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四念處經講記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4年10月19日

五、觀四聖諦法而住

(一)觀苦諦而住

原文:複次。諸比丘。比丘即於四聖諦法。觀法而住。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於四聖諦法觀法而住耶。於此。諸比丘。比丘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到苦滅之道。然。諸比丘。苦諦者何耶。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憂悲苦惱悶是苦。求不得是苦。約略言之。五取蘊是苦。

釋:再次,諸比丘,比丘應該於四聖諦法觀行而住。那麽,諸比丘,比丘如何於四聖諦法觀行而住呢?是這樣,諸比丘,比丘應該如實了知什麽是苦,如實了知什麽是苦的集,如實了知什麽是苦的滅,如實了知什麽是滅苦應該修的道。

那麽,諸比丘,苦的真實理是什麽呢?出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憂悲惱悶都是苦,有求不得也是苦,總體來說,五取蘊都是苦。

原文:複。諸比丘。生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衆生之生出産。入胎轉生。諸蘊之顯現。内外諸處之攝受。諸比丘。此名爲生。複次。諸比丘。老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衆生之年老老耄。齒落頭髮白。皺紋皮膚。壽命短縮。諸根熟衰。諸比丘。此名爲老。

釋:再次,諸比丘,什麽是生?在所有處的生靈之類中,有很多衆生出生、出胎、入胎、再次出生以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顯現,有内六處和外六處的攝受,就是生。再次,諸比丘,什麽是老?在所有處的生靈之類中,有很多衆生的年嵗大了、衰老了、牙齒脫落了、頭髮花白了、皮膚出現皺紋了、壽命越來越短了、眼耳鼻舌身成熟衰落了,諸比丘,這就是老。

原文:複次。諸比丘。死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衆生之消失散滅。破壞滅亡。消滅死歿。命終諸蘊之破壞。死屍之放棄。諸比丘。此名爲死。複次。諸比丘。憂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憂愁感内憂内愴。諸比丘。此名爲憂。複次。諸比丘。悲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歎悲歎息悲哀悲歎悲痛。諸比丘。此名爲悲。

釋:再次,諸比丘,什麽是死呢?在所有處的生靈之類中,有很多衆生消失、散滅、破壞、滅亡、消滅、壽命終了、死滅了,以及五蘊被毁破、死屍被拋棄了,這就是死亡。再次,諸比丘,什麽是憂呢?諸比丘,三界有法聚集之處有若干程度的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有憂愁感,内心感到愁憂淒愴,這就是憂。再次,諸比丘,什麽是悲呢?諸比丘,遇到了若干種不幸之事,被一些痛苦所逼惱,心裡生起了悲歎、歎息、悲哀、悲歎、悲痛,這就是悲。

原文:複次。諸比丘。苦者何耶。諸比丘。關於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爲苦。複次。諸比丘。惱者何耶。諸比丘。關於心之苦痛。於心不快。由意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爲惱。複。諸比丘。悶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惱。失望沮喪氣餒愁悶。諸比丘。此名爲悶。

釋:再次,諸比丘,什麽是苦呢?諸比丘,苦是有關身體上的苦痛,身體上的不快樂,由於身體上的觸所産生的苦痛以及不快樂的感受,這就是苦。再次,諸比丘,什麽是惱呢?惱是有關心裡的苦痛,心上的不愉快,由意識觸法塵所産生的苦痛以及不愉快的感受,這就是惱。再次,諸比丘,什麽是悶呢?諸比丘,遭遇到了若干種不幸,心被這些痛苦的事情所逼惱,感到失望、沮喪、氣餒、愁悶,諸比丘,這就是悶。

原文:然。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諸比丘。於生法之衆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於生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爲求不得苦。諸比丘。於老法之衆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於老法之下。我等不願意老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爲求不得苦。

乃至。諸比丘。於病法之衆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於病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病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爲求不得苦。乃至諸比丘。於死法之衆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於死法之下。我等不願意死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爲求不得苦。乃至。諸比丘。於憂悲苦惱悶法之衆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實非於憂悲惱悶法之下。我等不願意憂悲苦惱悶法之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爲求不得苦。

