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五戒细则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戒律 更新时间: 2025-08-11 13:44:10 阅读: 8

第五章 有关淫欲戒的问题

一、阿难是否算犯戒?

问:楞严经中讲阿难证得了初果,却被摩登伽女诱惑,差一点犯戒,如果不是被楞严咒所救,会不会因为破戒而下三恶道?

答:阿难是被摩登伽的母亲用外道邪咒诱骗进淫女屋中的,不是他主动走进淫女屋里的。阿难初果的禅定力显然不足以抵挡得了外道强有力的邪咒,邪咒对阿难就有系缚作用,会使阿难失去抵挡力。但阿难绝对不会主动犯任何一个戒律,因此不会下三恶道。就像一个人因为禅定力不足,就抵挡不了酒精的迷惑力,酒精入心,就会昏沉不清醒,这个酒精也许不是自己自愿所饮,而是被他人强行灌入,或者用计策灌入,因此不算犯饮酒戒。

阿难的情况属于被外道强行施了咒法,由于功力不足,抵挡不了邪咒力,不是阿难愿意接受邪咒,邪咒一旦入心,阿难也没办法再清醒。一个人受了迷幻药的迷幻作用,就会不自觉了,这不是个人的意愿,不是主动愿意迷失自己,所以不属于心有烦恼的主动破戒行为,就不会下三恶道。如果阿难在被迷惑的时候,不生起贪欲心,那么无论怎样,阿难都没有犯戒行为。完全不动心没有贪欲,这要修到三果以上,断尽贪欲才行,一般人需要意识的控制,而意识容易被外力所控制,所以只修意识,广学多闻,道力就不可能健全起来,结果就是阿难这样。

如果有极强的外力作用,一个修行人在道力不足的情况下,那就难免不受影响,因为五阴当中的色阴没有尽,就要受色阴的影响,五阴中的受阴没有尽,就要受受阴的影响,想阴没有尽,就要受想阴的影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什么时候才能不受五阴的影响,而得色阴尽受阴尽想阴尽?最低要在修出四禅定的时候才行,在四禅定里才能断尽色阴和受阴、想阴,否则任何人都会受五阴的影响。有身即有此大患,无身则无患。所以才要修道,才要修禅定,才需要修到意根这里,以求断除五受阴,心得解脱。

小乘人判断一个人是否犯戒破戒,只看外表行为来判断,只要行为符合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就说是不破戒。而大乘判断一个菩萨是否犯戒破戒,主要是看菩萨的心是否犯戒,是否在行为当中有所动心,如果没有动心,就是清净的。但是一般人只能看外表的行为,看不出一个人真正的心行,误判的几率就非常大了。如果一个人表面在做善事,表面在利益他人,而其心行全部是为了个人利益,其行为是一种遮掩和假相,心的目的与行为不一致,那么这个人就不是在做善事,不是在利人,而是在利己,或者是害人。这样以行为作为假相的欺骗,不仅无福,而且有罪。

二、由意淫牵引出身口淫

佛说优婆塞不应该生起欲想和欲觉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指身口意三行当中的意行,是心念心想心觉,也叫作意淫。一个人降伏不了贪欲的时候,内心就会时常生起贪欲的妄想、念头以及觉受,沉浸在意淫当中,想入非非。有一些人还有明确的意淫对象,脑海里会浮现出对方的影像或者是淫欲的场景,无法抑制,这就犯淫戒了。有胆大的人意淫时豪不掩饰,公开说出来,告诉大众说我前世有若干多的妃子,今世有一部分出生到此,因缘现前而相聚,她们分别是某某和某某,后边还有一大堆备注,令人不忍视听,这是意欲和口欲,身行还不见有出现。

一个人只要不断欲,心念就不会止,因为有意,后续只要缘具足,就会出现身欲行和口欲行,身口行是由意行引导牵引出来的,所以断淫在于断意淫,修行就要修心。身口行出现时,犯戒的相就现前了,这就是有相戒。在身口行没有出现之前是意行,这是无相的,是犯无相戒。如果无相的意行守不住,有相的身口行就守不住。

有些人因为守不住有相戒,身口控制不住地经常犯戒,没有办法,于是就找借口遮掩说:有相戒是初基的人守持的,有根器的久修菩萨应该舍弃有相戒,持无相的心地戒。看看这个思路和说法多么颠倒,连初基的有相戒都守不了,如何能守持得了甚深的无相戒?是身口容易控制,还是心地容易控制和降伏?

