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坐禅三昧经讲解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0-11-29 11:01:22 阅读: 3480

第十三章 菩萨修行法门

原文:若菩萨心多思觉。常念阿那波那。入时出时数一乃至十。一一心不令驰散。菩萨从此门得一心。除五盖欲行。

菩萨见道应行三种忍法。生忍柔顺法忍无生忍。云何生忍。一切众生或骂或打或杀。种种恶事。心不动转。不瞋不恚。不唯忍之。而更慈悲。此诸众生。求诸好事。愿一切得。心不舍放。是时渐得解。诸法实相。如气熏着。

释:如果菩萨心里思想觉观杂念很多,应当常常修习阿那般那数息法。入息再出息时数一至十,每次数息时,都不令心驰散。菩萨从这里入门,得到一心的初禅定,除去贪欲、嗔恚、睡眠、掉举、散乱五盖和淫欲行。

菩萨见道应该修行三种忍:生忍、柔顺法忍和无生忍。云何无生忍?一切众生或骂或打或杀,种种恶事相加,心不动转,不嗔不恚,不仅仅是忍受,而且还要慈悲于众生。此诸众生如果想求一切好事,祝愿他们一切得成,心不舍弃众生。这时就渐渐得解诸法实相,如气熏染着。

原文:譬如慈母爱其赤子。乳哺养育。种种不净。不以为恶。倍加怜念。欲令得乐。行者如是。一切众生。作种种恶。净不净行。心不增恶。不退不转。复次十方无量众生。我一人应当悉度。使得佛道。心忍不退不悔不却。不懈不厌不畏不难。是生忍中。一心系念。三种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是名生忍。

释:譬如慈母爱恋其子,乳哺养育,其子种种的不清净物,母亲不但不会嫌恶,而且还会加倍的怜爱和挂念,想要其子得到快乐。行者也如是,一切众生造作种种恶事,不管清净行还是不清净行,心里都不憎恶,度脱之心不会退转和动摇。复次,十方无量众生,我发愿一人全部度脱,使令都得佛道,对此内心坚忍不退却,不悔恨不畏怯,不懈怠不厌倦不畏难。在此生忍中一心系念此三种思惟,不令心外念他缘,如果心外念他缘,发觉之后马上再收摄回来,这就是生忍。

原文:云何柔顺法忍。菩萨既得生忍。功德无量。知是功德。福报无常。是时厌无常。自求常福。亦为众生。求常住法。一切诸法。色无色法。可见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上中下法。求其实相。实相云何非有常非无常。非乐非不乐。非空非不空。非有神非无神。

释:什么是柔顺法忍?菩萨得到了生忍的无量功德之后,知道此功德福报的无常性,这时应该厌离无常法,寻求有常之福,也要为了众生寻求常住法。一切诸法,色法和无色法,可见之法和不可见之法,有对法和无对法,有漏法和无漏法,有为法和无为法,上中下法,都要求得其真实相,不要停留在虚假的表相上。应该要追究这些法的真实相为什么是非有常非无常、非乐非不乐、非空非不空、非有神非无神的?(这里的实相还是小乘的真实理,不是指大乘的实相如来藏之理。)

原文:何以故非有常。因缘生故。先无今有。故已有还无故。是故非有常。云何非无常。业报不失故。受外尘故。因缘增长故。非无常。云何非乐。新苦中生乐想故。一切无常性故。缘欲生故。是故非乐。云何非不乐。乐有受故。欲染生故。求乐不惜身故。是非不乐。

释:为什么非有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故,原来没有后来出生之法。所以还会灭去,因此不是常法。为什么也不是无常?因为业报不失,必受报故(受报之前是无常,即使在受报之时也是无常,受报之后更是无常),容受外尘的缘故(也是无常),因缘不断增长的缘故,所以是非无常(仍然是无常)。云何是非乐的?五阴是贪欲染污法而出生的缘故,是非乐的。为了得到快乐,不惜身命故,也是非无乐的(有乐)。

原文:云何非空。内外入各各受了了故。有罪福报故。一切众生信故。是故非空。云何非不空。和合等实故。分别求不可得故。心力转故。是故非不空。云何非有神。不自在故。第七识界不可得故。神相不可得故。是故非有神。

云何非无神。有后世故。得解脱故。各各我心生。不计余处故。是故非无神。如是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非有非无。不受不着。言说悉灭。心行处断。如涅槃性。是法实相。于此法中信心清净。无滞无碍。软知软信软进。是谓柔顺法忍。

