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瑜伽師地論第三十四卷(四諦相)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論著講解 更新時間: 2022-10-12 22:15:19 閲讀: 0

第四章  修道之功德

原文:當知此中。由觀察作意。於一切修道。數數觀察。已斷未斷。如所得道。而正修習。又於此中。雲何名修自性。雲何名修業。雲何名修。品類差別。謂由定地作意。於世出世。善有爲法。修習增長。無間所作。殷重所作。令心相續。會彼體性。如是名爲。修之自性。

釋:在修道的過程中,由於有觀察作意,在一切修道過程中,多次反複地,觀察自己已經斷除的煩惱和沒有斷除的煩惱,按照所應該修的道,正確如理地修習。在修習四聖諦過程中,什麽叫作修自性?什麽叫作修業?什麽叫作修品類差別?在禪定裡作意修習,對世出世間善的有爲法,不斷地修習,精進地修習,無間斷地行善,精勤地修善,讓心相續不斷地住於善法中,心與善的體性相合,這就叫作修之自性。

原文:當知修業。略有八種。一有一類法。由修故得。二有一類法。由修故習。三有一類法。由修故淨。四有一類法。由修故遣。五有一類法。由修故知。六有一類法。由修故斷。七有一類法。由修故証。八有一類法。由修故遠。

釋:而修業大略有八種:一,有一類法是由於修才會得到的;二,有一類法是由於修才能現前出現的;三,有一類法是由於修才清淨的;四,有一類法是由於修才能遣除的;五,有一類法是由於修才能証知的;六,有一類法是由於修才能斷除的;七,有一類法是由於修才能証得的;八,有一類法是由於修才能遠離的。

原文:若先未得。殊勝善法。修習令得。名修故得。若先已得。令轉現前。名修故習。若先已得。未令現前。但由修習。彼種類法。當令現前。令轉清淨。鮮白生起。名修故淨。若有失念。染法現行。修善法力。令不忍受。斷除變吐。名修故遣。

釋:如果先前沒有得到殊勝的善法,通過修習得到了,名爲由修故得。如果先前已經得到了善法,通過修習,令善法現前出現,名爲由修故習。如果先前已經得到善法,而沒有讓善法現前出現,但由於修習那個種類的善法,令其現前,令其更加清淨,鮮明白淨地出現,名爲由修故淨。如果由於失念,染污法生起了,因爲修善法的力,心不能忍受染污之法,就把染污法斷除吐出,這名爲由修故遣。

原文:若未生起。所應斷法。修善法力。了知如病。深心厭壞。了知如癰如箭。障礙無常苦空。及以無我。深心厭壞。名修故知。如是知已。數修習故。無間道生。斷諸煩惱。名修故斷。煩惱斷已。証得解脫。名修故証。如如進趣。上地善法。如是如是。令其下地已斷。諸法轉成遠分。乃至究竟。名修故遠。當知是名。八種修業。

釋:如果還沒有生起所應該斷除的法,由修習善法的力量,了知所應該斷除的法如病一樣,深心厭惡,了知所應該斷除的法如癰疽一樣,如毒箭一樣,障礙無常、苦、空和無我的智慧,於是深心生厭,這名爲由修故知。如是了知所應該斷除的法體性以後,由於多次反複修習的緣故,就出生了不間斷的道,斷除了諸煩惱,這名爲由修故斷。斷除煩惱以後,証得解脫,名爲由修故証。像這樣不斷地趣向上地善法,像這樣令下地煩惱斷除,諸下地法變得離自己更遠,乃至於究竟遠離,名爲由修故遠。以上就是八種修業。

原文:應知此修。品類差別有十一種。一奢摩他修。二毗鉢捨那修。三世間道修。四出世道修。五下品道修。六中品道修。七上品道修。八加行道修。九無間道修。十解脫道修。十一勝進道修。

釋:行者應該知道這種修習的品類和差別,有十一種:一,止和禪定的修法;二,觀和智慧的修法;三,世間道的修習;四,出世間道的修習;五,下品道的修習;六,中品道的修習;七,上品道的修習;八,四加行道的修習;九,無間道的修習;十,解脫道的修習;十一,勝進道的修習。

原文:奢摩他修者。謂九種行。令心安住。如前已說。毗鉢捨那修。亦如前說。世間道修者。謂於諸下地。見粗相故。於諸上地。見靜相故。乃至能趣。無所有處。一切離欲。出世道修者。謂正思惟。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由正見等。無漏聖道。乃至能趣。非想非非想處。一切離欲。

