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解悟與証悟

作者:生如法師更新時間:2020年11月29日

第二章 意根與佛法修証的關係

一、實証的過程必有意根的參與

初步修習真如實觀,就是修習真如三昧,觀察一切法皆真如,這樣修行也只能証得相似空的三昧境界,也許能獲得各種禪定的境界,但還不能証得真正的空三昧智慧境界。要想証得真正的空三昧境界,在禪定中還要仔細參究真如自性,找到祂的所在,觀察祂的具體作用,才是証得真正的真如三昧。

我們學法要有智慧分辨相似法和真正法,有智慧分辨解悟與証悟方法的差別。不要把解悟的方法當作証悟的方法,不要把修定的方法當作參禪的方法,不要滿足於淺層次所解,而要下功夫起心探究究竟義,更不要得少爲足,努力做一個大心菩薩。沒有實修的功夫,只能玩弄嘴皮子,沒有解脫的功德受用。嘗過解脫滋味的人,就知道心得解脫有多麽瀟灑自在,用世間什麽珍奇異物也不換。

二、所謂的實修,如果不包括禪定的修行,不修禪定,所修如何有實?沒有禪定的情況下,或者是定非常淺的情況下,可以有慧,這種慧只是一種理解層次的慧,不可能有實証上的智慧。理解層次的慧,只停留在意識心對法的理解上,禪宗叫作情思意解,意識蔔度,究竟其義是什麽,爲什麽如此,不知不証,只知道個結果,沒有証明過程。

而實証就是証明過程,得出的結論符合既定的答案。這個答案是佛陀給出的,証明過程是每個人實修觀行的過程。沒有禪定,如何觀行?如何出生智慧?雖然解脫在於智慧,成佛在於智慧,可是沒有禪定,如何能出生真正的智慧?有些人修行,只要最後一個慧,定不要,吃飯只對最後一張餅感興趣,前邊的餅不想吃。沒有禪定的慧,就如最後一張餅,說食不飽,空腹而高論。

智慧不足的人,往往只喜歡他人的高論,喜歡他人的高調,辨別不了其腹中是否有真貨。這樣容易耽誤自己的道業,以爲把所有的法都理解就是証得了,就有了智慧,就能得解脫了,實際上還差得很遠。

一切法証明的過程,一定是意根親自參與,意根要想知道確切的結果,一定要知道事實真相,意根要想知道事實真相,一定要証據。這個証據的獲得是一個辛苦的過程,不僅意識要辛苦廣泛而深細的收集証據,意根也要發起深深的疑情,一起尋找証據,一起証明,並且要對意識收集來的証據進行確認。這個過程是相當不容易的,不是輕而易舉的像意識那樣隨意就能認可了某個法,祂要反反複複的思想鬥爭,反反複複的深細的思量考量,要改變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慣性認知和不正確的觀念。

意根尋找到了,就顛覆了從前的所知,於是意根受到觸動和震動,身心覺受非常。沒有這個過程,不要談實修實証。離開禪定,這個過程根本完成不了,也不要談實修實証,那僅僅是高談闊論而已。

一切法的結果,佛陀幾乎都給出了答案,比如如夢、如幻、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陽炎等等,都是佛陀給出的答案,知道答案有什麽稀奇,証明過程才能顯示出每個人的真正智慧。一問三不知的解慧,稍微聰明一點的人,都能得到,沒什麽稀奇的。

那些未悟的凡夫,因爲聰明理解力強,知識廣博,文筆口才俊秀,花個時間,就能寫出幾萬字關於一切法如夢如幻的論述。可是這些論述,哪裡有觀行的痕跡,哪裡有實証的痕跡,哪有証明過程。有些人偏偏喜歡這些東西,日以繼夜的背誦,即使學富五車有什麽用?

