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五戒細則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戒律 更新時間: 2025-08-11 18:08:57 閲讀: 0

第五章 有關婬欲戒的問題

一、阿難是否算犯戒?

問:楞嚴經中講阿難證得了初果,卻被摩登伽女誘惑,差一點犯戒,如果不是被楞嚴咒所救,會不會因為破戒而下三惡道?

答:阿難是被摩登伽的母親用外道邪咒誘騙進婬女屋中的,不是他主動走進婬女屋裡的。阿難初果的禪定力顯然不足以觝擋得了外道強有力的邪咒,邪咒對阿難就有繫縛作用,會使阿難失去觝擋力。但阿難絕對不會主動犯任何一個戒律,因此不會下三惡道。就像一個人因為禪定力不足,就觝擋不了酒精的迷惑力,酒精入心,就會昏沉不清醒,這個酒精也許不是自己自願所飲,而是被他人強行灌入,或者用計策灌入,因此不算犯飲酒戒。

阿難的情況屬於被外道強行施了咒法,由於功力不足,觝擋不了邪咒力,不是阿難願意接受邪咒,邪咒一旦入心,阿難也沒辦法再清醒。一個人受了迷幻藥的迷幻作用,就會不自覺了,這不是個人的意願,不是主動願意迷失自己,所以不屬於心有煩惱的主動破戒行為,就不會下三惡道。如果阿難在被迷惑的時候,不生起貪欲心,那麼無論怎樣,阿難都沒有犯戒行為。完全不動心沒有貪欲,這要修到三果以上,斷盡貪欲才行,一般人需要意識的控制,而意識容易被外力所控制,所以只修意識,廣學多聞,道力就不可能健全起來,結果就是阿難這樣。

如果有極強的外力作用,一個修行人在道力不足的情況下,那就難免不受影響,因為五陰當中的色陰沒有盡,就要受色陰的影響,五陰中的受陰沒有盡,就要受受陰的影響,想陰沒有盡,就要受想陰的影響,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什麼時候才能不受五陰的影響,而得色陰盡受陰盡想陰盡?最低要在修出四禪定的時候才行,在四禪定裡才能斷盡色陰和受陰、想陰,否則任何人都會受五陰的影響。有身即有此大患,無身則無患。所以才要修道,才要修禪定,才需要修到意根這裡,以求斷除五受陰,心得解脫。

小乘人判斷一個人是否犯戒破戒,只看外表行為來判斷,只要行為符合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就說是不破戒。而大乘判斷一個菩薩是否犯戒破戒,主要是看菩薩的心是否犯戒,是否在行為當中有所動心,如果沒有動心,就是清淨的。但是一般人只能看外表的行為,看不出一個人真正的心行,誤判的幾率就非常大了。如果一個人表面在做善事,表面在利益他人,而其心行全部是為了個人利益,其行為是一種遮掩和假相,心的目的與行為不一致,那麼這個人就不是在做善事,不是在利人,而是在利己,或者是害人。這樣以行為作為假相的欺騙,不僅無福,而且有罪。

二、由意婬牽引出身口婬

佛說優婆塞不應該生起欲想和欲覺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指身口意三行當中的意行,是心念心想心覺,也叫作意婬。一個人降伏不了貪欲的時候,內心就會時常生起貪欲的妄想、念頭以及覺受,沉浸在意婬當中,想入非非。有一些人還有明確的意婬對象,腦海裡會浮現出對方的影像或者是婬欲的場景,無法抑制,這就犯婬戒了。有膽大的人意婬時豪不掩飾,公開說出來,告訴大眾說我前世有若干多的妃子,今世有一部分出生到此,因緣現前而相聚,她們分別是某某和某某,後邊還有一大堆備注,令人不忍視聽,這是意欲和口欲,身行還不見有出現。

一個人只要不斷欲,心念就不會止,因為有意,後續只要緣具足,就會出現身欲行和口欲行,身口行是由意行引導牽引出來的,所以斷婬在於斷意婬,修行就要修心。身口行出現時,犯戒的相就現前了,這就是有相戒。在身口行沒有出現之前是意行,這是無相的,是犯無相戒。如果無相的意行守不住,有相的身口行就守不住。

有些人因為守不住有相戒,身口控制不住地經常犯戒,沒有辦法,於是就找借口遮掩說:有相戒是初基的人守持的,有根器的久修菩薩應該捨棄有相戒,持無相的心地戒。看看這個思路和說法多麼顛倒,連初基的有相戒都守不了,如何能守持得了甚深的無相戒?是身口容易控制,還是心地容易控制和降伏?

