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日常开示汇总(增加三万字的新内容)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5-04-25 10:31:16 阅读: 321

第九章  禅定和色身气脉篇

一、为什么说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建造恒河沙一样多的七宝塔,这仅仅是财布施,虽然能得福无量,不可述说,但是只是施者个人得福,不涉其他众生,而且福终有享尽的时候。况且这只是单纯的福德,在其中没有智慧功德,不能断除无明烦恼,从而得解脱得大解脱。功德是智慧成就,能断除无明烦恼,得解脱得大解脱。福慧二者都圆满成就,才能成就一切种智,缺一都不能成佛。

禅定是修身修心的最有效途径,静坐本身不仅能生定福,同时也有功德受用,不仅静坐者本人有功德受用,还能影响周遭的其他人,所接触的有关联的人都会有功德受用。因为众生之间身和心是有一定的磁场效应的,能互相渗透和影响,好比冷水和热水的关系,最后结果是冷热水互相综合,热水的热量渗透进冷水中,使冷水变暖,也能融化坚冰。有禅定有修持的人相当于热水,没有禅定没有修持的人,或者是修持非常浅的人相当于冷水和坚冰,结果有禅定的人的功德无形当中就传导给了没有禅定的人,让那些没有禅定、没有修持的人也能感觉到身心愉悦,烦恼减轻,心地柔软,甚至能消除业障和苦恼。

当然热水的热量传导给了冷水和坚冰,热量就会有所消失,会变冷,有禅定修持者身心会感觉很累,烦恼会有所增加,病苦也有可能会增加,这样使得修行功力减弱,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保持原来的身心状态,或者再加深禅定和修持。所以修行人要选择好修行场所,选择好所处的人群,远离业障很重之处,如果能避免人群是最好的了。谁都需要善友,如果没有善友,只好一个人独处。

但不是说离开人群,众生就不受其功德影响了,还是有影响的,只不过原来把功德传递给了身边的极少数人,等到周围没有这些人的遮障了,其磁场和能量就会传递得更远,受益人会更多,没必要让几个人遮挡了众多人所需要的阳光和温暖。修持功力非常大的人可以影响周围百里、千里、万里,可以影响一个城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能影响全球,和整个佛教界,关系着佛教的兴衰和存亡。一个团体无论大小,有这个人在,团体就会祥和、兴盛,团体里一旦没有了这个人,业障就压不住了,于是是非纷争频频出现,就会逐渐衰落。

静坐一须臾,止息了是非纷争和杂念,身心都静下来了,净化了自身和周围的磁场,人畜、飞鸟和鬼神都会感觉瞬间的祥和和安乐,瞬间止息了热恼。这样的福德和功德不可述说,建造恒河沙一样多的七宝塔也不可与之相比。尤其是在如今的末法时期,众生普遍贪嗔痴烦恼炽盛,业障恒流,灾难四起,苦难交加,如果能止息一须臾的烦恼,其功德不可述说。当然这是指正定,邪定只会有负面的影响力,因为心邪,心的影响力在无形当中也很大。

二、背诵的原理

把楞严咒念诵到非常快的速度,背诵基本上就不困难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念诵是意识的功能作用,记忆是意根的功能作用。当意识能非常熟练的念诵了,意根也就随之熏染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如果念咒能达到非常快的速度,不但意识没有杂念和妄想了,意根也没有杂念和妄想了,能专一地熏习咒语,自然而然就能把咒语记住了,从而让意识能熟练地背诵,不用特意的练习背诵就能自然背诵。

而专一就是禅定,剔除杂思杂想,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没有干扰,这件事就能做成功。所以有禅定能成办一切事,慧也就会出现了。意根与禅定二者和合能成办一切事,一切法的成就离不开意根和禅定。所以禅定主要指意根主帅的定,六识侍从要随主帅同进退同定止。遇到一个问题,意根如果能够深深地专思,不顾其他一切法缘和境界,定力迅速地增强,就有可能达到问题的根源,智慧涌现。

