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細則
第八章 戒律雜談(2)
十一、守五戒就是學做人
其實五戒只涉及身和口,不涉及意,不管意如何,只要身口不犯,就不算犯戒。所以五戒不講戒心,只講戒身口,屬於小乘戒,看住身守住口,守好了,做人的修為也就好了,來世可以繼續做人,也可以斷我見證果。但要想修大乘法想要開悟,就要受菩薩戒,守持菩薩戒。守好五戒,就有德,有人格修養;不能守持五戒,人格不全,修為不夠好,人德不具足。如果凡夫的人格修養都不具足,那就不可能超越於人,不可能斷我見成為聖賢人。
如果五條戒都不敢受,受戒之後也不能守好,那麼出家人的幾百條戒,該如何守持呢?那麼多在家居士總是誹謗出家人如何如何不好,可是自己又怎麼樣呢?與出家人的捨棄世俗、背離世俗的心行,以及能受幾百條戒律約束的心行,相差究竟有多大?差距大得不能細說。五戒只有五條,看似簡單和容易,其實並不簡單和容易,能完全守住五戒的少之又少。盜戒和妄語戒不好守,極大多數人並不明確了解其中的內涵和範圍,違犯的人不在少數。
守五戒,也就是做人,如果連人都做不好,還談甚麼果不果的,來世三塗。不少人都沒受五戒,就暗示自己證果開悟了。小乘五戒的身口如果都不能守住,如何能守住大乘菩薩的心意戒?守意是最難最難的,起心動念不造惡業很難做得到,那麼瑜伽師地論中的菩薩戒就更難更難守護了。如果不斷除根本煩惱,守這個瑜伽菩薩戒,連想都不要想,那是斷除煩惱的地上菩薩所能受持守持的,菩薩只管起心動念是否是善、慈悲和智,不管身口的表面行為,只要能利益到眾生,該做的一定要做,否則就犯菩薩戒。
至於眾生能不能理解,眾生的智慧層次當然是不能理解的,那就盡量不讓眾生知道,因為菩薩已經成長為大人了,眾生還是小孩子,智慧低淺,沒有見識,所以大人的事情有些時候是不能讓小孩子知道的。這樣的戒,地前菩薩都做不到,何況凡夫眾生,可是也有不少人在學這個戒並且受這個戒,不知道這樣的菩薩戒體從哪裡能得到,無知的人做事都是胡鬧。
身口是六識的造作,意是意根的心行。能管住意根,身口必然不犯;反之,即使意根心念不正,意識強行壓制,假裝清淨,身口也可以不犯,身口不犯,五戒就不犯。管住意根壓伏意根非常難,把意根薰修成功,斷除煩惱,能自動自覺地清淨,不用約束,那就更難了。
不斷煩惱,意業必然會犯,所以斷除煩惱一定是要斷除意根的煩惱,才能自動自覺,不用意識強行壓制。如果只斷除意識的煩惱,只能算作壓制煩惱,不是斷煩惱,當意識疏忽大意時,意根就會突然現行出煩惱,河水就決堤泛濫了。
十二、受五戒和不受五戒惡業果報有甚麼區別?
凡是造惡業都是因為有惡心、煩惱心的緣故,都由於心性不好所致,因此都有性罪,性罪的果報不管受戒與否都一樣。因為眾生都有貪瞋癡性障煩惱,所以眾生都在六道輪迴裡受惡報,尤其是三惡道眾生占極大多數。沒有受戒的人,造惡業不屬於犯戒,沒有戒罪,只受性罪罪報,不受戒罪罪報。受戒人造惡業,除了要受性罪罪報之外,還要受戒罪的罪報。
比如一個人雖然沒有受五戒,殺人之後仍然要下地獄酬嘗惡報,從地獄出來再遇見那個被殺之人,還要償還被殺者一條命。殺畜生也是這樣,都有殺罪,需要受報需要償命,造其它惡業也是一樣,該受甚麼惡報就受甚麼惡報。而受戒之人同樣造惡業,就多了一個戒罪罪報,因為明知故犯本身就是不尊重戒律,因而有罪。明知故犯與不知而犯的,煩惱還要重,因此果報要重一些。造善業也是這樣,沒有受五戒之人,身口意行順從五戒,心性善,就會受善報,得福享樂,並且所利益的眾生,也會回報給他相應的利益。受戒之人行善,多了守戒所得的善報,比如得人身,升天享福等等。
十三、判定犯戒與否的根本是看用心
問:如果受持了五戒,像師父舉例的這種盜(拿家人的東西送人)是不是也不能犯,是否也算破戒呢?這種善意的盜是否只能在持五戒之前做?
