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细则
第一章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讲解
第一节 杀戒第一
原文: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唯愿世尊哀酬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
释:我(阿难)亲自听佛这样说,在某个时候,佛在迦维罗卫国,净饭王来到佛的住处,头面着地顶礼佛的两足,合掌恭敬地对佛说:我想要请法,以求救度自己,只希望世尊慈哀我满足我的心愿。佛说:我可以满足你的心愿,随顺大王的愿求。
原文: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佛言。善哉善哉。憍昙。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涂故。
释:净饭王对佛说:世尊您已经为比丘、比丘尼、沙弥和沙弥尼出家众制定了轻戒和重戒,希望如来也为我们这些在家居士指出五戒当中,犯哪些戒是可忏悔的,犯哪些戒是不可忏悔的,让我们能识别戒相,没有疑惑。佛说:好啊好啊!憍昙,我本来心里也念想着,早就想要为优婆塞分别指出五戒的戒相了。如果有善男子受持不犯的,以这样的因缘将来就能成就佛道。如果有犯而不忏悔,就常在三恶道。
原文:尔时佛为净饭王种种说已。王闻法竟。前礼佛足。绕佛而去。佛以是因缘告诸比丘。我今欲为诸优婆塞说犯戒轻重。可悔不可悔者。诸比丘佥曰。唯然。愿乐欲闻。
释:佛为净饭王种种说法,净饭王听闻法要之后,近前顶礼佛足,绕佛而去。佛把这个因缘告诉诸比丘,我现在要为诸优婆塞讲说犯戒的轻重,以及犯戒以后可忏悔和不可忏悔的区别。诸比丘一起都说:太好了,我们都愿意听闻。
原文: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
释:佛告诉诸比丘:犯杀戒的人有三种杀人的方式:第一种是自己亲自杀,第二种是教唆别人去杀,第三种是派人(代替自己)去杀。自己亲自杀,是优婆塞亲自去夺取他人的生命;教人杀是用语言告诉另外的人说:把那个人抓住,绑起来杀了;派人杀是对他人(往往是下属,从属于自己的人)说:你认识某甲吗?你把他抓住绑起来,然后杀掉他。当这个使者随顺优婆塞的话杀了某甲时,优婆塞就犯了不可忏悔的罪业。
这里重点是教人杀和派人杀的区别和利害关系。教人杀和遣使杀有什么区别呢?教是教唆唆使,最后直接杀人和犯杀戒的是被教者,教者和被教者是平等关系,但教人者罪恶更大。而遣使杀是调遣自己的使者按照自己的吩咐杀人,是代替自己而杀,主杀者是优婆塞自己,被派遣的人属于听从安排,完成任务,派遣者是主犯,被派者是从犯,也有罪。无论是教人杀还是遣使杀,主犯和罪魁祸首都是优婆塞自己,所以优婆塞犯不可悔杀戒。其罪业比自己亲自杀还要重,因为虽然结果都是杀了一个人,但是教唆和派遣他人去杀,又唆使他人造作恶业,染污了其心和业行,让与人结下恶缘,种下恶业种子。
原文:复有三种夺人命。一者用内色。二者用非内色。三者用内非内色。内色者。优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余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释:又有三种杀人的方式,第一种是用自己的内色也就是身体杀人,第二种是用非内色杀,就是用身体之外的杀人工具杀人,第三种是同时用内色和非内色杀,就是用手拿杀人工具杀人。内色就是优婆塞的色身,用色身上的某部分打杀,如用手打,或者是用脚踢/用头撞,或者用其余的身分打杀,同时心里这样想:就这样打死他。被打的人因此死了以后,优婆塞就犯了不可悔的杀人罪业。如果那个人没有马上死,后来还是因为被打而死,优婆塞也犯了不可悔的杀人罪业;如果那个人没有马上死亡,后来也没有因此而死,优婆塞犯中等的可悔罪业。
原文:用非内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槊弓箭。白镴叚铅锡叚。遥掷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释:使用非内色杀人的情况,如果优婆塞是用木头、瓦片、石头,以及刀、长矛、弓箭、白镴块、铅锡合金块,从远处向那个人投掷,同时心里想着让那个人因被投掷而死,如果那个人真的因此而死的话,优婆塞就犯了不可悔的杀人罪业。如果那个人没有马上死亡,后来才因被打而死,优婆塞也犯了不可悔的杀人罪业。如果那个人没有马上死亡,后来也没有因此打杀而死,优婆塞犯中等的可悔罪业。
