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父子合集经选讲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般若经典 更新时间: 2024-11-19 17:47:01 阅读: 1963

第四章  分说六触处

原文:大王。云何眼处。谓四大种。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所造净色。若地界清净。则眼处清净。若水火风界清净。则眼处清净。

释:佛说:大王,什么是眼根处?眼根处就是四大种子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所构造出来的清净色根。如果地界清净,那么它所构造出来的眼根处就清净;如果水界、火界、风界清净,和合所构造出来的眼根处就清净。

眼根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子和合在一起所组成的物质色法,含有地的坚硬性、水的湿润性、火的温暖性、风的流动性。眼根包括面部上的眼浮尘根和后脑部位的眼胜义根,都是由四大种子形成的。

四大种子是如来藏里本有的种子,当出生眼根的因缘成熟时,如来藏把四大种子输送出来,就形成了眼根,内外眼根都是在母胎里逐渐形成的。《楞严经》中世尊形容人的眼根像葡萄朵那个形状的,就是眼处。

如来藏中地水火风四大种子本来是清净的,没有染污,没有贪嗔痴烦恼。这四大种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合起来,形成眼根,种子和合的比例不同,形成的物质色法也不同。由于四大种子清净,形成的眼根就是清净的,没有贪嗔痴烦恼,没有染污。但是依眼根为缘而出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却有染污,有烦恼,眼根本身没有染污,也没有喜怒哀乐,因为眼根没有心行。

原文:何以故。由地界清净。眼处得生。是中无有。少法可得。如是乃至。风界清净。眼处得生。是中无有。少法可得。何以故。无主宰故。无造作故。犹如涅盘。自性清净。

释:为什么四大清净眼处就清净?因为由于地界清净故,眼根才能依赖之得以出生,虽然眼根出生了,但也是了不可得。如是由于水界清净故,眼根就能依赖之得以出生,但也是了不可得的;由于火界清净故,眼根才能依赖其得以出生,但也是了不可得的;由于风界清净故,眼根依之得以出生,但也是了不可得的。为什么眼根是了不可得的?因为眼根的出生是没有主宰,没有任何造作的,犹如不生不灭的涅槃心一样,自性是清净的。

地界清净,构成的眼处就清净,因为原材料清净,组成的色法就是清净的。如果水火风界都清净,所构成的眼根就清净,因为原材料清净,组成的色法就清净。外表看是有眼根色法出现,有色法的相貌,但是色法是如此的虚幻不实,四大种子一点点的流转出来,眼根一点点的形成,从一无所有中建立起来;而其原材料是无形无相空性的种子,种子是从如来藏中流转出来的,那么眼根的实质就是如来藏,完全归属于如来藏,因此眼根自性了不可得。

因为如来藏自性清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输出的四大种子清净,构成的眼根自性也清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没有自我主宰性,没有造作性,全部是如来藏的属性,无有眼根的少法可得。

地水火风没输送之前,我们有没有眼根的存在?没有,原来是一无所有的,如来藏输送出地水火风四大种子,就开始形成眼根,眼框、眼睛玻璃体、视网膜、视觉传导神经,从一无所有渐渐形成了物质色法,最后又散坏,眼处就没有少法可得。

地水火风四大种子也是无形无相的,不是物质色法,如来藏是无形无相的,把无形无相的种子输送出来就形成了有形有相的色法,从一无所有形成了一个有形有相的物质。是中没有少法可得,什么也得不到,地性不可得,水性不可得,风性不可得,火性不可得,那么眼根、眼球、玻璃体、视网膜等就是不可得的,虚妄的,说毁灭就毁灭的,是不可依赖,不可执取的。

地水火风四大种子都是不可得的,形成的物质世界也是不可得的,是中无有少法可得,为什么?因为物质色法没有自主性、没有主宰性、没有自在性,是幻化出来的不实的。这当中没有一个做主宰的人,没有人去造作它。谁去造作?如果说我们造作,谁叫我们?眼根未出生之前,没有五阴,没有所谓的我们,如来藏不做主宰,也不造作,因此没有造作眼根的人和法。

原文:大王。如是眼处。各各寻求。皆不可得。所以者何。地界空故。则地界清净。乃至风界空故。则风界清净。若诸法自性本空。则彼界何有清净。亦无忿诤。若净若诤。皆不可得。复有何色。而可见耶。

释:佛说:大王,这样的眼根,从各各方面推寻,都是找不到的,了不可得。为什么了不可得?因为地界是空的,地界清净;乃至于水界、火界、风界是空的,水界火界风界清净,没有一法存在。如果諸法都是自性空的,那么各个法界也就没有清净之说,也没有染污、忿恨和争论之说,諸法的清净与染污都是不可得的。那还有什么色可得,一切色法都不可得。