三、真正參禪做功夫的原理

參禪時,意識無念,意根千萬不要無念,沒有念,純屬是修定,不能生起智慧,因此不能開悟,也不能見性。

定力非常好時,意識好像無念,其實還有一個念頭懸掛在心頭,就是懸掛在意根那裡,意根在參究,意識配合,資料夠用,數據完整,就以意根爲主參究。如果數據不足,意根就向意識要資料和數據,之後再深深的參究。這是真正的參究用功的秘密,如果都知道了,就不是秘密了。意根向意識要資料數據時,意識就要明顯的思惟分析了,再把分析思惟的内容結果交給意根,然後意根再依此數據進行參究。

我們都有過經驗,就是自己表面好像沒有什麽念頭和思惟了,其實内心深處並沒有沉靜,還有一些思想動態深深的隱藏著,就像大海的水,表面靜止很平靜的樣子,實際其流很迅猛。意根就是這樣,深密難尋,高深莫測。

參禪証悟要在一定的因緣條件下才能証悟,要看意識和意根各自的狀況而定。因此有經驗和高度負責任的禪師,會觀察弟子的因緣是否具足,如果不具足,缺少禪定的,就不會下手引導,以免讓弟子解悟,一輩子無法充滿活力。在不同的禪師手下悟,其智慧大有區別,証量差別很大。所以遇見什麽樣的禪師,也恰恰說明了自己的福德和因緣問題。

四、意根參究才是真正參禪

一名心理學者的研究報告中說:當腦波處於α狀態時,人的意識活動明顯受抑制,無法進行邏輯思惟,處於無意識狀。此時,大腦憑直覺、靈感、慣性、圖像、想象等接收或傳遞信息,此時的潛意識處於活躍狀態。

看了這段内容,再說意根沒有心理活動,沒有思惟活動,沒有思量性,那就說不過去了。這段裡的α狀態是指定中的狀態,定中意識少於現行,或者不現行,意根的思量作用就能充分發揮出來。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這時意根受到意識的干擾較少,意根比較專注,思量性就增強了。爲什麽意識能干擾到意根呢?因爲意識每時每刻的了別活動,都作爲一種信息傳遞給意根,意根就要作了別和處理,還有五識傳遞過來的信息,意根都要了別和處理,還有六塵以外的信息,意根也要了別和處理,意根如此的忙碌,那就沒有時間來專心思量一些重大的問題,重大的問題就不能解決。

意識粗淺所思考和理解的結果,根本不能算數,因爲証據不足,數據不夠,意根不承認;即使是証據足夠,數據也充足,意根也要自己把這些証據和數據重新從頭思量一遍,才能作個最終的判斷。因爲祂是審察者和把關者,有責任把意識的抉擇再過濾一遍才能放行,然後如來藏具體執行,如來藏只聽從意根的指揮和召喚,不聽從意識的單獨判斷和決定。

在斷我見和參禪時,首先意識要給足意根所有的証據和數據,然後意識少於思惟,少於功用,配合意根的心理活動需要,放手讓意根自己思量和考量,讓祂自己印証一些事實。如果意根覺得事實還不充分,証據還不足,數據還不夠,那麽意識再思惟觀行,再收集數據交給意根,意根再投入的深深的思量和考量,這樣意識在旁邊不斷的補充一些數據資料,意根就能不斷的加工,不斷的完善思惟,最後得出一個紥紥實實的、証據確鑿的結論出來,就証果和明心了。

如果事情比較多,意識必須出定了別六塵,那麽意根也可以暗暗的自己用功,行住坐臥不離參究,乃至於晚上有夢無夢時都可以用功。意根實在感覺事情重大時,可以決定廢寢忘食,不眠不食,因爲意根要精進了,這些飲食活動影響意根的專心思慮,祂會分神於日常瑣碎,就會決定減少五隂其他活動,以保証自己不分神。睡覺時沒有意識的從旁佐助,意根就沒有充分的數據和材料,無法下手參究。於是意根就決定不睡覺,不讓意識滅去。

沒有意識的配合和協助,意根也能參究和思量法義,只是需要的時間要長一些,說不定是什麽時候了。有事例爲証,比如晚上思考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就睡著了。睡了一夜覺以後,第二天眼睛剛剛睜開,靈感就現前,突然明白了沒有解決的這個問題。說明這一夜,意根都在工作著思量著。晚上睡前留了個疑問給意根,早上一醒來就得到答案了,有不少人有此類似的經驗。再比如有時候思惟過的問題,當時可能沒得到答案,於是就去忙其他的事情,表面上好像把這件事忘了,意識不再考慮了,然後指不定在什麽時候,腦子裡突然有了答案,這是意根一直在背後默默的思量,最後思量出了結果。修行就是要多用意根,意根的修行才是真修行,才能証得一切法,獲得一切智慧。

五、信解行証,分爲意識層次的和意根層次的,究竟徹底起決定主宰作用的,是意根層次的信解行証。只有意識信,意根無法採取行動,不能精進修行,不能証得佛法。意根信,才是真正信,意根不信,無法真正起修。

