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四念處經講記(第二版)(新修改)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4日

第四章  觀心念住

接著講第三觀觀心而住,四念住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心這一小段內容不長,但是其義卻很深廣。

原文: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心觀心耶。於此。諸比丘。比丘心貪者。知心貪。

釋:現在繼續往下觀行,諸比丘,比丘如何修行住在心上來觀察心呢?對於這個問題,諸比丘,當比丘心在貪著的時候,應該要知道自己的心是貪著的。

觀心就是觀察心的思想行為、煩惱習氣,觀心上的念頭念起念落。此觀心的方法就是發現自己心貪的時候,要知道自己心貪了。觀心先開始觀心的貪相,心起貪,就要知道心貪了。凡夫的心念一般是什麼?無非就是內心裡的那些煩惱心所,貪、瞋、癡、慢、疑、惡見,還有一些善惡是非觀念,以及心量的大小廣狹,首先都通過心念的形式流露出來。自己的心念是解脫的還是有貪瞋癡煩惱繫縛的,觀察一切時處的心念就能知道了。把這個心行心念觀察出來以後,慢慢就能夠對治了,也許你會找到一些方法來對治,也許你不用刻意對治就能降伏,這就是觀心的作用。

這裡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心貪,再一個就是知。這個知很重要,知、了知代表著覺悟覺察,無量無邊的眾生就是因為不知自心,覺察不了自心,有煩惱而不自知,導致自己在六道裡生死輪迴,流落於生死苦海中,不得解脫。自知有貪心以後,就會不知不覺地降伏,貪心就會逐漸減輕,甚至會滅去。不知是無明,知是覺悟。覺悟的是什麼人?覺悟之人就是聖賢人,不覺悟的人是生死業障凡夫。所以當我們心起貪的時候,一定要回光返照,照見自己的心念和心行,能夠覺察出自己的心有貪念。

什麼叫作貪?貪就是喜樂於境界,黏著於境界,執著於境界,抓取於境界。對境界取相,然後再分別、執取、執著,這就是貪的行相。貪所取的範圍是什麼?觀察一下眾生都貪些什麼就知道了,首先是貪色,對色生貪心,這個色的範圍很廣,眼所見的一切法都叫作色,包括人和物種種境界,當色塵各種境界出現時,眼根觸了之後,心裡就起貪著,貪愛、喜樂、喜愛,著境、執取、抓取,各種心念就出來了。

眾生無量劫一直都處於這些心念之中,從來沒有覺悟過,不知道這種種的心念屬於貪念,是生死輪迴的因,因這些貪念無量劫都墮於三惡道中。在六道輪迴裡為此受苦無量而不自覺知,就是因為把握不了自己的心念,以至於讓不如理的心念一直泛濫下去,流轉到無量劫之後的現在。現在遇到了佛法,一定要用佛法覺悟自心,對自己的心要覺知、覺照,對照佛法反觀檢查,然後把握自己的心念,改變心念,去除不善的心念,斷除貪染心念。這樣才能脫離六道輪迴,得解脫。

其次是對於聲起貪,各種各樣的聲塵與耳根相對,耳根觸到了聲音,對於可意聲生起了喜樂之心,聽到不合心意之聲,就生起厭惡之心,因此貪厭之心不斷地追逐著境界,黏著於境界、執著於境界,心就被聲塵所束縛住了,不能脫離聲塵,當然就不能脫離六道輪迴。這就是無量劫生死輪迴的因。

因為心裡認為聲音是真實有的,才對聲音起著喜貪心、厭惡心。聽到讚揚自己的聲音,心裡就高興,高興是什麼心?是取著境界的心,貪著境界的心,貪著聲音的心。耳根聽聲音所起的貪念是造業的因,是生死輪迴的因,喜歡被人誇獎被人追捧,喜歡名聲名氣,喜歡被人恭敬,這都屬於貪心。因此貪心不能脫離境界,被境界黏住。本來是我們想去抓取境界,執取境界,結果卻被境界所綑住、束縛住、拴住了,這樣我們就不能脫離境界,不能脫離三界生死輪迴。

