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日常開示滙總(增加三萬字的新內容)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綜述 更新時間: 2025-04-25 10:31:16 閲讀: 0

第九章  禪定和色身氣脈篇

一、為什麼說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建造恒河沙一樣多的七寶塔,這僅僅是財布施,雖然能得福無量,不可述說,但是只是施者個人得福,不涉其他眾生,而且福終有享盡的時候。況且這只是單純的福德,在其中沒有智慧功德,不能斷除無明煩惱,從而得解脫得大解脫。功德是智慧成就,能斷除無明煩惱,得解脫得大解脫。福慧二者都圓滿成就,才能成就一切種智,缺一都不能成佛。

禪定是修身修心的最有效途徑,靜坐本身不僅能生定福,同時也有功德受用,不僅靜坐者本人有功德受用,還能影響周遭的其他人,所接觸的有關聯的人都會有功德受用。因為眾生之間身和心是有一定的磁場效應的,能互相滲透和影響,好比冷水和熱水的關係,最後結果是冷熱水互相綜合,熱水的熱量滲透進冷水中,使冷水變暖,也能融化堅冰。有禪定有修持的人相當於熱水,沒有禪定沒有修持的人,或者是修持非常淺的人相當於冷水和堅冰,結果有禪定的人的功德無形當中就傳導給了沒有禪定的人,讓那些沒有禪定、沒有修持的人也能感覺到身心愉悅,煩惱減輕,心地柔軟,甚至能消除業障和苦惱。

當然熱水的熱量傳導給了冷水和堅冰,熱量就會有所消失,會變冷,有禪定修持者身心會感覺很累,煩惱會有所增加,病苦也有可能會增加,這樣使得修行功力減弱,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才能保持原來的身心狀態,或者再加深禪定和修持。所以修行人要選擇好修行場所,選擇好所處的人群,遠離業障很重之處,如果能避免人群是最好的了。誰都需要善友,如果沒有善友,只好一個人獨處。

但不是說離開人群,眾生就不受其功德影響了,還是有影響的,只不過原來把功德傳遞給了身邊的極少數人,等到周圍沒有這些人的遮障了,其磁場和能量就會傳遞得更遠,受益人會更多,沒必要讓幾個人遮擋了眾多人所需要的陽光和溫暖。修持功力非常大的人可以影響周圍百裡、千裡、萬裡,可以影響一個城市、一個省、一個國家,甚至能影響全球,和整個佛教界,關係著佛教的興衰和存亡。一個團體無論大小,有這個人在,團體就會祥和、興盛,團體裡一旦沒有了這個人,業障就壓不住了,於是是非紛爭頻頻出現,就會逐漸衰落。

靜坐一須臾,止息了是非紛爭和雜念,身心都靜下來了,淨化了自身和周圍的磁場,人畜、飛鳥和鬼神都會感覺瞬間的祥和和安樂,瞬間止息了熱惱。這樣的福德和功德不可述說,建造恒河沙一樣多的七寶塔也不可與之相比。尤其是在如今的末法時期,眾生普遍貪瞋癡煩惱熾盛,業障恒流,災難四起,苦難交加,如果能止息一須臾的煩惱,其功德不可述說。當然這是指正定,邪定只會有負面的影響力,因為心邪,心的影響力在無形當中也很大。

二、背誦的原理

把楞嚴咒唸誦到非常快的速度,背誦基本上就不困難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唸誦是意識的功能作用,記憶是意根的功能作用。當意識能非常熟練的唸誦了,意根也就隨之熏染得差不多了,這時候如果念咒能達到非常快的速度,不但意識沒有雜念和妄想了,意根也沒有雜念和妄想了,能專一地熏習咒語,自然而然就能把咒語記住了,從而讓意識能熟練地背誦,不用特意的練習背誦就能自然背誦。

