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开示汇总(增加三万字的新内容)
第五章 意根训练篇
一、观行观想观察与想象的区别
观,一般是指客观的观察,现前有什么就观察什么,也叫作现观和直观。而想象就是妄想现前没有的,离开现前境离开事实的脑补,与现观直观相反,是意识的思惟活动,是修证的大忌。
前几天在日常生活中训练意根的帖子里讲过了,盯着香头是意识盯,为了牵引意根观察香头,并且意识不要胡思乱想,不要去想象什么,不要在脑海里出什么画面,不要去打扰意根观察。一个香头,有什么可想象的?哪有那么多事,还出画面?意识妄念止不住,意根也静不下来,心不定就不能观。有禅定时叫作观,没有禅定就是意识的杂念。训练意根的同时,也是训练意识,先把意识训练得无妄念妄想,无杂念以后,意根就差不多训练好了,这时候才能谈得到观,不动意识心念的观,也可以进入参,之后进入三昧中,观行和参究才能成就。
四念处观中,观身不净,包括观呼吸和白骨观,呼吸是现前存在之法,观名为观察观行,白骨现前可以见得到,也可能见不到,但是白骨都会见过,知道为何物,不用想象,观呼吸观白骨的观也可以叫作观察观行,也可以叫作观想。
观受是苦,受是自己亲身感受,现前存在或者自己经历过,不用想象,观受的观名为观察观行观想。
观心无常,心是自己现前存在和运行的妄心,自己感受得到,不用想象,观心的观名为观察观行观想。
观法无我,法是我们所修的四圣谛理、三十七道品、五盖、五蕴十八界等等,这些是现前存在的法,不用想象,观法就是观察观行观想。
但是由于智慧不足,现前存在的法不能正确认识,就靠意识的思惟想象,这就无法现量观行了。就是呼吸这样简单的现象,许多人也无法现量去观,而靠意识的思惟想象,意识一动就遮蔽意根,现量的观和思就不能启用,所得结果就假。
观像念佛,面前要摆一尊佛像,或者画一尊佛像,意识看着佛像,意根直接去观。禅定不足时,意识会辅助意根去观,有些思惟分析,禅定足了以后,去掉意识的分析,意根单独的现量观。三昧出现时,意根观行的现量境现前,证量出现,观像念佛就修成就了。这时候不管意识想不想佛像,佛像都会出现,不以意识为转移,身心都处于三昧中。凡是意识控制指挥不了的,都是意根的现量境,真实可靠。
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没有参照物,很难观,这得靠自己的愿力和阿弥陀佛等诸佛菩萨加持力。第一观日观,有个落日可以作为参照物,后面十五观都没有任何参照物,也没法用意识思惟想象,极乐世界里即使是一草一木都无法想象,何况那么多景观宝物听都没听说过,地球上根本没有,这要如何观?但只要第一观日观成就,心处于三昧中,意根的思就打开了,再附以诸佛菩萨的加持,第二观第三观才有希望成就。第三观成就以后,不管你怎么样,三昧都永远不消失了,一直保持到临命终时,然后在此三昧中往生极乐世界。而永久保持三昧境界,就是诸佛菩萨的加持的结果,否则保持不住。所以第一观没有成就时,直接去修后面几观,那都不是一般的困难,无法想象如何去修。
二、如何训练意根思考和解决问题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着急立即用意识去思惟分析下结论。如果事情不是特别紧急,就把心沉静下来,尽力排除杂念,心里只盯着当前这个事情,不作意识的分析,不作意识的推理,不作意识的判断,更不要意识的结论。放空其他念头,盯着这个问题,心里不要有语言文字,不要有心声,静静地盯着这个问题,但是心里并不是空,并不是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而是意根在心里静静地悬挂着这个问题,在悄悄地思量着这个问题。
意识没有思惟分析,意根却在面对着这个问题,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地思考着、思量着。没有经验的时候,心不细的时候,就感觉不到意根有心理活动,但祂确实有极多的心理活动,只是都被意识的活动掩盖了。有的人意根能量很微弱,思考力也很微弱,因为杂念太多,零零碎碎,把能量都分散了,导致心力不足,无法集中精力思考一个问题,也无法完美地合理地深层次地解决一个问题。
众生之所以智慧劣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杂念多,心里乱乱糟糟的,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没有重点。就像一个战斗团队,成员们各自自行其事,团队力量分散,不能聚集到一起形成一股巨力,去勇敢地成功地抗击敌对势力,结果面对每个敌对势力都溃败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福薄,严重缺福,没有福德的支撑,这个先不谈。
