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坐禅三昧经讲解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1-05-31 14:54:17 阅读: 4232

第十章 修习十六心的果德

原文:是世间正见,是名为忍善根。是人多增进一心。极厌世界行。欲了了四谛相。作证趣涅槃。如是一心中。是名世间第一法。一时住四行。无常苦空无我。观一谛苦法。忍共缘故。何以故。观欲界五受阴。无常苦空无我。是中心忍入慧。亦是相应心心数法。是名苦法忍。身业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现在未来世。一切无漏法初门。是名苦法忍。(法无漏法忍信受也)

释:这种世间的正知见,就名为忍法善根。获得忍的善根,此人就多增进一心的禅定力专注力,极其厌离世间生灭变异的行法,想要明了四圣谛相貌,以身作证趣向涅槃。像这样的一心专注于四圣谛法,就是世间第一法。一时间心就住在了四种行中:苦空无常无我。观行四圣谛中第一谛苦法,忍于与众生共同的业缘。为什么如此说?观察欲界众生的五受阴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在此法中心里能够忍受认可,就能获得智慧,是相应的心法和心数法所证得的智慧,叫作苦法忍。在观行四圣谛中所生起的身业口业及与心不相应的诸行法,在现在未来世界中,是获得一切无漏法的最初之门,叫作苦法忍。

原文:次第生苦法智。苦法忍。断结使。苦法智作证。譬如一人刈一人束。亦如利刀斫竹。得风即偃。忍智功夫故。是事得办欲界系。见苦断十结得得。尔时异等智得。无漏智未得。无漏慧得。是时成就一智(等智未来成就)。第二心中成就法智苦智等智。过第三心第四心。成就四智。苦智法智比智等智。

释:证得世间第一法之后,次第出生苦法智苦法忍,知道五阴世间一切都是苦,能忍可于五阴世间就是苦的这个真理,断除烦恼结使,有苦法智作证。譬如一个人割草或者是割稻麦,另一个人捆扎;也如利刀砍竹子,有风吹来竹子即倒。有忍智功夫就能脱离欲界的生死系缚,证见世间苦,断除十种结缚就成就了忍智功夫。这时得到了异等智,还没有得到无漏智,但无漏慧得到了,这时候成就一个智慧,以后才能成就等智。第二心中成就法智、苦智和等智,第三心和第四心之后,成就四个智慧:苦智、法智、比智、等智。

原文:习尽道法智中。一一智增。离欲人知他心智成就增。苦比忍苦比智。断十八结。是四心苦谛能得。习法忍习法智。断欲界系七结。习比忍习比智。断色无色界系十三结。尽法忍尽法智。断欲界系七结。尽比忍尽比智断色。无色界系十二结。道法忍道法智。断欲界系八结。道比忍道比智。断色无色界系十四结。道比智是名须陀般那(下子上子)。实知诸法相。是十六心。

释:修习世间尽道法智中,每一种智慧都要增加,以至最后圆满具足世间尽智,出离三界,得到涅槃解脱。已经离欲的人能成就他心智通,增加了他心智,还有苦比忍智和苦比智,断除色界和无色界的十三个生死结缚、成就尽法忍和尽法智,能断除无色界的十二个生死结缚。道法忍和道法智成就,能断除欲界的八个结缚系着。道比忍和道比智的成就,能断除色界和无色界十四个生死结缚。道比智就是须陀般那,能真实的了知诸法法相,叫作十六心。

原文:能十五心中。利根名随法行。钝根名随信行。是二人未离欲。名初果向。先未断结。得十六心。名须陀般那。若先断六品结。得十六心。名息忌陀伽迷(秦言一来)。若先断九品结得十六心。名阿那迦迷(秦言不来)。先未离欲断八十八结故。名须陀般那。

释:能修到十五心,利根者叫作随法行,钝根者叫作随信行,这两种人都没有离欲,还没有断除任何结缚,叫初果向。修到十六心,就是须陀洹:如果先断除六品结缚,得证十六心,就是斯陀含:如果先断除九品结缚,就是三果阿那含。还没有离欲就断除八十八结缚,叫作须陀洹。

原文:复次无漏果善根得。得故名须陀般那。利根名见得。钝根名信爱。思惟结未断。余残七世生。若思惟结三种断。名家家三世生。圣道八分三十七品名流。流向涅槃。随是流行。故名须陀般那。是为佛初功德子恶道得脱。三结断三毒薄。名息忌陀伽迷。

释:复次,以善根故而证得无漏果的初果,所以叫作须陀洹。利根的人是证见道,钝根的人叫作信受爱乐。初果须陀洹的思惑烦恼结没有断,需要七次人间天上修行才能断除。如果思惑烦恼结断除了三种,叫作从家至家出生三世。八正道三十七品修成,心心流向涅槃,随顺是流而行,叫作须陀洹,也就是佛的最初功德成就的初果弟子,得脱了恶道。三结缚断除,贪嗔痴烦恼微薄的人,叫作二果斯陀含。

