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父子合集經選講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般若經典 更新時間: 2024-11-19 17:47:01 閲讀: 372

第四章  分說六觸處

原文:大王。雲何眼處。謂四大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所造淨色。若地界清淨。則眼處清淨。若水火風界清淨。則眼處清淨。

釋:佛說:大王,什麽是眼根處?眼根處就是四大種子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所構造出來的清淨色根。如果地界清淨,那麽它所構造出來的眼根處就清淨;如果水界、火界、風界清淨,和合所構造出來的眼根處就清淨。

眼根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和合在一起所組成的物質色法,含有地的堅硬性、水的溼潤性、火的溫暖性、風的流動性。眼根包括面部上的眼浮塵根和後腦部位的眼勝義根,都是由四大種子形成的。

四大種子是如來藏裡本有的種子,當出生眼根的因緣成熟時,如來藏把四大種子輸送出來,就形成了眼根,内外眼根都是在母胎裡逐漸形成的。《楞嚴經》中世尊形容人的眼根像葡萄朵那個形狀的,就是眼處。

如來藏中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本來是清淨的,沒有染污,沒有貪嗔癡煩惱。這四大種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合起來,形成眼根,種子和合的比例不同,形成的物質色法也不同。由於四大種子清淨,形成的眼根就是清淨的,沒有貪嗔癡煩惱,沒有染污。但是依眼根爲緣而出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卻有染污,有煩惱,眼根本身沒有染污,也沒有喜怒哀樂,因爲眼根沒有心行。

原文:何以故。由地界清淨。眼處得生。是中無有。少法可得。如是乃至。風界清淨。眼處得生。是中無有。少法可得。何以故。無主宰故。無造作故。猶如涅磐。自性清淨。

釋:爲什麽四大清淨眼處就清淨?因爲由於地界清淨故,眼根才能依賴之得以出生,雖然眼根出生了,但也是了不可得。如是由於水界清淨故,眼根就能依賴之得以出生,但也是了不可得的;由於火界清淨故,眼根才能依賴其得以出生,但也是了不可得的;由於風界清淨故,眼根依之得以出生,但也是了不可得的。爲什麽眼根是了不可得的?因爲眼根的出生是沒有主宰,沒有任何造作的,猶如不生不滅的涅槃心一樣,自性是清淨的。

地界清淨,構成的眼處就清淨,因爲原材料清淨,組成的色法就是清淨的。如果水火風界都清淨,所構成的眼根就清淨,因爲原材料清淨,組成的色法就清淨。外表看是有眼根色法出現,有色法的相貌,但是色法是如此的虛幻不實,四大種子一點點的流轉出來,眼根一點點的形成,從一無所有中建立起來;而其原材料是無形無相空性的種子,種子是從如來藏中流轉出來的,那麽眼根的實質就是如來藏,完全歸屬於如來藏,因此眼根自性了不可得。

因爲如來藏自性清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輸出的四大種子清淨,構成的眼根自性也清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沒有自我主宰性,沒有造作性,全部是如來藏的屬性,無有眼根的少法可得。

地水火風沒輸送之前,我們有沒有眼根的存在?沒有,原來是一無所有的,如來藏輸送出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就開始形成眼根,眼框、眼睛玻璃體、視網膜、視覺傳導神經,從一無所有漸漸形成了物質色法,最後又散壞,眼處就沒有少法可得。

地水火風四大種子也是無形無相的,不是物質色法,如來藏是無形無相的,把無形無相的種子輸送出來就形成了有形有相的色法,從一無所有形成了一個有形有相的物質。是中沒有少法可得,什麽也得不到,地性不可得,水性不可得,風性不可得,火性不可得,那麽眼根、眼球、玻璃體、視網膜等就是不可得的,虛妄的,說毁滅就毁滅的,是不可依賴,不可執取的。

