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解悟與証悟

作者:生如法師更新時間:2020年11月29日

第九章 如何確保意根實証

一、在一切法的參究上,一開始是意根配合意識的思惟分析,配合意識搜集各種數據和資料;等到意識把資料搜集的比較充分,足夠意根利用的時候,意識就要配合意根的深思熟慮,配合意根的加工和整合工作,配合意根的審察過濾工作,讓意根多費心思,意識少活躍,參究工作就能很快完成。

要想讓意識少於活躍的思惟,意根多思量,就要修定,在定中才能保証意根的專心參究,雖然祂不能完全定於一處,能定於極少數法上就可以了,除了需要專心參究的法義,其他的只是稍稍了別一下就可以,不影響自己參究。那麽觀行就是要在定中,意識不能情思意解,多動用意根的思量性,充分有效的發揮意根的思量,親自証得五蘊無我,這就是觀行和參禪的奥秘。

所以意根不証法,不可能明心証悟,同樣也不可能斷我見。在定中參禪觀行,動用意識思惟要少,動用意根的思量性要多,這是參禪觀行的奥秘。

二、西方心理學家說過,讓潛意識記住東西的最佳途徑,就是進入一種昏睡的朦朧狀態,或者一個類似睡眠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所有意識層面的努力都減少到最低限度。然後,所有想法都能夠通過映像,以一種安靜的、被動的、易於接受的方式傳送到潛意識中。

這是熏染意根催眠意根的好方法,斷我見,降伏煩惱,可以用自我催眠這個方法,也是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自我催眠,能直接讓意根了別和接受五隂無我性。

放松,安靜,昏昏欲睡,剛剛醒過來,這些時候都有定,心不散亂;同時還有意識,意識思惟力比較微弱,有了別作用,作用力小,能觀察意根,能向意根傳遞信息;而且意根的作用比平時突出,比平時大。那麽這時影響說服熏染意根,改變意根,是最佳的時機。斷我見的觀行,在這種狀態下,也是最好的,有定,有意識,意根作用力大,受影響的力也大,那就能把五隂非我的思想觀念,傳遞灌輸給意根,讓意根認可接受。

三、怎樣觀行能取所取空斷我見

能取的是七識,所取的是六塵萬法,觀察能所空要在定力比較好的情況下才能觀行思惟。前提條件是:第一,禪定要具足,第二,五隂虛妄的道理要粗略的了解,再按照所了解的内容,次第觀行思惟,把能取的七識心的空性觀行出來,要觀察清楚透徹。内心要認可六識的虛妄非我性,把所取的六塵萬法觀察清楚透徹,包括五隂世間法,都要觀行出其虛妄、生滅、變異、不實性。

六塵的虛妄容易觀行,襍阿含經裡,世尊教導過如何觀行六塵的虛妄,邊閲讀邊思惟六塵是如何的虛妄,一條條逐個思惟觀行。隨文而觀,隨文而思惟,思惟通透了,就能認可那些道理。不思惟不觀行,意識只粗淺的知道那些道理並沒有用,有邏輯思惟能找出依據和証據,來証明理論的正確性。觀行出來時,内心就會說:哦,原來如此!意根就認可了。

觀行總有個過程,到最後内心會說:原來是這樣啊!這時是真知道了,這是意根的認可,否則就是意識心的膚淺的知,意識的知往往沒有多大用處。道理很多人都會說,實際上自己的内心並不認可,因爲這些道理意根不懂不明白,不知道究竟爲什麽。意根要明白要懂,意識心就得思惟觀行這些理論的内容,觀行的過程就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意根,告訴意根:是這麽回事,是這個道理,論據要充分。意識分析的每個内容都傳遞給了意根,意根就能了知這些内容,就能明理;意識不觀行不思惟,意根不知道,就不能斷我見。

四、意識在觀行五蘊時,觀行的信息同時就傳遞到意根那裡,意根一次不懂,二次不懂,時間長了,就能理解和受熏,同意意識觀行的結果,這是意根啓動自己特有的思量判斷性的結果。如果有禪定時,意根也能根據意識觀行思惟的思路,自己作以思量,或者與意識一起思量,或者單獨思量,意識把証據找得越多,道理說得越清楚,熏染意根越深刻,意根越能單獨進行思量,從而與意識一起共同斷除我見,共同証果。

五、在觀行陷於沉思的時候,裡面就有意根的深思行爲;來回踱步思考時,有意識的思惟,更有意根的思慮考量。其中如果意識的力量大,意根的力量就小;如果意識少用心思,意根的力量就大,解決問題也有力度。

意識與意根的交流方式一般是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不管是誰問誰答,最後都是意根認可贊同,意根作最後的定奪和抉擇,問題才算解決。

