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悟與證悟
第三章 小乘的解悟與證悟
一、在生命的最初期裡,只有第八識和意根,一真一妄,真我假我就這樣相安無事的存在著,混扁食沌。由於意根的無明妄想,不安於現狀,想要向外求索,於是第八識滿足意根,三界世間逐漸形成,之後五陰身形成,才有了生死輪迴的現象,有了六識來了知和承受生死之苦樂。
那麼最根本的我,最原始的我,能作主的我,就是意根,而不是意識。意識只不過是意根攀緣妄想的產物,是意根探索世界,貪執世間的一個工具罷了,意根想用就用,不想用就棄。從這裡可以看出,意根和意識在五陰世間裡的地位和關係如何,意根的主導地位,意識望塵莫及。那麼我見究竟是誰擁有的,就一目了然了,我見的來源就一目了然了,究竟要斷除誰的我見也一目了然了,如何斷我見也就一目了然了。
為什麼極大多數眾生要不斷的在意識上大作文章呢?因為意識浮在五陰的表面,比較淺,容易觀察到感知得到。意根埋藏得太深密,主導作用隱秘難見,極不容易觀察到感知到。因為祂是主子是主導者,一定要這樣深沉一些,一定要在背後垂簾聽政,不能輕易讓人得見,如來藏更是這樣隱秘難見。這與眾生只見世俗界,不見真諦如來藏,是一個道理。
譬如世間裡,尊貴如帝王之人,布衣百姓不具一定的福德因緣,如何能輕易得見帝王將相?只能常常見到為帝王將相跑事的兵眾衙役。那麼官差兵眾辦的好事壞事,應該算在誰的頭上?都是帝王將相的指令,應該算到帝王頭上,屬於帝王的政績!同理,五陰身的我見邪見是誰之過?生死輪迴是誰之過?全部是意根之過,除此無他。所以修行就應該熏染教導意根,改變意根,斷除意根種種的我見和各種無明,這才是根本。
二、斷我見的根本是要斷除意根的我見
眾生都把五陰當作我,那眾生是指誰?眾生主要是指意根,五陰以意根為主,意根統領六識,與色身一起組成了五陰身。維摩詰經裡說:了眾生心行。是誰了眾生心行?是如來藏了眾生心行,這個眾生就是意根。因為如來藏主要了意根的心行,幫助實現意根的願望和想法,之後才能有五陰六識的身口意行的造作,才有三界世間法的顯現。這個意根就代表眾生,意根把五陰當作我,把色陰當作我,把受陰當作我,再把想陰當作我,把行陰當作我,再把識陰六識當作我;還把如來藏的各種功能作用也當作我(意根)的,這一切法都是我弄出來的,都屬於我所有,所以這個我主要指意根。
那麼斷我見是斷誰的我見,現在就很明顯了,斷我見主要是斷意根的我見。意根把這一切法都當作我,斷我見就是讓意根不要再認為五陰是我(意根)了,把意根的這個知見斷除就是斷我見。所以斷我見一定要觸及到意根,一定要讓意根認可五陰不是我才是斷我見。
這個我就是指意根,不是指的六識意識心,因為是意根把識陰即六識、受陰、想陰、行陰、色陰都當作我,所以斷我見就是讓意根不要再認這些法為我了。如果意根不斷我見,只是意識斷我見,意識認為五陰不是我,這個是不是斷我見?現在看來,意識認為不是我,沒有用,這不是斷我見,必須讓意根認可五陰不是我意根,才是最根本和究竟的斷我見。
三、我們學了那麼多無我之理,都覺得五陰不是我,都是空的,一切法都是幻化的,可是覺得歸覺得,畢竟還不是證得,因此內心裡一點都不空。那就說明覺得是意識心覺得,意識心覺得的不太起作用,意識不作主;作主的意根不覺得,就沒有實證,心裡的我還是照樣存在,該抓取什麼還是照樣的抓取,生死結縛一個都不能斷。因為意識心學的這些法還沒有熏染到意根,意根還不懂得這些法,還不認可這些法,不知道五陰都是虛妄的,我見沒有斷時,三縛結就不斷。
所以說覺得五陰六塵是虛妄的,覺得一切法都是幻化的,都是意識通過學習得來的知見,只有知見沒有實證,相當於紙上談兵一樣,不能斷除結縛,內心深處照樣感覺接觸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為了這些東西仍然要執取、抓取不斷。意根沒有證得五陰無我,沒有證得一切法的虛幻,光是意識心對於理論上的理解不起作用,這個就不叫作實證了。
