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坐禅三昧经讲解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0-11-29 11:00:19 阅读: 2912

第十二章 四谛三十七品十二因缘

原文:问曰。若无吾我无主无作。云何去来言说。死此生彼。答曰。虽无吾我。六情作因。六尘作缘。中生六识。三事和合。故触法生。念知诸业。由是去来言说。从是有生死。譬如日爱珠。因日干牛屎和合。方便故火出。五阴亦尔。因此五阴生。后世五阴出。非此五阴至后世。亦不离此五阴。得后世五阴。

释:问说:如果没有我,无主无作,云何有色身来去和言说相,并且从此处死在彼处生?答曰:虽然没有吾我,六根作为因,六尘作为缘,中间就出生六识,三者和合,触法就出生六识,六识就能念法知法,于是五阴身的去来言说诸所有业行由此出生,那么生死也就出生了。譬如日爱珠这种生火器,因于太阳光和干牛粪和合这些方便法故,火就出生了。五阴身也是这样,因为此世的五阴出生,后世的五阴就要出生,并不是此世的五阴能到后世去,但也不离此世的五阴身,而有后世的五阴身。

原文:五阴但从因缘出。譬如谷子中芽出。是子非芽。亦非余芽边生。非异非一。得后世身亦尔。譬如树未有茎节枝叶华实。得时节因缘华叶具足。善恶行报亦复如是。种子坏故非常非一。芽茎叶等生故。不断不异。死生相续。亦复如是。

释:五阴身只是从因缘中出生的,譬如从谷子中有芽生出来,谷子本身不是芽,但芽也不是从其他物中出生,谷子与芽非一非异,既有关联又不是同一体。得后世的五阴身也是这样,与今世的五阴身非一非异。譬如树木还没有长出茎节枝叶华果的时候,时节因缘具足就能生长出来了,善恶业报也是这样。种子坏掉,才能有后边的枝叶花果,所以种子不是常存不是恒一不变的;后续的芽茎叶等等由之出生,种子就是不断的,也不异于芽茎叶等等,五阴身的死生相续也是这样。

原文:行者谓法。无常苦空无我。自生自灭。知因爱等有。知因灭是尽。知尽是道。以四种智。知十二分是正见道。众生为缚着所诳。如人有无价宝珠。不别其真。为他欺诳。是时菩萨。发大悲心。我当作佛。以正真法。化彼众生。令见正道。

释:修行者认为五阴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自生自灭。了知五阴身是由于贪爱等等因而有,了知把五阴身出生的因灭掉,五阴身就灭尽,了知灭尽五阴身就是道。以这四种苦集灭道的智慧,了知十二因缘各个支分是修行的正确知见道。众生都被烦恼结缚所诳惑欺骗,如人有无价宝珠,却不能识别其为真宝,被人所欺诳。这时菩萨发大悲心说:我应当作佛,以正真的法,化导这些众生,令他们得见正道。

原文:问曰。如摩诃衍般若波罗蜜中言。诸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一相无相。是名正见。云何言无常等观。名为正见。答曰。若摩诃衍中说。诸法空无相。云何言无常苦空等不实。若言不生不灭空是实相者。不应言无相。汝言前后不相应。

释:问说:如大乘般若波罗蜜经中说,诸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都是没有相的一相(如来藏相,自性清净相),这就是正知见。云何说诸法无常苦空无我等等观念名为正见?答曰:如果大乘法中说诸法空无相,云何说诸法无常苦空等等都不是真实法?如果说不生不灭、空是实相者,不应该说无相,汝言前后不相应。

原文:复次佛说四颠倒。无常中常颠倒。亦有道理。一切有为无常。何以故。因缘生故。无常因无常缘。所生果云何常。先无而今有。已有便无。一切众生皆见无常。内有老病死。外见万物凋落。云何言无常不实。

释:复次,佛说四颠倒中,众生把无常的法当作常是其中一个颠倒。这也是有道理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为什么?因为都是因缘所出生的,无常的因,加之无常的缘,所生的果如何是常的?先无而今有,有已还无,就是无常的。一切众生都能见到无常法,内有五阴身的老病死,外有万物的凋零落谢,云何说诸法无常不是真实的法理?(道理虽然真实,却不是大乘实相的实,此真实不是彼真实。)