原文:用内非内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槊弓箭。白镴叚铅锡叚。木叚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释:用内色和非内色和合打杀的情况,如果优婆塞用手拿着木头、瓦片、石头、刀、长矛和弓箭,白镴块以及铅和锡的合金块,或者是用木块打杀,同时心里念着让那个人因此而死,那个人如果真的因此打而死了,优婆塞的杀人罪就不可忏悔。如果那个人没有马上死亡,后来才因打而死,优婆塞也犯不可悔罪。如果那个人没有马上死亡,后来也没有因此死亡,优婆塞犯中罪可忏悔。
原文:复有不以内色。不以非内色。亦不以内非内色。为杀人故。合诸毒药。若着眼耳鼻身上疮中。若着诸食中。若被褥中。车舆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释:还有不用内色也不用非内色,也不用内色和非内色和合杀人的情况。为了杀人而和合各种毒药,或者是放在那个人的眼耳鼻身和身上的患处,或者是放在那个人的饮食中,或者是放在被褥中、车轿中,同时心里这样念着:让他这样被毒死。如果那个人因此而死了,优婆塞就犯不可悔的杀人罪。那个人如果没有马上死亡,过后因此而死了,同样犯不可悔的杀人罪。那个人如果没有马上死亡,后来也没有因此而死亡,优婆塞犯中等可忏悔罪。
原文:复有作无烟火坑杀者。核杀弶杀。作阱杀触杀。毗陀罗杀。堕胎杀。按腹杀。推着火中水中。推着坑中杀。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于中起方便杀。
释:还有其它杀人之法,如设置一个没有烟气的火坑杀,用核杀,用捕小动物的工具杀,作陷阱杀,用杀虫药杀,用咒语杀,用堕胎方法杀,按着孕妇的腹部杀,推到火中和水中杀,推到坑中杀,或者把那个人派遣到某处在半路中杀,乃至于在母胎中刚刚出现身根和命根时,用各种方便方法杀。身根是指受精卵,命根是指意根。
原文:无烟火坑杀者。若优婆塞知是人从此道来。于中先作无烟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说。以是人从此道来。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释:用无烟的火坑杀的情况是,如果优婆塞知道要被杀的人从某条路上来,就在路中提前作好无烟的火坑,用沙土覆盖上,之后口中说:因为这个人从这条路上来,所以我设置了这个火坑。如果那个人因堕落火坑中而死亡了,优婆塞犯不可悔的杀人罪。如果那个人没有马上死亡,过后还是因此而死,优婆塞同样犯不可悔的杀人罪。如果那个人没有马上死亡,后来也没有因此而死亡,优婆塞就犯中等可悔的杀人罪。
原文:为人作无烟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
释:为别人作无烟火炕来杀人,如果是人类因堕落火坑而死,就犯了不可悔的杀罪;如果是非人掉进火炕里死了,优婆塞就犯了中等可忏悔的杀罪;如果是畜生掉进去死了,优婆塞就犯了下等可忏悔的杀罪。
为什么同样一个火坑,不同的众生掉进去死了,优婆塞获罪却不同呢?第一是因为众生身份类别不同,福德不同,自身价值不同,死亡以后损失就不同,杀之当然获罪就不同。人比非人尊贵有价值,非人比畜生尊贵有价值,杀人获罪最大,杀畜生获罪最小。价值是指对世间能作出的贡献大小,对众生的利益大小,自身能获得的世间和出世间的成就大小。第二因为优婆塞的目的和用心不同,有心和无心获罪当然就不同。优婆塞想杀的目标是人,对人有杀心,人死罪就重。他的目标不是非人和畜生,对非人和畜生没有杀心,那么非人和畜生死了属于误杀,罪就小。
原文: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若为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若人堕死。若非人堕死。皆犯下罪可悔。
释:如果是为非人作的无烟火炕,非人因此而死了,优婆塞就犯中等的可忏悔的杀罪。如果是人类掉进去死了,就犯下等可忏悔的杀罪,畜生因此而死,也是犯了下等可忏悔的杀罪。