答:是否算犯盜戒,主要看是否有盜心,是否有把東西盜到自己手裡享用的目的,是否損害了對方的利益,如果沒有這樣的惡心,反而有利益對方的善心,則不算盜。戒和因果都以心為主,善心得善報,惡心得惡報,這些問題要綜合考慮,還要考慮最終的最後的結果是善還是惡,是利大還是弊大,利大的就去做,弊大的就不要做,利他的菩提心最重要,也最珍貴。如果考慮不清楚,利他之心發不起來,就嚴格守戒,謹小慎微,絲毫不冒犯,大小乘戒都如此。
修到一定程度的菩薩,內心都是善多,幾乎無惡,不會損人利己,所做一切都是為了眾生的利益,不考慮自己的得失。所以有些事情就不在乎,只要結果是善,就不考慮過程的表面的不善。我為了修行,為了弘法,有一些小乘戒都沒法守持,如果守持了小乘戒,就沒法修行,大乘戒必犯,大小乘戒衡量起來,當然是大乘戒重要,眾生重要,佛教的發展重要,我個人就不重要了,但是個人絕對不會有所犯戒,有甚麼罪報的,因為實際上是無罪而有功的。
鳩摩羅什法師從東印度來到中國震旦弘法,皇帝為了留住他,給他娶了好幾個女人,如果不接受,就無法弘法,為了能順利弘法,大師只能接受,每天與好幾個女人同居。表面上看他好像犯戒了,實際上他守住了菩薩戒,菩薩就是利益眾生利益佛教的,根本目的達成,其他就沒辦法盡善盡美了。當然這樣的事情,普通人不能學,學了就犯戒,因為修行功力不到,心行不夠清淨。
犯戒與否,在於心,沒有犯戒的心,沒有起心動念,就不算犯戒,如何能失戒體呢?要想不犯戒,必須要有初禪定,要斷我見成為小乘三果,大乘果位在初地,這樣根本煩惱斷除,沒有惡心不善心染污心,就不犯戒行。除此就難免犯戒。
優波離尊者是小乘的律師,他經常判定比丘和比丘尼犯戒,而在維摩詰居士和佛看來,有的根本就沒有犯戒。佛會觀察比丘比丘尼在當時的心行如何,是否生心動念,如果沒有生心動念,在大乘來說就不犯戒。
對於犯了戒的比丘和比丘尼,小乘戒師會驅逐出僧團,但是佛卻對一些表面犯戒實際卻沒有犯戒的弟子非常寬容,比如說一個比丘尼被強奸懷孕了,這在小乘來說就犯了根本戒,應該被逐出僧團,可是佛卻認定比丘尼沒有犯戒,還允許比丘尼在王宮中生下孩子。所以一個人是否犯戒,要有大智慧判定,甚至用神通通過現量觀察來判斷,觀察當時的發心和用心,不看表面的行為。
如今的眾生智慧極其有限,對於人和事的判斷都基於情緒和膚淺的認知,根本分不清善惡是非,分不清善知識和惡知識,不會觀察人的發心用心,以及做事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盲目地排斥和崇拜,把善當作惡,把惡當作善,是非顛倒,非常難教化。
十四、甚麼情況下可以自誓受戒?