眼根无论我们怎样推求,都是不可得的,其性是如来藏性,其相是如来藏赋予的,是幻化的,相不可得;组成眼根的地水火风四界,其相是空,其性是如来藏性,也是空。因为空故,则四大清净,四大清净故,则眼根清净。眼根自性空故,也无有清净与不清净相,其相了不可得,其清净性与染污性也了不可得。眼根自性是如来藏性,没有自体性,也是空的。

在眼处寻求地性,是不可得的。地性本身是空的,无形无相,一个无形的种子,了不可得;形成的眼根,也是了不可得的。那么水界、火界、风界性质都是空的,无形无相,四大种性了不可得,是空的,形成的眼根,也是空的,了不可得;那么寻求眼根的自性,是找不到的,因为眼根没有自性。

佛说诸法自性本空,因此眼根这一法,自性本来就是空的,空来空去一无所有。眼根出生之后,还会灭去,变成一无所有,既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本身就是空的。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都是本性空的,形成的眼根自性就是空的,眼根界也没有一个清静或者是不清净之说,不存在清静和染污,不存在是好是坏,因为本身是空的,不能说它清净与否、纷诤与否。

原文:当知眼处。毕竟空故。自性亦空。前际后际。皆不可得。未来所造。亦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离故。若自性无有。则无男相。亦无女相。何有爱乐。若生爱乐。是魔境界。若无爱乐。是佛境界。何以故。若无爱乐。则能远离。一切诸法。

释:我们应该知道眼根处毕竟空故,所以眼根自性也是空的,眼根的前际和后际都不可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眼根的自性离一切法。如果说眼根没有自性,那么眼根就没有男相,也没有女相,那男女相就没有什么可爱乐的。如果对男女相生爱乐心,就是一种魔的境界。如果对男女相没有爱乐心,就是佛的境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没有爱乐心就能远离一切法,心得清净。

色法本身是空的,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子所形成,地水火风本身是空的,形成的物质世界就是空的,了不可得。眼根同样是空的,了不可得,不可执着。本来没有一个眼处,没有眼根,四大种子输送出来,从一无所有处出生了眼根,最后又到一无所有,形成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空,有生有灭之法,一无所有之法,就是空的。什么法不空?我们那个如来藏心不空,别看祂无形无相,但是祂时时刻刻在生心,时时刻刻在起作用,时时刻刻在给我们变万法,除此之外一切法都是空。

如果眼根不空的话,就会一直存在着,没有生同样也没有灭,它能自我主宰,而没有能够主宰它生灭的法,但是眼根于此正好相反。如果眼根能被出生,也能不由自主的灭去,只要不被摄持就要灭去,那就是空的,幻化的。眼根是如何形成的?地的成分加进去,水的成分、火的成分、风的成分加进去混合起来,四大种子按照一定的比例,排列组合在一起,和合起来形成了眼根的肉体。业缘消失了,四大种子分散,眼根就消失了,空来空去,没自体性,了不可得。

我们不应该对眼根生起贪爱和欢喜,说好说坏,实际上没有好和坏,都是虚妄的空的,所以眼处毕竟空,前际后际皆不可得。前一世的眼根,后一世的眼根,现在的眼根和以前的眼根,今天的眼根和昨天的眼根,都是不可得的。昨天对于今天来说就是前际,明天对于今天来说就是后际,我说话的当下是本际,说话之前叫前际,说完话以后就后际。这样连接起来的前际后际,前际后际了不可得,都是空。

前世的眼根也是不可得的,毕竟拿不出来,到处找也找不到;未来再造出一个眼根来,那个眼根仍然是不可得的,现在毕竟也是拿不出来,还没有出现的法,更是虚妄。现在的眼根念念在生灭,刹那都在变化,也是不可得的。近视眼、老花眼、青光眼等等眼疾的出现,说明眼根是变化的不可靠的,让它保持一个健康正常状态都保持不了,其自性确实是了不可得的。

眼的自性离一切法,不着一切法,既没有一个男相也没有一个女相,我们就不必对眼根升起爱乐心贪爱心。眼根本身没有什么相,无男相也无女相,如果对眼根升起爱乐,就是魔的境界,着境就着魔;对任何事物产生喜怒哀乐的感情就是魔的境界,有这种感情,永远在魔的掌控之下。魔王叫波旬,他在欲界最高层第六层天,他因为福大,掌控了整个欲界六天,包括人间。一个众生如果没有欲界法的贪欲,就脱离了魔的手掌,那魔王就会想方设法让其对欲界重新生起贪欲心。只要有贪欲心,就在欲界里不得出离,就是魔王的弟子,就是魔子。