四、真正的斷我見,不僅是意識明了無我之理,意根也同時證得無我,認可無我之理,意根能親自證明無我,就會減輕對自我的執取,那麼身心內外就會放松下來,頓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脫的功德受用。如果僅僅是理論上的斷我見,只是意識理解的,證據不充分,沒有說服力,意根不證,一點解脫的功德受用也沒有,身心世界不會轉變,意根沒有親自證得,沒有親證,就不是現量境界,因為身心世界是由意根統治和執取的,由意根說了算。
明心證得如來藏,也是意根的現量境界,意根親自證得,意根就知道五蘊十八界不是我,就把自我放松,身心世界就大轉變,得到了解脫的功德受用,無比自在。否則意識的理解,就是理論,最多是一個解悟,與生死了不相干,不得解脫的功德受用,因為意根沒有現量觀察到,意根沒有親自證得,意根不認可,身心就不轉變。
五、我們在佛法上做觀行,越觀行越覺得最根本的東西是在意根上。意根是成佛的關鍵,也是生死輪迴的主宰,把意根降伏了,薰修成功了,讓祂證得佛法,我們就得解脫,就成就佛道。那斷我見一定是斷意根的我見,意識通過學理論熏染意根,讓意根參究五陰無我,讓意根認可這些法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的。意根一旦證得此理,三縛結斷,心就能逐漸清淨下來,心行就要逐漸轉變,當祂不再執取抓取一切法時,我們就得解脫。
這是修行的關鍵和秘密,小乘、大乘都如此。大乘方面,意根一直把如來藏的功德當作自己的,一切法都是我的,都是我所擁有的,我能決定一切法,我是一切法的主宰。意根不知道法界的實相是什麼,不知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也不知道祂自己就是如來藏變現出來的一個幻化法。由於意根不知此理,才把一切法當作真實有而執取不斷,才造作身口意的業行,那樣生死就不斷,也不能成佛。
學大乘法就是要讓意識從理論上明了這些法的無我性,知道如來藏的真實有性,然後再熏染意根,讓意根思量參究,最後取證如來藏。法界實相就是如來藏,法界裡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變化出來的,這一切功能作用都不是意根的功能作用,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意根知道認可這個理以後,就證得了實相。以後在修證過程中,漸漸的不再執取自我,不再執取一切法,那麼法執就能逐漸斷盡。這樣修行,不僅能斷我執,還能斷法執,法執一斷,最後就究竟成佛了。
所以修行的關鍵全在意根上,無明在意根上,斷除無明也是要斷除意根的無明,斷除煩惱也是要斷除意根的煩惱。得解脫是讓誰得解脫?是讓意根得解脫,祂不執取三界世間法就沒有生死束縛,當然得解脫了。成佛是誰成佛?六識成不了佛,六識生滅幻化不已,不能去至他世,那要如何成佛?意根能一直存在不滅,能一直延續到成佛時,成佛之後也永遠不滅,因此成佛是意根成就的,是意根取佛果和佛位。但究竟理地,意根永遠不是佛,也取不到什麼果位,成佛也是幻化法,不是實法。如來藏不成佛,究竟理地,意根也不成佛,到成佛那一天就知道了,沒有佛可成,哪個識也不成佛,這樣才能究竟成佛。
六、意根斷我見才能斷除三縛結
斷我見,同時就斷三縛結:我見、見取見、疑見。斷除三縛結,就保證未來世永遠不下三惡道。如果只是意識斷我見就行了,那麼意識能否把三縛結斷除?三縛結是綁縛意識還是綁縛意根的,還是二者都綁縛?斷除生死結縛是由意識決定的嗎?意識對生死大事能作主嗎?無始劫以來的結縛,是意根的還是意識的,意識有能力斬斷嗎?