觀行五蘊、參話頭和參禪、參究,都與自問自答是一個原理,都是兩個識之間密切配合的關係。意識存在時,兩個識刹那都沒有分離過,意識所思所想都受意根指揮,從來沒有脫離過意根的操控和配合,從來沒有出現過意識單獨思惟,意根不參與的情況,如果意根不參與,意識就滅去不存在,意識不能脫離意根單獨運行。

而在沒有意識存在和思惟的時候,意根仍然可以單獨工作,從來沒有休息過。遍計所執,時時思量處處作主,即使在睡著和昏迷以及死亡前後,意根也沒有清閑過。所以兩個識如果沒有密切配合關係,不可能破參開悟,不能斷我見;如果沒有意識的參與,就沒有數據資料,不知道詳細情節,証據就不足;如果意根不參與思量,其結果就是有問無答,那就沒有答案,沒有結果,就作爲一個不解的問題存留在意根心中,以待意根慢慢解決,這就說不定是什麽時候了。

六、意識的觀察和想念,其過程和結果,能影響意根,讓意根確信,也有同樣的想和念,只要意根想和念成就,諸法必成就,因爲有如來藏支持。意識所作的一切,無非是供意根作決策,指揮下一步的身口意行,無非是熏染影響意根和改變意根,除此沒有什麽實質意義,因爲祂不作主,不是老板。意根是能作主的老板,老板後邊有總裁,這個最厲害。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起思惟,越深細越好,越全面越好,其過程就是讓意根了解和確認的過程,沒有過程,意根無法確認,一切法就不能成就,所以過程比結果重要。很多人學法只要結果,不要過程,那怎麽能實証佛法,從而改變自己改變一切呢?

過程裡有内容,有數據,有資料,内容齊全,數據齊全,資料齊全完整了,証據確鑿,意根就相信,這就是實証。要想收集出完整的數據資料,起深細思惟,必須有禪定,心能專一深入,沒有散亂。這是實証的必要條件,不可或缺。

七、意根也受意識的不正思惟影響和熏染,作出錯誤的抉擇。無始劫以來意識一直在有意無意的欺騙意根,告訴意根五隂就是我,一切法都是我的,五隂世間美好而快樂,應該努力追求不捨,意識充當著邪師的角色,於是意根貪染於世俗五欲,執著五隂自己。斷我見前後,意識就開始充當意根的良師益友,自己改邪歸正以後,再幫助意根改邪歸正,共同降伏煩惱、斷除無明,共同轉識成智,攜手並進。

八、意識如果沒有思惟過程,根本就說服不了意根,意根既無知又固執,必須擺事實講道理,把所有的現量拿給祂,祂才肯承認事實。因爲祂自己不能作深細的分析、歸納和整理,必須依靠意識提供証據。如果沒有道理給祂,硬要祂承認某個理,從而改變祂自己,那是行不通的,所以必須對祂擺事實講道理才行。反反複複觀察,多方求証,推導出一系列的事實依據,讓這些道理成爲一種非常明確的事實,意識自己不得不承認,行蘊確實是無常無我,這是口服;再者,意根也不得不認可行蘊苦空無常非我,這是心服。口服心服以後,七識的心行才能發生根本轉變,從此就能天下太平。

九、如何斷除意根的執取性

如果把意根的執取執著性降伏了,往那裡一坐,心裡空空的,禪定就現前了,行住坐臥猶如在虛空裡一樣。執著減輕,身心輕安,所以空是先空意根,之後意識才能真正空,内心空空如也。

要想去除意根對五蘊的執取性,就要讓意根在禪定的狀態下慢慢的細細的,隨著意識觀行,讓意根慢慢思量意識所觀行思惟的内容,等意根真正思量明白,確定五蘊確實是空幻的,就証得五蘊無我了。單意識知道此理,意根不確定不肯定,不屬於實証。意根沒有定,散亂攀緣時,就沒辦法專心考慮法義,無法証得。意根有定,不散亂攀緣,心專而集中,才能思量觀察,最後再確認,無明就斷除了。

具體觀行時,先觀色蘊如何生如何滅,觀受蘊如何生如何滅,慢慢而仔細的思量觀察,慢慢的接受色蘊和受蘊的苦空無常。如果沒有定,只有意識的思惟分析,而無法深入到意根,意根就不能接受此理,甚至會抗拒。

觀察想蘊的生起與滅去,如喝茶時,觀察對茶味的了知性是如何生又是如何滅的;聽聲音時,對聲音的了知性執取性,是如何生起來又如何滅下去的。給意根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慢慢的靜靜的讓意根思惟思量,讓祂接受,讓祂隨意識的現量觀察而起自己的思量。有定時,觀行可以深入到意根,所有的法都是讓意根接受認可,然後由意根決定改變,意根認爲眼見才爲實。

