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証道(續)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3年10月16日

第七章  如何參禪 

一、禪宗不立文字是什麽意思?

禪宗也叫作宗門,佛法之宗是真心如來藏,禪宗就是參禪証悟真心如來藏的法門。不立文字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在整個參禪過程是不用語言文字和聲音的,因爲這時候是要在甚深的禪定中參禪,意根與意識同時參究,就處於無語言文字的狀態,有語言文字聲音,思惟淺,處於意識單獨意解的狀態,意根用不上力;二是,宗門如來藏本身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與語言文字不相應,用語言文字傳達出來的都不是祂。

所以在參禪的時候,傳法者和受法者的語言文字和聲音就沒有用了,所有的書籍理論沒有用了,參禪者心裡也不用念念有詞、絮絮叨叨、哼哼哈哈的了,剝離了可對比的外緣參照物。這樣就沒辦法海闊天空、情思意解,比量非量地盡情發揮,意識沒有發揮餘地了,老老實實的全憑意根現量的思和究。雖然辛苦,徹夜難眠,但成果豐厚,意根的潛能和智慧能得到充分發揮,一旦証悟挖出自家寶藏,從此就會過上自由富裕的日子,再也不用流離失所地乞討度苦日子了。

這時候外面的文字和心裡的聲音,都不管用了,使不上力了,唯有依靠自身的智慧,這樣才能開發出自己本身的大智慧,什麽推理,什麽分析,什麽整理,什麽歸納,什麽拆分,什麽整合,什麽臆測,什麽想象,什麽比對,什麽教量,什麽理論,什麽知識,什麽學問,全都用不上了,意識歇下來,不用忙碌了。這時候負責任的禪師會告訴你,把佛經拿開,禁止讀經看書,違犯者戒尺伺候。一旦參到關鍵時刻,挨打是絕對的好事,雖然語言文字都用不上了,但還可以挨打,被打的時候照樣沒有語言文字和思惟,但卻能觸動意根的靈感。

在師父給棒子的時候,如果意識很活躍,就會立刻思惟分析說這個可能就是,但結果是:錯!意識又分析推理說:真妄和合,這個沒錯,但結果還是:錯!你又進一步用排除法推斷臆測說:這個不是眼識,不是耳識、鼻識和身識,也不是意識和意根,一定是第八識,但最後結果仍然是:錯!你敢動意識,無論怎樣都是一個字:錯!三個錯之後,你再不覺悟,禪師就會給你推出禪堂,甚至會給你推出禪院禪寺,不要你了,因爲你還不是道器,沒資格參禪。當然具格的禪師是不會亂打棒子的,一定會看準了參禪者的心理狀態,在最恰當的時機給棒子,這叫作當機一棒,拋掉一切塵境和情懷,現量識得非塵境非情懷的那個就是。

過去祖師大德總說,媮心不死不能悟道,賊心不死不能悟道。媮心和賊心都指什麽心?都是指意識心。媮什麽不能悟道?媮答案不能悟道。參禪的時候如何才能去除媮心?修出未到地定,在定中用意根深究,摒棄意識的解。參禪時候的媮心,也可以說是投機取巧的心,走捷徑的心,是直接把別處的知識理論拿過來當實証當親証的心。因爲不是意根自己親証的,意識投機取巧拿過來的名爲媮。過去常常用一句話來形容有真實証量的祖師們講法,說是這些法都是從自己心窩子裡陶出來的,意思是說祖師們所講的法,都是自己實証出來的,是自己的智慧結晶,不是意識從別處搬弄過來的現成理論知識,或者是把學來的理論進行整理歸納加工一下,改頭換面變成是自己的,這樣都不算作悟道,也會耽誤悟道。

什麽叫作自心現量?從自己胸襟裡掏出來的才叫作自心現量,胸襟心窩子都是指深深的意根主人那裡。與此相反的,是意識不費力的解出來的,不用修戒定慧和三十七道品解出來的,是與學來的理論知識和別人的見解作比對參考推測出來的,這差不多就是白白拿過來的。意識這樣的做法差不多就是媮了,媮心不死,意根不能思量參究,就不能証道。意識學了大量的法,實質上都屬於媮,因爲不是胸襟裡的,不是自家的,都是別處的法,是耳入口出的法和現學現賣的法,都不是自家寶藏。

二、教外別傳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世尊在靈山會上,手拿天人奉獻的一枝花面對大衆弟子微微笑,一衆人天懵懂,只有大迦葉以笑回應世尊,世尊以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見大迦葉頓悟禪宗之心,遂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與摩訶迦葉。這就印証了大迦葉的頓悟,於是大迦葉成爲了娑婆世界第一代禪宗祖師。

涅槃妙心,是指每個衆生自己的真心自性,常在涅槃,微妙現法,是最真實的法相,可是這個法相卻沒有任何世間相,無色聲香味觸法相,衆生的七識由於無明遮障就是不識這個涅槃妙心。在這個公案中,不但世尊的涅槃妙心時時彰顯,大迦葉的涅槃妙心也時時彰顯,乃至於無數人天大衆的涅槃妙心也時時彰顯。怎奈衆生就是不識啊!心被無明障住了,靈性智慧開啓不出來,慧眼不現前,奈何?