当心念降伏不了的时候,身口可以装啊,装着清净装着有修行,不也是最初的初基的修行方法吗?连装都装不了,内心的意念不是更没有办法控制了吗?有的人还公开提倡随顺烦恼,那就是说当淫欲心生起来的时候,不要控制,直接去淫吧,不要装,不要装着有修行,学佛不能越学越假。这位因为降伏不了自心,直接放弃抵抗,破罐破摔了,而且还号召随学的人都要破罐破摔,不用考虑佛陀的戒律和谆谆教诲。这样的行为结果是什么呢?难道说知道有个如来藏,如来藏碍于面子就会放你一马吗?真愚痴。

一个人修到什么程度,有没有真修行,言行当中完全能体现出来,骗不了眼亮之人,只能骗一些初基的小白,这些人傻傻的宁愿被骗,甘愿被骗,不被骗心里就不舒服,不知道如何是好。但天底下并不是一切人都傻,总有觉悟的人,总有警觉的人,能识破一切人的骗术和伪装,能识破一切人的人性。

修行就是破除无明,断除烦恼的过程,身口意行就是无明和烦恼的体现。有无明则有烦恼,有烦恼就有无明,无智慧。有无明无智慧就没有修行,没有德行,就是凡夫,就有生死轮回。

三、是否犯邪淫戒的判断依据

心是罪首,若无欲心而有淫行,则不犯戒。最起码大乘是以心戒为主,主要观察心行心性的善恶属性性。已经有初禅以上禅定的地上菩萨断除了根本淫心,为了接引摄受众生,有时候不得已有淫行,但于其中心无波动,没有贪欲,即在行淫时没有任何生理反应,不动心行,所以根本犯不了戒行。楞严经里也讲,断了淫欲的人在行淫时,感觉味如咀蜡,没滋没味,没有任何乐趣,没有任何贪乐的心,这样的心才不会犯戒。

但是若没有初禅以上的禅定,没有断除贪欲烦恼,心无把持,必然会越界犯戒,所以没有处在初禅以上禅定中的人,千万不要去尝试试验自己的道行,不要学这样的行为,不能说我也是不动心的,不会犯戒,自己智慧不足,理解不了什么是不动心,往往就不能作出准确如实的判断。

瑜伽师地论中的大乘菩萨戒,是专门为有初禅定的地上菩萨讲的菩萨戒,地前菩萨无法守持,无法做得到,凡夫更不要说了。而如今有的团体却给凡夫授瑜伽菩萨戒,授戒之人本身都没有资格受和守这种戒,怎么能有资格为他人授这种戒呢?简直是胡闹。娑婆世界里的众生,大多数都是大大小小的不懂事的孩子,随意任性得很,不好教化。

五戒里所戒的邪淫行为,是戒的相,什么是邪淫什么是正淫要分清。正是夫妻之间的符合法律规定的,顺应双方心意的,在戒律上不犯五戒,但偶尔会犯菩萨戒。邪则与此相反,是不正当的,侵犯公民权益的,侵害当事人或者是相关人的利益的。未婚同居不犯法,也不犯戒,但违犯现代的公序良俗。古代没有婚姻制度,没有登记和证书之类,按现代的规则来说,夫妻之间都属于未婚同居行为,只是这种行为得到双方家庭以及社会大众的认可了,不违犯那时的道德规范,所以也属于正。

四、为什么说淫戒与公序良俗有关?