每个人在未到地定具足,即将要发起初禅的时候,魔王就用各种手段来障碍,在每个人内心里最薄弱之处下手,攻破薄弱部分,让其贪欲心生起,禅定消失,就脱离不了魔掌。如果定力坚固,没被魔王破坏,命终会升到色界天,比魔王境界高,就不受魔王管辖和控制。

欲界里有什么?欲界里有各种贪欲,有财色名食睡,以男女欲为主,如果超越了这个欲,断除了这个欲,魔宫就震动。如果修行人道心不坚固,福报不足,很容易就能被干扰,禅定就消失。魔是最希望这样的,所以他会想方设法让众生喜欢贪爱这个欲界世间,那么他的子民就不会减少。魔王都是希望自己的子民越来越多,所以才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子民,让众生都有贪欲心,不脱离自己的掌控。

所以佛说若生起爱乐心,就是魔的境界,我们世间的人全在魔王的掌控之下,也受着住在欲界忉利天的释提桓因的管辖。欲界人类如果修善,释提桓因是最高兴的,因为修善的人命终会升到欲界天,释提桓因的子民就增加了。所以初一、十五他会派天人护法到人间巡视,看看行善法的人多还是行恶法的人多,如果修善法的人多,释提桓因就高兴,如果行恶法的人多,释提桓因就不高兴。人间知道了此事,就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供佛、吃斋、吃素、行善,为了多行善业,死后升天享乐,有些时候世间人做事是有一定道理的。

没有爱乐心就是佛的境界,在佛的境界里没有爱乐心,不对五欲六尘有任何喜乐和贪爱。佛就是如来,如来就是如来藏,祂没有喜怒哀乐,既不喜欢,也不厌恶,祂是无为性的。前七识心有喜怒哀乐,真心没有喜怒哀乐。当七识心喜怒哀乐的时候,其中有真心的随顺配合,否则七识妄心也不会有喜怒哀乐的现象出现。在一切法上都是真妄二者共同运作,在七识喜怒哀乐时,有个不喜怒哀乐的如来藏在不断的输送各类种子,以保持七识现行其喜怒哀乐的心行,找到这个背后默默无闻无偿奉献者,就明心开悟,获得般若智慧了。

为什么说没有爱乐心就是佛境界?佛说,若无爱乐,则能远离一切诸法。因为諸佛已经寂静无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不着境,心中无有法的存在,究竟远离了一切法。佛虽然在五蕴的虚妄相上要不断的造作,以广度无量众生,但并不妨碍佛心无所住,对一切法都不生起爱乐心。法身佛更是对世出世间法心无所住,远离一切法和相,对一切法都没有爱乐心。

我们不能远离诸法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贪爱和执著,有爱乐心,所以心住于一切法,不能分离。对世间一切法我们都希望拥有占有,这就是爱乐心;如果没有爱乐心,就会心无所住,不希望拥有和占有。这样心就不被一切法束缚,有了解脱的力量,就能得到解脱。对欲界不生起爱乐的人,初禅定就生起了;对初禅的境界不爱乐的人,禅定境界又提高了;对更高的禅定境界也不爱乐的人,就能达到三界最高的境界;对三界世间的法都不爱乐的人,就会入到灭尽定,那是四果罗汉的境界。命终就能把自己的前七识都灭了,色身灭了,七识灭了,五阴灭了,就入到无余涅槃里,解脱于三界生死,不再轮回。

阿罗汉能入无余涅槃,了生脱死出三界,就是因为他对三界世间法没有爱乐的心行了。我们在三界里受苦,尤其在欲界里受苦,生在欲界的人间,不是生在欲界天上,就是因为我们对欲界法的爱乐心比天人要深厚,比色界天人更深,比无色界天人那就深得不能比较了。爱乐心越淡,命终生到的天界越高,生命越快乐越寂静,苦受越少,爱乐的心越重,苦越重;如果没有爱乐心,能远离一切诸法,心得清净和寂止。

我们真心里本来就没有一切法,《心经》里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五蕴、无十八界、无四圣谛、无十二因缘、无菩萨六度、无智也无得,真正的远离一切法,没有一切法,寂灭无为。我们心里却都是五欲六尘,追求的都是三界世间法,因此喜怒哀乐不断,苦受不尽。