只有那大迦葉不愧爲佛陀的第一大弟子,默契佛的心意,見佛陀手拿花朵示衆之時,慧眼覰破佛陀的妙精明心,於是微笑起來,自己覰破玄機的微妙智慧也被佛陀看透,師徒之間就有了心的交流,心心相印,不用文字語言。禪宗妙法就在衆目澄澄之下傳授完畢,後邊還有一段文字補充,就是世尊說的那段:我有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傳予摩訶迦葉……。

禪宗之法爲什麽可以教外別傳呢?因爲傳的妙心妙法可以意會,不拘於語言文字。如果只能侷限於文字語言,那就不妙了,妙心妙就妙在能在一切法中行,不挑剔任何法,妙心妙法非關語言文字,什麽法上都行,處處都是祂。何處不是祂?清淨的污穢的有聲的無聲的,有文字的無文字的,活靈活現在一切法上。

世尊四十九年用語言文字講出了三藏十二部經典,處處都彰顯涅槃妙心,這是教門理門。但還是有點繞,這回世尊給大衆示現個最直接的,最干脆的,最爽快的,直指人心的,一句話都不用說,就那麽搖曳一枝花於大衆面前。哎!大衆干著急呀!心想這是干什麽?世尊葫蘆裡有什麽葯?想不明白。大迦葉不用想,一下子就頓悟了,這是意根頓悟。意識是漸悟,因爲意識得想啊!凡是用想的,都不真,祖師看見了就得一棒子都打死,情思意解漢,有什麽出息?

教外別傳的法,就是痛快,就是麻霤,不容你想,等你想的時候,大雁早已經飛走了,黃瓜菜早都涼了。誰在這時候還敢搔首弄姿、抓耳撓腮的,直接一棒子,這是什麽所在容你左思思右想想,思前想後的?不是道器,打死不冤枉。

正法眼藏是什麽意思?只有這只眼最正,其餘眼都不正,生生滅滅的,無明煩惱的,自身不能獨立的,非要有所倚靠的,肯定不正。藏,是含藏的意思,涅槃妙心含藏一切法的種子,能生成一切法,萬法蘊含在其中。這就非常妙了,無中生有,幻化世間,讓大衆得以依靠,進而執取萬法。

三、在尋和伺的定中正好參禪

問:在淺定下,讓意識和意根處於一種很敏銳的伺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感覺自己能隱隱的看見自己的身體,能敏銳的覺知到周圍幾十米發生的細微事情。識心處於伺的狀態就是:意識和意根都很專注,被動的感知周圍發生的事情,但識心不對發生的事情刻意著意和了別,只是知道這個事情在發生,類似於冷眼旁觀不動心念的那種狀態。這種狀態如法嗎?

答:伺的狀態當然屬於禪定,而且定的程度比較深和專一,心沒有尋的時候粗糙和分散;尋的狀態也是禪定,定得比較淺,因爲心分散,動的多一些,定就淺。在伺的狀態下,心不動卻有知,時間長了對於所知就會有智慧性的認知,就能看破所知的法,知法爲空,心就能空,從而到達捨的狀態。

尋和伺都是有目標的,而且目標專一,才能出現禪定。有的禪定裡沒有慧,有的禪定裡有慧,禪定裡有所緣,才能有慧,空而沒有所緣就沒有觀察慧,而是純粹的空定。尋和伺都是清明定,都屬於正定,但是在尋的階段定淺動多,不夠靜,伺的狀態是參禪的後期狀態,最容易出生智慧,這時候是以意根爲主的思量階段,意識不動,或動得少而輕微。

問:如果在很安靜的環境保持這種伺的狀態,會慢慢感覺周圍的時空像凝固了一樣,身體也像若有若無似的,識心倣佛遊離於身體之外,在靜靜的感知一切。等從這個狀態出來後,發現自己的思維力和感知力比平時要強不少,這可能是識心保持專注後帶來的效應吧?當處於這種伺的狀態,時間逐步加長時,發現意識意根專注力越來越大,覺知力也越來越敏銳,還發現呼吸和心跳越來越緩慢,越來越細長,真擔心哪會兒沒了呼吸和心跳,人就死了。

答:在伺的狀態,意識只保持一個知,沒有多餘的心念,意根不受干擾,就會深細專一的思量,慧就容易生起。意根的慧一生起,就能看破所緣境,看空所緣境,就容易証道。如果沒有到達伺的狀態,意識的思惟活躍,意根的思就會受阻礙,沒有真智慧生起。意識所思惟推理分析判斷出來的結果,不會落入意根那裡,意根不接受,那這個人的意識無論有什麽看法,最終仍然是看法歸看法,心行歸心行,互不交涉,修行仍然不上道。

很多人都說自己証果了明心了之類的等等,而身心世界卻沒有一絲毫改變,相反煩惱還會越來越重,慢心反而熾盛起來,那就是意識所分析思惟出一個理,而意根不認,所思所想所做依然故我,還是舊時人舊時的行履,名是聖人名,心是凡夫心,然後又紛紛退轉退道,很可憐。

四、如何離心意識參禪

沒有禪定或者是缺少禪定的觀行和參禪,根本離不開意識,更離不開意識的分析推理和想象猜測。這是過去禪宗祖師們最忌諱和反對的參禪方式,是祖師們經常反感和嫌棄的情思意解。所以要想離心意識參禪,讓參禪的結果更究竟更現量,就要努力修出禪定,讓未到地定具足,然後再參究觀行佛法。這樣意根用力多,就會保証實証,而不是意識的解。

在觀行和參禪當中,意識用的越多,作用越大,其效果越打折釦越不如意,越不頂用。意根用的越多,作用越大,爆發力越大,後勁越大,跑的越遠,悟的越深,三昧力越大,智慧越利,煩惱越輕,心越解脫。

