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四念處經講記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4年11月09日

一、觀呼吸

原文: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身觀身而住耶。諸比丘。於此。比丘往森林往樹下。往空閑處而結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現前。

釋:世尊說:好,諸比丘,既然修行四念處觀能夠滅除苦惱憂愁,得到清涼,那麽比丘要如何於身觀身而住呢?佛說:諸比丘們,修行四念處觀,首先你們要選擇森林、樹下這些無人打擾之處,在空閑處而結跏趺坐,身體要耑正筆直,不要彎曲,然後就開始思惟。

世尊開始具體講觀身而住的方法:怎麽樣觀身,心念怎麽樣住在色身上來觀行。過去世尊講法的時候,很多弟子來聽法,法會結束以後,弟子們都各自找一個安靜地方來靜坐思惟觀行。印度的天氣很熱,比丘可以隨便找一個地方,或者到森林裡在一棵樹下,或者到墳地裡,或者到一個石洞裡,只要是沒有人打擾的地方就可以,把薄薄的座墊鋪在地上,然後磐腿坐好,耑身正坐。一個人一個地方,他們沒有兩個人或三個人在一起共修的,因爲每個人都是單獨思惟,不用磋商研究,就避免了互相干擾。他們這種修行方式,是既修禪定,又修智慧。觀行本身就是慧行,深深地思惟,其中就有禪定,這就是定慧同修。

爲什麽要跏趺坐呢?結跏趺坐就是磐腿,腿一磐好,身體就容易靜下來,身體裡的氣脈就開始運行,色身比較舒服。這樣心念也就能沉靜下來,心思不襍亂,磐腿的好處就是這樣。身體如果耑正了,氣血運行就暢通,心不襍亂。如果身體彎彎曲曲,松松懈懈,内臟器官不正,氣血不暢通,心念就襍亂,心念懈怠,人也容易昏沉,身體正直,心念馬上就集中,耑身正意就是這個道理。

思念什麽呢?就是思念世尊所講的法。每次世尊講完法,弟子們都是各找一個地方來思惟消化世尊所講的法。像我們如果是聽完法回去以後,可能再也不回憶,再也不回想,聽過就算完事,即使回想一下,也不去認真仔細修習,就不能從所聞佛法當中得到真實利益。

聽完法應該要趁熱打鉄,回去就回憶思惟,一個義理一個義理來思惟,一個一個去驗証。這個法義思惟通了,再思惟下一個,驗証一下世尊所講是不是如實,過去的比丘們都是這樣修行的。在思惟的同時還有禪定,在禪定中思惟叫作禪觀,小乘的禪修就是這個意思。這個不是大乘法的參禪,不是尋覔第八識的那個參禪法,是小乘的禪修方法,但是用功方法和心念都差不多,都是有定有慧,在定中觀行成就世尊所講的佛法義理。

原文: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釋:什麽是正念呢?就是心無襍念,心念集中在眼前所觀行的法理上,不想其他的襍事,就是正念。觀身而住要先從觀呼吸開始,觀察自己的呼吸,注意自己的呼吸。比如我們現在正在吸氣,空氣從鼻孔入進去,到達氣管,然後順著氣管一點點的運行下去,然後到達五臟六腑。這口氣所經過的路線,到了哪個位置,應該都能感覺出來。最後呼吸到達腹部丹田,都應該知道,不知道就不是正念,念頭掉散了。爲什麽會不知道自己的呼吸了?因爲心裡打妄想了,在想其他的事情,心散亂注意力不集中就不知道了。所以我們要一直觀察呼吸,把心念全都系在這件事情上,就沒有妄想,修定就來得快,身體的改變也來得快,思惟也很靈敏。這樣的思惟觀行以後,就能斷我見,斷身見。

首先先正念觀察自己的呼吸,入息的情況全部知道,入息以後,再正念而出息。觀察自己在往外呼氣,從丹田的這個位置,氣息一直往上運行,經過的路線都應該知道,然後氣息從口裡輕輕的吐出去。整個過程要清楚知道,心念都沒有跑掉,沒有散亂,沒有昏沉。如果昏沉迷糊了,這個呼吸狀況就感覺不到。

