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經講記(第二版)(新修改)
第五章 觀法而住
第一節 觀五蓋法而住
原文: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法觀法而住耶。於此。諸比丘。比丘於法即五蓋。觀法而住。又諸比丘。比丘如何於法即五蓋觀法而住耶。
釋:好,諸比丘們,比丘如何觀行法,心住於法呢?是這樣,諸比丘們,比丘要對五蓋法觀行,而心住於觀行五蓋法上。那麽,諸比丘們,比丘如何才能對五蓋法觀行而心住於觀行五蓋上呢?
五蓋法包括: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這五蓋只有通過觀行,才能發現觀察自己有貪欲嗔恚等等煩惱現行,觀察出來之後,才能慢慢降伏下來,之後才能入道,入道之後才能滅除五蓋。一切法的修証觀行是很關鍵的,四念處觀是最基礎的觀行,打好基礎才能更深觀行,實証更深的佛法。
原文:於此。諸比丘。比丘或於内貪欲存在者。知我於内貪欲存在。於内貪欲不存在者。知我於内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貪欲生起。知已生之貪欲滅盡。又知已滅盡之貪欲。於未來不再生起。
釋:應該這樣觀行,諸比丘,比丘如果自己内心裡有貪欲現象存在,應當知道自己内心有貪欲;如果自己内心沒有貪欲的現象存在,也要知道自己内心沒有貪欲;如果自己内心還沒有出現的貪欲現在生起來了,心裡要知道;如果自己原來生起的貪欲現在滅盡了,心裡要知道;如果自己滅盡了的貪欲,未來不會再生起了,自己也要知道。
這些貪欲都是自己比較根深蒂固的,無始劫以來由於環境的熏染一直在不斷增長著的,如果沒有覺悟的人,就不容易發現這些現象都屬於貪欲,都是不如法的,是生死業障的根苗。要觀行自己的貪欲,首先要識得貪欲的相貌,知道什麽是貪欲;其次要有禪定,有一定的反觀力,内心裡總是有警覺心,能夠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貪欲都有什麽相貌呢?比如說心裡喜歡、貪愛、貪戀、有欲望、有追求、有向往、想要得到、念念不忘、緊抓不放等等。
貪欲的對相就是三界裡的世俗法,最主要就是欲界裡的法,如財産、男女、家庭、名譽、地位、權勢,眼所見的一切色,耳所聽的一切聲,鼻所嗅的一切香,舌所嘗的一切味,身所覺的一切觸。觀行時心要細,在一切所緣境界當中,檢查自己的心念,不管是什麽心念都要如實知,這是最重要的,有可能知了也不願意改或者是不能改,但也要知,只要知了早晚都會生起慚愧心而逐漸減少貪欲。
對於貪欲滅盡這個現象,要如實觀察和了知,根本貪欲滅盡是在斷我見生起初禪定以後,在這之前,都是某些小方面的貪欲滅盡,如吸菸喝酒賭博喜歡吃喝穿戴等等細節。最根本的貪欲是男女欲,這個最不容易斷除滅盡,必須是在斷我見之後的初禪定裡,才能斷盡,那時候面對男女之時,不管如何接觸也不會起貪欲心。
原文:或於内嗔恚存在者。知我於内嗔恚存在。於内嗔恚不存在者。知我於内嗔恚不存在。知未生之嗔恚生起。又知已生之嗔恚滅盡。又知已滅盡之嗔恚。於未來不再生起。
釋:比丘在觀行内心的嗔恚蓋障時,如果自己内心裡有嗔恚心行,就要如實的了知到内心有嗔恚;如果在面對人事時内心裡沒有嗔恚,就要如實了知到自己内心沒有嗔恚;如果在面對人事時,本來沒有嗔恚,現在嗔恚在内心裡逐漸生起來了,這也要如實了知;如果在面對人事時原來容易出現的嗔恚現在滅盡不起了,自己也要如實的了知到;如果原來的嗔恚心滅盡之後,未來再也不會生起來了,自己也要如實的了知到。
順境生貪愛,逆境生嗔恚,在違逆己心的情況下容易生起嗔恚心。要想降伏和斷除嗔恚煩惱,就要在逆緣的情況下多觀察自己,多思惟境界的虛妄不實性,多呵責己心,嗔恚煩惱就會逐漸的降伏下來,最後滅去。但是最根本的嗔恚心行,必須在斷我見的初禪定裡才能斷盡,是在斷除貪欲之後。嗔恚比貪欲要難斷,因爲世人都不願意違逆自己,都是把自己看得很重要。
原文:或於内睡眠(愚鈍)存在。知我於内睡眠存在。或於内睡眠不存在。知我於内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睡眠。於未來不再生起。
