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细则
第六章 有关妄语戒的问题
一、犯大妄语罪的根本原因
佛陀对妄语戒的开示,主要是针对大妄语,是对非常重大的事件的不实谎言,小妄语相比之下不太严重,遮止的轻。重大事件就是各种出世间法的实证,这个问题绝对不能妄语说谎骗人,冒充圣贤这个罪业非常大。冒充国王都要被斩头示众,株连九族,何况冒充远远超胜于世间凡夫国王的圣贤人,其罪更大,不可忏悔,必堕恶道。所以每个人对于重大的出世间法一定要谨言甚行,小心翼翼,没有百分之百把握,没有确凿证据,切不可随意散布说自己证得了某种出世间法。也不管是何等人印证的,如果不实,就一定会承受严重恶报。希望一切学佛者慎之慎之,勿犯大妄语罪,一失人身,再难得遇。
为什么不少人都喜欢向外宣称自己得了什么什么法,有了什么什么果,这是什么心理呢?深究起来,无非是想要证明自己优秀、优越,超越于其他人,我胜于其他人,其他人都不如我;或者是想要得到他人的尊崇、敬仰和钦佩,想要其他人臣服于我,想要出人头地等等,以此自傲自恋自慢。这都是基于心中的四相作怪,有我也有人,我相具足,人相具足,这样的人并没有断除我见,并没有得什么法,因此还是我见具足的凡夫。想要得圣人法的人,一定要深究自己的内心,把自己内心中的我都挖掘出来,然后破除掉消灭掉,不要让那个我再出来惑乱自己,给自己增添烦恼惑业苦。
二、种种大妄语的怪相
在末法时期众生由于我见我执深重,善根福德浅薄,犯大妄语罪者比较多,这些人根本不把戒律和因果当回事,自欺欺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是家常便饭。众生由于自己的烦恼重,对他人的烦恼都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样就助长了极多的不良风气,助长了犯戒行为。
某一部落大妄语阿罗汉以及四禅的现象很普遍,某一团体大妄语初果和明心见性特别严重,某一团体大妄语佛的化身诸大菩萨化身特别多,某一团体大妄语诸菩萨圣人再来者也非常多和严重,甚至各种圣人身份都撞车,自相矛盾。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无非是想蹭圣人的流量,借圣人的光环,以此来笼罩众生,从中获得世间法里的众多利益,贪得无厌,不惜祸害佛教,坑害众生,性质特别恶劣。
但是大妄语说诸天神下凡到人间来者,几千年来,我只听说有一份,说天上的玉皇大帝带领身边一众天人在半夜三更里来到他的人间讲堂来拜佛,也没有讲什么法,没有录音也没有录像,就那么干巴巴的拜了佛,什么也没干。不知这玉皇大帝是何意,三十三天的善法堂多么宏伟庄严胜妙,跑到人间这粗劣的讲堂来干什么。人间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三十三天人都来人间巡视一遍人类的善恶行为,每次都是玉帝派一些小天人来巡视,如今拜个佛怎么还亲自下来了,善法堂里供养的佛像不够庄严殊胜吗?真是不可思议。
还有说五百地神罗刹骑着人间五百马驹在他们的地面上奔跑,同样是不可思议,这些地神的神通都哪里去了,竟然骑地球上的笨马,跑得又没有神通快,图个什么?这些大妄语,就像幼稚的儿童们讲的童话,听着可笑,实则令人悲哀唏嘘。人与精神病无异了,不知道怎么到了这一境地了。
三、因有我而生各种妄语烦恼业
末法时期在妄语罪中,不仅犯大妄语罪者比较多,犯中妄语和小妄语犯者也相当多。为什么会犯妄语罪呢?这些妄语无非是向人显示自己的能,显示自己优秀和超胜于人,以吸引他人的目光,让人艳羡和崇拜,再从而获得各种世俗法上的利益,满足自己各种欲望。一切烦恼都是因心中有我而起,若无我,何来的烦恼,何来的大中小妄语?所以从各种烦恼当中,能显示我见的深浅程度,以及各人的修持程度。
有一些人由于个人没有任何修持,没有断我见的功德,就鼓吹说修行与烦恼无关,胡说证果断我见以后有什么烦恼都是正常的,明心见性以后有什么烦恼也都是正常的,还说烦恼是事相上的事,无关法义,只要法义正确了,事相无所谓。用这样的邪见来恶熏和教导众生,后果极其严重,导致没有人愿意实修实证,假货满天飞。用正确的法义如理熏修,如实修行,定能降伏和断除烦恼,趣向解脱,不会延续和加重烦恼,只有法义错了,指导方向错了,才导致众生无法降伏和断除烦恼,甚至导致加重烦恼。