那么为了提升智慧,尤其是要提升意根的智慧,就要排除杂念,有能力集中心念,关注极少的、重要的、关键问题。要做到这点,就要压制意识,少用意识,尽量不动用意识的语言文字和声音,不要总有内心的声音,不要总有独白。有些时候内心有意识的独白也不要紧,但除此之外,还应该有意根的专注的思虑,意识一边独白,意根一边思虑,二者所关注的事情应该是同一个。这时候意根的能量就大了,力量集中了,就会突破内心的黑暗和无知,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把问题解决。
意根思虑清楚了,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意识琢磨明白的问题,即使解决了,也不彻底不稳妥不放心,况且还不容易解决问题。因为意根是作主识,祂自己考虑清楚的问题,解决以后不会后悔,听从意识分析的,容易后悔,容易改变心意和想法。善变的人,都是习惯于用意识思惟,不用意根的人,是比较肤浅的人。没有主意的人,喜欢依赖别人的人,都是不习惯于用意根思考问题,而是习惯于用意识的人,因为自己的意识靠不住,没办法才去依赖别人。
而用意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虽然稳妥、可靠、彻底、究竟,能直截根源,但往往比较慢,因为思想深就会慢,思想浅才会快。就像挖井一样,挖得深费工夫,挖得就慢,挖得浅不费功夫,挖得就快。但是挖得慢能挖出水,挖得快却出不来水。所以慢就是快,快也就是慢,效果不同,所以不能求速度,质量为上。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是这样,深深地思考抉择,需要费一些时间,但慢工出细活,结果完美。一个习惯于深思的人,一个习惯于用意根的人,一般来说思惟比较慢,做事也比较慢,但相对来说效果好,不容易出错,不容易后悔。
要想做事解决问题的效果好,就不要图快,要深思熟虑,要多用意根思考和抉择,要多训练意根的思考力,多练习无语言文字声音的专注力和观察力。训练时间长了,意根用得熟练了,就会发现,用意根思考很有韵味和趣味,很有吸引力,越思考越不想停下来,于是就喜欢孤独,不想被打扰,而且智慧越来越深,解决问题越来越得心应手。一个人的意根训练好了,用习惯了,这个人就显得很深沉,很有内涵和特质,思想深邃,见解独特,能力强,关键是稳重可靠,可信赖,不会总变卦。
三、道和术的关系
训练意根属于术的范畴,如果道的高度达不到,仅靠术,无论如何也不能见道,只能把术运用于世俗法中讨生活。而只要道达到一定的高度,术不必训练,自然具足。因为道是根本,术是枝末,道是心,术由心成,是心的一种状态,心成就,术自然就成就,如影随形。如果对一种法深度渴求,心心念念于斯,无有他想,这种法必然会深入骨髓,刻到意根心中,虽斗转星移,朝朝暮暮无动摇,术不求自现。
意根精力和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并且能够单独考量衡量某些事理的时候,每个人都亲身经历过,只是想不到这点。比如意根特别喜欢,特别感兴趣,特别关心,特别震惊震撼震动,特别惊讶,特别恐怖,特别惊喜,非常激动,非常愤怒、气愤,这时候都是意根一心的时候,意识参与不进来,意根不需要意识做什么,一心沉浸在当前的情境中,进行深度感知,深度体验和思量。这时候就是不动意识心念,意根单独在消化所接收到接触到的信息或是尘境,往往会目瞪口呆、愣神、惊呆、呆愣,这时候意识没有思惟,像傻子一样,意根自己快速深度思量,祂会发现从前所发现不了的事实和真相,发现了之后,意识就会感觉到原来如此,也知道问题的真相了。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类事情总结提炼出来,形成一种指导自己修证的方式方法,修行就会进入更深一个层次。
提炼总结出来的经验,就包含着道与术,道就是心,就是心的状态,从佛教的修行来看,就是菩提心,就是对佛法的态度,就是善根福德。术就是功夫和技巧,在道之后通过培养训练才能具足,之后就等着出成果了。
对于道发菩提心方面,我讲得极少,导致大部分弟子对发菩提心认识不足,在术上用功比较多,进步却不快。发菩提心属于基础修学内容,跟我修学的弟子应该早就具足,不用我特意教学,我的精力不允许我照顾初级众生的需求,没有精力包揽众生修学所需的全部内容。
四、四念处经中训练意根的方法(意根训练篇)
世尊讲的四念处经的观行方法,就是训练意根的方法。首先从观呼吸上来看,世尊就是让弟子们如实观,现前的呼吸是什么状态就观什么状态,不能加入意识的思惟和想象,意识只负责把意根牵引到呼吸这件事上来,别的不要管,不要动念不要没事找事。意识如何把意根牵引到呼吸上来呢?意识只要把注意力固定在呼吸上,看着呼吸就行了,不要用语言文字和独白,这时候意根指挥不动意识,其他的法就攀缘不了了,只能顺着意识的焦点去观呼吸了。