釋:比丘在觀行睡眠蓋時,如果自己有睡眠蓋障,内心裡愚鈍,就要如實觀察了知到自己睡眠厚重,内心愚鈍;如果自己沒有睡眠蓋障,内心不愚鈍,也要如實觀察了知到自己睡眠不厚重,内心不愚鈍;如果原來沒有厚重的睡眠,現在睡眠變得厚重了,心裡一定要了知到;如果自己原來睡眠蓋重,現在睡眠蓋滅盡了,心裡也要了知到;如果自己已經滅盡的睡眠蓋,未來不會再出現了,心裡也要了知到。
睡眠蓋障幾乎所有人都有,正常人六至八個小時的睡眠,其實就是一種遮障,在這期間心裡是愚鈍暗鈍,沒有智慧的光明。如果縮短睡眠時間,愚鈍暗鈍時間減少,内心清明,智慧光明就會延長,道業就會不斷的增進。通過不斷的精進修行,内心越來越清明,睡眠就會越來越少了。了解自己的睡眠情況,就能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態,就能掌握和安排自己的修行。
原文:或於内悼悔存在。知我於内悼悔存在。或於内悼悔不存在。知我於内悼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悼悔滅盡。又知已滅盡之悼悔。於未來不再生起。
釋:比丘觀行掉悔蓋的時候,如果内心裡有掉悔,要如實觀察如實知;如果内心裡沒有掉悔蓋障,也要如實觀察到如實知;如果原來沒有掉悔現在卻出現了掉悔,心裡要如實觀察如實知;當出現的掉悔蓋障滅盡的時候,心裡要如實觀察如實知;如果已經滅盡的掉悔,未來不會再生起了,心裡也要如實觀察到如實知。
掉,就是掉舉散亂,心不寂靜不清淨;悔,心裡不斷的追悔追憶從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這樣内心是不清淨的。所以掉悔蓋障礙禪定的生起,阻礙智慧的開發,必須消除掉悔蓋,才能加深禪定。
原文:或於内疑惑存在者。知於我内疑惑存在。於内疑惑不存在者。知於我内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疑惑。於未來不再生起。
釋:比丘觀行疑惑蓋障時,如果内心有疑惑存在時,要如實觀察如實知自己有疑惑;如果内心裡沒有疑惑時,也要如實觀察到如實知;如果原來沒有疑惑而現在卻出生了,要如實觀察到如實知;如果心裡的疑惑消除了,也要如實觀察到如實知;如果已經滅盡的疑惑,在未來不會再出現了,心裡也要如實觀察到如實知。
疑惑包括大疑惑和小疑惑,包括暫時的疑惑和永久的疑惑。通過佛法的修學,能不斷的解決一個個小疑惑和暫時的疑惑,最後智慧增長到一定時候,就能解決大疑惑和永久疑惑。
原文:如是。或於内法觀法而住。又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内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又於法觀滅法而住。又於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於五蓋法觀法而住。
釋:觀行就是要像這樣,或者觀察内五蓋法,心住在觀察内五蓋法上;或者是觀察外五蓋法,心住在觀察外五蓋法上;或者同時觀察内外五蓋法,心同時住在内外五蓋法上。或者在五蓋法,觀察五蓋法的出生而住心;或者觀察五蓋法的滅盡而住心;或者在五蓋法上,同時觀察出生和滅盡的現象而住心。這樣不斷的觀行,禪定和智慧越來越增進,心裡就形成了一種念想,不斷的有關於五蓋的心念出現,心裡不斷的憶想五蓋的事情,就有五蓋法的思念現前。這時候你們心裡應當不依著任何法而住,空去五蓋法,不住於任何法上,並且也不執著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應該這樣於五蓋法觀法而住。
佛把五蓋也分爲内外,外五蓋是淺層次的五蓋,是意識對塵境上的蓋障,也是後天熏染的蓋障。内五蓋是深層次的五蓋,是意根無始劫以來所形成的習氣,是根本蓋障,影響和決定著意識的蓋障。所以要想真正地降伏和斷除五蓋,要從深層次意根這裡著眼,意根斷除五蓋才能一勞永逸地斷除,不再死灰複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