快能出现禅定,慢同样也能出现禅定,慢慢读诵咒语,以至于非常慢的时候,这时候也会非常专一,意识没有妄念,意根也没有妄念,能专心地受意识熏习,咒语慢慢进入意根心中,就把咒语记忆在心里了,之后就能背诵。非常快速的念咒和诵经,与非常慢速的念咒和诵经,两种方法都有利弊,快也许会出现散乱,慢也许会出现昏沉,需要随时调节。两种方法应用的场景不同,什么场景就要用什么方法,需要每个人自己亲自体验,灵活掌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修出甚深禅定所出现的状况

问:最近这些天出门时,不能听见动静,有半个月多了,无论在家或者出门要是不小心就会被声音吓一大跳,头两天特别严重,就觉得这个身体要飘似的,掌握不了平衡,身体不受控制了似的,头顶好像有个洞往里钻风似的。一般我都不敢出门,怕受惊吓,女儿说我都不理她们了,还说看着我就好像走了魂没有精神似的,还带我去医院查了一下并没有什么问题。在家房间里打坐观法义就好多了,但有时候心里感觉发慌。以前没有这样过的,我这样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了?

答:你可能不懂身体气脉运行的事情,也不知道气脉是否通过了身体前面的任脉,通过了后背的督脉,最后在身体前后循环一圈进入了身体的中脉,气要从头顶冲出去了。在头顶百会穴即将打开时,头顶很软,也怕凉,就会感觉有风灌入头顶。身体有轻飘的感觉,那是因为禅定改变了身体粗重的人类的四大,使得四大更微细,接近于欲界天人的色身,修出初禅定以后,身体四大会更微细,身体更轻飘,接近于色界天人的色身,修到四禅定的时候,因为身体四大变得极其微细,感觉特别轻飘,就会飞行上天入地,有了神足通,同时心也极其微细,就会出现他心通。

你现在这样属于内心极静的状态,丝毫不关注外界,心外、身体外的境界都不能关注了,只住在内心世界里,所以外界一有动静就会受惊吓。这个时候尽量不出门,躲避着人,免得受惊吓。头顶开了以后,还有一些事情也需要躲避着人,这时候都要小心保护好自己不被惊吓到,有事尽量让别人去办。

你的禅定三昧已经很深了,以后还会再加深,只要知道这些都是禅定境界,心不着相,就随缘住定,什么也别在意,就没事。因为你对这些事情不清楚,心里没有底,所以才会感觉发慌。

四、如何减少魔难?

问:于禅定中已然摆脱了肉体之束缚,静思万法虚妄之性体,舍空与识,离内外二境,而缘无所有处,心内空无所依,诸想不起,安稳寂静,这是典型的四空定之无所有处定,禅定第七层高度!太玄了,有哪位已达这种圣境?

答:这是纯粹的四禅八定境界,不是圣人境界,因为不涉及解脱智慧,既没有断我见的智慧,也没有明心见性的智慧,纯粹的禅定境界还在佛门之外,所以叫作外道定。佛世时的外道们有不少人都有这种定,禅定在那时候根本不稀奇。现在的外道们早已经修不出较深一些的禅定了,所以如今才叫作末法时期,末法时期连外道都不专业了,佛法怎么能昌盛呢?佛之所以在二千年前在印度降临,就是因为众生的善根成熟了,很多人都追求解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解脱,都以为禅定才能使人解脱生死苦,于是纷纷修定,精进不已,成为了佛法之外的外道。佛怜悯世人,才降生世间,洒下甘露,消除众生苦。

如果现在有一个人修出了无色界的四空定,并且有神通显现,众生知道了就得疯狂崇拜。而这个人如果别有用心想统治佛教,搞一些别的,笼络众生,一般人真就抵挡不住,无可奈何,连看破都做不到,哪有能力去破他?后世如果有这种魔来扰乱佛法,只能是具有四禅八定和大神通的菩萨来破他,以保护众生不入魔道。佛在经里说过,一切外道非登地大菩萨能破,八地菩萨能破一切外道,八地以下至初地只能破一部分外道。凡夫只能对外道对魔顶礼膜拜,没有智慧看破。 

五、烦恼和禅定的关系

问:是否是修到一定程度,对外界比较敏感了,容易觉察到别人的微妙恶意,就容易发脾气呢?

