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四念處經講記(第二版)(新修改)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3日

第五章  觀法而住


第五節  觀四聖諦法而住

一、觀苦諦而住

原文:復次。諸比丘。比丘即於四聖諦法。觀法而住。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於四聖諦法觀法而住耶。於此。諸比丘。比丘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到苦滅之道。然。諸比丘。苦諦者何耶。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憂悲苦惱悶是苦。求不得是苦。約略言之。五取蘊是苦。

釋:接著往下說,諸比丘,比丘應該於四聖諦法觀法而住。那麼,諸比丘,比丘如何於四聖諦法觀行而住呢?對於這個問題應該這樣來解答,諸比丘,比丘應該如實了知什麼是苦,如實了知什麼是苦的集,如實了知什麼是苦的滅,如實了知什麼是滅苦應該修的道。那麼,諸比丘,苦的真實理是什麼呢?出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憂悲惱悶都是苦,有求不得也是苦,總體來說,五取蘊都是苦。

原文:復次。諸比丘。生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生出產。入胎轉生。諸蘊之顯現。內外諸處之攝受。諸比丘。此名為生。復次。諸比丘。老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年老老耄。齒落頭髮白。皺紋皮膚。壽命短縮。諸根熟衰。諸比丘。此名為老。

釋:再往下說,諸比丘,什麼是生?在所有處的生靈之類中,有很多眾生出生、出胎、入胎、再次出生以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顯現,有內六處和外六處的攝受,這些就是生。再次來說,諸比丘,什麼是老?在所有處的生靈之類中,有很多眾生的年歲大了、衰老了、牙齒脫落了、頭髮花白了、皮膚出現皺紋了、壽命越來越短了、眼耳鼻舌身諸根成熟衰落了,諸比丘,這些就叫作老。 

原文:復次。諸比丘。死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消失散滅。破壞滅亡。消滅死歿。命終諸蘊之破壞。死屍之放棄。諸比丘。此名為死。復次。諸比丘。憂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憂愁感內憂內愴。諸比丘。此名為憂。復次。諸比丘。悲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歎悲歎息悲哀悲歎悲痛。諸比丘。此名為悲。

釋:接著往下說,諸比丘,什麼是死呢?在所有處的生靈之類中,有很多眾生消失、散滅、破壞、滅亡、消滅、壽命終了、死滅了,以及命終時五蘊被毀破、死屍被拋棄了,諸比丘,這就是死亡。接著來說,諸比丘,什麼是憂呢?諸比丘,三界有法聚集之處有若干程度的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有憂愁感,內心感到愁憂淒愴,這就是憂。再次,諸比丘,什麼是悲呢?諸比丘,遇到了若干種不幸之事,被一些痛苦所逼惱,心裡生起了歎悲、歎息、悲哀、悲歎、悲痛,諸比丘,這就是悲。

原文:復次。諸比丘。苦者何耶。諸比丘。關於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為苦。復次。諸比丘。惱者何耶。諸比丘。關於心之苦痛。於心不快。由意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為惱。復次。諸比丘。悶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惱。失望沮喪。氣餒愁悶。諸比丘。此名為悶。

釋:接著說,諸比丘,什麼是苦呢?諸比丘,苦是有關身體上的苦痛,身體上的不愉快,由於身體上的觸所產生的苦痛以及不愉快的感受,這就是苦。再次說,諸比丘,什麼是惱呢?惱是有關心裡的苦痛,在心理上的不愉快不快樂,由意識觸法塵所產生的苦痛以及不愉快的感受,諸比丘,這就是惱。再次說,諸比丘,什麼是悶呢?諸比丘,遭遇到了若干種不幸的事情,心被這些痛苦的事情所逼惱,感到失望、沮喪、氣餒、愁悶,諸比丘,這就是悶。

原文:然。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諸比丘。於生法之眾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於生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諸比丘。於老法之眾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於老法之下。我等不願意老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

