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證道(第二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3日

第七章  如何參禪 

一、禪宗不立文字是什麼意思?

禪宗也叫作宗門,佛法之宗是真心如來藏,禪宗就是參禪證悟真心如來藏的法門。不立文字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在整個參禪過程是不用語言文字和聲音的,因為這時候是要在甚深的禪定中參禪,意根與意識同時參究,就處於無語言文字的狀態,有語言文字聲音,思惟淺,處於意識單獨意解的狀態,意根用不上力;二是,宗門如來藏本身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與語言文字不相應,用語言文字傳達出來的都不是祂。

所以在參禪的時候,傳法者和受法者的語言文字和聲音就沒有用了,所有的書籍理論沒有用了,參禪者心裡也不用念念有詞、絮絮叨叨、哼哼哈哈的了,剝離了可對比的外緣參照物。這樣就沒辦法海闊天空、情思意解,比量非量地盡情發揮,意識沒有發揮餘地了,老老實實的全憑意根現量的思和究。雖然辛苦,徹夜難眠,但成果豐厚,意根的潛能和智慧能得到充分發揮,一旦證悟挖出自家寶藏,從此就會過上自由富裕的日子,再也不用流離失所地乞討度苦日子了。

這時候外面的文字和心裡的聲音,都不管用了,使不上力了,唯有依靠自身的智慧,這樣才能開發出自己本身的大智慧,什麼推理,什麼分析,什麼整理,什麼歸納,什麼拆分,什麼整合,什麼臆測,什麼想象,什麼比對,什麼教量,什麼理論,什麼知識,什麼學問,全都用不上了,意識歇下來,不用忙碌了。這時候負責任的禪師會告訴你,把佛經拿開,禁止讀經看書,違犯者戒尺伺候。一旦參到關鍵時刻,挨打是絕對的好事,雖然語言文字都用不上了,但還可以挨打,被打的時候照樣沒有語言文字和思惟,但卻能觸動意根的靈感。

在師父給棒子的時候,如果意識很活躍,就會立刻思惟分析說這個可能就是,但結果是:錯!意識又分析推理說:真妄和合,這個沒錯,但結果還是:錯!你又進一步用排除法推斷臆測說:這個不是眼識,不是耳識、鼻識和身識,也不是意識和意根,一定是第八識,但最後結果仍然是:錯!你敢動意識,無論怎樣都是一個字:錯!三個錯之後,你再不覺悟,禪師就會給你推出禪堂,甚至會給你推出禪院禪寺,不要你了,因為你還不是道器,沒資格參禪。當然具格的禪師是不會亂打棒子的,一定會看準了參禪者的心理狀態,在最恰當的時機給棒子,這叫作當機一棒,拋掉一切塵境和情懷,現量識得非塵境非情懷的那個就是。

過去祖師大德總說,偷心不死不能悟道,賊心不死不能悟道。偷心和賊心都指什麼心?都是指意識心。偷什麼不能悟道?偷答案不能悟道。參禪的時候如何才能去除偷心?修出未到地定,在定中用意根深究,摒棄意識的解。參禪時候的偷心,也可以說是投機取巧的心,走捷徑的心,是直接把別處的知識理論拿過來當實證當親證的心。因為不是意根自己親證的,意識投機取巧拿過來的名為偷。過去常常用一句話來形容有真實證量的祖師們講法,說是這些法都是從自己心窩子裡陶出來的,意思是說祖師們所講的法,都是自己實證出來的,是自己的智慧結晶,不是意識從別處搬弄過來的現成理論知識,或者是把學來的理論進行整理歸納加工一下,改頭換面變成是自己的,這樣都不算作悟道,也會耽誤悟道。

什麼叫作自心現量?從自己胸襟裡掏出來的才叫作自心現量,胸襟心窩子都是指深深的意根主人那裡。與此相反的,是意識不費力的解出來的,不用修戒定慧和三十七道品解出來的,是與學來的理論知識和別人的見解作比對參考推測出來的,這差不多就是白白拿過來的。意識這樣的做法差不多就是偷了,偷心不死,意根不能思量參究,就不能證道。意識學了大量的法,實質上都屬於偷,因為不是胸襟裡的,不是自家的,都是別處的法,是耳入口出的法和現學現賣的法,都不是自家寶藏。

