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细说如来藏(第四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如来藏法 更新时间: 2023-05-31 22:45:59 阅读: 533

一、转识成智的内涵

转识成智主要是让七识转识成智,七识有王明的识性,没有智慧,或者智慧很浅,才需要灭除七识的无明和烦恼,出生大智慧,进而转识成智。在七识断尽无明,转识成智之后,存在如来藏里或者是异熟识里的染污种子彻底断尽,不再拖累如来藏异熟识,不再限制如来藏异熟识的功能作用,这时候如来藏异熟识就会大放光明,彻底绽放自身的一切功能作用,变成大圆镜智,方便说为如来藏异熟识转识成智。

识心的识性,是无明性、愚痴性、烦恼性、遮障性、执著性的,其智慧是浅薄的,见法往往就会落到法相当中,不具有唯识方面的智慧,不识法的真面目。明心以后,渐具禅定,断除了烦恼,去除了遮障,渐次过了牢关,在有余涅槃当中,命终有能力入无余涅槃而不入。随后过如梦观,修学唯识,具有了一分唯识种智以后,见法才会知其唯识性,知法之实质,不落世俗法相之中,智慧有了质的飞跃,于是六七识就转识成智,入到如来家中,成为佛陀的真正佛子,能够绍隆佛种,弘化一方。

转识成智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证果,而且是三果以上;要有禅定,而且是初禅以上的禅定;要明心证悟,不仅有法界总相智,还要有后得智,能现前细微地观察如来藏在五蕴身中的运作,还要有一分唯识种智。所以没有禅定,就不要谈什么证,不要谈什么智慧,更不要谈转识成智,顶多有个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乾慧。

最初转识成智在初地菩萨果位,登门入室,入如来家里,成为佛陀真佛子,也就是佛陀的亲儿子。言外之意,初地菩萨之前都不是佛陀的亲子,包括四果大阿罗汉以及辟支佛。缘由就是他们未能转识成智,识性胜于智性,观一切法的慧力不足,观一切法的有胜于一切法的空。

在佛法修学上,转识成智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其中涉及到定力和慧力,二者都有力,才有能力从容迈过这道门槛。定力要具足初禅以上的禅定力,慧力要具足观空的智慧力,包括人我空和一分法无我空。其他如菩萨的福德力、自律性、心性、悲悯众生和愿力等等条件都要具足,才能转识成智,这不是几劫、几十劫、几百劫、甚至几千劫这样短时间的修持所能达到的。

持戒就是自律,然后才能戒他律他,成为众生的楷模和导首。戒律完善忍辱柔和,初禅定才能具足,以此初禅定,在断我见的基础之上就会依次断除种种烦恼,智慧的遮障就消除一部分了,如果烦恼习气也断除,智慧的遮障就会全部去除,慧日朗照乾坤。

由此可见,修行最终就是为了成就六七识空的智慧,意识依次证得一切法空,意根也依次证得一切法空,转六七识的识性成智性。有无明烦恼的识心就是识性,无无明烦恼的识心就是智性。断除根本烦恼要具足初禅以上的定力,还要断除人我见和法我见,才能转识成智。

二、识心的认知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叫作智

识心对法的认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者是程度,有严重烦恼遮障的认知往往都是邪知邪见,烦恼遮障稍微轻一些的认知有时候是正确的,但只是相对于从前错误的认知而言,还不是完全正确的,其知见只是往正确的方向扭转了一些,识心有了一些慧力,但还谈不到智。智是没有烦恼遮障以后的正确认知,因为没有烦恼遮障,识心的认知没有烦恼染污性,能很明显的显露出清净智慧性,造作的都是善业和清净之业,不会造作恶业,这时候的智几乎没有错谬,或者错谬极少,值得信任和依赖,这时候才能叫作智。

佛陀临涅槃的时候曾经嘱咐后世众生,要依智不依识,这个智不是普通的智慧的智,也不是刚刚证果和明心以后生起的无生忍的智,而是没有烦恼遮障的无生法忍的智,是转识成智以后的智,是道种智的智。刚刚证果和明心,智慧虽然比凡夫深一些,但因为有烦恼遮障,智慧还是比较浅薄,心地染污也比较明显,有时候也会因为烦恼而造作一些恶业,这就不是智了,所以对法的认知只能叫作慧,不能称作智。只要结果有违害作用,都是不智的,不能称作智;结果都是善的,其行为才是明智之举,才可以称作智,才可以依赖。