釋:那麼,諸比丘,什麼是求不得苦呢?諸比丘,對於處於活著狀態的眾生來說,他們心裡會生出這樣的欲求:我們實在是不願意處於生命之中,我們不願意出生和活著。然而,他們卻得不到這樣的欲求,這就是求不得苦。諸比丘,對於處於衰老狀態的眾生來說,他們心裡會生出這樣的欲求:我們實在是不願意處於衰老之中,我們不願意老去。然而,他們卻得不到這樣的欲求,這就是求不得苦。

原文:乃至諸比丘。於病法之眾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於病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病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乃至諸比丘。於死法之眾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於死法之下。我等不願意死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乃至。諸比丘。於憂悲苦惱悶法之眾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實非於憂悲惱悶法之下。我等不願意憂悲苦惱悶法之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

釋:諸比丘,乃至於對於處於病苦之中的眾生來說,他們心裡會生出這樣的欲求:我們實在是不願意處於病苦之中,我們不願意生病。然而,他們卻得不到這樣的欲求,這就是求不得苦。諸比丘,乃至於對於處於瀕臨死亡狀態的眾生來說,他們心裡會生出這樣的欲求:我們實在是不願意處於死亡之中,我們不願意死亡。然而,他們卻得不到這樣的欲求,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乃至於對處於憂悲苦惱悶法中的眾生來說,他們心裡會生出這樣的欲求:我們實在是不願意處於憂悲苦惱悶之中,不願意再有憂悲苦惱悶。然而,他們卻得不到這樣的欲求,這就是求不得苦。

原文:然。諸比丘。約略而言。五取蘊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丘。約略而言。此等名為五取蘊之苦。諸比丘。此亦名為苦聖諦。

釋:總而言之,諸比丘,簡略來說,什麼是五取蘊的苦呢?眾生順次執取的色蘊,執取的受蘊,執取的想蘊,執取的行蘊,執取的識蘊,簡略來說,有執就是苦,有取就是苦,執不得,取不得,更是苦,這就是五取蘊的苦。諸比丘,這也叫作苦聖諦。

二、觀苦集諦而住

原文:然。諸比丘。苦集聖諦者何耶。此愛能引導再生。有俱喜貪。到處為追求滿足。即欲愛有愛無有愛。復次。諸比丘。彼愛於何處生起。於何處止住耶。凡於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那麼,諸比丘,苦集聖諦是什麼意思呢?現世的所有貪愛都能引起再次的出生,再次出生這三界時,無論接觸什麼都伴隨著喜樂和貪愛,四處追逐以滿足自己的貪愛,即貪愛欲界的法,貪愛色界的法,貪愛無色界的法,所追求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愛心理。今世的煩惱能集成業種,引發後世的苦果,這就是苦集的真理。

再次來說,諸比丘,內心的貪愛是在何處生起來的,又是住在何處、止於何處呢?凡是在世間有愛樂訢喜的事物存在,這種愛樂訢喜心就在所執持的事物處出生,在此處住著,在此處停止下來。喜樂於什麼法,心就止住在什麼法上,心就被什麼法束縛,不得解脫。

原文:何者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耶。眼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鼻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舌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身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意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什麼是世間裡可愛的可喜樂的法?眼根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眼根處生起,停在眼根處不動了;耳根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耳根處生起,停住在耳根處不動了;鼻根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鼻根處生起,停住在鼻根處不動了;舌根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舌根處生起,停住在舌根處不動了;身根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身根處生起,停住在身根處不動了;乃至於意根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意根處生起,停住在意根處不動了。

這是在說六根,眾生喜愛六根,因為六根能接觸六塵,能為自己所用。因此心就住在六根上,不斷的使用六根。是誰使用六根呢?是意根喜愛和使用六根,包括喜愛和使用意根自己,讓自己不斷地作意觸受想思,以不斷地取著六塵境界。

