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解悟與證悟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4日

第三章 小乘的解悟與證悟(2)

十六、了解五陰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並不是很難,就是觀念根深蒂固,很難轉變,理解一些佛法並不是很難,難在觀念的轉變,難在對這些法的真正認知。都知道色身無常,不可能是我,可是沒有用,就是不能斷身見。這是因為意根的古老觀念太深重了,始終轉不過這個彎來,解不開這個結,所以需要不斷的熏習再熏習,以改變祂的不正的思想觀念。

怎樣改變認為五陰就是我的思想觀念呢?把色身生滅變異無常的現象觀察透徹,清清楚楚了知這件事,然後把這件事凝聚成一個點,深深的置於心中,交給意根,這樣行走坐臥心裡都掛著這件事,打坐靜坐也要掛著這件事,高高的深深的掛著。如果觀察不全面不透徹,就再觀察思惟。有朝一日,鈍根的意根就能開竅,突然間就明白了:色身確實不是我,於是斷身見。

十七、用自我暗示法觀行佛法時,意識常常要暗示意根,五蘊虛妄,一切法虛妄,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到一定時候,意根就會認可,就能斷我見,從而發揮自己的潛能,改變自己。這種暗示,類似於自我催眠,把自己調整到比較安靜和沉靜的狀態,能聽到內心聲音的狀態,這時就可以自我暗示了。

把以上斷我見的內容,慢慢的抑揚頓挫的陳述出來,引導意根接受,並且給意根一定的緩沖時間,讓意根接受信息,整理思路,思惟信息裡的法義。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環境場景,就是讓意根不關注其他問題,只注重被引導的內容,內心要沉靜和安穩、祥和,能夠充分的接受意識的引導。如果意識能引導到哪裡,意根就能思惟到哪裡,這時意根是比較聽話的,已經初步被熏染了,只是沒有最後成功。關鍵在於意識是否會觀察意根的反應,是否有引導的經驗,是否真懂無我之理了。這樣的引導催眠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場景中反復多次進行,只要意識理論嫻熟,會觀察意根,會引導意根,能保持沉穩和沉靜狀態,到一定時日,必能斷我見。

十八、有些初學佛的人,在思惟斷我見時,心裡有些害怕和恐懼,實際上是意根怕。因為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認為五陰是我,一直在執取五陰,當有一天接觸到四聖諦理,告訴祂五陰不是我而是空的,意根一開始肯定受不了,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就感到害怕,於是不想讓意識再繼續思惟觀行,希望能保持現狀,可以繼續執著抓取五陰身。當意根漸漸能接受無我時,也就不害怕,就會讓意識繼續觀行五陰無我,同時不斷的受熏,到一定時候,就會證得五陰無我了。

十九、我們是真的觀察不出無常、不知道無常嗎?意識很容易了知無常,也容易了知苦,了知空也不難,意識心也常常說無我。那為什麼還不能斷我見證果呢?很多認為一切法無常無我的人,即使別人承認他斷我見證果了,他自己內心都不敢承認,為什麼不敢承認?還是因為心虛,心裡感覺自己的觀點看法不踏實,沒有實證,內心深處沒有認可此理,他們自己也知道這點,所以不敢肯定自己,平時只是說說玩而已。

根本沒有多少人意識心認為自己的五陰是恒常不變的,那為什麼還不能斷我見?因為無常的想法和看法,還沒有深入到意根,意根並不知道五陰無常、一切法都無常,那就不能斷我見,即使別人說他斷我見,他自己也心虛不敢承認,沒有證據,沒有理由之故。

而有一些人差只差在意根認定上,法義已經了然於意識心中,這不太難,難在意根認定上。由於缺少禪定,意根沒有深思,所有的思想觀念都浮於意識表面,沒有深入意根,意根無法認定,心中對無我之義沒底。這是斷我見的瓶頸,應該想辦法突破。

定力不足的原因,一是沒時間修定,二是福德不足,三是戒律不完備,還有一些其他小原因,自己找出來,一一都克服,則斷我見就會大功告成,還有更大的功德需要去完成。

二十、初果斷我見以後,再深入薰修觀行五陰十八界的虛妄,慢慢開始斷我執,我執比我見更難斷,以至於初果人要七次天上,七次人間的來來回回修行,才能最終成為四果阿羅漢。我們算一算,七次天上和七次人間,加一起是多少時間,算出來以後,我們就知道了斷我執是多麼的不容易,比斷我見困難多了。