無始劫以來的生死結縛主要是指意根的結,三縛結主要是綁縛意根的。因為意根生生世世不滅,與業力相應,隨著業力流轉於六道。意識只能存在一世,並不能做主出生下一世的五陰身。意識讓五陰身改變一點點都不可能,在六塵上也作不得一點的主,讓腳抬一抬都做不到,告訴自己玻璃棧道是安全的,往前走吧,腿就是抬不起來,那意識怎麼能夠作主斷除無始劫以來的生死結縛呢?
意根在任何一個法上都要作主,不可能在斷我見這樣無始劫以來的重大問題上就不作主了;如果斷我見不是意根作主的,就是假斷我見,不是真斷我見。凡是只有意識的表面主張,意根不主張而勉強隨順的,都是假,猶如演戲;只有深層次的意根主張的,發自內心的主張,才是真。
所以世人的言行就分為真假兩種,哭就有真哭和假哭的區別,笑就有真笑和假笑的區別,害怕就要真害怕和假害怕的區別,關心人就有真關心和假關心的區別,生氣就有真生氣和假生氣的區別,仇恨就有真恨和假恨的區別等等。因為世人的言行有真有假,所以互相交往都互相猜疑和提防,需要摸清對方的真實想法和用心,不敢輕易相信對方,也因此故,世人都覺得與人打交道很累心,稍微不小心,就被人欺騙和算計了,世人的爾虞我詐就是如此。
在佛法的修證上,同樣分為真有修證和假有修證之別,斷我見就分為真斷我見和假斷我見的區別,明心就分為真明心和假明心的區別。真真假假充滿了世俗生活和佛教的修行中,讓人不容易辨別。凡是假的,都是意識表面的,也可以說是裝的,是做作的。凡是真的,都是與意根深層次相應的,是意根認可的,是從內心深處流露出來的,是發自肺腑的,是不做作的,是讓人信任的,誠實無欺的。
如果斷我見僅僅是意識斷我見,意根不斷我見,那麼意根就沒有斷除三縛結,意根的心行還與三惡道相應,沒有解除繩索,那就不能保證不入三惡道。因為是否入三惡道由業種和業力決定,意根與業種和業力相應,是連接三世的識心,意根沒有斷除三縛結,業種就沒有改變,命終由於業力牽引就要入三惡道。觀察意根在中陰身裡的表現就知道了,意根在中陰身裡是完全與自己的煩惱習氣相應的,肯定要隨著自己的煩惱習氣的現行而去投胎。
意識心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意識不能作主,又是斷滅的,斷除以後的事情更是不能作主。所以只修意識根本沒有用處,只有意識斷我見,不能解決生死問題和不入三惡道的問題。退一步來說,意識能決定不下三惡道,那麼臨終時,意識先滅了,只有意根和如來藏,沒有意識存在了,可是還有意根和業力,意根的結縛沒有斷除,當然就免不了要下三惡道了。意識不能與業種業力相應,去三惡道與不去三惡道,意識就完全決定不了,就連意識自己的存在與否也決定不了,如何能決定不去三惡道。
七、生死輪迴和三惡道的輪迴,是因為意根的無明造成的。意根的無明沒有破除,就有十二因緣的生死鏈條,眾生就被意根的無明綑綁在六道裡,不能出離,被綑綁在三惡道裡,也不能出離。無始劫以前,意根因為無明,不知本我和真我,不知法界實相,不知守本真心,起心向外貪求,遂有五陰身虛受生死輪迴苦。意根因為無明,內心妄動,於是如來藏隨順意根,就出生了宇宙器世間,出生了眾生的五陰身,三界世間法就出現了。眾生在三界裡生死輪迴了無量劫,至今沒有結束,就是因為意根的無明,因為意根的結縛。修行就是要斷除意根的種種結縛、種種無明,才能不被無明所綁縛,脫離種種生死的繫縛,獲得解脫。
那麼斷我見一定要斷除意根的我見,之後才能淡薄意根自己的貪瞋癡煩惱,再之後,才能斷除意根的貪瞋癡煩惱,最後才能斷除意根的我執。如果初果沒有斷除意根的我見,就沒有二果的薄貪瞋癡,沒有三果的貪欲和瞋恚的斷除,更沒有四果的貪瞋癡慢煩惱斷盡,沒有我執斷盡之說。由此看來,意根的我見是在初果時就斷除了,四果時才能斷除我執,這個修行思路我們都應該明確下來。