世间法拥有的越多就越苦,越不能得解脱,我们就被生死苦所系缚着。喜乐于色,被色所系缚,被色身所系缚,不能得解脱;喜乐于声尘,就被声尘所系缚,不得解脱;喜乐于味尘、触尘和法尘,就被系缚着,不得解脱。对于六尘境界不管是喜欢还是厌恶,都是烦恼,都是系缚,不得解脱,就会留在欲界中苦恼忧悲。

真心对一切法都无爱乐也无憎厌,因此就不被任何法所系缚,永远是解脱的,没有生死忧悲苦恼。有爱乐就要流落六道里受苦,真心不爱乐,不在六道里,不住在六尘境界里受苦。有境界可住,就被束缚,解脱不了,不住在一切境界上,就离开了,解脱了。所以我们修学的目标,就要向真心一样,慢慢能远离一切诸法,空净自心,趣向涅槃。

原文:大王。云何耳处。谓四大种。所造净色。分别行相。如前所说。大王。诸法解脱。决定现前。如法界空。不可施设。

释:佛说:大王,什么是耳处?耳处就是四大种子所创造出来的清净色相,其耳处的相貌与眼处类似,由四大种子和合出生。四大种子清净,则耳处清净,其中无有少法可得。四大空故,耳处自性空;四大解脱故,耳处本自解脱,无有一法可以系缚于人。大王,諸法本自解脱,其解脱相处处都在昭示和显现着,如一真法界的空一样,本来如此,不是人为施设出来的。

耳处是指耳根,包括外耳根和内耳根,都是清净四大所成,因此本身也是清净色,没有烦恼,没有染污。所谓的清净,指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贪爱、爱乐和厌恶。耳根与声尘接触时,从来不说我喜欢这个声不喜欢那个声,它没有心行,善恶心行都不存在。染污是心有染污,耳根不染污。构成耳根的地水火风四大是空的,耳处也是空的,其自体性了不可得。地水火风四大种性了不可得,耳处也不可得。

解脱就是不被系缚,一切法本身既然是了不可得的,因此不能系缚于人,是众生自心认一切法为真为我,攀附不断,于是自愿粘着一切法,自不得解脱,与法无关。如果能证得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再也不想抓取了,就得解脱,不再被諸法所捆绑。众生都是被六尘境界捆住了,被自己的五阴身捆住了,绳索一环套一环,锁得很坚实,犹如在三界的监牢里一样,没法挣脱束缚,冲出牢狱。根结就在于众生自心对诸法没有认识清楚,不知诸法是空的幻化的不实的,诸法根本不系缚人,所以也没有必要去攀附。众生如果能认识到这个道理,内心自然就从虚妄的境界当中解脱出来。诸法解脱决定现前,众生也本来就解脱,只因迷失了真相,徒自束缚。没有一个众生是不能解脱的,除了仍然在痴迷的人。

世间一切法本来都是空幻的,不用我们去空它,一切法本来就是解脱的,不用我们去解脱,只要我们认识到了真相和真理,没有一法不空,没有一法不解脱。我们不能施设诸法为有,十法界、十八界也都是如此空幻,因此没有众生,没有圣贤,没有六根,没有六尘境界,也没有六识,那就没有任何系缚,也没有被系缚者,系缚与被系缚皆为幻相,了不可得。

原文:大王。诸根各各。乐着境界。眼缘色时。而生爱乐。是故说色。为眼境界。又此眼根。缘于色境。有三种相。见可爱色。起于贪想。不可爱色。起于嗔想。非爱非恶。而起舍想。

释:佛说:大王,六根都各各爱乐着各自所对应的境界,眼根缘色尘时,心就生起爱乐,因此说色尘是眼根所缘的境界。另外眼根缘色尘境界时,有三种相貌产生:第一种相是,眼根触可爱的色尘境界,心就生起贪爱之想;第二种相是,眼根触不可爱的色尘境界时,心就生起嗔恚想;第三种相是,眼根触不可爱也不可恶的色尘境界时,心就生起舍想,非爱非厌。

眼根乐着色境,耳根乐着声境,鼻根乐着香境,舌根乐着味境,身根乐着触境,意根乐着法境。诸根各各贪着所对应的境界,眼根所对的只能是色,不能缘声,耳根只能缘声,不能缘触尘,凡夫六根不能通用。圣人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六根可以互通,眼根可以缘声、闻味,耳根缘色、触味,意根可见色、思惟,六根相通,可以互相代替。六根本来相通,只因为众生对尘境的迷执和贪执,就在一种功用中分成了六种功用,各根就有了分界。当修行破除了六根的迷执,心通以后,六根就互通互用了。那时没有色身,照样能感觉触尘,感觉微风和暖阳,一根可以做六根用,把六根功能统一起来。