信解行証,實際上都是意根的事,意識只能是助手,不能成爲主角。意識前行引導,意根真知,就証法。有的意識有經驗和智慧會引導,有的意識沒有經驗和智慧,不會引導。

信解行証,是修行的四個次第,信不等於解,解不等於行,行不等於証。比如說斷我見是証,但是煩惱不一定同時消除,我執沒有斷,就是行不具足。也可以說,斷我見之後,有些法還沒有証得,所以煩惱和我執還不能同時斷除。

深信切願的想往生極樂世界,深,指意根,淺指意識;切,指意根,不切指意識。如意根對極樂世界深信切願,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只是意識信有極樂世界,意根不信,就不能去,去與不去,由意根作主。所以,信有層次深淺之說,願有層次力度之說。能作主宰才有力度,不能作主宰的就沒有力度。

再比如說明心,是証得如來藏阿賴耶識,但是煩惱沒有斷除,習氣沒有斷除,行就不得力,不具足。也說明某些法還沒有証得,行就不具足,後續那些法都証得了,行就具足完善了。明心以後,順次証得如幻觀、陽炎觀、如夢觀、如鏡像觀、如光影觀等等,煩惱消除,習氣漸漸消除,無明減少,菩薩心性不斷增強,菩薩行不斷完善。

沒有前邊的証,就沒有後邊的行。所以說一切法只要証得,行就能同時完成,這就說明証有解脫的功德受用,不同程度的証,都有相應的解脫功德受用。那麽初果有初果的功德受用,四果有四果的功德受用,明心有明心的功德受用,各個觀行層次的菩薩果位的証得,都有相應的解脫功德受用,成佛有佛地的解脫功德受用,沒有功德受用,就沒有証。最後一個法也証得時,行就完完全全具足,就成佛。所以修行的次第還是信解行証,証爲最後最終,最究竟。只要証得了,其餘的事情不用管,肯定都會合乎於理,理事就會圓融,因爲到家了,就可以歇息了。

六、意識要常常熏染意根,以期改變意根固有的認知和觀念。意識理解一切法都不難,難在意根的理解和認知上,所以改變意根的觀念非常困難。而一旦改變意根的觀念,証果就是唾手可得的事情,明心見性和成就各種觀行也都是唾手可得的事情。意根一旦証果,其思想觀念也就瞬間改變了。

意識理解再熏習意根是前提,後續的工作,也就是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讓意根親自參究思量,之後才能親証,沒有這個程序都是解。

古語雲:三嵗孩子說得,八十老翁做不得。有的人說話能到佛地境界,把佛的証量當作自己的証量,可是自己真正証得和做到時,就已經成佛了。意思就是說理解問題非常容易,真正証得難上難。所以聖人稀有甚稀有,不是像有些人那樣,看兩本書,理解理解一個聖人就橫空出世了。

七、斷我見是意根否定了五蘊的真實性;開悟明心是意根認可了如來藏的真實性,兩種取証最終都是意根在起用。那麽斷我見與開悟明心時是意根的慧在起用,還是思量性在起用?

斷我見和明心見性過程中,意根的思量性和慧心所兩者都在起用。因爲意根有了別性,有識別性,有認知性,有抉擇性,有作主性,有攀緣性,有執著性,因此就有慧心所的起用,沒有慧,就沒有這些功能作用。只是這些慧的功能性比較特殊,是一種廣泛性的、泛泛性的,無法專一和深入,了別的不能太具體和深細,因此六塵境界上的法,需要六識配合了別,意根再作獨特的了別、判斷和抉擇,這裡也涉及到了慧心所的起用,沒有慧心所的了別慧,意根就沒有識性,只具有根性,而意根是二者兼具。

意根的思量性,普遍地伴隨意根的運行,意根只要存在,思量性也是刹那刹那都存在運行著。因爲意根刹那思量,刹那抉擇,刹那作主,一切法才能刹那刹那的現起不滅,否則一切法就有斷滅不連續的時候。只要意根有所緣,只要作意和接觸了一切法,意根的思量性就要在一切法上現行出來,一切法才能運行和存在。意根的思量性不斷運作,才能有意根的慧心所的運作。意根普遍存在一切法中,意根的五遍行心所法就要普遍存在於一切法的運行中,是意根智慧生起的前提條件。其它幾個識心的五遍行心所法也複如是。