五戒里讲了邪淫戒,非邪淫就是正淫,五戒遮止邪淫,并不遮止正淫。什么是正淫呢?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允许的,符合民俗的合乎法律的行为,就是已婚的夫妻之间的正常淫欲行为。

那么什么算是结婚算是夫妻呢?在现代社会里,结婚或者合法夫妻一般是指国家民政局审核通过发放了结婚证书,就算正式结婚,民政局相当于证婚人,组合成了一个家庭共同体的男女二人就算是夫妻了。

没有领结婚证书的在一起生活,算不算结婚,算不算夫妻呢?如果男女二人不违背法律道德规范,就算结婚算是夫妻了。如果男女二人假离婚,取得离婚证之后,仍然在一起生活,还算夫妻吗?原则上不违背法律和道德规范,也仍然算是夫妻,别人没有异议,但是有些相关待遇可能就得不到了。由此可见,有了结婚证,男女关系就在社会上公开化了,相当于有了通行证一样。但没有结婚证,也可能有实际意义上的婚姻。只要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都可算为夫妻,夫妻之间的淫欲就算正淫。可见,在南瞻部洲正邪是以社会承认和父母亲属的认可,民间的风俗习惯以及道德规范等多种因素来界定的。

现代社会还有联姻,旧社会有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也有童养媳现象,尽管两位当事人不情愿,但各自家中的长辈却能够作主,有势力之人也能够作主,之后婚姻夫妻关系就算是被公认了。在古代社会,没有民政局,没有结婚证,怎么算是夫妻,算是结婚了呢?古代社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要有隆重仪式,这些仪式有一定的告知意义,只要大众知悉了,夫妻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不管当事人的意见。

那么在这样的关系里有淫欲就被视为正当,反之,即使男女二人再互相钟意,在一起有淫行都被视为邪淫,要被大众唾弃。正邪的定义由社会大众和长辈以及有势力者来框定,表面上的正邪也许与实际的正邪不相一致。佛教的戒律就要兼顾面上与实际上的这两种情况,如果犯冲突,最终还是以男女双方的心行为准。但如果当事人认可了已有之婚姻,又在婚姻之外有另外的男女关系,不管当事人的情感和意愿如何,都算邪淫。

所谓的婚姻和夫妻,是需要社会认可、大众见证的,否则就不算夫妻关系,婚姻在于社会承认,关系公开了才算合法,当事人自己的态度不是第一位的。可见,什么叫法什么叫非法,完全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上,这就是戏论。被社会大众承认的就是正的,不被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不正的,或者是邪的,这就叫公序良俗。

而这种公序良俗实际上是不合理的,明明是两个人的事,却变成了大家的事,社会的事。有时候两个人不同意,可是大家都同意,那就得勉强算一家人,淫欲就合法。而两个人互相钟意的,大家都不认可,就不合法,淫欲就算邪淫。可见,社会规范习俗等等的,是不讲道理的,那么所谓正邪即非正邪。一切法仔细分析起来,全部是戏论,虚假虚幻,强言为一切法,所以都不可执著,世间法就是这样的无趣,没有实质意义。

大众的评论叫作舆论,如果你看重舆论,就要受舆论影响和控制,受大众制约。有的人要想毁掉一个人,就充分利用舆论这个杀人利器,挺得住舆论的口诛笔伐,就活下去,受不住舆论的压力,就死路一条。是活是死,全在于个人的观念,观念正就生,观念不正就死。生死表面看在公众,实际是在个人。大众是个啥东西呀?别人是个啥东西呀?我又是个啥东西呀?都啥都不是,却在这之中生生死死,苦苦恼恼,是是非非,多愚痴呀!