释:云何是不空的?对内外十二入的受都很清楚的缘故,确实有罪福报的缘故,一切众生都相信的缘故,因此说不是空。云何非不是空?一切法确实是因缘和合而生故,分别推求这些法都不可得故,是靠识心的攀缘力运转出来的缘故,因此说非不是空,是空的。云何非有神识?因为第七识不自在故,第七识界不可得故,第七识的相貌也不可得故。因此说非有神识。

云何非无神识?因为有后世五阴身故就有第七识,五阴身能得解脱故,就是第七识解脱,各各众生都有我心生,第七识执我不计他处故,因此说并不是没有神识。如是不生不灭、非不生非不灭、非有非无,既不受法也不执著法,灭去所有的言说相,心行处于寂灭的境界,如寂静的涅槃境界一样,这就是诸法的实相。在修学这些法中,有清净的信心,对于实相法心无滞碍,以柔软心知法信法精进学法,这叫作柔顺法忍。

原文:云何无生法忍。如上实相法中。智慧信进。增长根利。是名无生法忍。譬如声闻法中暖法顶法。智慧信精进。增长得忍法。忍者忍涅槃。忍无漏法。故名为忍。新得新见。故名为忍。法忍亦如是。时解脱阿罗汉。不得无生智。增进广利转成。不时解脱。得无生智。

释:什么叫作无生法忍?于如上所说的实相法中,慧根信根精进根增长,根性利顿,名为无生法忍。譬如声闻法中在暖法和顶法阶段,智慧根、信根、精进根得到增长,就得到忍法。所谓的忍就是能忍于寂静的涅槃法,忍于无贪嗔痴一切烦恼法。刚刚得知刚刚证得刚刚见法,名为忍。无生法忍也是如此。待时解脱的阿罗汉没有得到无生智,后时再修行甚深禅定时,智慧不断增进广大,不用等到临命终时再取得解脱,这时就得到了无生智。

原文:无生法忍亦如是。未得菩萨果。得无生法忍。得菩萨真行果。是名菩萨道果。是时得般舟三昧。于众生中得大悲。入般若波罗蜜门。尔时诸佛便受其号。堕生佛界中。为诸佛所念。一切重罪薄。薄者灭。三恶道断。常生天上人中。名不退转。到不动处。末后肉身尽。入法身中。能作种种变化。度脱一切众生。具足六度。供养诸佛。净佛国土。教化众生。立十地中。功德成满。次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菩萨禅法中初门。

释:无生法忍也是这样,没有证得菩萨的果德时得到的是无生法忍,证得菩萨真正的修行果德时名为菩萨道果。这时候通过实际修行证得了般舟三昧,对众生能生起大慈悲心,入到般若波罗蜜门中。尔时诸佛便授予菩萨法号,进入佛法界中,为诸佛所护念。自身中一切重罪转轻,轻罪转灭,三恶道断绝,未来常常出生在天上和人间,名为不退转的菩萨。修到八地不动地时,最后的肉身了断,入到法身中,能作种种的自在变化,度脱一切众生。以具足六度波罗蜜的功德来供养诸佛,清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于十地修道位次第功德圆满,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以上为菩萨禅法中的最初入门处。

原文:

行者定心求道时    常当观察时方便

若不得时无方便    是应为失不为利

如犊未生允牛乳    乳不可得非时故

若犊生已允牛角    乳不可得无智故

如钻湿木求出火    火不可得非时故

若折干木以求火    火不可得无智故

释:行者坚定信心求道的时候,应当常常观察时节是否合宜,因缘是否成熟,是否有方便的手段。如果不到证得的时节,没有方便的方法,这时候贸然求道就要失利而不能得利。譬如牛没有生牛犊时去吸允牛乳,牛乳是不可得的,时节不对故。如果牛已经生出了牛犊,这时候去吸允牛角,也同样得不到牛乳,没有智慧故。譬如用钻隧钻湿润的木头想出火,火不可得,时节不对故。如果用拗折干木头的方法想取得火,火也是不可得的,没有智慧故。   

原文:

得处知时量己行    观心方便力多少

宜应精进及不宜    道相宜时及不宜

若心调动不应勇    如是勇过不得定

譬如多薪炽大火    大风来吹不肯灭

若能以定自调心    如是动息心得定

譬如大火大风吹    大水来浇无不灭

释:在应该得处,要知时节因缘是否合适,量度自己的定力三昧力是否具足,观察自心的方便力有多少。思惟这时是应当于法精进修习还是不应当精进,这时候是应当得道还是不宜得道,都要清楚了知。如果这时心里还是散乱调动不已时,不应该勇猛精进,过于勇猛精进也不能得定。譬如众多的薪柴燃烧起了大火,如果有大风来吹火,大火肯定不能灭,这时如果自己以定力来调心,这样调动气息心就能得定了。譬如用大风来吹拂大火,越吹火势越大,如果用大水来浇灭,大火就会都灭了。

原文:

若人心软复懈怠    如是厌没不应行

譬如少薪无焰火    不得风吹便自灭

若有精进勇猛心    如是转健得道疾

譬如小火多益薪    风吹转炽无灭时

若行放舍止调缩    设复发舍失护法

譬如病人宜将养    若复放舍无得活

释:如果人的心力弱而又懈怠,这时不应该让心止息,应当勇猛精进修行。譬如少少的薪柴没有多少火苗,不用风吹就会灭去。如果有精进勇猛心,心力就会强大起来,很快就能得道。譬如小火就要多加薪柴,再用风吹,火势就会越来越旺,不会灭去了。这时不应该修行放舍,不应该修止调息收缩心识,因为如果想再起心时,就没有了护法的力量。譬如病人应当将养时,如果把他放舍不管,他就不能活了。

原文:

若有舍想正等心    宜时勤行得道疾

譬如有人乘调象    如意至凑无踬碍

若多淫欲爱乱心    是时不应行慈等

淫人行慈益痴闷    如人冷病服冷药

淫人心乱观不净    谛观不净心得定

行法如是相应故    如人冷病服热药

释:如果有不喜不厌的舍心念想,有正等心,应该勤行精进,快速得道。譬如有人乘坐调御好的大象,就能顺心如意的到达目的地,没有障碍。如果一个人淫欲心多,贪爱的烦恼乱心,这时候不应该修行慈心三昧等,因为好淫欲的人修行慈心,会增加他的愚痴和迷闷。就像人得了冷病,却给他吃冷药一样不合时宜,只会增加其病。淫欲多的人心乱,应当修习不净观。仔细观察色身的不净相,心就能得定了。修行的方法应当这样相应,相应的修行方法就如人冷应当吃热药一样,这样对治才得当。

原文:

若多瞋恚忿乱心    是时不应观不净

瞋人观恶增恚心    如人热病服热药

若人瞋怒行慈心    行慈不舍瞋心灭

行法如是相应故    如人热病服冷药

若多愚痴心闇浅    不净行慈悲行法

二行增痴无益故    如人风病服麨药

人心痴闇观因缘    分别谛观痴心灭

释:如果一个人多于嗔恚,恼怒乱心,这时候不应该修行不净观,好嗔恚的人观察恶相会增加嗔恚心,如人得热病却吃热药一样不对症。如果人喜嗔怒,应该修行慈悲心,修行慈悲不弃舍,嗔心就灭。修行的方法应该这样才能相应,如人的热病吃冷药一样对症。如果一个人愚痴多,心多暗闭浅薄,那么不净观和慈悲观的两种修行方法,只能增加其愚痴,无有利益,如人得风病却服麨药一样。人心愚痴黑暗应该观察因缘法,十二因缘每一支分别仔细观行,就能灭除愚痴心。

原文:

法行如是相应故    如人风病服腻药

譬如金师排扇炭    用功非时失韛法

匆匆急韛不知时    或时水浇或放舍

金融急韛则消过    未融便止则不消

非时水浇金则生    非时放置则不熟

精进摄心及放舍    应当观察行道法

释:修行佛法应该如此相应,如人得风病应该服用腻药一样。譬如炼金师烧炭炼金,加工时间不当,掌握不了火候,就冶炼不出黄金。匆匆急火不知时宜,有时用水浇注有时放舍不管,金矿消融后用急火,黄金便融化过头,金矿没有消融时便停碳,黄金则不能消融。不到浇水时浇水,金就生而不熟,放置时间不合宜黄金也不熟。修行也是这样,什么时候应该精进摄心,什么时候应该放舍身心,应该好好观察仔细观察,究竟如何行道才合时宜。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