如果是为畜生作无烟火炕,畜生因此而死,就犯可忏悔的下等杀罪。如果是人掉进去死了,非人掉进去死了,都是犯下等的可忏悔杀罪。
为非人设置火坑,是有心想杀非人,但因为非人的身份不够尊贵,不是道器,杀死了非人,犯的是中等可悔罪,不是上等最重的不可悔罪。而如果人类意外的掉火坑里死了,是犯下等的可悔罪,因为优婆塞并没有想杀人,是人自己误进火坑导致的,优婆塞只是提供了堕火坑的方便。如果畜生误进火坑死了,更是下等可悔罪。如果是有心想杀畜生,结果不管是哪类众生因此而死,都是下等的可悔罪,因为畜生不够尊贵,也非道器,杀之是下等罪,而人和非人是属于误杀,也是下等罪。
原文:若优婆塞不定为一事作坑。诸有来者。皆令堕死。人死者。犯不可悔。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无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是名无烟火坑杀也。
释:如果优婆塞并不是为确定的某类众生设置了无烟火炕,心里希望凡是来到火炕的一律都杀死。如果人类因此而死了,就犯不可悔的杀罪,如果是非人因此而死了,就犯中等的可忏悔杀罪,如果是畜生因此死了,就犯下等的可忏悔杀罪。如果都没有死的,优婆塞犯三种方便可悔罪。这是说的设置无烟火炕杀罪的情况。
设置火坑是想杀经过的一切众生,包括人类,那就是有心想杀人,人死就犯上等不可悔罪,想杀非人和畜生,非人和畜生死了,就犯中等和下等的可悔罪。三种方便是指为杀三种众生设置了无烟火坑。
原文:毗陀罗者。若优婆塞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咒尸令起。水洗着衣。令手捉刀。若心念口说。我为某甲故。作此毗陀罗。即读咒术。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若前人入诸三昧。或天神所护。或大咒师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是名毗陀罗杀也。
释:用起尸鬼杀人者,如果优婆塞在阴历二十九日这天,寻找到一个保留全身的死人,念诵招鬼咒加持尸体,让尸体站立起来,用水洗干净,穿上衣服,让其手拿刀,优婆塞如果心念口说:我是为了某甲才作了这个起尸鬼。然后就读诵咒语害人,如果他想要害的人死了,优婆塞就犯不可悔的杀罪。如果那个人入到三昧中避开了恶咒,或者是有天神照护着,或者是有大咒师来解救,使得杀害不成,优婆塞就犯中等可悔罪。这就是用起尸鬼杀人的方式。
为什么起尸鬼能杀人呢?尸体本身不能杀人,因为身上没有识心,不能驱使尸体有所作为。但是如果鬼附在尸体上,识心与身体和合,鬼的识心就能驱使尸体有所作为,可以拿刀杀人。人只要给鬼一些好处,比如饮食等,鬼就听人驱使和召唤,为人服务。有些鬼也会被咒力驱使,也就是被念咒人驱使。还有一种用咒语杀人的,不用尸体和鬼,直接咒语就能咒死人。这是什么原理呢?咒语代表人的心,人的心力如果强大,心念让人怎样,人就会怎样。心力不强的话,咒语力就弱。
原文:半毗陀罗者。若优婆塞二十九日作铁车。作铁车已。作铁人。召鬼咒铁人令起。水洗着衣。令铁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说。我为某甲读是咒。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诸三昧。诸天神所护。若咒师所救解。不成死者。是中罪可悔。是名半毗陀罗杀。
释:用半起尸鬼杀人者,如果优婆塞在阴历二十九日这天制作一个铁车,作成以后,再制作一个铁人,念诵招鬼咒,让铁人站起来,用水把铁人洗干净,穿上衣服,让铁人用手拿刀。如果优婆塞心念口说:我是为某甲读诵这个咒语。读诵之后,如果那个人被咒语咒死了,优婆塞就犯不可悔的杀人罪。如果那个人入到三昧中避开了咒语,或者是被诸天神所照护,或者是被咒师所解救,而没有死,优婆塞就犯了中等可悔的杀罪。这就叫作半起尸鬼杀人。
为什么入到三昧中能躲开恶咒加身呢?因为人处于三昧中,自身的磁场非常强大,能阻断一切外来的干扰和侵害,因此恶咒毒咒不能侵入。
原文:断命者。二十九日牛粪涂地。以酒食着中。然火已。寻便着水中。若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火水中灭。若火灭时。彼命随灭。又复二十九日牛粪涂地。酒食着中。画作所欲杀人像。作像已。寻还拨灭。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此像灭。彼命亦灭。若像灭时。彼命随灭。