當心念降伏不了的時候,身口可以裝啊,裝著清淨裝著有修行,不也是最初的初基的修行方法嗎?連裝都裝不了,內心的意念不是更沒有辦法控制了嗎?有的人還公開提倡隨順煩惱,那就是說當婬欲心生起來的時候,不要控制,直接去婬吧,不要裝,不要裝著有修行,學佛不能越學越假。這位因為降伏不了自心,直接放棄觝抗,破罐破摔了,而且還號召隨學的人都要破罐破摔,不用考慮佛陀的戒律和諄諄教誨。這樣的行為結果是什麼呢?難道說知道有個如來藏,如來藏礙於面子就會放你一馬嗎?真愚癡。

一個人修到什麼程度,有沒有真修行,言行當中完全能體現出來,騙不了眼亮之人,只能騙一些初基的小白,這些人傻傻的寧願被騙,甘願被騙,不被騙心裡就不舒服,不知道如何是好。但天底下並不是一切人都傻,總有覺悟的人,總有警覺的人,能識破一切人的騙術和偽裝,能識破一切人的人性。

修行就是破除無明,斷除煩惱的過程,身口意行就是無明和煩惱的體現。有無明則有煩惱,有煩惱就有無明,無智慧。有無明無智慧就沒有修行,沒有德行,就是凡夫,就有生死輪迴。

三、是否犯邪婬戒的判斷依據

心是罪首,若無欲心而有婬行,則不犯戒。最起碼大乘是以心戒為主,主要觀察心行心性的善惡屬性性。已經有初禪以上禪定的地上菩薩斷除了根本婬心,為了接引攝受眾生,有時候不得已有婬行,但於其中心無波動,沒有貪欲,即在行婬時沒有任何生理反應,不動心行,所以根本犯不了戒行。楞嚴經裡也講,斷了婬欲的人在行婬時,感覺味如咀蠟,沒滋沒味,沒有任何樂趣,沒有任何貪樂的心,這樣的心才不會犯戒。

但是若沒有初禪以上的禪定,沒有斷除貪欲煩惱,心無把持,必然會越界犯戒,所以沒有處在初禪以上禪定中的人,千萬不要去嘗試試驗自己的道行,不要學這樣的行為,不能說我也是不動心的,不會犯戒,自己智慧不足,理解不了什麼是不動心,往往就不能作出準確如實的判斷。

瑜伽師地論中的大乘菩薩戒,是專門為有初禪定的地上菩薩講的菩薩戒,地前菩薩無法守持,無法做得到,凡夫更不要說了。而如今有的團體卻給凡夫授瑜伽菩薩戒,授戒之人本身都沒有資格受和守這種戒,怎麼能有資格為他人授這種戒呢?簡直是胡鬧。娑婆世界裡的眾生,大多數都是大大小小的不懂事的孩子,隨意任性得很,不好教化。

五戒裡所戒的邪婬行為,是戒的相,什麼是邪婬什麼是正婬要分清。正是夫妻之間的符合法律規定的,順應雙方心意的,在戒律上不犯五戒,但偶爾會犯菩薩戒。邪則與此相反,是不正當的,侵犯公民權益的,侵害當事人或者是相關人的利益的。未婚同居不犯法,也不犯戒,但違犯現代的公序良俗。古代沒有婚姻制度,沒有登記和證書之類,按現代的規則來說,夫妻之間都屬於未婚同居行為,只是這種行為得到雙方家庭以及社會大眾的認可了,不違犯那時的道德規範,所以也屬於正。

四、為什麼說婬戒與公序良俗有關?