五、如何在二禪以上的禪定中思量參究

諸佛都在四禪定裡成道,一般人在二禪裡就不能參禪了,因爲這時意識太微弱了,沒辦法協助意根思惟考量,只能憑意根自己單獨的思量作用。那麽諸佛在四禪定裡悟道,而且是極深極深的大悟、徹悟、究竟悟,徹法底源的悟,沒有意識的協助,意根該是什麽樣的智慧?二禪以上不能參究法義,這是對一般人而說,實際上在二禪以及更高的禪定裡是可以思考參究,可以入道的。

那麽如何在二禪以上定中思量參究?那就要在入定前,意根要具有極深的疑情,心心念念都是疑情,沒有其他思想念頭,其他法都屏蔽掉,這樣就一心一意緣於一法,深深的疑,深深的參究,一心想弄清楚法義。這樣的話,上座時剛剛把腿磐好,意識就會滅除明顯的心念,心清淨下來了,不干擾意根的思量,五識由於無所事事就會滅去,二禪定出現,於是意根一心參究。因緣現起時,意根有了襍念,促使意識生出念頭,於是五識出現,就出二禪定了。

意根在二禪至四禪定中思量參究,不僅五遍行心所法具足,五別境心所法也要具足,其勝解力和慧力不是一般的強,而是非常強大,才能悟道,才能把法義參究通達,生出三昧力,處於三昧之中。定慧、勝解力、念力差一點,都無法悟道。意根五別境心所法強大的人,都不是普通人,非聖人莫能爲,普通凡夫和賢人應該精進修持,努力增強意根的五別境心所法,以使道力更強大,修道迅速。

六、在未到地定和初禪定裡才能參話頭

問:如果見道需要在未到地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麽禪宗的參話頭開悟見道,是否符合佛理?

答:參話頭沒有未到地定和初禪定,就參不了,只能在心裡念念話頭,其實是念話尾,話頭是找不到的,那何談開悟見道呢?在未到地定和初禪定裡才能參禪,才能悟道,二禪以上五識就滅了,意識微弱,不能參禪,除非意根被話頭熏得很深很深,也許能單獨參。過去禪宗祖師悟道都是在初禪之前的定裡,他們既打坐修靜定,也在日常活動中參禪,二種定相得益彰,悟道才快,只有其中一種,悟道就難一些。

 七、事修和理修的關係

一切法分爲事和理兩部分,事就是相,理就是如來藏理體。在談論事的時候,就要從相上來破除相的真實有性,這時候就不能從理——如來藏的角度來說了。那會讓有些人認爲相是真實的,就會生起執著,從而心有束縛,不能解脫。

小乘法都是從相上來破有,大乘法是從理和事兩方面來修行,從理上來破相,認理就好辦,但是也不廢相,不會執理而廢事,要求理事圓融在一起,不可偏向任何一方,否則佛法就不成就。修到究竟理事圓融的程度,那就是佛,理事圓融還不究竟的那是地上菩薩和等妙二覺。明心以後的菩薩也許能圓融一點點,如果觀察力不具備,那就一點也不能圓融。

如果沒有証果也沒有明心的人,告訴他五隂十八界法,世間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的,他就會認爲五隂十八界是真實的,執著這些法就沒有錯,沒有什麽不好,因此就不會想辦法去滅除自己的貪愛和執著,這樣的話,衆生的生死問題就不能解決了。一切法皆真如,這是地上菩薩以及佛的現量觀行結果,凡夫只能一步一步從基礎五隂十八界的生滅相上來修行,不能直接就把五隂十八界當作不生不滅的真如來對待,沒有人能現量觀察到這個理。

四禪八定是事修,是修相,相必定有生滅,沒有不生滅的相,除了第八識的空相,空相無相,所以不生滅。四禪八定裡的六識從相上看就是生滅變異的,第七識從相上看也是生滅變異的。談論生滅變異的法,修相的時候,就要有生滅變異的相。如果這時候要說七個識和四禪八定,都是不生滅的,那就顯得不倫不類了。既然都不生不滅固定不變了,那我們就沒有什麽好修行的了,已經完美了。事實卻不是這樣,所以修學要有次第,要理事圓融。

八、不斷我見能直接參禪嗎?

問:必須先斷我見再參禪証悟真心嗎?有的人對斷我見好像沒有什麽認識,想直接參禪,如果參究成功証悟真心,是不是會自然看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了?因爲知道一個真,其他的自然都是假的了。

答:如果對斷我見都沒有什麽認識,仍然認個假我爲真,這樣的話,如何能取証那個真實的真,從而明心証悟呢?有極個別人由於前世的基礎相當好,對空和無我有一定的認知和體悟,可以直接參禪,在參禪過程中會先斷我見,然後才能明心。而絕大多數人基礎薄弱,内心著有著我太重,參禪時的遮障也太重,無法真正明心開悟。極大多數人恐怕都得先斷我見,然後才能參禪,不斷我見就直接去參禪,其最好的結果就是解悟,看著果挺好挺香,實用價值不大,而不好的結果是白用功,浪費時間。

解悟的時候,是有兩個我平行並列存在著,不相沖突,這樣更增加了我見和煩惱。解悟的解,相當於推理,不是實証,因此不會斷我見,又覺得真心是另一個我,這樣對修行的阻礙是很大的。所以我見比較重的人,還是先著眼於斷我見,把我見斷了,遮障沒有了,才容易証得真心。