答:因为你本身身体气机不畅,气血淤堵不通的原因,导致情志不舒,就会产生负面情绪,看别人就会误以为别人有恶意,实际上不一定,这是自己内心情绪的投射和反应。因为情志不舒,遇人遇事忍不住就想宣泄情绪,所以容易发脾气。有些人有些时候性格脾气容易受身体健康情况的影响,身体健康心情舒畅了,什么坏情绪和烦恼都会消失了。

同样的道理,人在快乐中才能心胸豁达,才能断除烦恼,而禅定恰恰能产生快乐,能让身心舒畅愉悦,因此就能让烦恼断除。定的深度层次不同,所产生的快乐程度也不同,断除的烦恼层次就不同。未到地定和初禅定是不同层次的定,一个在欲界中获得,一个在色界中获得,在欲界未到地定中获得的快乐程度低,所断除的烦恼程度就浅,在色界初禅定中获得的快乐程度高,断除的烦恼程度就深。

为什么众生在证果以后修到初禅定,才能断除贪嗔痴根本烦恼呢?这是因为初禅定是一心喜乐定,人处于此定中,内心非常喜悦而快乐,因为那种超越欲界人间贪欲的乐,就把人间的贪欲、嗔恚、愚痴烦恼都抛弃了断除了,这样就证得了三果。

在未到地定中虽然不能断除贪嗔痴根本烦恼,但会断除欲界里一部分见思烦恼惑,能够断除我见,得初果和二果。所以小乘的果位,不仅与无我的智慧有关,也与禅定和断烦恼有关,有定有慧决定了烦恼必能断除,烦恼与有无定慧关系密切,有定有慧则无烦恼,无定无慧则愚痴生烦恼。所以说断我见证果了,那些见思烦恼惑也就消除了,身口意行清净了,就不再去造作比较大的恶业,重大的恶业更不会再造作了。只要一个人仍然在世间里造作比较大的烦恼恶业,身口意行染污,就可以断定,此人没有断我见,没有大小乘果,更不可能是地上菩萨,不管他嘴里讲法讲得有多么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只要言行有亏,染污稍微重一些,就可以断定此人为凡夫。所以破邪显正,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普罗众生没有能力破邪显正,不成为帮凶已经很不错了。众生只有多增长见识,增加理智,少些情绪,少些无脑式的崇拜,给魔的方便就少些,众生就少一些魔难。五、

六、如何对待身体气脉问题

气脉在头部,造成头痛、牙痛、眼睛痛,该如何解决呢?

耀灵的解答:如果气实在沉不下来,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心窝,或者放在背后命门中间腰椎上,观想腰椎处的白骨,或者把注意力放在左脚大脚趾上。其实要是真的观白骨观,心自然的放松了,肯定气沉的下来。再后面最好只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正念,其他一切别守,自然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气脉会通得很快。你把这个身体彻底放下的时候,它就会很快自动康复。

如果你存有“我想让身体舒服一点”这样的欲念,就说明你在攀缘身体的感受,在分别、在执取。你所要做的就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身体感受是空不可得的,然后就把身体的感受放下,不要再去攀缘、分别它,心不要粘在身体的感受上。这样子就叫把身体的感受放下。同理,对其他各种境界,例如外界的声音,也是一样的放下,心不要粘在上面。这个时候你自己心里又是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没有粘在这些境界相上起分别。这样子,气很快就会沉下来,身体很快就会水火相济。

