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五戒细则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戒律 更新时间: 2025-10-02 16:08:22 阅读: 87

第八章 戒律杂谈(2)

十一、守五戒就是学做人

其实五戒只涉及身和口,不涉及意,不管意如何,只要身口不犯,就不算犯戒。所以五戒不讲戒心,只讲戒身口,属于小乘戒,看住身守住口,守好了,做人的修为也就好了,来世可以继续做人,也可以断我见证果。但要想修大乘法想要开悟,就要受菩萨戒,守持菩萨戒。守好五戒,就有德,有人格修养;不能守持五戒,人格不全,修为不够好,人德不具足。如果凡夫的人格修养都不具足,那就不可能超越于人,不可能断我见成为圣贤人。

如果五条戒都不敢受,受戒之后也不能守好,那么出家人的几百条戒,该如何守持呢?那么多在家居士总是诽谤出家人如何如何不好,可是自己又怎么样呢?与出家人的舍弃世俗、背离世俗的心行,以及能受几百条戒律约束的心行,相差究竟有多大?差距大得不能细说。五戒只有五条,看似简单和容易,其实并不简单和容易,能完全守住五戒的少之又少。盗戒和妄语戒不好守,极大多数人并不明确了解其中的内涵和范围,违犯的人不在少数。

守五戒,也就是做人,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果不果的,来世三涂。不少人都没受五戒,就暗示自己证果开悟了。小乘五戒的身口如果都不能守住,如何能守住大乘菩萨的心意戒?守意是最难最难的,起心动念不造恶业很难做得到,那么瑜伽师地论中的菩萨戒就更难更难守护了。如果不断除根本烦恼,守这个瑜伽菩萨戒,连想都不要想,那是断除烦恼的地上菩萨所能受持守持的,菩萨只管起心动念是否是善、慈悲和智,不管身口的表面行为,只要能利益到众生,该做的一定要做,否则就犯菩萨戒。

至于众生能不能理解,众生的智慧层次当然是不能理解的,那就尽量不让众生知道,因为菩萨已经成长为大人了,众生还是小孩子,智慧低浅,没有见识,所以大人的事情有些时候是不能让小孩子知道的。这样的戒,地前菩萨都做不到,何况凡夫众生,可是也有不少人在学这个戒并且受这个戒,不知道这样的菩萨戒体从哪里能得到,无知的人做事都是胡闹。

身口是六识的造作,意是意根的心行。能管住意根,身口必然不犯;反之,即使意根心念不正,意识强行压制,假装清净,身口也可以不犯,身口不犯,五戒就不犯。管住意根压伏意根非常难,把意根熏修成功,断除烦恼,能自动自觉地清净,不用约束,那就更难了。

不断烦恼,意业必然会犯,所以断除烦恼一定是要断除意根的烦恼,才能自动自觉,不用意识强行压制。如果只断除意识的烦恼,只能算作压制烦恼,不是断烦恼,当意识疏忽大意时,意根就会突然现行出烦恼,河水就决堤泛滥了。

十二、受五戒和不受五戒恶业果报有什么区别?

凡是造恶业都是因为有恶心、烦恼心的缘故,都由于心性不好所致,因此都有性罪,性罪的果报不管受戒与否都一样。因为众生都有贪嗔痴性障烦恼,所以众生都在六道轮回里受恶报,尤其是三恶道众生占极大多数。没有受戒的人,造恶业不属于犯戒,没有戒罪,只受性罪罪报,不受戒罪罪报。受戒人造恶业,除了要受性罪罪报之外,还要受戒罪的罪报。

比如一个人虽然没有受五戒,杀人之后仍然要下地狱酬尝恶报,从地狱出来再遇见那个被杀之人,还要偿还被杀者一条命。杀畜生也是这样,都有杀罪,需要受报需要偿命,造其它恶业也是一样,该受什么恶报就受什么恶报。而受戒之人同样造恶业,就多了一个戒罪罪报,因为明知故犯本身就是不尊重戒律,因而有罪。明知故犯与不知而犯的,烦恼还要重,因此果报要重一些。造善业也是这样,没有受五戒之人,身口意行顺从五戒,心性善,就会受善报,得福享乐,并且所利益的众生,也会回报给他相应的利益。受戒之人行善,多了守戒所得的善报,比如得人身,升天享福等等。

十三、判定犯戒与否的根本是看用心

问:如果受持了五戒,像师父举例的这种盗(拿家人的东西送人)是不是也不能犯,是否也算破戒呢?这种善意的盗是否只能在持五戒之前做?