凡夫的心识所思所想都属于识性,依靠烦恼的惯性而生起的了别和抉择作用都属于识性,没有智。证果和明心没有断除烦恼的贤人,所思所想有了一定的智慧,识心的慧力增强叫作慧,但还不是智,大体上还属于识性范畴,不能完全依赖和依靠。所以很多人学了一些法就认为自己如何如何的殊胜和超胜,这都属于识性的认知范围,错误的成分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所以就不要太信己意了,这样的自信差不多就是误信,是慢心所引发的结果。很多人自己所认为的不疑也不是真的不疑,智慧不足的时候,有疑也反观不出来,自己认为的事实往往也不是事实,是错误判断而已。

三、怎样才是依智不依识? 

佛在临涅槃时嘱咐弟子们在修学佛法当中,一定要严格遵照四依四不依法则: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虽然只有这四条,做起来却是极难的,极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其中的依智不依识,就不是普通人普通的菩萨所能做到的,首先这个智,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具足的,这个智是由凡夫的识以及地前贤位见道菩萨的识所转化而来的,是转识成智之后的智,是意识的妙观察智和意根的平等性智,是唯识种智的智,是地上菩萨所具有的甚深大智慧。佛告诫众生汝意不可信,证阿罗汉果才可信汝意,

临涅槃时又嘱咐一定要依地上菩萨的唯识种智依妙观察智平等性智,这样一看,世尊的两次嘱咐前呼后应,前后一致,大小乘修学全部都包含了。

为什么世尊要如此强调,如此严格要求弟子们?因为证得了阿罗汉果的人,烦恼断尽,一念无明断尽,解脱智慧现前,智慧没有了遮障,等于小乘解脱道的思想观念,这样才没有错漏,才可以依止其解脱见地。而转识成智以后的地上菩萨,也断除了烦恼遮障,只有很轻微的我执没有断尽,具有甚深的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大小乘智慧极其深利,见地通透,对于一切佛法的见地才可以依止。其余的人,佛说甚勿信汝意,因为有烦恼遮障,智慧欠缺,错漏比较严重。

四、证悟是什么境界?  

心经第一句话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这意思是说,证得具有般若智慧的如来藏的当下,心就空了。其中的关键字行字,是参禅参究般若义理的意思,深是一个是指禅定深,一个是指参究的智慧深,方向明。在深的前提条件下,六七识生起了大智慧,智照法界实相,证得了五蕴中的一切法界都是般若心如来藏所现起的,五蕴的实质都是空的,是假相幻化相。

这样的话,内心深处就知道了没有真实的五蕴,那就没有了苦,一下子就度过了一切苦厄。所有的苦厄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是假相,不真实,这样照见五蕴皆空以后,就心空无为了,烦恼断除了。这就是大乘见道证得如来藏的功德受用,这就是意根见道,意根证得如来藏的三昧境界,定慧具足,定慧等持。所谓的照见就是顿悟的意思,没有中间琢磨分析思惟的慢慢理解的时间和功夫,知就知,不知就不知,没有犹豫和含糊。

这样照见五蕴皆空以后,还用另外去转依如来藏才叫作证悟吗?根本不用了,这就是真实的毫不含糊的证悟和顿悟,不是那种渐渐解得的,通过分析推理所渐渐明了的解悟,这样就已经进入大乘门里,得到真实的功德受用了。如果是用意识推理琢磨猜测出一个如来藏,这种猜测推理没有任何功德受用,所以需要慢慢转依,然而意识再努力转依,意根没有证得,仍然不能转依成功,所以烂摊子事一大堆处理不了,烦恼仍然烦恼,无明仍然无明。

 就像以定为禅的那些人,修出了一念不生的禅定,以为这就是真心的无念境界,于是就认妄为真。可是出定以后,妄念又出现了,由于心里害怕真心消失,于是就不断的修定,尽量长期禅定,争取不出定,以保任定境,确保真心不失,美其名曰保任。然而定境终究会消失的,人终究要出定的,即使无量劫不出定,定境也不是真心自性。真悟了,还保任个什么?真证得真心了,还转依个什么?当下就是,当下心就空了,清净了,鲤鱼跳龙门,跳过龙门成为龙了,难道还害怕跳回去变成鲤鱼不成?除非根本没有跃过龙门,心里战战兢兢,患得患失,才需要保任和转依。