五、持戒的次第

佛经常说烦恼的过患,因果也经常显示烦恼的遮障,还是有人敢公开藐视戒律,公开劝人随顺自己的贪嗔痴烦恼,公然说戒律都是表相,是有相戒,不必在意,不必着戒相执着戒相,应该直接持无相戒。可现实却是连有相戒都持不了,更精细更深细的无相戒,怎么能持得了?有相的身都管不住,有相的口也管不住,那么无相的心如何能管得住呢?身口行都由心行而来,心口不一时还可以掩盖和假装,如果连假装都装不了的话,那个无相的心该有多么地躁动颠倒,如何能降伏得了?

降伏烦恼是有次第的,都由粗到细,最外面的一层粗皮都洗不干净,如何能洗掉里面深层次的污秽?如果连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如何能做得了复杂的事情?所以舍弃有相戒的说法和做法差不多就是魔行了,妄想以否定有相戒的方式,直接否定戒律,让众生陷于深重的烦恼当中不能自拔,最终都堕入三恶道中生死轮回。众生之所以能被蒙蔽,就是因为辨别是非的能力太差,逻辑思惟力太弱。究其原因还是福德太欠缺了,学佛经历太短浅了,总想投机取巧,什么也不想付出,所以才容易听信邪见和挑动。

六、犯不可悔罪的果报是什么?

问:不可悔罪是不是表示,假如一个人犯了不可悔罪,用忏悔的方式不能把罪业消除掉,只能受业报以后才能消除掉罪业?但这个人通过念佛法门成功往生极乐世界了,他如果一直在极乐世界里修行,直至修至一生补处,那他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受报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可悔罪的业种是不是会枯萎掉?

答:一个人犯了不可悔罪以后,心的遮障就很大了,修行的阻力不是一般的大,这样的人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并且能在极乐世界一直修到等觉妙觉菩萨的果位,像这些说法都是假设,可能性非常小,没有证据证明有这样的事情存在。

既然叫作不可悔罪了,说明罪业很大很严重,大到连忏悔都不能消除的地步。那么这个罪业对于修道就有很大的遮障,障碍修行,当然就障碍念佛和往生。最主要是障碍禅定和智慧的生起,障碍断我见,障碍明心见性。当然如果不是犯诽谤三宝罪和杀父杀母罪等五逆罪,往生极乐世界还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往生到极乐世界,所谓一生补处,并不是说去了极乐世界,再也不出去了,修行不是这样修的。一个人要想有大成就,都不是只跟随一尊佛修行的,而是与十方诸佛菩萨都结缘,跟随十方诸佛菩萨修行。并且还要与十方世界的众生结缘,发大愿努力度众生,努力积累最大最多的福德,不断地增长道业。如果一直在极乐世界里,那要如何度众生啊?

一个大菩萨的成就,世出世间什么经历都要有,什么国土都要去,什么缘分都要结,什么众生都要度,什么苦难都要经历,什么富贵也要享受,经过一切顺逆境界的锤炼,才能打造出一个各方面都完美的菩萨,一个大菩萨的阅历该有多么丰富,德能该有多么广大。什么都见识过,什么智慧都具足,什么境界都能应对,千锤百炼才能成钢。国王当过,转轮圣王当过,天主当过,鬼王当过,恶魔度化过,顺逆境都不能成为道业上的阻碍。这样菩萨的品格才完善完美,才能和德行堪称一流,才能成为一切众生的导首和楷模,才能带领大众不停地趣向佛道。

众生学佛修行为什么如此艰难?不就是业障的遮障吗?什么业障?一切业障,多数是曾经犯过的不可悔罪。众生如果没有不可悔罪的重大业障的遮挡,明心见性就很轻松了,之后的一关一关,也几乎不叫什么关,抬腿就能迈过去,成佛哪有这么艰难?可事实显然不是这样。所以通过明心见性,用实相智慧忏悔这样的事,有是有,但极大多数人想都别想。佛在世时,都是极其个别人才能修成实相忏悔,在如今以及之后的时代里,这样的事极不容易出现了,因为众生离佛世越来越远,根器越来越差强人意,福德智慧越来越差,怎么能做到实相忏悔,一步跨越到真菩萨的行列里呢?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