原文:色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聲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香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觸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法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色塵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色塵處生起,停住在色塵處不動了;聲塵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聲塵處生起,停住在聲塵處不動了;香塵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香塵處生起,停住在香塵處不動了;味塵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味塵處生起,停住在味塵處不動了;觸塵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觸塵處生起,停住在觸塵處不動了;法塵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法塵處生起,停住在法塵處不動了。

這是在說六塵是可愛可喜樂的法,因為六塵能為眾生所用,所有眾生都貪愛六塵。是誰喜樂六塵法?是意根喜樂六塵法,貪愛六塵法,不斷地在六塵處執取。

原文:眼識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耳識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鼻識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舌識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身識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意識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眼識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眼識處生起,停住在眼識處不動了;乃至耳識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耳識處生起,停住在耳識處不動了;乃至鼻識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鼻識處生起,停住在鼻識處不動了;乃至舌識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舌識處生起,停住在舌識處不動了;乃至身識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身識處生起,停住在身識處不動了;乃至於意識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意識處生起,停住在意識處不動了。

這是在說六識是可愛可喜樂的法,因為六識能識別六塵,取著六塵,使用六塵,享受六塵,所以眾生就喜愛六識。貪著於六識,是誰喜樂於六識?是意根喜樂於六識,執取於六識,讓六識不斷地對六塵進行作意觸受想思,最終是通過六識來執取六塵,六識是意根用來執取六塵的用具,若無此用具,意根就無所能為,所以意根不願意讓六識滅去,所以修定才非常不容易。

原文:眼觸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耳觸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鼻觸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舌觸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身觸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意觸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眼觸色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眼觸處生起,停住在眼觸處不動了;乃至耳觸聲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耳觸處生起,停住在耳觸處不動了;乃至鼻觸香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鼻觸處生起,停住在鼻觸處不動了;乃至舌觸味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舌觸處生起,停住在舌觸處不動了;乃至身觸觸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身觸處生起,停住在身觸處不動了;乃至意觸法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法,貪愛就在意觸處生起,停住在意觸處不動了。

這是說十二處是可愛可樂之法,六根觸六塵,之後就出生六識,就能享受六塵境界,因此眾生都貪愛十二處。當然歸根結底還是意根的貪愛和喜樂,以不斷地執取塵境。

原文:眼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耳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鼻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舌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意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眼觸之後所生的受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眼觸所生的受處生起,在眼觸所生的受蘊處止住不動;乃至耳觸之後所生的受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耳觸所生的受處生起,在耳觸所生的受處止住不動;乃至鼻觸所生的受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鼻觸所生的受蘊處生起,在鼻觸所生的受蘊處止住;

乃至舌觸所生的受蘊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舌觸所生的受蘊處生起,在舌觸所生的受蘊處止住;乃至身觸所生的受蘊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身觸所生的受蘊處生起,在身觸所生的受蘊處止住;乃至意觸所生的受蘊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意觸所生的受處生起,在意觸所生的受處止住不動。

這是說六識的受,六根觸六塵之後,就有六識的感受出生,眾生都是非常貪愛受覺受蘊,心都住於受蘊上,為了受蘊,不惜造作惡業。當然,貪著受蘊受覺的主要還是意根,因為意根的貪,才讓六識不斷地觸和受。

原文:色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聲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香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味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觸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法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對於色塵的取著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取著色塵處生起,在取著色塵處止住不動;乃至對於聲塵的取著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取著聲塵處生起,在取著聲塵處止住不動;乃至對於香塵的取著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取著香塵處生起,在取著香塵處止住不動;乃至對於味塵的取著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取著味塵處生起不動,在取著味塵處止住不動;乃至對於觸塵的取著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取著觸塵處生起,在取著觸塵處止住不動;乃至對於法塵的取著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取著法塵處生起,在取著法塵處止住不動。