什麼叫作我執?就是意根對五陰我的執著不捨,為什麼還要執著?對於五陰我的我見沒有斷徹底,還在某些方面某種程度上把五陰的某些功能作用當作是自己,而執著不捨。無始劫以來執我的習氣太深,無明太重,對三界的貪愛太難以拔除,才需要那麼久的時間斷除我執煩惱。如果意根一次性的把五陰的我見斷徹底,其我執就同時斷盡,那就是四果的大阿羅漢了。而真正把意根我的執著斷盡的人,就直接成佛了,不僅僅是四果俱解脫的大阿羅漢。所以阿羅漢辟支佛的我執都沒有徹底究竟的斷盡,因此還不能成佛。

第八識為什麼不需要斷我見?因為祂沒有我見,就不需要斷我見,有我見者,才需要斷我見。

二十一、感覺這神通多麼容易修得,意識的感覺理解是不是證得了?如果是證得,神通立時就出現,如果神通沒有出現,就沒有證得神通,那意識的理解就無濟於事,使不上力,不能得一絲毫解脫的功德受用。斷我見和明心也是如此,意識的理解沒有一絲毫功德受用,不是真正的斷我見。無論意識如何認為五陰無我,都不是證得無我,不是斷我見。因此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沒有用,仍然是意識的解,不是意根的證。此理重要極其重要,望諸位入心細思,莫再以情思意解為尊為大為貴,自誤再去誤人。

二十二、隔陰之謎的意思是說,意識是新出生的,與前世的意識不同,因為隔了一個五陰身,因此就迷了,不知道前世五陰之事。而意根生生世世不斷,沒有隔陰,因此也不迷,能知道前世之人事物理,有時也能知道後世之人事物理。但是眾生一般所知都是依靠六識而知,意根所知的必須讓六識也知才能有作用。

意根不與語言文字相應,因此無法表達自己的所知所見,意識與語言文字相應,能思惟分析推理判斷,因此意根的很多作為必須依靠意識六識來實現。意根無論知道什麼,意識都不一定能知道,意根即使了解了極樂世界,了解了自己前世所有的事情,意識也不一定知道。

所以遇到重大的事情,意根不得不用各種方式警覺意識,讓意識有所了知,以便思惟處理解決。比如鬼神在身體周圍,意識不知,而意根知,意根就能促使身根頭皮發麻,渾身不自在。於是意識就覺得可能是有什麼事了,意識有可能猜測出來是什麼事情。

當今世第一次或者是最初遇見佛菩薩的形象時,由於意根生生世世信佛念佛學佛,與佛菩薩有著特殊的感情,這叫作善根深厚,於是就情不自禁的流淚,甚至痛哭流涕,意識卻不明白為什麼如此。遇見前世的親人也是如此,意識都不認識,可是意根認識,於是就覺得很親近和激動,意識卻不知道為什麼如此激動,為什麼有特殊的感情。

所以意根今世斷了我見,來世表現就與平常人不同,可是意識是新的,有隔陰之謎,不知道前世已經斷了我見,不知道五陰是無我的,於是遇見佛法還得思惟五陰無我之理。但是因為意根已經證得了無我,已經被熏了,知道五陰是無我的,就不用意識過於思惟觀行,不用再薰修很長時間,很快就證得五陰無我了,比第一次證果的人快速很多。那些三果四果的人,甚至只聽一句話就證果了,用不著特意思惟觀行,因為不用意識仔細思惟以熏染意根,省了這個特別麻煩的過程,證果就特別快速了。

二十三、現代社會信息發達,得經書容易,意識理解力強,別人一講五陰生滅無常無我,百分之五十的人意識就能理解五陰無我,知道色身不是真實的,是幻化的假殼子。甚至有些不學佛的人,口裡也經常說色身是假殼子臭皮囊是生滅的無常的,可是說歸說,哪個也沒有斷身見斷我見,個個還是很嚴重的執我。

如果意識認為五陰無我就是斷我見,那麼證果也就太容易了,學佛之人一半以上都能斷除三縛結,免除三惡道之苦,成為聖賢之人,那麼佛教有什麼可擔憂的,眾生也沒有什麼可擔憂的,釋迦佛大可放心娑婆世界,不用牽掛佛教會滅亡,可事實不是這樣。

那些僅僅是意識理解了無我,就認為自己斷我見了,然後又認為自己煩惱輕微,已經修到二果的人,臨命終時就很麻煩,後世就會很苦惱。最好是今世在剩餘時間裡,想想如何補救,採取一些有效可行的措施,再仔細觀行五蘊以真正斷我見,消除妄語大業。