所以說在斷我見和明心証悟過程中,意根的思量性一直在運行著,思量的過程也體現出意根的智慧性,智慧程度不同,思量的過程、内容和結果就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其抉擇就不同,六識的造作和功德受用就不同。因爲意根在思量五蘊的時候,具有了小乘空的智慧,才能認識到五蘊是空的無我的,才能斷除我見。又因爲意根在思量第八識的時候,具有大乘法的智慧,才能認識到第八識的真實性,才能有實相智慧的出生。意根的思量性和了別慧是互相輔助協調運行著的,缺一就不能有一切法的正常運轉。

八、外色是衆多如來藏共同變現,内色是自己如來藏單獨變現,眼根是如來藏變現,眼識是如來藏變現,眼識見色的作用是由如來藏、第七識、第六識、眼識共同作用,把内色顯現在眼識意識裡。其中四個識各有其作用,也有和合的作用,根塵識三者都是如來藏變現、執持和督導的,離此三者,無衆生無五蘊。那麽五蘊衆生是什麽?哪裡有我,哪裡有五蘊?哪個是我?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思法,一切的見聞覺知,所有的覺受功能,所有的思想情懷,都是什麽?

把五蘊所依賴的法,找出來,觀行這些法都是什麽,這些法又依賴著什麽?有依賴性,就是非真實的,不自在的,不自主的,苦空無常的,生滅的,幻化的,虛妄的,無我的。順著這樣的思惟,入定觀行,捋清思路,讓意根去感知,去覺悟,去觸証,最後内心裡就會有一個聲音:這一切法真的沒有真實性,都是一場閙劇,哪裡有我,哪個是我,都不是。然後大哭一場,身心脫落,了無掛礙。

這其中有一個過程,當意根漸漸要認清這個事實時,心理會非常的痛苦和難過,執著了那麽久遠劫的我,眼看著就要不屬於我了,心理當然是空落落的,甚至感到有些恐懼,就像站在懸崖邊上,非常擔心掉落下去,猶豫、失落、害怕,明明知道什麽都沒有,又擔心什麽都抓不到了,那個心境煩躁得很,攪閙得很。過一段時間,就能接受下來,太平下來,恢複正常。這是今世第一次即將要斷我見的人所要經歷的過程,前世已經多生多世斷我見的人,則會很輕松,快樂而心喜。

九、意識在思惟和參究任何一個法時,都不是單獨運作的,都有意根的配合作用,當意識觀察、思考、參究意根,尋找意根時,意根也隨同意識一起尋覔意根自己,那麽意根也能參究自己,最後就能觀察自己。

當意識終於証得意根存在的時候,觀察出意根的運作的時候,意根也能隨同意識,而証得自己的存在,也能隨同意識而了別自己。宇宙器世間裡沒有意識,科學家卻能把宇宙的一些事情搞明白,地球幾千年幾萬年的事情,科學家也能探討出來。未來世也沒有現在的意識,科學家就能預測未來。如來藏的運作裡沒有意識,意識卻能觀察到如來藏的深細運作。那麽意根的運作,意根對一切法的証知作用,意識當然也能觀察和了知到。意識轉識成智以後,什麽事情都能作,否則就不能成佛。

十、六祖在壇經中對大衆說: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小和尚說: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也。六祖說:跟你說無名無字,你還說本源佛性,你將來也就是個知解宗徒而已。

什麽叫作知解宗徒?知和解都是意識所爲,意根不知不解,就不是証。神會小和尚的意識雖然知道是本源佛性,卻沒有証得本源佛性,六祖就說他是知解宗徒,而且預測他將來也是個知解宗徒,只能解悟佛法,不能証得佛法,不管他講多少法和講什麽法。

六祖以及當時所有的禪師們,都反對知解而不務實的修証,反對情思意解,反對不切實作參禪的功夫,而到處賣弄口舌,這樣只能作一個知解宗徒,不能成爲真真正正的大乘菩薩。現在衆生的根器更是浮躁,更不務實,根本不修禪定,現代信息技術發達,很多人什麽都知道,但卻什麽都不能証得。

可見,意識知道多少佛法都沒有用,仍然被祖師罵,不能於解脫有絲毫的利益。必須下功夫,真修實証,老老實實修禪定,修止觀,老老實實的參禪悟道,不要耍小聰明,賣弄佛學知識;即使三藏十二部經都知道了,都會背誦了,即使也能講三藏十二部經,也不如腳踏實地的實証一個無我來得實際。