大多數人都不是解悟,解悟也是不容易的。如果真解悟了,只要加修禪定,在禪定中用意根再重新參禪,或者是驗証自己的所解,因緣時節到時,也會變成証悟。前提條件是戒定慧都要修圓滿,包括三十七道品和菩薩六度。真解悟的時候,大方向已經明確了,修行會快一些。就怕沒有幾個人能真解悟,都是只解不悟。

建立理論知見,相比實際用功,要容易很多很多,如果知見是由別處而學來的,那麽二者的難易程度在一比十以上。如果知見是自己邊修邊摸索出來的,二者的難易程度在一比十以下。修行時主要依靠自己的定慧來修,摸索的時候就是實際用功的時候,摸索出路數了,功夫也純熟了,見道就快了。

九、五隂不死法身不活

禪宗祖師說:打得五隂死,許汝法身活。這是何意?不死,就不能活,是什麽意思?每個人的法身都時時刻刻在運行著,維持著五隂身的活動,執持著十八界。但是衆生不識法身,有也等於無,這樣法身就像是死的一樣。衆生爲什麽不識法身?就是因爲心被五隂身的烏雲遮住了,只見眼前的五隂身,不見五隂身後的法身。要想見法身,讓法身活起來,就要用般若智慧撥開五隂烏雲,那麽背後的法身就會活活潑潑地顯露出來了。這也是修行的次第。

十、在禪定中可以用疑情替換咒語來參究

問:平時默念楞嚴咒已經養成深處提著的習慣後,如果内心深處對法起了疑情,是不是就可以用疑情替換咒語,這樣就能行走坐臥都在參究了?

答:默念楞嚴經功夫很深的時候,就有了禪定,意根能隨著意識一心專一地念咒。修到禪定很深的時候,意根專一於法,智慧生起,容易起疑情,那就把心裡的念楞嚴咒的念換成參禪的話頭,或者換成疑情,在定中專注的參究,不能有一絲毫分心,這樣才能有效的解決疑情,出生智慧。沒有什麽比出生智慧更重要的事情了,念咒也是爲了這個最終目標,念咒僅僅是入道的最初方法而已,不能把念咒當作修行的目標,應該當作工具使用才對。

十一、好雨滴滴不落別處

窗外大雨瓢潑,這雨是心内雨還是心外雨?雨滴落在了哪裡?大雨滴滴敲打著心靈,是敲打在如來藏這個心靈上了,還是敲打在七識哪個心靈上了?能不能把心靈之窗給敲打壞了?當然,色聲香味觸法根本碰不著如來藏,如來藏不受塵境,受塵境的是七識心,是七識心能感知到雨水的敲打,下大暴雨的時候,心有可能被嚇到。

這雨是怎麽來的,能依人的意志爲轉移嗎?若說能,爲什麽那麽多人受水災?若說不能,爲什麽有人滴雨不沾身,且能呼風喚雨,止息隂雨爲風和日麗?誰能見雨相即離雨相,不著雨相?誰能見雨相即心相,念念不住相?既然雨在心内,你心裡爲什麽要下那麽大的雨?如果雨在心外,就與心無關,心如何能感知到雨?

雖然七識了別的是虛假的幻影,可是這個幻影也顯得太真實了,色聲香味觸全部是立體的,活靈活現,怎麽能不讓人覺得真實呢?但要解脫身心,該怎麽辦?

十二、對於開悟的種種錯解

很多人都把修定的境界當作開悟,還有的人認爲開悟必須是把所有的識心都滅掉,連意根也滅掉不起作用,這樣才是真正的開悟境界。我們想想這有什麽過失?這樣的開悟,是誰開悟?悟了什麽?在這個境界裡沒有人,沒有五隂七識,只剩下如來藏,顯然是阿羅漢的無餘涅槃境界,與開悟沒有關係。況且一個凡夫不可能通過修定証得俱解脫大阿羅漢,直接就能把意根滅掉,馬上就入到無餘涅槃裡。凡夫即使滅掉五識也是極其困難的,意識更難滅掉了,更何況要滅掉意根。

有人總是執著根塵脫落是開悟境界,可是根塵脫落時,沒有根,也沒有塵,根塵不到一起,那當然也就沒有六識心了,如果這就是開悟,那麽悟個什麽呢?把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當作開悟,到底是悟個什麽呢?這種境界與如來藏有什麽關係都不知道,那就沒法証明這是開悟境界了。一些人錯解誤會佛法,究其原因,根本問題還是虛妄法和真實法沒有分清楚,沒有搞明白,福德智慧還不足,還有煩惱業障嚴重的遮止,障礙福德和智慧的增長,所以真妄法還不能真正的領會貫通。

真心和妄心各有其不同的體性,比如說,覺有真心的覺和妄心的覺;平等有真心的平等和妄心的平等;清淨有真心的清淨和妄心的清淨;離相有真心的離相和妄心的離相;有爲有真心的有爲和妄心的有爲;無爲有真心的無爲和妄心的無爲,等等很多。總而言之,大家學法,都是很難分清真和妄,常常混淆不清,往往誤會很多,這是因爲菩薩六度條件還不具足,具足以後就有智慧分辨出真妄二者的體性,就不會錯解悟道境界了。

