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五戒细则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戒律 更新时间: 2025-08-11 11:48:40 阅读: 5

第八章 戒律杂谈

一、戒律的宗旨和总纲

凡夫众生都是恶多善少,经常造作恶业,随着恶业的流转就成为了三恶道的常客。为了让众生断除六道生死轮回苦,佛陀渐渐制定了很多戒律。在佛陀刚成道,制定戒律因缘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为了约束弟子的身口意行,让弟子走上修行的正道,佛陀告诫弟子们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是指导修行的总原则,也是戒律的宗旨和总纲,由此总纲可以再扩展出具体的分支和细项,来指导众生逐渐深入地受持种种戒律,圆满戒定慧三无漏学,渐至成佛。这句总纲的含义是:一切恶行都不要作,一切善法都要实行,自己清净自己的心意,这是十方诸佛所教导的律行。

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恶行断尽善行圆满,则成佛道,这个过程中含藏着定学和慧学,因为没有禅定就断不了恶,修不了善,没有智慧也断不了恶,修不了善,有智慧能充分地认识和识别善恶及其果报,才能断恶修善。禅定越深细,断的恶就越深越细,修的善法就越深越细,智慧越深细,断的恶也越多越细,修的善也越多越细,所以说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一体不可分割的,分割开则不能成就佛道,只要智慧,不要戒定的思想是及其偏颇无智慧的。那么修行究竟是修什么,我们心里应该能清楚了。

断恶修善是总纲,在这总纲之下,分为许多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的分支,分支越来越深细,则显示智慧越来越深,无明烦恼越来越轻,乃至于无。这些分支所对应的则是大小乘各种律法,最粗浅最基本的则是小乘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再深细一些的则是小乘声闻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和比丘尼戒;最深细的是大乘菩萨戒: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瑜伽师地论菩萨戒。这些分支戒都离不开总纲,离不开断恶修善的宗旨。分支戒分别对应着浅深不同的智慧,其中小乘戒对应的智慧是初果至四果以及辟支佛的无生忍,大乘戒律对应的智慧是十住至十回向位的无生忍和初地到十地的无生法忍。

智慧程度不同,断恶修善的程度就不同。这些智慧体现在能分清和识别善恶及其界限,从而能断除恶法而行善法。众生在无明深重,没有智慧的时候,认识不到什么是恶法什么是善法,也顾及不到善恶行为的后果。智慧分为世俗的认知智慧、小乘的认知智慧和大乘的认知智慧,智慧程度不同,对善恶法的认识也不同。

在持戒过程中,能准确地分辨出善恶,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恶法呢?恶法是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其行也许对自己有益,也许对自己无益,但最终都会让自身受损,所以恶行是无智慧的烦恼行。凡是侵害他人利益的身口意行都是恶行,由无明引起,无明越重,恶行越重,无明消除到什么程度,恶法就减轻到什么程度。最粗的恶行,对众生伤害最大,众生一般都能识别和感知到,稍微细一些的恶行,对众生的伤害不是非常明显和直接,不太容易识别和感知到,往往是由于习惯性所为,不容易反省。最细的恶,需要最深的智慧来破除,无明不除,智慧不足,就认识不到恶,攻克不了烦恼。由此可见,断恶是需要智慧的,无智慧时认识不到恶法的害处及其后果,就不能降伏恶心。

什么是善法呢?与恶法相反,凡是有益于众生的身口意行都是善法,而只要有益于众生的行为,都有益于自身,所以对自他都有益的行善是智慧之行,无智慧不能行善,智慧越深,善行越大,对自他利益越大。

佛法整体来说就是让众生断恶修善之法,受持戒律就是修行,贯穿于修行的整个过程中,由世俗的大恶,到小乘的小恶,再到大乘的微恶,最终灭尽一切无明,成为纯善;同时由世俗的小善,到小乘无我解脱的善,再到大乘利他的大善,以及菩萨们的慈悲喜舍无缘大慈,十无尽愿,直至诸佛的极善,建立十方净土,度尽一切有情,达到了善的极致。戒定慧本就是一体不可分,由一体演变为三,方便摄受有情渐次修行。所以受持戒律很重要,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反省自己的身口意行,不要随着恶习流转而不自知,自知是很重要的一个修行环节,知了之后才能修正,修正之后就降伏了烦恼和业障,走上了修行正轨,早晚都会成佛。