原文:问曰。我不言有常为实。无常为不实。我言有常无常俱是不实。何以故。佛言。空中有常无常二事不可得。若着此二事是俱颠倒。答曰。汝言不与法相应。何以故。言无法。云何复言二俱颠倒。一切空无所有。是为实不颠倒。

释:问说:我不说有常法是真实的,无常法是不真实的,我说有常无常都是不真实的,何以故?佛说空(空性心中一法也无,何况常与无常,都不存在。)中有常无常二事都不可得,如果着于二事皆为颠倒。(空中是指实相空性心,祂非常非无常,既常也无常,心体本是空的,不含常和无常二法。)答曰:你说的不与法相应。何以故?说是无有一切法,为什么又说有常无常二者都是颠倒?一切法空无所有,才是真实不颠倒的法。(这还是小乘的空之真理,不是大乘的究竟空之理。)

原文:若我破有常着无常。我法应破。而不实我。有常颠倒破故观无常。何以故。无常力能破有常。如毒能破余毒。如药除病。药亦俱去。当知药妙能除病故。若药不去。后药为病。此亦如是。若无常法着。应当破不实故。我不受无常法云何破。

释:如果我破除有常而着于无常,我之一切法空、无所有之法就应该破除,而没有真实的我法。有常法之颠倒破除了,应当去观察无常法。何以故?无常法有大力能破除有常,如一种毒药能破除其它的毒药。如药能去除疾病,最后药也应一起去除。当知药性善能除去诸病,但如果药不除去,药也是得病的因。此常无常法也是这样,如果着无常法,应当破除,因为无常法不实故;我不接受无常法,云何破我心中的无常法?

原文:佛言。苦是四真谛中言实苦。谁能使乐。苦因是实因。谁能令非因。苦尽是实尽。谁能令不尽。尽道是实道。谁能令非道。如日或可令冷。月或可令热。风可令不动。是四真谛终不可动转。汝于摩诃衍中不能了。但着言声。摩诃衍中诸法实相。实相不可破。无有作者。若可破可作。此非摩诃衍。

释:佛说,苦是四真谛中所说的真实有的苦,谁能让苦变成乐?苦因是真实有的因,谁能令真实有的因,变成非因?苦尽的修行方法是真实的方法,谁能让苦不尽? 苦尽的修行方法是真实的道,谁能让它成为非道?如太阳可变成冷的,月亮可变成热的,风可以让它不动,这个四圣谛始终是不可动转的。汝于大乘法不能抉了,只能着于言语音声。大乘法中的诸法实相,这个实相不可破除,没有能破除的造作者。如果实相可破可制作,这就不是大乘摩诃。                                                                         

原文:如月初生一日二日。其生时甚微细。有明眼人能见指示不见者。此不见人但视其指而迷于月。明者语言。痴人何以但视我指。指为月缘指非彼月。汝亦如是。言音非实相。但假言表实理。汝更着言声。闇于实相行。若得如是正知见。观十二分和合。为因果二分。果时十二分为苦谛。因时十二分为习谛。因灭是尽谛。见因果尽是道谛。四种观果无常苦空无我。四种观因集因缘生。

释:就如月亮刚刚出生一天两天,就是每月的初一初二时,其月生相很微细难见,只有明眼人能看见,然后指示于看不见者,这个看不见月亮的人,只能看见他的手指头,而不能见月。明眼人说:痴人你为什么只看我的手指头?手指头是见月亮的缘,指头并非是月亮。你也如是,言语音声并不是实相,但是要借助于言语音声表示实相之理,你却着于言声,昏昧于实相之行。如果能得到如是的正知见,观察十二因缘的和合相为因和果两个部分,结成果时十二因缘都是苦谛,在因位时,十二因缘都是集谛。因灭就是灭谛,见因果灭尽就是道谛。这是四种观行因集谛,因缘由此而生。

原文:问曰。果有四种。但名苦谛。余者无谛名也。答曰。若言无常谛复疑。苦谛亦疑。无我谛亦疑。一种难处。复次若言无常谛无咎。空非我谛亦无咎。若无常苦空无我谛。于说为重故。是故于四说一。