十三、如何証得真正的聞性

從十八界當中一門深入的修行,是觀十八界中的一界,從這一界中悟入法界實相,証得三昧,從而開啓大智慧。譬如從耳根門起修,禪定具足時,就要在聞性上觀行,反觀耳根聞性的生滅起處有什麽,從而証得不生滅的真正的聞性。在參究、反觀當中,心念不要落入音聲裡,不要去思惟音聲裡的内含是什麽,不要落入虛妄法中,否則就不能証得聞性的根本和實質了,要在聲音之外參究,參究聲音的來源和起處,追根究底,才能找到聞性的本源。

十四、靈感是如何出現的

研究發現,面對突發的生命威脇,恐懼的感覺瞬間控制大腦,於是許多哺乳動物(包括人類)會定在原地不動——這就是定格。定格時,體内能量集中,開始全面接收在場的一切信息(瞳孔放大、眼睛睜大等等)。因此,在事後描述時,當事人會對恐懼感襲來這一瞬間的記憶異常清晰且富有細節。而緊隨這一瞬間之後的記憶可能會模糊不清,甚至完全不記得。那麽就有如下的問題:(一)身體的這些現象是誰掌控的?(二)定格與定住、禪定是否相同?(三)爲什麽定格時發生的事情記憶非常清晰?而過後就記憶模糊記不清了?

答:(一)意根隨著如來藏能隨時了別到色身遇到的所有情況,隨時能對色身加以調控,意根心一動,就會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向全身神經系統發送信號,渾身隨之就會出現神經反應,意根的思想情緒就表現出來了。

(二)定格時就是短暫瞬間的禪定,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叫作定住。身體不動,意識思想不動,而意根卻能非常專注的思量,尋找對策,尋找機會以脫離危險,往往能急中生智。這正是定的特征和結果,定能生慧,定中意根非常靈敏思路敏捷,往往能轉危爲安。

(三)定格時意根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心念不分散,六識不亂動,不影響意根的思量,這時候對塵境觀察更細微,觀察力更好,因此記憶力更好更牢固,所以定格時的場景記憶深刻。而過了定格階段禪定消失,心就散亂了,所以記憶力就差,過後的情況就記不清楚。

過去禪師們悟道,也有不少在自己疑情正濃時,遇到一個突發事件應激出現靈感,從而悟道。學人在參禪中疑情很濃時,如果師父突然大喝一聲或者突然其它方法,都有可能觸發學人靈感,從而開悟。過去在禪堂裡打坐的間隙,行者們下坐繞禪堂行走或者小跑,師父突然喊停,突然停下來時也有可能開悟。淬不及防時容易有靈感出現,這樣的開悟是真實用功的結果,都是意根直接悟,直接體驗,叫作親証,不止是意識悟。這時候不容你思考,要悟就悟,不要思考動念頭,不要琢磨,直接就悟,就是意根悟。

十五、循第二月覔第一月就是參禪

如果有人跟我示悟,我就給他一棒子,這一棒子就是第二月,是空谷的回音,伶俐人就可以依此去找這第二月的根源——本真第一月。這有多痛快,暢快淋漓,何必像瞎貓碰死耗子似的,成天在那裡靜坐,坐到沒有什麽妄想了,清靜了那麽一下,然後就與第八識的清淨體性對照,覺得這樣的清靜境界,沒有什麽念想,也沒有什麽妄想,與第八識挺相像的,就說:這不就是我的本心第八識嗎?這不就是我的法身如來佛嗎?

是誰教你這樣認如來佛的?若如此,在你有妄想、有念想的時候,你的如來佛是不是死的,還沒有出生?在你以後定力消失,念頭生出來,妄想出現的時候,你的如來佛是不是就消失滅亡了?若如是,你的如來佛爲什麽是有生有滅的?怎麽是有增有減的?怎麽是能變化的?怎麽是一會兒有一會兒無,需要不斷看著的?事實是,你這沒有念頭和妄想的清靜境界僅僅是第二月,是從第一月那裡轉過來的,你不要停留在這第二月上,要趕緊追著它的路徑去找第一月,那個第一月本來就是清淨的,任何時候都是清淨無念想的,不用你打坐就本然存在著的,那才是你的真心,是法身如來佛。

還有人錯認啪的一下,前念已斷後念還沒生的中間空档,覺得這個空擋歷歷孤明、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就是自己那個無念無想本自清淨不生不滅的本心如來佛主。可若如是,在你啪的一下截斷妄念之前,佛主在哪裡?還沒有出生嗎?一會妄念出現了,你的佛主又去哪裡了?滅了嗎?沒有妄念時清清楚楚的是什麽?明明白白的是什麽?清楚明白個什麽?

事實是,你這個前念已斷後念還沒有生的中間空档,也只是第二月,是第一月幻化出來的,你要循著歷歷孤明的境界去尋找背後的本尊第一月,這就是參禪。本心自性如來從來不清楚不明白你現在的清靜無妄念境界,也從來不清楚不明白任何一種世間五隂境界,祂什麽都不知道,無見無聞不覺不知,既不孤也不歷,既不在中間,也不在兩頭。倒是生滅增減的虛妄法意識,一會兒有妄念,一會兒無妄念,一會兒清楚明白,一會兒糊塗不明白,一會兒孤歷一會兒宣閙。真認得自心佛的時候,不管你干什麽,即使殺人放火,自心法身佛也仍然存在,仍然起妙用,祂沒有滅過,時刻刹那都有相應的功能作用,不是空空的呆呆的什麽也不干的傻佛。

祂不是只在你眼前晃動,同時也在你背後默默承事你;祂不只是在你心清淨沒有妄想和煩惱時出現,也在你混不吝的時候出現,也在你大閙天宮、傾邱倒嶽的時候出現;祂不僅在你上天堂時出現,也在你下地獄時出現。你若真發現了祂,就會處處都能發現祂;如果你在別處不能發現祂,那麽你在此處發現的就不是祂。真認識了一個人,這個人到哪裡你都能認識;認錯了一個人,在其它任何地方,你都不能認識真人。

十六、什麽時候才能參末後句?