在观呼吸当中,意识了知呼吸的进出长短等状况,不做任何加工,意根也渐渐摈弃众缘,与意识一起专心观呼吸,了知每个当下呼吸的状况,渐渐成了习惯,变成自动化似的,行住坐卧都会观呼吸。养成习惯这件事很重要,习惯一成,则成主宰,日久天长,因缘成熟,就会发现呼吸的真相,色身的空和无我的真相。观其他的法都是如此观,拴住意根野马,使其念兹在兹,心细如发时发现真相。若不拴住意根,意根心猿意马,注意力分散,智慧不生,则不能发现真相,随生死流流转不息。
四念处这部经非常好,其修行方法通大小乘,其用功方法就是老实观,如实观,不作他想,不作加工,意识牵引意根,意根抑制意识的妄想,共同合作,证得五蕴无我。这个行门通一切法的观行和修证,通后世的修行,后世再遇佛法,也会自动如此观行,修证则易。四念处经中所教的观行方法,也就是训练意根的方法,引导并牵制住意根,养成观行的习惯,后边自然会水到渠成,好像变成了无功用行,任运自然,必能打开智慧。
五、楞严经中训练意根的方法观鼻端白(意根训练篇)
楞严经原文: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释:孙陀罗难陀最初出家的时候,由于心散乱,修不出三昧,不能证得无漏的道果,世尊就教他和拘絺罗两个人观自己的鼻头气息变白。孙陀罗难陀只观了二十一天,就看见自己鼻子中的进气和出气都像烟雾一样,身心世界也都清清明明,能够圆满地洞察出世界全部都变成了空虚和清净,就像琉璃一样明澈。于是进出鼻孔气息的烟相渐渐没有了,变成了白色。在此三昧中智慧打开,烦恼断尽,所有从鼻端出入的气息都变成了光明,映照十方世界,证得了阿罗汉果。世尊授记他将来会证得无上菩提。他的圆通法门是销去鼻端出入的气息,时间久了,智慧生起,圆满以后灭尽烦恼。
孙陀罗难陀所获得的三昧成就是意根观的成果,是修证出来的成果,不是意识思惟分析出来的成果,意识的任何作用无法见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因此无法出成果。成果由意根的修证而来,因为意根能见到事物的真相,见到大千世界的真相,见到五蕴空相。这些真相靠意识的想是想不出来的,因为意识所能触的法,与意根所触的法隔了一层,更虚假了一层。意根与如来藏紧密相连,所触的法是带质境,直接由本质境而来,中间再无过渡的法了,而意识所触的法是意根触之后再次变现出来的,意识要想见到真相,太难太难,只有依靠意根。
这个法门我没有修过,具体的修行过程和殊胜的结果讲不清楚,但大致的修行入手处就是客观的观,不加入意识对气息的思惟分析作用,用意根直觉直接去感知鼻端的气息,渐至专一,定慧等持进入三摩地中。在任何观行法门中,意识的思惟等等功能一启用,就不处于观的状态了,离开了当下境界,变得不如实了,结果就不可信了,不出三昧境界。意识用的越多,对意根观的遮障越大,离道就越远。
所以要训练意根的观,就用直观的方法,泯去意识的思惟,让意识只起牵引作用,剩下的都留给意根。意根的观是客观实际的观,没有脱离现实的非量想象,能主导境界的变化,让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从而改变身心世界。入手处看似简单,实则功夫难做,究其原因是心理挂碍的人事太多,心被缠绕得不能进入安静专一的观行状态,定慧都不能出现,当然就谈不到修证的果了。
六、大迦叶菩萨的意根圆通法门(意根训练篇)
楞严经中大迦叶菩萨讲述自己修证的圆通法门:我观世间。六尘变坏。惟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释:大迦叶说:我观察世间里的六尘境界不断地生生灭灭,从无到有,从有到坏到灭到空,都不可依止,只有以空的寂灭的心,把这些法都空掉,身心时时处于灭尽法的定中。在这样的三昧境界中,身心经过百千劫的漫长岁月,却感觉就像仅仅只有一弹指这么短的时间。我是因为把六尘境界法都空掉了,才成为阿罗汉的。
在灭尽定中把六尘境界都从心里灭掉空去,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六识也随之灭去了,没法再出生了,六尘是六识出生的一个缘,缘不具,识就不能出生。六识若灭掉,就只剩下意根和如来藏了,大迦叶只好处于灭尽定中。那么大迦叶还出不出定呢?还应对不应对世俗界的人事呢?需要应对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大迦叶修行到把法灭尽的程度,虽然很轻易就能入到灭尽定中,但是作为一个大菩萨是有利生责任的,不能总在灭尽定中什么也不做。出了灭尽定还是处于灭尽法的三昧中,并且要做一切利生事业。这就不可思议了,法都空了,怎么做利生事业,利生事业也是法呀?