原文:或長入息。而知我在長入息。又長出息者。知我在長出息。

釋: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訓練好以後就進入下一步。心靜下來以後,入息就會變得長。爲什麽會變長?因爲心靜了以後,呼吸的通道就都打開了,中間沒有阻塞的地方,氣息就會一直下到丹田,於是入息的時間就長,身體也就變得健康,因爲這中間氣脈的運行,會把身體裡的病氣排出去。如果身體不健康,呼吸到胸口就過不去了,隨即就呼出去,只到了半路,到達不了丹田,有的比較嚴重的到喉嚨口就呼出去,這種人身體相當虛弱。

長入息時,正知正念,知道自己現在的入息非常長,非常緩慢,吸一口氣有可能半分鍾,有可能達到一分鍾。如果定力逐漸加深,到了四禪定的時候,連呼吸都停止沒有了,說明禪定是非常好的。定力越好,呼吸就越慢,越輕柔,越和緩;如果定力不好,呼吸的聲音就粗重,別人都能聽得見。能聽到喘氣的聲音,說明身體的通道有堵塞,身體是不健康的。

長入息都知道以後,長出息時也知道,知道自己呼氣的時間很長,非常緩慢,非常輕微。這樣修行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先做好第一步,然後再做下一步。前面的基礎打好打牢固了,下一步就能順利,那麽禪定就能修好了。這樣來訓練自己的心念,訓練自己的定力和慧力。

原文:又短入息時。知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

釋:長出息和長入息自己都知道了,有時候呼吸因爲各種原因變得比較短,也要知道,自己現在的入息比較短,很短的時間就吸滿,吸氣運行不下去了,自己也應該感知到。呼氣的時間也很短,一下子就呼出去了,自己也知道,這也是因爲身體各方面的原因所致。就這樣訓練自己的心念達到專一,定在眼前所作的呼吸上,這個就叫作定,心止於一處。

短入息和短出息自己都知道,訓練到這一步,再往下修習。每個人訓練的時間長短都不一樣,要看各人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每個人的基礎都不一樣,心念力不一樣,身體的健康狀況不一樣,修習的時間長短就不一樣。有的人修半個小時,有人要修幾天,有人可能要修半個月,有人可能一個月才能達到心念靜下來,才能讓心念都集中在呼吸上,這個時間的長短都不一定。如果這個基礎沒打牢固,就不要往下進行,只要有一步沒做好,後面的練習就會混亂,不能再修下去了。當呼吸長短都知道了以後,再往下進行。

原文: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出息。

釋:修習達到心念力增強了以後,觀行的範圍要逐漸擴大,由覺知身體的某一處,最後擴展到全身。入息的時候,不僅要覺知到氣息經過的通道,還要覺知到全身的狀況,整個身體的情況,全部都要知道。就是說,現在從鼻孔開始入息,身體各處都是什麽狀況,氣息到了身體的哪個部位,自己都要了知,掌握清楚,心不糊塗。了知自己胃腸的狀況如何,心臟的狀況如何,腹部的狀況如何,頭部的狀況如何,腰腿的狀況如何,手腳的狀況如何,全身的狀況自己都要知道。

覺知全身的情況,是一點點修成的,因爲全身的情況比較複襍,需要有一定的定力和相應的慧力、心力才能做到。前面的基礎打好了,後面複襍的就都能夠觀行到。觀行到這一步,說明定力已經非常好了。定力好,能知道的事情就多了,不是只知一個呼吸狀況,可以一邊了知呼吸狀況,同時知道全身的狀況。哪個地方舒暢了,哪個地方堵塞了,哪個地方飽滿了,哪個地方空虛了,哪個地方疼痛了,自己都知道。由於心念不集中,氣不歸元,身體出現搖晃現象,心裡要了知。心念靜下來,氣脈通順,身體安和了,自己要了知,最後身體出現的各種狀態都要知道,因爲心力夠用了。這個方法就是覺知全身而入息,定慧都得到增強了。

在往外呼氣的時候,自己整個的身體狀況都要知道,都要清楚。這個時候就是心沒有散亂,也沒有昏沉,正知正念,如果不知道不清楚,心念就散掉了。腿的疼痛和舒適狀況自己知道,發麻的狀況也知道,氣血通過去,還是沒有通過去也要知道。手的狀況也知道,肩膀的狀況也要知道,頭的狀況也要知道,面部的狀況也要知道,五臟六腑的狀況也要知道,腰和背的狀況也都要知道。這時注意力要完全集中,心念力要緣於整個身體,内心才能對身體各部位的情況都了知,智慧力就增廣了,定力和慧力就會都同時得到增進。這就是覺知全身而出息的修習方法。