原文:复次欲界结九种(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见谛断。思惟断。若凡夫人。先以有漏道。断欲界系六种结。入见谛道。十六心中得名息忌陀伽迷。若八种断。入见谛道。第十六心中一种。名息忌陀伽迷果向呵那伽迷。若佛弟子得须陀般那。单断三结。欲得息忌陀伽迷。是思惟断欲界系。九种结六种断。是名息忌陀伽迷。八种断。是名一种息忌陀伽迷果向阿那伽迷。

释;复次,欲界的结有九种:见结、取结、疑结、爱结、恚结、嫉结、悭结、慢结、无明结,分为见道时断的三縛结,和修道时断的贪嗔痴等思惑烦恼。如果一个凡夫众生修行,首先以有漏的修行断除欲界系的六种结缚,而见道入道,在十六心中就名为二果斯陀含。如果断除八种结缚而见道,属于十六心中一种,名为斯陀含向阿那含,在二果与三果之间。如果佛弟子证得初果,只断除三个结缚,想要再证得二果,就要思惟如何断除欲界所系的烦恼,九种结缚断除六种,就是二果斯陀含,断除八种就是二果向于三果阿那含。

原文:若凡夫人先断欲界系九种结。入见谛道。第十六心中名阿那伽迷。若得息忌陀伽迷。进断三种思惟结。第九解脱道名阿那伽迷。阿那伽迷有九种。今世必入涅槃阿那伽迷。中阴入涅槃阿那伽迷。生已入涅槃阿那伽迷。勤求入涅槃阿那伽迷。不勤求入涅槃阿那伽迷。上行入涅槃阿那伽迷。至阿迦尼吒入涅槃阿那伽迷。到无色定入涅槃阿那伽迷。身证阿那伽迷。行向阿罗汉阿那伽迷。

释:如果一个凡夫众生先断除了欲界所系的九种结缚而见道,在十六心中名为三果阿那含。如果证得二果斯陀含以后,再进一步断除三种思惑烦恼结,就进入第九解脱道阿那含。阿那含有九种,分为:一、今世必入涅槃的阿那含;二、在中阴身中入涅槃的阿那含;三、再投生之后入涅槃的阿那含;四、不断勤求入涅槃的阿那含;五、不勤求入涅槃的阿那含;六、生到色界天再入涅槃的阿那含;七、生到阿迦尼吒天后再入涅槃的阿那含;八、生到无色界天再入涅槃的阿那含;九、身作证的阿那含,行止趣向阿罗汉的阿那含。

原文:色无色界九种结。以第九无碍道金刚三昧破一切结。第九解脱道尽智修一切善根。是名阿罗汉果。是阿罗汉有九种。退法。不退法。死法。守法。住法。必知法。不坏法。慧脱。共脱。濡智。濡进。

行五种法退是名退法。利智利进行五种法不退。是名不退法。濡智濡进利。厌思惟自杀身。是名死法。濡智大进自护身。是名守法。中智中进不增不减处中而住。是名住法。少利智勤精进能得不坏心解脱。是名必知法。利智大进。初得不坏心解脱。是名不坏法。不能入深禅中诸漏尽。是名慧解脱。得诸禅亦得灭禅诸漏尽。是名共解脱阿罗汉。一切有为法常厌满足。更不求功德。待时入涅槃。

释:色界和无色界共有九种结缚,用第九无碍道金刚三昧来破除一切结缚,证得第九解脱道的世间尽之尽智,修得一切解脱的善根,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有九种:退法阿罗汉、不退法阿罗汉、死法阿罗汉、守法阿罗汉、住法阿罗汉、必知法阿罗汉、不坏法阿罗汉、慧解脱的阿罗汉、共解脱的阿罗汉、濡智阿罗汉、濡进阿罗汉。

修行五种法不成就而退失,是退法阿罗汉。有深利的智慧修行五种法不退,就是不退法阿罗汉。智慧微少,精进力微少,厌恶思惟以至于自杀提前舍报入涅槃,名为死法阿罗汉。智慧微少,可是有大精进力以护持自身,名为守法阿罗汉。智慧中等,精进力中等,两方面都不增也不减而住,名为住法阿罗汉。以少智慧,勤行精进,能得不坏心解脱,名为必知法阿罗汉。

智慧利根,有大精进力,初步得到不坏心解脱,名为不坏法阿罗汉。不能入到二禅以上的禅定中,而断尽了烦恼,就是智慧解脱的阿罗汉。证得各种禅定,也证得灭尽定,就是共(俱)解脱的阿罗汉,他们一切有为法包括佛法常常厌离,满足目前状况,等待寿终时入涅槃。