觀察行蘊的生起和滅去,身口意行的出生和滅去,取茶沏茶喝茶一系列的行爲都是行蘊。觀察行蘊如何生如何滅,如何是苦空無常的,如何是無我的,然後意根肯定,就斷除我見,後續的修行就是要慢慢斷除我執。觀行需要禪定,在定中讓意根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思量法,親自証明五蘊無我性。在意根處處攀緣非常忙碌的情況下,而聽從意識所熏習的法義,根本沒有精力去思惟確認。

觀察識蘊的生起和滅去,眼見色時,觀察眼識如何生起如何滅去;聞聲時,觀察耳識是如何生起和滅去的。一個識一個識這樣觀察,觀察六個識的生滅、幻化、無常、苦、空、無我,一定要慢慢細致觀察,深入到意根,讓意根隨著一起思考觀察和認可;意根一旦認可,就能慢慢的放松對五蘊的執取,我執的斷除就有希望了。

十、証悟類似於幾何裡的証明題,老師給出一道題,這是結論,需要中間演算推理証明過程,過程正確,推理嚴密,合乎邏輯,論據充分,自然就會得出與命題一致的結論。中間的演算推理,就是証明過程,這個過程代表學生的智商和知識水平,從過程當中推導出的結果符合命題,這道題就証明結束,成勣合格,或者給與滿分。推導過程不嚴密,粗枝大葉有漏洞,就不能自然而然得出與命題一致的結論,不能証明命題的真實性正確性,強行得出那個結論,成勣就不合格。而結論早已擺在那裡,是老師給出的,不屬學生自己的智慧証量,只有過程才顯示學生的智商和知識水平。

同理,在佛法中証明某個佛陀給出的結論也是這樣。比如佛陀告訴衆生五隂苦空無常無我,這是結論,需要弟子們經過自己深細思惟觀行,才能得出與佛陀的聖言量一致的結論。思惟觀行的過程中,内容是否詳細,觀行是否符合邏輯,是否能充分說明問題,是否能讓意根確認,這是極其重要的。

而不是說,佛陀給出的結論,我們再重複一遍甚至百遍,就代表自己証悟了。即使重複一億遍,沒有中間思惟証明過程,也只是鸚鵡學舌罷了,沒有智慧的顯現,沒有智慧的証量,因此不是証悟。

大乘方面也如是,佛的任何一句話都是結論,都是命題,需要我們每個弟子在禪定中細心思惟參究去加以証明。參究思惟的過程代表每個人的智慧証量,沒有過程只有結果,那就是抄襲佛陀的聖言量,不是一個証悟者。

再比如佛陀告訴衆生色身是苦的不是我,這是一個結論,也叫作真理。那麽弟子們就應該在禪定中觀行思惟,色身究竟如何是苦的。如何兩個字,裡面内容極其廣泛,需要弟子們廣泛而深細的收集証據,然後綜合思惟整理,以証明色身的苦性。然後再思惟爲什麽苦的就不是我,爲什麽三個字裡面有無數的内容,需要弟子們收集出來,都找出來,再加以思惟整理,以証明苦的色身確實不是我。這樣証明以後五隂無我的觀行就告一小段落,還有四個隂需要如此觀行思惟。

在觀行思惟參究過程中,一定要多問自己爲什麽,之後再回答出究竟爲什麽,把所有問題都要解決掉,不能留給其他人,更不能留給佛陀去解答。誰解答得出,誰增長智慧,誰有智慧証量。而能問出爲什麽,也代表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疑問,合理的問題合理的爲什麽,更代表了一個人的智慧,那麽正確如理無誤的解答,當然更是一個人的大智慧的體現了。這個智慧一顯現出來,得出的結論符合佛陀的結論和教導,那就是証悟了。

世俗界裡有十萬個爲什麽,我們學佛修行人,對於遇到任何法,也都要多問爲什麽,把一個問題窮究到底,搞得水落石出,必能出生智慧。而每日口裡喃喃念叨佛語,並不代表自己的智慧和証量。比如口裡念念叨叨一切法都是真如,都在一真法界裡,中間沒有思惟觀行的成分,不知道究竟爲什麽如此,念叨一萬年有什麽用?佛法不是這樣修的,佛法是需要証明的,需要極多極多的証據,這些証據需要在禪定的思惟觀行中獲得。多問爲什麽,就能積極主動的尋找証據了,總有一天會証據確鑿,水落石出,意識意根都能開竅,豁然開朗,頓然大悟。

十一、斷我見証果與眼見爲實耳聽爲虛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處處都在開示給我們一個真理: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意思是說一切法都是空的、寂靜的,爲什麽如此說?因爲一切法都是各種因緣聚合而有,本沒有自體性,並非是真實存在的法,因此說是空寂的。從另一方面說,所有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由如來藏所主導,是如來藏的影子,實質是如來藏,沒有一切法,因此說一切法皆悉空寂。小乘的空,大乘的空性,都在指示這個真理真相。