二、持戒的结果是身自在心通达

楞严经中阿那律尊者说:我以持身,身得自在,次第持心,心得通达。

戒律犹如交通规则,因为路上车水马龙,行往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若没有交通规则,车辆相向而行,反应慢一点就会相撞,造成车毁人亡的惨状,若不设置红绿灯,则车马人纠缠在一起,谁也不能动,若不规定右侧通行,人与人就会相撞,人与车相撞,后果不堪设想,若不设置斑马线,人们随意过横道,与车相撞的几率很大。

明白此理的人,不会抱怨交通规则造成了自己诸多不便,使自己行走出行不自由。那种付出极大代价的自由,不是最安全的,自由与生命相比不值一提。遵守交通规则最初可能会感觉不自由,形成了习惯以后,则任何不适都会消失殆尽,觉得遵守交通规则理所当然,并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呵责警告。任何感觉都是心的问题,把心降伏下来,则什么事也没有了,就没有自由与不自由的感觉了。

戒律也如此,最初持戒时觉得不自由,有诸般束缚,那是因为与从前的习惯相悖,等到形成了习惯以后,觉得持戒是理所当然的事,一切不适感、束缚感自动消失,没有犯戒的想法,也没有守戒持戒的感觉。这时候一切行为随意而行,都合乎戒律规范,心于戒自在,没有戒相,变成了不持而持,不守而守,没有戒与不戒,犯与不犯,完全超然于戒,不名持戒人,也不名犯戒人,自然,自由,自在。

三、菩萨什么行为属于犯罪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原文:菩萨如是见如是语。菩萨不应乐于涅槃。应背涅槃。不应畏烦恼。不应灭烦恼。何以故。菩萨三阿僧祇往来生死故。如是语者。犯重垢罪。

释:菩萨如果有这样的知见,有这样的言语,就犯重垢罪:菩萨不应该乐着于涅槃,应该背逆涅槃。菩萨不应该畏惧烦恼,也不应该灭除烦恼。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菩萨是要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往来生死的缘故。这样说话的人,就犯重垢罪。

为什么有这样知见的菩萨犯重垢罪呢?因为菩萨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大小乘的涅槃都要证得,最终要证得果地佛的无住处涅槃,所以菩萨应该是喜乐于涅槃、趣向于涅槃的,是不违背涅槃的。菩萨虽然乐于涅槃,却不入阿罗汉的无余涅槃。

菩萨的修行也是要灭除大小乘的无明,消除种种烦恼染污,以清净心带领众生修行,引领众生得解脱,不应该背逆涅槃有烦恼染污心,染污心能侵害身心,无法度众,不能对众生有正向的影响。如果菩萨背逆涅槃,就会沉溺生死中,既无法自救,更不能救众生,自身尚不解脱,如何能让众生解脱?菩萨对于烦恼的态度应该是,菩萨应该畏惧烦恼,应该灭除烦恼,既要灭除烦恼,又不能灭尽烦恼。如果灭尽烦恼,就会证得四果阿罗汉,命终必入无余涅槃,就舍弃了众生和佛道。

菩萨如果不断烦恼,则不能自救,焉能救众生?所以菩萨也要断除烦恼,证得初果二果三果,把烦恼断到三果的程度,不应该断尽烦恼证四果。菩萨只要在小乘上修到三果就可以了,足以能够在大乘的修行上达到初地至七地菩萨的阶位,不影响菩萨道业,更方便度众生,修到七地菩萨时再在佛力加持下断尽烦恼,证得八地菩萨而不入无余涅槃。

菩萨虽然是三大阿僧祇劫在世间里修行和度众生,却不是与凡夫一样往来生死,而是不断灭除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粗重和微细生死都断尽,才能成就佛道。

原文:何以故。如菩萨乐于涅槃。畏于烦恼。比于声闻。千万倍不可为喻。何以故。声闻之人顺自为己。菩萨常为一切众故。菩萨虽处有漏。于灭烦恼而得自在。过于罗汉处无漏者上。

