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坐禪三昧經講解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修定法門 更新時間: 2020-11-29 11:01:22 閲讀: 612

第十三章 菩薩修行法門

原文:若菩薩心多思覺。常念阿那波那。入時出時數一乃至十。一一心不令馳散。菩薩從此門得一心。除五蓋欲行。

菩薩見道應行三種忍法。生忍柔順法忍無生忍。雲何生忍。一切衆生或罵或打或殺。種種惡事。心不動轉。不瞋不恚。不唯忍之。而更慈悲。此諸衆生。求諸好事。願一切得。心不捨放。是時漸得解。諸法實相。如氣熏著。

釋:如果菩薩心裡思想覺觀襍念很多,應當常常修習阿那般那數息法。入息再出息時數一至十,每次數息時,都不令心馳散。菩薩從這裡入門,得到一心的初禪定,除去貪欲、嗔恚、睡眠、掉舉、散亂五蓋和婬欲行。

菩薩見道應該修行三種忍:生忍、柔順法忍和無生忍。雲何無生忍?一切衆生或罵或打或殺,種種惡事相加,心不動轉,不嗔不恚,不僅僅是忍受,而且還要慈悲於衆生。此諸衆生如果想求一切好事,祝願他們一切得成,心不捨棄衆生。這時就漸漸得解諸法實相,如氣熏染著。

原文:譬如慈母愛其赤子。乳哺養育。種種不淨。不以爲惡。倍加憐念。欲令得樂。行者如是。一切衆生。作種種惡。淨不淨行。心不增惡。不退不轉。複次十方無量衆生。我一人應當悉度。使得佛道。心忍不退不悔不卻。不懈不厭不畏不難。是生忍中。一心系念。三種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是名生忍。

釋:譬如慈母愛戀其子,乳哺養育,其子種種的不清淨物,母親不但不會嫌惡,而且還會加倍的憐愛和掛念,想要其子得到快樂。行者也如是,一切衆生造作種種惡事,不管清淨行還是不清淨行,心裡都不憎惡,度脫之心不會退轉和動搖。複次,十方無量衆生,我發願一人全部度脫,使令都得佛道,對此内心堅忍不退卻,不悔恨不畏怯,不懈怠不厭倦不畏難。在此生忍中一心系念此三種思惟,不令心外念他緣,如果心外念他緣,發覺之後馬上再收攝回來,這就是生忍。

原文:雲何柔順法忍。菩薩既得生忍。功德無量。知是功德。福報無常。是時厭無常。自求常福。亦爲衆生。求常住法。一切諸法。色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法。有對無對法。有漏無漏。有爲無爲。上中下法。求其實相。實相雲何非有常非無常。非樂非不樂。非空非不空。非有神非無神。

釋:什麽是柔順法忍?菩薩得到了生忍的無量功德之後,知道此功德福報的無常性,這時應該厭離無常法,尋求有常之福,也要爲了衆生尋求常住法。一切諸法,色法和無色法,可見之法和不可見之法,有對法和無對法,有漏法和無漏法,有爲法和無爲法,上中下法,都要求得其真實相,不要停留在虛假的表相上。應該要追究這些法的真實相爲什麽是非有常非無常、非樂非不樂、非空非不空、非有神非無神的?(這裡的實相還是小乘的真實理,不是指大乘的實相如來藏之理。)

原文:何以故非有常。因緣生故。先無今有。故已有還無故。是故非有常。雲何非無常。業報不失故。受外塵故。因緣增長故。非無常。雲何非樂。新苦中生樂想故。一切無常性故。緣欲生故。是故非樂。雲何非不樂。樂有受故。欲染生故。求樂不惜身故。是非不樂。

釋:爲什麽非有常?因爲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故,原來沒有後來出生之法。所以還會滅去,因此不是常法。爲什麽也不是無常?因爲業報不失,必受報故(受報之前是無常,即使在受報之時也是無常,受報之後更是無常),容受外塵的緣故(也是無常),因緣不斷增長的緣故,所以是非無常(仍然是無常)。雲何是非樂的?五隂是貪欲染污法而出生的緣故,是非樂的。爲了得到快樂,不惜身命故,也是非無樂的(有樂)。

原文:雲何非空。内外入各各受了了故。有罪福報故。一切衆生信故。是故非空。雲何非不空。和合等實故。分別求不可得故。心力轉故。是故非不空。雲何非有神。不自在故。第七識界不可得故。神相不可得故。是故非有神。