八、斷我見是斷知見上的煩惱惑,也就是見惑。見惑,既有意識的知見上的迷惑,最主要的還是意根無始劫以來知見上的迷惑。見惑是見道時所斷的知見上的煩惱,也就是斷除不正確的知見,主要包括六七識的錯誤知見和觀點;思惑是修道時所斷的思想觀念上的煩惱,也就是貪瞋癡慢等等煩惱惑。
見惑在證初果時斷,思惑是在三果和四果時斷,也就是說在證得初禪以後才能開始斷。斷除貪愛和瞋恚是三果人,斷除一念無明愚癡我執是四果人。那麼意根的我見,也是見惑,屬於知見上的煩惱惑,應該在初次見道時斷;意根的思惑煩惱應該在二果時降伏,在三果時開始斷除,斷盡是四果人,相當於八地菩薩。
初果斷我見,一定包括意根的我見,如果不包括意根的我見,證初果是非常容易的事。而事實並不容易,很多人學一輩子阿含經,也不能證得初果。其實很多人的意識也都明白一切法都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可就是不能斷我見,不能成為初果人。
意識心的我見容易斷除,因為慧強,聞法即能思惟觀行,容易破除我見和無明;意根就比較困難,因為意根的我見和無明根深蒂固,意根的智慧又弱,不能很快理解所接觸的法義,必須依靠意識的思惟力,需要意識提供一些資料和數據,供祂參考,意根才能思量確認無我之理,從而斷除我見。
九、明白五陰無我不是斷我見
我們有些人心裡都明白自己是虛妄的,一個假殼子而已,這算不算斷我見呢?明白無我,明白自己是虛妄的,這裡有意識心的明白和意根的明白。意識的明白,還分為真明白和假明白,沒有真正觀行思惟的明白,就不是真正的明白。而且只有意識心的明白還很膚淺,往往不起多大作用,內心深處的意根並不明白,還是在認五陰為我,因此就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更不能得解脫,出輪迴。因為意根能主宰和決定五陰一切的身口意行,包括意識心的造作,意根還有生死結縛,就會拖著五陰和六識繼續生死輪迴。
真正的斷我見,是要意根認可和確認五陰確實是虛妄無常的,意根要明了五陰無我之理。而讓意根認可確認,必須是意識心進行深細全面的觀行,通過觀行,把思惟的過程和結果傳遞給意根,意根才能理解,因此才能通過自己親自思量確認五陰自我的虛妄性。意識要思惟觀行五陰當中的每一陰都是虛妄的,十八界當中的每一界都是虛妄的,思惟透徹,尤其是意識心的虛妄更要思惟徹底,意根才能認可和確認五陰確實是非我的,一切皆是虛妄,從而內心深處的思想,會有相當程度的轉變,這樣才是斷我見了。
十、單憑意識之力不足以斷我見
有人問文殊師利菩薩:明知生是無生之理,為什麼還被生之所縛?文殊菩薩回答:其力未充。
明知是哪個識?其力未充是哪個識?明知的是意識,意識雖然知道一些道理,但是沒有用,還是要被生死所繫縛,因為意識不能作主說了算。其力未充的是意根,意識的思想觀念還沒有達到意根,意根不認可,就無力改變現狀。關鍵是意根是否能認知此真理,是否斷惑和斷執,只有意根斷惑斷執,才能出離生死牢籠。
從這裡我們知道,有些佛法道理,比如斷我見之理,明心見性之理,僅僅是意識表面的知道了,也不能解決生死問題。必須深入到意根,讓意根明理,才能改變自己,解決生死問題。因為一切事情都是意根作主,是意根說了算。意根是有力量的,意識沒有多大力量,不能當家作主的緣故。我們要想改變五陰一家的生死輪迴問題,必須說服一家之主,僅僅說服一個家庭成員還不行。意根就是一家之主,五陰世間的事都由意根說了算。當意根力量充足的時候,先斷我見,再斷我執,後世就能不被生死束縛了。