原文:有阿罗汉。求四禅四无色定四等心。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入九次第六神通。愿智阿兰若那三昧(秦言无诤阿兰若。言无事或言空寂。旧言须菩提。常行空寂行。非也。自是无诤行耳。无诤者。将护众生。不令起诤。于我耳起诤。如舍利弗目连夜入陶屋中宿致拘迦离起诤者是也)。超越三昧熏禅三解脱门及放舍(放舍者三脱门空无愿无相空无愿无相即十二门念反著者也)。更作利智勤精进。入如是诸禅功德。是名得不退法不坏法。

释:有的阿罗汉,求得四禅、四空定、四等心,具有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九次第定、六神通,具足寂静无诤三昧、超越三昧、熏禅三个解脱门及放舍,更是求取猛力的智慧,勤行精进,入到这些种种甚深禅定之中,具足三昧功德力,名为不退法不坏法阿罗汉。

原文:若佛不出世。无佛法无弟子时。是时离欲人辟支佛出。辟支佛有三种。上中下。下者。本得须陀般那。若息忌陀伽迷。是须陀般那于第七世生人中。是时无佛法。不得作弟子。复不应八世生。是时作辟支佛。若息忌陀伽迷二世生。是时无佛法。不得作弟子。复不应三世生。是时作辟支佛。

释:如果佛不出世,没有佛法,也没有佛弟子时,这时就有离欲人辟支佛出世。辟支佛有上中下三种,下者,原来证得过初果须陀洹和二果斯陀含,须陀洹在第七世出生在人间时,没有佛法住世,不能做佛的弟子随佛修学,又不能再投生天上和人间,不能再第八次的转世了,这时候只能当辟支佛,独自觉悟佛法。二果斯陀含要上天再回到人间二世投生,这时候也没有佛法住世,不能做佛的弟子随佛修学,又不能第三世投生,这时候就当辟支佛,独自觉悟佛法。

原文:有人愿作辟支佛。种辟支佛善根时。无佛法善根熟。尔时厌世出家。得道名辟支佛。是名中辟支佛。有人求佛道。智力进力少。以因缘退(如舍利弗是也)。是时佛不出世。无佛法亦无弟子。而善根行熟作辟支佛。有相好若少若多。厌世出家得道。是名上辟支佛。

释:有人愿意作辟支佛,种了辟支佛的善根时,无佛法住世,可是辟支佛的善根却成熟了,这时候就会厌世而出家修道,证得道果名为辟支佛,是中品辟支佛。有的人寻求成佛之道,可是智力不足精进力也少,因为某种因缘就退失了成佛之道。这时候没有佛法住世,也没有佛弟子在世,辟支佛的善根成熟了,就作了辟支佛,修出或多或少的相好庄严,厌离世间,出家就得道了。这是上品辟支佛。

原文:于诸法中智慧浅入名阿罗汉。中入名辟支佛。深入名佛。如遥见树不能分别枝。小近能分别枝。不能分别华叶。到树下尽能分别知树枝叶华实。声闻能知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法无主。唯涅槃善安隐。声闻能如是观。不能分别深入深知。辟支佛少能分别。亦不能深入深知。佛知诸法分别究畅。深入深知也。

释:在诸法修学中所得的智慧比较浅的,就是阿罗汉,智慧中等的是辟支佛,智慧最深的是佛。比如远远看树木时看不清树枝,走近一些才能看清楚树枝,但还不能看清花和树叶,走到树下,才能完全看清花叶和果实。声闻人能证得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的,一切诸法没有其主,只有涅槃是安稳快乐的。声闻人只能观察到这些,不能更进一步了知更深的内容。辟支佛了知的比声闻多一些深一些,也不能再深入了知更深的法。唯有佛能究竟圆满了知一切诸法,深入到底,具一切种智。

原文:如波罗奈国王。夏暑热时处高楼上坐七宝床。令青衣磨牛头栴檀香涂身。青衣臂多着钏。摩王身时钏声满耳。王甚患之。教次第令脱。钏少声微。唯独一钏寂然无声。王时悟曰。国家臣民宫人婇女。多事多恼亦复如是。即时离欲独处思惟得辟支佛。须发自落着自然衣。从楼阁去。以己神足力出家入山。如是因缘中品辟支佛也。

释:如波罗奈国王在夏天非常炎热时,坐在高楼上的七宝床上,让侍女碾磨牛头栴檀香,然后涂抹身上。侍女的手臂戴着多个宝釧,给国王涂抹身体时,宝釧互相碰撞的声音很喧闹,国王很不喜欢听,让侍女一个个的摘掉,留在手臂上的宝釧越少,声音越微弱,只剩下一个时,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很寂静。国王这时就明白了,说:国家臣民宫人婇女,人多事多烦恼就多,就像这些宝釧互相碰撞发声一样。国王此时就离欲独处,独自思惟,证得辟支佛果,当即须发自落,袈裟着身,从楼阁中飞身而去,以自己的神通力出家,到一个山中修行去了。如这样证得了因缘法,就是中品辟支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