問:如果自己發願要受戒,默默地持,或心裡向佛求受戒,沒有向傳戒師求受戒,是否算受戒?如果破戒了會有破戒罪嗎?通過自律讓戒行幾乎不犯的時候,再去找受戒師那裡受戒可以嗎?
答:心裡雖然向佛求戒了,而在形式上沒有求戒和受戒,佛菩薩護法神並沒有來授戒,就不算受戒和得戒。沒有受戒得戒時的持,不屬於持戒,但也生福和德。持戒是有戒福和功德的,沒有戒就沒有這份持戒福德和功德。
在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覺能守戒不犯的時候,要到寺院僧人邊求授戒,因為戒是需要從僧寶身邊求受的,在家菩薩戒可以由在家受戒居士傳戒。如果在四十裡地範圍內沒有僧寶,可以在佛前自誓受戒,自誓受戒也要有受戒的形式,諸佛菩薩在暗中來授戒。傳戒人戒行越清淨,受戒人越容易得戒體,戒品越高。傳戒人如果犯戒,沒有戒體,其所傳戒沒有效果,受戒人不得戒。既然沒有得戒,就沒有破戒之說。
十五、怎樣懺悔消業快?
造過惡業的,身口意行不如法的,公開懺悔消業快,口業重的,公開懺悔,就不容易再犯。把心降伏下來,身口意行就會逐漸清淨下來,染污逐漸轉變為清淨。多結交良師益友,受益會很大,不結交邪師惡友損友,善法財就會只增不減。交人要交君子,不要交小人,除非有能力扭轉和度化小人,如果對小人言聽計從,自己很快就變為小人了。
犯錯之後,對手(兩人之間的)懺悔和當大眾面懺悔,效果完全不同,在大眾面前懺悔,消業多而快,因為過錯被人知了,就相當於受報了,知的人越多受報越多,同時對自身的約束力越大,消業就快。還有一種就是在佛前懺悔,但一般人佛前懺悔作用不大,因為沒有把佛當作在自己面前真實存在,因此就不夠誠心,而在大眾面前懺悔最管用,改的快,越受人譴責,消業越快。所以大家有事就當面說,不要背後說,背後說不坦誠,有傳播是非的嫌疑,不利於其他人知錯改錯,還給人背業,當面坦誠說出來有利於人知曉改正,自己就能得福。
想成就大業的人,必須對自己狠點,不要輕易放過自己的缺點,有些道理一旦過了心理的關口,一切事都不是事,無我的人內心是坦蕩而輕松的,沒甚麼大不了的事,面子都不重要,對自己嚴格一點沒甚麼不好,眼裡不要揉沙子,不要容許自己的錯誤,尤其是貪瞋癡煩惱。
十六、出家人授五戒和菩薩戒收取授戒費合理嗎?
從出家人這個角度來講,出家人為居士授三皈五戒,乃至於授菩薩戒是應該應份的,是出家人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乃至於在有能力時普渡眾生都是應該應份的責任和義務,因為出家人發心出家修道,受眾生供養,就有義務為眾生服務。
但是為眾生服務,授三皈五戒和菩薩戒的行為本身,是要為居士背負一定的業障的,這個代價可大可小。往大了說,如果用金錢來衡量,恐怕無論多少金錢在業障面前甚麼用都沒有,眾生在世間裡無論花多少錢,都無法消除業障的拖累和壓迫,擺脫不了業障所帶來的生死輪迴苦。出家人為眾生服務,普渡眾生,就會在有意無意間背負了這些業障,這些業障將會造成在世俗和修道上的種種障礙,誰願意為自己修道和世俗生活設置障礙呢?沒有人能理解為人背負業障會受到甚麼樣的影響,以及眾生在其中所獲得多少的利益。眾生在覺得應該應份的同時,有多少人是懷著感恩的心、慚愧的心?每個人在要求別人的時候,對自己又有甚麼要求呢?