十一、坐禪三昧經

原文:複次觀身空界。常習此觀。欲力精進力。一心力慧力。極爲廣大。便能舉身。如大風力。致重達遠。此亦如是。初當自試。離地一尺二尺。漸至一丈。還來本處。如鳥子學飛。小兒學行。思惟自審。知心力大。必能至遠。學觀四大。除卻地大。但觀三大。心念不散。便得自在。身無掛礙。如鳥飛行。當複學習。遠作近想。是故近滅遠出。

釋:複次再觀察色身的空大,把色身當成空的,常常如此修習觀察,欲力更加廣大,精進力、專注力和觀察慧力變得極爲廣大,這時就能把身體高舉起來,身體就漸漸離開座位,升上虛空。如有很強大的風力作用,把很重的物體吹向很遠之處,舉起身體也是這樣。剛開始時自己應當一點一點的試驗,讓身體離開地面一尺二尺,漸漸離開一丈,然後再回到原處。就像小鳥學飛行一樣,像小孩學走路一樣。自己不斷的思惟審查考量自己的心力,到一定時候知道自己的心力已經很大了,一定能飛到遠處。

然後再修習觀察自身的四大地水火風,除去心中的地大,只觀察水火風大,讓心念專一不散,之後身體就能得到自在,沒有了任何掛礙,如鳥飛行一樣。這時應當再學習觀察,把遠處當作近處想,滅去空間距離想,身體就能瞬間到達遠處,如在近處一樣。

爲什麽把遠處當作近處想,滅去空間距離想,身體就能瞬間到達遠處,如在近處一樣?因爲這樣想,就讓意根相信,意根確實相信了,就如此認爲,如此認爲,如來藏必隨順意根變造如此的境界,神通即如此,一切法都如此,意根相信什麽,就會出現什麽,改變意根就能改變一切。所以真正的自信,就是意根的信,只要意根相信,無事不成辦,成佛就是如此原理。那麽意根証得無我,相信無我,其無我之力該有多大?斷除我執和一切煩惱,滅除一切的我,心得解脫,入寂靜涅槃。

十二、技術嫻熟,遊刃有餘,意根在其中起什麽作用?在世間法上來說,掌握了一門技術,既要有理論,又要有實踐。從佛法上來說,理論是意識的理解,掌握和實踐才是意根的實証。技術嫻熟,是不斷實踐熏染意根的結果,是意根對理論的掌握,而且還有智慧的觀照作用。不斷的總結經驗,讓意根提升智慧,心所法改變,這樣技術才能嫻熟。

比如說,學騎自行車,將騎車理論背得滾瓜爛熟,還是不會騎。必須騎上車反複練習,才能會騎車。身體運作都是意根在如來藏的配合下,直接操控的,練的過程,就是利用意識思惟來熏意根的過程,意根反複受熏了,指揮身體很熟練了,這時不用意識關照得太多,不用意識把注意力都放在騎車這件事上,車騎得照樣穩,因爲意根已經熟悉操作,得心應手了。

意根指揮六識操作,指揮熟練,六識操作就熟練。意根憑什麽能熟練指揮?從這裡看出來,意根沒有記性,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意根沒有記性,意識永遠不能熏染得了意根,意根轉身就忘,意識反反複複的練習也沒有用處。如果在後世遇到相應的緣,就會非常快的學會了某種技術,就是意根的記性起作用了。

學理論的目的是爲了能實際操作,如果不能操作起來,理論就無用。意識的解如果不能導致意根的証,所解也沒有用。

十三、有些人有這樣的經歷,對於某些問題,意識不理解,就暫時先存疑,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忽然腦子裡冒出個念頭,就明白了那個問題,於是疑問消除了。腦子裡冒出的念頭是意根給出的答案,有可能還不是很究竟,需要意識再依之仔細思惟。所以意識對某些問題,表面好像不思考不去想了,可是意根並沒有放下,一直在思量著。因爲意識給出的數據不足,意根也就思量不出最終的結果,但最起碼也有了方向和眉目。所以修行還是要不斷鞭策意識,多思惟觀行,多集積數據收集資料,讓意根掌握更多的証據,証悟就快了。