楞严经中又有一段讲: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这段就是讲大迦叶平时是如何处事应对人事的,如何处事应事呢?不用意识的心念而能圆圆满满清清明明地了知六尘境界。
对于普通人来讲,这个境界是不是太玄乎太不可思议呢?不用意识就能知道六尘境界,而且还知道的比普通人都圆满还清明透彻,那是怎么知道的?那就是意根知道的,意根代替了六识的了别性,换句话说是意根自己直接了别,不用六识辅助,主人自己能做一切事,把助手都打发走了。这意味着主人精力充沛,能力提高了,所有的事,自己单独就能应付得过来,不用帮手。这样的意根多厉害,这是普通人能拥有的意根吗?准确说,有这样意根的人,能是普通人吗?那可是相当于八地菩萨的大迦叶啊!
文中提到的久灭意根又是怎么回事,是大迦叶早就灭掉意根了吗?这里的意根不是指作主的第七识了,而是指意识出生的根源。如果第七识灭了,就会入无余涅槃了,不再有大迦叶这个人存在世间了,又何谈圆明了知呢?
那么意识出生的根源是指什么呢?意识出生需要几个缘,缺少其中一个缘,意识就不能出生。几个缘当中包括法尘境,主要的还是意根第七识的作意,法尘境出现以后,意根不作意去辨别和了知,无心于境,于境无心,意识就无法出生,这个是修行最关键的。意根如果对六尘境界无心了别,空掉了六尘和万法,六识都不能出生。所以修到意根无心于境,就灭去了意识出生的根,就是大迦叶的久灭意根三昧境界。
可是又能圆明了知,意根既然无心了不想了别境界了,怎么还能了知并且圆明了知呢?这是意根自然的无心任运的了别功能。就像摄像头开着,一切景观自然进入摄像头里,意根也是这样,无心了别,尘境自然现前。若意根这个摄像头不开,就入无余涅槃了,菩萨不会这样做,开着能顺便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一切利生事业都是意根单独做出来的,那么意根有没有善心所法呢?意根的智慧强大不强大呢?绝对不是劣弱的吧?尤其是初地菩萨以后,意根转识成智了,意根的慧怎么还是劣弱的呢?即使是凡夫的意根,有时候也是有智慧的,并不劣弱。意根的功能是如此殊胜,我们怎么能不去努力修祂训练祂呢?
七、意根思量“患得患失”成语的步骤(意根训练篇)
第一步,深呼吸,把心静下来,再静下来,直到杂念渐少以至于无。
第二步,眼识盯着这个成语,意识明了大概,不作思惟分析,念不动,处于愣神、呆愣、发呆状态中。这个过程相当于把成语的信息往意根里传送,就好比袋子里的东西装满了,但还有东西要装进去,就把袋子里的东西往里压一压,顿一顿,腾出空间再装剩下的东西。而压和顿,就是把东西从袋口送到袋子下面,送的越多,腾出的空间越大。袋口相当于意识,袋底相当于意根。
第三步,信息都传递给意根以后,意根开始处理信息。这时候要保持和延长发呆、发愣和愣神儿的状态,意识不动念,甚至要闭目以养神。
闭目是眼识意识闭目不见色,养的当然是意根这个神识。意根觉得应该休息,决定闭目不见色,二识听从决定,就闭目了。若意根想见色,二识无论如何也不能闭目。若意识说这个色真好,再看一会儿,意根说那就看一会儿吧,于是二识见色不闭目。任何事都是意根作主作决定,虽然有些事是意识建议的,那也得意根同意意识的建议,再作主决定。二识一闭眼不造作,意根就不用费神关注见色这件事,就省下心思,或者去思量别的重要事情。
意识安定下来,信息都传递给意根以后,意根开始思量,无声无息,无动无静,静得意识很难发现和感觉到祂的存在和运行,所以一般人都说意根是傻子和摆设,没什么实质的功能作用,而实际上五蕴最主要的功能作用都是意根的,意根起挑大梁的作用。
第四步,意根首先思量“患”这个字,意识不要去分析,要做到不干扰不添乱,不让意根分神,也不要让意根离开对成语的思量。保持意根不离应该思量的标的,是意识的工作任务,若完成不好,可能会影响意根的思量结果。若意根已经娴熟于思量,则不用意识督促。意识不能急于出结果而去参与其中,绝对不能有思惟作用,否则意根无智慧可出,意识思惟出的结果不代表真正的智慧,不可用。
最初的时候,可能意识不会督促提点,意根也不会思量,二者都需要努力学习,过了这个阶段,就能自如上路修观了。意根思量了若干时间,知道患有过患、担忧、害怕、计较的意思,到底是哪个意思,还要看后面的字词再决定。于是就思量“得”这个字,由于得的含义太多,就把得失两个字连起来一起思量,就圈定了得和失的含义,再思量得什么失什么,就知道是对五蕴世间法的财色名食睡、家亲眷属、权势地位等等人间这些生灭的空法假法的计较执著。最后把四个字综合起来思量,就知道患得是担心得不到,患失是担心得到的再失去,计较执著得很,什么也看不破放不下,整整是一个我见我执在作祟,这是生死凡夫的心理状态,好可怜。