二、教外別傳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世尊在靈山會上,手拿天人奉獻的一枝花面對大眾弟子微微笑,一眾人天懵懂,只有大迦葉以笑回應世尊,世尊以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見大迦葉頓悟禪宗之心,遂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與摩訶迦葉。這就印證了大迦葉的頓悟,於是大迦葉成為了娑婆世界第一代禪宗祖師。

涅槃妙心,是指每個眾生自己的真心自性,常在涅槃,微妙現法,是最真實的法相,可是這個法相卻沒有任何世間相,無色聲香味觸法相,眾生的七識由於無明遮障就是不識這個涅槃妙心。在這個公案中,不但世尊的涅槃妙心時時彰顯,大迦葉的涅槃妙心也時時彰顯,乃至於無數人天大眾的涅槃妙心也時時彰顯。怎奈眾生就是不識啊!心被無明障住了,靈性智慧開啓不出來,慧眼不現前,奈何?

只有那大迦葉不愧為佛陀的第一大弟子,默契佛的心意,見佛陀手拿花朵示眾之時,慧眼覰破佛陀的妙精明心,於是微笑起來,自己覰破玄機的微妙智慧也被佛陀看透,師徒之間就有了心的交流,心心相印,不用文字語言。禪宗妙法就在眾目澄澄之下傳授完畢,後邊還有一段文字補充,就是世尊說的那段:我有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傳予摩訶迦葉……。

禪宗之法為什麼可以教外別傳呢?因為傳的妙心妙法可以意會,不拘於語言文字。如果只能局限於文字語言,那就不妙了,妙心妙就妙在能在一切法中行,不挑剔任何法,妙心妙法非關語言文字,什麼法上都行,處處都是祂。何處不是祂?清淨的污穢的有聲的無聲的,有文字的無文字的,活靈活現在一切法上。

世尊四十九年用語言文字講出了三藏十二部經典,處處都彰顯涅槃妙心,這是教門理門。但還是有點繞,這回世尊給大眾示現個最直接的,最乾脆的,最爽快的,直指人心的,一句話都不用說,就那麼搖曳一枝花於大眾面前。哎!大眾干著急呀!心想這是幹什麼?世尊葫蘆裡有什麼藥?想不明白。大迦葉不用想,一下子就頓悟了,這是意根頓悟。意識是漸悟,因為意識得想啊!凡是用想的,都不真,祖師看見了就得一棒子都打死,情思意解漢,有什麼出息?

教外別傳的法,就是痛快,就是麻溜,不容你想,等你想的時候,大雁早已經飛走了,黃瓜菜早都涼了。誰在這時候還敢搔首弄姿、抓耳撓腮的,直接一棒子,這是什麼所在容你左思思右想想,思前想後的?不是道器,打死不冤枉。

正法眼藏是什麼意思?只有這只眼最正,其餘眼都不正,生生滅滅的,無明煩惱的,自身不能獨立的,非要有所倚靠的,肯定不正。藏,是含藏的意思,涅槃妙心含藏一切法的種子,能生成一切法,萬法蘊含在其中。這就非常妙了,無中生有,幻化世間,讓大眾得以依靠,進而執取萬法。

三、在尋和伺的定中正好參禪

問:在淺定下,讓意識和意根處於一種很敏銳的伺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感覺自己能隱隱的看見自己的身體,能敏銳的覺知到周圍幾十米發生的細微事情。識心處於伺的狀態就是:意識和意根都很專注,被動的感知周圍發生的事情,但識心不對發生的事情刻意著意和了別,只是知道這個事情在發生,類似於冷眼旁觀不動心念的那種狀態。這種狀態如法嗎?

答:伺的狀態當然屬於禪定,而且定的程度比較深和專一,心沒有尋的時候粗糙和分散;尋的狀態也是禪定,定得比較淺,因為心分散,動的多一些,定就淺。在伺的狀態下,心不動卻有知,時間長了對於所知就會有智慧性的認知,就能看破所知的法,知法為空,心就能空,從而到達捨的狀態。

尋和伺都是有目標的,而且目標專一,才能出現禪定。有的禪定裡沒有慧,有的禪定裡有慧,禪定裡有所緣,才能有慧,空而沒有所緣就沒有觀察慧,而是純粹的空定。尋和伺都是清明定,都屬於正定,但是在尋的階段定淺動多,不夠靜,伺的狀態是參禪的後期狀態,最容易出生智慧,這時候是以意根為主的思量階段,意識不動,或動得少而輕微。