現在佛教界已經說不好到底有多少二果人,好像是聖賢輩出的時代了,實際怎麼樣呢?亂得很。如果三果沒有初禪定卡著,沒有斷除欲心這個標志,指不定會有多少人說自己證得了三果。現在就有人在宣傳,證得三四果不需要初禪定,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以前不用修初禪定。這樣的宣傳預示著什麼,可想而知了,再往後,凡夫與聖人就沒有界限了,只要理解了一些佛法,就是聖人,這些所謂的聖人其實都是知解宗徒。

二十四、五取蘊的取是誰取

五取蘊一定是意根取。因為意根生生世世存在不滅,又是作主識,無始劫以來一直把自己當作萬法的主人,所以祂一定要取著萬法,執取一切法,一切法才能存在不滅;如果意根不執取了,萬法一定不現前,自我一定要消失。因為意根取色蘊、取受蘊、取想蘊、取行蘊、取識蘊,所以五蘊才生了滅,滅了又生,生生不已,永遠不斷絕,不消失。為什麼如此呢?因為如來藏永遠隨順配合意根,了知意根的心行和願望,意根執取,如來藏就會變現,五蘊就不會消失滅去。當然其中還要有業種和業緣,如果意根不執取了,業種就消滅,業緣就不現起,萬法就不出現,五蘊就消失。

意根執取色蘊,執相抓取貪著色身,所以喜歡錦衣玉食的生活,吃穿住用處處貪著享受,對色身百般保養和照顧;意根取著受蘊,貪著感受,執著受覺,比如喝茶時,覺得茶好喝,伸手去拿盃子倒茶,一盃又一盃的,慢慢品嘗其滋味,直到心滿意足。是誰指使識心這樣貪著茶味和感受的?是意根指使主導的。意根執著茶的韻味,執著受覺,才不惜浪費寶貴的時間品茶,甚至有的人還貪著酒味,過酒癮,不在乎傷害身體。

再比如打坐身心覺得舒服時,身體就不想動了,心也嬾了,不愛考慮問題,這是因為意根不想動,貪著舒服的覺受,就不讓身體起來活動;因為入定舒服,意根執取打坐的覺受,就不想動,不想出定。意根不知不覺執取、貪執著很多感受,自己卻不知道,因為意根很難反觀自己對這些覺受的貪著,只能由意識通過學法覺悟以後,不斷的暗示和牽制意根,才能降伏意根,使其不再貪執覺受,不被覺受所繫縛,才能得解脫。

意根執取想蘊,天下大事小事無一不想知道,國內外新聞全部關注,他人的事情無論與自己有關還是無關,全部都感興趣,不管該不該知道的,全部想知道;兩耳盡聞天下事,兩眼盡觀天下景,心裡裝滿過去未來現在。因為意根執取想蘊,每天都要看電視看報紙,收集各種消息資料,這些都是意根取著想蘊而指使六識造作的。

意根取著行蘊,一天下來造作不停,不肯閑歇一會兒,不肯靜靜的安住片刻。東邊有事東邊到,西邊有事西邊去,哪裡有事哪裡現身形,身口意行從不停歇。意根如此取著行蘊,如何有定?

意根取著識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內心思緒翻滾,覺觀不斷,過去未來浮想聯翩,不肯把心靜下來閑下來。因為意根執取六識的識性,不肯讓六識止息,見聞覺知就不斷。若意根清淨,不想無益造作,六識就能寂靜下來。

既然意根有這麼多的執取性,塵勞煩惱才根深蒂固,無始劫來陷於生死火宅中不得出離,因此我們一定要消滅意根的執取心。要消滅意根的執取心首先就要斷除意根的我見,讓意根明了五蘊無我,這樣才能證得五蘊無我,才能逐漸斷盡執取心,得以解脫塵勞煩惱。

二十五、意根把五蘊六識當作我的證據

如果意根不執五蘊六識為我,我們何來的我見和斷我見?那就不需要斷我見,也不需要斷我執,也不需要斷煩惱無明。這樣眾生都是無我的,就不用修小乘法,多輕松愉快。可是事實上每個眾生都有嚴重的我見和我執,斷除相當的困難。

如果意根不執六識為我,在昏迷的狀態裡,意根總是想辦法醒過來,為什麼?因為意根要用六識了別六塵境界,意根需要了知六塵,六識就是自己,自己不知道六塵就不行。被人綑綁,意根為什麼總是想掙脫綁縛?被矇上眼睛,意根為什麼總是想辦法除去眼布?因為意根把色身和五根當作自己,自己被束縛是絕對不可以的。被禁言不讓說話意根為什麼心裡就不高興?因為意根把能覺觀能說話的意識當作自己,自己不說話就覺得很難過。