答:是否算犯盗戒,主要看是否有盗心,是否有把东西盗到自己手里享用的目的,是否损害了对方的利益,如果没有这样的恶心,反而有利益对方的善心,则不算盗。戒和因果都以心为主,善心得善报,恶心得恶报,这些问题要综合考虑,还要考虑最终的最后的结果是善还是恶,是利大还是弊大,利大的就去做,弊大的就不要做,利他的菩提心最重要,也最珍贵。如果考虑不清楚,利他之心发不起来,就严格守戒,谨小慎微,丝毫不冒犯,大小乘戒都如此。

修到一定程度的菩萨,内心都是善多,几乎无恶,不会损人利己,所做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不考虑自己的得失。所以有些事情就不在乎,只要结果是善,就不考虑过程的表面的不善。我为了修行,为了弘法,有一些小乘戒都没法守持,如果守持了小乘戒,就没法修行,大乘戒必犯,大小乘戒衡量起来,当然是大乘戒重要,众生重要,佛教的发展重要,我个人就不重要了,但是个人绝对不会有所犯戒,有什么罪报的,因为实际上是无罪而有功的。

鸠摩罗什法师从东印度来到中国震旦弘法,皇帝为了留住他,给他娶了好几个女人,如果不接受,就无法弘法,为了能顺利弘法,大师只能接受,每天与好几个女人同居。表面上看他好像犯戒了,实际上他守住了菩萨戒,菩萨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佛教的,根本目的达成,其他就没办法尽善尽美了。当然这样的事情,普通人不能学,学了就犯戒,因为修行功力不到,心行不够清净。

犯戒与否,在于心,没有犯戒的心,没有起心动念,就不算犯戒,如何能失戒体呢?要想不犯戒,必须要有初禅定,要断我见成为小乘三果,大乘果位在初地,这样根本烦恼断除,没有恶心不善心染污心,就不犯戒行。除此就难免犯戒。

优波离尊者是小乘的律师,他经常判定比丘和比丘尼犯戒,而在维摩诘居士和佛看来,有的根本就没有犯戒。佛会观察比丘比丘尼在当时的心行如何,是否生心动念,如果没有生心动念,在大乘来说就不犯戒。

对于犯了戒的比丘和比丘尼,小乘戒师会驱逐出僧团,但是佛却对一些表面犯戒实际却没有犯戒的弟子非常宽容,比如说一个比丘尼被强奸怀孕了,这在小乘来说就犯了根本戒,应该被逐出僧团,可是佛却认定比丘尼没有犯戒,还允许比丘尼在王宫中生下孩子。所以一个人是否犯戒,要有大智慧判定,甚至用神通通过现量观察来判断,观察当时的发心和用心,不看表面的行为。

如今的众生智慧极其有限,对于人和事的判断都基于情绪和肤浅的认知,根本分不清善恶是非,分不清善知识和恶知识,不会观察人的发心用心,以及做事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盲目地排斥和崇拜,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是非颠倒,非常难教化。

十四、什么情况下可以自誓受戒?

问:如果自己发愿要受戒,默默地持,或心里向佛求受戒,没有向传戒师求受戒,是否算受戒?如果破戒了会有破戒罪吗?通过自律让戒行几乎不犯的时候,再去找受戒师那里受戒可以吗?

答:心里虽然向佛求戒了,而在形式上没有求戒和受戒,佛菩萨护法神并没有来授戒,就不算受戒和得戒。没有受戒得戒时的持,不属于持戒,但也生福和德。持戒是有戒福和功德的,没有戒就没有这份持戒福德和功德。

在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能守戒不犯的时候,要到寺院僧人边求授戒,因为戒是需要从僧宝身边求受的,在家菩萨戒可以由在家受戒居士传戒。如果在四十里地范围内没有僧宝,可以在佛前自誓受戒,自誓受戒也要有受戒的形式,诸佛菩萨在暗中来授戒。传戒人戒行越清净,受戒人越容易得戒体,戒品越高。传戒人如果犯戒,没有戒体,其所传戒没有效果,受戒人不得戒。既然没有得戒,就没有破戒之说。

十五、怎样忏悔消业快?