就像醫生職業,每個人都覺得醫生治病救人是應該應份的,因為他們借此可以得到這份工作和金錢的利益,這是平等交易。但是有誰想過,這個交易平等嗎?醫生救了人之後,要為病人背負多少業障,這個業障帶給醫生的是甚麼樣的影響和後果呢?光是看著病人的痛苦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和承受充滿病氣的磁場沖擊,就讓人覺得慚愧,覺得心疼和可憐了,何況天天面對眾多病人的痛苦,更何況還要去親自著手解決這些病苦,身心兩方面的影響和壓力,會增添多少煩惱,帶回來多少病氣,縮短多少壽命,得罪多少病人的冤親債主?這些都沒有人想過,自然就不會對醫生抱有感恩和同情心了。
再從病人這個角度來講,病人的命被救回來之後,病人會得到多大的利益?有沒有人算過,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價值幾何?這個價值是無法估算的。雖然極多人在一生裡無所事事,無所成就,甚至在靠人贍養,但是每個人在有限的人生裡,都在熏習著人的習氣,都在學著做人,都在有意無意中積累著福德和福報,用以提升生命的質量和品別。
從這個角度來講,所有的生命,包括畜生的生命,都有很大的價值,都極其珍貴,眾生無論高低貴賤,都處於奔向高級生命的過程裡,這個過程是必須的,是不可廢掉和取消的,沒有這個過程,就不會積累生命的經驗和福德,就不會升級到更高級的生命群體中,讓生命得到升華和綻放。所以俗語才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眾生慧淺,只看到表面的金錢交易,卻看不到背後的實際利益和得失。尊重一切人的服務和付出,不管是得利益和不得利益的付出,都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意義重大。
十七、環境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環境的制約性和熏染性很大,人的善業力、福德力和智慧力有時候不足以對抗和擺脫環境的影響,可能還是會不自覺地悄悄地被影響被熏染,自己覺察不到,結果就被同化了。如果是同化了善法還好,要是同化了惡法,就增加了自心的染污和無明煩惱,更加地繫縛在生死業障中,所以一個人生活在甚麼環境中是很重要的。
世俗界的環境普遍都染污,極少有清淨的,因為眾生的煩惱習氣很重,幾乎根深蒂固,時時都會現行出貪瞋癡。佛教界裡的環境是混合的,既有染污也有清淨,染污遠比清淨占比高,影響力大一些。很多人都辨別不了自己所處的環境到底是染污多還是清淨多,只會看表面現象。有一些人學佛以後,跟隨煩惱染污重的團體,受到的影響很大,越學煩惱越重,自己還不自知,這樣學佛就很危險。如果眾生的煩惱輕微,能超然物外,不受影響,還能保持學佛的初心,就怕染污重影響力還大的學佛環境,最容易讓人喪失覺悟和警惕,從而不知不覺地隨之造作染污業。
十八、破戒僧可以供養嗎?
一切眾生都可以供養,包括破戒僧。連供養貓狗魚鳥都得百倍福,何況是供養人類?破戒僧一是人,二是僧,三是破戒,供養也得千倍福,僧人都給鬼神施食,何況在家人供養破戒僧?僧人再破戒,都比畜生和餓鬼有福有德,供養之後得福也遠遠大於供養畜生和餓鬼所得之福。所有人都可以去供養,沒有例外,包括希特勒這樣的極惡之人,但是提供惡人造惡業的工具和費用,卻與惡人共罪,提供基本飲食吃穿,則沒有問題。
十九、意根與身口意業行的關係
身業、口業和意業三者的關係是甚麼?哪種業容易防守,哪種業最不容易防守?哪種業粗糙易斷,哪種業細微難斷?應該先斷哪種業?