六根觸六塵受蘊出生以後想蘊出生,意根取相之後,六識就會執取六塵境界相,眾生都貪愛自己的想蘊。想蘊是六識接受塵境之後,意根對塵境的取相行為,取著色蘊的相,取著受蘊的相,取著想蘊的相,取著行蘊的相,取著識蘊的相,乃至於取著六塵境界的相。

原文:色思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聲思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香思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味思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觸思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法思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對於色法的造作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對色法的造作處生起,在對色法的造作處止住不動;乃至對聲法的造作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對聲法的造作處生起,在對聲法的造作處止住不動;乃至對香法的造作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對香法的造作處生起,在對香法的造作處止住不動;乃至對味法的造作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對味法的造作處生起,在對味法的造作處止住不動;乃至對觸法的造作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對觸法的造作處生起,在對觸法的造作處止住不動;乃至對法塵的造作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對法塵的造作處生起,在對法塵的造作處止住不動。

六根觸六塵,意根思擇執取六塵以後,行蘊出生,六識就要造作身口意行了,眾生的意根都喜歡行蘊,喜歡不斷的造作身口意行。對色聲香味觸法的思,就是對六塵境界的執取造作行為,這些行為造作是意根喜樂的,是意根作主抉擇的結果,以後的業果就會由此業行而生。

原文:色愛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聲愛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香愛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味愛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觸愛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法愛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對於色塵的喜愛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對色塵的喜愛處生起,在對色塵的喜愛處止住不動;乃至對聲塵的喜愛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對聲塵的喜愛處生起,在對聲塵的喜愛處止住不動;乃至對香塵的喜愛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對香塵的喜愛處生起,在對香塵的喜愛處止住不動;乃至對味塵的喜愛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對味塵的喜愛處生起,在對味塵的喜愛處止住不動;乃至對觸塵的喜愛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對觸塵的喜愛處生起,在對觸塵的喜愛處止住不動;乃至對法塵的喜愛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對法塵的喜愛處生起,在對法塵的喜愛處止住不動。

貪愛六塵境界的心行,也是眾生喜愛寶愛的,不願意捨棄的,因此眾生也都喜樂於對六塵的貪愛。

原文:色尋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聲尋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香尋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味尋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觸尋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法尋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釋:追尋色法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追尋色法處生起,在追尋色法處止住不動;乃至追尋聲法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追尋聲法處生起,在追尋聲法處止住不動;乃至追尋香法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追尋香法處生起,在追尋香法處止住不動;乃至追尋味法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追尋味法處生起,在追尋味法處止住不動;追尋觸法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追尋觸法處生起,在追尋觸法處止住不動;追尋法塵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追尋法塵處生起,在追尋法塵處止住不動。

由於眾生喜愛色聲香味觸法境界,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愛心理,就會不斷的追求六塵尋覔六塵境界,不願意放棄和捨棄自己的追尋心,所以眾生生生世世都在不斷的追求和尋覔著六塵境界。

原文:色伺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聲伺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香伺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味伺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觸伺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乃至法伺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諸比丘。此名為苦集聖諦。

釋:心不動念地等待色法的出現,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等待色法處生起,在等待色法處止住不動;心不動念地等待聲法的出現,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等待聲法處生起,在等待聲法處止住不動;心不動念地等待香法的出現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等待香法處生起,在等待香法處止住不動;心不動念地等待味法的出現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等待味法處生起,在等待味法處止住不動;心不動念地等待觸法的出現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等待觸法處生起,在等待觸法處止住不動;心不動念地等待法塵的出現在世間裡是可愛可喜樂的,貪愛就在等待法塵處生起,在等待法塵處止住不動。

眾生對六塵境界的貪愛和追求,一開始是比較粗的尋覔行為,尋覔到一定時候,覺得快得到了,就開始等待,細心的等待伺察六塵境界的出現。眾生由於這些貪愛的行為,就集起了生死業種,後世就會出生生死苦報。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