釋:那麽,諸比丘,什麽是求不得苦呢?諸比丘,對於有生命的衆生,心裡可能要有這樣的欲求:我們確實不願意處於生命之中,不願意再活著,也不願意再被出生。然而,卻不能滿足他們這樣的欲求,這就是求不得苦。諸比丘,對於有衰老現象的衆生,心裡可能要有這樣的欲求:我們確實不願意處於衰老之中,不願意再衰老。然而,卻不能滿足他們這樣的欲求,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對於有病苦的衆生,心裡可能要有這樣的欲求:我們確實不願意處於病苦之中,不願意再有病。然而,卻不能滿足他們這樣的欲求,這就是求不得苦。諸比丘,對於有死亡現象的衆生,心裡可能要有這樣的欲求:我們確實不願意處於死亡之中,不願意死亡。然而,卻不能滿足他們這樣的欲求,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乃至於對於有憂悲苦惱悶法的衆生,心裡可能要有這樣的欲求:我們確實不願意處於憂悲苦惱悶之中,不願意再有憂悲苦惱悶。然而,卻不能滿足他們這樣的欲求,這就是求不得苦。

原文:然。諸比丘。約略而言。五取蘊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丘。約略而言。此等名爲五取蘊之苦。諸比丘。此亦名爲苦聖諦。

釋:總而言之,諸比丘,簡略來說,什麽是五取蘊的苦呢?衆生順次執取色蘊,執取受蘊,執取想蘊,執取行蘊,執取識蘊,簡略來說,有執就是苦,有取就是苦,執不得,取不得,更是苦,這就是五取蘊的苦。諸比丘,這也叫作苦聖諦。

(二)觀苦集諦而住

原文:然。諸比丘。苦集聖諦者何耶。此愛能引導再生。有俱喜貪。到處爲追求滿足。即欲愛有愛無有愛。複次。諸比丘。彼愛於何處生起。於何處止住耶。凡於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諸比丘,苦集聖諦是什麽意思呢?現世的所有貪愛都能引發再次的出生,再次出生時無論接觸什麽都伴隨著喜樂貪愛,貪愛欲界的法,貪愛色界的法,貪愛無色界的法,所追求的一切都是爲了滿足自己的貪愛心理。今世的煩惱能集成業種,引發後世的苦果,這就是苦集的真理。

再次,諸比丘,内心貪愛是在何處生起來的,又是住在何處、止於何處呢?凡是在世間有愛樂訢喜的事物存在,這種愛樂訢喜心就在執行事物處出生,在此處住著,在此處停止下來。喜樂於什麽法,心就止住在什麽法上,心就被什麽法而束縛,不得解脫。

原文:何者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耶。眼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耳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鼻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舌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身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意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什麽是世間裡所可愛的、可喜樂的法?眼根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眼根處生起,在眼根處止住;耳根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耳根處生起,在耳根處止住;鼻根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鼻根處生起,在鼻根處止住;舌根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舌根處生起,在舌根處止住;身根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身根處生起,在身根處止住;乃至於意根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意根處生起,在意根處止住。

這是在說六根,衆生喜愛六根,因爲六根能接觸六塵,能爲自己所用。因此心就住在六根上,不斷的使用六根。

原文:色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聲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香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味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觸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法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色塵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色塵處生起,在色塵處止住;聲塵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聲塵處生起,在聲塵處止住;香塵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香塵處生起,在香塵處止住;味塵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味塵處生起,在味塵處止住;觸塵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觸塵處生起,在觸塵處止住;法塵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法塵處生起,在法塵處止住。

這是在說六塵,因爲六塵能爲衆生所用,所有衆生都貪愛六塵。

原文:眼識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耳識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鼻識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舌識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身識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意識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眼識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眼識處生起,在眼識處止住;乃至耳識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耳識處生起,在耳識處止住;乃至鼻識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鼻識處生起,在鼻識處止住;乃至舌識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舌識處生起,在舌識處止住;乃至身識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身識處生起,在身識處止住;乃至於意識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意識處生起,在意識處止住。