十一、我,指意根第七識,是意根把五陰當中的色陰當作我,把受陰當作我,把想陰當作我,把行陰當作我,把六識的識陰當作我,也把自己當作我,因此才有我見。六識是依他起性,輾轉而生,是被意根第七識所利用的一個工具。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把五陰當中的每個部分都當作我,當然也把第八識的功能作用當作我。
意識的我性微弱,遠遠不如意根的我性強大,比較容易斷。一般來說,意識通過熏習一下五陰無我之理,稍微作以思惟,就能明理;而意根的思惟觀察力弱,再加上無始劫以來的無明深厚,嚴重遮障其智慧,不容易明理,意根的我見就非常難斷。
從古至今,真正斷我見者少之又少,如鳳毛麟角,即使是佛陀在世時,其證果人數的比例也不是很大。因此說我見主要指意根的我見,斷我見一定要意根親自與意識一起參究無我之理,能現量觀察到五陰確實是無我的,這才是真正斷了我見。
如果僅僅是依靠意識像復讀機一樣,以讀誦背誦文章的形式讀誦文字,不在定中深細思惟觀行,意根永遠不能受熏不能明理,這僅僅是意識在文字表面上膚淺的作為,最多能解悟五陰無我,不能實證五陰無我,因此不能斷我見。
斷我見是意根的親自證得,那麼明心證悟是否也是意根親自證得真心第八識?答案也是如此。因為無始劫以來意根一直把五陰六識的功能作用當作我,也把第八識的功能作用當作我,不知道祂自己什麼也不是,一頭依賴第八識,一頭依賴五陰六識,這樣才能有祂自己的所謂的我的功能作用,才能在三界裡生存,成就祂的虛妄的我的功能作用。
那麼要讓意根斷除無明,成就佛道,一方面要砍倒五陰大樹,讓祂沒有依賴;另一方面要讓祂證得真實的第八識,知道一切法都是第八識所為,不是自己的功能作用。這樣意根就認清了法界實相,無明一點點的破除掉,我執和法執漸漸斷盡,徹底無我,最後就成為了佛世尊。
十二、意根如果沒有斷我執,就不願意也不能消失滅亡,阿羅漢就不能入無餘涅槃。指揮身體活動的是意根的功能,意識如果想指揮身體,需要意根同意,再由意根下命令,六識才能動,六識一動,身體才能動。六識不出生,不活動,身體就不能動。
意根由於把身體當作自己,無始劫來就一直抓取不放,如果身體不由自己來控制和掌握,意根就覺得失去了自我,因此感到莫名的恐懼。所以斷我見,一定要意根來斷我見,意根斷我見才是真正的斷我見,當然徹底究竟斷我見的人是佛世尊,四果俱解脫的大阿羅漢也沒有徹底究竟斷我見。
十三、斷我見時,意識必須思惟分析透徹,一個漏洞都不要有,讓意根完完全全認可,沒有疑惑,才能斷我見。觀行斷我見,意識要想方設法思惟、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不真實性,把意根熏染成功,讓意根從內心裡確認五蘊確實不是我。這時意根的底氣才足,任何人說五蘊是真實的,意根都不隨著那樣想,不加以認同。要做到這點,需要意識自己首先要明理,要思惟清楚,還要給意根一段適應和確認的時間,讓意根適應五蘊確實不是我,不是真實的。
在剛剛接觸這個理論,剛剛開始思惟時,有的人心裡確實感到害怕,感到六神無主,感覺沒有了依靠,感到內心空虛和恐懼,這是因為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牢牢的認為五蘊就是我,就是真實的,現在意識告訴祂不是這樣,意根無論如何也難承受,所以心裡會害怕和難受。只有通過意識的不斷熏染,時間長了,意根接受了以後,這種感受就慢慢消失了。想要意根心理準備充足,就需要意識反反復復不斷的熏染,不斷的強化無我的思想觀念,終有一天,就能真正而徹底的斷我見。