原文:修習我止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

釋:止,是停止的意思。什麽是身行?身行就是身體的一切動轉、搖動、晃動現象,就是不安靜的行爲造作。身體内部細微的運行是不能止息的,除非生命結束。在靜坐觀行呼吸時,開始身體有動轉現象,沒有得到靜止。因爲心沒有寂止下來,氣脈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頭的搖晃,身體的搖動,身體姿勢的改變,眼睛的眨動等等。修行一段時間,心逐漸寂靜,氣脈就運行順暢,氣血也暢通了,就會感覺身體很舒適、安和,心境平靜。這樣身行就會漸漸地止息下來,頭不動,身體不搖晃,腰不彎,整個身體就靜了下來。

這些情況,内心裡都要了知,都要清楚,定慧齊行,定慧相資相助。這樣對於修定修慧就有了體驗,知道原來身體搖晃是因爲氣血不通,心不靜的緣故。現在氣脈運行很順暢,身體不搖晃,全部靜止下來,周身感覺都是順暢的,内心也是怡悅的。在入息的同時,要知道身體各部位的狀況,身體全部寂止下來以後,腿不動了,身體也不搖晃,兩個手不擺動,神經也不跳動,眼睛也不動,頭也不動,身行全都寂止了。這些情況,在入息的同時,都要了知,内心始終有個知,這就是慧,而且需要慧力相當強。這樣我們的定慧逐漸就能得到增進和圓滿,這是我們修定修慧的很好方法。

在呼出這口氣的時候,要知道自己的整個身體狀況,知道自己身體的動轉都停止了下來。眼睛不動,頭不動,身體不搖晃,腿也不動,腰也不扭動,甚至腸胃都沒有很大的蠕動和聲響,呼吸也不粗重了,身體表面的明顯的活動都沒有了。修行心靜下來以後,氣脈就會漸漸暢通,運行得比較輕微,因爲身體裡沒有阻礙了,業障病氣也排除了一些,身體感覺就舒適,也不想動了,好像有一種力量在包裹著身體,執持著身體,身體自然就不動了。這步修行就是止身行而出息。

觀呼吸的修行方法:第一步,觀自己的呼吸,入息出息都知道;第二步,出入息的長短都知道;第三步,出入息的時候,全身的狀況都知道;第四步,出入息的時候,身行都寂靜下來,自己都知道。達到這一步需要修行多長時間,可就不一定了,有的人一天半天就行,有的人需要一個月,有的人需要半年,有的人需要更長的時間,心越散亂,越昏沉,需要的時間越長。所以襍念非常多,身體素質又不太好,就會比別人修得緩慢一些,如果本來就是心比較靜的人,那半天就可以達到。

每個人的修行基礎、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都不一樣,修行的進程就不同,世界觀的不同,出離心的不同,修行的時間和結果就會千差萬別。這個修行方法中最重要的關鍵點就是:内心裡始終有個“知”,這非常重要,這個”知”,就是不離定而有的慧,將來修學大乘法參禪的時候,就可以把這個“知”,換成一個話頭,可以直接參禪,就能明心。

原文:諸比丘。恰如熟練之轆驢匠或轆驢之弟子。或長轉(轆驢)者。知我在長轉。或短者。知我在短轉。

釋:過去古代沒有自來水,吃水要從地上打的非常深的水井裡打出來,水井上有個搖繩的裝置。繩子的一耑掛上水桶,然後把繩子搖下去,從井裡舀水上來,這個搖繩的裝置就叫作轆驢。負責舀水的這個人,叫作轆驢匠,他在舀水時如果心靜的話,就會清楚知道,他放了很長的繩子到井底,因爲井水很深。

如果井水比較淺,離地面比較近,他放下去的繩子就短,這個他也清楚的知道,所搖的繩子的長短他都知道。我們修定觀呼吸的時候也應該像轆驢匠一樣,目前正在做什麽心裡都要知道,出入息的情況都知道,息的長短都知道,全身的狀況都知道,身行止息下來都要知道,跟那個轆驢匠舀水時的專心一意是一樣的。這是佛用來比喻觀身行的方法。