身口意三種業行,都受意根支配和調動,身業是六識的行為造作,口業是六識的行為造作,意業分為意識的心行心所法和意根的心行心所法。身行口行受心支配,無心不能造身口業。身口業由六識造作,六識受意根指使。但意識明理可以壓伏意根,強制不造身口業,所以身業最容易斷,口業次之,二者用意識壓伏就行了,難斷的是意識的心行,最難斷的是意根的心行。
意根非常不容易壓伏降伏,更不容易斷除煩惱,因此意根的意業肯定是貪瞋癡不斷,只不過意識明理,知道因果,會降伏壓伏身口不造作惡業。如果意根煩惱重,身口也壓伏不了,一定會造作惡業。所以身體不造作殺盜婬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口不造作兩舌妄語綺語惡口也稍微容易一些,最難的是意根,貪瞋癡念頭無法降伏和壓伏,更難斷除。
有一些人一看身體守戒比較困難,口守戒也比較困難,於是就找借口說我守意業就行了,只要心清淨意業不犯就行了,身口無論怎樣都不算犯戒了。這是最顛倒的愚癡想法和做法,如果連身體的造作都控制不了,更不能控制意根的煩惱念頭,如果口業的造作都制止不了,就更不能制止意根的煩惱念頭了。意根的煩惱念頭如果能止住了,那是三果以上聖人才能做得到的,一個凡夫怎麼能直接守意根的意業,讓意根清淨不犯戒呢?
小乘的五戒、八關齋戒和出家比丘戒比丘尼戒,一般來說都是以戒身口惡業為主,只要身口不犯,心裡邪思邪想也不算犯戒。大乘的戒如梵網經菩薩戒主要是戒心地,修心地,順便也戒身口。而瑜伽師地論裡的菩薩戒,是已經斷除煩惱以後的地上菩薩所應遵守的心地戒,一切都以眾生利益為首為重,只要能夠利益眾生,身口可以與小乘戒行不一致,與清淨的意根心地一致就行,意根不違背小乘戒律就行,這樣一切為眾生的心行就是大乘菩薩心行,符合大乘菩薩戒律的規範。如果貪瞋癡煩惱沒有斷除的凡夫和賢位菩薩,就無法受和守瑜伽師地論中的菩薩戒,有私心煩惱故。
二十、甚麼叫作學戒?
譬如幼兒學走路,在能夠正常走路無礙之前,都處於學走路階段。學走路時常常跌跌撞撞,手有扶物,身有依倚,不免時而摔倒,跌壞手足。直到腿腳嫻熟,東南西北自由開步,學習結束,名為獨行者。但不免偶爾絆倒,即使成人也有不小心絆倒之時。又譬如幼兒學語,咿咿呀呀,一字二字,再至成句,終至自由表達自心之意,無有障礙,學語結束。
菩薩學戒也如是,煩惱習氣攀附於心,不自覺知。新受戒律,不懂其義,不知如何守持,月月誦戒,以明其理,不時違戒,發現即悔,悔過即改,改過再犯,辛苦周章,輕戒難守,重戒也犯。直至煩惱斷除,三果四果,自由灑脫,隨緣自在,心無負累,也不越距。重戒不犯,輕戒能守,但仍不免偶爾疏忽,輕戒有漏,重戒無犯,此名持戒,相應於初地到八地。八地以後,習氣斷盡,任運自然,於諸戒律,無持無犯。
若有違犯出家菩薩十重戒,以及在家菩薩六重戒者,不名持戒,只名學戒。若輕戒難守,多有違犯,不名持戒,只名學戒。學戒不易,難於嬰兒學語練步,然此是菩薩成長必經階段。過此階段,名為菩薩大人,如來之子,心得解脫,自在無礙,馳騁於三界,理事圓融。
二十一、如何守戒?