這是在說六識,因爲六識能識別六塵,取著六塵,使用六塵,享受六塵,所以衆生就喜愛六識。

原文:眼觸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耳觸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鼻觸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舌觸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身觸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意觸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眼觸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眼觸處生起,在眼觸處止住;乃至耳觸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耳觸處生起,在耳觸處止住;乃至鼻觸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鼻觸處生起,在鼻觸處止住;乃至舌觸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舌觸處生起,在舌觸處止住;乃至身觸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身觸處生起,在身觸處止住;乃至意觸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意觸處生起,在意觸處止住。

這是說十二處,六根觸六塵,之後就出生六識,就能享受六塵境界,因此衆生都貪愛六觸處。

原文:眼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耳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鼻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舌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意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眼觸之後所生的受蘊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眼觸所生的受蘊處生起,在眼觸所生的受蘊處止住;乃至耳觸之後所生的受蘊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耳觸所生的受蘊處生起,在耳觸所生的受蘊處止住;乃至鼻觸所生的受蘊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鼻觸所生的受蘊處生起,在鼻觸所生的受蘊處止住;乃至舌觸所生的受蘊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舌觸所生的受蘊處生起,在舌觸所生的受蘊處止住;乃至身觸所生的受蘊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身觸所生的受蘊處生起,在身觸所生的受蘊處止住;乃至意觸所生的受蘊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意觸所生的受蘊處生起,在意觸所生的受蘊處止住。

這是說六識的受,六根觸六塵之後,就有六識的感受出生,衆生都是非常貪愛受覺受蘊,心都住於受蘊上,爲了受蘊,不惜造作惡業。

原文:色想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聲想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香想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味想於世間乃至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觸想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法想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色想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色想處生起,在色想處止住;乃至聲想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聲想處生起,在聲想處止住;乃至香想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香想處生起,在香想處止住;乃至味想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味想處生起,在味想處止住;乃至觸想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觸想處生起,在觸想處止住;乃至法想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法想處生起,在法想處止住。

六根觸六塵,受蘊出生以後,想蘊出生,六識就會執取六塵境界,衆生也都貪愛自己的想蘊。

原文:色思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聲思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香思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味思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觸思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法思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色思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色思處生起,在色思處止住;乃至聲思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聲思處生起,在聲思處止住;乃至香思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香思處生起,在香思處止住;乃至味思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味思處生起,在味思處止住;乃至觸思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觸思處生起,在觸思處止住;乃至法思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法思處生起,在法思處止住。

六根觸六塵,執取六塵以後,行蘊出生,六識就要造作身口意行了。衆生都喜歡行蘊,喜歡不斷地造作身口意行。

原文:色愛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聲愛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香愛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味愛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觸愛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法愛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色愛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色愛處生起,在色愛處止住; 乃至聲愛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聲愛處生起,在聲愛處止住;乃至香愛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香愛處生起,在香愛處止住;乃至味愛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味愛處生起,在味愛處止住;乃至觸愛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觸愛處生起,在觸愛處止住;乃至法愛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法愛處生起,在法愛處止住。

貪愛六塵境界的心行,也是衆生喜愛、寶愛的,不願意捨棄的,因此衆生也都喜樂於貪愛。

原文:色尋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聲尋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香尋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味尋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觸尋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法尋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追尋色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追尋色處生起,在追尋色處止住;乃至追尋聲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追尋聲處生起,在追尋聲處止住;乃至追尋香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追尋香處生起,在追尋香處止住;乃至追尋味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追尋味處生起,在追尋味處止住;追尋觸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追尋觸處生起,在追尋觸處止住;追尋法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追尋法處生起,在追尋法處止住。

由於衆生喜愛色聲香味觸法境界,爲了滿足自己的貪愛心理,就會不斷的追求六塵尋覔六塵境界,不願意放棄和捨棄自己的追尋心,所以衆生生生世世都在不斷的追求和尋覔著六塵境界。

原文:色伺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聲伺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香伺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味伺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觸伺於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法伺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諸比丘。此名爲苦集聖諦。