释:问说:果有四种苦、空、无常、无我,只有苦叫作苦谛,是苦的真理,其它三种都不能叫作真谛真理。答曰:如果怀疑无常是真谛真理,怀疑苦是真谛真理,怀疑无我是真谛真理,就堕入一种难处了,世间就没有真实之理,没有真谛。复次,如果说无常谛没有过咎的话,空和非我谛也没有过咎。如果无常、苦、苦、无我谛,在言说上有重复性,因此四种谛中只说一种苦谛。

原文:问曰。苦有何异相。于三中独得名。答曰。苦是一切众生所厌患。众生所怖畏。无常不尔。或有人为苦所逼。思得无常。无有欲得苦者。问曰。有人欲得捉刀自杀针炙苦药入贼。如是种种非求苦也。答曰。非为欲得苦。欲存大乐。畏苦故取死。苦为第一患。乐为第一利。以是故离实苦得快乐。是故佛以果分独名苦谛。非无常空无我谛。

释:问说:苦有什么特殊的相貌,在无常、空、无我中独独叫作苦谛?答曰:苦是一切众生所厌患的,是所有众生所怖畏的,无常却不是这样,有的人被苦所逼迫,却想得到无常法,实际上没有想得到苦的人。问说:有人想拿刀自杀,想用针刺痛自己,想吃苦药,想入贼人中,如是种种行为并不是求苦。

答曰:这些行为都不是想要得到苦,是想要求得大乐,因为害怕苦才寻求死亡。苦是众生第一害怕的苦患,乐是众生第一大利。因此离开真实的苦就能得到快乐。因此佛以果的支分,独称苦为苦谛,没有说无常、空、无我也是谛。

原文:是于四谛中了了实智慧。不疑不悔。是名正见。思惟是事种种增益故。是名正觉。除邪命摄四种邪语。离余四种邪语。摄四种正语。除邪命摄身三种业。除余三种邪业名正业。离余种种邪命。是名正命。如是观时精进。是正方便。是事念不散。是名正念。是事思惟不动。是名正定。正觉如王七事随从。是名道谛。是事一心。实信不动。是名信根。一心精勤求道。是名精进根。一心念不忘失。是名念根。心住一处亦不驰散。是名定根。思惟分别无常等觉。是名慧根。是名增长得力。是名五力。

释:这样在四圣谛中明了真实的智慧,既不疑也不悔,名为正见。思惟这些事理对自心有种种增上的益处,名为正觉。除去邪命所摄持四种邪语: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离开这四种邪语,摄持四种正语。除去邪命所摄持的身体三种业:杀、盗、淫,摄持色身不杀不盗不淫三种业,除去杀盗淫三种邪业,名为正业。离开其它的种种邪命活,名为正命。精进的如是观行,就是正方便。对于此事理常念不散,名为正念。对此事理如此思惟,心不动转,名为正定。

正确的觉悟如转轮圣王身后一定有七宝随从,名为修道谛。对于此理一心实信不动转,名为信根。一心精进勤求道证,名为精进根。一心念法不忘失,名为念根。心住一处不驰散,名为定根。思惟观行无常等等观念,名为慧根。五根增长,势力强大,名为五力。

原文:问曰。八正道中皆说慧念定等。根力中何以重说。答曰。随入行时初得小利。是时名为根。是五事增长得力。是时得名为力。初入无漏见谛道中。是功德名八正道。

入思惟道时名七觉意。初入道中观念身痛心法。常一心念。是名四念止。如是得善法味四种精勤。是名四正勤。如是欲、精进、定、慧初门。勤精进求如意自在。是名四神足。

释:问说:八正道中都说正慧、正念、正定等等,在五根五力中为什么要着重说?答曰:进入四圣谛理修道的时候刚刚获得了一点功德利益,这时候就叫作根。五根势力增长以后得到更大的利益,这时候就叫作五力。最初入到无漏的四圣谛见谛中,其见谛功德叫作八正道。

从见谛道进入思惟道时,名为七觉支,初入七觉支的念觉支中,观行身、受、心、法,常常能一心观行,心念四种法,叫作四念处观。如是修行得到了善法味,起四种精勤,名为四正勤。这样想要精进修习定慧初门,勤苦精进求得各种如意自在,名为四神足。