原文:諸比丘。比丘如是在長入息者。知我在長入息。或長出息者。知我在長出息。短入息者。知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

釋:這個修習方法就是呼吸比較長時,知道自己在長入息,在吸這口氣的時候,很慢很慢,很細很細,時間很長,能達到十秒鍾到半分鍾或者一分鍾,整個過程自己都清楚了知。這個吸氣的時間長度,通過修習訓練是能達到的,最後還能夠停止呼吸,那就是四禪境界。然後在長出息時知道自己在長長的呼氣,在呼出這口氣的時候非常慢非常緩,有功底的人,他在呼吸時別人根本聽不見呼吸聲。沒有功底的人,呼吸聲音就很大,喘氣很粗重,說明他沒有禪定基礎,心不靜,色身上也有些障礙。入息短的時候應該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短入息,出息短的時候,自己也清楚地知道在短出息。

原文: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出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

釋:修習覺知全身而入息,在吸氣的時候全身的運行狀況自己都要知道,從頭到腳,從裡到外,自己全部都知道。定力強的時候,心緣廣大而且深細,了知的範圍就廣大,了知的事理就深細。如果吸氣時,不能覺知全身,說明自己定力還是不足,慧力也不夠,致使心念不專一,心力不強,心緣不夠廣大。這裡的專一與廣大好像是矛盾的,其實並不矛盾,這時是把全身作爲所緣的一個對象,當然需要的定力和慧力都要強,否則就不能做到這點。這是在一點點逐漸地增強定慧,使得心力強大,了別性強。

再修習覺知全身而出息,在呼出這口氣的時候,對於全身的情況,心心念念也都要知道。從頭到腳,從裡到外,色身的所有狀況自己都要知道,都要清楚。如果不清楚,說明自己的憶念還是不夠集中,心力不強,定慧還沒有訓練好。如果在呼吸時,全身的狀況都能清楚了,這個功夫不掉散,比較牢固了,就可以接著修習。

再往下修習止身行而入息,在吸氣的時候,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身體靜下來了,從頭到腳,從裡到外,身體全部都寂靜下來了,身體不搖晃了,眼睛不眨動了,頭也不動了,胳膊和腿也不動了,呼吸也微細下來,氣脈也動的微細,這些情況心裡都要清楚了知。這是通過做功夫,念力集中,心不散亂,身行逐漸地微細下來,粗的妄動就消失了。細微的身行還是存在的,因爲生命體活動必須有這些細微的身行,如果沒有就入四禪了,否則就是死人。功夫牢固以後,繼續用功。

再接著修習止身行而出息,呼氣的時候,全身幾乎都靜止下來的狀況,自己都要清楚了知,心不糊塗。如果不能了知,或者了知的不全面,說明定慧不夠,心念還是有點散亂,不是昏沉就是在打妄想,定慧都不足。到這一步都修行好了,功夫牢固以後,再往下修習,否則就不要往下修習,直到這個步驟都修習圓滿成功爲止。

原文:如是。或於内身觀身而住。又於外身觀身而住。或於内外身觀身而住。

釋:觀行到以上這個階段,按照以上的方法再接著觀行内身。内身是指什麽呢?有人說是身體内部,是與身體表面相對的。其實整個色身都屬於内身,與周圍的生活環境相對,與外界宇宙器世間相對。内身是指整個的色身,包括身體表面的皮膚,到身體裡的肌肉、骨骼、五臟六腑、血液、骨髓、腦漿内脏等等。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是屬於内身。

而外身,就是在色身外邊的一切六塵境界,包括外界的色聲香味觸,不屬於身體之内。身有一個定義,稱之爲十八界,十八界都屬於我們自己的五隂身。十八界包括什麽?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個六根,前五根我們都能找得到,意根是心法;十八界還包括六塵,分別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還有六識,分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什麽是色塵呢?自己的身體是色塵,屬於内身。身體之外,眼睛能看到的也都是色塵,由地水火風這四大組成的,屬於外身。色塵包括我們眼前的身邊的所有物質,一直到整個房間,房間之外的街道,街道之外整個城市,城市之外的整個省,省外的整個國家,國家之外整個地球,乃至地球之外的整個宇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銀河系,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或者十方諸佛的國土,都屬於色塵,也就是外色塵,也稱爲外身。雖然極大多數的色塵我們現在還看不見,接觸不到,也仍然屬於十八界當中的法,都屬於色塵,與我們眼根相對應。這些都是屬於外身,因此我們的外身是非常廣闊的。