当然最好不要跳过不净观和白骨观,不然你执着身边的人是真实有的,那你是不可能放下对他的攀缘的。心归元,气归元,任何一个境界你执以为实,就会成为魔障,令你无法归元。所以要观“诸法无我”,破除颠倒执。

七、精满不思淫的原理

弟子问:有一天早上行禅观行四念处时,忽然起了一念说放松丹田,当放松丹田时,一股暖流充满丹田,暖暖的、热热的,到今天丹田还是暖暖的。随着暖流出现,弟子发现特别的是,看到异性不再起念头了,也不再用对治的方法了,就好像看同性或普通物品一样,丹田处也不晃动。(平常见到异性就会有无法控制的非理作意,生理性的丹田处是有晃动的,需要用第二念来对治)请师父指导一下弟子的情况。

答:你通过打坐和行禅修定,把丹田部位的气血打通了,暖相现前,丹田暖,浑身气血通畅,身心都会柔软,使得丹田处气满、神满、精满,不需要外在能量的补充了,所以生理性需求少了,以至于饮食少、睡眠少,也不需要淫欲了。精气神不足的时候才需要外在的能量补充,生理性需求比较多。

而这些生理性的需要都属于欲界人间的生活所需,当修行到超越人间境界时,饮食睡眠欲望等等五盖渐渐去除掉,就上升到欲界天和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说欲界的未到地定具足了,色界的初禅定也快达到了。人的欲望降伏以后禅定会上升到初禅,在初禅定里会断除贪欲。

色界初禅天以上的天人,由于没有男女欲望,他们就没有性别,不分男女,因为不需要饮食,也就没有鼻识嗅香,没有舌识尝味,只有眼识、耳识、身识、意识和意根。所以识心是为众生的需求设置的,没有了需求,识心也不必存在。如在灭尽定里,只有意根存在,没有六识,而且意根还灭除了受和想两个心所法。

你丹田处不晃动,说明精气满了,自然不需要淫欲,对淫欲不感兴趣了。精气不满时,就像半瓶水总是晃动,需要从外面再注入一些水,水量足够、满了,水就不晃动了。丹田精气满了,也不晃动了,也不需要通过淫欲补充。世尊在楞严经里讲断欲的境界时说,断欲的人在男女行淫时,感觉味同咀嚼蜡烛一样,特别没滋味,是一种不得不忍受的受辱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你目前处于断五盖遮障阶段,未到地定具足,初禅定即将发起。在这种定中,具足了断我见和明心证悟的禅定条件,福德智慧等条件有待完善。若断我见和明心以后,再加上有初禅定的定力基础,可以断除贪嗔痴根本烦恼,成为小乘的三果人。前途一片光明,继续努力吧!

无欲或者欲望少的人,一部分是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一部分与前世修行有关。前世是三果人已经断欲了,今世无论学佛与否,都没有欲,或者欲望极淡,几乎没有,但世俗情会有一些,不多。前世三果之前初果之后的人与,今世欲望也淡薄,修行很容易而快速。

若禅定跟不上,这些都属于意识控制,禅定中降伏的烦恼都会随禅定的退失而再现,何况无禅定的降伏烦恼,更不坚固。唯有断我见以后的断烦恼才是永断不复现。

八、任督二脉小周天的气脉运行

蓝天在修定观呼吸过程中气脉的运行情况:最近几天打坐观呼吸,气息强烈冲击会阴处,会阴、尾闾、后腰,骨盆发热明显加强。大概去年二月份左右,在通后脑胜义根处时,当时左耳已经耳鸣了五个多月,气脉通完脑部后,左耳耳鸣就好了。去年五月份时,在打坐过程中,由于舌头前端没有完全抵住上牙堂和门牙,气脉通过右上牙和右下牙之间的时候,使整个上牙龈发炎,损害了三颗上牙。