而專一就是禪定,剔除雜思雜想,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沒有干擾,這件事就能做成功。所以有禪定能成辦一切事,慧也就會出現了。意根與禪定二者和合能成辦一切事,一切法的成就離不開意根和禪定。所以禪定主要指意根主帥的定,六識侍從要隨主帥同進退同定止。遇到一個問題,意根如果能夠深深地專思,不顧其他一切法緣和境界,定力迅速地增強,就有可能達到問題的根源,智慧湧現。

快能出現禪定,慢同樣也能出現禪定,慢慢讀誦咒語,以至於非常慢的時候,這時候也會非常專一,意識沒有妄念,意根也沒有妄念,能專心地受意識熏習,咒語慢慢進入意根心中,就把咒語記憶在心裡了,之後就能背誦。非常快速的念咒和誦經,與非常慢速的念咒和誦經,兩種方法都有利弊,快也許會出現散亂,慢也許會出現昏沉,需要隨時調節。兩種方法應用的場景不同,什麼場景就要用什麼方法,需要每個人自己親自體驗,靈活掌握,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三、修出甚深禪定所出現的狀況

問:最近這些天出門時,不能聽見動靜,有半個月多了,無論在家或者出門要是不小心就會被聲音嚇一大跳,頭兩天特別嚴重,就覺得這個身體要飄似的,掌握不了平衡,身體不受控制了似的,頭頂好像有個洞往裡鑽風似的。一般我都不敢出門,怕受驚嚇,女兒說我都不理她們了,還說看著我就好像走了魂沒有精神似的,還帶我去醫院查了一下並沒有什麼問題。在家房間裡打坐觀法義就好多了,但有時候心裡感覺發慌。以前沒有這樣過的,我這樣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了?

答:你可能不懂身體氣脈運行的事情,也不知道氣脈是否通過了身體前面的任脈,通過了後背的督脈,最後在身體前後循環一圈進入了身體的中脈,氣要從頭頂沖出去了。在頭頂百會穴即將打開時,頭頂很軟,也怕涼,就會感覺有風灌入頭頂。身體有輕飄的感覺,那是因為禪定改變了身體粗重的人類的四大,使得四大更微細,接近於欲界天人的色身,修出初禪定以後,身體四大會更微細,身體更輕飄,接近於色界天人的色身,修到四禪定的時候,因為身體四大變得極其微細,感覺特別輕飄,就會飛行上天入地,有了神足通,同時心也極其微細,就會出現他心通。

你現在這樣屬於內心極靜的狀態,絲毫不關注外界,心外、身體外的境界都不能關注了,只住在內心世界裡,所以外界一有動靜就會受驚嚇。這個時候盡量不出門,躲避著人,免得受驚嚇。頭頂開了以後,還有一些事情也需要躲避著人,這時候都要小心保護好自己不被驚嚇到,有事盡量讓別人去辦。

你的禪定三昧已經很深了,以後還會再加深,只要知道這些都是禪定境界,心不著相,就隨緣住定,什麼也別在意,就沒事。因為你對這些事情不清楚,心裡沒有底,所以才會感覺發慌。

四、如何減少魔難?

問:於禪定中已然擺脫了肉體之束縛,靜思萬法虛妄之性體,捨空與識,離內外二境,而緣無所有處,心內空無所依,諸想不起,安穩寂靜,這是典型的四空定之無所有處定,禪定第七層高度!太玄了,有哪位已達這種聖境?

答:這是純粹的四禪八定境界,不是聖人境界,因為不涉及解脫智慧,既沒有斷我見的智慧,也沒有明心見性的智慧,純粹的禪定境界還在佛門之外,所以叫作外道定。佛世時的外道們有不少人都有這種定,禪定在那時候根本不稀奇。現在的外道們早已經修不出較深一些的禪定了,所以如今才叫作末法時期,末法時期連外道都不專業了,佛法怎麼能昌盛呢?佛之所以在二千年前在印度降臨,就是因為眾生的善根成熟了,很多人都追求解脫,卻不知道如何才能解脫,都以為禪定才能使人解脫生死苦,於是紛紛修定,精進不已,成為了佛法之外的外道。佛憐憫世人,才降生世間,灑下甘露,消除眾生苦。