造过恶业的,身口意行不如法的,公开忏悔消业快,口业重的,公开忏悔,就不容易再犯。把心降伏下来,身口意行就会逐渐清净下来,染污逐渐转变为清净。多结交良师益友,受益会很大,不结交邪师恶友损友,善法财就会只增不减。交人要交君子,不要交小人,除非有能力扭转和度化小人,如果对小人言听计从,自己很快就变为小人了。

犯错之后,对手(两人之间的)忏悔和当大众面忏悔,效果完全不同,在大众面前忏悔,消业多而快,因为过错被人知了,就相当于受报了,知的人越多受报越多,同时对自身的约束力越大,消业就快。还有一种就是在佛前忏悔,但一般人佛前忏悔作用不大,因为没有把佛当作在自己面前真实存在,因此就不够诚心,而在大众面前忏悔最管用,改的快,越受人谴责,消业越快。所以大家有事就当面说,不要背后说,背后说不坦诚,有传播是非的嫌疑,不利于其他人知错改错,还给人背业,当面坦诚说出来有利于人知晓改正,自己就能得福。

想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对自己狠点,不要轻易放过自己的缺点,有些道理一旦过了心理的关口,一切事都不是事,无我的人内心是坦荡而轻松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事,面子都不重要,对自己严格一点没什么不好,眼里不要揉沙子,不要容许自己的错误,尤其是贪嗔痴烦恼。

十六、出家人授五戒和菩萨戒收取授戒费合理吗?

从出家人这个角度来讲,出家人为居士授三皈五戒,乃至于授菩萨戒是应该应份的,是出家人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乃至于在有能力时普渡众生都是应该应份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出家人发心出家修道,受众生供养,就有义务为众生服务。

 但是为众生服务,授三皈五戒和菩萨戒的行为本身,是要为居士背负一定的业障的,这个代价可大可小。往大了说,如果用金钱来衡量,恐怕无论多少金钱在业障面前什么用都没有,众生在世间里无论花多少钱,都无法消除业障的拖累和压迫,摆脱不了业障所带来的生死轮回苦。出家人为众生服务,普渡众生,就会在有意无意间背负了这些业障,这些业障将会造成在世俗和修道上的种种障碍,谁愿意为自己修道和世俗生活设置障碍呢?没有人能理解为人背负业障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众生在其中所获得多少的利益。众生在觉得应该应份的同时,有多少人是怀着感恩的心、惭愧的心?每个人在要求别人的时候,对自己又有什么要求呢?

就像医生职业,每个人都觉得医生治病救人是应该应份的,因为他们借此可以得到这份工作和金钱的利益,这是平等交易。但是有谁想过,这个交易平等吗?医生救了人之后,要为病人背负多少业障,这个业障带给医生的是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呢?光是看着病人的痛苦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承受充满病气的磁场冲击,就让人觉得惭愧,觉得心疼和可怜了,何况天天面对众多病人的痛苦,更何况还要去亲自着手解决这些病苦,身心两方面的影响和压力,会增添多少烦恼,带回来多少病气,缩短多少寿命,得罪多少病人的冤亲债主?这些都没有人想过,自然就不会对医生抱有感恩和同情心了。

再从病人这个角度来讲,病人的命被救回来之后,病人会得到多大的利益?有没有人算过,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价值几何?这个价值是无法估算的。虽然极多人在一生里无所事事,无所成就,甚至在靠人赡养,但是每个人在有限的人生里,都在熏习着人的习气,都在学着做人,都在有意无意中积累着福德和福报,用以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品别。

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的生命,包括畜生的生命,都有很大的价值,都极其珍贵,众生无论高低贵贱,都处于奔向高级生命的过程里,这个过程是必须的,是不可废掉和取消的,没有这个过程,就不会积累生命的经验和福德,就不会升级到更高级的生命群体中,让生命得到升华和绽放。所以俗语才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众生慧浅,只看到表面的金钱交易,却看不到背后的实际利益和得失。尊重一切人的服务和付出,不管是得利益和不得利益的付出,都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意义重大。

十七、环境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环境的制约性和熏染性很大,人的善业力、福德力和智慧力有时候不足以对抗和摆脱环境的影响,可能还是会不自觉地悄悄地被影响被熏染,自己觉察不到,结果就被同化了。如果是同化了善法还好,要是同化了恶法,就增加了自心的染污和无明烦恼,更加地系缚在生死业障中,所以一个人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是很重要的。