如果只是意識知道五陰身及一切法是虛妄的,可意根還不知道,不認可,那就沒有什麼用處,只是一種浮淺的理解,不是真正的斷我見。初果至四果之間,意根要不斷的認可五蘊生滅無常虛妄無我,完全認可時,意根就斷盡對五蘊世間的執著性,就有能力出離生死輪迴。意根完全斷盡執著,證得四果時,就像看球幕電影時一樣,無論球幕上發生什麼事情,出現什麼境界,內心都若無其事,不躲不迎。意根不再指揮身體躲避什麼,內心知道境界都是不真實的,都在屏幕上,不是現實的,也就不再害怕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眾生的心理,有表面浮淺的作用,也有暗藏隱藏的作用;而起決定作用的,還是那股隱藏著的力量,那是根深蒂固、難於轉化、難以說服的,那就是意根的慣性力量。改變這股慣性力量,就顯得極其重要,就能解決無量劫來的生死大問題,包括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那也就能斷除無始劫以來的無明惑業苦,登上涅槃的彼岸。
十四、觀行五蘊斷我見,只在意識心上認為五蘊非我還不行,還需要意根認可才行。要想讓意根認可,必須拿出充分的理由和證據來說服祂,不是說意識認為無我,就已經是無我了,意根還不清楚,還認為是我,生死輪迴的根源就沒有根除,必須斷除這個根源,才是真正的斷我見。
而意識在接觸佛法之後,知道了無我之理,意根還不能很快就隨著也認為無我,因為意根的了別慧比較弱,沒有比量和非量的了別,只能承認現實和事實,所以意識必須找出充分的證據來說服引導意根。意根的攀緣範圍非常廣泛,根本沒有定力,因此慧力劣弱,理解和認識問題的能力非常差,意識必須要把各種道理都分析思惟透徹了,道理明明白白的擺在那裡,意根才能容易理解。意識要把祂當作是一個幼稚而頑固的孩子,要耐心細致的對祂講事實擺道理,擺出各種證據,千方百計說服祂,祂才能被說服,從而明了真理,改變自己的知見,那就真正徹底的斷除我見了。
要如何說服意根呢?這就要求意識非常細心的思惟:五蘊究竟是如何虛妄的,究竟是如何生滅的,究竟是如何無常的,究竟是如何變異的。究竟兩個字裡面就包涵了擺事實講道理,要拿事實說話,意根只承認事實。要想拿出事實,意識必須深入細致的思惟,一個道理一個道理分析得清楚又明白,意根就能懂得這個道理。意識在思惟分析的整個過程,就是在說服意根的過程。因為意識思惟的整個過程的細節全都傳遞給了意根,祂都要了解,意識的每個思緒,思惟的任何一個法義,所有的心念都能熏染意根,因此思惟的內容意根都能了知到,所以意識思惟的過程就是說服意根的過程,也是熏習祂的過程。
十五、意根斷我見成為初果之後,為什麼到四果時才斷除我執?
意根斷我見的智慧深度程度,分為不同層次。就像學會做飯,成為廚師,還需要不斷的實際操作,以熟練掌握做法技巧,然後就成為一級廚師、二級廚師,以及特級廚師。意根斷我見也就如學生剛剛進入校門,學習幾年之後才能畢業。當然不排除優秀者成為跳級生,就是學佛人中特殊善根者證果之時也許是二果三果四果不等。
意識意根對五陰無我之理認識的程度不同,見地不同,所證果位就不同。證得初果之後,需要再不斷深入的觀行五陰十八界的苦空無常無我性,認識不斷的加深,觀念扭轉的越來越徹底,無我的智慧越來越深,我執就會越來越輕微,最後對小乘無我之理達到極致,我執就斷盡,於是出生各種智慧,有能力超出三界,解脫生死,入無餘涅槃。智慧證到什麼程度,就斷除什麼程度的煩惱,我執就減輕到什麼程度,就取得什麼程度的果位。
比如世尊在夜半睹明星而頓悟時,是斷除最後一分無明,獲得最大最究竟的智慧,於是就頓時成佛,無須再等什麼,也無須再修什麼,因為無明已經斷盡,沒有什麼法可修的。
而初果人,我見就沒有斷徹底,一念無明還深重,意根無我的智慧層次還淺。再接續觀察修行時,對五陰無我的認知越來越深刻,智慧越來越深透,無明越來越輕微。這都是一步步修行的結果,智慧到底,就不用再修行,無明煩惱同時也就斷徹底,四果無學的果位同時就獲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