如果現在有一個人修出了無色界的四空定,並且有神通顯現,眾生知道了就得瘋狂崇拜。而這個人如果別有用心想統治佛教,搞一些別的,籠絡眾生,一般人真就觝擋不住,無可奈何,連看破都做不到,哪有能力去破他?後世如果有這種魔來擾亂佛法,只能是具有四禪八定和大神通的菩薩來破他,以保護眾生不入魔道。佛在經裡說過,一切外道非登地大菩薩能破,八地菩薩能破一切外道,八地以下至初地只能破一部分外道。凡夫只能對外道對魔頂禮膜拜,沒有智慧看破。 

五、煩惱和禪定的關係

問:是否是修到一定程度,對外界比較敏感了,容易覺察到別人的微妙惡意,就容易發脾氣呢?

答:因為你本身身體氣機不暢,氣血淤堵不通的原因,導致情志不舒,就會產生負面情緒,看別人就會誤以為別人有惡意,實際上不一定,這是自己內心情緒的投射和反應。因為情志不舒,遇人遇事忍不住就想宣泄情緒,所以容易發脾氣。有些人有些時候性格脾氣容易受身體健康情況的影響,身體健康心情舒暢了,什麼壞情緒和煩惱都會消失了。

同樣的道理,人在快樂中才能心胸豁達,才能斷除煩惱,而禪定恰恰能產生快樂,能讓身心舒暢愉悅,因此就能讓煩惱斷除。定的深度層次不同,所產生的快樂程度也不同,斷除的煩惱層次就不同。未到地定和初禪定是不同層次的定,一個在欲界中獲得,一個在色界中獲得,在欲界未到地定中獲得的快樂程度低,所斷除的煩惱程度就淺,在色界初禪定中獲得的快樂程度高,斷除的煩惱程度就深。

為什麼眾生在證果以後修到初禪定,才能斷除貪瞋癡根本煩惱呢?這是因為初禪定是一心喜樂定,人處於此定中,內心非常喜悅而快樂,因為那種超越欲界人間貪欲的樂,就把人間的貪欲、瞋恚、愚癡煩惱都拋棄了斷除了,這樣就證得了三果。

在未到地定中雖然不能斷除貪瞋癡根本煩惱,但會斷除欲界裡一部分見思煩惱惑,能夠斷除我見,得初果和二果。所以小乘的果位,不僅與無我的智慧有關,也與禪定和斷煩惱有關,有定有慧決定了煩惱必能斷除,煩惱與有無定慧關係密切,有定有慧則無煩惱,無定無慧則愚癡生煩惱。所以說斷我見證果了,那些見思煩惱惑也就消除了,身口意行清淨了,就不再去造作比較大的惡業,重大的惡業更不會再造作了。只要一個人仍然在世間裡造作比較大的煩惱惡業,身口意行染污,就可以斷定,此人沒有斷我見,沒有大小乘果,更不可能是地上菩薩,不管他嘴裡講法講得有多麼的天花亂墜、頭頭是道,只要言行有虧,染污稍微重一些,就可以斷定此人為凡夫。所以破邪顯正,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普羅眾生沒有能力破邪顯正,不成為幫兇已經很不錯了。眾生只有多增長見識,增加理智,少些情緒,少些無腦式的崇拜,給魔的方便就少些,眾生就少一些魔難。五、

六、如何對待身體氣脈問題

氣脈在頭部,造成頭痛、牙痛、眼睛痛,該如何解決呢?