释:用咒术断人命者,在阴历二十九日这天用牛粪涂抹地面,并且把酒食放在牛粪上,点着火以后,马上放入水中,如果心念口说地读诵咒语说:就像火在水中熄灭一样,如果火灭了,那个人的生命也随着灭去。又在二十九日这天用牛粪涂地,把酒食放在牛粪上,画上所要杀的人像,画完像以后,马上把画像散灭,心念口说地读诵咒术说:就像这个画像灭了一样,那个人的生命也灭了吧,如果画像灭时,他的生命也随着而灭。
原文:又复二十九日。牛粪涂地。酒食着中。以针刺衣角头。寻还拔出。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此针出。彼命随出。是名断命。若用种种咒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释:又在二十九日这天用牛粪涂地,把酒食放在牛粪上,用针刺透衣角边,马上拔出,心念口说地读诵咒术说:就像这个针拔出那样,他的生命也随着拔掉了。这就是用咒术断命。如果用种种咒术咒死人的,就犯不可悔的杀人罪,如果没有把人咒死,就犯中等可悔罪。
原文:又复堕胎者。与有胎女人吐下药。及灌一切处药。若针血脉。乃至出眼泪药。作是念。以是因缘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释:再说堕胎杀的情况,如果给怀有身孕的女人吃催吐下泄的药,以及从一切处灌入泄泻的药,或者是给血管筋脉扎针,乃至于给其能流出眼泪的药,心里念着:用这样的办法让这个女人死吧。如果女人死了,优婆塞就犯不可悔罪。如果女人没有马上死,后来还是因为这些药而死了,优婆塞也是犯不可悔罪。如果女人没有马上死,后来也没有因此而死,犯中等的可悔罪。
原文:若为杀母故堕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若胎死者。是罪可悔。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为杀胎故。作堕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堕胎杀法。
释:如果优婆塞为了杀害那个怀孕的母亲的缘故而去堕她的胎,如果母亲死了,犯不可悔罪,如果胎儿死了,犯可悔罪,如果二者都死了,犯不可悔罪。如果二者都没有死,犯中等可悔罪。如果是为了杀害胎儿的缘故而实行堕胎法,如果胎儿死了,犯不可悔罪。如果胎儿没有死,犯中等可悔罪。如果母亲死了,犯中等可悔罪。如果二者都死了,犯不可悔罪。这就是堕胎杀法。
为什么杀母的时候,胎儿死了,优婆塞却犯可悔罪呢?因为优婆塞没有杀害胎儿的心,胎儿是受母亲的牵连而死。为什么杀害胎儿的时候,母亲死了,优婆塞却犯可悔罪呢?与上述道理一样,优婆塞没有杀害母亲的心,母亲受胎儿的牵连而死。
原文:按腹者。使怀妊女人重作。或担重物。教使车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因是死。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为胎者。如上说。是名按腹杀也。
释:使外物挤压腹部杀的方法是,让怀孕的女人干重体力活,或者让其担负重物,让她在车的前面行走,或者让她登上陡峭的崖岸,心里念着:让这个女人死去。如果女人真的死了,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女人没有马上死亡,后来却因此而死,也犯不可悔罪。如果女人没有马上死亡,后来也没有因此而死,优婆塞犯中等的可悔罪。
如果优婆塞是为了杀害胎儿而让其如此负重,如果胎儿死了,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胎儿没有死,犯中等可悔罪。如果母亲死了,犯中等可悔罪。如果二者都死了,犯不可悔罪。这就是按腹杀的方式。
原文: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恶兽饥饿。遣令往至恶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恶道中死。死者犯不可悔。余者亦犯。同如上说。是名恶道中杀。