那麼在見色聽聲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回光返照自己的心念處於一種什麼狀態,貪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心在貪,要知道心在執取、抓取境界,心在喜樂於境界,著於境界,就應該知道這種心是不應該存在的,應該斷除,應該離去,這時就開始覺悟了。因此覺悟以後就能有機會有力量斷除貪愛;斷除貪愛以後,心就能夠得到解脫,證得慧解脫,當智慧也得解脫,心不被貪愛所遮障時,才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

貪的另一個對相是香塵,鼻根與香塵相對,不管是香味還是臭味,或者其它任何一種味道,凡是與鼻根相對的都是香塵。鼻嗅香時,觀察心是一種什麼狀態,心念如何,是否是貪染的。我們凡夫一般都喜歡香味,嗅到香味時覺得心很舒服很愉悅,如果嗅到了臭味,就會心生厭惡,躲避厭離。不管是喜歡香塵還是躲避香塵,都屬於對香塵的執取,在相上有了一種分別,執取屬於貪厭心行。這個心念就是生死輪迴的因,因為取了境界、執著了境界,認為這個境界是真實的,沒有把心空掉,就被這個境界所黏縛住了,到臨終的時候,因為心沒有脫離這種境界,就被這種境界鎖在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當中,所以貪取香塵是生死的因。執取香塵,不得甚深的禪定,因為定裡心是空的,心有物不空,就沒有禪定和智慧,不能解脫。

味塵也是心貪的對相,舌嘗味的時候,遇美食美味則心生貪,對於不可意的味塵生厭離,有貪有厭的心,被味塵黏縛住了,心無法脫離味塵境,被境界所繫縛不得解脫。當味塵出現的時候,執取味塵相,生貪生厭,心就不得自在,不得解脫。抓取美食的時候,就被美食抓住了,美食在三界裡,屬於三界世間法,尤其是屬於欲界的法,心就不能脫離欲界,初禪定不能成就,別說三界了,欲界都出不去。由於貪人間的味塵,欲界定都沒有,欲界天都去不了,貪人間的法,不會有天上的禪定,貪欲界的東西,包括貪欲界天的境界,色界的禪定就不能有,色界天就去不了。

屬於欲界的法,貪著就不能出欲界,屬於色界的法,貪著就不能出色界,屬於無色界的法,貪著就不能出無色界,因為心與境界綑在一起不可分,脫離境界才能得解脫。心不得脫離境界,不得解脫於境界,就不能出離三界。所以平時貪飲食貪味塵,或者貪色貪聲貪香貪味都不能得到解脫。

再說貪的另一個對相觸塵,先說從外界來的,比如說衣服和色身皮膚的觸,接觸的觸,還有光的觸,各種境界對色身的觸,這都屬於觸塵(男女欲貪更不用說了)。色身身根身識著了觸的境界,喜歡觸塵或者厭惡觸塵,這都屬於貪的一部分。喜歡、喜樂都屬於著境界相,當我們黏著了境界、執取了境界、分別了境界,就被這些觸塵的境界所黏住、束縛住,這樣的心不能脫離於觸塵,和觸塵在一起,就不得解脫於色界和無色界。

抓取境界的結果就是和境界在一起,境界在哪裡?境界就在三界裡、在生死輪迴裡,境界不出三界,心和五陰身就不能出三界,而境界永遠屬於三界的法,不能出三界。當我們貪欲界的境界時,就永遠出不了欲界,有人願意和境界鎖在一起,永遠綑在一起嗎?當然誰也不願意,可是當境界來了,心就執取了境界,肯定要被束縛住。境界來了先有個相,相上又安了一個名,安了一個名就是分別了,分別以後就執著抓取,這樣心就被境界困住不得解脫,不能和境界分離,就不能在境界上得解脫,不能出三界。這就是不自在的生死因。