耀靈的解答:如果氣實在沉不下來,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心窩,或者放在背後命門中間腰椎上,觀想腰椎處的白骨,或者把注意力放在左腳大腳趾上。其實要是真的觀白骨觀,心自然的放松了,肯定氣沉的下來。再後面最好只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正念,其他一切別守,自然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氣脈會通得很快。你把這個身體徹底放下的時候,它就會很快自動康複。

如果你存有“我想讓身體舒服一點”這樣的欲念,就說明你在攀緣身體的感受,在分別、在執取。你所要做的就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身體感受是空不可得的,然後就把身體的感受放下,不要再去攀緣、分別它,心不要粘在身體的感受上。這樣子就叫把身體的感受放下。同理,對其他各種境界,例如外界的聲音,也是一樣的放下,心不要粘在上面。這個時候你自己心裡又是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沒有粘在這些境界相上起分別。這樣子,氣很快就會沉下來,身體很快就會水火相濟。

當然最好不要跳過不淨觀和白骨觀,不然你執著身邊的人是真實有的,那你是不可能放下對他的攀緣的。心歸元,氣歸元,任何一個境界你執以為實,就會成為魔障,令你無法歸元。所以要觀“諸法無我”,破除顛倒執。

七、精滿不思婬的原理

弟子問:有一天早上行禪觀行四念處時,忽然起了一念說放松丹田,當放松丹田時,一股暖流充滿丹田,暖暖的、熱熱的,到今天丹田還是暖暖的。隨著暖流出現,弟子發現特別的是,看到異性不再起念頭了,也不再用對治的方法了,就好像看同性或普通物品一樣,丹田處也不晃動。(平常見到異性就會有無法控制的非理作意,生理性的丹田處是有晃動的,需要用第二念來對治)請師父指導一下弟子的情況。

答:你通過打坐和行禪修定,把丹田部位的氣血打通了,暖相現前,丹田暖,渾身氣血通暢,身心都會柔軟,使得丹田處氣滿、神滿、精滿,不需要外在能量的補充了,所以生理性需求少了,以至於飲食少、睡眠少,也不需要婬欲了。精氣神不足的時候才需要外在的能量補充,生理性需求比較多。

而這些生理性的需要都屬於欲界人間的生活所需,當修行到超越人間境界時,飲食睡眠欲望等等五蓋漸漸去除掉,就上升到欲界天和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說欲界的未到地定具足了,色界的初禪定也快達到了。人的欲望降伏以後禪定會上升到初禪,在初禪定裡會斷除貪欲。

色界初禪天以上的天人,由於沒有男女欲望,他們就沒有性別,不分男女,因為不需要飲食,也就沒有鼻識嗅香,沒有舌識嘗味,只有眼識、耳識、身識、意識和意根。所以識心是為眾生的需求設置的,沒有了需求,識心也不必存在。如在滅盡定裡,只有意根存在,沒有六識,而且意根還滅除了受和想兩個心所法。

你丹田處不晃動,說明精氣滿了,自然不需要婬欲,對婬欲不感興趣了。精氣不滿時,就像半瓶水總是晃動,需要從外面再注入一些水,水量足夠、滿了,水就不晃動了。丹田精氣滿了,也不晃動了,也不需要通過婬欲補充。世尊在楞嚴經裡講斷欲的境界時說,斷欲的人在男女行婬時,感覺味同咀嚼蠟燭一樣,特別沒滋味,是一種不得不忍受的受辱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

你目前處於斷五蓋遮障階段,未到地定具足,初禪定即將發起。在這種定中,具足了斷我見和明心證悟的禪定條件,福德智慧等條件有待完善。若斷我見和明心以後,再加上有初禪定的定力基礎,可以斷除貪瞋癡根本煩惱,成為小乘的三果人。前途一片光明,繼續努力吧!

無欲或者欲望少的人,一部分是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問題,一部分與前世修行有關。前世是三果人已經斷欲了,今世無論學佛與否,都沒有欲,或者欲望極淡,幾乎沒有,但世俗情會有一些,不多。前世三果之前初果之後的人與,今世欲望也淡薄,修行很容易而快速。