在守持戒律方面,修行人身口不犯業行已經很好了,意業很難守。如果心總是住在一個正念上,那麼邪念就沒有機會出現,這就是守戒。甚麼是正念?念佛、念法、念聖賢僧,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修心之法懂得多而深,意業就會減少;定力增強,意業也會減少,懂得因果之理,心裡的警覺性就高。
守戒,首先是做到明理,不是強行控制自己的行為,理明了,意根受熏,意業自然不現前。一切修行中明理最重要,知見能夠引導自己的身口意行;其次定深能夠伏住煩惱;最後識因達果,懂得此事的起因能夠感召彼事之果,明白身口意一切業行造作當下,自己的如來藏都有記載,果報一定要實現,心的警覺性就提高了。這其中都有個過程,受戒得戒體之後,戒體本身就有防非止惡的功德作用。菩薩戒體更是如此,菩薩戒是戒心,要想完全守持好不犯戒,必須要修到一定的菩薩果位,在此之前,都難免要犯戒,輕重會有所不同。受菩薩戒有極多好處,自己警覺性大,再加護法善神的守護,道業進步很快。
二十二、關於五戒的開遮
一切戒行,只要是能夠讓眾生得到大利益的,而且是根本利益,不遮,可以開緣;為自己私利就不行了,一律遮止,不能因為個人煩惱惡習而開戒。酒戒,為了治病,可以用藥酒,塗身、飲用都可以,不能貪酒味。殺生戒,可以吃藥殺菌,其它蚊子螞蟻蒼蠅蟲子之類的,只要無害心,不是故殺,不算犯。
盜戒,他人沒有同意的,拿了算犯,為了他人或集體更大利益,不算犯,嚴格來說,不是自己的東西,只要起心想歸己所有,就算犯。婬戒,非己配偶,行非梵行,就是犯,這裡有開戒的條件,大家還不具菩薩性時,暫時不說。妄語,大妄語,沒有證得禪定說證,沒有證羅果而說證果,沒有明心而說開悟,是大妄語,必受惡報,但通懺悔。其它的是小妄語,如果為了幫助他人救度他人,可以開戒。大的原則是這樣,具體遇事時,需要用智慧來具體對待,沒有私心和煩惱心,為眾生為團體都可以酌情考慮。犯了五戒,可以懺悔,還可以重新受戒。
二十三、犯五戒的現象
學佛人中有多少人能嚴持五戒,絲毫不犯,能得滿分的?五戒有點缺漏,能得八十分的人有多少?持大部分五戒,能得六十分的人有多少?恐怕都很少。不妄語這條戒我估計沒有幾個人能持得了,或者說一個人也不會有。所以人不是完全誠實的,是不可完全信賴的。
每個人完全不殺生嗎?偷盜,也叫作不予取,別人沒有同意點頭,自己就拿了,就是盜。不屬於自己的,心裡認為是自己的,就是盜。包括人,不屬於自己配偶,而心裡生邪想,也是盜。心思不正常,用意不真不善,都屬於邪。沒有取得別人同意,隨意吃別人的喝別人的,都屬於盜。很多人都很隨意,隨自己的意,不管不顧。有的人還使用手段強行讓他人不得不同意,而他人口上同意,心裡不同意,仍然屬於盜。盜,包括名聲,騙取名聲,騙取地位權勢,都屬於盜。
人總喜歡攀緣,自私自利,不隨緣,不守心,不厚道,貪求很多,結果造成犯戒,心裡散亂,不得禪定。還有多少人沒有受五戒,也根本不想受五戒,連戒都不想受,不想守,卻想要有很深的禪定和智慧,那是不可能的,妄想證果開悟更是不可能了。
二十四、增戒的定義
增戒,是再一次受戒的意思。增上緣,是幫助協助出生識心的一種緣(法)。增語,語代表音聲語言,用音聲語言顯義,叫作增語,幫助顯示法義的語言音聲叫作增語。這裡的義是指菩薩摩訶薩之義。
二十五、大小乘戒的區別