释:把人派遣到半路中杀死的方法是,优婆塞事先知道那条路中有恶兽正饥饿着,把想要杀死的人派遣到那条凶险的路中,心里这样念着:让他在凶险的路中死吧。如果那个人死了,优婆塞就犯不可悔罪。如果那个人没有马上死亡,后来还是因此而死,优婆塞也犯不可悔罪。如果那个人没有马上死亡,后来也没有因此而死,犯中等可悔罪。这就是在凶险路中杀的方式。
人虽然是野兽吃掉杀死的,不是优婆塞亲手杀,但因是优婆塞有心设计而导致的,也等于是优婆塞杀,这比自己亲手杀还严重,让无辜的野兽和那个人结恶缘,将来野兽还债的时候比一命抵一命还要惨痛得多。
原文: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迦罗逻时。以杀心起。方便欲令死。死者犯不可悔。余犯同如上说。
释:乃至于胎儿在母胎中刚刚得到二根,身根受精卵和命根,在受精卵最初的一周就开始起杀心,想方设法想让胎儿死去,如果胎儿真的死了,优婆塞就犯不可悔罪。如果胎儿没有马上死去,后来还是因此而死了,也犯不可悔罪。如果胎儿没有马上死去,后来也没有因此而死,犯中等可悔罪。
原文:赞叹杀有三种。一者恶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恶戒人者。杀牛羊。养鸡猪。放鹰捕鱼。猎师围兔。射獐鹿等。偷贼魁脍。咒龙守狱。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恶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恶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语。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
释:赞叹杀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对恶戒人的赞叹,劝慰其死亡;第二种是对善戒人的赞叹,劝慰其死亡;第三种是对年老病人赞叹劝慰死亡。恶戒人是不能持戒而造恶业的人,如宰杀牛羊者,养鸡养猪的,放养老鹰捕鱼的,当猎师围猎兔子的,射杀獐鹿等这些恶人,还有盗贼和刽子手,以及咒龙守狱的。
如果优婆塞到了这些人的居住处,这样对他们说:你们这些恶人,为什么长时间地造作恶业?不如早点死了算了。如果这些人因为这些话而自杀死了,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那些人没有因这些话而死,犯中等可悔罪。
原文:若赞叹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还到语言。汝等恶人。或以善知识因缘故。亲近善人。得听善法。能正思惟。得离恶罪。汝勿自杀。若是人受其语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释:如果优婆塞赞叹劝慰这些人去死,过后却后悔了,心里想:我怎么能诱导他们去死呢?于是就再次到他们住所,对他们说:你们这些造作恶业的人,将来也许会因为遇到善知识的因缘,亲近善人,闻到善法,能够正确思惟,得以断除所造的恶业,你们不要自杀了。如果那些人听受了他的话而不死亡的话,优婆塞犯中等可悔罪。
为什么对造恶业的恶人也不能劝其自杀呢?因为佛法不舍弃一人,不管他是善还是恶,全部普度。恶人如果有机缘遇到善知识传授善法,信受奉行,就能消除恶业,改变自心,从而改变其三恶道命运。即使遇不到善知识,也遇不到善法,也有可能反思自己的恶行,一点点忏悔,回心向善,也能改变命运。
原文:善戒人者。如来四众是也。若到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夺命。是人因是自杀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杀者。中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语自杀。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此善人死。还往语言。汝善戒人。随寿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夺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释:善戒人是心善的持戒人,是如来的四众弟子。如果优婆塞到了这些人的住所,这样对人说:你们是持善戒的有福德之人,如果死了就会享受天人的福德,为什么不自杀呢?如果这些人因此而自杀死了,优婆塞就犯不可悔罪;如果他们不自杀,优婆塞犯中等可悔罪。如果持善戒的人这样想:我为什么要听他的话去自杀呢?如果没有自杀,优婆塞犯可悔罪。
