作的业行,了知业行自性为空;像这样来了知初识,了知初识自性为空;像这样来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为空,一切法若灭,其灭为空;同时也要了知业行的造作和流转,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别及显示罢了。

一切法都是离一切法性的,没有一法有真实的自体性,能独自存在,如是就知道身识是空的,业行也是空的,下一世产生的初识也是空的。如果识灭了,灭法也是空的,如果识生了,生法也是空的。业行的流转和造作也是空的,没有一个造作的人,受果报时也没有受果报的人,都是一种假相,一种不真实的幻化相,都只是用名相所分别和显示的虚妄相而已。

原文:大王当知。诸根如幻。境界如梦。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脱门。空无空相。名无相解脱门。若无有相。则无愿求。名无愿解脱门。如是三法。与空共行。涅槃先道。决定如法界。周遍虚空际。于此譬喻。当如是知。

释:大王你应当知道,六根就像是幻化的一样,各种境界就像梦境一样。一切法全部都是空的寂静的,这就是空解脱门;诸法空也没有空相,叫作无相解脱门;如果一切法连相也没有,就应该不生任何愿求,叫作无愿解脱门。如是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与空共同存在,走向涅槃之路就应当这样修学。要求涅槃,首先就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实相法界,都是阿赖耶识一真法界,遍布于十方虚空际。对于这些譬喻,应该这样了知。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幻化出来的,眼睛见的各种境界,耳朵听的各种境界,六根所对的境界像梦里的事一样,并不真实。还要追求什么?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没有一样不是空的,没有一样不是寂灭的,什么也没有,这就是空解脱门。证得一切法空,知道是空的,心就解脱了。

空无空相名无相解脱门,空的法,没有一个相貌可见可说可指示出来,连空也空,这就是无相解脱门。知道空什么相也没有,连空也没有,心更解脱了。如果连空的相都不有,连空都没有,还着什么空呢?若无有相即无愿求,如果连相都没有,还求什么?还有什么愿求?什么都不用再求了,这就是无愿解脱门。没有愿求心更加解脱了,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成就了就是圣人。

空、无相、无愿三法与空共行,既不离空,也没有空相,三者又不相分离,层层递进,究竟解脱。众生要想入涅槃,求得不生不灭,就应该这样修行,不断的产生空的心行,越来越空,连空也空,才空得干净利落。如果心里还有一个空,那就没有真正空,还应该灭去空的心。涅槃路上应该这样去修学,就能证得涅槃。涅槃就是解脱,涅槃就是不生不灭,涅槃就是寂静无为,涅槃就是大自在。

诸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六根就像幻化的一样,是阿赖耶识幻化出来的,叫如幻。境界如梦,境界是眼看的色境界,耳听的声境界,鼻闻的香臭境界,舌尝的酸甜苦辣境界,身所觉的疲劳、轻安、柔软、舒适、饥饿、饱等等境界,意根所对的法尘境界。这些境界看是好像有,但是有是假有、幻有,并不真实,就像梦里的境界一样。

佛处处都在开示给众生一个真理: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意思是说一切法都是空的、寂静的。为什么如此说?因为一切法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有,本没有其自体性,并非是真实存在的法,因此说是空寂的。从另一方面说,所有一切法都是阿赖耶识所幻化出来的,由阿赖耶识所主导,是阿赖耶识的影子,实质是阿赖耶识,并没有一切法的实质,因此说一切法皆悉空寂。小乘的空,大乘的空性,都在指示这个真理和真相。

诸根如幻,境界如梦,观行这些法,要有较深的禅定,在各种境界中,在六根对六尘中,体会根与尘的虚幻性、不实性、不做主性、没有自体性,定慧要相结合,完全融合在一起。仔细观行,眼见色时眼根是如何的不自在,色尘是如何的虚幻,如何像影子一样;耳听声时,声音这个境界如何像梦一样,耳根如何像幻化的一样,如何生又是如何灭的,如何起听觉作用的,观行成就了,就能证得五阴空幻,寂静不生。

对于这些法的观行,初步的理解乃至于最后的理解,都不等于是证得。理解比较容易一些,意识心思惟一段时间就觉得理解了,但这不是证得,证得要有禅定,要有甚深思惟,要证据确凿,要深入到内心深处的意根,意根认可才叫证果。第六意识理解的都属于知识,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那都不是证,必须经过深细的观行,意根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可那个理,才算证果。