在意識沒有思考時,或者在做其它事情時,突然有了答案,意識並沒有思惟,那就是意根思考過後得出的暫時結論。爲什麽突然出現答案?因爲意根的思量作用意識根本觀察不到,當意根明白時,就警覺了意識,意識就覺得是突然明白的,於是心裡就驚訝。如果是意識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那是連續不斷一點點明白的,並不覺得突然,不會驚訝,不會奇怪,因爲有心理準備。

這些思惟方法和過程都掌握會運用了,佛法修証的鈅匙也就掌握了,邏輯思惟能力就會提高,以後佛法的修証就快速了。

十四、真正的証得一切法,都是六七識同時証得,同時認可的。如果只有意識心認爲如何如何,但意根不認可,不知道也不明白六識所認可的道理,那麽意根就沒有受熏成功,祂就沒有証得佛法,身心世界不可能發生轉變。因爲意識僅浮在表面,思惟也比較淺,意識自己又不能自主,完全依賴於深層次意根的主導,意根沒有被熏染成功,祂還是以原來故有的認知來主導意識的一切行爲造作,意識自己單獨的見解就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意根是作主識,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内心深處的潛意識,如果是意根内心深處所認可的事和理,就能促使身口意行按照所認可之理去行事,雖然意根在斷我執之前還是有執著和煩惱,不能完全按照所証得的理去作抉擇,但是畢竟意根在觀念上已經有所轉變了,當意根斷除煩惱和我執時,内心不再有我,熏習就算非常成功了。

十五、修行的步驟:聞思修証,聞由意識完成,意根配合;思由意識先思,廣羅數據,熏染意根,意根也發起思慧;修,由意識作參謀,意根主導,發起觀行參究;証由二者共同証得佛法。其實修是在証法之後的事情,由意識降伏煩惱和斷除煩惱,再督導意根降伏煩惱和斷除煩惱,意識轉變影響帶動意根轉變,從而改變自我,轉識成智,獲得更深智慧。

十六、意根知道就是証得,意根証得就知道如何做。正是意根不知,才叫作無明,破除意根的不知,叫作明,意根明以後,就做明事,不再做糊塗事。

而意識無論知道什麽都沒有用,因爲不能作主去實踐操作。意識知而意根不知,意根無法按照意識的知而行事,就叫作說到做不到。意識知道吸菸有害健康,意根不知道,就決定照吸不誤,意識知道造惡業要有惡果,意根不知道,就決定繼續造惡業。意識知道有個如來藏,意根不知,就仍然把五隂當作我而執著不捨,生死流轉就不滅。因此說,意根的知很重要,意根的明很重要,意根的証更重要,意根証了就知了,知了就明了出生智慧,明了就做明事,身口意改變,煩惱降伏,染污業消除,以至於寂靜涅槃,成就一切法。

十七、接觸和懂得意根的法,少走了多少的彎路,讓自己省卻了多少劫的苦修時間,免去了多少時劫的苦難。修行的理路,完全在於意根,不懂意根,對於成佛之法,成佛之道,心中無法了然。只停留在意識上,總是在意識上弄精魂,意識一滅,自己是個什麽?這點大家應該仔細思惟。把意根的本來面目調理好修理好,才能改變自己,才能解脫,業種才能轉變清淨,最後才能成佛。經常在心裡問問自己:意識一滅,我是個什麽?實際上意根是什麽,自己就是什麽。

一個皇帝要立太子,指望太子興家衛國,一個兒子身體健康,另一個兒子身體多病,生死未蔔。皇帝會立哪個兒子爲太子?只有在皇帝昏頭的時候,才立生死未蔔的兒子爲太子,指望他傳宗接代,保家衛國。學佛人也是,糊塗人才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意識心上,讓意識証果就可以了,讓意識明心知道如來藏就可以了。可是意識斷滅以後還不是凡夫一個?

還有一些人說:意根不用斷我見,直接可以斷我執。不斷我見,就能斷我執,也是一種發明創造,關鍵是這種發明創造,是否行得通。還有說:不用意根明心証得如來藏,就能直接轉識成智,直接成佛。這更是一種發明創造,關鍵是這種發明創造有什麽用途。如果這些發明創造都能行得通,那麽學佛也就太輕松容易了,指日可待,在意識心上弄一弄就行了,會背個三藏十二部經就能成佛。可是事實呢,成佛需要三大無量劫來消除所有無明,直至斷盡無明爲止,非常不容易。

