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坐禅三昧经讲解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0-11-29 10:50:10 阅读: 4357

第三章 治贪欲法门

原文:淫欲多人。习不净观。从足至发。不净充满。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血肉筋脉。骨髓肝肺。心脾肾胃。大肠小肠。屎尿洟唾。汗泪垢坋。脓脑胞胆。水微肤脂。肪脑膜身中。如是种种不净。复次不净渐者。观青瘀膀胀破烂。血流涂漫。臭脓啖食不尽。骨散烧焦。是谓不净观。

释:淫欲多的人,应该多修习不净观。其观行方法是从脚观到头发,观察都充满着不净,污秽不堪,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如:头发、汗毛、手脚指甲、牙齿、薄皮和厚皮、血肉和筋脉、骨髓、心肝、脾胃、肾、大肠、小肠、屎尿、唾液、汗液、眼泪、脑浆、脂肪、脑膜等等,全身所有物件有种种不净,都是肮脏的。不净观其次再渐进观身体的青淤、肿胀、烂坏、脓沧,流出的血液到处弥漫,散发腥臭味,骨头散掉,支离破碎,被火烧得焦糊等等这些现象,都是不净相。

不净观可以打坐时观想,可以见人时观想对方和自己,都是这样污秽肮脏不净,观到一定时候,就会生起厌离心,不再喜欢身体,不想再多淫欲了。观到最后,成就白骨观三昧,开眼闭眼能见自他色身皆为白骨,这属于定果色,他人不能见,只有修出这种三昧定境的人可见。这样的定境,是通过意识长期的观想,成功熏染了意根,意根就会认为色身即是白骨样貌,于是如来藏就会显现出白骨相,意识随时随处就能见到白骨相,于是观想成就。

所以一切的定境和三昧,都是意识观想,成功熏染改变意根的结果。意识很容易认可各种理论,只是意根因为无明深重,习性大,很难认可,这就造成了修行的不易。每个众生的意根无明程度不同,习性也不同,无明越薄,修行越快,越容易出现禅定,越容易进入三昧,越容易证法。白骨观成就时,首先就会断除身见,否认身体为我,贪欲得到降伏,不再严重的执身,得一分解脱;其次能断我见,证得四果阿罗汉,解脱三界烦恼束缚。

原文:复次多淫人。有七种爱。或着好色。或着端正。或着仪容。或着音声。或着细滑。或着众生。或都爱着。若着好色。当习青瘀观法。黄赤不净色等亦复如是。若着端正。当习膀胀身散观法。

若着仪容。当观新死血流。涂骨观法。若着音声。当习咽塞命断观法。若着细滑。当习骨见及干枯病观法。若爱众生。当习六种观。若都爱着。一切遍观。或时作种种。更作异观。是名不净观。

释:再次,多淫欲的人有七种爱着,或者是喜欢好看的色相,也就是美色,或者是喜欢端正的色相,或者是喜欢他人的仪容外表,或者是喜欢他人的音声,或者是喜欢他人细滑的肌肤。或者是喜欢一切的众生相,或者是全部都贪爱着。

如果是喜欢贪着好看色相的人,应该修习身体青淤肿胀烂坏的观行方法,或者观行色身黄脓红血等等种种不净。如果是贪着相貌端正的人,应当修习身体膨胀身体散坏的观行方法。

如果是贪着外表仪容的人,应当修习观想刚死之人血流满身、涂污骨头的观行方法。如果贪着美妙的音声,应当修习喉咙堵塞卡死而断命的观行方法。

如果是贪着细滑皮肤的人,应当修习白骨观,及修习身体得干枯病逐渐干枯的观行方法。如果是一切生相都贪着的人,应当修习以上六种观行方法。如果是贪着身体一切相貌,那么就全面的观行色身所有不净相,一一都要观行,不空过。或者把身体所有的相貌都要作变异的观行,观行其死后的不可爱的相貌。

这些观行方法很快就讲完了,可是具体观行时,可能需要几个月,一年半载,或者是更长时间,才能降伏贪爱,不再贪着色身,减轻欲心。平时应注意观行身体各部位的肮脏污秽相、血涂相、肿烂相、破败相,贪着心就会减轻了。看见喜欢的人,就把对方换成一个最肮脏丑陋的人的相貌,心里就会不太喜欢了。

原文:问曰。若身不净如臭腐尸者。何从生着。若着净身。臭腐烂身亦当应着。若不着臭身。净身亦应不着。二身等故。若求二实净。俱不可得。

人心狂惑。为颠倒所覆。非净计净。若倒心破。便得实相法观。便知不净。虚诳不真。复次死尸。无火无命无识。无有诸根。人谛知之。心不生着。以身有暖有命有识。诸根完具。心倒惑着。

释:问:如果色身不净如臭秽腐烂的尸体,那还因为什么而生执著?如果还贪着清净的色身,臭秽腐烂的色身也应当贪着;如果不贪着臭秽腐烂的色身,清净的色身也不应当贪着,两种身体都一样故。如果寻求两种色身真实的清净相,却了不可得,因为都是生灭法。

人心狂乱迷惑,被自己的颠倒知见所遮盖,把不净的色身计着为清净。如果破除心的颠倒知见,就能得到实相法的观行,就能知道不净相虚诳不真实。再者说,死尸没有火大温度,没有命根,没有识心,没有六根,人仔细观察之,心就不生贪着。因为身体有暖度,有命根,有识心,六根完备,观察之,心就会生起颠倒迷惑贪着。