五、究竟怎样才算依止如来藏 

现在很多人都大谈依止如来藏,都有点捕风捉影的意味。因为我们要想依靠什么,首先是要找到这个东西,并且了解这个东西,再判断这个东西是否值得依靠,能不能依靠得了,如何依靠,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依靠,依靠之后会怎么样。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和思考观察,然后再采取实际行动,以达到依靠的目的,获得安全和利益,想要依止如来藏也是要这样做。比如说我们要依靠一棵大树歇息和乘凉,首先需要准确无误地找到这颗大树,并且能够观察和衡量它,如何想办法走到这棵大树底下,再判断靠在哪里合适和更舒服一些,靠在哪里能够遮风挡雨和防晒,然后再放个坐垫坐下靠着它,依止如来藏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想依止如来藏,首先得要证得祂明心见性,然后才能够现前如实地观察祂,并且要周遍地观察,对如来藏的大致体性都能如实地了解和观察,没有错谬了,才能依靠上去,身心世界才能开始转变。经过观察和对照,对五蕴的身心世界越来越看空,直至心里对整个世间的认知也开始空了,心性与如来藏越来越趋近趋同。只有心性真的已经转变了,去除了贪嗔痴烦恼染污,这时候才可以说我们的心性已经依止于如来藏并且转变了,这样才算作初步地转依成功了。而这时候六七识早已经转识成智,相当于初地以上的大菩萨了。  

如果内心还有贪嗔痴烦恼,染污仍然很重,智慧也很低劣,有极多缺漏,心就没有依止于如来藏,也没有靠近如来藏,与如来藏的距离还是相当的远,身心都没有一定的受益,这时候就不属于转依如来藏,因为身没有转,心也没有转,还是从前那个身心,五毒俱全,那无论如何也不是转依如来藏,而仍然是在依着无明烦恼,没有依如来藏,更谈不到初步的转依成功。

在证得如来藏以后,在五蕴十八界的运行当中,不断地观察如来藏的运作,这最少也要有别相智后得智,甚至后期要有一点道种智,才能如理如实地观察得到如来藏的运作方式和规律,否则就属于推理和猜测,想象如来藏的运作就不是如实观察了,也观察不到如来藏,那就不能真实地了解如来藏的体性,也就依止不了如来藏了。证悟以后,每次观察如来藏在五蕴上的运作,自己的身心都会有所触动,对比起来看,一个清净一个染污,一个无心一个有心,这样就能生起惭愧心、自责心和向往心,日久功深慢慢地就被如来藏的心性所影响和熏染了,烦恼断除,转识成智,就初步转依成功了,完全彻底地转依就是佛了。  

证得如来藏以后在哪些方面来观察祂的清净性?在五蕴的运作过程中,在六根的运作过程中观察。比如说在见色的时候,你要观察如来藏是如何清净的,没有心念和思想活动,更没有邪的心思。我们也要像祂一样,以祂为榜样,不要有那么多的私心杂念、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贪婪心、争夺心、占有欲,把这些心行都要去掉。在听声音的时候,要观察如来藏是如何清净的,祂不管接触到任何一种声音的时候都是如如不动,不被声音所转,那么我们听到别人言语,无论是赞美声还是侮辱声,都应该是以如来藏为榜样,尽量不要生起贪嗔心行。  

在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心思法的时候,面对一切境界的时候,都要观察如来藏是如何清净,如何无私,如何无我,如何为众生服务的。这样观察以后,七识心就会受到熏染,在任何境界到来的时候,自己的心也就会随之一点儿一点儿的清净下来,也开始无私无我了。

这样不断地熏染,心就慢慢地转依过去,心行就会改变,染污消除了,烦恼断尽了,人空法空的大智慧就生起来了,转了识性为智性,第六识具有了妙观察智,第七识具有了平等性智,这时就算初步转依成功。之前都不成功,只是在慢慢地学习着。没有证悟的人,不要动不动就说转依如来藏这样的话,因为离转依还太遥远了。即使是刚刚证悟的人,也没有资格谈转依的问题,烦恼一大堆,智慧低浅,哪有一点如来藏的模样?

六、如何转依如来藏?