原文:虽名四念止四正勤四神足五根等。皆摄随行时。初后少多。行地缘各各得名。譬如四大各各有四大。但多得名。若地种多水火风少处名为地大。水火风亦如是。如是三十七品中各各有诸品。

如四念止中有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等。如是观十二分四谛行四念止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道。其心安乐。复以此法度脱众生。一心誓愿精进求佛。

释:以上虽然叫作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等等,都是根据修行时间的先后,需要用功修行的多寡,修行的层次以及所具足的缘而分别取名为这些名字。譬如地水火风各个都有四大,根据四大的组成成分,以多者而命名,如果地大种子成分多,水火风大种子少,就叫作地。水火风也是这样,自己的种子成分多其它大种少。

如是,三十七道品中各各都包括了其它道品,如四念住中含有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等。如是观行十二因缘、四圣谛、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心就能得到安乐。再用这些法度脱其他众生,一心誓愿精进修学,求于佛道。

总之,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次第大略如下:由最初的五根修习,增长五力,之后进入八正道中,发起思惟修,修习七觉支,在念觉支中修习四念处观,得善法味,起四正勤,最后结果勤苦修习得四神足之果乐,心得自在解脱。三十七道品中每一品,不仅是意识要修习和获得,同时也熏习意根,使得意根也要修习三十七道品,并且完满具足,获得每一道品,成就四神足。

原文:是时心中思惟观念。我了了观知此道不应取证。有二事力故未入涅槃。一者大悲不舍众生。二者深知诸法实相。诸心心数法从因缘生。我今云何随此不实。当自思惟欲入深观十二因缘。知因缘是何法。

释:这时心中思惟观察自己的心念,我现在心中能很清楚的观察到,修行四圣谛法不能取证四果和涅槃。由于有两个事的力量,促使我不能入涅槃中,一者是大悲心怜悯众生,我不能舍弃众生不顾;二者是我深知诸法实相,一切心法识心的心数法都从因缘而生,我如今怎么能随顺这些不实之法。我应当仔细思惟,入深定中观察十二因缘法,究竟了知十二因缘是何法。

原文:复更思惟。是四种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五因为因缘。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缘一切法。

复自思惟言。若法先因缘中有。则不应言是法因缘生。若无亦不应言因缘中生。生有半无。亦不应因缘生。云何有因缘。若法未生。若过去心心数法失。云何能作次第缘。若佛法中妙法无缘。涅槃云何为缘缘。

释:又再思惟,有四种缘,因缘、次第缘(等无间缘)、缘缘(所缘缘)、增上缘。五因可以说为是因缘,包括: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除了过去现在阿罗汉的最后心,意根断除我执,不贪爱三界法,就不再引生后有,不是次第缘,其余的众生过去现在的心法和心数法,就是次第缘,能引生未来世的五蕴身。缘缘和增上缘,能辅助识心缘一切法增长一切法显现一切法。

复又思惟说,如果法原先就在因缘中存在着,不应该说这个法是从因缘中所出生的。如果法在因缘中本不存在,也不应该说法是从因缘中出生的。如果生出来的法,在因和缘二者之一中存在,也不应该说法是从因缘中出生的。如何能有因缘呢?如果法还没有出生,如果过去的心和心数法都灭去了,这些识心及心所法如何能做下一个识心的次第缘(等无间缘)?如果佛法中的妙法是无缘就能出生的,涅槃又为什么是所缘缘?

因缘,因是能引生另外法他法出现的法,缘是帮助因引生他法出现的法。比如甲打乙是因,当二人再次相遇是缘,这时就引生出来乙对甲的报复,也同样打了甲,乙打甲就是因缘所生法。因和缘都是出生他法的方便因,犹如导火索。一切法最根本的因是万法出生的出处如来藏,包括因和缘两个法都是最根本因如来藏出生的。

次第缘,也叫作等无间缘,同等同样的法相等无间断次第的一个一个出生灭去,以引生下一个同样的法出生。比如识种子,前一个识种子(如意识的识种子)出生在某处某尘上,然后灭回去,下一个同样的识种子(意识)在同处出生,再灭回去,再一个识种子在同一个处所尘上出生,再灭回去。这样同等同样的识种子连续不断的在同一个处所出生灭回去,就形成了连续不断的识心活动。心所法也是这样。