心最後貪著的一個六塵境界相就是法塵,法就是五法境界上顯現的細微法相,一切境界都是法,我們把一切境界都取一個相、安一個名,生起分別,就有了各種心行,貪瞋癡慢善惡心行都有,被六塵境界束縛住不得解脫。生死鏈條和境界拴在一起,境界不出三界,我們就不出三界。境界不出欲界,我們就不出欲界,我們想升天享樂,想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定境,想到色界天都不可能。

欲界人間境界我們抓取不斷,欲界天界的境界,我們就接觸不到。越抓取下層的境界,上層的境界就越接觸不到、享受不到,離我們越遠,越執著三界的法,我們離佛的境界越遙遠。要想達到最高層次的境界,就要捨棄低層次境界。因為心是有限量的,不可能什麼都抓取得到,執取欲界的法,就沒有色界的法,執取色界的法,就沒有無色界的法。

那我們應該要什麼法?努力爭取最上層次的法,那就把下面層次的法,一層一層的全部捨棄,不執取、不抓取、不黏著、不貪愛,也不厭惡。對這些境界心不著,心不著叫無所謂,因為所有境界都是空的幻化的,不應該生起分別心,不生起分別心就是不著境界,把境界當作幻化的、空的、不實在的,這樣的心就是解脫的、自在的,然後生死由我們自己來把握,不被境界所扭轉。

要破除無明,就要有一顆覺照的心,先覺照自己,在境界上生起了貪念的時候,一定要覺悟。修行就要先覺照自己,不要去覺照別人,或者你覺照了別人,發現了別人心貪的時候,也要回光返照自己,我有沒有同樣的心念。發現自己有同樣的心念怎麼辦?就要知道這個心念是不好的,是有生死過患的,知道了以後,這個問題慢慢就能處理好。

先有個知,這是最初步的最重要的,知了以後下一步怎麼辦?如果貪念很嚴重,可以想一些辦法來對治,不嚴重的心裡知道就好辦,貪念慢慢就會減輕了。對治的辦法也許要悄悄的實行,心行的變化,意識最初未必能觀察得出來。就像有一個竊賊,要來家裡偷東西,第一步,知道他是一個賊就好辦了,知道以後我們可以坐在家裡看住他,這個賊知道被人發現,不好意思再偷東西,就退回去了,我們從此不再被洗劫不被盜,從而保障了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

原文:又心離貪者。知心離貪。

釋:當心已經離開了貪,不再貪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了,自己也要知心已經離開貪著了。

當修行一段時間以後,面對境界心不貪的時候,也要有一個覺知覺照的心,心裡知道自己現在處於不貪著境界的狀態,色塵出現在面前無所謂不在意,不喜不厭。聲音出現在面前無所謂,不喜不厭。如果聽到辱罵的聲音心裡很生氣,這是著了境界、取了境界,把境界當作真實,被境界束縛了,其實聲音這個境界不管是讚揚還是辱罵,境界本身都是空的、幻化的、不真實的、生滅的、無常的。從大乘法角度來講,都是如來藏變現出來的各種假象,因此不要對這些聲塵生起貪心、喜樂心、厭惡心,盡量把境界看空,做到這點是相當不容易的。

即使不能看空境界,境界仍然是幻化的空的,心不著境界時,境界就不能拴住心,當心著境界時,其實境界還是不能拴住心,束縛不了自己,是心自附境界而已。心於境界不著時,就是自由的、自在的、解脫的,生命就有價值有意義有樂趣了。心離貪時,內心要知,表示自己有反觀力,有覺照力覺察力,有禪定有智慧。

原文:又心瞋者知心瞋。又心離瞋者。知心離瞋。

釋:當心裡有瞋的時候,應當知道心瞋了。當心離開了瞋心無瞋時,要知道自己心離瞋恚了。

什麼叫作瞋?俗語說不高興、生氣叫作瞋,心裡生起一種不愉快的感覺感受,生起一種厭怒心叫作瞋,於境界不喜叫作瞋。對六塵境界不喜之後,心起波瀾,心中不平,生起怨恨、惱怒、憤怒之後,再生起違害心,都叫作瞋。瞋的對象還是色聲香味觸法、人事物理,其中色也包括我相人相眾生相。嚴重的瞋叫作暴怒,暴怒之後就要採取行動了,瞋心生起來首先是傷自己,其次才傷他人。瞋念生起,以及想報復的時候,心就被境界黏縛住,不得解脫,不得自在,到臨終的時候,就被境界和業緣拘鎖在六道裡,尤其是三惡道裡。