最后再思量什么呢?那要看各人的意根智慧和观念了。意根应该回顾整个人生的得失,有智慧地思量出得失都不可得,得不到什么,也失不去什么,无事瞎折腾而已,实属愚痴。当然大多数人的意根思量不到这一步,只要慢慢练习思量就好。
由于智慧不足,方法不熟练,禅定也不足,最初练习思量,可能非常慢,还不一定思量正确,但没关系,总有熟练的那一天。意根一旦学会如理思量观行,那个智慧就会汩汩而出,挡都挡不住。
从前注重意识闻思,广学多闻,把时间都耗费在各种大部头的唯识论著中的人,现在看来是不是吃亏了?几十年用意识啃唯识论著,啃出什么结果了?现在是不是应该回头补补基础,一步步着手实修了?但是有些人因为习惯于意识的闻思,实修的时候,意识不肯老实安静,对实修的障碍非常大,禅定很难修出来,观行就谈不到了。理论强盛的人,与那些注重实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人,修证功夫差距是很大的,人家几年功夫就修出了三昧,已经是初果二果了,随时随地能证悟如来藏空性,而自己不仅理论没有通,禅定还没有个踪影。
这一对比,就应该知道理论若不与实际相结合,空谈往往误国,理论若落不到实处,实证就难上天。实处是什么处?实处是意根之处,是眼见之处,能接触到事实真相之处,而意识是虚处,是耳听之处,接触不到事实真相之处。
八、如何读经受益最大?(意根训练篇)
很多人没有般若空的基础,却津津乐道于唯识,结果学来学去,越学越着有,越学越不空,与道相背离。本来唯识全部指向一切法空,结果让很多人一研究,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有法,变成了一门学问,这是唯识学的不幸。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补足基础部分,从现在开始,咱们要回头着重对般若法门的修学。般若法门承上启下,既有助于小乘断我见,也有助于唯识的修学,如果没有般若学基础,学唯识就是戏论。世尊讲的般若经有六百卷,每天坚持读一部分,日积月累对般若法门的理解就加深了,心中就会越来越空,不著世间相,身心就会转变。
读经要想读懂佛意,有大受益,就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首先就是要发菩提心,把菩提心贯穿整个修学过程,在此基础上,修行菩萨六度,然后专精用功办道。读经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意识有口无心地读,意根天南海北打妄想;第二种是妄念减少,意识专心读经,意根少打妄想,一起关注经文,留出一定的空间思惟理解经意;第三种,经文熟练时,意识不读或不出声地慢读,配合意根思考参究,意根专注在经文上,对经文不断地进行思考。
第一种是最初级的读经方式,纯粹是读,不需要理解经文,要过渡到第二种第三种,才能达到读经的效果,对经文有一定的思考,正确理解经文,把握经文的意涵,从而有效地指导自己的修行。
如何做到第二种读经方式呢?读经要用心专精,不杂思乱想,禁止意根的广泛攀缘,拴住意根只关注经文。读经时就要慢慢地读,留出思惟理解的空间,也给意根思考的时间,读到重点部分或者是有疑惑处时要暂停,让意根不动声色地去思量和消化一下。这是注重读经的质量,而不是完成任务似的求速度。
这一步做得差不多了,就过渡到第三种读经方式,把大部分思考工作都留给意根,意识只负责把意根引导到每部分经文上,让意根把每段经文的关键部分凝聚成一个点悬在心中,单独在心中思考参究。只有在读诵非常慢没有妄想时,意根才能不受读诵的影响,把法义悬在心里,自行思考。
这是修慧的过程,同时也是修定的过程,定慧同修,法理入心,心中就会越来越空,以至于身心转变。会读经的人,坐在那里,就如老僧入定,眼睛虽在经文上,注意力却在意根的默默思考上,非常专注,以至于禅定生起,身心舒畅开朗,心开意解,慧思如泉涌,智慧如朗日照耀心田,滋润极了。做任何事都在于用心,不但需要发心正确,更需要专精,以及正确如理的方式方法,这样的话结果有可能不仅是事半功倍,还会超越于此。
九、在日常生活中训练意根(意根训练篇)