釋:等待色的出現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等待色處生起,在等待色處止住;等待聲的出現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等待聲處生起,在等待聲處止住;等待香的出現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等待香處生起,在等待香處止住;等待味的出現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等待味處生起,在等待味處止住;等待觸的出現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等待觸處生起,在等待觸處止住;等待法的出現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等待法處生起,在等待法處止住。

衆生對六塵境界的貪愛和追求,一開始是比較粗的尋覔行爲,尋覔到一定時候,覺得快得到了,就開始有等待,細心的等待六塵境界的出現。衆生由於這些貪愛的行爲,就集起了生死業種,後世就會出生生死苦報。

(三)觀苦滅諦而住

原文:複次。諸比丘。苦滅聖諦者何耶。對彼愛之無餘離欲。滅盡。捨離。棄捨。解脫。無染是。複次。諸比丘。彼愛於何處捨。於何處止滅耶。於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釋:再次,諸比丘,什麽是苦滅聖諦?對於上述那些法的貪愛已經完完全全離開了,滅盡了、捨離了、棄捨了,對於從前的貪愛,現在已經完全解脫出來了,心已經完全無染了。這是四果阿羅漢煩惱滅盡的境界,有能力擺脫生死苦,可以不再受生。再次,諸比丘,這些愛集在什麽處能捨離貪愛的苦果,在什麽處才能止息這些貪愛呢?在世間裡有可愛樂、可喜歡之處,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以後就不再有貪愛和喜樂。

原文:何者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耶。眼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耳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鼻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舌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身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意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釋:在世間裡什麽法是可貪愛、可喜樂的?眼根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耳根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鼻根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舌根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身根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意根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

原文:色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聲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香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味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觸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法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釋:色法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聲法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香法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 乃至味法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觸法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法塵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

原文:眼識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耳識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鼻識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舌識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身識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意識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釋:眼識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耳識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鼻識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舌識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身識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意識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

原文:眼觸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耳觸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鼻觸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舌觸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身觸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意觸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釋:眼觸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耳觸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鼻觸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舌觸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身觸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意觸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

原文:眼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耳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鼻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舌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爲可愛可喜。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意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釋:眼觸所生的受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耳觸所生的受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鼻觸所生的受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舌觸所生的受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身觸所生的受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意觸所生的受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

原文:色想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聲想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香想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味想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觸想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法想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釋:色觸所生的想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聲觸所生的想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香觸所生的想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味觸所生的想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觸觸所生的想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法觸所生的想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

原文:色思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聲思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香思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味思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觸思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法思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釋:色觸之後所出生的行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聲觸之後所出生的行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香觸之後所出生的行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味觸之後所出生的行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觸觸之後所出生的行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法觸之後所出生的行蘊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

六根對於六塵的觸,之後就會産生識蘊、受蘊、想蘊、行蘊,這時往往也會對五蘊和四蘊産生貪愛心理,那麽滅除貪愛,也要滅除六根觸六塵時對色聲香味觸法上的受想行識的貪愛。如貪愛在色塵上産生的受蘊、想蘊和行蘊,在修行之後要斷盡,才能得解脫;在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和法塵上的受想行蘊的貪愛,也要斷盡,才能得解脫。

原文:色愛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聲愛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香愛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味愛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觸愛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法愛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釋:對色的愛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聲的愛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香的愛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味的愛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觸的愛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法的愛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

原文:色尋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聲尋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香尋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味尋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觸尋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法尋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釋:對色的追尋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聲的追尋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香的追尋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味的追尋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觸的追尋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法的追尋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

原文:色伺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聲伺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香伺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味伺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觸伺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乃至法伺於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諸比丘。此名爲苦滅聖諦。

釋:對色的等待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聲的等待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香的等待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味的等待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觸的等待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乃至對法的等待在世間裡是可貪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此處捨棄,在此處止滅,不再出生。諸比丘,這就是苦滅聖諦。