原文:复次心着色时。谓以为净。爱着心息。即知不净。若是实净。

应当常净。而今不然。如狗食粪。谓之为净。以人观之。甚为不净。是身内外。无一净处。若着身外。身外薄皮。举身取之。才得如㮈。是亦不净。何况身内三十六物。

复次推身因缘。种种不净。父母精血。不净合成。既得为身。常出不净。衣服床褥。亦臭不净。何况死处。以是当知。生死内外。都是不净(此下经本至二门初)。

释:复次,心贪着色身时,就认为色身是清净的,贪爱心熄灭时才知道色身不净。如果色身确实是清净的,应当恒常清净,可是现在却不是这样,因此说色身确实是不清净的。比如狗是吃粪便的,就把粪便当作清净,从人这个角度来看粪便是非常不清净的。色身内外都无一处是清净的,如果贪着身体外面的薄皮,就把全身的皮都取下来,才知道身体皮肤就像一张树皮一样,也是不清净的。何况身体内的三十六物,更是不清净。

复次,再推论色身合成的因缘,有种种的不清净相,是由父精母血的不净物和合而成的。和合成色身之后,还常常流出种种不净物,衣服和床褥也被熏染得臭秽不清净,何况死亡的时候,更是非常肮脏。因此应当知道,生和死时,身内和身外都是不清净的。

原文:复次观亦有三品。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若初习行当教言。作破皮想。除却不净当观赤骨人。系意观行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念令还。若已习行当教言。想却皮肉。尽观头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念令还。

释:复次,不净观也分三品观行,一是刚刚开始修习观行的初学人,二是已经观行了一段时间的人,三是已经观行很久的久修人。如果是初次修习不净观的人,应当教导他把色身观想成剥去皮肤的样子,除去色身中的不净相,应当观行赤裸裸的骨头人像。一心谛观,不让心念向外弛散,想念其他的事情;如果心念攀缘其他的法,就要摄心把念头拉回来。如果是已经修习了一段时间的人,应当教导他,把色身观想成除去皮肉的样子,全心全意观想头骨,不让念头向外攀缘,如果向外攀缘了,就把念头拉回来。

原文:若久习行当教言。身中一寸。心却皮肉。系意五处。顶额眉间。鼻端心处。如是五处。住意观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念令还。常念观心。心出制持。

若心疲极。住念所缘。舍外守住。譬如猕猴。被系在柱。极乃住息。所缘如柱。念如绳锁。心喻猕猴。亦如乳母。常观婴儿。不令堕落。行者观心。亦复如是。渐渐制心。令住缘处。若心久住。是应禅法。

释:如果是久修不净观的人,应当教导他说,观想身体中一寸厚处,在心里把皮肉都除去,把意念系缚在五个处所:头顶、额头、眉间、鼻端、心窝处。意念住在这五处,应该观行这五处的骨头,不让意念向外攀缘流散;如果心念向外攀缘,就要摄住心念,把念头拉回来。心念常常都在观心上,如果心跑散了,就要强制性的摄持住。

如果心攀缘久了感觉非常疲劳,就会把念头住在所观的骨头上,不再向外攀缘,心就停留止息在所意念的法上不动,舍去外缘,守住所观行之处。譬如猕猴被系缚在柱子上,挣扎得疲劳了,于是就歇息下来,不再蹦跳乱动。所观行的法比如柱子,意念比如绳索,心比喻为猕猴。也如乳母常常观照婴儿,不让其掉落。

观行的人观心也是这样,渐渐制服心念,令其住在所观行的法上。如果心能久久的安住,禅观就能修出来。

原文:若得禅定。即有三相。身体和悦。柔软轻便。白骨流光。犹如白珂。心得静住。是为观净。是时便得色界中心。是名初学禅法得色界心。心应禅法即是色界法。心得此法身在欲界。四大极大柔软快乐。色泽净洁光润和悦。谓悦乐。

二者向者骨观。白骨相中。光明遍照净白色。

三者心住一处是名净观。除肉观骨故名净观。如上三相皆自知之。他所不见。上三品者初习行先未发意。已习行三四身修。久习行百年身学。

释:如果修出了禅定,就会出现三种状态:一、身体润泽,颜色和悦,柔软轻便,心中出现白骨流光相,白骨犹如白色的贝壳一样,心寂静下来了,这就是不净观。当观行成就时,心就与色界相应,入到色界中,成为色界心,色界的初禅定就出现,这就是初学禅法所得的色界心。心与色界禅定相应,就是色界法。心得色界法,而身体却仍然住在欲界的人间,四大的色身及其高大、柔软而快乐,肤色光洁鲜润,内心和雅悦乐,这是第一悦乐相,心喜相。二者,先前修习的白骨观,出现的白骨流光相中,散发出光明,遍照一切,都变成清净的白色。三者,心止于一处,没有杂念和妄念,就是净观。除去皮肉观行骨头,所以叫作净观。

以上所说的三相,修成就的人只能自己知道,自己能见到,他人见不到。以上讲的三品是:初次修习不净观者,还没有证果的人;已经开始修习,证了初果,还要在人中修习三四次才能涅槃的人;久久修习在此世百年人身中,修习之后就能涅槃之人。

观行白骨,心念要想象出来白骨那个样子,保持住那个状态,再变化那个状态,最后所观想的像总是显现在心中,永远保持不变。最后成就时,不用特意观想,像自然出现在心中,并且开眼闭眼就能见到。这就是三昧,就是禅定。降伏贪欲时,初禅定自然现前。因为欲界的心消失了,色界的心自然就出现。心在欲界法,就不能到色界法中,心在色界法中,就不能到无色界法中。有下位心,就不能有上位心。所以还是要先舍后得,不舍不得,这是修学佛法的关键处秘密处,我们一定要掌握,并且学会运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