沒有證得無為法時的持戒,都是有漏、有煩惱的,與煩惱相應的持戒,是有漏持戒。證得無為法以後,再加修的戒是增上戒。心行真正無漏的人,能做到無漏持戒的人是三、四果人及初地以上的菩薩,他們的心行不與貪瞋癡煩惱相應,是無漏的。
開智慧的前提條件有很多,戒是其中之一,不是全部。只有持戒還不行,還要有福德和禪定等等條件。有無數持戒人並沒有智慧,只能保住人身,或生天享福。而沒有智慧也不能守持好戒行,對於戒相不懂,對於戒的內涵和目的不懂,不知戒的開遮持犯,只在相上著手,不知修心,有時犯戒也不知,還以為是守戒。更多的人是守小乘的有相戒,而犯大乘菩薩的利他戒。
小乘戒是修自己,不管他人。菩薩戒是起心動念為自己就是犯戒,真正的大菩薩是應該心心念念為眾生,只要對眾生有益,對佛法流傳有益,寧可自己犯戒受苦,也要做有益於眾生的事情。有時守小乘戒,就會犯大乘戒,守持大乘利樂眾生的戒,就會犯小乘戒。菩薩在這時就要善於抉擇,寧可自己犯小乘戒,而守持大乘菩薩的心地戒。
釋迦佛在做菩薩時,為了救度眾生,而不得不違背小乘戒,就是為了成全眾生,護持正法。為了護持正法和救護眾生違背小乘戒,不僅無罪,而且有功。佛在經中也說,在惡世裡,為了護持講正法的法師,可以蓄刀仗,可以殺破法惡人,這樣做,他的功德遠大於講正法的法師,命終到佛身邊作佛的第二大弟子,而講正法的法師命終卻作佛的第三大弟子。
我們學佛先做菩薩,最終要成佛,所以應該學好大乘菩薩戒,守持好大乘菩薩戒,這就是守持自己的心。當菩薩戒與小乘戒起衝突時,我們應該善護自己的心地戒,不為自己的個人利益,一切為大眾,為佛法,這樣成就的才快。
二十六、久修菩薩與初學菩薩的區別
問:末法時期我們應該如何持戒?是不是初學佛人要持五戒和八戒,而久修菩薩就可以不用持有相戒,可以拋棄相不分別相,直接持大乘菩薩的無相的心地戒?
答:首先需要弄清楚初學菩薩與久修的概念內涵,甚麼階段的人屬於初學,甚麼階段的人屬於久修,各自的特徵是甚麼,心理狀態怎麼樣。
久修菩薩因為多生多劫做過菩薩,有菩薩的習氣,不但生來煩惱就非常輕微,或者是沒有煩惱,身口意行都很清淨,不用人教導就是如此自動自覺,而且還能不自覺的習慣性的喜歡教化眾生向善,卻不是為了彰顯自我,完全是希望眾生棄惡從善。既然菩薩生來煩惱就輕微或者是無煩惱,那只有地上菩薩再來才能做得到,前世就已經斷除了煩惱,今世因為有隔陰之謎,偶爾會有很輕微的煩惱,這應該稱為煩惱習氣。
久修菩薩生生世世證悟菩提,今世遇見佛法就會自動自覺的按照前世修行的慣性和方式方法去修行,能很快生起禪定,不久就能自動證果和再次明心開悟,不會很困難。證果和明心以後很快就能與前世的證量相連接,果位還是前世的果位,禪定還是前世的禪定,如果再接續修行,道業進步很快。對於教化眾生方面,不用現學現熏習,自然而然就懂得如何教化眾生,不會引領眾生趨向貪瞋癡,不會姑息眾生的煩惱,很自然的就成為一個嚴師,對弟子高標準嚴要求。
只有這樣的久修才可以有效的持大乘菩薩心地戒,因為心地已經清淨,不會違犯佛陀制定的有相戒,比如五戒和八戒不用特意去守持,自然而然不犯戒,身口意行都清淨。因為有初禪以上的禪定,煩惱斷除了,心地清淨,在這基礎之上,才能持無相心地戒,心裡可以不受戒相的束縛,只要不影響心地清淨的事情都可以做,目的是救度眾生,而不是隨順自己的貪欲。
如果一個菩薩內心還有貪欲,還有瞋恚,愚癡也很重,那就必須嚴格持有相戒,五戒八戒一條條都要嚴格守持,堅決不犯,犯了就要疾首痛心的發露懺悔,尤其是菩薩戒,更要嚴格守持不犯,不能稍微姑息遷就自己。貪瞋癡煩惱一個都沒有斷的菩薩,尤其連最基礎的未到地定也沒有的菩薩,還沒有資格持無相戒,也根本持不了無相戒,因為心地不清淨,起心動念都與煩惱相應,必須持好有相戒,一步一步的從各種事相來約束自心不越距,初禪定生起以後,斷除了煩惱,才能開始試探著拋開相而守持心地的清淨。