世俗界的环境普遍都染污,极少有清净的,因为众生的烦恼习气很重,几乎根深蒂固,时时都会现行出贪嗔痴。佛教界里的环境是混合的,既有染污也有清净,染污远比清净占比高,影响力大一些。很多人都辨别不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到底是染污多还是清净多,只会看表面现象。有一些人学佛以后,跟随烦恼染污重的团体,受到的影响很大,越学烦恼越重,自己还不自知,这样学佛就很危险。如果众生的烦恼轻微,能超然物外,不受影响,还能保持学佛的初心,就怕染污重影响力还大的学佛环境,最容易让人丧失觉悟和警惕,从而不知不觉地随之造作染污业。

十八、破戒僧可以供养吗?

一切众生都可以供养,包括破戒僧。连供养猫狗鱼鸟都得百倍福,何况是供养人类?破戒僧一是人,二是僧,三是破戒,供养也得千倍福,僧人都给鬼神施食,何况在家人供养破戒僧?僧人再破戒,都比畜生和饿鬼有福有德,供养之后得福也远远大于供养畜生和饿鬼所得之福。所有人都可以去供养,没有例外,包括希特勒这样的极恶之人,但是提供恶人造恶业的工具和费用,却与恶人共罪,提供基本饮食吃穿,则没有问题。

十九、意根与身口意业行的关系

身业、口业和意业三者的关系是什么?哪种业容易防守,哪种业最不容易防守?哪种业粗糙易断,哪种业细微难断?应该先断哪种业?

身口意三种业行,都受意根支配和调动,身业是六识的行为造作,口业是六识的行为造作,意业分为意识的心行心所法和意根的心行心所法。身行口行受心支配,无心不能造身口业。身口业由六识造作,六识受意根指使。但意识明理可以压伏意根,强制不造身口业,所以身业最容易断,口业次之,二者用意识压伏就行了,难断的是意识的心行,最难断的是意根的心行。

意根非常不容易压伏降伏,更不容易断除烦恼,因此意根的意业肯定是贪嗔痴不断,只不过意识明理,知道因果,会降伏压伏身口不造作恶业。如果意根烦恼重,身口也压伏不了,一定会造作恶业。所以身体不造作杀盗淫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口不造作两舌妄语绮语恶口也稍微容易一些,最难的是意根,贪嗔痴念头无法降伏和压伏,更难断除。

有一些人一看身体守戒比较困难,口守戒也比较困难,于是就找借口说我守意业就行了,只要心清净意业不犯就行了,身口无论怎样都不算犯戒了。这是最颠倒的愚痴想法和做法,如果连身体的造作都控制不了,更不能控制意根的烦恼念头,如果口业的造作都制止不了,就更不能制止意根的烦恼念头了。意根的烦恼念头如果能止住了,那是三果以上圣人才能做得到的,一个凡夫怎么能直接守意根的意业,让意根清净不犯戒呢?

小乘的五戒、八关斋戒和出家比丘戒比丘尼戒,一般来说都是以戒身口恶业为主,只要身口不犯,心里邪思邪想也不算犯戒。大乘的戒如梵网经菩萨戒主要是戒心地,修心地,顺便也戒身口。而瑜伽师地论里的菩萨戒,是已经断除烦恼以后的地上菩萨所应遵守的心地戒,一切都以众生利益为首为重,只要能够利益众生,身口可以与小乘戒行不一致,与清净的意根心地一致就行,意根不违背小乘戒律就行,这样一切为众生的心行就是大乘菩萨心行,符合大乘菩萨戒律的规范。如果贪嗔痴烦恼没有断除的凡夫和贤位菩萨,就无法受和守瑜伽师地论中的菩萨戒,有私心烦恼故。

二十、什么叫作学戒?