釋:止的修習,是用九種方法令心安住,就像前邊說的那樣。毗鉢捨那的修習也像前邊說的那樣。世間道修的意思是,在諸下地(欲界)見到粗相,在諸上地(色界和無色界)見靜相,乃至於能趣向無所有處,在一切地都能離欲不著欲,在世間無礙。出世間道修的意思是,能正思惟苦諦真是苦,集諦真是集,滅諦真是滅,道諦真有道。由於有正見等無漏的聖賢之道,乃至能趣向非想非非想處,在一切地都能離欲不著欲,出世間道無礙。

原文:下品道修者。謂由此故。能斷最粗。上品煩惱。中品道修者。謂由此故。能斷所有。中品煩惱。上品道修者。謂由此故。能斷所有。最後所斷。下品煩惱。

釋:下品道修的意思是,由此種修的緣故,能斷除最粗重的上品煩惱。中品道修的意思是,由於此種修的緣故,能斷除所有的中品煩惱。上品道修的意思是,由於此種修的緣故,能斷除所有最後所應該斷除的下品煩惱。

原文:加行道修者。謂由此故。爲斷煩惱。發起加行。無間道修者。謂由此故。正斷煩惱。解脫道修者。謂由此故。或斷無間。証得解脫。勝進道修者。謂由此故。從是已後。修勝善法。乃至未起。餘地煩惱。能治加行。或複未起。趣究竟位。當知是名。十一種修。品類差別。

釋:加行道修的意思是,由於此種修的緣故,爲了斷除煩惱發起了加行。無間道修的意思是,由於此種修的緣故,真正地斷除了煩惱,而且是永遠地斷除了煩惱,叫作無間道。解脫道修的意思是,由於此種修的緣故,能夠無間地斷除煩惱,証得解脫。勝進道修的意思是,由於此種修的緣故,從此以後要修行更勝的善法,乃至於其餘諸地的煩惱也不生起,能對治和加行之法,或許也不生起,能趣向究竟的四正性離生之位,再也不出生在三界世間。這就是十一種修的品類差別。

原文:如是於修。勤修習者。於時時間。應正觀察。所有煩惱。已斷未斷。於時時間。於可厭法。深心厭離。於時時間。於可訢法。深心訢慕。如是名爲。攝樂作意。彼即於此。攝樂作意。親近修習。多修習故。有能無餘永斷。修道所斷煩惱。最後學位。喻如金剛。三摩地生。由此生故。便能永斷。修道所斷。一切煩惱。

釋:像這樣對於修,能夠精勤的修習者,在一切時間裡應該正確地觀察,所有的煩惱是已經斷除了,還是沒有斷除;在一切時間裡對可厭惡的法,能深心厭離;在一切時間裡對可歡喜之法深心訢喜和仰慕,如是名爲攝樂作意。行者對於這個攝樂作意親近修習,多修習的緣故,能夠全部永遠斷除修道所斷的煩惱,最後學位就出生了,此位被比喻爲金剛三摩地。由於最後學位出生的緣故,就能永遠斷除修道所斷的一切煩惱。

這個最後學位是三果之位,初果二果三果是有學位,在三果有學位斷盡一切煩惱,証得四果無學位,從此無法可修,無煩惱可斷,名爲無學。

原文:問。何因緣故。此三摩地。名金剛喻。答。譬如金剛。望餘一切。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諸珍寶。最爲堅固。能穿能壞。所餘寶物。非餘寶物。所能穿壞。如是此三摩地。於諸有學。三摩地中。最上最勝。最爲堅固。能壞一切。所有煩惱。非上煩惱。所能蔽伏。是故此三摩地。名金剛喻。

釋:問:是什麽原因此三摩地用金剛喻名?答:譬如金剛,與一切摩尼、珍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等等珠寶相比,是最堅固的,能穿壞其它一切寶物,卻不能被其它寶物穿壞。這樣的三摩地,在所有有學的三摩地中是最上最殊勝最堅固的,能破壞掉一切煩惱,不是上煩惱所能遮蔽和降伏的,因此這個三摩地就用金剛來喻名。

初果到三果都是有學位,因爲還有煩惱漏沒有斷除,還有可修之法,因其煩惱未斷盡,或者未斷煩惱,還有所修學,以便斷盡煩惱。煩惱斷盡是四果阿羅漢,因爲再也沒有漏沒有煩惱可斷了,沒有法可修了,再也不需要修學解脫道的諦理了,已經達到最後清淨了,已經解脫於三界世間諸有了,所以稱爲無學,而三果之前卻非如此。三果所証得的三摩地比初果二果都殊勝,是最堅固的,名爲金剛三摩地。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