训练意根的专注,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练习,四念处经里是观呼吸、观白骨、观身行,楞严经里二十五圣是观六尘、六根、六识、六大,我们可以观蜡烛的火苗,或者是燃烧的香头,或者是一个苹果,或者是一朵花,随自己方便选择。意根缘蜡烛或香头,意识出生在此处,然后定在此处不动,眼识不看别处,意识不念他法,不动心念,二者只是单纯地盯着蜡烛或香头。这时候意根被牵制着只能缘蜡烛观蜡烛,不能攀缘他处,渐渐入境,渐渐专注,渐渐一心,心渐渐细致入微。
观是让意根聚焦一处一点一法,平常意根太散乱了,什么法都攀缘,什么法都认识不清,什么法都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法的真实面貌,不知道什么法本不是什么法。当意根观得渐入佳境,此时意识心里是空的,一念不生,或者只有知火苗的一念,而意根则暗暗地观,在观当中禅定生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心思会起变化,对火苗相的认知会逐渐改变,真相渐渐浮出水面,逐渐会发现,火苗非火苗,香头非香头,苹果非苹果,鲜花非鲜花,一切物非一切物,智慧生起之后会有各种空的认知,三昧会出现,身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可见,平常我们所见全都是错见,见假不知真,才对一切物起执,执为我和我所,什么色受想行识是我,色声香味触法是我所,财色名食睡是我所,权势地位名声金钱是我所,家亲眷属是我所,一切与自己关联的是我所,为了我和我所,什么代价都可以付出,修行哪有我和我所重要,不就是在六道里轮回吗?我不在乎,轮回不可怕,失去我和我所才最可怕,可是你得到过我和我所了吗?你失去多少个我和我所,你有办法护住吗?
为破此愚痴、愚见和愚执,观一物,长期观,就会知道物是什么,我是什么,有谁执何可执,现前去体会梦幻泡影,从梦中醒过来。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可笑从前的愚迷,捶足钝胸。醒过来就好,从前的不算数了,翻篇了。醒过来以后是大丈夫,醒之前是迷惑颠倒的凡夫,身份变了,大丈夫所行事业,值得一切世人敬仰,痴迷的凡夫所行令人心生怜悯。
具体观行过程和结果参照楞严经二十五圣的圆通法门。圣人们修行不拘于一界一法,十八界随选一界皆可入道,皆可成就殊胜的三昧,皆可圆通,从一法上入道,法法都在道,叫作一门深入,门门皆通。
我们要想断我见,不必五蕴十八界全部作以观行,选一个自己易观的着力点,像锥子一样一直扎进去,定会破除五蕴十八界。比如气球在一处扎破,整个气球都破,比如船艇一处漏水,整只船都会沉入水中。大家都尽快行动起来吧!别再傻傻地抱着梦幻泡影,错认爹娘了。
十、如何选择合适的观行所缘(意根训练篇)
我们通常每时每刻所缘的法太多,导致思想分散,思惟分散,精力分散,导致所缘的哪个法都弄不清楚,生不出智慧,身口意行就错乱,造作贪嗔痴烦恼业。如果能用心精专,思惟深透,就会看透所缘之法,不行愚痴行,就能解脱。
为了训练意根能够减少对外界的攀缘,把注意力缩小到一个时点只缘一法上,提高专注力,就要寻找一个适合自己观行的所缘,寻找一个意根感兴趣并且能够契入的目标,让祂能够单纯地观,直觉地观,摈弃杂念地观。专注力提升以后,智慧才能提升。
寻找什么样的所缘才容易契入呢?楞严经中二十五圣分别在六根六尘六识上悟圆通,在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上悟圆通,任何一法都可以观行,都可以悟圆通。圆通的意思是,圆满的通达,圆满地契入了实证了那个法的空,小乘的空理和大乘的空性。既然在六根、六尘、六识、六大上都能圆通,那么法法都能圆通,法法都是证道的切入点。但由于精力有限,每个修行人只能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切入点,专一去用功观行,去突破,去入道,入道之后慢慢就会法法皆通。
如果选择眼根作为切入点,就要对眼根所对应的色尘有所选择,选择合适了,心里接受了,感觉舒适愉悦了,观行就会得心应手。选择的对象要简单明了,体积不要大,外形色泽不复杂,不会引起过多的关注力,不会引出种种想法,种种情思,导致妄想纷飞,以至于违背修行的初衷,不能进入正常平淡的观行中。
简单的色尘如香头、豆类、球类、笔类、自己的手指头、脚尖、头发、衣服扣子等等,简单的色尘,尤其是比较熟悉的,不需要去探索去分析,不会引起情绪波动,心境能保持平平淡淡,容易专心。