意根有我就不高興,無我阿誰不高興?語言是意識的功能作用,意根把此作用當作是我的功能作用,因此被禁言不讓說話,就覺得不自在。意根把五蘊意識當作我,被禁言了,就覺得沒有面子。意根把眼識意識的能見性當作我,被矇住眼睛不能見色時,就覺得不自在,祂一定要見色執色。意根把五蘊六識的功能作用當作我,把六識的行蘊當作我,被綑綁住的時候,不能活動,祂就覺得不自在,沒有行蘊是不行的。意根把色身當作我,身體被打壞了,祂就不高興,一定要報復打自己的人。意根把受蘊當作我,貪圖享受,不讓祂享受,祂就不高興。意根把六識的了知性當作我,不讓六識見聞覺知,不了知六塵,祂就不高興。

久病的病人長期躺在床上,不能活動,我們想想,意根是什麼滋味?植物人意識微弱,沒有多少痛苦的感覺。感覺痛苦的一定是意根,總是想辦法起床,總是想辦法了知境界,可是總覺得無能為力。既然意根把五蘊六識當作自己,當作我,那麼斷我見一定要意根斷,只斷除意識的我見不解決生死問題,而且也無法斷除意根的我執。

學佛修行不可死在句下,不可一味的背誦名言名句,甚深的理解和觀行、如理思惟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如理思惟,在某方面就有欠缺,應該想辦法找出來欠缺在哪裡,然後加以彌補和圓滿。檢查一下自己的菩提心,是否有菩薩的願力和心行,福德是否夠用。

二十六、人出生以後,在生活中逐漸形成各種常識性的認知過程,與斷我見的過程是相似的。既然相似,在斷我見的時候,可以參照我們形成常識的累集過程,以同樣方式觀行五陰無我之理,最後讓五陰無我成為內心深處所認知的常識,從而斷除我見,不退轉於解脫之道。

人生下來,從意識一無所知的狀態到知世俗界一切法,知人間的一切遊戲規則,就是個形成常識認知的過程。首先意識通過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了知了法則,然後通過觀察和實踐,確認了這些法則,從而形成了意根的常識,不用意識思考,就習慣性的遵守這些法則,形成了意根牢不可破的思想觀念。直到另一種新的法則打破了舊有的法則,觀念就得到了更新,常識就改變,意根的習慣也改變。

最初的一無所知當然是意識,慢慢意識受日常生活熏習,接觸和學習了一些日常知識,在這些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就能不斷的檢驗和證明了一些常識,意根就懂得和親證了,知識成為了常識,然後形成一個習慣性的認知,不用意識思惟,就自然的符合常識。

比如小孩子不知道火的概念和功用,靠大人不斷的告知,多數時候是強迫性的記住,然後又觀察大人用火,自己再學著使用火,就知道了火的作用和危險性。在使用過程中,才能證得和檢驗火的特性。沒有實際觀察時,只是意識的知,意根不知火的特性危險性,有時候就要玩火,玩出事時,這時候意根就親證了知了火的特性,心驚肉跳之後,就不敢隨便玩火了,身行心行就改變。

做飯也是如此,一開始不知道刀是如何用,有什麼特性,不知道如何淘米下鍋,反復觀看學習,然後親證實驗,以後就會做飯了,就有了做飯的常識經驗,不用意識思惟如何做,意根就會熟練的操作。前邊是意識學習熏習,後邊是意根受熏實證,實證之後,就形成習慣和常識,不用特意思惟,就能輕車熟路的做飯。

孩子從走路、說話到認知一切法,都是這個學習過程,然後形成常識,形成習慣,改變了從前自己的無知,身口意行改變。這一切的學習過程,形成常識的過程,意識與意根都要經歷,都要改變無知狀態。如果意根從前世以來,一直都知的常識,則不用意識再學習,自然而然就會,比如生下來就會吃嬭、就會哭、就知道疼痛、就知道飽暖等等。

從這些世俗法的熏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鋻來熏習五陰無我之理,形成無我的認知,讓無我成為常識,那麼我執的習氣就會慢慢的斷盡,就能得解脫了。

二十七、意根徹底斷我見後就能很快斷我執了嗎?