那时候由于是真正证得认可五阴无我,六根虚幻,心行就改变,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就转变。真认为自己是虚妄的时候,心里肯定要发生变化,不可能与从前一样,还是那个老样子。而意识理解的,没有证得时,内心不知道五阴确实是无我,对自我的认知不会改变,对五阴的看法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心行还是一如既往,烦恼还是原来那样重,如果不能断除三缚结,三恶道就不能免除。

这与世俗法所说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道理是一样的。听别人所说相当于意识的理解,并没有证实,自己心里还是很虚,不敢较真。之后,眼见了,自己才真正地知道了,就会说:啊!原来如此!这时对人对事,就知道该怎样处理了。眼见相当于意根的证得,耳听相当于意识的理解,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层次。意识的理解是从他人那里听来的,意根的证得是亲眼所见,是现量知,是真实看见。

理解的相当于道听途说,和实际的亲眼所见,差别很大。比如听说某个人如何如何,心里生起一种看法,有了某种印象,可是等见面一观察,原来是这样,与心里的印象不完全一致,见面时的感觉和印象更真实可信,然后自己才能对此人采取相应的态度。如实了解和观察以后,自己的观点、意见、想法、行为造作和听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所以学法修行要用心熏习,熏习到内心深处,真真正正地去观行诸根如幻,五阴无我。观行的时候就是第六识的初步思惟,思惟以后落到意根里,让意根自己思量,让意根去证实认可这个理,这就是证果。意根如果不认可意识思惟观行的理,那就没有用。要想尽快地让意根证得,就要证据确凿,尽量能达到现量观察的程度。观行的中间还有很多的程序,有很多的路要走,有很多的法要去修,要不断地修集种种资粮和道粮,需要不断地修集福德资粮,还有戒律、忍辱、禅定、智慧,不断地圆满这些六度的条件。

一切诸法皆悉空寂,这叫空解脱门。空也没有一个空相,空法本身没有空相,只是一个名词概念,没有相。空没有空的相貌,一个相都没有,空相也没有,这叫无相解脱门。如果是一切相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希求,还有什么愿望和愿求?一切法都是空的,你还希望怎么样?没有愿求了,就名无愿解脱门。如是三法与空共行,心就解脱了,这叫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这个愿就是希求、愿果,希发的誓愿,因为一切都没有,无论抓取什么都是空,即使成就佛果也是空。

《金刚经》里讲,成佛的果位也不可得。如果连成佛的果位都不可得,你还想得到什么?不管你觉得得了什么,经过仔细的分析论证,就知道什么也没有得到,根本就没有得的人,何况还有得的法。有人就要问了,如果都不可得,那我们还修什么?修行就是先知道一切法是不可得的这个道理,然后再证得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最后内心空空,就能得大解脱,不再被有所得所系缚,就解脱一切生死苦。即使是真没有所得,我们也要得这个不得法,否则生死轮回就不止。

一切法都是虚妄的不可得的,受苦报是假的,但谁也不希望受苦报,造作恶行是假的,但是也不要造作恶业行;杀人这件事是假的,但是也不要去杀人;地狱是假,谁也不愿意去;成佛是假,却都愿意成佛。修行就是这样,假法有假法的作用,真法有真法的作用,既然不能都灭除,就要把假法变得更好,更清净。七识心是假的,但是却有很大的作用,那就一定让祂起最好的作用,不能把假都放弃不要了,那样不能成佛。这个辩证看似矛盾,证果明心以后就知道并不矛盾。

原文:大王。譬如有人。于睡梦中。以旃檀香。或多摩罗叶香。及余香等。而以涂身。于意云何。是人觉已。忆念梦中。所涂之香。是实有不。王曰不也。佛言大王。是人所梦。执以为实。为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梦中毕竟。无有诸香。何况复有。以涂身耶。当知是人。徒自疲劳。都无有实。

释:佛说:大王,譬如有人在睡梦中,用旃檀香、多摩罗叶香或者是其它香,来涂抹自身,你对这件事怎么想呢?这个人醒来以后,还在回忆梦中自己所涂抹的香味,涂香这件事是实有的吗?净饭王说:不是实有的。佛说:大王,这个人把自己所做的梦执著为实有的,他是否是智者?净饭王说:这个人不是智者,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梦中毕竟没有香,何况涂香这件事就更不能有了,这个人真是白白地妄想,劳逸其心,根本没有真实的事。