观行时只用直觉去观,色尘上有什么就观什么,不要去脑补看不到的情节,这是现量观行,脑补是非量观行,不可取,结果不真实,也得不到结果。观色尘不是研究色尘,不用思惟色尘的大小方圆长短和颜色鲜艳不鲜艳,这是意识分析的内容,分析这些没有用,观行的结果与这些内容无关,证得三昧不是在这些内容上证的。有人会问:那到底是观什么证的是什么?功夫上道慢慢就知道了,妙不可言,至于有多妙,看二十五圣的三昧境界就知道了。
如果选择耳根作为切入点,对所缘的声尘就要有所选择,声音不能跌宕起伏,不能太悦耳动听,免得情绪波动,引起浮想联翩。声音要单调一些,轻微一些,有噪音扰乱心神的不能用。小闹钟或者手表的滴答声比较合适,能随身携带,随时闻声,习惯了以后,听到声音心就能安静下来。最方便的是自己的心跳声、呼吸声、手指头轻微敲击声、牙齿咬合声等等,敲木鱼声更好,用手机录制一段,设置好自动重复播放功能。
如果选择鼻根作为切入点,对所缘的香尘就要有所选择,要淡淡的清香味,香味不能浓郁,免得生贪心,可以选择香料味,水果味、花香味、青草味等等。
如果选择舌根作为切入点,对所缘的味尘就要有所选择,味尘都在口中,最直接方便的就是品味观行口水、口腔味,或者口含坚果类,口含枣核类等等,味尘要淡,不能太香浓,否则会生贪,造成思绪纷飞,妄念交织,心就不清净了。
如果选择身根作为切入点,对所缘的触尘就要有所选择,触尘一定是与身体相接触的,是能随身带着,时刻能跟随身体的,那么用自己身体中的一部分是最方便的,比如用手轻轻触碰额头,按压脉搏,盘腿坐着时摇晃腰身,可以手握圆球、小石头、念珠、核头等等。但不要有大的磨擦,免得用心多分散心神。
如果选择意根作为切入点,对所缘的法尘就要有所选择,越简单越容易定心,比如数阿拉伯数字、1到100 反复数,手摸小口袋里的黄豆粒数黄豆,数念珠、数呼吸,数心跳,数自己的胎息,念佛念咒都是好方法。从意根上修比从五根上修稍微难一些。
选择行住坐卧都能随时入观的对象,能让观行连续不断,工作的时候和与人谈话的时候都能观行,不影响处事。与人谈话时,内容不是特别重要,不用全身心投入倾听和应对,就可以一边谈话应和,一边观行,可以观对方的衣领和衣服扣子,或者关注自己的呼吸、数呼吸等等。如果单位经常开会,会议又不是特别重要,这个时间可要好好利用,不能浪费,在会议室随选一尘,半开会半观行,皆不耽误。
这样的直观,可以用在引导孩子的学习上,这是训练专注力,训练定慧的方法,世间和出世间的定慧是通用的,都是用的同一个心,训练好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提升,理解力、自学能力自然增强,甚至会有独创力。
十一、会用意根的成果
弟子至从学会使用意根之后,工作效率快速提升,工作量也增长好几倍。现在做任何事都不愁方法, 能想出来的方法有的是, 只要心里一惦记某件事, 就对那件事上心了, 然后往那一打坐, 哪怕是睡个觉, 办法就会来一堆。处理问题的方法出现了,就得马上记下来,或者立即实行起来,要不然过后容易忘。实行之后事情就会越做效果越好。以前不会用意根,遇到一些事情可愁死了,尤其是工作业务繁忙的时候,都不知道如何处理解决,颇费脑筋。
弟子用意根这些年确实有一些体会,但不太会总结。有时候意根寻思出来的方法窍门灵感,简直妙不可言,自己都感觉很惊讶,奇怪这是怎么出来的呢。
评:这篇分享体验,是实打实的,没有一点虚的假的意解的成分,禅定非常好,上座很快就能入定,意识功能弱一些,意根的功能强大,真能产生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包括佛法上的智慧,问题只要入到意根里,思量都很透彻。
意识抛出问题后,不再思考,悬在意根心中,让意根隐秘的思量,意根就会默默地,不动声色地思量,结果自然出现,意识了知到这个结果,就会突然明白了。这个时候发现虽然意识不在思考,但还是感觉到有一股念力思考力在运行着,这是意根在暗暗思量问题的一种隐秘方式,至于思量有多深有多久,是什么结果,由多种因素决定。
能主动使用意根,让意根思量的前提是,一定要静下心来,一定要有定力,禅定越深,意根思量的功能越强大,结果越令人震惊,如果有未到地定或者是初禅定,意根思量佛法,断我见和明心见性就相对容易多了。如果定力不够,感觉好像是意根在思量,其实意识没有停歇,也参与思考,其结果就有意识的分析推理的成分,结果并不太真实。