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菩萨乐着于涅槃,畏惧烦恼,其心行也比声闻人强过千万倍不止。为什么呢?因为声闻人毕竟是随顺其自私性只为自身考量,不顾众生生死的,而菩萨常常是为一切众生考量的缘故。菩萨虽然处于有漏的烦恼中,但是对于灭除烦恼这件事还是非常自在的,烦恼说灭尽就能灭尽,因为最后一丝烦恼是刻意保留的,所以菩萨是超胜于处在无漏位的阿罗汉的。

原文:若菩萨起身口业。应自防护。莫使他人慢惰罪。若故不自护。使他惰罪者。犯重垢罪。若不作意自护。放散所作。生他罪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外道。若随出家。如法所作。若值多嗔恶人。是名不犯。

释:如果菩萨要生起身口业时,应该自己做好防护,不要生出恶行,使得众生讥嫌,从而让众生生出轻慢心,以至于因为不恭敬而获罪。如果菩萨故意不做好自身身口的防护,使得众生造作不恭敬罪业,菩萨就犯重垢罪。菩萨如果不注意防护好自己的身口业,散漫放逸,放任身口,随意所行,让他人生出罪恶的,犯轻垢罪。

不犯罪的情况是,除非是遇到了外道,要斥责他们的外道行和邪法,身口可以有冲突的行为,这不属于犯罪;或者是菩萨随因缘出家,身口所行如理如法,不犯罪;或者是遇到了许多嗔恚的恶人,为了惩治这些恶人,而不约束身口行,有言行冲突,则不属于犯罪。

这样来说的话,如果一个人身口意行经常不捡点,显示出非常明显的贪嗔痴三毒烦恼,经常让众生诽谤轻慢自己,继而诽谤三宝、佛经、法义和其他菩萨,这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菩萨,是否犯罪?这样的人不是合格的菩萨,犯重垢罪。一个人由于自己不清净的身口意行,让大量众生生谤,甚至谤法,罪恶是不是很大?是很大。如果一个人故意以极大的贪嗔痴烦恼,让大量众生谤法,不信法,是不是魔党?是魔党,明知魔党有贪嗔痴,对众生有危害,仍然维护和包庇者,就是帮凶,同样有罪。

所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菩萨,是不是善知识,要全方位的考量,不能只看其一,不顾其余。其中身口意行是最重要的考量标的,最能显露一个人的本质,最说明问题,影响最大,关乎佛教的信誉和威望,以及佛教的兴衰。所以每个学佛人都要注重清净自己的身口意行,万不可造作贪嗔痴烦恼恶业。

四、说僧过即是恶 

佛教从有出家人那天开始建立僧团,出家僧团灭,佛教就灭,这是有佛经依据的。凡是剃度受出家戒律的,都属于三宝,起表法作用,代表佛教。至于表得怎么样,那是僧人和僧团的内部事,外人无权干涉。

出家人有戒律有因果约束和规范,即使犯戒也不允许在家人说三道四。所以佛不允许在家人看出家人的戒律,以免按照律条来比对出家人的言行,然后生出慢心,举罪和宣传出家人的过失,造成诽谤三宝之恶业,果报可畏。出家人有僧团来管理,僧团会对出家人的过失和罪责做处理,没有僧团的,或者是僧团不能管的,有护法神和因果来管理,但在家人没有资格管,在家人绝对不能说僧任何过错。

出家人在自恣日自举所犯律则,互相举发所犯律则和过错,不允许在家人偷听。如果有人偷听,护法神会拿剑斩头。就是不让在家人知道出家人所犯戒行和过错,然后指责和宣传。如果在家人指责和宣传出家人过错,无论是否有其实,都是诽谤恶业,命终果报三恶道或者地狱。恶业大的,活着就有现世的花报,等不及后世的果报。

有些人只看出家人不是之处,出家人所舍弃的世俗利益就看不见了,即使出家人经常犯戒,常常造恶,难道还有在家人造恶多吗?在家人天天鱼肉,常常贪欲难以割舍,相互比较来说,谁的业大?要不然那么多人自视清高,为什么不出家拥有出家人的身份?出家很难吗?并不难,就是因为放不下世间里的种种贪欲种种享乐,世间里的利益很难割舍。所以就以在家人的身份为尊为大,处处指责出家人和僧团。既然僧团如此不堪,为何不发大心,舍弃世间贪欲,为佛教为众生为自己长远劫的道业而勇敢的出家,以出家身护佛教和众生岂不是更有利?