如果优婆塞引导这些人自杀以后,后悔了自己的所说所作说:我错了,我怎么能诱导这些善人自杀呢?于是就回到他们的住所,对他们说:你们这些善人,应该随顺寿命活着,这样福德还会增多,后世所享受的福德也更多,不要自杀了。如果那些人没有因此而死,优婆塞就犯中等可悔罪。
原文:老病者。四大增减。受诸苦恼。往语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夺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缘受是人语自夺命。若语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语此病人自杀。还往语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药。善看病人。随药饮食。病可得差。莫自夺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释:年老病弱者,因为四大的增减变化不调和,身体就会受诸苦恼。优婆塞到病人住所对病人说:你们为什么要长期忍受这样的病苦,为什么不自杀死了呢?如果病人因此而死了,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病人没有因此而死,优婆塞犯中等可悔罪。如果病人这样想:我们为什么要听受他的话自杀呢?如果优婆塞对病人说完那些话,就心生悔悟说:我错了,我为什么要对病人那么说话,让他们自杀呢?于是就回到病人住所对他们说:你们这些病人,如果能得到良药,或者遇到很善于治病的人,服用了药物,调理好饮食,病就能好了,不要自杀了。病人如果没有因此而死,优婆塞犯中等可悔罪。
原文:余上七种杀。说犯与不犯。同如上火坑。若人作人想杀。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杀。人中生疑杀。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杀。非人中生疑杀。是中罪可悔。
释:上边还没有详细讲的最后七种杀,核杀、弶杀、作阱杀、触杀、推着火中、水中杀、推着坑中杀,如果为其定罪说犯罪与不犯罪,犯哪种罪,同上边所说的作无烟火炕杀的定罪是一样的,自己参照对比就知道了。
如果杀的是人,并且也把对方当作人来杀,这个罪就是不可忏悔的。如果把人故意当作非人来杀,以及不确定对方是不是人,而把人杀了,都是犯不可悔罪。如果把非人故意当作人来杀,以及不确定对方是不是非人,而把非人杀了,都是犯中等可悔罪。
原文:若居士作方便欲杀母。而杀非母。是中罪可悔。若居士欲杀非母。而自杀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若居士方便欲杀人。而杀非人。是中罪可悔。若居士作方便欲杀非人。而杀人者。犯小可悔罪。若人怀畜生胎。堕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怀人胎者。堕此胎死者。犯不可悔。
释:如果居士采取一定的方法想要杀害自己的母亲,而实际杀的却不是自己的母亲,这种情况就犯中等可悔罪。因为对非母主观上没有杀心,是误杀。如果居士想要杀的人不是自己的母亲,可是结果却把自己的母亲杀了,也犯中等可悔罪,因为他没有杀母心,所以就没有杀母的五逆罪。
如果居士设计一定的方便方法想要杀人,结果杀的却是非人,是犯中等可悔罪,因为杀非人罪轻。如果居士设计一定的方便方法想要杀非人,结果却把人杀了,犯轻微可悔罪,因为他没有想杀人,人是误杀的,罪轻。如果人怀了畜生胎,堕掉此胎,犯轻微的可悔罪。如果畜生怀了人胎,堕掉此胎,犯不可悔罪,因为这等于故意杀人。
原文:若居士作杀人方便。居士先死。后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若居士欲杀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杀者。是逆罪。不可悔。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杀者。犯不可悔。