問:如果在很安靜的環境保持這種伺的狀態,會慢慢感覺周圍的時空像凝固了一樣,身體也像若有若無似的,識心倣佛遊離於身體之外,在靜靜的感知一切。等從這個狀態出來後,發現自己的思維力和感知力比平時要強不少,這可能是識心保持專注後帶來的效應吧?當處於這種伺的狀態,時間逐步加長時,發現意識意根專注力越來越大,覺知力也越來越敏銳,還發現呼吸和心跳越來越緩慢,越來越細長,真擔心哪會兒沒了呼吸和心跳,人就死了。

答:在伺的狀態,意識只保持一個知,沒有多餘的心念,意根不受干擾,就會深細專一的思量,慧就容易生起。意根的慧一生起,就能看破所緣境,看空所緣境,就容易證道。如果沒有到達伺的狀態,意識的思惟活躍,意根的思就會受阻礙,沒有真智慧生起。意識所思惟推理分析判斷出來的結果,不會落入意根那裡,意根不接受,那這個人的意識無論有什麼看法,最終仍然是看法歸看法,心行歸心行,互不交涉,修行仍然不上道。

很多人都說自己證果了明心了之類的等等,而身心世界卻沒有一絲毫改變,相反煩惱還會越來越重,慢心反而熾盛起來,那就是意識所分析思惟出一個理,而意根不認,所思所想所做依然故我,還是舊時人舊時的行履,名是聖人名,心是凡夫心,然後又紛紛退轉退道,很可憐。

四、如何離心意識參禪

沒有禪定或者是缺少禪定的觀行和參禪,根本離不開意識,更離不開意識的分析推理和想象猜測。這是過去禪宗祖師們最忌諱和反對的參禪方式,是祖師們經常反感和嫌棄的情思意解。所以要想離心意識參禪,讓參禪的結果更究竟更現量,就要努力修出禪定,讓未到地定具足,然後再參究觀行佛法。這樣意根用力多,就會保證實證,而不是意識的解。

在觀行和參禪當中,意識用的越多,作用越大,其效果越打折釦越不如意,越不頂用。意根用的越多,作用越大,爆發力越大,後勁越大,跑的越遠,悟的越深,三昧力越大,智慧越利,煩惱越輕,心越解脫。

五、如何在二禪以上的禪定中思量參究

諸佛都在四禪定裡成道,一般人在二禪裡就不能參禪了,因為這時意識太微弱了,沒辦法協助意根思惟考量,只能憑意根自己單獨的思量作用。那麼諸佛在四禪定裡悟道,而且是極深極深的大悟、徹悟、究竟悟,徹法底源的悟,沒有意識的協助,意根該是什麼樣的智慧?二禪以上不能參究法義,這是對一般人而說,實際上在二禪以及更高的禪定裡是可以思考參究,可以入道的。

那麼如何在二禪以上定中思量參究?那就要在入定前,意根要具有極深的疑情,心心念念都是疑情,沒有其他思想念頭,其他法都屏蔽掉,這樣就一心一意緣於一法,深深的疑,深深的參究,一心想弄清楚法義。這樣的話,上座時剛剛把腿盤好,意識就會滅除明顯的心念,心清淨下來了,不干擾意根的思量,五識由於無所事事就會滅去,二禪定出現,於是意根一心參究。因緣現起時,意根有了雜念,促使意識生出念頭,於是五識出現,就出二禪定了。

意根在二禪至四禪定中思量參究,不僅五遍行心所法具足,五別境心所法也要具足,其勝解力和慧力不是一般的強,而是非常強大,才能悟道,才能把法義參究通達,生出三昧力,處於三昧之中。定慧、勝解力、念力差一點,都無法悟道。意根五別境心所法強大的人,都不是普通人,非聖人莫能為,普通凡夫和賢人應該精進修持,努力增強意根的五別境心所法,以使道力更強大,修道迅速。

六、在未到地定和初禪定裡才能參話頭

問:如果見道需要在未到地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麼禪宗的參話頭開悟見道,是否符合佛理?