所缘缘,所与能对应,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七识心,七识心能缘一切法,尤其是六尘境界,是能缘的心;所缘就是一切法或者是六尘境界。所缘缘就是一切法生起的缘,六尘境界生起的缘。

增上缘,能帮助出生此法的其他一切助缘,除了自身之外。

原文:若诸法实无性。有法不可得。若因缘果生。因此有彼。是说则不然。若因缘中各各别。若和合一处。是果不可得。云何因缘边出果。因缘中无果故。

若因缘中先无果而出者。何以不非因缘边出果。二俱无故。果属因缘。因缘边出。是因缘不自在。属余因缘。是果属余因缘。云何不自在。因缘能生果。是故果不从因缘有。亦不从非因缘有。则为非果。果无故。缘与非缘亦无也。

释:如果说诸法确实都没有其自体性,三界的有法就不可得。如果说有因有缘,因缘和合,就有一个果出生了,因此就有另外一个法出生,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对的。如果因与缘都不相同,各有各的特征,二者和合一起,是不可能出现什么果的,怎么说是因缘边际出生了果呢?因与缘中都没有果故。(此因缘都是缘,实际上出生果的是根本因如来藏。)

如果因与缘中原来没有果而能有果出生者,为什么不在非因非缘边出生果呢?非因非缘二者中都没有果故(比如父母和合,出生孩子,父亲身体当中没有孩子,母亲身体当中没有孩子,和合后也不可能有孩子。父精中没有受精卵,母血中没有受精卵,精血和合也没有受精卵。一定是另外一个因,在因缘和合中出生了受精卵和孩子,这个因就是如来藏)。果是属于因缘边际的,在因缘边际出生,这些因缘也是不自在的,因此果属于其他因缘。既然果在其他因缘边出生,云何不自在?因缘能生果,因此说果不是从因缘中生的,也不是从非因缘边生的。所以说本没有果。因为根本没有果,因与缘也不存在。

原文:问曰。佛言十二因缘无明缘诸行。汝云何言无因果。答曰。先以被答不应更难。若难者更当答。佛言眼因色缘。痴边生。邪忆念痴是无明。是中无明何所依住。若依眼邪。若色中若识邪。不应依眼住。若依眼住。不应待色常应痴。若依色住。不应待眼。是则外痴。何豫我事。若依识住。识无色无对。无触无分无处。无明亦尔。云何可住。

释:问说:佛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你为什么说没有因果?答曰:以前已经答过了,不应该再来非难,若再来非难,就再次回答。佛说以眼根为因,以色尘为缘,眼识在愚痴边出生,邪心忆念法的愚痴性就是无明。这里的无明依着什么法而住着?是依着眼根而住,还是依着色尘中住还是依着眼识中而住着?不应该依着眼根而住着。如果是依着眼根而住着,不应该等待色尘出现的时候而住,应该是常常愚痴的。

如果愚痴是依着色尘而住,不应该等待眼根的出现才住着。因此说愚痴是外界的愚痴,跟我有什么关系?愚痴如果是依着识心而住,识心没有色相,没有相对法的存在,没有触没有支分,也没有处所,无明也是这样,云何可住?

原文:是故无明非内非外非两中间。不从前世来。亦不住后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无有实法。无明性尔。了无明性。则变为明。一一推之痴不可得。云何无明缘行。如虚空不生不灭不有不尽。本性清净。无明亦如是。不生不灭不有不尽。本性清净。乃至生缘老死亦尔。菩萨如是观十二因缘。知众生虚诳系在苦患。易度耳。诸法若有实相。难可得度。思惟如是。则破愚痴。

释:是故无明非内非外非在两中间,不从前世来,也不住后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而来。没有实法存在,无明性也是这样。了了无明性,就变为明了。从以上一一推论,愚痴不可得,云何有无明缘行?如同虚空一样,不生不灭、不有不无,本性清净,无明也是这样,不生不灭不有不无,本性清净。乃至于说十二因缘最后的生缘老死也是这样。

菩萨如是观行十二因缘,了知众生虚诳被系缚在生死苦患当中,众生是容易度脱的。诸法如果是有实相的,是真实的,那么众生是难于度脱的。如是思惟,则破除了愚痴无明。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