譬如幼儿学走路,在能够正常走路无碍之前,都处于学走路阶段。学走路时常常跌跌撞撞,手有扶物,身有依倚,不免时而摔倒,跌坏手足。直到腿脚娴熟,东南西北自由开步,学习结束,名为独行者。但不免偶尔绊倒,即使成人也有不小心绊倒之时。又譬如幼儿学语,咿咿呀呀,一字二字,再至成句,终至自由表达自心之意,无有障碍,学语结束。

菩萨学戒也如是,烦恼习气攀附于心,不自觉知。新受戒律,不懂其义,不知如何守持,月月诵戒,以明其理,不时违戒,发现即悔,悔过即改,改过再犯,辛苦周章,轻戒难守,重戒也犯。直至烦恼断除,三果四果,自由洒脱,随缘自在,心无负累,也不越距。重戒不犯,轻戒能守,但仍不免偶尔疏忽,轻戒有漏,重戒无犯,此名持戒,相应于初地到八地。八地以后,习气断尽,任运自然,于诸戒律,无持无犯。

若有违犯出家菩萨十重戒,以及在家菩萨六重戒者,不名持戒,只名学戒。若轻戒难守,多有违犯,不名持戒,只名学戒。学戒不易,难于婴儿学语练步,然此是菩萨成长必经阶段。过此阶段,名为菩萨大人,如来之子,心得解脱,自在无碍,驰骋于三界,理事圆融。

二十一、如何守戒?

在守持戒律方面,修行人身口不犯业行已经很好了,意业很难守。如果心总是住在一个正念上,那么邪念就没有机会出现,这就是守戒。什么是正念?念佛、念法、念圣贤僧,念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修心之法懂得多而深,意业就会减少;定力增强,意业也会减少,懂得因果之理,心里的警觉性就高。

守戒,首先是做到明理,不是强行控制自己的行为,理明了,意根受熏,意业自然不现前。一切修行中明理最重要,知见能够引导自己的身口意行;其次定深能够伏住烦恼;最后识因达果,懂得此事的起因能够感召彼事之果,明白身口意一切业行造作当下,自己的如来藏都有记载,果报一定要实现,心的警觉性就提高了。这其中都有个过程,受戒得戒体之后,戒体本身就有防非止恶的功德作用。菩萨戒体更是如此,菩萨戒是戒心,要想完全守持好不犯戒,必须要修到一定的菩萨果位,在此之前,都难免要犯戒,轻重会有所不同。受菩萨戒有极多好处,自己警觉性大,再加护法善神的守护,道业进步很快。

二十二、关于五戒的开遮

一切戒行,只要是能够让众生得到大利益的,而且是根本利益,不遮,可以开缘;为自己私利就不行了,一律遮止,不能因为个人烦恼恶习而开戒。酒戒,为了治病,可以用药酒,涂身、饮用都可以,不能贪酒味。杀生戒,可以吃药杀菌,其它蚊子蚂蚁苍蝇虫子之类的,只要无害心,不是故杀,不算犯。

盗戒,他人没有同意的,拿了算犯,为了他人或集体更大利益,不算犯,严格来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只要起心想归己所有,就算犯。淫戒,非己配偶,行非梵行,就是犯,这里有开戒的条件,大家还不具菩萨性时,暂时不说。妄语,大妄语,没有证得禅定说证,没有证罗果而说证果,没有明心而说开悟,是大妄语,必受恶报,但通忏悔。其它的是小妄语,如果为了帮助他人救度他人,可以开戒。大的原则是这样,具体遇事时,需要用智慧来具体对待,没有私心和烦恼心,为众生为团体都可以酌情考虑。犯了五戒,可以忏悔,还可以重新受戒。

二十三、犯五戒的现象

学佛人中有多少人能严持五戒,丝毫不犯,能得满分的?五戒有点缺漏,能得八十分的人有多少?持大部分五戒,能得六十分的人有多少?恐怕都很少。不妄语这条戒我估计没有几个人能持得了,或者说一个人也不会有。所以人不是完全诚实的,是不可完全信赖的。

每个人完全不杀生吗?偷盗,也叫作不予取,别人没有同意点头,自己就拿了,就是盗。不属于自己的,心里认为是自己的,就是盗。包括人,不属于自己配偶,而心里生邪想,也是盗。心思不正常,用意不真不善,都属于邪。没有取得别人同意,随意吃别人的喝别人的,都属于盗。很多人都很随意,随自己的意,不管不顾。有的人还使用手段强行让他人不得不同意,而他人口上同意,心里不同意,仍然属于盗。盗,包括名声,骗取名声,骗取地位权势,都属于盗。

人总喜欢攀缘,自私自利,不随缘,不守心,不厚道,贪求很多,结果造成犯戒,心里散乱,不得禅定。还有多少人没有受五戒,也根本不想受五戒,连戒都不想受,不想守,却想要有很深的禅定和智慧,那是不可能的,妄想证果开悟更是不可能了。