末後句,是截斷生死衆流之句。什麽是生死流?生死流如何截斷?要會末後句首先要思考這個問題。初禪定以後,証得二果以後,過了如幻觀和陽炎觀以後,才開始參究末後句,參通了末後句,証得有餘依涅槃,就能過生死牢關,成爲三果人,才有能力出三界生死流。

有關末後句的公案和句子,都相當於暗語一樣,提示著解決生死問題的關鍵所在,這需要自己參究,不能讓人明說,即使明說,自己也得不到絲毫益處,還會障了自悟門。沒有初禪定,前面關口沒有過,煩惱沒有斷,就參究不出來。沒有前邊的基礎,無法理解末後句,小乘必須是二果人,大乘過了如幻觀和陽炎觀才可以理解一些,之後再行參究,才會有一點門路。

如果不修禪定,就不可能証得什麽法,沒有初禪定,陽炎觀就很難証得,後邊的各種觀行就更不要想了。要明了對於很多法,自己的解到了什麽程度,離証得的距離究竟有多大。有些法如果提前解了,很難再証得。在禪定等等因緣條件不足時,最好都迴避一下,不要去解,否則就無法証了。都是解,生死如何了斷?解與解悟還有很大差別,這些都需要自己了解,並且要有智慧判斷和作抉擇。佛法絕對含糊不得,差之毫厘,就會謬以千裡,結果是差別很大的。

十七、淬啄同時

每個修行人還沒有成道之時,都如一枚沒有打破的雞蛋。這枚雞蛋想什麽時候打破,如何打破,確實是一個大學問,有大文章。打破時辰選的不對,打破以後就是剮蛋壞蛋,甚至不能食用,更別說能孵化出一個小雞雛了,完全指望外力來打破雞蛋,往往打破的都是剮蛋,什麽用也沒有了。

所以修行主要還是靠自己,外力給點溫度就行了,内裡自己變化自己,自己改變自己。不想做剮蛋廢材的,就不要太指望他人的提攜。有的人沒學多長時間,雞蛋還是很生硬的時候,就要求師父趕快引導自己開悟。這樣悟能悟出什麽?悟什麽都沒用,廢材一個。生雞蛋剛捂熱乎一點,就著急破殼,最多炒菜吃了,不成氣候。

蛋殼裡的生命漸趨成熟的時候,有種種的特征,到最後雞雛肯定會自己啄蛋殼,實在啄不開的時候,在雞嘴即將破碎撕裂之處,外力加持一下輕松打破,生命才能成功的誕生,這樣的雞雛強壯有力,生命力頑強。小雞雛的誕生,極大部分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一小部分在於外部溫度環境,母雞的呵護。

修行也是如此,極大部分都靠自己精進努力,少部分在於師父的教導和幫助。過去祖師們接引弟子,都是啐琢同時,時辰掌握的好。爲什麽?因爲祖師是真祖師真禪師,真有道,不僅有道力,還有道眼,明察鞦毫,會觀機逗教。那時候的學人是幸運的,非常幸運。如果學人三十七道品沒有修好,六度還不具足,因緣也不到,禪師絕不下手接引,弟子的法身慧命最最要緊,都不逞能,責任心非常強。如果有人胡亂接引,有湊數之嫌,自己就應該知道,那人沒有道,躲開最安全。護好雞蛋,不要輕易去打破,不管誰要主動打破,一律拒絕。

十八、臨濟禪宗四料簡

臨濟禪師的四料簡是: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人境俱奪、人境俱不奪。奪,指剝奪、剝離、遣除、消除、消滅;人,指主觀的我,爲能攀緣的識;境,指所攀緣的塵境。這三個字的意思涵蓋了在參禪過程中所要做的功夫,降伏根塵境界,剝離和消除能和所,逐漸斷除身心五隂我見。有我見就是遮障,就是障礙,慧眼不開,只見人境,不見真心。

凡夫衆生雖然都有我見,但在修學的過程中,我見的側重點不同,有些人偏重於主觀的能,執著於識,有些人則偏重於客觀的所,執著於境,有些人則二者俱執。由於有我見我執,心不空,參禪無果,這時候就需要具眼的禪師接機示教,當面逼空,奪去學人所執的能所,去除眼障,使其法眼淨,這是前三料簡。

得了法眼淨的禪者,人境俱空,落到了空處,爲了向上一路悟實相,禪師再接機示教,讓學人從空處轉身,在人和境上悟那個有,這樣柳暗花明又一村,境界轉折了,大事就得到初步的解決。但在月明簾下轉身難,從空到有很不易,這是小乘到大乘的跨度,需發大菩提心,廣行菩薩道。第四料簡完成大乘見道,開啓了向上之路。所以不斷我見,不能開悟。