释:如果居士设计了杀人的方便手段,结果这个居士自己先死了,之后如果有其他人因为他设计的方便手段而死了,居士犯可悔罪。如果居士想要杀害父母,心中生疑,不确定对方是不是自己的父母,如果确定知道是自己的父母而杀死了,就犯了五逆罪,不可忏悔。如果居士心中生疑,不确定对方是人不是人,如果心里确定知道对方是人而杀死了,犯不可悔罪。
原文:又一人被截手足。置着城堑中。又众女人来入城中。闻是啼哭声。便往就观。共相谓言。若有能与是人药浆饮。使得时死。则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与药浆。即死。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
释:有一个人被人截掉了四肢,扔在了城中的沟堑里,又有一群女人走到城里,听到啼哭声,就过去看是怎么回事,见到沟堑里的人以后就互相讨论说:如果谁能给这个人喂点药,让他马上死掉,他就不会再受苦了。这群人中有个愚痴憨直的女人,立刻拿来药浆喂给沟里的人,那个人喝药后就死了。这时其他女人说:你犯戒了,犯的是不可忏悔罪。愚痴女人立即在众中发露忏悔自己的罪行。
原文:若人捉贼。欲将杀。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贼。若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居士先于贼有恶心瞋恨。语言。我见在是处。以是因缘令贼失命者。犯不可悔。
释:如果有人捉到贼,想要把他杀了,贼得便偷跑了。如果以官家的力量,或者是以聚落部的力量追逐这个贼人,如果居士从追赶的道路的对面走来,追逐的人问居士说:你看见贼人了吗?因为这个居士先前对贼人有恶心和嗔恨心,就回答说:我看见他在那个地方。因为居士揭发的缘故,让贼人被抓住从而失去了性命,居士就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人将众多贼欲杀。是贼得走者。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贼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见在是处。若杀非所瞋者。是罪可悔。余如上说。
释:如果有人抓住了众多的贼,想都杀掉,结果这些贼人得便逃跑了。如果以官家的力量或者是聚落部的力量去追逐贼人,有个居士从追捕的道路上迎面而来,追逐的人问居士说:你看见那些贼人了吗?因为那些贼人中可能有一个人是居士所嗔恨的,于是居士就说:我看见他们在那个地方。结果那些贼人被抓到了,如果官家把居士不嗔恨的人给杀了,居士就犯可悔罪。其余的与前边所说的相同,可参考。
居士为什么犯的是可悔罪呢?因为居士的本意没有希望那些人死的想法,那些贼人的死,是他无意造成的,所以其罪可忏悔,而如果他所嗔恨的那个人被杀死了,居士就犯不可悔罪。一切违背戒律的烦恼都不能随顺,随顺则犯戒,有恶报,有苦受,不能成就道业,生死轮回不断。
原文:若居士母想杀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若戏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若狂不自忆念杀者。无罪。
释:如果居士想杀母,却把非母当作自己的母亲而误杀,犯不可悔罪,不是五逆罪。居士心里想杀的是母亲,实际杀的却是非母,并没有杀害母亲,所以不犯逆罪。如果跟人玩笑着打闹,把对方打死了,属于误杀,犯可悔罪。如果自心发狂,不认识对方了,而把对方杀死,没有罪。因为无心,没有想杀对方的心。
原文:若优婆塞用有虫水及草木中杀虫。皆犯罪。若有虫无虫想用。亦犯。若无虫虫想用者。亦犯。
释:如果优婆塞使用有虫子的水,或者喝或者倒掉或者浇地,导致虫子死了,或者直接在草木当中杀虫,都犯杀罪。如果明明知道水里有虫子,却骗自己说没有虫子,把水喝了用了,也犯杀罪。如果明明水里没有虫子,却骗自己说有虫子,还把水喝了用了,也犯杀罪,因为有杀心。