二十四、增戒的定义

增戒,是再一次受戒的意思。增上缘,是帮助协助出生识心的一种缘(法)。增语,语代表音声语言,用音声语言显义,叫作增语,帮助显示法义的语言音声叫作增语。这里的义是指菩萨摩诃萨之义。

二十五、大小乘戒的区别

没有证得无为法时的持戒,都是有漏、有烦恼的,与烦恼相应的持戒,是有漏持戒。证得无为法以后,再加修的戒是增上戒。心行真正无漏的人,能做到无漏持戒的人是三、四果人及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们的心行不与贪嗔痴烦恼相应,是无漏的。

开智慧的前提条件有很多,戒是其中之一,不是全部。只有持戒还不行,还要有福德和禅定等等条件。有无数持戒人并没有智慧,只能保住人身,或生天享福。而没有智慧也不能守持好戒行,对于戒相不懂,对于戒的内涵和目的不懂,不知戒的开遮持犯,只在相上着手,不知修心,有时犯戒也不知,还以为是守戒。更多的人是守小乘的有相戒,而犯大乘菩萨的利他戒。

小乘戒是修自己,不管他人。菩萨戒是起心动念为自己就是犯戒,真正的大菩萨是应该心心念念为众生,只要对众生有益,对佛法流传有益,宁可自己犯戒受苦,也要做有益于众生的事情。有时守小乘戒,就会犯大乘戒,守持大乘利乐众生的戒,就会犯小乘戒。菩萨在这时就要善于抉择,宁可自己犯小乘戒,而守持大乘菩萨的心地戒。

释迦佛在做菩萨时,为了救度众生,而不得不违背小乘戒,就是为了成全众生,护持正法。为了护持正法和救护众生违背小乘戒,不仅无罪,而且有功。佛在经中也说,在恶世里,为了护持讲正法的法师,可以蓄刀仗,可以杀破法恶人,这样做,他的功德远大于讲正法的法师,命终到佛身边作佛的第二大弟子,而讲正法的法师命终却作佛的第三大弟子。

我们学佛先做菩萨,最终要成佛,所以应该学好大乘菩萨戒,守持好大乘菩萨戒,这就是守持自己的心。当菩萨戒与小乘戒起冲突时,我们应该善护自己的心地戒,不为自己的个人利益,一切为大众,为佛法,这样成就的才快。

二十六、久修菩萨与初学菩萨的区别

问:末法时期我们应该如何持戒?是不是初学佛人要持五戒和八戒,而久修菩萨就可以不用持有相戒,可以抛弃相不分别相,直接持大乘菩萨的无相的心地戒?

答:首先需要弄清楚初学菩萨与久修的概念内涵,什么阶段的人属于初学,什么阶段的人属于久修,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心理状态怎么样。

久修菩萨因为多生多劫做过菩萨,有菩萨的习气,不但生来烦恼就非常轻微,或者是没有烦恼,身口意行都很清净,不用人教导就是如此自动自觉,而且还能不自觉的习惯性的喜欢教化众生向善,却不是为了彰显自我,完全是希望众生弃恶从善。既然菩萨生来烦恼就轻微或者是无烦恼,那只有地上菩萨再来才能做得到,前世就已经断除了烦恼,今世因为有隔阴之谜,偶尔会有很轻微的烦恼,这应该称为烦恼习气。

久修菩萨生生世世证悟菩提,今世遇见佛法就会自动自觉的按照前世修行的惯性和方式方法去修行,能很快生起禅定,不久就能自动证果和再次明心开悟,不会很困难。证果和明心以后很快就能与前世的证量相连接,果位还是前世的果位,禅定还是前世的禅定,如果再接续修行,道业进步很快。对于教化众生方面,不用现学现熏习,自然而然就懂得如何教化众生,不会引领众生趋向贪嗔痴,不会姑息众生的烦恼,很自然的就成为一个严师,对弟子高标准严要求。

只有这样的久修才可以有效的持大乘菩萨心地戒,因为心地已经清净,不会违犯佛陀制定的有相戒,比如五戒和八戒不用特意去守持,自然而然不犯戒,身口意行都清净。因为有初禅以上的禅定,烦恼断除了,心地清净,在这基础之上,才能持无相心地戒,心里可以不受戒相的束缚,只要不影响心地清净的事情都可以做,目的是救度众生,而不是随顺自己的贪欲。