什麽是聲塵呢?我們身體内部有很多聲音,比如腸胃的響動腹鳴,身體裡氣體運動、消化的聲音;還有從身體裡發出的聲音,比如打嗝的聲音、喘息的聲音、耳鳴的聲音、打噴嚏的聲音、說話的聲音等等,這些屬於内身。身體外部也有各種聲音,身體與各種物質碰撞、接觸、摩擦的聲音;其他衆生發出的聲音,有各種物體發出的聲音,比如鍾表;空氣流動的聲音,房間外的聲音,大街上的聲音,整個城市的聲音,整個虛空中的聲音,整個宇宙器世間發出的聲音等等。這些都是聲塵,而且是外聲塵,不在身體内,屬於外身。内外聲塵都是屬於我們十八界之内的,可見我們的外身是非常的廣闊,雖然極大多數的聲音我們暫時還聽不到。

還有香塵,我們自己身體散發出來的各種氣味是内香塵,屬於内身。周圍環境裡的氣味是外香塵,包括其他衆生散發出來的氣味,房間裡的氣味,房間外的氣味,山河大地的氣味,整個宇宙虛空的氣味,都屬於外香塵,也屬於我們十八界之内,屬於我們自己的外身。

味塵有内外味塵,口腔裡沒有食物時,舌根感覺到的味道,胃裡散發出來的味塵,是内味塵,屬於内身。有食物時,感覺到的食物的酸甜苦辣鹹淡等等味道,是外味塵,與舌根相對,屬於十八界之内的法,屬於外身。

觸塵,包括内觸塵和外觸塵。内觸塵,是在我們身體之内的觸,如:飢渴、冷熱、溫飽、疲乏、舒適、安逸等等,屬於内身。外觸塵是外界物質與色身的接觸所産生出來的觸塵,比如在忉利天頂上的太陽照到身上,對身體的觸;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四天王天那裡的月亮照射到身上,對身體的觸;從虛空中來的冷熱空氣的對身體的觸;各種物質對於身體的接觸和撞擊,有輕柔的觸比如微風和服裝的觸,猛烈的觸比如石頭和重物,這些都是外觸塵,屬於外身。所以我們外觸塵的範圍也是非常的廣大,但是我們現在大部分人的心念,還觀行不到這麽廣闊的範圍。

法塵,包括五塵上所顯現出來的法處所攝色,以及意識心所處的獨頭境界,散亂心所了知的法塵,定境中的法塵,夢中的法塵。所謂的外身就是内六塵,因爲我們根本見不到外六塵,接觸不到外六塵,只能接觸觀察到第八識依外六塵所變現出來的内六塵,因此就把内六塵方便說爲色身之外的外身。

十八界還有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八界組成了這個假我五隂,我們觀五隂身的時候,要先觀内身,再觀外身,然後内身和外身再同時觀,這個時候定力就非常好了。如果定力不好,只觀行一樣都不容易,因爲散亂心不能同時觀察到那麽多的對相,不能觀察全身從裡到外,從頭到腳,也不能觀察到身外的一切法。修到這個程度,所具備的定慧是相當好的,都可以作爲種子存到第八識中,來世就能得到受用。比如天生就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天生就能一心多用,精力都相當的充沛,智慧相當的廣大,不同凡響。

觀行的時候,先從内身觀起,身體内的色聲香味觸法都要觀行到,全面而細致。功夫牢固,再觀外身,觀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全面而細致。這步的功夫牢固了,然後再同時觀内身和外身,裡外一起觀,全面而細致,所有的一切法都要觀察到,盡量一念之間都要了知到。做到這點,定慧是極好的,心已經達到很微細了,甚至別人的心念都能感知到,可以具備未蔔先知的能力。

我們的心掉散慣了,不是散亂就是昏沉回憶追悔。昏沉是腦子裡昏昏沉沉的什麽概念都沒有,迷迷糊糊的不清楚,也叫愚癡,要不就是心裡散亂,處處攀緣,襍七襍八的事情都在心裡打轉,不是回憶過去,就是思慮將來,從來不會安住在現前。當我們修定非常好的時候,心念集中,就可以同時觀行我們身體内身、外身的各種狀況,然後内外身同時都能觀照到,都能清清楚楚的觀察出來。觀到這一步,整個我的概念就在心裡形成,關於我的觀念就很堅固。身體狀況都清楚了,内心裡就會有個我、有個身的觀念。