佛世时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无论怎样造恶,都由佛和僧团制约惩治,别人无权干涉。如果佛管不了,僧团管不了,有因果制裁,活着下地狱。佛世时六群比丘造恶无数,佛涅槃后仍然是比丘。佛涅槃时六群比丘喝酒吃肉,大声喧哗庆祝佛涅槃,佛无奈掩天人耳目,不让天人闻见,但佛并没有现神通制裁他们。

佛在世,以佛为大,佛涅槃,以戒律为大,谁的戒律势力大,就以谁为大为尊。以戒为大的表现形式是:一、出家人和在家人不混居,戒律不同的人不混居,即使都是出家人戒律有差别也不能混居;二、行走坐卧、做佛事、布萨时,都是先受戒在前,后受戒在后,出家菩萨戒先于在家菩萨戒,在家菩萨戒先于在家五戒八戒。

五、什么是破僧罪?

破僧包括破坏僧团和非僧团里的僧。四个以上出家人组成的团体名为僧团,这四个出家人都必须是已经受了具足戒的,有出家戒体的僧人。如果在僧团里搞斗争,最后剩下了三个僧人也就不成其为僧团了,这样僧团就散了。把僧团斗散的人,就造作了无间地狱罪,命终就会受无间地狱罪报。

三人以下的出家众,虽然不能称为僧团,也叫作僧众,如果也要在其中搞是非,挑拨离间,叫作斗乱僧众,罪过也是地狱罪。一个出家人带领众弟子,虽然不能组成僧团,但如果对佛教起的作用也相当大,挑拨离间师父与弟子之间的关系,分崩离析师徒,这个罪业也是极大的。如果这个出家人身份相当特殊,对佛教的未来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对众生也有很大的摄受力,有人对其诽谤,分崩离析其弟子,这样的罪业就极大极大了,大于破坏其他僧团的罪业,当然更是无间地狱业。

六、为什么诽谤三宝罪最大?

佛经都是佛的真实语,佛不欺诳众生。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任意一句评论三宝的话,不会有什么,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这一句话的份量可能是相当大的,自己往往不知不觉。一念善就是升天享乐之因,一念恶就是堕落地狱之因。在佛法僧三宝中所言所行,尤其重大,非同在世俗法里的言行。如果一句话破坏诽谤了三宝,不管如实和不如实,都是地狱因。

一句不和合语,叫作两舌,挑拨了僧团的和谐,挑拨了僧人之间、居士之间、僧人与居士之间的和谐关系,都是地狱因。造业最多的就是口,要想免遭恶果,应该善护口业,谨防祸从口出。没事时不说话,有事时少说话说好话,忌无事找事无事生非。这样自身清净,不留过患,这是聪明智慧人所为,反之就是愚痴烦恼深重之人。

诽谤分为无根诽谤和有根诽谤,根就是证据事实的意思。没有其事而说有,有其事而说无,颠倒事实,就是无根诽谤;事情确实,所说是事实,叫作有根诽谤,对于三宝来说,这两种情况都属于诽谤,罪过很大。说僧过恶,是大罪,即使有其事,有心无心说向他人都是罪,恶心宣传其罪更大。

为什么在三宝中造业罪最重?因为三宝对世间众生恩最大,功德最大,能带给众生解脱,让众生离苦得乐,是众生最大福田。在自己的福田里造作恶业,当然是其罪最大,影响也最大。如果因为自己的诽谤,让众生对三宝失去信心,就等于断绝众生解脱之道,这个罪肯定是比什么罪都重。在世间里,对自己有恩之人施恶,也是为人所不耻,被世人所唾弃,何况在佛法当中对能带给自己无量劫解脱功德的三宝施恶,其罪怎么能小?