斷我見的初果離斷我執的四果,期間的距離很遠很遠。之所以斷我見之後不能斷我執,是因為初果所證得的無我之理程度還淺,範圍還窄,致使意根無法頓斷我執。需要在初果以後再繼續不斷的觀行五陰無我之理,觀行的越來越深入,證得無我的程度越來越深,初禪定生起,斷除了煩惱,我執就會越來越淡薄,執著越來越輕微,很快就能斷盡我執。

如果有四禪定的配合,那麼在斷我見的同時就能頓斷我執,因為禪定能夠降伏一切煩惱,執身輕微,只差否定五陰為我這個智慧了,一旦具有五陰無我的智慧,就能斷盡我執,成為四果阿羅漢,佛世的外道們就是如此。如果是徹底斷我見,那就是斷我執了。

二十八、見地不同導致思惑不同

凡夫如果有如佛一樣的見,凡夫就是佛;凡夫的見如果四果阿羅漢一樣,凡夫就是四果阿羅漢;凡夫的見如果與三果人一樣,凡夫就是三果人;凡夫的見如果與二果人一樣,凡夫就是二果人;凡夫的見如果與初果人一樣,凡夫就是初果人;凡夫的見如果與初果向一樣,凡夫就是初果向,快斷我見了。這裡的見都是指意根的見地,當然也包括意識的見地,意根見到就做到,意識見到做不到。

凡夫的見如果與明心的菩薩一樣,凡夫就明心開悟;凡夫的見如果與初地菩薩一樣,凡夫就成為初地菩薩;如果與二地菩薩的見一樣,凡夫就成為二地菩薩;凡夫的見如果與等覺菩薩一樣,凡夫就成為等覺菩薩。這裡的見仍然是意根的見地,意根的智慧,包括意識的智慧。

見地到哪裡就做到哪裡,見不究竟,做就不究竟,這是指意根證得相應佛法的智慧。初果到四果之間,智慧見解完全不同,做就不同,行為造作不同,身口意行就不同。誰能認為初果人的見地與四果人的見地是相同的?誰能認為剛剛明心的菩薩的見地與等覺和佛的見地是相同的?因為見地的不同,其智慧就不同,無明不同,言行不同,身口意行不同,果位就不同。

初果人由於見地不夠通透,所以還需要繼續修學四聖諦,需要繼續觀行五蘊十八界無我性,智慧再增進,就成為二果;再繼續修行,增長智慧,見地再通透一些,禪定生起,智慧增進,斷除煩惱,就成為三果;再繼續觀行,見地再進一步通透,煩惱斷盡,就成為四果阿羅漢。大乘法也是如此,都是因為見地不同,智慧有差異,煩惱無明有差異,行就有差異。

思惑,是因為知見不正導致思想上有煩惱惑,如果知見完全正了,如佛一樣的正,那就沒有任何思惑,沒有任何煩惱習氣和無明,也就不用再修了。所以思惑不斷,是見不通透的結果。同一個果位之間,其見地不同,其行就不同,思惑就不同,修行到下一個果位的時間也不同。如果見地都相同,就沒有爭論和爭議了。

初地菩薩要證得百法明門,二地菩薩要證得千法名門,三地菩薩要證得萬法明門。菩薩每證得一個法,就破除一個無明,顛覆一個邪見,獲得一種見地,增長一分智慧,思惑煩惱或者習氣就少一分,其行就會清淨一分。直到證得所有的法,破除一切無明見惑,獲得佛那樣的智慧見地,思惑斷盡無餘,佛道修完。小乘法也是同理,對於五陰無我之理,證得什麼程度,就破除什麼程度的無明,獲得什麼程度的見地,增長什麼程度的智慧,破除或者是斷除什麼程度的思惑。

總結起來說,見地到什麼程度,行就到什麼程度,實證就是說到做到,虛證就是說到做不到,嘴皮子而已。因此說見地是意根的智慧,是意根證得佛法獲得的解脫智慧,不僅僅是意識的智慧。

二十九、心解脫是以意根為主的解脫,意識意根都不受貪愛和瞋恚的煩惱繫縛;意根如果不解脫,六識都不能解脫,由於意根的煩惱必然促使六識造作煩惱業,再受業力的繫縛。六識生生滅滅,不能作主,只有六識解脫沒有用,還要受意根主人的牽制。煩惱主要是指意根的煩惱,是意根有束縛,六識不得不被束縛。意根從斷我見開始有一分解脫,二果有二分解脫,三果有三分解脫,四果完全解脫,佛地究竟徹底解脫。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