烦恼的减轻和灭除是正修行的结果,结果不对,说明其人没有修行好,修法的指导方向有错误。有的团体学佛的结果普遍加重了贪嗔痴,这个结果就显示出了所学法的指导方向错了,背道而驰了,不仅不解脱,还增加了很多执着和束缚。这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法,以及所跟随的人,如果发现苗头不对,应该尽快脱离和纠正,避免后世堕入深渊,不能自拔。
某个团体从来都是蔑视小乘和阿罗汉,从来不重视三十七道品的基础修行,从来不修禅定,不懂观行,更不知道如何断我见,却在某种课堂上听课一个小时之后,个个都得初果,人人都断我见,假果满天飞,假圣人遍地走。之后就搞大革命运动,搞得佛教乌烟瘴气,到处不得安宁。始作俑者却把这些假果名单供到佛前,明目张胆地欺骗世尊,实则是欺骗信众,世尊岂会被蒙骗?这样的团体若继续存在几年,佛教就会被摧毁被败坏得不可收拾。幸好娑婆世界还有佛陀坐镇,有护法神在护持,及时挽救乾坤,拯救了佛教。
无我才是修行之后的功,无烦恼才是修行之后的德,无我心空才能具德,有烦恼就无德,无德即缺德,缺德得补德,补德需要修行无我之法心空之法。有功德之人不造作大烦恼业,不造作恶业,不损害众生,不挖佛教的墙角。而有福却不一定有德,有福无德,有机会就会造大恶业,如阿修罗一般,如波旬一般。
四、两舌业因什么而起?
两舌俗语就是挑拨离间,对甲说一套,对乙说另一套,目的是让二者互相误会,自己从中渔翁得利,有些人也没有想从中得到什么,就是烦恼习气所致。两舌也含有不实语,不管有心和无心,都是罪业。在三宝中只要离间了四众关系、师徒关系,就是无间地狱业。其中还涉及到,出家师父所摄受的弟子不再信受师父,不再跟随其学法,而转学其它不能解脱的错误法、低劣法和世俗法,那么同时就造作了误其弟子法身慧命的罪业,后世两人之间会有极大的纠结关系,自己还要背负这部分罪业的果报。
也有因由嫉妒而造作两舌恶业的情况,嫉妒心大多数人都有,或者说所有人都有,关键是能否降伏下来,不让自己的嫉妒心现行出来,不造作大的恶业。心中有我有他有人,想要把自己突出出来,得到某种利益,希望他人羡慕、尊重、仰慕、跟从自己而不得志,才会产生嫉妒心。嫉妒心是无能的表现,如果自己能,一切益处自己都会得,那又何必去嫉妒他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第一第二,希望自己站在最高峰,在众人顶上,如果你真能,才能、德行、品德应该是最高最好的,想当第二屈尊人下都不可能,躲在人群中都躲不住,一定会显露出来。想要占据第一位,要掂量自己的德在第几位,德要配位,才能有那个位,否则必有灾祸。超出自己的德能范围和程度,很难承受得了,后果就严重了。比如说你本来身体只能承受五十斤以下的重担,却非要背上一百斤的份量,后背脊梁骨都会受不了的。
每个人想要得到某种利益的时候,首先要掂量自己的德,再掂量自己的能,再兼顾自己的人格品性,最后再衡量自己能否担当得了那个位和势,别给自己增加过多的烦恼和苦恼,德不配位不如不要那个位。超出自己能力太大的心叫作野心,野心太大就会疯狂,疯狂太过就会消亡,命会绝矣。而修道人对世间一切都应该看淡,都尽量无心无欲无求,这样品德才会越来越高,品德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具有菩萨的格,进入菩萨位,成为菩萨摩诃萨。菩萨位是无心得,没有靠斗争、嫉妒、排挤他人能得到圣位贤位的。
人在任何一个团体里,第一第二不是争来的,不是斗来的,不是自我夸耀来的,不是打广告招来的,不是拉选票选来的,是德行感召来的。德行感召来的,推都推不掉,藏都藏不住。靠手段争取来的,一旦福德尽,势力尽,就会退堕下去,期间如果有罪业,还会退堕到深谷,得不偿失。烦恼是因为我见我执而来,我执太重,就会为我而造作恶业了。把我看得太重一点好处也没有,我越重,下堕就会越深;反之,心越无我越轻松,越会飞升,是上是下,完全在于对自我的把握。在日常遇缘对境当中,不断的反思自我的虚妄不实,反观自己的心行,反思观察得越好,对自我的把握就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