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觀行這些法,要有較深的禪定,在各種境界中,在六根對六塵中,體會根與塵的虛幻性、不實性、不作主性、沒有自體性,定慧要相結合,完全融合在一起。仔細觀行,眼見色中,眼根如何的不自在,色塵如何的虛幻,如何像影子一樣;耳聽聲時,聲音這個境界,如何像夢一樣,耳根怎麽像幻化的一樣,如何生又是如何滅的,如何起聽覺作用的,觀行好了,就能証得五隂空幻,寂靜不生。

對於這些法的觀行,初步的理解,不等於是証得。理解比較容易一些,意識心思惟一段時間就覺得理解了,但這不是証得,實証要有禪定,要在定中甚深思惟,要証據確鑿,要深入到内心深處的意根,意根認可才叫証果。意識理解的都屬於知識,沒有証據或者証據不足,那都是想象,不是証,必須經過深細的觀行,意根在内心深處真正認可那個理,才算証果。

那時候由於是真正証得認可五隂無我,六根虛幻,心行就改變,對萬事萬物的看法就轉變。真認爲自己是虛妄的時候,心裡肯定要發生變化,不可能與從前一樣,還是老樣子。而意識理解的,沒有証得,内心不知道五隂確實是無我,對自我的認知就不改變,對五隂的看法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心行還是一如既往,煩惱還是原來那樣重,不能斷除三縛結,三惡道不能免。

這與世俗法所說的眼見爲實耳聽爲虛的道理是一樣的,聽別人所說相當於意識的理解,並沒有証實,自己心裡還是很虛,不敢肯定是否真實。之後,眼見了,自己才真正的知道了,就會說:啊!原來如此!這時對人對事就知道該怎樣處理了。眼見相當於意根的証得,耳聽相當於意識的理解,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層次。

意識的理解是從他人那裡聽來的,意根的証得是親眼所見,是現量知,是真實看見。理解的相當於道聽途說,和實際的親眼所見,差別很大。比如聽說某個人如何如何,心裡生起一種看法,有了某種印象,可是等見面一觀察,原來是這樣,與心裡的印象不完全一致,見面時的感覺和印象更真實可信,然後自己才能對此人採取如理的態度。如實了解和觀察以後,自己的觀點、意見、想法、行爲造作和聽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要用心熏習,熏習到内心深處,真真正正的去觀行諸根如幻,五隂無我。觀行的時候就是第六識的思惟分析,分析以後交給意根,意根勝解了意識的思惟内容,認可諸根如幻這個理的屬實性,就証果。意根如果不認可意識思惟觀行的理,那就沒有用。要想盡快的讓意根証得,就要多收集資料數據,証據確鑿,盡量能達到現量觀察的程度。觀行的中間還有很多的程序,有很多的路要走,有很多的法要去修,要不斷的修集各種資糧和道糧,需要不斷的修集福德資糧,還有戒律、忍辱、禪定、智慧,不斷的圓滿這些六度的條件。

十二、用心養花,花花皆可養活;用心燒菜,菜菜皆可美味;用心交友,友友皆是善友;用心愛人,人人皆是親人;用心做事,事事皆是好事;用心做人,人人皆是好人;用心念佛,佛佛皆是功德;用心降魔,魔魔皆可消除;用心求法,法法皆可明心;用心參禪,禪禪皆可見性;用心用心,心心皆是無心。

以上所做的一切活動,都有識心,沒有識心的運作,就沒有活動,不能養花,不能交友,不能做人做事,不能念佛,不能參禪。爲什麽在這些活動當中,還要用心呢?這裡所說的用心是指什麽?

五隂身一切活動,有意識主動,而意根被動接受的時候,這時候五隂身的活動雖然做出來了,但是意根都是被動的被意識所牽,並不感興趣,也不明了那樣做的原因,因此做人做事並不真誠,不是實心實意,這叫作無心而做。這種無心做事,無論善惡,果報都輕微。

做事時要想有一個最好的結果,果報殊勝,意識就要讓意根明了其中真正的道理,熏染意根,讓意根積極主動的決定去做,起主導作用,這樣才是真誠的,實心實意的,如來藏配合,造就出最好的成果,存下最好的種子,後世的果報也殊勝。

有人也參禪,有人也念佛,有人也學法,有人也做事,有人也爲人,可是意根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結果就不同。意根在其中不真正用心,還稀裡糊塗,還不專心,還到處攀緣,效果就大打折釦,果報不殊勝。