转依如来藏就是五阴身的一切身口意行和心性都要皈依于如来藏,相似于如来藏,转五阴身的染污性、烦恼性和无明性为如来藏的清净无我性。如来藏是如何清净的?比如说如来藏没有贪这种烦恼,不贪财色名食睡,见钱眼不开,不会想方设法地赚钱、骗钱和捞钱,五阴身七识心也要如此;见色不起心,无论是男色还是女色,无论是美色还是丑色,都无动于衷,如风花丛过,片叶不沾身,五阴身也要如此。

不贪名声,不捞取名闻,不好出风头,也不招摇,不喜恭维和恭敬,默默无闻,五阴身也要如此;如来藏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吃喝拉撒、行住坐卧一切资生用具,不奢侈不贪爱,无心受用,五阴身就要善知止足,不铺张不浪费,不攀比不摆谱;如来藏从来不睡觉,也不喜享受,五阴身就要不贪睡眠舒适,不追求清闲自在,弃除睡眠盖。如果做不到这些,就没有依止如来藏,即使想转依,也不成功。

七、证得如来藏和成功转依如来藏之间的差距

证得如来藏是前提,转依成功是结果,前提和结果之间需要经历接近一个无量劫的漫长时间。证悟以后,可以现前观察如来藏在五阴身中的运作,发起别相智以后,智慧就会越来越深细,对于如来藏的观察也会越来越细致入微。在观察中就会发现五阴越来越不真实,对五阴身的执著越来越轻微淡薄;同时也能观察出如来藏在运作当中的清净无为性,以及无我无烦恼的有为性。

无论是如来藏的清净无为性还是无烦恼的有为性,都是非常纯洁无私的优良品质,六七识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心性就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如来藏的心性,这就是所说的转依如来藏。虽然说是在依靠着如来藏转变自己的心性,但是还没有从量变达到质变,量的累及还不足以在本质上和实际上改变自己的心性,所以依止如来藏还不是成功的。

转依成功有什么标志呢?成功的标志主要在于心性的转变,烦恼消除,心地清净,戒定慧具足,心量广大,誓愿宏深,无私无畏,无我无为。戒,体现在菩萨戒的圆满行持上,有相戒能自然全部守持不犯,不用意识压制和控制,自然而为都合乎戒法。心地转变,身口意行自然清净,之后自然就过渡到无相戒的行持上。心是万物主,心清净一切都清净,心地清净无烦恼才有能力和资格行持无相戒,还没有断除烦恼的人就不能受持无相戒,因为心不能自律。

在禅定上要具足初禅以上的禅定直至四禅定,因为只有具足初禅定,才能保证心地清净无烦恼,才能生起甚深智慧,没有初禅定,烦恼必现行,有相戒都不能保证不犯,更没有资格和能力受持无相戒,心地不清净烦恼重故。在智慧方面,六七识都已经转识成智,具有甚深的唯识种智,知一切法唯有识无他。

心地转依成功的菩萨,能如如来藏一般既有为又无为,有为时无私,无为时无我,有为无为、无私无我能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相违逆。因为禅定和智慧深厚,所以心空无相,无相就无为,不贪世俗法,其心背俗,无所作为,无相无愿无作。又其心能够悲悯众生,弘法利生不为私利,为报佛恩,愿绍佛种,发十大无尽誓愿,继承如来家业,广度无边众生,尽未来际,永不断绝。

八、证悟如来藏何须再转依才叫作证悟?

见道,分为大小乘的见道,不是只有大乘才叫见道。大乘见道是实证如来藏,证得如来藏就是见到大乘修学所依止的道迹了,不是证得如来藏之后再多此一举的转依成功才是证悟,见到如来藏的当下即是证。至于说转依,悟后确实需要一点点地转依,转依成功其心性就接近于如来藏的清净性,断除了烦恼,在智慧方面具有唯识种智,这样就进入如来家,成为真佛子了。

如果说转依成功才是明心证悟,那么证悟如来藏不是证悟,既然不是证悟,那就没有证得如来藏,而是解出来有个如来藏,解出来的如来藏就没有功德受用,于是才需要在身口意行中与如来藏的清净性对照,以约束七个识的身口意行,约束到一定程度,不会再有烦恼再造恶业了,就算证悟。但是这种约束,如果没有真正证悟,是不可能成功的,那么所谓的转依也永远不成功。因为没有证悟,如何能转依成功?证悟以后何须再转依成功,并且再确立为证悟?这不是很矛盾的问题吗?