境界都是在三界當中,欲界裡的境界最多,最有吸引力,眾生最不容易解脫於欲界。造了瞋業,業種存下來,就要在欲界裡受報,在三惡道裡受報,這是業系眾生的原理。所以當我們對境界起瞋心的時候,一定要生起覺照心,修行首先要有個知,知自心之後,下一步才好採取一些方便的方法措施,讓心離瞋,這就是修行。如果第一步不能覺知到瞋,就不會趕走瞋心,降伏不了瞋心,就會隨瞋心而流轉,業行就會造作出來。

當面對令人氣惱的境界而心裡不生瞋,也不想報復人時,心已經離瞋了。離瞋有時指斷除瞋心,有時不一定是斷除瞋心,瞋心也許還眠藏著沒有起現行。心不起瞋念也許是壓伏著瞋念,不是斷除。壓伏、降伏和斷除三者有層次上的差別,壓伏降伏瞋是初果二果之前的人,三果以後才能斷瞋。三果之前是離瞋,離有很多的含義,也許三果裡也包括離,因為心裡沒有瞋的現行煩惱就是離。心現前沒有起瞋心,可以叫作離瞋,但不一定就是斷瞋。如果瞋心永遠不現行,就是斷瞋。一定有初禪定才能夠斷瞋,初禪定之前是降伏、壓伏,離不一定是斷。弄清楚這些概念和內涵就知道自己現在修行層次在哪一個階段。

原文:又心癡者。知心癡。

釋:佛說,如果心愚癡者,要知道自己此時心裡是愚癡的。

癡的含義最不容易定義和弄清楚,更不容易檢查出來,因為愚癡,所以才不容易發現自己的愚癡。貪瞋癡三個煩惱,貪欲最容易斷除,瞋在其次,愚癡是最難發現和斷除的,一念無明屬於愚癡,對三界貪愛也屬於愚癡,乃至於瞋恚也屬於愚癡,先不說其它更細微的愚癡,貪瞋都必須是從三果人開始斷起,四果才能斷盡,而真正要斷盡所有的愚癡無明,要到佛地才能斷盡。愚癡也叫作無明,無論三界世俗法還是佛法,凡是心裡所不懂、不知道、不明白、不會的都叫作癡,都屬於無明。有無明就沒有明,明就是明了,無明就是心裡黑暗沒有光亮。

成佛路上需要破除的無明,即使有無數台電腦一起運算也算不清,就像空中的灰塵,就像海邊上的沙塵一樣的多,根本無法數得清。既然如此,誰還能起慢心說自己很有智慧?即使現在修出那麼一點點境界也根本不算什麼,站在一定的高度和廣度觀察,我們只是空中的一粒灰塵而已,只是大海邊的一粒沙子而已。再從十方世界的角度觀察,我們更算不了什麼,十方世界諸佛和諸大菩薩有無量無邊之多,其智慧極其深細和廣大,我們與之相比猶如滴水與大海,所以根本沒有資格生起慢心,有慢心就是愚癡,就要想辦法對治、降伏和捨離。

愚癡的範圍很廣很微細,幾乎涵蓋到方方面面各個領域。對於五陰世間的認知,對於見聞覺知性的認知,對於三千大千世界的認知,都是無明。對於四聖諦理愚癡,對於解脫生死愚癡不懂,不知不證,對於法界實相愚癡不懂,對於諸法無我愚癡不懂,對於成佛之理愚癡無知。於是把接觸的一切法都當作我和我的,認為都是真實的,無量劫造作了無量的愚癡業。癡的範圍最廣最細,斷除最難,生起任何一種煩惱和習氣都是因為愚癡,包括喜心和樂心,全部是因為愚癡無明。如果小乘解脫六道生死輪迴的愚癡無明斷盡了,就是四果俱解脫和慧解脫的阿羅漢,大乘成佛過程中的愚癡無明斷盡了就是佛。菩薩還有無量無邊之多的愚癡無明,尤其是成佛路上的法更多更細膩,這些法不知就是愚癡。