十八、五倶意識比獨頭意識的力量大得多,因爲能現量觀察事實,所以五俱意識現量觀察出來的内容,更加能讓意根信服。五俱意識掌握的信息更真實更全面,資料更豐富,証據更確鑿,意根就容易採納這些信息,作爲可依靠的依據,以此來作抉擇和判定。

實踐不是憑空想象,一定有意根參與,沒有意根參與的,都是不踏實的,屬於情思意解,猶如空中樓閣。意根參與實踐了之後,才能真知,意根知是真知。如果僅僅是意識的知,沒有經過檢驗和驗証,很不靠譜,那是學來的知識和理論,不是自己親証出來的。只有經過了意根的檢驗和驗証,才是實証親証。

如果意識能夠成功熏染了意根,那麽意識的力量就非常巨大。我們學佛到最終成佛,就是靠意識不斷深入的熏染意根,斷除意根的無明,徹底轉識成智,最終就成佛了。

十九、不能証得無我的原因

我們知道這個色身不是我,但就是沒有辦法斷我見,爲什麽?

一是意識心沒有無我的智慧,不懂得觀行和思惟,不懂得收集証據資料,不懂得熏染意根;

二是禪定力不足,無法專心思惟,無法讓意根接受意識的觀念,意根無法專心考量意識收集的証據和資料,也就無法斷除我見;

三是意根無始劫以來的觀念最難扭轉過來,雖然有時候意識明明知道色身是生生滅滅不真實的,不可能是我,意根就沒辦法認可這個理,卡就卡在這裡。多數時候,意識提供的証據也不足不確鑿,比如一加一等於二這個命題,知道這個命題是正確的,可是爲什麽一加一等於二是正確的,不知道。如果連意識都不知道,意根就更不可能知道了。

觀行色身無我,要從各個不同的側面來觀行,比如如果砍去了一隻手,觀行那隻手是我嗎?不是,因爲手沒有了,可是我還在,如果手是我,那我就沒有了,可見這個手不是我;如果把眼睛挖掉以後,我不是也還在不消失嗎?那眼睛就不是我;如果把耳朵割掉了,我仍然還存在,並沒有死,耳朵就不是我;如果把頭割掉了,我雖然也隨之死去,但是我如果確實沒有了,就不會再有未來世的我了,可見頭和這色身也不是我。昨天的我,是我嗎?如果是我,那昨天的我,哪裡去了?明天的我是我嗎?如果是,我在哪裡?把這些問題凝成一個念,懸在心裡,有朝一日,意根終究會明白:哦,原來是這樣,色身五蘊都不是我。這樣我見就斷了。

二十、意根的非量認知

非量是與事實不符的認知,這個事實也分不同的層次。真正的事實,就是法界實相,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性。世俗法裡的事實真相,就是六塵的外相分,叫作本質境,是所有如來藏共同合作變現出來的,是第一次成相。依這個本質境,個體如來藏再單獨傳導變現出性境,在後腦勝義根裡成相,是第二次成相。

其實這個相與第一次成的相細微處有一定的差異,但大體相同。因爲這個相要在各種介子中間經過傳導,傳導過程中,四大微粒要被介子阻礙,通過介子以後,四大微粒數量和結構要發生變化,傳導的過程越長,介子越密集,四大微粒發生的變化越大,物質與原來的狀態越有差別。所以遠處的物體我們眼睛看得就不太清晰了,感覺比較模糊。

這樣的第二次成的相也可以叫作事實真相,但卻是相對的實和真。五識六識就是了別這種相貌,如果能了別清楚,符合第二次成的相,也是現量了別。如果把第二次成的相也做錯誤歪曲的了別,那就是非量,如果必須與其他參照物比較才能了別清楚,就叫作比量了別。

而第七識就把這些相都當作是自己所有的,都當作真實的而生起執著,更是非量了別。把一切法都當作是我和我所有的,就是非量境界,沒有現量智慧,需要通過觀行証得這些法不是真實的,不是我和我所有的,都是如來藏變現的,都是無我的,都是生滅幻化虛妄的。這樣才能滅除意根的非量認知,獲得大智慧,不被這些法所纏縛,從而得到大解脫!

那麽有些人非要認爲斷除意識的我見就可以了,讓意識明心見性就可以了,讓意識獲得解脫的智慧就可以了,這怎麽能可以呢?明明是意根的無明演化出世間一切法,然後係縛意根不出生死輪回,僅僅斷除意識的無明有什麽用?意根是生死根,不把根挖掘掉,割截意識的枝葉有什麽用?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