证悟以后,才能慢慢的转依于如来藏的空性、清净性,最后初禅发起,烦恼断除了,就是最初步的转依。二次转依成功是在八地菩萨位,究竟转依成功是在佛地,凡夫没有证悟更不涉及转依的问题,更何况是转依成功,根本没有这样的事。要想转依成功最起码要断除烦恼,心性与智慧都与如来藏相近,靠近如来藏。如来藏一点无明和烦恼也没有,烦恼习气也不存在,六七识就要依止如来藏而清净身口意行和智慧,勤修戒定慧。

最初转依成功,起码要断烦恼,成为三果四果的菩萨,才能勉强叫转依成功。但这时候烦恼习气还在,与如来藏相差还是很遥远,大约还需要两个无量劫的修行,达到大乘无学了,就不用再转依如来藏的心性和智慧了。很显然,转依不是凡夫未证悟的人所能做得到的,只能想一想罢了。

九、凡夫能否转依如来藏

转依如来藏初步成功在初地菩萨位,地前菩萨都是在努力的转依,在学着转依。凡夫因为没有证得如来藏,就依靠不上去,不知道如来藏在哪里,是什么行相,那要怎么靠啊?就跟靠虚空一样,想象出来的如来藏,并非现实可见,没法依靠。

另外凡夫也无法主动利用如来藏,不知道如来藏在哪里,有什么特性,起什么作用,如何能利用如来藏?大家都是在想象着如来藏,叫作臆想和幻想,也叫作猜测。允许凡夫猜测,也允许猜测个七八成,但是没有用,等意识一灭,眼前就会一片漆黑,茫然不知所措。

转依成功的标志,是心性转变了,类似于如来藏的心性,烦恼断除了,智慧增长了。转依还没有成功,但在一点点地改变着自己,降伏着自己的烦恼,一点点地在增长智慧,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质的飞跃,烦恼断除,六七识转识成智,这才是转依成功,但也是初步,完全转依,就成佛了。所以不能拿转依成功与否来判断是否明心证悟。明心证悟自有证悟的标的和内容,没有转依这个标的。

佛法被搞得很乱,乱的原因是,很多人没有走过那条路,都是靠理解和推理加猜测,即使猜测得八九不离十,也是相当不准确的,因为毕竟没有亲眼所见,心里肯定是不落底的,照猫画虎画出来的毕竟不是虎。

十、如何是见相离相

见相离相,不是说见到任何相,心中不留相,把相空去舍去,心中就清净无法了。尽量避免世俗相对自己心的干扰,心不受干扰就会清净了,这是修定的方法。这种清净就是无念想,是定境,外道们都是修这种定,一直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命终升天享福,福尽还堕。

而真正的离相,是面对世俗相的时候,心里清楚知道相的本质是什么,知道相不是展示给我们的表面相貌,实质是空的。空,一个是小乘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空,一个是如来藏空性的空。这样的话就表明了,不证果不明心根本无法离相,只能是躲相,即使能躲,也是暂时的,长时来看,根本躲不了,总得要去面对。

要证得如来藏以后心中才能逐渐离相,这是漫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就是转依的过程,转依成功就转识成智,入如来家,具唯识种智。要想见如来藏,首先要明了如来藏的体性相貌,功能作用,然后带着疑情在五蕴十八界法的运行当中去寻觅去证得。在参禅过程中,当然要知道或者证得五蕴十八界的功能作用不是真实的,不是我,是空的,才能不着五蕴十八界的相为我为真实,才能否定五蕴十八界。假法都否定以后,再疑那个真法,参来参去,菩萨六度因缘具足,就有可能证悟。

十一、不住相要到初地以后才能做得到

问:是不是证道以后见雨相,心里才能自然没有雨相,也知道是下雨,但不住着?而证道以前,容易住着,除非有别的事情,转移了心念,或者不在意这个雨?