愚癡無明的種類,有一念無明、無始無明、塵沙無明,細分種類就更多了。世俗人對於世俗法的愚癡無明就有極多,如果世俗法都通達了就是佛,只要不是佛,世俗法就不能全部通達,只有佛才能通達所有的世俗法。眾生在世俗輪迴了無量劫,世俗法還是不懂更做不好,做人也做不好。

如果嚴格定義無明,框定無明的內涵和範疇,只要有心有所求,就說明把境界當真實,把一切法當真實了,那就是無明。這些無明需要極長時間一點一點的破除,一天二六時中包括睡覺都要生起覺照,境界出現時,要生起覺照的心,明白這是空的幻化的無常的,是如來藏假借各種因緣變現出來的。一切境界不管好壞,都是幻化的,不是真實的,心不著,心不樂,空空的,不起心念,無明就破了。沒有境界就沒有心,沒有心就發現不了自己的無明。那怎麼去給它剪斷?就要在境界當中剪斷,尤其是在逆境當中剪斷。因為逆境當中生起那個心念更多。沒有逆境煩惱就隱藏不現起,菩薩的煩惱習氣也不現起,深深埋藏著,智慧的剪刀就用不上了。

智慧和禪定都是剪斷煩惱的剪刀,境界出現時起了煩惱,當時就應該反照,拿起智慧的剪刀來剪斷煩惱。如果煩惱被壓伏著沒有機會現前,如石頭壓草一般,早晚有一天還會出現,那時草有可能就瘋狂生長起來,控制不住了。所以娑婆世界是非常好修行的世界,境界多,斷除煩惱的機會就多。其它佛國土都是順境,煩惱不容易現前,智慧剪刀就用不上。智慧剪刀用得越多,剪斷的煩惱習氣越多,成就越快。

那麼我們修行的目標是什麼?就是要快一些解脫,快點減除無明煩惱。那就要在歷緣對境時,降伏和斷除煩惱。所有的冤家都可以齊上陣,一起來都沒關係,要看得空,要忍得住。起了煩惱就掐斷,起了煩惱就剪除,這樣所有的煩惱都會一點點破除,無明很快就能斷盡。到其它的佛國土就沒有這些境界,成佛很慢,可能很多劫都還在原地踏步。佛經中介紹說,其它佛國土的菩薩多劫圍在佛身邊快樂優哉,還有神通,可是智慧的境界卻修上不去,好多劫菩薩果位都不能上升,修行不容易進步。

所以我們修到不容易被逆境轉的時候,應該到類似於娑婆世界這樣煩惱深重的地方來修行,在這樣的世界裡,接觸的境界多,逆緣多,煩惱現起的機會多,覺照的機會就多,智慧剪刀用的機會也越多,掐斷無明煩惱的機會就多,斷除的無明就多,這才叫作真實修行。如果面對的全都是順境,你說你修行好,好在哪裡呢?逆境裡修行才是最快的,但是逆境修行也容易沉淪。什麼樣的人容易在逆境修行中沉淪?沒有覺照力的人才容易沉淪。有覺照力的人越是在逆境,修行越快,一個一個荊棘全部砍掉,勇住直前面對逆境逆緣,當這些逆境逆緣沒有了以後,自己的心也全部對治完了,再也沒有什麼逆緣了,佛是沒有逆緣的,即使有也是示現給眾生看的。