答:參話頭沒有未到地定和初禪定,就參不了,只能在心裡念念話頭,其實是念話尾,話頭是找不到的,那何談開悟見道呢?在未到地定和初禪定裡才能參禪,才能悟道,二禪以上五識就滅了,意識微弱,不能參禪,除非意根被話頭熏得很深很深,也許能單獨參。過去禪宗祖師悟道都是在初禪之前的定裡,他們既打坐修靜定,也在日常活動中參禪,二種定相得益彰,悟道才快,只有其中一種,悟道就難一些。

 七、事修和理修的關係

一切法分為事和理兩部分,事就是相,理就是如來藏理體。在談論事的時候,就要從相上來破除相的真實有性,這時候就不能從理——如來藏的角度來說了。那會讓有些人認為相是真實的,就會生起執著,從而心有束縛,不能解脫。

小乘法都是從相上來破有,大乘法是從理和事兩方面來修行,從理上來破相,認理就好辦,但是也不廢相,不會執理而廢事,要求理事圓融在一起,不可偏向任何一方,否則佛法就不成就。修到究竟理事圓融的程度,那就是佛,理事圓融還不究竟的那是地上菩薩和等妙二覺。明心以後的菩薩也許能圓融一點點,如果觀察力不具備,那就一點也不能圓融。

如果沒有證果也沒有明心的人,告訴他五陰十八界法,世間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的,他就會認為五陰十八界是真實的,執著這些法就沒有錯,沒有什麼不好,因此就不會想辦法去滅除自己的貪愛和執著,這樣的話,眾生的生死問題就不能解決了。一切法皆真如,這是地上菩薩以及佛的現量觀行結果,凡夫只能一步一步從基礎五陰十八界的生滅相上來修行,不能直接就把五陰十八界當作不生不滅的真如來對待,沒有人能現量觀察到這個理。

四禪八定是事修,是修相,相必定有生滅,沒有不生滅的相,除了第八識的空相,空相無相,所以不生滅。四禪八定裡的六識從相上看就是生滅變異的,第七識從相上看也是生滅變異的。談論生滅變異的法,修相的時候,就要有生滅變異的相。如果這時候要說七個識和四禪八定,都是不生滅的,那就顯得不倫不類了。既然都不生不滅固定不變了,那我們就沒有什麼好修行的了,已經完美了。事實卻不是這樣,所以修學要有次第,要理事圓融。

八、不斷我見能直接參禪嗎?

問:必須先斷我見再參禪證悟真心嗎?有的人對斷我見好像沒有什麼認識,想直接參禪,如果參究成功證悟真心,是不是會自然看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了?因為知道一個真,其他的自然都是假的了。

答:如果對斷我見都沒有什麼認識,仍然認個假我為真,這樣的話,如何能取證那個真實的真,從而明心證悟呢?有極個別人由於前世的基礎相當好,對空和無我有一定的認知和體悟,可以直接參禪,在參禪過程中會先斷我見,然後才能明心。而絕大多數人基礎薄弱,內心著有著我太重,參禪時的遮障也太重,無法真正明心開悟。極大多數人恐怕都得先斷我見,然後才能參禪,不斷我見就直接去參禪,其最好的結果就是解悟,看著果挺好挺香,實用價值不大,而不好的結果是白用功,浪費時間。

解悟的時候,是有兩個我平行並列存在著,不相沖突,這樣更增加了我見和煩惱。解悟的解,相當於推理,不是實證,因此不會斷我見,又覺得真心是另一個我,這樣對修行的阻礙是很大的。所以我見比較重的人,還是先著眼於斷我見,把我見斷了,遮障沒有了,才容易證得真心。

大多數人都不是解悟,解悟也是不容易的。如果真解悟了,只要加修禪定,在禪定中用意根再重新參禪,或者是驗證自己的所解,因緣時節到時,也會變成證悟。前提條件是戒定慧都要修圓滿,包括三十七道品和菩薩六度。真解悟的時候,大方向已經明確了,修行會快一些。就怕沒有幾個人能真解悟,都是只解不悟。

建立理論知見,相比實際用功,要容易很多很多,如果知見是由別處而學來的,那麼二者的難易程度在一比十以上。如果知見是自己邊修邊摸索出來的,二者的難易程度在一比十以下。修行時主要依靠自己的定慧來修,摸索的時候就是實際用功的時候,摸索出路數了,功夫也純熟了,見道就快了。