地水火風四大種子都是不可得的,形成的物質世界也是不可得的,是中無有少法可得,爲什麽?因爲物質色法沒有自主性、沒有主宰性、沒有自在性,是幻化出來的不實的。這當中沒有一個做主宰的人,沒有人去造作它。誰去造作?如果說我們造作,誰叫我們?眼根未出生之前,沒有五隂,沒有所謂的我們,如來藏不做主宰,也不造作,因此沒有造作眼根的人和法。

原文:大王。如是眼處。各各尋求。皆不可得。所以者何。地界空故。則地界清淨。乃至風界空故。則風界清淨。若諸法自性本空。則彼界何有清淨。亦無忿諍。若淨若諍。皆不可得。複有何色。而可見耶。

釋:佛說:大王,這樣的眼根,從各各方面推尋,都是找不到的,了不可得。爲什麽了不可得?因爲地界是空的,地界清淨;乃至於水界、火界、風界是空的,水界火界風界清淨,沒有一法存在。如果諸法都是自性空的,那麽各個法界也就沒有清淨之說,也沒有染污、忿恨和爭論之說,諸法的清淨與染污都是不可得的。那還有什麽色可得,一切色法都不可得。

眼根無論我們怎樣推求,都是不可得的,其性是如來藏性,其相是如來藏賦予的,是幻化的,相不可得;組成眼根的地水火風四界,其相是空,其性是如來藏性,也是空。因爲空故,則四大清淨,四大清淨故,則眼根清淨。眼根自性空故,也無有清淨與不清淨相,其相了不可得,其清淨性與染污性也了不可得。眼根自性是如來藏性,沒有自體性,也是空的。

在眼處尋求地性,是不可得的。地性本身是空的,無形無相,一個無形的種子,了不可得;形成的眼根,也是了不可得的。那麽水界、火界、風界性質都是空的,無形無相,四大種性了不可得,是空的,形成的眼根,也是空的,了不可得;那麽尋求眼根的自性,是找不到的,因爲眼根沒有自性。

佛說諸法自性本空,因此眼根這一法,自性本來就是空的,空來空去一無所有。眼根出生之後,還會滅去,變成一無所有,既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本身就是空的。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都是本性空的,形成的眼根自性就是空的,眼根界也沒有一個清靜或者是不清淨之說,不存在清靜和染污,不存在是好是壞,因爲本身是空的,不能說它清淨與否、紛諍與否。

原文:當知眼處。畢竟空故。自性亦空。前際後際。皆不可得。未來所造。亦不可得。何以故。自性離故。若自性無有。則無男相。亦無女相。何有愛樂。若生愛樂。是魔境界。若無愛樂。是佛境界。何以故。若無愛樂。則能遠離。一切諸法。

釋:我們應該知道眼根處畢竟空故,所以眼根自性也是空的,眼根的前際和後際都不可得。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眼根的自性離一切法。如果說眼根沒有自性,那麽眼根就沒有男相,也沒有女相,那男女相就沒有什麽可愛樂的。如果對男女相生愛樂心,就是一種魔的境界。如果對男女相沒有愛樂心,就是佛的境界。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如果沒有愛樂心就能遠離一切法,心得清淨。

色法本身是空的,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所形成,地水火風本身是空的,形成的物質世界就是空的,了不可得。眼根同樣是空的,了不可得,不可執著。本來沒有一個眼處,沒有眼根,四大種子輸送出來,從一無所有處出生了眼根,最後又到一無所有,形成的過程和結果都是空,有生有滅之法,一無所有之法,就是空的。什麽法不空?我們那個如來藏心不空,別看祂無形無相,但是祂時時刻刻在生心,時時刻刻在起作用,時時刻刻在給我們變萬法,除此之外一切法都是空。

如果眼根不空的話,就會一直存在著,沒有生同樣也沒有滅,它能自我主宰,而沒有能夠主宰它生滅的法,但是眼根於此正好相反。如果眼根能被出生,也能不由自主的滅去,只要不被攝持就要滅去,那就是空的,幻化的。眼根是如何形成的?地的成分加進去,水的成分、火的成分、風的成分加進去混合起來,四大種子按照一定的比例,排列組合在一起,和合起來形成了眼根的肉體。業緣消失了,四大種子分散,眼根就消失了,空來空去,沒自體性,了不可得。