原文:又心離癡者。知心離癡。

釋:如果比丘的心離開愚癡了,應該要知道自己的心離開了愚癡。

通過不斷地在某一法上努力修行,才能對某一法離癡,但還不能對所有的法都離愚癡,只有佛對所有的法都離癡斷癡了,眾生的離癡是指某一方面的,對某種境界是離癡了,原來對某種事理愚癡不懂、不會、不解、不明白,現在懂了,對那個法是離愚癡了。就像小乘四諦法,原來一點也不懂,也不會修行,現在懂了會修行了,而且證到了,就離癡了,或者叫斷癡。但是其它方面還有不懂的,無明非常多,盡管證了小乘的一二三四果,或者大乘的菩薩果,但在世間法上的這個癡還是有,更別說出世間法了。因為那個癡範圍太廣了,我們僅僅是斷了某一方面的癡。原來特別嚴重的愚癡,現在檢查時發現沒有了,這叫離癡,暫時這個癡念與無明沒有了。

離癡也包括壓伏和斷兩個層次,什麼叫壓伏和斷?比如說在五蓋法上,首先降伏壓伏五蓋煩惱,就會出現初禪定,之後才能一點點的斷除五蓋煩惱,這是次第。比如說證果這個問題,證果有解悟和證悟,證悟叫斷癡,解悟叫離癡;大乘明心見性也是這樣,證悟叫斷癡,解悟叫離癡。斷了無始無明以後其它方面不懂的法還有很多,都還沒有離癡,也沒斷癡。就算是大菩薩,對於世間法不懂不會的也有很多,還有愚癡無明,佛法方面不會也有很多。

只有等到把佛法全部證到了,世間法的愚癡也都消盡無餘了。只有佛對於世間一切法全都懂都會,菩薩都不行,比如有些人證到幾地菩薩,來搞一個世間法,有的也搞不好,即使有神通,有些事情也沒辦法。總有他不懂的,對於醫學、飲食、醫藥、生理、心理等方面,也不是全通達,眾生的心理也不是完全掌握,這都屬於愚癡。

只有掌握眾生的心,才能夠引導眾生,對治眾生的煩惱,領向解脫之路,菩薩做不到這一點,就沒有能力完全了解眾生的心念,他帶領的眾生也就沒有智慧,這都屬於愚癡。世間法的智慧和佛法的智慧是連在一起的,佛法智慧證量越高,世間法通達的越多,愚癡越少。

原文: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

釋:當禪定提升,觀行時能做到心力集中了,心裡要知心力集中了。

現在講心的集中問題,在修學四念處之前,心是散亂的,東方的事情心著境粘著,西方的事情心也著境粘著,南方、北方、上方、下方、過去、未來,心全部都著境縛著,眾生都是這樣,意根的攀緣非常廣,這個境界來了心就貼過去了,那個境界來了心也貼過去了,心像八爪魚似的,其實比八爪魚分散得還厲害,這叫散亂。現在修定觀行心不散亂了,能漸漸地集中到一點上,集中在一個法上,有可能集中在兩三個法上,集中不一定說是集中在一個法上,兩個三個也叫集中,原來分散到十個八個法,現在集中到兩個三個,範圍縮小很多,也叫集中。

定力非常好的時候,同時分別三四個境界,照樣心念也是集中清淨的,定力也相當好,智慧也很高,這不能一概而論,要分人來看。有的人集中到一個法上,心的分別力都不夠,智慧都不夠好,一個時間裡做一件事都做不好,定力和智慧好的人,一時間能做五個事情都能做得很好,甚至有做六樣事情的,都能做得很好,那叫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全部能夠了知到,分別清楚,還能夠安排好,這是定和慧都很高強的人,生生世世修定修慧的人才能做到。如果不是那樣,你讓他集中到一點,他也能集中,集中以後要把這件事處理好,他就做不到,這是因為智慧不夠,雖然心集中了,但是智慧不夠。

某一件事情出現了,心與之相對時能夠集中了,稍微有些禪定識心不分散了,這個時候心裡要作反觀要知,有一個知的心,就是一個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就是說明你的心沒有散開,心念都能抓得住,這是初步的修行。