十三、意識思惟分析能力強,了別法塵境界比較深細,容易出生智慧。意識的智慧是通過接觸環境,深入學習和細致思惟出現的,以此智慧能牽引意根走出泥濘,趨向光明大道,到達極樂家園。如果沒有意識的引領,意根就要長期處於泥潭中,不能自拔,五隂身永久處於生死輪回中,所以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十四、要想思惟清晰透徹,就要有一定的定力,缺少定力就做不到。在定中思惟又深又細,慢慢地,細細地,就能深入到意根,越深越細越慢,意根就越容易理解,而且祂也參與深細的思量才能有所觸動,有真切的認知才能改變自己的知見,心行上就有個較大的轉變。

意根也有比較微弱的了別慧,意識思惟得深細了,祂就能依之真正明了五蘊是無我的,從而知道了無我的真實義。意根原來就不這樣認爲,因爲祂不知道這些道理,這就需要意識心多爲祂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

比如教育孩子時,如果不給孩子講道理,只管強迫和動粗,他表面上雖然不得不服從,但内心深處不懂,祂就不能從内心深處認可,從而改正其行爲,下次還要犯錯。因此說服教育講道理是必須要做的,理講的越透徹明白,他越能接受和順從,對待意根也是如此。

十五、意識思惟的過程,就是讓意根明理的過程,這是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意識必須要思惟,而且要深思,如果不思惟,意根就不能明理。意識心明白的道理,意根還不明白,身口意行就不能發生變化。意根必須依賴於意識思惟的具體信息,起自己的思量,才能知道意識所明了的這些道理是否屬實,如果意識心不加以思惟,就沒有信息傳遞給意根,意根就了別不到這些道理,祂就不能明理,不能促使其觀念發生變化,身口意行也不能改變。所以我們修學佛法就要善於思惟,好好利用意識心,如理如法的思惟觀行,修行佛法不能讓意識總是處於無念想無覺知的狀態,不能讓意識閑著無用,那樣我們就不能深明正理,智慧也不能得到增長。

十六、爲什麽很多人知道五蘊是空的,而不能斷我見

不能斷我見的原因,是因爲前期的意識,沒有把五蘊虛妄的内涵思惟透徹,交給意根的資料不全,意根對此内容模糊不清,無法參究和認同,意識可能也不知道資料不全,不會思惟和不能收集証據,意根巧婦就難爲無米之炊。再加上意根的攀緣心沒有降伏,禪定力不足,因此就沒有參究成就。很多人也沒有開始參究,因爲前期的意識沒有把工作做好,意根無法接續工作。

意根是裁判者,是檢驗者,是把關者,意識所有思惟分析的數據,都要經由意根的檢驗,即使意識分析得再細致入微,再精確精準,意根也得把關檢查才能放行認可。比如下屬的工作人員,做好了一項工作,交給長官審批,長官不能不看一遍、檢查一遍、審核一遍,就定爲合格發薪水,最少要過目一遍,嚴格的話,要審核一段時間,作以調查,確信無誤了,才能蓋章。意識與意根的關係就是如此。

十七、如何成功的薰修意根

薰修意根,就是讓意根認可某個正確真實而如法的道理,這個薰修的過程,就像是在做一道數學証明題,我們把一道題的原理不斷剖析化簡,這個剖析的過程就是給意根找証據、熏意根、讓意根明了的過程,証據確鑿,意根就被說服了,最後意根就証得了此理,承認題目的正確性。這類似於從已知條件出發,結合已知的定理,加上嚴謹的思惟推理,最後得到一個堅定不移的結論,就是証。這個過程就是求証的過程,証也叫作求証,求是推求,求是意識的求,後邊有意根的支持和合作,証是証得,是明白,是明了。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知道了結論,五蘊十八界都是空,非我,但是意根不懂不認可,就得想辦法証明給他看。証明出一分,意根就調伏一分、清淨一分,就有一分受用,離大道就近了一步。修行就是這個道理,佛陀給了我們結論,也就是真理,我們就要想辦法証明其結論和真理的正確性,然後自己就獲得了真理,有了大智慧,就能得大解脫。

如果在修行當中身心不改變,就說明意識沒有把証據拿給意根,意根不認可,祂就抓著身心不放,身心就不得解脫。所以自己修行的証明過程有沒有效果,証據是否充足,就看身心有沒有改變,遇到煩惱境界是否能過關,内心有沒有更清淨一點,是否有了智慧的認知;如果沒有,就是証明不到位,修行沒有成功,自己所掌握的就是理論,不是實証。檢驗是否斷我見和明心見性,身心世界的轉變是一個標準,是解悟還是証悟,這條也作爲一個標準。