凡是造作恶业的人,都是因为烦恼,都是因为心中有我无的缘故。贪嗔痴慢疑,因为心中有贪,贪不得,得不到而造作恶业;心中有嗔,不顺己意而嗔;心常愚痴,不知善恶是非好歹,无知而造作恶业;心中那个我炽盛,掩盖不住而发,凌灭他人而造作恶业;心中有疑,不能确定善恶因果而造作恶业。

所有恶业,无不是因我而造,所有烦恼无不是因我而来,我就是个罪魁祸首,致使我见不能断,三恶道不能免,苦恼无穷无尽。所以每个学佛人应该下大决心,一定要降伏那个罪魁祸首,消灭那个罪魁祸首,自己才能离苦得乐,自心才能安宁,天下才能太平。所以断我见能福及天下,福佑众生,最大受益者还是自己,虽然没有我了,没有我才真正好。

七、任何人都不能宣扬僧人身口意的不善之处

对于出家人生活、修行作风,在家人等一切俗人都不应也无权诽谤指责,呵责谩骂。但是,在面临出家人宣讲错误的法义,宣讲与佛经原意和解脱之法相违背的内容,法说非法,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法义涉及到众生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问题,属于重大问题,错误的应该纠正,除此之外,对于僧和僧团的任何世俗行为都不应该指责和宣传,尤其是恶意的宣扬,别有用心的、个人私心作祟的、想达到个人目的的、挑拨离间的宣扬,以达到破坏僧人形象的目的。这个罪业是很重的,甚至不通忏悔,还会有现世的花报。现世的花报比后世的果报要轻很多,有花报必有后世的果报,二者加一起都是很重的报应。

即使是出家人,也不应该去宣传和故意公开指责其他僧人的身口意行,让在家人知道生讥嫌,造作恶业,以此业行堕落三恶道受报。对于一个发大乘菩提心的众生,都应该尊重敬仰,对于有大福德之人,有德行之人,都应该尊重,如果也对其起诽谤心行,罪过也很大,导致自己的福德快速消耗殆尽,以至于出现种种违缘和逆缘。自损福德的事,一定要忍耐克制,不要造作。

诽谤三宝,诽谤有德之人,造作其他一切恶业,犹如仰天吐口水,结果口水都落在了自己的脸上,犹如搬起石头,最终还是砸在了自己的脚上,别跟他人较劲,别跟因果较劲,也别跟如来藏较劲,人算不如天算,算不过如来藏因果律。反过来说,一个人造作的一切善业和福业,也都回到了自己身上,是自己受了益,善业是给自己造的,自己来受善报,一切报都报在了自己身上,没落在别处。

八、忏悔文讲解

忏悔文:从于无始,以至今生,毁破三宝,作一阐提。

谤大乘经,断学般若,杀害父母,出佛身血。

污僧伽蓝,破他梵行,焚毁塔寺,盗用僧物。

起诸邪见,拨无因果,狎近恶友,违背良师。

自作教他,见闻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

故于今日,生大惭愧,克诚披露,求哀忏悔。

惟愿三宝,慈悲摄受,放净光明,照触我身。

诸恶消灭,三障蠲除,复本心源,究竟清净。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释:如果把这个忏悔文里的内容,一条条罗列出来,咱们每个人对照检查一下,都犯过其中的多少条?还是全部都犯过?有的罪业已经受过恶报了,但还有多少罪业以业种的形式存在如来藏里,没有现行出来受恶报,或者还没有报完?

毁破三宝,作一阐提,是指谤佛谤法谤僧,破坏佛法僧三宝的罪业,使众生失去对三宝的信奉和依赖,从而退失菩提心。这样的人断除了善根,断了佛的种性,永不能得解脱,不入涅槃,叫作一阐提。

谤大乘经,断学般若,什么行为属于谤大乘经?说大乘经不是佛说的,是后人编造的,这样就谤大乘经了,让众生不再信受和修学大乘经,从而也断了学人的般若智慧,罪过极大。

弑害父母,出佛身血,弑害父母的人罪过极大,不知父母恩义,恩将仇报,果报上堕无间地狱。什么行为属于出佛身血?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凡是破坏侮辱这三身者皆是出佛身血。佛以应化身五蕴身来此娑婆世界,众生对应化肉身佛加害,对佛像的毁损是出佛的应化身血。报身佛一般众生接触不到,无法出佛身血,能接触到报身的地上菩萨绝对不会出佛身血。众生由于愚痴无知,对无相的法身佛诽谤破坏比较多,有不承认有法身佛的,有肆意攻击歪曲法身佛的,都是出法身佛血,犯五逆罪。