六根缘六尘的时候,心的感受有三种状态,一个是喜欢、一个是厌恶,再一个是不喜欢也不厌恶,就是舍的状态。对我们修道人来说,心应该保持哪种状态为好?修道的人,心要平和,对一切境界,既不喜欢也不厌恶,保持一个中道无所住的状态,就是舍的状态。

原文:如是乃至。意着法处。为意境界。若彼意处。缘可爱色。极生爱乐。为彼所牵。引生贪行。不可爱色。生于嗔行。爱非爱色。起于痴行。如是声等。三种攀缘。领纳等相。准前应说。

释:佛说,就像这样根尘相触,就有三种心行出生,意根与法尘相触,出生意识分别法尘境界。如果意根缘可爱色,意识就生起非常爱乐的心行,就被色所牵引,生起贪爱的心行;如果意根缘不可爱色,意识就生起嗔恚的心行;如果意根缘非可爱也非不可爱色,意识就生起愚痴心行。像这样,意根缘声尘处,意识也有三种心行,与意根缘色时的心行是一样的,意根缘香处、味处、触处,意识都是如此。

六根分别缘六尘,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鼻根对香尘、舌根对味尘、身根对触尘,意根就对法尘。法尘是前五尘上所显现出的一种法处所摄色,比如说我看着书,书这种色尘上就显出一种书的法尘,指书的形状大小、长短方圆、纸张的质量厚度、字体的大小和字形,里面内容信息等等,都属于法尘,是意识了别的相。意根和法尘相对,眼根和书的色彩相对,就出生意识和眼识同时分别书,了别的内容范围粗细程度都不一样。

意着法处为意的境界,意识喜欢贪爱法尘境界,为境界所牵引,会生起贪心。比如拿一块蛋糕,蛋糕有色彩,眼识所见;蛋糕上显现出的形状、内含的成分、营养等等信息是法尘,意根所对,意识了别。意识了别后,觉得蛋糕香甜美味,就生起了贪爱,因有贪爱就有贪行,就想占为己有,赶快吃到口里,同时还可能想办法保证以后还能吃到,这就是贪行。贪行是身口的行为,贪心是心的妄想打算、感受,能被境界所牵引,而决定造作业行;业行造作出来以后,种子存在如来藏里,种子缘熟就有果报。如果意根被熏成功,此人生生世世都贪吃。

如果吃的蛋糕是别人的,吃的时候,别人并不知道,或者是不想给与的,就属于偷蛋糕吃,偷盗的业存在如来藏里,业缘成熟时,果报现前,就要还给别人一千倍或者更多倍。偷了一个蛋糕,最少是一千倍的果报,将来就要还回去至少一千个蛋糕;如果是偷了三宝的物品,偷了有道行的人的东西,一万十万百万无量倍的偿还,而且这当中还有贪的心性罪,性罪严重就得下地狱受恶报。

贪嗔痴的行为只要造作出来,不管是大是小,都作为业种存在如来藏里。如来藏不作选择,祂不因为是自己造的色身五蕴,因为杀人就不记这个杀人的业,如来藏没有分别心,同样记录保存。如来藏不会袒护自己出生的五阴,只存善业,而不存恶业;如来藏没有这个心行,祂是不分别的,只要有业行,不管是大小、善恶、不善不恶,祂全部平等收存。

比如说做饭是不善不恶的行为,做饭的技术学会了,作为种子存下来,来世遇缘很快就会做饭了。开车的技术和其它的技术都是如此,学来的东西祂都给存着,善的也存,恶的也存,不善不恶的也存。有人天生就有某种本事,因为有业种,前世就内行;有的人怎么学也不会,前世没有存业种。所以每个人的特长都不一样,有的小孩生来就懂音乐,会排乐谱;有的生来就会跳舞,有的狗也会跳舞跳得很好,它前世的本事都存在如来藏里了,这叫习气、习惯、业、种子。有的人前世喜欢骂人,他这一世生来,不用教就会骂人,管都管不住,这是业种现行,习惯就是如此。

凡是贪行和嗔行都属于愚痴行,不懂好歹,不识善恶是非也是愚痴,愚痴就有愚痴的业果。对治愚痴怎么对治法,用佛法的道理来去破除无明愚痴。

意根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意识都会出现三种心行,爱乐嗔恚和愚痴。六根对六尘,都会出现三种感受:喜乐、嗔恚和舍受,这些感受都是生灭虚妄的,不可执著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