五戒裡講了邪婬戒,非邪婬就是正婬,五戒遮止邪婬,並不遮止正婬。什麼是正婬呢?是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允許的,符合民俗的合乎法律的行為,就是已婚的夫妻之間的正常婬欲行為。

那麼什麼算是結婚算是夫妻呢?在現代社會裡,結婚或者合法夫妻一般是指國家民政局審核通過發放了結婚證書,就算正式結婚,民政局相當於證婚人,組合成了一個家庭共同體的男女二人就算是夫妻了。

沒有領結婚證書的在一起生活,算不算結婚,算不算夫妻呢?如果男女二人不違背法律道德規範,就算結婚算是夫妻了。如果男女二人假離婚,取得離婚證之後,仍然在一起生活,還算夫妻嗎?原則上不違背法律和道德規範,也仍然算是夫妻,別人沒有異議,但是有些相關待遇可能就得不到了。由此可見,有了結婚證,男女關係就在社會上公開化了,相當於有了通行證一樣。但沒有結婚證,也可能有實際意義上的婚姻。只要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都可算為夫妻,夫妻之間的婬欲就算正婬。可見,在南瞻部洲正邪是以社會承認和父母親屬的認可,民間的風俗習慣以及道德規範等多種因素來界定的。

現代社會還有聯姻,舊社會有包辦婚姻和買賣婚姻,也有童養媳現象,盡管兩位當事人不情願,但各自家中的長輩卻能夠作主,有勢力之人也能夠作主,之後婚姻夫妻關係就算是被公認了。在古代社會,沒有民政局,沒有結婚證,怎麼算是夫妻,算是結婚了呢?古代社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要有隆重儀式,這些儀式有一定的告知意義,只要大眾知悉了,夫妻關係也就建立起來了,不管當事人的意見。

那麼在這樣的關係裡有婬欲就被視為正當,反之,即使男女二人再互相鐘意,在一起有婬行都被視為邪婬,要被大眾唾棄。正邪的定義由社會大眾和長輩以及有勢力者來框定,表面上的正邪也許與實際的正邪不相一致。佛教的戒律就要兼顧面上與實際上的這兩種情況,如果犯沖突,最終還是以男女雙方的心行為準。但如果當事人認可了已有之婚姻,又在婚姻之外有另外的男女關係,不管當事人的情感和意願如何,都算邪婬。

所謂的婚姻和夫妻,是需要社會認可、大眾見證的,否則就不算夫妻關係,婚姻在於社會承認,關係公開了才算合法,當事人自己的態度不是第一位的。可見,什麼叫法什麼叫非法,完全在於大眾的思想觀念上,這就是戲論。被社會大眾承認的就是正的,不被社會大眾認可的就是不正的,或者是邪的,這就叫公序良俗。

而這種公序良俗實際上是不合理的,明明是兩個人的事,卻變成了大家的事,社會的事。有時候兩個人不同意,可是大家都同意,那就得勉強算一家人,婬欲就合法。而兩個人互相鐘意的,大家都不認可,就不合法,婬欲就算邪婬。可見,社會規範習俗等等的,是不講道理的,那麼所謂正邪即非正邪。一切法仔細分析起來,全部是戲論,虛假虛幻,強言為一切法,所以都不可執著,世間法就是這樣的無趣,沒有實質意義。

大眾的評論叫作輿論,如果你看重輿論,就要受輿論影響和控制,受大眾制約。有的人要想毀掉一個人,就充分利用輿論這個殺人利器,挺得住輿論的口誅筆伐,就活下去,受不住輿論的壓力,就死路一條。是活是死,全在於個人的觀念,觀念正就生,觀念不正就死。生死表面看在公眾,實際是在個人。大眾是個啥東西呀?別人是個啥東西呀?我又是個啥東西呀?都啥都不是,卻在這之中生生死死,苦苦惱惱,是是非非,多愚癡呀!