十八、意根和如來藏的存在,沒有先後,無始劫前同時都存在,法爾如是,沒有道理可講。無始劫前因爲意根的無明,不明實相,就起心向外攀緣,於是五隂世界出生,一切法也就漸漸的都産生出來了,於是是非紛擾不停,苦惱連連不斷。修行就是讓意根認可一切法都不是我,意識就要觀行思惟一切法都不是我,大小乘理都要修學,學通達以後,最後才能証得一切法都不是我,所有的修行,都是爲此打基礎。所以說我心越重,越不得解脫,離成佛就越遙遠,降伏意根的我性,任重而道遠。

十九、意根對第八識的思量,要緣於意識的思惟和引導才能進行,意根不能自己自動覺悟到第八識。因爲意根的無明根深蒂固,從無始劫以來就存在著,無始劫以來祂就與第八識在一起,卻不識祂,還把第八識的功能據爲己有。意識通過學習第八識理論之後,不斷地熏意根,讓意根也了別第八識的體性。意根了知第八識的體性之後有可能要想尋覔証得第八識,於是就決定參禪。

証得第八識以後,通過意識心對第八識的觀察,意根就會思量第八識出生一切法的功能,思量五隂的無我性,思量六識的無我性,也思量意根自己的無我性,就能發起大智慧,認可五隂六識以及意根自己都不是真實的,這樣就能斷除對自我的執著性。也不會再把第八識的功能作用當作己有。意根的智慧就會越來越深,無我性越來越增大,無明越來越淡泊,心行越來越清靜平等。

二十、怎樣做到意識無念而意根參究?意識要把問題仔細思考一下,把問題的内涵了解清楚,然後把問題的整個意思凝聚成一個點,深深地懸在意根心裡,這樣就把問題交給意根了。意識這時可以思考,也可以不思考,有時需要思考,有時需要靜靜的不要思考。最好是能配合意根,不分散自己和意根的注意力,因爲如果意識忙於其他事務,必把信息傳遞給意根,增加意根的負擔,使得意根不能專心,無法思量出正確結果。

是否是意識把一個問題思考以後。就是交給意根思量了?意識把問題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以後,暗示意根這個非常重要,一定要弄清楚,然後把問題的重點核心内容深深懸掛於心,就交給意根了。意根就會不斷的思量,直到有了結果。很多時候,意識思考的同時就有意根的思量,定力越好越用心,意根參與的越多越深。而當意識沒有思考出結果時,意根就不會放棄,就會單獨思量,指不定什麽時候就有了結果。

二十一、如何正確修行才能實証無我

既然要求証無我,獲得無我的解脫,那就要知道什麽是無我的,爲什麽是無我的。這個爲什麽是非常重要極其重要的。不知道爲什麽,只能是相似的理解,不是証得無我也不能証得無我。因爲裡面沒有觀行的過程和觀行的内容,就直接接受了那個無我的結論,把那個結論直接當成了自己的結論,而不去用心思考究竟爲什麽無我,沒有思考就得不到有說服力的証據,就得不出有說服力的結論,也就不能証得無我,只能想象無我,叫作情思意解。

 一般學佛人都是因爲不懂得思考問題,不願意動腦筋思考,不知道如何思考,思路也不通不清晰,於是就把從外學來的法,當成是正確無誤的,而毫無疑問的直接接受下來。接受了以後,就覺得真的是那樣,於是就幻想著自己也有相同的境界。很多人也就以爲自己真的証得了什麽,其實都是誤會。現在佛教世面上認爲自己斷我見証果的人一大堆,認爲自己已經明心見性的人一大堆,認爲自己已經得到初禪以上禪定的人一大堆,好像越末法時期,越是聖人輩出,這真是一個極大的誤會。這些聖人連最起碼的思維觀行都不會,就那樣稀裡糊塗的成了聖人了。因爲這些現象太多了,見怪不怪,習以爲常,也就不感歎了。

直接接受一個無我的結論並且修定,這是修行的基礎和前提,還不究竟,應該繼續觀行思考,多問爲什麽,不要接受現成的答案和現成的結論。應該自己從頭思考,一步一步都要問爲什麽,不要糊弄自己,不要欺騙自己。只要自己能思考有思考能力,哪管走錯路也不白走,增長經驗,識得對錯。錯路是正路的基礎,只要不怕錯,總有走正路的時候,思考一上路,証果是早晚的事。

很多人都把修定當成是全部的修行内容,不懂得思惟觀行,就沒有觀行智慧。因爲修定可以有些特殊的感應和很舒服和愉悅的身心覺受,很多人就貪著禪定,但不能証果,不能出生大小乘的智慧。真正修行必須在禪定的基礎上觀行思考再思考,只要思考動腦筋,才能從腦筋那裡出生智慧,從而証得無我,有初步的解脫功德受用。很多人都不懂觀行,於是就一味的修行禪定,入到定中一無所知,渾渾噩噩,糟糟懂懂,還認爲這就是修行。還有的人,以爲身心出現各種特殊境界,就是修行。其實這些都是修行的一個側面,是修行的一部分内容,最主要内容應該是思考觀行,然後獲得解脫的功德受用。