这是气脉进入督脉出现的现象,气脉在后背督脉里运行,也会对前面的五脏六腑和全身有调理作用。气脉从尾闾进入后背,冲到后脖颈处会有一定的阻碍,冲破此处进入后脑胜义根里,这里的阻碍虽然可能会大一些,但是眼耳鼻舌诸根,会得到有效的调理,会变得耳聪目明,眼疾、耳鼻舌病会消除。气脉一旦到达后脑处,一定要加紧打坐,让气脉更足一些,能快速通过顶部百会穴,这样治病效果也会更好。气脉运行到在后脑这里的时候,可以观想业障气从头顶百会穴出去,这样也有助于消除疾病,让气脉尽快通过后脑,进入任脉和督脉交接处,以便打通任督二脉。

牙龈发炎,那是气脉强堵在牙龈处,热量灼烧牙龈就发炎了。如果舌尖的任脉和牙龈的督脉连接好,气脉顺利通过牙龈进入舌头处,从而进入任脉中,完成一个小周天的循环,就没有这样的事了。三脉当中,气脉先通任脉,再通督脉,任督二脉循环通了以后,再进入中脉,中脉最不容易打通,一旦打通,百病皆无。

九、养气与道的关系

养气即养道,气足心在定,心定慧即生烦恼则降,见道则易。养气一在于补,二在于保护,不轻易耗费。第二防止泄露是最重要的,因为一边补气一边耗气泄气,则补得无意义,也许还会补错,出现病障。

人体里的气都在哪些方面容易泄露?首先是大小便时是泄气的,需要消耗肝气肺气脾气胃气等等,如果这些气不足,则大小便困难。那么大小便的次数多泄露的气也多,身体虚的人,大小便之后会有无力感。所以佛让弟子饮食时要善知止足,日中一食,过午不食,免得一是消耗了福德,二是耽误修行时间,三是助长贪心,四也就是免得频繁的大小便。所以佛的戒律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也是有助于修道的。

第二个最容易泄露气的就是淫欲,也需要消耗很多身体里的气,淫欲频繁的人则身体素质差。过去时的皇帝就需要经常性的吃补药,然而补赶不上泄漏出去的,补药吃多了也伤身体,最终身体亏空导致早亡,有节制的皇帝才有可能长寿,但不多。佛制戒要求断淫,是因为淫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源,无淫无欲则出欲界。楞严经中佛说:以淫心行道犹如蒸沙成饭,终不成就,因为沙非饭本,以淫欲心行道,则为魔行,终不成道,所以佛制戒断淫。一心发愿想成道的人,为了自身的解脱,也应该自觉降伏淫欲烦恼。

第三个容易泄气的就是言语,说话需要消耗丹田气,意根动念想说话时,丹田气发起,气顺着脉轮向上运行,经过喉轮到舌根处,意识身识出生,语言就产生出来了,其中各个脏腑会有很多气随着语言跑出去了。所以气虚的人说话无力,甚至发不出声音。有的人说话多了也会感到无力虚脱,天天都要说很多话的人耗气太多,这样的人一般都没有禅定,即使有禅定也会退去。所以佛弟子修道一般都喜欢静默,无重要事不说话,这样做一是聚气,二是心不散乱。

第四个容易耗气的就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心念太多,精神内耗,气也耗没了,则禅定不容易生起,生起也会消失。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一说话身体里的气就散发消失了,意根一动念,本来身体修炼出来的火就消散了,暖相消失了以后,身体就寒冷。念头也是要消耗能量的,身体特别虚弱的人,没办法集中精力考虑问题,大脑可能会一片空白。思虑过多的人容易疲劳,也容易饿,经常动脑的人脾容易虚,也容易饿,随着能量的消散,禅定也会消失。

以上是身体泄气耗气的最主要渠道,九窍都容易耗气耗血,久视肝气散,导致肝血不足,久听肾气散,导致肾衰,久嗅久尝久触都会造成气血流失,使得禅定不继。身体表面的毛孔也能散发能量,洗澡时间长温度过高,都会造成气血的流失。要想修好道,世俗法都要节制,适可而止。不贪色声香味触法,道则易成。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