答:所谓不着不住,必须是面对雨相和一切相时的内心功夫,躲避相恰恰说明了无法不着相,不住相。开悟以后的三贤位菩萨见雨相照样会着雨相,只是比从前轻微一些。从初地开始才能渐渐的不着雨相,即直至八地菩萨,才真正不着雨相和其它一切相。

所以开悟以后要转依真如,到初地菩萨时才能谈得到真正转依一分,因为这时候六七识已经转识成智了,有智才能识取真如、依止真如,转识成智是转依真如的标志。八地菩萨才能转依很大一部分,但还不究竟。地前菩萨口里喊着转依,因为有烦恼遮障,不可能转依成功,而真如没有烦恼,六七识与真如的心性相像吗?根本不像,因为染污重的缘故,所以无法转依,喊口号喊到初地才相应一部分。而没有开悟的人,喊口号纯属是胡喊乱喊,都看不清自己是何面目,就抬高自己说转依,没有找到靠山的时候能依靠什么?而自己是无法抬自己的,需要如来藏和因果来抬,才能抬得起来。

十二、转六七识的心性才是转依如来藏

见道,分大小乘两种,不是只有大乘才叫见道,而大乘见道不是指证得如来藏之后再转依,而是在证得如来藏的同时就属于见道了。有人说:证得如来藏还不算大乘见道,必须再成功转依了如来藏的体性之后,才算大乘见道,才算证悟。可是谁知道转依了如来藏以后是什么证量,心地达到多清净了吗?如果转依了如来藏之后才是明心证悟,那么娑婆世界恐怕没有一两个人能明心证悟了。谁能转依成功,转依成功该具有什么样的智慧呢?谁的六七识、五阴与如来藏的心性相像和靠近?凡夫和地前菩萨的六七识心性与如来藏的心性相差很悬殊,如何能够转依成功呢?六七识最起码要断烦恼,成为三果四果人,才能勉强叫转依成功。

修行是修六七识,一谈修行,就指如来藏,一说无所住就指如来藏,一说定,就指如来藏,一说涅槃,就指如来藏,如来藏理论知识一大堆,六七识到底要干些什么?其实是六七识需要无所住,六七识需要禅定,六七识需要涅槃寂静,如来藏涅槃不涅槃目前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六七识修行以后达到涅槃寂静了,这才是最重要的。修行的重点就是修六七识,如果把重点弄错了,只着重于如来藏的理论知识,心性不改变,那就不叫作修行。就目前来说,和六七识修行无关的理论,并没有多大用处,可能还会成为障道的因缘。

十三、良药也不能治病

甲:戒定慧是修行的主线,三者等持不可偏废。

乙:如来藏本来不持戒,也不修定,也不修慧,戒定慧是剩语。

甲:学佛的目标是得解脱,解脱世间一切缠缚。

乙:如来藏本来解脱,本来无缚。

甲:禅定具足才能证道,一定要修好禅定。

乙:如来藏本自具足禅定,不用修。

甲:如果能发心出家修行,降伏烦恼比较容易,禅定快速增长。

乙:如来藏本来出家,不用再出家。

甲:修行成就佛道要三大阿僧祇劫。  

乙:如来藏本来是佛,不用再成佛。

甲:多反观自心,降伏烦恼,去除染污。

乙:如来藏本来清净,没有烦恼和染污。

甲:那你还用修行吗?

乙:如来藏本来是佛,不用修行。

甲:你今天怎么挑拨离间犯戒呢?

乙:这都是如来藏做的。

甲:不说如来藏,只谈你。

乙:我依如来藏,转依如来藏。

甲:你是如何转依的?

乙:·········

如来藏:乙,我严重怀疑你是我生的这件事,你怎么没有一点像我之处?我也怀疑你根本不想学佛修行,只打我的旗号,自己却什么也不干。我们之间的差别这么大,我自性清净,你为什么烦恼深重?我是佛,你怎么还在六道苦苦挣扎?我解脱,你怎么处处都系缚?我从来不犯口业,你怎么常常挑拨离间妄语两舌恶口?我常在定中,你为什么处处攀缘心散乱?我本出家,你为什么不能舍亲割爱、放弃世间的名闻利养和荣华富贵?我具足智慧,你为什么那么愚痴?

乙:你好就行了,我转依你。

如来藏:空口转依?你小心,再去三恶道,我可不奉陪了。个人业要个人受,亲娘也没用,愿你好自为之,以后别再拿我说事,也不要把坏事都记到我头上,我不替你受报,也不替你成佛。

乙:··········

甲:别以为靠着如来藏就是天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偷懒没有用,捷径更没有,油嘴滑舌口头禅不抵业力和因果。如来藏法是治病的上等良药,你却只管把玩不吃,那你就再也无药可治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