而另有一些人,認爲修行就是爲了獲得智慧,懂得越來越多的理才是正道,才能得解脫。於是就把意識理解的那點東西原封不動的倒給其他人,就叫作弘法度衆生了,根本就不修禪定,成天手捧書本,不是背誦就是情思意解,看完書,理解了,懂得了,吸收了,就認爲自己有智慧了,就已經証得某某果了。現在到處是果,看得人眼花繚亂的,什麽果也不稀奇了。

很多人的學佛目的就不明確也不正確,追求自由自在,什麽是自由自在沒有搞懂,想要達到什麽樣的自由自在也不清楚,能否真的自由自在永遠自由自在也不清楚。外道也能通過修定而達到所謂的自由自在,那就是各種神通境界啦,殊不知神通依靠禪定而有,禪定依靠色身而存在,依靠心的自律而有。如果不守戒行,或者色身消失,禪定就消失,神通就消失,然後就不自由自在了。追求無憂無慮和覺知安詳,就更是虛無縹緲,不可靠的了。那都是依禪定,依覺知心,依意識心而有的一種暫時的心境,可是任何一種心境都是生滅變異法,前提條件消失,心境就消失,業障凡夫,誰也不能保証心境總是如一不變的。

二十二、初學佛的人都有疑問,有疑問不解決,就會障礙道業的增進。那就應該想辦法解決疑問,其一是要從他處請教解開疑問,其二是請教之後要自己通過思考,尋找証據,再親自解開疑問。明明有太多的疑問,不去解決,而是一味的修定來遮蓋疑問,那怎麽能解除疑問,獲得智慧呢?爲了不把身體當作我,就去想象著把無情物當作自己的身體,各種想象,卻從來不思考爲什麽色身不是我。這樣還是有個色身的我,還是有束縛不得解脫。然後這個色身我見沒有斷除,就去想象識心的功能作用不是我,這些想象還是貪愛美好的感受,是換另一種想象的樂的感受來代替目前苦的感受。沒有仔細思維觀行所有的受爲什麽都不是我,不是真實的,爲什麽是生滅變異無常的。不這樣如理思惟,而是逃避現實,在想象中享受,也是一種貪愛和束縛。以後的内容都是如此,想象和情思意解,沒有觀行體驗和過程,這不是真正的修行,是逃避現實。

數理化比較好的人,邏輯思惟力非常好,正好用到佛法的觀行上,比較實用。而文人墨客,學佛全靠研究和情思意解,不懂觀行,不會如理思考,結果文人墨客因爲他的理解力研究力好,文字水平好,雖然什麽也沒有証得,卻一篇篇的理論文章橫空出世,搞得人們眼花繚亂,都被迷惑住了。世上有幾人是開眼者,有如孫悟空般的火眼金睛,看破一切偽裝,還原一切真相?

學佛修行,不是追求什麽果位,去求取什麽果子吃,而是要真真實實的獲得解脫的智慧,心地要達到解脫,這是修行的根本目標和目的,追求果位和虛名,就是捨本逐末,本來沒有解脫,現在又加上一個束縛,給自己再增加一道繩索,何苦呢?追求虛榮,還不是一個我嗎?怎麽能斷除我見呢?末法時期衆生福薄,修行都是顛倒著修。明明是要破除我見,卻時時在增加我見,明明是要無我,卻處處都是我。修行的實質意義都沒有弄明白,也不想弄明白。學佛還是爲了一個我,我要如何如何,這是背道而馳,追求越多,跑得越快,越多造作,離道越遠。

斷個我見真的很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像有些人那樣,看幾本書,揣摩揣摩,然後就把無我的果揣進兜裡了。還早著呢,還遠著呢,八萬四千裡的長征才剛剛開始,急著得果,還是個我,不出我心之外。我要証果,我要証果,有這個我,怎麽能証果?我要成爲聖人,我要成爲聖人,有這個我,怎麽能是聖人?

二十三、當你心裡說,這一切都不是我的時候,要問問自己爲什麽,多問幾個爲什麽。如果說不清楚,再繼續觀行。一定要多多自問自答,這樣才能有証據,証據確鑿,才能發現事實,發現真理。真有疑問,就是意根生疑,祂不懂,想要弄懂,這是好事。就怕沒有疑問,那離見道就太遠了。

二十四、斷我見需要証據,証據確鑿才行。意根的習氣也不要太重,無明不要太深重才行。如果意根非常愚癡,即使所有的証據都擺出來,証據確鑿,意根仍然認原來的死理,那就不能斷我見。意識不斷的觀行思惟過程,就是不斷扭轉意根的愚癡無明的過程,意根的無明薄一些了,才肯認事實,否則事實明晃晃的擺在面前,也沒有用。