(四)觀苦滅道諦而住

原文:複次。諸比丘。苦滅道聖諦者何耶。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

然。諸比丘。正見者何耶。諸比丘。如實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滅。知至苦滅之道。諸比丘。此名爲正見。複次。諸比丘。正思者何耶。無欲之思。無恚之思。無害之思。諸比丘。此名爲正思。複次。諸比丘。正語者何耶。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妄語。遠離綺語。諸比丘。此等名爲正語。複次。諸比丘。正業者何耶。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邪婬。諸比丘。此等名爲正業。

釋:複次,諸比丘,什麽是苦滅道諦呢?八正道是能滅苦的修行方法。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那麽,諸比丘,什麽是正見?如實了知什麽是苦,如實了知什麽是苦的集,如實了知什麽是苦滅,如實了知什麽是苦滅修道的方法,就是正見。複次,諸比丘,什麽是正思呢?沒有任何欲望的思維,沒有任何嗔恚的思維,沒有任何惱害的思維,就是正思維。複次,諸比丘,什麽是正語呢?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妄語,遠離綺語,就是正語。複次,諸比丘,什麽是正業呢?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邪婬,就是正業。

原文:複次。諸比丘。正命者何耶。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捨邪命。依正命而營活命。諸比丘。此等名爲正命。複次。諸比丘。精進者何耶。諸比丘。於此。比丘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遠離已生之惡不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勤。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亂。使之增長充滿。修習成就。諸比丘此等名爲正精進。

釋:複次,諸比丘,什麽是正命呢?諸比丘,在世間裡維持生活,聖弟子能捨棄不如法的謀取生存資糧的手段,而依於如法的、合理的謀生手段來活命,這就是正命。複次,諸比丘,什麽是正精進呢?在修道過程中,能夠生起勇猛心,非常賣力地精進地讓還沒有生起來的惡法不再生起;勇猛、精進、賣力地專一其心,心心念念都要遠離已經生起的惡法不善法;並且生起勇猛的精進心,專注一心讓還沒有生起的善法生起來;勇猛精進地,專心一意地住在已經生起來的善法上,讓善法不被惑亂,逐漸增長,圓滿成就,諸比丘,這就是正精進。

原文:複。諸比丘。正念者何耶。諸比丘。於此。比丘於身觀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捨離世間之欲惱。於受觀受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捨離世間之欲惱。乃至於心觀心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捨離世間之欲惱。乃至於法觀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捨離世間之欲惱。諸比丘。此等名爲正念。

釋:複次,諸比丘,什麽是正念呢?諸比丘,比丘修習正念,要修於身觀身而住,精進勤勉,正智正念,捨離世間的欲望和惱害;比丘修習正念於受觀受而住,精進勤勉,正智正念,捨離世間的欲望和惱害;比丘修習正念,於心觀心而住,精進勤勉,正智正念,捨離世間的貪欲和惱害;比丘修習正念,於法觀法而住,精進勤勉,正智正念,捨離世間的貪欲和惱害。諸比丘,這就是正念。

原文:複次。諸比丘。正定者何耶。諸比丘。於此。比丘去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達初禪而住滅尋伺。内心安靜。心成專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禪而住。更捨離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樂。唯諸聖者說。捨此而正念樂住。達第三禪而住。其次捨樂離苦。以前所感受之喜憂皆滅故。而不苦不樂。成爲捨念清淨。達第四禪而住。諸比丘。此名爲正定。諸比丘。此等名爲苦滅道聖諦。

釋:複次,諸比丘,什麽是正定呢?比丘修習正定,去除貪欲,遠離不善法,内心裡既有尋覔,也有等待的心理狀態,由於離去欲界而生出喜心和樂心;把尋覔等待的心理狀態滅去,内心安靜恬淡,專一其心,既沒有尋覔的心,也沒有等待的心,由這種禪定而生出喜心和樂心,到達第二禪而住;然後再捨離喜心而住,心裡正智正念,在身體上就會感受到樂觸,就如諸聖賢們說的:捨去歡喜心,正念住於樂受上,達到第三禪而住;再其次,把樂受捨去,也離開苦受,從前心裡所感受到的喜樂憂愁都滅掉,只有不苦不樂,修成爲捨去念想的清淨心,就達到四禪了。諸比丘,這就是正定。初禪之前的定,都不是正定。