我們不應該對眼根生起貪愛和歡喜,說好說壞,實際上沒有好和壞,都是虛妄的空的,所以眼處畢竟空,前際後際皆不可得。前一世的眼根,後一世的眼根,現在的眼根和以前的眼根,今天的眼根和昨天的眼根,都是不可得的。昨天對於今天來說就是前際,明天對於今天來說就是後際,我說話的當下是本際,說話之前叫前際,說完話以後就後際。這樣連接起來的前際後際,前際後際了不可得,都是空。

前世的眼根也是不可得的,畢竟拿不出來,到處找也找不到;未來再造出一個眼根來,那個眼根仍然是不可得的,現在畢竟也是拿不出來,還沒有出現的法,更是虛妄。現在的眼根念念在生滅,刹那都在變化,也是不可得的。近視眼、老花眼、青光眼等等眼疾的出現,說明眼根是變化的不可靠的,讓它保持一個健康正常狀態都保持不了,其自性確實是了不可得的。

眼的自性離一切法,不著一切法,既沒有一個男相也沒有一個女相,我們就不必對眼根升起愛樂心貪愛心。眼根本身沒有什麽相,無男相也無女相,如果對眼根升起愛樂,就是魔的境界,著境就著魔;對任何事物産生喜怒哀樂的感情就是魔的境界,有這種感情,永遠在魔的掌控之下。魔王叫波旬,他在欲界最高層第六層天,他因爲福大,掌控了整個欲界六天,包括人間。一個衆生如果沒有欲界法的貪欲,就脫離了魔的手掌,那魔王就會想方設法讓其對欲界重新生起貪欲心。只要有貪欲心,就在欲界裡不得出離,就是魔王的弟子,就是魔子。

每個人在未到地定具足,即將要發起初禪的時候,魔王就用各種手段來障礙,在每個人内心裡最薄弱之處下手,攻破薄弱部分,讓其貪欲心生起,禪定消失,就脫離不了魔掌。如果定力堅固,沒被魔王破壞,命終會升到色界天,比魔王境界高,就不受魔王管鎋和控制。

欲界裡有什麽?欲界裡有各種貪欲,有財色名食睡,以男女欲爲主,如果超越了這個欲,斷除了這個欲,魔宮就震動。如果修行人道心不堅固,福報不足,很容易就能被干擾,禪定就消失。魔是最希望這樣的,所以他會想方設法讓衆生喜歡貪愛這個欲界世間,那麽他的子民就不會減少。魔王都是希望自己的子民越來越多,所以才要想辦法控制自己的子民,讓衆生都有貪欲心,不脫離自己的掌控。

所以佛說若生起愛樂心,就是魔的境界,我們世間的人全在魔王的掌控之下,也受著住在欲界忉利天的釋提桓因的管鎋。欲界人類如果修善,釋提桓因是最高興的,因爲修善的人命終會升到欲界天,釋提桓因的子民就增加了。所以初一、十五他會派天人護法到人間巡視,看看行善法的人多還是行惡法的人多,如果修善法的人多,釋提桓因就高興,如果行惡法的人多,釋提桓因就不高興。人間知道了此事,就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供佛、吃齋、吃素、行善,爲了多行善業,死後升天享樂,有些時候世間人做事是有一定道理的。

沒有愛樂心就是佛的境界,在佛的境界裡沒有愛樂心,不對五欲六塵有任何喜樂和貪愛。佛就是如來,如來就是如來藏,祂沒有喜怒哀樂,既不喜歡,也不厭惡,祂是無爲性的。前七識心有喜怒哀樂,真心沒有喜怒哀樂。當七識心喜怒哀樂的時候,其中有真心的隨順配合,否則七識妄心也不會有喜怒哀樂的現象出現。在一切法上都是真妄二者共同運作,在七識喜怒哀樂時,有個不喜怒哀樂的如來藏在不斷的輸送各類種子,以保持七識現行其喜怒哀樂的心行,找到這個背後默默無聞無償奉獻者,就明心開悟,獲得般若智慧了。