雲何非無神。有後世故。得解脫故。各各我心生。不計餘處故。是故非無神。如是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非有非無。不受不著。言說悉滅。心行處斷。如涅槃性。是法實相。於此法中信心清淨。無滯無礙。軟知軟信軟進。是謂柔順法忍。

釋:雲何是不空的?對内外十二入的受都很清楚的緣故,確實有罪福報的緣故,一切衆生都相信的緣故,因此說不是空。雲何非不是空?一切法確實是因緣和合而生故,分別推求這些法都不可得故,是靠識心的攀緣力運轉出來的緣故,因此說非不是空,是空的。雲何非有神識?因爲第七識不自在故,第七識界不可得故,第七識的相貌也不可得故。因此說非有神識。

雲何非無神識?因爲有後世五隂身故就有第七識,五隂身能得解脫故,就是第七識解脫,各各衆生都有我心生,第七識執我不計他處故,因此說並不是沒有神識。如是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非有非無,既不受法也不執著法,滅去所有的言說相,心行處於寂滅的境界,如寂靜的涅槃境界一樣,這就是諸法的實相。在修學這些法中,有清淨的信心,對於實相法心無滯礙,以柔軟心知法信法精進學法,這叫作柔順法忍。

原文:雲何無生法忍。如上實相法中。智慧信進。增長根利。是名無生法忍。譬如聲聞法中暖法頂法。智慧信精進。增長得忍法。忍者忍涅槃。忍無漏法。故名爲忍。新得新見。故名爲忍。法忍亦如是。時解脫阿羅漢。不得無生智。增進廣利轉成。不時解脫。得無生智。

釋:什麽叫作無生法忍?於如上所說的實相法中,慧根信根精進根增長,根性利頓,名爲無生法忍。譬如聲聞法中在暖法和頂法階段,智慧根、信根、精進根得到增長,就得到忍法。所謂的忍就是能忍於寂靜的涅槃法,忍於無貪嗔癡一切煩惱法。剛剛得知剛剛証得剛剛見法,名爲忍。無生法忍也是如此。待時解脫的阿羅漢沒有得到無生智,後時再修行甚深禪定時,智慧不斷增進廣大,不用等到臨命終時再取得解脫,這時就得到了無生智。

原文:無生法忍亦如是。未得菩薩果。得無生法忍。得菩薩真行果。是名菩薩道果。是時得般舟三昧。於衆生中得大悲。入般若波羅蜜門。爾時諸佛便受其號。墮生佛界中。爲諸佛所念。一切重罪薄。薄者滅。三惡道斷。常生天上人中。名不退轉。到不動處。末後肉身盡。入法身中。能作種種變化。度脫一切衆生。具足六度。供養諸佛。淨佛國土。教化衆生。立十地中。功德成滿。次第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菩薩禪法中初門。

釋:無生法忍也是這樣,沒有証得菩薩的果德時得到的是無生法忍,証得菩薩真正的修行果德時名爲菩薩道果。這時候通過實際修行証得了般舟三昧,對衆生能生起大慈悲心,入到般若波羅蜜門中。爾時諸佛便授予菩薩法號,進入佛法界中,爲諸佛所護念。自身中一切重罪轉輕,輕罪轉滅,三惡道斷絕,未來常常出生在天上和人間,名爲不退轉的菩薩。修到八地不動地時,最後的肉身了斷,入到法身中,能作種種的自在變化,度脫一切衆生。以具足六度波羅蜜的功德來供養諸佛,清淨佛國土教化衆生,於十地修道位次第功德圓滿,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以上爲菩薩禪法中的最初入門處。

原文:

行者定心求道時    常當觀察時方便

若不得時無方便    是應爲失不爲利

如犢未生允牛乳    乳不可得非時故

若犢生已允牛角    乳不可得無智故

如鑽溼木求出火    火不可得非時故

若折干木以求火    火不可得無智故

釋:行者堅定信心求道的時候,應當常常觀察時節是否合宜,因緣是否成熟,是否有方便的手段。如果不到証得的時節,沒有方便的方法,這時候貿然求道就要失利而不能得利。譬如牛沒有生牛犢時去吸允牛乳,牛乳是不可得的,時節不對故。如果牛已經生出了牛犢,這時候去吸允牛角,也同樣得不到牛乳,沒有智慧故。譬如用鑽隧鑽溼潤的木頭想出火,火不可得,時節不對故。如果用拗折干木頭的方法想取得火,火也是不可得的,沒有智慧故。   

原文:

得處知時量己行    觀心方便力多少

宜應精進及不宜    道相宜時及不宜

若心調動不應勇    如是勇過不得定

譬如多薪熾大火    大風來吹不肯滅

若能以定自調心    如是動息心得定

譬如大火大風吹    大水來澆無不滅

釋:在應該得處,要知時節因緣是否合適,量度自己的定力三昧力是否具足,觀察自心的方便力有多少。思惟這時是應當於法精進修習還是不應當精進,這時候是應當得道還是不宜得道,都要清楚了知。如果這時心裡還是散亂調動不已時,不應該勇猛精進,過於勇猛精進也不能得定。譬如衆多的薪柴燃燒起了大火,如果有大風來吹火,大火肯定不能滅,這時如果自己以定力來調心,這樣調動氣息心就能得定了。譬如用大風來吹拂大火,越吹火勢越大,如果用大水來澆滅,大火就會都滅了。

原文:

若人心軟複懈怠    如是厭沒不應行

譬如少薪無焰火    不得風吹便自滅

若有精進勇猛心    如是轉健得道疾

譬如小火多益薪    風吹轉熾無滅時

若行放捨止調縮    設複發捨失護法

譬如病人宜將養    若複放捨無得活

釋:如果人的心力弱而又懈怠,這時不應該讓心止息,應當勇猛精進修行。譬如少少的薪柴沒有多少火苗,不用風吹就會滅去。如果有精進勇猛心,心力就會強大起來,很快就能得道。譬如小火就要多加薪柴,再用風吹,火勢就會越來越旺,不會滅去了。這時不應該修行放捨,不應該修止調息收縮心識,因爲如果想再起心時,就沒有了護法的力量。譬如病人應當將養時,如果把他放捨不管,他就不能活了。

原文:

若有捨想正等心    宜時勤行得道疾

譬如有人乘調象    如意至湊無躓礙

若多婬欲愛亂心    是時不應行慈等

婬人行慈益癡悶    如人冷病服冷葯

婬人心亂觀不淨    諦觀不淨心得定

行法如是相應故    如人冷病服熱葯

釋:如果有不喜不厭的捨心念想,有正等心,應該勤行精進,快速得道。譬如有人乘坐調禦好的大象,就能順心如意的到達目的地,沒有障礙。如果一個人婬欲心多,貪愛的煩惱亂心,這時候不應該修行慈心三昧等,因爲好婬欲的人修行慈心,會增加他的愚癡和迷悶。就像人得了冷病,卻給他吃冷葯一樣不合時宜,只會增加其病。婬欲多的人心亂,應當修習不淨觀。仔細觀察色身的不淨相,心就能得定了。修行的方法應當這樣相應,相應的修行方法就如人冷應當吃熱葯一樣,這樣對治才得當。

原文:

若多瞋恚忿亂心    是時不應觀不淨

瞋人觀惡增恚心    如人熱病服熱葯

若人瞋怒行慈心    行慈不捨瞋心滅

行法如是相應故    如人熱病服冷葯

若多愚癡心闇淺    不淨行慈悲行法

二行增癡無益故    如人風病服麨葯

人心癡闇觀因緣    分別諦觀癡心滅

釋:如果一個人多於嗔恚,惱怒亂心,這時候不應該修行不淨觀,好嗔恚的人觀察惡相會增加嗔恚心,如人得熱病卻吃熱葯一樣不對症。如果人喜嗔怒,應該修行慈悲心,修行慈悲不棄捨,嗔心就滅。修行的方法應該這樣才能相應,如人的熱病吃冷葯一樣對症。如果一個人愚癡多,心多暗閉淺薄,那麽不淨觀和慈悲觀的兩種修行方法,只能增加其愚癡,無有利益,如人得風病卻服麨葯一樣。人心愚癡黑暗應該觀察因緣法,十二因緣每一支分別仔細觀行,就能滅除愚癡心。

原文:

法行如是相應故    如人風病服膩葯

譬如金師排扇炭    用功非時失韛法

匆匆急韛不知時    或時水澆或放捨

金融急韛則消過    未融便止則不消

非時水澆金則生    非時放置則不熟

精進攝心及放捨    應當觀察行道法

釋:修行佛法應該如此相應,如人得風病應該服用膩葯一樣。譬如鍊金師燒炭鍊金,加工時間不當,掌握不了火候,就冶鍊不出黃金。匆匆急火不知時宜,有時用水澆注有時放捨不管,金鑛消融後用急火,黃金便融化過頭,金鑛沒有消融時便停碳,黃金則不能消融。不到澆水時澆水,金就生而不熟,放置時間不合宜黃金也不熟。修行也是這樣,什麽時候應該精進攝心,什麽時候應該放捨身心,應該好好觀察仔細觀察,究竟如何行道才合時宜。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