原文:如是。於内法觀法而住。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内外。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於法觀滅法而住。又於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於四聖諦觀法而住。

釋:佛說:就像這樣,或於四聖諦的内法觀法而住,又於四聖諦的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四聖諦的内外法觀法而住。然後又觀這些法生起來,觀到把心念住於觀法生上;然後觀行這些法滅去,心住於觀法滅上,同時又觀這些法的生滅而住,到最後心裡有一個念,全部是四聖諦法的念。再把這些法的念捨掉,心住於一無所有的狀態,住於空的狀態。把心裡的任何一種念都要空掉,心無所依,就這樣住著,這也是捨覺支。每種觀行後面都要捨除心中所念所想,住於捨念中,最後捨念也除,才爲究竟。

原文:諸比丘。實不管任何人。七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諸比丘。當建立七年間之念。諸比丘。不管任何人。於六年間……乃至……五年間……乃至……四年間……乃至……三年間……乃至……二年間……乃至……一年間。如果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諸比丘。當建立一年間之念。

釋:諸比丘,確實是不管是什麽人,用七年時間,像這樣修習四念處,就會得到兩個果中的一個果,在現前存在的法中,在現世就會証得解脫的究竟智慧,能趣向無餘涅槃;或者証得有餘涅槃,希望不再來人間,也就是三四果中必証得一個果。諸比丘,應當花費七年的時間修成四念處觀,七年中心心念念都是四念處觀,必成就三四果中之一果。

諸比丘,確實是不管什麽人,分別用六年的時間,或者用五年的時間,或者用四年的時間,或者用三年的時間,或者用二年的時間,或者用一年的時間,像這樣修習四念處,就會得到兩個果中的一個果,就是在現前存在的法中,現前就會証得解脫的究竟智慧,能趣向無餘涅槃;或者証得有餘涅槃,希望不再來人間,也就是三四果中必証得一個果。諸比丘,應當花費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的時間修成四念處觀,心心念念都是四念處觀,必成就三四果之一果。諸比丘,應當在一年中修習成念念都是四念處觀。

原文:任何人七個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諸比丘。當建立七個月間之念。實不管任何人。於六個月……乃至……五個月……乃至……四個月……乃至……三個月……乃至……二個月……乃至……一個月……乃至……半個月。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諸比丘。當建立半月間之念。

釋:確實是不管任何人用七個月時間,如此精進的修習四念處觀,必得二果中的一果,一個是無餘涅槃,一個是有餘涅槃。諸比丘,應當花費七個月的時間,修習四念處,心心念念都是四念處,就會証得涅槃解脫。實際上,不管任何人,在六個月當中,在五個月當中,在四個月當中,在三個月當中,在二個月當中,在一個月當中,在半個月當中,如此精進的修習四念處,必得二果中的一果,即於現前証得無餘涅槃或者是有餘涅槃。諸比丘,應當花費半個月的時間,修習四念處,心心念念都是四念處觀。

原文:諸比丘。實不管任何。於七日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如敘述諸比丘。此爲衆生之清淨。爲度憂。爲滅苦惱。爲得真理。爲証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處。爲此而說此經。

世尊如是說已。彼隨喜之諸比丘。歡喜世尊之所說。

釋:諸比丘,確實是不管任何人,在七日之中,如此精進地修習四念處觀,必得二果中的一果,就是在現前存在的法中,証得究竟的涅槃解脫智慧;或者是証得有餘涅槃,希望不再來此人間受苦。諸比丘,這種四念處觀的修習方法,特意爲衆生獲得清淨而說,爲了度脫衆生的憂悲苦惱,爲了滅除衆生的生死苦惱,爲了衆生証得真理,爲了衆生得到涅槃之樂,而說此經。只有四念處觀才能使得衆生趣向這些樂處,因此而說四念處經。

世尊講完這部經之後,所有隨喜贊歎此經的諸比丘,都很歡喜世尊所說。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