爲什麽說沒有愛樂心就是佛境界?佛說,若無愛樂,則能遠離一切諸法。因爲諸佛已經寂靜無爲,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不著境,心中無有法的存在,究竟遠離了一切法。佛雖然在五蘊的虛妄相上要不斷的造作,以廣度無量衆生,但並不妨礙佛心無所住,對一切法都不生起愛樂心。法身佛更是對世出世間法心無所住,遠離一切法和相,對一切法都沒有愛樂心。

我們不能遠離諸法的原因是什麽?因爲貪愛和執著,有愛樂心,所以心住於一切法,不能分離。對世間一切法我們都希望擁有佔有,這就是愛樂心;如果沒有愛樂心,就會心無所住,不希望擁有和佔有。這樣心就不被一切法束縛,有了解脫的力量,就能得到解脫。對欲界不生起愛樂的人,初禪定就生起了;對初禪的境界不愛樂的人,禪定境界又提高了;對更高的禪定境界也不愛樂的人,就能達到三界最高的境界;對三界世間的法都不愛樂的人,就會入到滅盡定,那是四果羅漢的境界。命終就能把自己的前七識都滅了,色身滅了,七識滅了,五隂滅了,就入到無餘涅槃裡,解脫於三界生死,不再輪回。

阿羅漢能入無餘涅槃,了生脫死出三界,就是因爲他對三界世間法沒有愛樂的心行了。我們在三界裡受苦,尤其在欲界裡受苦,生在欲界的人間,不是生在欲界天上,就是因爲我們對欲界法的愛樂心比天人要深厚,比色界天人更深,比無色界天人那就深得不能比較了。愛樂心越淡,命終生到的天界越高,生命越快樂越寂靜,苦受越少,愛樂的心越重,苦越重;如果沒有愛樂心,能遠離一切諸法,心得清淨和寂止。

我們真心裡本來就沒有一切法,《心經》裡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五蘊、無十八界、無四聖諦、無十二因緣、無菩薩六度、無智也無得,真正的遠離一切法,沒有一切法,寂滅無爲。我們心裡卻都是五欲六塵,追求的都是三界世間法,因此喜怒哀樂不斷,苦受不盡。

世間法擁有的越多就越苦,越不能得解脫,我們就被生死苦所係縛著。喜樂於色,被色所係縛,被色身所係縛,不能得解脫;喜樂於聲塵,就被聲塵所係縛,不得解脫;喜樂於味塵、觸塵和法塵,就被係縛著,不得解脫。對於六塵境界不管是喜歡還是厭惡,都是煩惱,都是係縛,不得解脫,就會留在欲界中苦惱憂悲。

真心對一切法都無愛樂也無憎厭,因此就不被任何法所係縛,永遠是解脫的,沒有生死憂悲苦惱。有愛樂就要流落六道裡受苦,真心不愛樂,不在六道裡,不住在六塵境界裡受苦。有境界可住,就被束縛,解脫不了,不住在一切境界上,就離開了,解脫了。所以我們修學的目標,就要向真心一樣,慢慢能遠離一切諸法,空淨自心,趣向涅槃。

原文:大王。雲何耳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分別行相。如前所說。大王。諸法解脫。決定現前。如法界空。不可施設。

釋:佛說:大王,什麽是耳處?耳處就是四大種子所創造出來的清淨色相,其耳處的相貌與眼處類似,由四大種子和合出生。四大種子清淨,則耳處清淨,其中無有少法可得。四大空故,耳處自性空;四大解脫故,耳處本自解脫,無有一法可以係縛於人。大王,諸法本自解脫,其解脫相處處都在昭示和顯現著,如一真法界的空一樣,本來如此,不是人爲施設出來的。