五、持戒的次第

佛經常說煩惱的過患,因果也經常顯示煩惱的遮障,還是有人敢公開藐視戒律,公開勸人隨順自己的貪瞋癡煩惱,公然說戒律都是表相,是有相戒,不必在意,不必著戒相執著戒相,應該直接持無相戒。可現實卻是連有相戒都持不了,更精細更深細的無相戒,怎麼能持得了?有相的身都管不住,有相的口也管不住,那麼無相的心如何能管得住呢?身口行都由心行而來,心口不一時還可以掩蓋和假裝,如果連假裝都裝不了的話,那個無相的心該有多麼地躁動顛倒,如何能降伏得了?

降伏煩惱是有次第的,都由粗到細,最外面的一層粗皮都洗不干淨,如何能洗掉裡面深層次的污穢?如果連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如何能做得了複雜的事情?所以捨棄有相戒的說法和做法差不多就是魔行了,妄想以否定有相戒的方式,直接否定戒律,讓眾生陷於深重的煩惱當中不能自拔,最終都墮入三惡道中生死輪迴。眾生之所以能被矇蔽,就是因為辨別是非的能力太差,邏輯思惟力太弱。究其原因還是福德太欠缺了,學佛經歷太短淺了,總想投機取巧,什麼也不想付出,所以才容易聽信邪見和挑動。

六、犯不可悔罪的果報是什麼?

問:不可悔罪是不是表示,假如一個人犯了不可悔罪,用懺悔的方式不能把罪業消除掉,只能受業報以後才能消除掉罪業?但這個人通過念佛法門成功往生極樂世界了,他如果一直在極樂世界裡修行,直至修至一生補處,那他是不是就沒有機會受報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可悔罪的業種是不是會枯萎掉?

答:一個人犯了不可悔罪以後,心的遮障就很大了,修行的阻力不是一般的大,這樣的人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並且能在極樂世界一直修到等覺妙覺菩薩的果位,像這些說法都是假設,可能性非常小,沒有證據證明有這樣的事情存在。

既然叫作不可悔罪了,說明罪業很大很嚴重,大到連懺悔都不能消除的地步。那麼這個罪業對於修道就有很大的遮障,障礙修行,當然就障礙念佛和往生。最主要是障礙禪定和智慧的生起,障礙斷我見,障礙明心見性。當然如果不是犯誹謗三寶罪和殺父殺母罪等五逆罪,往生極樂世界還是有這種可能性的。

往生到極樂世界,所謂一生補處,並不是說去了極樂世界,再也不出去了,修行不是這樣修的。一個人要想有大成就,都不是只跟隨一尊佛修行的,而是與十方諸佛菩薩都結緣,跟隨十方諸佛菩薩修行。並且還要與十方世界的眾生結緣,發大願努力度眾生,努力積累最大最多的福德,不斷地增長道業。如果一直在極樂世界裡,那要如何度眾生啊?

一個大菩薩的成就,世出世間什麼經歷都要有,什麼國土都要去,什麼緣分都要結,什麼眾生都要度,什麼苦難都要經歷,什麼富貴也要享受,經過一切順逆境界的鎚鍊,才能打造出一個各方面都完美的菩薩,一個大菩薩的閱歷該有多麼豐富,德能該有多麼廣大。什麼都見識過,什麼智慧都具足,什麼境界都能應對,千鎚百鍊才能成鋼。國王當過,轉輪聖王當過,天主當過,鬼王當過,惡魔度化過,順逆境都不能成為道業上的阻礙。這樣菩薩的品格才完善完美,才能和德行堪稱一流,才能成為一切眾生的導首和楷模,才能帶領大眾不停地趣向佛道。

眾生學佛修行為什麼如此艱難?不就是業障的遮障嗎?什麼業障?一切業障,多數是曾經犯過的不可悔罪。眾生如果沒有不可悔罪的重大業障的遮擋,明心見性就很輕松了,之後的一關一關,也幾乎不叫什麼關,抬腿就能邁過去,成佛哪有這麼艱難?可事實顯然不是這樣。所以通過明心見性,用實相智慧懺悔這樣的事,有是有,但極大多數人想都別想。佛在世時,都是極其個別人才能修成實相懺悔,在如今以及之後的時代裡,這樣的事極不容易出現了,因為眾生離佛世越來越遠,根器越來越差強人意,福德智慧越來越差,怎麼能做到實相懺悔,一步跨越到真菩薩的行列裡呢?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