如果一个菩萨内心还有贪欲,还有嗔恚,愚痴也很重,那就必须严格持有相戒,五戒八戒一条条都要严格守持,坚决不犯,犯了就要疾首痛心的发露忏悔,尤其是菩萨戒,更要严格守持不犯,不能稍微姑息迁就自己。贪嗔痴烦恼一个都没有断的菩萨,尤其连最基础的未到地定也没有的菩萨,还没有资格持无相戒,也根本持不了无相戒,因为心地不清净,起心动念都与烦恼相应,必须持好有相戒,一步一步的从各种事相来约束自心不越距,初禅定生起以后,断除了烦恼,才能开始试探着抛开相而守持心地的清净。

如果没有以上久修菩萨的特征,都属于初学菩萨,都应该严格修持有相戒,不能废弃身行和口行的约束,任意胡为,随顺自己的贪嗔痴烦恼。有的人因为不能戒肉,不能戒酒,不能戒荤腥,非要享受这些口福,就找借口说,我不取相分别,我持心地戒,虽吃荤腥而内心不着荤腥相。既然如此,直接吃素有多好?为何还要挑食每日菜式变换着花样,重复一下都不吃?如果心里已经不着相了,一年365天吃一样东西应该不会厌烦,善知止足才对,春夏秋冬四季各一套衣服就好,渴了只要喝水就好,何必那么讲究,又不是进别人的口里和胃里。

现在的学佛者,可怜可愍可恨!明明善根轻鲜,却以久修菩萨自居,明明无法持五戒八戒菩萨戒,却要高喊着持无相的心地戒,丝毫没有自知之明,都是高大上的空喊口号者,长此下去佛教必衰亡,没有人能成就。世尊亲口宣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现在就要废弃戒学和定学,只要一个乾慧的慧学,一个个讲起佛法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实际上什么修为也没有,眼高手低。这就是现在佛教界的乱相,没法整治,因为众生强大的慢心所致。

二十七、守戒律是解脱非束缚

有人说:因缘对境,拿起放下,自在洒脱。但是这不是真正的放下,也不能自在和洒脱,这是自我麻痹。想要真正放下,就要真正断我见,修出初禅定断烦恼,断除贪爱,然后才能放得下,才能洒脱。没有修到这个地步,就不是真正的放下,只傻不脱。

很多人不希望被束缚,都想自在,却不知道何为束缚,何为自在。于是把戒律当作束缚,把禅定当作束缚,觉得受戒律的约束不自在,再于是就不要戒律,无拘无束。殊不知,佛陀之所以制定戒律,目的就是为了让众生得解脱,也所以把戒律叫作别解脱戒。众生由于守戒,不犯戒,就没有因果恶报,守戒容易断我见,容易降伏烦恼和断除烦恼,断除烦恼才能得解脱,才能自在,心不逾矩,也无心于人,无心于事,这才是真正的解脱。有想不受约束的心,就是不解脱不自在的心。戒衣,也叫礼忏衣,也叫作解脱服。受戒、诵戒、念经、忏悔时披。由此法事,心渐渐得解脱。

二十八、守心戒是什么意思?

守心戒就是不让心起心动念,不起贪嗔痴烦恼。这个很难,必须断除烦恼才行,压伏烦恼都不容易做得到,经常有压不住的时候。现在的世间,身口戒都不容易守,犯戒的机会很多,稍微把持不住就犯身口戒。

因为什么犯身口戒呢?因为心,心有贪嗔痴烦恼,就会促使身口造业,如果能守住心,身口就不会犯戒造恶业了。如果心能不犯戒,身口无论怎样都不是犯戒,因为没有贪嗔痴烦恼心行。一切戒以有心无心为衡量标准,但是一般人很难看明白他人的心,就以他人的身口作为标准了,当然衡量错误的时候就很多了。

小乘戒行以身口业行为准,身口不犯戒就行,不管心行如何。大乘菩萨以心地戒为标准,起心动念都不为自己就好。真正的大乘戒很难守,像瑜伽师地论里的菩萨戒,就是为初地以上的地上菩萨制定的,地前菩萨没有断除贪嗔痴烦恼,无法去守,只要身口犯戒就算犯戒,地后菩萨以心行为标准,只要心为众生,就不犯戒。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