耳處是指耳根,包括外耳根和内耳根,都是清淨四大所成,因此本身也是清淨色,沒有煩惱,沒有染污。所謂的清淨,指沒有喜怒哀樂,沒有貪愛、愛樂和厭惡。耳根與聲塵接觸時,從來不說我喜歡這個聲不喜歡那個聲,它沒有心行,善惡心行都不存在。染污是心有染污,耳根不染污。構成耳根的地水火風四大是空的,耳處也是空的,其自體性了不可得。地水火風四大種性了不可得,耳處也不可得。

解脫就是不被係縛,一切法本身既然是了不可得的,因此不能係縛於人,是衆生自心認一切法爲真爲我,攀附不斷,於是自願粘著一切法,自不得解脫,與法無關。如果能証得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再也不想抓取了,就得解脫,不再被諸法所綑綁。衆生都是被六塵境界綑住了,被自己的五隂身綑住了,繩索一環套一環,鎖得很堅實,猶如在三界的監牢裡一樣,沒法掙脫束縛,沖出牢獄。根結就在於衆生自心對諸法沒有認識清楚,不知諸法是空的幻化的不實的,諸法根本不係縛人,所以也沒有必要去攀附。衆生如果能認識到這個道理,内心自然就從虛妄的境界當中解脫出來。諸法解脫決定現前,衆生也本來就解脫,只因迷失了真相,徒自束縛。沒有一個衆生是不能解脫的,除了仍然在癡迷的人。

世間一切法本來都是空幻的,不用我們去空它,一切法本來就是解脫的,不用我們去解脫,只要我們認識到了真相和真理,沒有一法不空,沒有一法不解脫。我們不能施設諸法爲有,十法界、十八界也都是如此空幻,因此沒有衆生,沒有聖賢,沒有六根,沒有六塵境界,也沒有六識,那就沒有任何係縛,也沒有被係縛者,係縛與被係縛皆爲幻相,了不可得。

原文:大王。諸根各各。樂著境界。眼緣色時。而生愛樂。是故說色。爲眼境界。又此眼根。緣於色境。有三種相。見可愛色。起於貪想。不可愛色。起於嗔想。非愛非惡。而起捨想。

釋:佛說:大王,六根都各各愛樂著各自所對應的境界,眼根緣色塵時,心就生起愛樂,因此說色塵是眼根所緣的境界。另外眼根緣色塵境界時,有三種相貌産生:第一種相是,眼根觸可愛的色塵境界,心就生起貪愛之想;第二種相是,眼根觸不可愛的色塵境界時,心就生起嗔恚想;第三種相是,眼根觸不可愛也不可惡的色塵境界時,心就生起捨想,非愛非厭。

眼根樂著色境,耳根樂著聲境,鼻根樂著香境,舌根樂著味境,身根樂著觸境,意根樂著法境。諸根各各貪著所對應的境界,眼根所對的只能是色,不能緣聲,耳根只能緣聲,不能緣觸塵,凡夫六根不能通用。聖人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六根可以互通,眼根可以緣聲、聞味,耳根緣色、觸味,意根可見色、思惟,六根相通,可以互相代替。六根本來相通,只因爲衆生對塵境的迷執和貪執,就在一種功用中分成了六種功用,各根就有了分界。當修行破除了六根的迷執,心通以後,六根就互通互用了。那時沒有色身,照樣能感覺觸塵,感覺微風和暖陽,一根可以做六根用,把六根功能統一起來。

六根緣六塵的時候,心的感受有三種狀態,一個是喜歡、一個是厭惡,再一個是不喜歡也不厭惡,就是捨的狀態。對我們修道人來說,心應該保持哪種狀態爲好?修道的人,心要平和,對一切境界,既不喜歡也不厭惡,保持一個中道無所住的狀態,就是捨的狀態。

原文:如是乃至。意著法處。爲意境界。若彼意處。緣可愛色。極生愛樂。爲彼所牽。引生貪行。不可愛色。生於嗔行。愛非愛色。起於癡行。如是聲等。三種攀緣。領納等相。準前應說。