污僧伽蓝,破他梵行,在寺院庙宇里行污浊之事,喝酒、吃肉、杀生、偷盗、淫欲,行一切贪嗔痴恶业,都属于污僧伽蓝。毁破僧尼清净的戒行和戒体,与僧尼共行淫欲。这些罪业一般无法忏悔清净,也将堕入地狱受报。

焚毁塔寺,盗用僧物,焚烧毁损寺院庙宇和庙宇中的财物,偷盗现前僧人物品,这些恶业罪过无量,也是报在地狱,难有出期。

起诸邪见,拨无因果,心中有一切邪见,说一切造作都无因果,没有果报。由此邪见堕落三恶道,长劫忍受罪苦。

狎近恶友,违背良师,与恶友亲密交往,同流合污,违背良师的尊尊教导,因造作的恶业而堕落,不得出离生死苦。

自作教他,见闻随喜,不但自己造作恶业,还教导他人一切造作恶业,看见别人造恶业,心生喜悦,助长别人的恶习。比如邪见凡夫人说大乘非佛说,就有人见闻随喜,赞叹此人说得好,于是就随喜上一份最大恶业极大恶业,这个果报要多大用多大,下了无间地狱,很难再出来。该随喜的不随喜,不该随喜的,却恣意随喜,无知而愚痴。

从于无始,以至今生,一直在不断地造作这些最重的恶业,如今修学了唯识,学到这种程度,还在造这样严重的恶业,众生的染污有多么的严重,心有多么的恶,什么时候能开始杜绝恶业,永不再造,什么时候恶业才能结束?

如是等罪,无量无边,像以上这些罪业和恶报都有无量无边之多,罪恶这么大,像山一样地挡在面前,让人寸步难行,怎么能断我见和明心,得解脱?众生真的是罪业如山,恶业累累!

九、三皈依的真实义

三皈依发愿文:我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慈愍故。我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所尊,慈愍故。我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愍故。

在三皈依之后,为什么还要有上述的发愿?因为只有真心发愿之后,才能真正做到三皈依,不皈依外道众及外道法,不入外道之中。外道不是佛道,虽然有些法对五蕴色身有用,但不能解脱色身和五蕴,不是究竟之法,不是能得解脱之道,沉迷其中,走入歧途,只能障碍自身的修行。因此要发愿,不随从自在天魔,不学习外道典籍,不跟随外道邪众。在这其中,要有智慧力去分辨外道魔众和外道法,如果不辨是非,则很难做到真正三皈依。

现在学佛人有不少都在学佛经以外的典籍,按照三皈依的指示规定,是不是皈依还不具足呢?只有佛法佛经里的法理,能让众生解脱,如果佛法之外的外道法也能让众生解脱,佛陀到娑婆世界来度众是不是没有意义了?外道法都不究竟,无论他们修到什么神奇程度,都不能解脱生死轮回苦,所以他们最后都皈依于佛陀皈依三宝,才得解脱了,我们现在反而以外道法为尊,是不是有些颠倒了?

受菩萨戒以后,学习外道法更是犯戒,佛不允许菩萨浪费时间精力去作无益的事,除非是入地菩萨为了度脱外道而去学外道法,从而破外道法,引外道众入佛道。外道法,只有入地菩萨能完全明了其内涵,不被诳惑,所以佛陀允许入地菩萨阅读外道理论,并加以解说破斥其不究竟处,以引渡外道弟子皈依三宝求解脱。入地以前的明心菩萨还不完全有能力认清外道法的破绽,无法破外道,所以佛不允许明心菩萨和凡夫佛弟子学习外道法。

当然外道法当中,都有一定的善法,有一些对维护色身有益的方法,也有一些认识世俗界、提升品德修养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做人都有很大益处,我们只取这些益处就行了,同时还要知道那些内容都是不究竟的,是要破除的,那么暂时学习和吸收是可以的,最主要是跟随佛教里的善知识专一学佛法。佛法是超越外道善法的,超越外道法的奇异,诸圣贤人的大神通道力更神异,但这些都是修行的副产品,只要努力修道,一切法都会具足,就怕把外道法的不究竟处当作皈依处,反而被束缚,不得解脱,那就可惜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