十九、釋究能法師的參禪竅訣

釋究能法師:禪宗的參禪法門都是要我們用根不用識,禪宗不管你妄想不妄想,它不管你那麽多閑事,它只要你修到意根這裡,能用意根參話頭,有能力悟道。禪宗參禪是參話頭,這是中上根人才有能力參的,下根人參不起來。爲什麽呢?你看這個參話頭,比如說參念佛是誰,參我們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麽,很多人參話頭——念佛是誰,到處找這個誰,這個不是參話頭,這是在念話尾。參話頭是什麽呢?參話頭就是要參話的前頭,話的前頭是什麽?你想不想說話?你就想南無阿彌陀佛,就當說話了,話頭呢,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之前那個狀態。

所以參話頭的功夫是這樣的:想念阿彌陀佛,但是你偏偏不讓它念出來,要念出來就是話尾了,所以你要參這句話的前頭。你想念阿彌陀佛,但是偏偏不讓它念出來,這個時候是什麽樣子?想念,你心裡的阿彌陀佛不要冒出來,冒出來就是話尾巴,這就是參話頭。參話頭做功夫要做得非常的緜密,它這緜密到什麽程度呢?參話頭參得功夫純熟的時候,就像吞熱湯丸一樣,很熱的湯圓含在嘴巴裡面,吞下去又會燙死掉,吐又捨不得,就卡在喉嚨上。有一個比喻叫做如貓捕鼠,貓看到老鼠,就緊追,追得老鼠一下跑到洞裡去了,貓就四爪抓地,尾巴翹起來,全神貫注盯著洞口,看住老鼠,等它一出來就抓住。參話頭也是這樣,要看住自己的心裡面。話頭不讓它冒出來,但是一定要想著它。

參話頭的人就是要這樣用功,心裡藏著話頭,卻又不念出來,能做到這個程度,肯定是中等根基或者是上等根基的人。如果你做不到,就老老實實的先去念佛,念佛功夫慢慢深了之後,心安靜下來,沒有妄念,這時候念佛就達到了意根這裡,這就類似於參話頭的功夫,所以參話頭實際上就是在意根上做工夫。話頭還沒有出來的時候,心裡卻是清清楚楚有這個話頭、這就到意根層面了。

評:釋究能法師把參禪的用功情境描述得比較準確,並且明確地指出來,在參禪的時候正是意根在那裡專心一意地參究,那個功夫是以意根爲主的參禪功夫。當你修到能用意根思量參究話頭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參話頭確實是很有韻味和意味的,也確實是很令人著迷和不捨的。所以參禪的人能做到不眠不休,日夜精進用功,功夫做到連續不斷,持續升溫。參禪又如貓伺鼠,眼看那老鼠在洞口亂竄,抓住的幾率非常大,成功在即,所以貓就警惕著,小心翼翼地守著,不離不棄,等待時機一舉拿下。

爲什麽說在一句話或者是阿彌陀佛四個字將出未出之際,就是話頭,就是意根的參究狀態?因爲意根的念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的相,在話頭將出未出的時候,還沒有形成語言文字和聲音,這時候就是意根的念和思。再下一步出現了語言文字和聲音,落到意識心裡面,就不是參話頭狀態了,而是念話尾巴,是意識的情思意解狀態。所以在一切法運行當中,永遠是意根的思念在前,意識的思念在後,意識的思念也可以再轉換到意根的思念,只不過意根的思念極其難以觀察和把握。

在清醒時的各種狀態裡都有意識和意根的知和念,只不過是在各種狀態裡,意根和意識哪個的知和念的作用更強更突出而已。兩個識的功能作用很難分辨清楚,意根比如是甲,意識比如是乙,我們的知就是乙的知,我們要分辨意根,就是乙去分辨甲。乙怎麽能知甲的知與不知?怎麽能知道甲有什麽心念,有什麽覺受什麽思想?某甲的心境,某乙怎麽能了解和理解?某乙對某甲的判斷,如何才能如實正確無誤?當某乙不知某甲的心理狀態時,說明某乙還不具備判斷某甲的智慧。意識什麽時候才能有智慧?什麽時候才能如實地現量觀察意根的運作?要修到証悟以後有道種智的時候才可以。

現在我們先不要管意識能不能如實觀察意根的心理狀態,應該先把參禪的知見確立好,比照上面所描述的功夫和用功狀態,把正確的參禪功夫修持出來,這是目前最急需要做的。只要把這個參禪功夫修持出來,今生即使不悟,後世也會知道如何用功,也會再次把參禪的功夫修持出來,不走邪路,証悟就是早晚的事了。

二十、如何覔菩提?

菩提只向心覔,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釋:菩提爲什麽向心覔呢?因爲菩提就是心,是哪一種心呢?有什麽特征特點呢?菩提向哪個心覔呢?從哪個心上能覔到菩提呢?

心在身内,或者說在自心内,心不在虛空中,不在外相外塵境上,也不在他人身上,所以尋覔這個心不需要你向外去求索,說玄說妙的都不用,只要回頭向心内找就行了。但是這個心時時處處與一切法打交道,包括他人,包括外境,也包括虛空宇宙器世間。當你在與這些外境打交道的時候,回光内歛,反觀自心,就能照見這個菩提心。因爲菩提是有用的,時刻都起用著,沒有閑時,那就要在種種用中覔祂,同時不要被外境矇蔽了雙眼,只見外境,把外境當真,這樣的話就不能照見菩提心了。

這就叫作參禪,只有這樣修行,才能証得自心,証得光現大千界的菩提心,証得能圓滿成就一切法的菩提心,証得本來就是佛陀的自心如來。証得如來,依之改變七識染污心,使之如菩提心般潔淨,如菩提心般的無我無私,如菩提心般的清淨無爲,如菩提心般的利樂一切有情,這樣的修行,能圓滿佛道,成爲内外通透、光明揮發、澈照無邊際三千大千界的如來,與自心如來合,就會變現出無數大千世界如極樂世界般煇煌美妙,極樂世界時時處處都在眼前,度盡一切苦衆生,歸於寂滅道場,常樂我淨。