釋:佛說,就像這樣根塵相觸,就有三種心行出生,意根與法塵相觸,出生意識分別法塵境界。如果意根緣可愛色,意識就生起非常愛樂的心行,就被色所牽引,生起貪愛的心行;如果意根緣不可愛色,意識就生起嗔恚的心行;如果意根緣非可愛也非不可愛色,意識就生起愚癡心行。像這樣,意根緣聲塵處,意識也有三種心行,與意根緣色時的心行是一樣的,意根緣香處、味處、觸處,意識都是如此。

六根分別緣六塵,眼根對色塵、耳根對聲塵、鼻根對香塵、舌根對味塵、身根對觸塵,意根就對法塵。法塵是前五塵上所顯現出的一種法處所攝色,比如說我看著書,書這種色塵上就顯出一種書的法塵,指書的形狀大小、長短方圓、紙張的質量厚度、字體的大小和字形,裡面内容信息等等,都屬於法塵,是意識了別的相。意根和法塵相對,眼根和書的色彩相對,就出生意識和眼識同時分別書,了別的内容範圍粗細程度都不一樣。

意著法處爲意的境界,意識喜歡貪愛法塵境界,爲境界所牽引,會生起貪心。比如拿一塊蛋糕,蛋糕有色彩,眼識所見;蛋糕上顯現出的形狀、内含的成分、營養等等信息是法塵,意根所對,意識了別。意識了別後,覺得蛋糕香甜美味,就生起了貪愛,因有貪愛就有貪行,就想佔爲己有,趕快吃到口裡,同時還可能想辦法保証以後還能吃到,這就是貪行。貪行是身口的行爲,貪心是心的妄想打算、感受,能被境界所牽引,而決定造作業行;業行造作出來以後,種子存在如來藏裡,種子緣熟就有果報。如果意根被熏成功,此人生生世世都貪吃。

如果吃的蛋糕是別人的,吃的時候,別人並不知道,或者是不想給與的,就屬於媮蛋糕吃,媮盜的業存在如來藏裡,業緣成熟時,果報現前,就要還給別人一千倍或者更多倍。媮了一個蛋糕,最少是一千倍的果報,將來就要還回去至少一千個蛋糕;如果是媮了三寶的物品,媮了有道行的人的東西,一萬十萬百萬無量倍的償還,而且這當中還有貪的心性罪,性罪嚴重就得下地獄受惡報。

貪嗔癡的行爲只要造作出來,不管是大是小,都作爲業種存在如來藏裡。如來藏不作選擇,祂不因爲是自己造的色身五蘊,因爲殺人就不記這個殺人的業,如來藏沒有分別心,同樣記錄保存。如來藏不會袒護自己出生的五隂,只存善業,而不存惡業;如來藏沒有這個心行,祂是不分別的,只要有業行,不管是大小、善惡、不善不惡,祂全部平等收存。

比如說做飯是不善不惡的行爲,做飯的技術學會了,作爲種子存下來,來世遇緣很快就會做飯了。開車的技術和其它的技術都是如此,學來的東西祂都給存著,善的也存,惡的也存,不善不惡的也存。有人天生就有某種本事,因爲有業種,前世就内行;有的人怎麽學也不會,前世沒有存業種。所以每個人的特長都不一樣,有的小孩生來就懂音樂,會排樂譜;有的生來就會跳舞,有的狗也會跳舞跳得很好,它前世的本事都存在如來藏裡了,這叫習氣、習慣、業、種子。有的人前世喜歡罵人,他這一世生來,不用教就會罵人,管都管不住,這是業種現行,習慣就是如此。

凡是貪行和嗔行都屬於愚癡行,不懂好歹,不識善惡是非也是愚癡,愚癡就有愚癡的業果。對治愚癡怎麽對治法,用佛法的道理來去破除無明愚癡。

意根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意識都會出現三種心行,愛樂嗔恚和愚癡。六根對六塵,都會出現三種感受:喜樂、嗔恚和捨受,這些感受都是生滅虛妄的,不可執著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