九、五陰不死法身不活

禪宗祖師說:打得五陰死,許汝法身活。這是何意?不死,就不能活,是什麼意思?每個人的法身都時時刻刻在運行著,維持著五陰身的活動,執持著十八界。但是眾生不識法身,有也等於無,這樣法身就像是死的一樣。眾生為什麼不識法身?就是因為心被五陰身的烏雲遮住了,只見眼前的五陰身,不見五陰身後的法身。要想見法身,讓法身活起來,就要用般若智慧撥開五陰烏雲,那麼背後的法身就會活活潑潑地顯露出來了。這也是修行的次第。

十、在禪定中可以用疑情替換咒語來參究

問:平時默念楞嚴咒已經養成深處提著的習慣後,如果內心深處對法起了疑情,是不是就可以用疑情替換咒語,這樣就能行走坐臥都在參究了?

答:默念楞嚴經功夫很深的時候,就有了禪定,意根能隨著意識一心專一地念咒。修到禪定很深的時候,意根專一於法,智慧生起,容易起疑情,那就把心裡的念楞嚴咒的念換成參禪的話頭,或者換成疑情,在定中專注的參究,不能有一絲毫分心,這樣才能有效的解決疑情,出生智慧。沒有什麼比出生智慧更重要的事情了,念咒也是為了這個最終目標,念咒僅僅是入道的最初方法而已,不能把念咒當作修行的目標,應該當作工具使用才對。

十一、好雨滴滴不落別處

窗外大雨瓢潑,這雨是心內雨還是心外雨?雨滴落在了哪裡?大雨滴滴敲打著心靈,是敲打在如來藏這個心靈上了,還是敲打在七識哪個心靈上了?能不能把心靈之窗給敲打壞了?當然,色聲香味觸法根本碰不著如來藏,如來藏不受塵境,受塵境的是七識心,是七識心能感知到雨水的敲打,下大暴雨的時候,心有可能被嚇到。

這雨是怎麼來的,能依人的意志為轉移嗎?若說能,為什麼那麼多人受水災?若說不能,為什麼有人滴雨不沾身,且能呼風喚雨,止息陰雨為風和日麗?誰能見雨相即離雨相,不著雨相?誰能見雨相即心相,念念不住相?既然雨在心內,你心裡為什麼要下那麼大的雨?如果雨在心外,就與心無關,心如何能感知到雨?

雖然七識了別的是虛假的幻影,可是這個幻影也顯得太真實了,色聲香味觸全部是立體的,活靈活現,怎麼能不讓人覺得真實呢?但要解脫身心,該怎麼辦?

十二、對於開悟的種種錯解

很多人都把修定的境界當作開悟,還有的人認為開悟必須是把所有的識心都滅掉,連意根也滅掉不起作用,這樣才是真正的開悟境界。我們想想這有什麼過失?這樣的開悟,是誰開悟?悟了什麼?在這個境界裡沒有人,沒有五陰七識,只剩下如來藏,顯然是阿羅漢的無餘涅槃境界,與開悟沒有關係。況且一個凡夫不可能通過修定證得俱解脫大阿羅漢,直接就能把意根滅掉,馬上就入到無餘涅槃裡。凡夫即使滅掉五識也是極其困難的,意識更難滅掉了,更何況要滅掉意根。

有人總是執著根塵脫落是開悟境界,可是根塵脫落時,沒有根,也沒有塵,根塵不到一起,那當然也就沒有六識心了,如果這就是開悟,那麼悟個什麼呢?把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當作開悟,到底是悟個什麼呢?這種境界與如來藏有什麼關係都不知道,那就沒法證明這是開悟境界了。一些人錯解誤會佛法,究其原因,根本問題還是虛妄法和真實法沒有分清楚,沒有搞明白,福德智慧還不足,還有煩惱業障嚴重的遮止,障礙福德和智慧的增長,所以真妄法還不能真正的領會貫通。

真心和妄心各有其不同的體性,比如說,覺有真心的覺和妄心的覺;平等有真心的平等和妄心的平等;清淨有真心的清淨和妄心的清淨;離相有真心的離相和妄心的離相;有為有真心的有為和妄心的有為;無為有真心的無為和妄心的無為,等等很多。總而言之,大家學法,都是很難分清真和妄,常常混淆不清,往往誤會很多,這是因為菩薩六度條件還不具足,具足以後就有智慧分辨出真妄二者的體性,就不會錯解悟道境界了。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