学会运用这种功夫,世间法以及出世间法都会有大成就,拥有独到的大智慧,能够处理好各种事务,效率倍增,效果显著。这种功夫从小学生开始就可以培养,功夫学成以后,不仅是事半功倍,自学能力也许是几倍的增长,各行各业都会大出优异人才,这种有独创力的人才,机器人无论如何都追不上取代不了。
十二、会用意根的殊胜境界
我有一个弟子,学会了使用意根,每遇到问题,智慧汩汩而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层出不穷,随着办法的出现,不得不马上去解决问题,一个一个方案都去实施,导致日夜工作,马不停蹄,身体却吃不消了。因为智慧出现以后,脑子里的思想若不去实施,过后那些想法可能会想不起来了,很可惜。解决一个问题以后,思路开阔,又一个想法出现,还得再去把这个想法实施起来,去解决另一个问题,这样下来,就不得不连续工作,变成了工作狂,工作效率虽然大幅度几倍若干倍的增长,可是身体吃不消。
我就给他出主意说,你以后再有汩汩的思想智慧火花出现,马上用手机记录下来,只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记录就行,或者只用一些关键词记录也行。因为是自己头脑中(意根心中)出现的想法,过后再打开记录,意识浏览一下,就会回忆出大概内容,思路还会再现,不会浪费了智慧资源。
还有一个弟子,几年前跟我学法以后,出国学习工作,仅用了十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近五年的工作学习任务,并签订了十年的订单。这都是学会用意根,处理问题的智慧快速增长,超额完成工作学习任务。可见意根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只怕意识和体能跟不上,身体吃不消。
我讲法就是采取这个办法,对于一个法义,只要心定下来,沉浸其中,各种想法思想不断涌出,有时候身体疲乏,意识跟不上,就没办法把思路都形成文字记录下来。把脑海里的意念都形成文字也很费气血,气血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可是宝贵的资源,得省着点用。于是我不得不只记录片段,或者是只记录关键词,以后再打开看时,思路又会重新出现。但由于记录的片段太多,根本没有时间再去整理,而新的思想想法又不断出现,旧的记录多年来一直堆积着,没有精力处理。所以我没法再去应对各个弟子们的问题了,否则会没完没了的,哪个法也不能形成文字发表出去。
会用意根,真的是有用不完的智慧,意根祂从来不休息,而意识的精力远远跟不上,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跟不上意根的思想,智慧形成不了文字,这也觉得很可惜,头脑灵光就是这样,自受用没问题,想要让他受用就有障碍,但这总比意识灵光,意根无智慧的强太多了。意识灵光,侃侃而谈,天花乱坠,而实际可能就不是那么回事。
可见,意识与意根并不一定是协调一致的。有些事我们有时能做得到,虽然做得到,却不会总结归纳,如果要形成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显得非常困难,或者是没有时间精力去形成语言文字。比如大阿罗汉周利盘陀迦,自己意根的证量证德非常高,却无法把这些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以利益众生,这是意识智慧的缺陷。意根都做到了,意识却说不清楚,表达不出来,能做不能说。而有些人却相反,意识说得天花乱坠,意根却寸步难行,能说不能做。而诸佛菩萨们由于长期度化众生,既能做也能说,意根和意识协同一致,不但通宗也通教,宗是意根的智慧,教是意识的智慧,两种智慧都很高深。
从意根衍生出的智慧境界来看,意根的智慧被打开被充分激发出来以后,并不劣弱,相反还很强盛,意识的意识倒显得劣弱了一些,跟不上意根的节奏,语言文字描述不了意根的三昧境界,很多时候还理解不了意根的境界。而且随着修行的不断深入,意根的智慧越来越深,最后深到完全取代六识的功能作用,把六识灭掉不用了,以一带七,这样的功能智慧该有多么的强大,强大到意识连劣弱都谈不到了。从古到今说意根慧劣的人,看到如此事实,有何想法呢?是否还仍然执迷不悟,执拗地抱着残缺的意识思惟出来的理论不放?后续再用诸圣实证境界来打破这些虚妄的残缺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