如果沒有以上久修菩薩的特徵,都屬於初學菩薩,都應該嚴格修持有相戒,不能廢棄身行和口行的約束,任意胡為,隨順自己的貪瞋癡煩惱。有的人因為不能戒肉,不能戒酒,不能戒葷腥,非要享受這些口福,就找借口說,我不取相分別,我持心地戒,雖吃葷腥而內心不著葷腥相。既然如此,直接吃素有多好?為何還要挑食每日菜式變換著花樣,重復一下都不吃?如果心裡已經不著相了,一年365天吃一樣東西應該不會厭煩,善知止足才對,春夏秋鼕四季各一套衣服就好,渴了只要喝水就好,何必那麼講究,又不是進別人的口裡和胃裡。
現在的學佛者,可憐可湣可恨!明明善根輕鮮,卻以久修菩薩自居,明明無法持五戒八戒菩薩戒,卻要高喊著持無相的心地戒,絲毫沒有自知之明,都是高大上的空喊口號者,長此下去佛教必衰亡,沒有人能成就。世尊親口宣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現在就要廢棄戒學和定學,只要一個乾慧的慧學,一個個講起佛法來,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實際上甚麼修為也沒有,眼高手低。這就是現在佛教界的亂相,沒法整治,因為眾生強大的慢心所致。
二十七、守戒律是解脫非束縛
有人說:因緣對境,拿起放下,自在灑脫。但是這不是真正的放下,也不能自在和灑脫,這是自我麻痺。想要真正放下,就要真正斷我見,修出初禪定斷煩惱,斷除貪愛,然後才能放得下,才能灑脫。沒有修到這個地步,就不是真正的放下,只傻不脫。
很多人不希望被束縛,都想自在,卻不知道何為束縛,何為自在。於是把戒律當作束縛,把禪定當作束縛,覺得受戒律的約束不自在,再於是就不要戒律,無拘無束。殊不知,佛陀之所以制定戒律,目的就是為了讓眾生得解脫,也所以把戒律叫作別解脫戒。眾生由於守戒,不犯戒,就沒有因果惡報,守戒容易斷我見,容易降伏煩惱和斷除煩惱,斷除煩惱才能得解脫,才能自在,心不逾矩,也無心於人,無心於事,這才是真正的解脫。有想不受約束的心,就是不解脫不自在的心。戒衣,也叫禮懺衣,也叫作解脫服。受戒、誦戒、念經、懺悔時披。由此法事,心漸漸得解脫。
二十八、守心戒是甚麼意思?
守心戒就是不讓心起心動念,不起貪瞋癡煩惱。這個很難,必須斷除煩惱才行,壓伏煩惱都不容易做得到,經常有壓不住的時候。現在的世間,身口戒都不容易守,犯戒的機會很多,稍微把持不住就犯身口戒。
因為甚麼犯身口戒呢?因為心,心有貪瞋癡煩惱,就會促使身口造業,如果能守住心,身口就不會犯戒造惡業了。如果心能不犯戒,身口無論怎樣都不是犯戒,因為沒有貪瞋癡煩惱心行。一切戒以有心無心為衡量標準,但是一般人很難看明白他人的心,就以他人的身口作為標準了,當然衡量錯誤的時候就很多了。
小乘戒行以身口業行為準,身口不犯戒就行,不管心行如何。大乘菩薩以心地戒為標準,起心動念都不為自己就好。真正的大乘戒很難守,像瑜伽師地論裡的菩薩戒,就是為初地以上的地上菩薩制定的,地前菩薩沒有斷除貪瞋癡煩惱,無法去守,只要身口犯戒就算犯戒,地後菩薩以心行為標準,只要心為眾生,就不犯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