二十五、如何訓練意識引導意根觀行

訓練快速睡眠的方法,首先意識暗示意根放松,就是讓意根不再執身,不再讓身識和意識執身,不再讓五識和意識多有造作;然後意識暗示意根不要再想,就是讓獨頭意識不再生起。如果意根服從意識的暗示,六識就會漸漸減弱,漸漸滅去。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在於意識會引導,意根能聽話順從,就能達到目的。

斷我見也是如此,意識要有足夠的智慧引導意根,意根心性得到有效降伏,能順從意識的思惟和引導,需要意根不要有那麽強烈的我見和我執。在平時就應該訓練意識和意根少考慮色身,少執著五隂的功能作用,貪執要減輕,才有辦法漸漸空去色身的感受。意根太執我的時候,是沒辦法引導和觀行的。意識也應該多了解身見的内容是什麽,我見的内容是什麽,這樣才能有方向有目標的觀行和反觀;如果身見和我見的内涵和範圍不知道,就沒法觀行斷身見和我見了。

二十六、如何做參究功夫

有禪定能保証思惟觀行參究很專注,不會思惟一會兒心就散亂了;沒有禪定思惟就沒有頭緒,思路也不清晰。做功夫參究的過程非常複襍,意識和意根的識心活動非常深細,如果弄不好,不會做功夫,參究就不出結果。要會用功夫,把參究過程中的識心活動搞清楚,就知道如何用心如何做功夫了。

意識和意根共同參究時,五識也有一定的作用,否則就處於二禪境界沒有五識,意識微弱,這樣也就不能思惟觀行,不可能開悟。如來藏也在其中起相應的作用,否則就沒有七識存在。

參究時意識要把需要參究的内容理解透,生起疑情,凝聚成一個點,交給意根,讓意根也生起疑情,禪定具足時,就能精進,行走坐臥朝思暮思,不破解疑情決不罷休。

爲什麽要把參究的内容凝聚成一個點呢?因爲意根沒有語言文字,也不能分析,如果不把整個意思凝聚成一個點,就有語言文字,意根無法參究,只能由意識單獨思惟分析。而意識單獨思惟分析程度比較淺,不能出生甚深的智慧,也就是意根不參究就不能有智慧出生,意識的慧不起決定作用,意根也有智慧時,才能把握好五蘊的方向磐,才能決定五蘊今後的命運。

二十七、不管意識知道多少法,意根不知道就要起疑,心裡就不會踏實和落底。爲了解決意根的疑,不讓意根再疑,所以不要讓意識單獨學知識,滿足於意識單獨的知,應該兩個識一起參究,觸証了以後,兩個識都知道,就沒有疑了。斷疑生信,不僅要斷意識的疑,更要斷意根的疑。

所以學法意識盡量不要去猜測,要在禪定中與意根一起參究。意識的疑淺,意根的疑深,疑越深,解決之後越釋然 ,智慧越大,身心越能轉變。

二十八、開悟的過程

學佛開悟的過程,說難極難,說容易也容易。說難是因爲扭轉和改變意根固有的認知,讓祂接受一個真理真相非常不容易。說容易是因爲其中的步驟並不複襍,只涉及到意識和意根的認知問題。首先是意識通過學習,知道有個如來藏常住五隂身中出生一切法,反反複複薰修讓意根也知道有個如來藏是真我,是真正的主人。但是意根肯定會懷疑這件事,認爲自己就是真主人,一切都是我作主說了算的。

爲了去掉意根的疑,就要先讓意根証得五蘊十八界都不是我,包括意根自己也是生滅變異的不是真實的,這樣意根就會確立一個依托,承認有個如來藏可以依靠。再下一步就是意識和意根共同參禪,參究如來藏。如果是意識自己參究,那叫作推理推測,叫作情思意解,得出的結論就叫作理解或者是解悟,獲得一種沒有禪定水滋潤的乾慧,解行無法相應,無法解脫。要想讓意根與意識共同參究,必須有禪定,用疑情和話頭拴住意根,截斷意根的胡亂攀緣和思慮,讓祂朝斯暮斯的緣慮疑情和話頭,有朝一日,定能明心見性。

悟道的方法就是從意識下手深入到意根,把意識所思惟的内容落到意根讓意根理解,需要意識這個傳令兵傳信息的時候要有善巧方便,心細有智慧,思惟周到嚴密,充分吸引意根的注意力,調動意根的積極性,讓意根沒有退路,只有認真思量審批認可的份兒。意識把收集到的信息組織好之後交給意根,之後最好是安靜等待,隨時聽候意根的吩咐,不給意根惹事和添亂,這就需要相當好的禪定了,讓意根在定中沒有干擾的思量參究,這樣參究的效率是最高的。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