二十一、凝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涅槃法顯。

評議:如果是在修道過程中,証得了真心,最初爲了靜心,可以凝守真心,以真心爲歸。隨著修道功深,就會知道守著真心,也是虛妄法,也是多餘,有守的心行就是妄心的心行,就是生了妄念。爲什麽要守真心?還是因爲把真心當作我和我所有的,所以才去守,那麽我所的心就沒有滅,心還不夠空。這時候心是比從前清淨了,好像真心一樣,沒有其他念頭了,但這是禪定境界,也可以說類似於真心的沒有念頭的境界,說是涅槃的真心顯現出來了,也說得通,但比較勉強。因爲涅槃的真心不管什麽時候都是顯現著的,証悟真心的人都知道。

如果說凝然守心是可以的,這個守心就是指不讓妄心虛妄造作,更不要造作貪嗔癡業,回歸清淨,或者是回歸真心自性。守真心這個說法有待商榷,因爲真心不用守,証悟的人守真心多此一舉,還增加煩惱執著,不能過牢關,沒証悟的人想守卻找不到祂,如何能守?但是一個守字,就表明了有念頭有主觀,不管守真心還是守妄心,只要守,就是妄念。這時候只是意識妄念不生,意根絕對有念,沒有念時,心空了,什麽也不守,也守不了,也沒有守的心行了。有念有心時,涅槃的真心和妄心都存在,哪個是顯現出來的涅槃心?既然有個守的心行,心行就不滅,所守護的就是我所,不管守護什麽,都是守護我所,我所心根本沒有滅。

禪宗與唯識的境界無法比,在修禪宗階段,心還不夠空,即使過了禪宗第三關,心也沒有修到唯識階段的人心空。只要一個心行不空,禪宗第三關就過不去,也到不了第三關。心空才能証得有餘涅槃,有能力過禪宗第三關生死牢關。守個真心,就被真心係縛住了,還有生死業,不能涅槃。守就是生死業,守就多事,心不寂靜。四禪叫作捨念清淨,捨念才是清淨,捨念就沒有守,心空無守無住。有守也不會入無想定,更不會入滅盡定。爲什麽不能入滅盡定?因爲意根還有受和想,守就是想。無想定中也沒有意識的守,意識不能起用。守類似於制心一處的修定,制,就是放置,就是對治,就有動作,有運行。

我們現在談的是最終的修行結果,不是談修行過程,修行過程應該怎樣做就要怎樣做,可以採取各種方法措施,都是用功所需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到最後結果的時候,一定是心行寂滅的。比如說守戒到了不用守的程度,才是於戒自在,而不逾戒,變成了全然的意根的習慣習氣,心行天然就如此,不用思考和督導、槼範,自自然然的心行就符合戒律。

二十二、六根圓通

晨起靜坐,鼓聲風聲唸誦聲鳥鳴聲,聲聲入耳,心絕塵寰,無有漣漪。

心聲又起,世界家國有情弘法度衆,事事浮現,心離諸相,微波不興。

世間人事,蛙鳴蟬噪,蟻鬥蜂爭,博人一笑爾,除死無大事。死生事也不大,漚生漚滅,全部空幻爾。

出世間事,衆苦解脫,弘法利生,認真不得爾,都是夢中事。名聞利養,毁譽稱譏,誓願任責,不過空相爾。

一切音聲如空谷跫音,皆不取,一切色相如海市蜃樓,皆不著;一切事理如龜毛兔角,皆不執;世人威逼利誘,皆爲陷阱,世事繁華亂舞,皆爲芒刺;言笑語默舉手投足,諸有造作,皆爲苦業。六根對境,聲色犬馬,若執一毫,砒霜入口。

眼色見三者空,耳聲聞三者空,鼻香嗅三者空,舌味嘗三者空,身觸覺三者空,意法思三者空,能空空,所空空,心中空也空,空空也空,直至無纖毫可立,無微塵可得,不立也不立,不得也不得,不立不破,不得不失,方是到家的消息。家無四壁無寸草,也無卓錐之地,畢竟無毫塵,無毫塵也無,無也無。到此者,何止耳根圓通,眼根圓通,鼻根圓通,舌根圓通,身根圓通,意根也圓通,六根都圓通。通個什麽?參!

二十三、佛與衆生見不同

諸佛還見妄法否?見是見,卻不作妄法解,也不作妄法用。諸佛慈悲大人相,入泥入水爲衆生,心如蓮花純潔無妄。如來藏見妄相否?不見,如來藏不見組合相,不見和合相,不見一合相,不見變異相,只見原相種子相。如來佛祖在原相裡,供養衆生一切法,入泥入水,卻不沾絲毫,不受熏染!

衆生爲何只見山河大地妄法?心盲眼瞎,無明遮障。爲啥心盲眼瞎無明遮障?無始劫來即如此,沒有爲啥,無明無因。無始劫以來,瞎卻幾隻眼?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總共七隻眼,全部都瞎。末那一瞎,六隻眼都隨著瞎,沒有明眼。衆生如何才能見真不入妄?發大菩提心,願破一切無明,救度一切衆生出無明,修行戒定慧和三十七道品,廣行菩薩六度,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觀行無我,証悟自性。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