梦里涂香这件事是虚妄的,做梦这件事也是虚妄的,那么这个人是否做梦了?确实做梦了。虽然做梦是一种假相,但是假相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只要能想办法认识到这是做梦,就清醒了,认识到这些法都是假相,想办法证明这些法都是虚幻的,那就觉悟了,将来就能远离生死。

除了阿赖耶识,一切法都是幻化出来的,都是假的,但是假法有假法的作用,假法起作用的时候也是假,五阴本身也是假的,但是五阴身的作用还需要有,四果以前的众生都没有能力灭除五阴假相,那么就要把假法假相变得更清净更自在,以断除一切苦受。众生成佛也不会灭除五蕴色身这个假法,只不过把五蕴变得非常殊胜非常清净,没有一丝染污和无明,具有了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修行就是要认识和探究这些假相是如何出现的,如何是虚妄的,梦里涂香这件事是否存在,不可否认有这种幻化的假相,假相非常的不实在,但是这种不实在法是如何出现的,如何幻化出来的?探究出来以后,才有大智慧。梦醒以后,五阴所做的一切事也同样都是虚妄的幻化的,与做梦无别,那么五阴以及五阴的活动,是如何幻化出来的?这样不断地观行探究,才是实际修行,需要多修禅定,深入禅定中去参禅去证得这些深奥之理。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异生。初闻妙香。便生爱乐。心起染着。造如是业。身三语四。意三种业。造彼业已。即便灭谢。是业灭已。不依四方。四维上下。中间而住。乃至最后识灭。自业现前。犹如梦觉。念梦中事。

释:佛说:大王,确实是这样,愚痴的凡夫异生在刚刚嗅到微妙的香气时,就生起爱乐,心被香气所染着,造作了贪嗔痴烦恼业。恶业造作以后刹那灭去了,灭去以后,业行不依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和中间而住,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在最后命根谢灭之时,自己这一生所造作的业报全部都现前了,犹如从梦中醒过来以后,还在念着梦中的事情。

闻香感到心情非常喜悦和舒畅,生起爱乐心,心就染着了,心不贪爱香味就不会感到喜悦,只能是觉得无所谓。心一起了爱乐,就被染着被粘住了,心就不自在不自由,被六道里的境界锁住,就轮转于生死,不得解脱了,染污心、粘染心、爱乐心就是绳锁,能把五阴身牢牢地锁在三界大狱中。

原文:大王。识为其主。业为攀缘。二种相因。初识生起。或趣地狱。或堕傍生。琰摩罗界。及阿修罗。若人若天。初识生起。各受其报。同分心品。相续随转。最后识灭。名为死蕴。最初识起。名为生蕴。

释:佛说:大王,阿赖耶识为出生后世五阴身的主人,业种为所缘,以此两种因和缘和合起来,下一世的最初识就出生了,众生或者趣于地狱道,或者堕在鬼道,或者投生到畜生道等三恶道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罗道、人道和天道三个善道中。当最初的识心出生以后,众生就开始各受其业报,然后在同一色身上的识心就不断地连续地运行下去。到命终识心灭去时,色身就是死尸,名为死蕴,在色身上最初生起的识心,叫作初识,色身五阴名为生蕴。

原文:大王。无有少法。从于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灭故。大王。身识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去。彼业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去。初识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去。何以故。自性离故。

释:佛说:大王,没有任何一个法能从此世流转到下一世去,为什么如此说?因为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生灭不已的,不是常存常在的,到临终五阴灭去时,一切法都会灭去。大王,身识出生的时候,没有来处,灭时也没有去处。造作业行时,业行没有来处,业行灭去时,也没有去处。下一世最初的识心出生时,没有来处,灭时没有去处。为什么说一切法都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因为一切法离一切性,一切法的自性没有一切相,其自体性为空,了不可得。

原文:如是了知。身识身识空。自业自业空。初识初识空。若灭灭空。若生生空。了知业转。无有作者。亦无受者。但唯名相。分别显示。

释:应该像这样来了知身识,了知身识的自性空;像这样来了知自身识心所造作的业行,了知业行自性为空;像这样来了知初识,了知初识自性为空;像这样来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为空,一切法若灭,其灭为空;同时也要了知业行的造作和流转,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别和显示罢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