原文:又心散亂者。知心散亂。

釋:當心散亂時,應該知道心散亂了。

一天二六時中,對應著境界,心是處於散亂還是集中,都要有一個覺照的心,都要知。知是意識心的回光反照,意識心的反觀力。意識有反觀力的時候,一個是有禪定,一個是有智慧,愚癡的人意識心沒有反照力,自己做了什麼都不知道。自己的心理處於哪種狀態不知道,意識心的證自證分不現起。證自證分強的人,是慧力高的人,這個慧力不止包括佛法的慧力,也包括世間法的慧力,世間的聰明人自己干了什麼,自己都知道。知道以後他會思惟自己做得對還是不對,錯的他能夠及時糾正,對的他能夠發揚保持,這是世間的聰明人。

佛法上有智慧的人,更應該有反照力,自己現在起的任何一種心念,都能夠反觀得到,都能抓得住,能夠採取一種正確有效的方法把事情做得圓滿,人事物理都能處理得很圓融。而沒有智慧的人意識的證自證分往往不現起,自己處於愚癡時心裡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很聰明很高明。心散亂和心集中都要知道,佛告訴我們應該有這種覺照力,覺照一切時中心裡起的念頭,是有貪瞋癡的還是沒有貪瞋癡的,是有定力還是沒有定力的,心是廣大的還是狹小的,是上還是下,全都要知道。

原文:又心廣大者。知心廣大。

釋:什麼叫心廣大?廣是指範圍,就是無量無邊的法,大,一般指程度,也有範圍的意思。我們的心應該緣於無量無邊的法,不應該執著於眼前的小的境界。最廣的心能緣於十方世界,能緣於十方諸佛的境界,不緣於眼前凡夫的那個小境界。

心裡考慮的問題應該是如何成佛,如何行菩薩道,如何得大解脫,考慮未來世的果報,在其它佛國土的果報和道業的進展,考慮將來如何才能生生世世帶領廣大眾生一起走向成佛解脫之道,考慮度化攝受的眾生如何越來越多。心應該緣這些法,這是廣是大,不是只考慮眼前的利益得失。考慮未來世菩薩地地增上的境界,將來在其它佛國土要做一個法主,或者化現無數佛國土作佛度人,考慮這樣的事情,心才是廣大的。

心不廣大,是指只考慮眼前凡夫這些小事,眼前的利益,金錢上的利益,眷屬上的利益,名聲上的利益,財色名食睡上的利益,這個心就狹小了。現在的心是廣大的還是狹小的,遇到境界有什麼樣的心念,心量如何,心裡都要了知清楚,了知了就知道自己的心太狹小了,只顧著眼前自己這麼一點小利益,其它方面都考慮不到。

心廣大以後,才能慢慢地降伏內心,或者說有意的、有措施的降伏內心,或者是無意的、無措施的降伏內心。無意的無措施的降伏就是說第七識意根在背後所做的工作,這一切是意識所不了知的,第七識意根自己在背後默默的思量著,思量通了,衪就能改變了。有措施、有意的就是讓意識心採取一定的對治方法,首先要先有一個知,然後才有下一步的運作,心的運作就是指反觀、覺照、採取措施、思惟、生起禪定和智慧來解決問題,這都是六七識後續的工作。

表面上能看到的工作都是意識做的,是意識在想辦法解決問題,思惟如何對治。意識把思考的問題傳遞給意根就不管了,意根就在背後思量,表面看好像是心裡不再理這件事,實際上意根在背後不為人知的運作著,衪把這件事的前後利弊考慮清楚以後就會作出抉擇,這時候辦法就出來了,六識就要照做無誤。當意根思量明白,心就改變了,境界再來的時候,就沒有煩惱了。

不貪不煩惱是誰的決定?是意根決定的。為什麼有這樣的決定?因為意根想明白了,衪在背後一直在努力工作著。表面看意識只是知道自己心貪了,然後好像什麼也沒有做,其實意根一直在背後思量抉擇。總結起來說,遇到境界時心是廣大的還是狹小的,內心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一步就好辦了。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