原文:或於身觀生法而住。又於身觀滅法而住。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

釋:對於我們的身體,要觀察生法,心裡了知生法。生法就是原來沒有,現在出現了,叫作生法。我們靜坐到一定時間,身體會生起各種現象和覺受,包括輕安的覺受和疼痛的覺受,氣脈運行起來以後,身體或者感覺輕飄飄的很舒服,或者腿開始發麻疼痛,或者手開始發麻發脹,或者内臟器官出現堵塞感覺疼痛或者暢通,或者出現腹鳴,或者身體變高變大,各種各樣的狀況都會出現,每個人出現的狀況都會有所不同。在觀行當中,這些狀況内心裡面都要清楚了知,知道身體新生出來的覺受是什麽,現象是什麽,又有什麽變化,都要清明了知,不糊塗,這就是於身觀生法而住。

再下一步,修習於身觀滅法而住。滅法就是原來有的現象現在沒有了消失了,比如氣脈運行以後,粗重的呼吸沒有了,呼吸變得細微;氣脈原來鼓鼓的,動得很厲害,現在也舒緩下來,靜靜地運行;原來氣脈通過時,有堵塞的地方感覺疼痛,現在氣脈通過去,就不疼痛了;原來身體沉重,現在變得輕飄飄的;或者剛才身體輕飄飄的,現在突然變得沉重了。這些都是滅法,原來存在的現象現在消失了,這些都要清楚的了知。如果沒有定力,或者定力不足,心裡就不可能了知這些現象,也不能覺知到各種感受。

很多人沒有定力,心思就粗燥,每天對自己身體狀況都不清楚,連最粗重的喘息都感覺不到。平時心識繁亂,打妄想很嚴重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不能反觀到自心。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的時候,正是妄想最多最亂的時候,心太粗糙了,根本沒有反觀的能力。如果心稍微靜下來,就能反觀自己,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也能了解自己的心思,是善是不善,就會呵責自己。之前心粗、散亂、昏沉,就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現在心細致了,有定力了,就能發現很多原來不知道的事情,會越來越了解自己了。

之後,修習於身觀生滅法而住。身體當中什麽法出生,同時什麽法滅去,一切的生生滅滅現象,内心裡都要清楚了知,也就是身體當中的各種生滅變化的現象都要清楚了知,這樣定慧就能同時得到了增進。身體當中的生滅現象都能了知到,心裡的我的觀念就形成了。

原文:尚又對於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如是。於身觀身而住。

釋:這樣都觀行完之後,自己的頭腦、思想觀念裡,就會全都是自己的身體,全部心思都是自己的身體,心裡都在念著自己的身體,沒有停歇。色身的觀念牢牢地佔據了整個心思,下一步就要用智慧觀照,把這個有關色身的觀念滅除,内心達到清靜無爲,心無所住。

内心不要再依著自己的色身而住,心裡不要再有身體的觀念,把這個觀念要泯滅掉,空掉對色身的感受和認知,空去色身我的觀念,然後就能斷身我見。或者能入到定中,欲界定或者色界定就會生起來了。只要心裡還有個身體的念想,那就不能入到深定中。且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不僅是不要有身體的觀念,其他的觀念也都不要有。世間裡一切事物的觀念思想,都要排除,都不要有,内心裡要空,再空,連空也空,一法都不要有,空空淨淨,灑灑落落。到這一步,就是另外一種田園風光,離斷我見就不遠了,甚至就能直接斷我見了。

這個方法雖然是小乘的修法,跟大乘的參禪並不一樣,但這也是大乘參禪的基礎。我們平時散亂慣了,要達到這種境界很不容易,一旦達到了,生生世世就會受益,所以應該好好修習。同樣的修法,男衆的散亂心相對比較少,心裡惦念的事情就少,修定就相對容易和快速。女衆的心裡散亂得就嚴重,攀緣惦記的事情比較多,要做到這些就要相對困難一點。應該用智慧思惟,提起正念,認識到心裡所惦念的事情,都是無意義的,内心做到放開,就能擺掉一些事情的纏繞,修定就能快速一些,智慧心也就容易生起。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