水里明明没有虫子,非要假想个虫子在里面,并且还要喝和用这个有虫子的水,结果犯了戒。这是何苦呢?并没有虫子,实际上也没有杀虫子,喝了水为什么还算犯杀戒?因为心念不净,有杀心。有些水里面确实有虫子,你不知道而喝了用了,结果虫子确实死了,却不算犯杀戒。因为无杀心,虫子性命又不贵重,无心杀,就不犯戒。
原文: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堕木师头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为可悔不。问佛。佛言无罪。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堕木师头上。杀木师。居士即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杀人。
释:有个居士在建造新房子时,坐在房顶上,手中拿着一根房梁,失手掉下来,砸在木匠的头上,木匠被砸死了,居士不明白这个杀人罪是否可以忏悔,于是就问佛。佛说:你无罪。
在建造新房子的时候,由于人的力量不足,托不住房梁,结果屋顶上的一根房梁掉下来,砸在木匠的头上,木匠死了,居士心中不明白自己是什么罪,佛对他说:你无罪,但是以后作事要仔细点,好好用心,别再不小心杀了人。
原文:又一居士屋上作。见泥中有蝎。怖畏跳下。堕木师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杀人。又一居士。日暮入险道值贼。贼欲取之。舍贼而走。堕岸下织衣人上。织师即死。居士即生疑。佛言无罪。
释:又有一个居士在房屋上作工,看见泥中有一条蝎子,心生害怕,就从屋顶上跳了下来,正好摔在木匠身上,木匠被砸死了。居士不明白自己有什么罪过,佛对他说:你无罪,从今以后作事要谨慎点,好好用心,不要再不小心杀人了。
又有一个居士在天黑以后走入危险的道路上,遇到了贼人,贼想抓住他,居士躲开贼人就跑,不小心掉堕在下边一个正在织衣服的人身上,织衣人马上就死了。居士不明白自己有什么罪过,佛对他说:你无罪。
原文: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杀人。生疑。佛言无罪。若欲推石时。当先唱石下。令人知。
又一人病痈疮未熟。居士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痈疮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若破熟痈疮死者。无罪。
释:又有一个居士在山上往下推石头,石头滚下山把一个人砸死了,居士不明白自己有什么罪过,佛对他说:你没有罪,以后如果再推石头,应当先喊一声,告诉别人石头要滚下山了,让别人知道。
有一个病人皮肤生了溃疡,恶疮还没有成熟,居士把恶疮弄破了,致使病人死了,居士不明白自己有什么罪过,佛对他说:痈疮还没有熟的时候,如果破开人就会死,这是中等的可悔罪。如果弄破熟的痈疮人死了,就无罪了。
原文:又一小儿喜笑。居士捉击攊。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戏笑故。不犯杀罪。从今不应复击攊人令笑。
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唤言起。是人言。勿唤我起。便死。复唤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可悔罪。汝与药浆时死者。犯戒不可悔。
释:又有一个小孩儿喜欢笑,居士抓住他挠他的痒痒,让这个小孩因为大笑不止而死,居士不明白自己有什么罪过,佛对他说:因为这是玩闹戏笑,不犯杀罪,从今以后你不应该再挠痒让人大笑了。
有一个人坐着,用衣服盖在自己的身上,居士喊他起坐,那个人说:别喊我起来,我起来就得死。居士又叫他起来,那个人起来后就死了。居士不明白自己有什么罪过,佛对他说:你犯中等可悔罪,如果你给他药浆喝而死,你就犯不可悔罪。
犯可悔罪是因为没有杀心而将对方误杀,犯不可悔罪是因为故意杀,有杀心。犯可悔罪,因为没有杀心,心性就不恶,不染污,性罪轻,业罪也轻,经过忏悔,就可以减轻或者消除性罪罪业,从而免除地狱业报。犯不可悔罪,因为主观上有杀心,心性恶,性罪重,业罪也重。因为心性烦恼的遮障,即使忏悔,也不能忏除掉性罪,业罪业不能减轻,地狱罪不免。一切罪业的轻重,都是由心性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