若禪定跟不上,這些都屬於意識控制,禪定中降伏的煩惱都會隨禪定的退失而再現,何況無禪定的降伏煩惱,更不堅固。唯有斷我見以後的斷煩惱才是永斷不複現。

八、任督二脈小周天的氣脈運行

藍天在修定觀呼吸過程中氣脈的運行情況:最近幾天打坐觀呼吸,氣息強烈沖擊會陰處,會陰、尾閭、後腰,骨盆發熱明顯加強。大概去年二月份左右,在通後腦勝義根處時,當時左耳已經耳鳴了五個多月,氣脈通完腦部後,左耳耳鳴就好了。去年五月份時,在打坐過程中,由於舌頭前耑沒有完全觝住上牙堂和門牙,氣脈通過右上牙和右下牙之間的時候,使整個上牙齦發炎,損害了三顆上牙。

這是氣脈進入督脈出現的現象,氣脈在後背督脈裡運行,也會對前面的五臟六腑和全身有調理作用。氣脈從尾閭進入後背,沖到後脖頸處會有一定的阻礙,沖破此處進入後腦勝義根裡,這裡的阻礙雖然可能會大一些,但是眼耳鼻舌諸根,會得到有效的調理,會變得耳聰目明,眼疾、耳鼻舌病會消除。氣脈一旦到達後腦處,一定要加緊打坐,讓氣脈更足一些,能快速通過頂部百會穴,這樣治病效果也會更好。氣脈運行到在後腦這裡的時候,可以觀想業障氣從頭頂百會穴出去,這樣也有助於消除疾病,讓氣脈盡快通過後腦,進入任脈和督脈交接處,以便打通任督二脈。

牙齦發炎,那是氣脈強堵在牙齦處,熱量灼燒牙齦就發炎了。如果舌尖的任脈和牙齦的督脈連接好,氣脈順利通過牙齦進入舌頭處,從而進入任脈中,完成一個小周天的循環,就沒有這樣的事了。三脈當中,氣脈先通任脈,再通督脈,任督二脈循環通了以後,再進入中脈,中脈最不容易打通,一旦打通,百病皆無。

九、養氣與道的關係

養氣即養道,氣足心在定,心定慧即生煩惱則降,見道則易。養氣一在於補,二在於保護,不輕易耗費。第二防止泄露是最重要的,因為一邊補氣一邊耗氣泄氣,則補得無意義,也許還會補錯,出現病障。

人體裡的氣都在哪些方面容易泄露?首先是大小便時是泄氣的,需要消耗肝氣肺氣脾氣胃氣等等,如果這些氣不足,則大小便困難。那麼大小便的次數多泄露的氣也多,身體虛的人,大小便之後會有無力感。所以佛讓弟子飲食時要善知止足,日中一食,過午不食,免得一是消耗了福德,二是耽誤修行時間,三是助長貪心,四也就是免得頻繁的大小便。所以佛的戒律都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也是有助於修道的。

第二個最容易泄露氣的就是婬欲,也需要消耗很多身體裡的氣,婬欲頻繁的人則身體素質差。過去時的皇帝就需要經常性的吃補藥,然而補趕不上泄漏出去的,補藥吃多了也傷身體,最終身體虧空導致早亡,有節制的皇帝才有可能長壽,但不多。佛制戒要求斷婬,是因為婬欲是生死輪迴的根源,無婬無欲則出欲界。楞嚴經中佛說:以婬心行道猶如蒸沙成飯,終不成就,因為沙非飯本,以婬欲心行道,則為魔行,終不成道,所以佛制戒斷婬。一心發願想成道的人,為了自身的解脫,也應該自覺降伏婬欲煩惱。

第三個容易泄氣的就是言語,說話需要消耗丹田氣,意根動念想說話時,丹田氣發起,氣順著脈輪向上運行,經過喉輪到舌根處,意識身識出生,語言就產生出來了,其中各個臟腑會有很多氣隨著語言跑出去了。所以氣虛的人說話無力,甚至發不出聲音。有的人說話多了也會感到無力虛脫,天天都要說很多話的人耗氣太多,這樣的人一般都沒有禪定,即使有禪定也會退去。所以佛弟子修道一般都喜歡靜默,無重要事不說話,這樣做一是聚氣,二是心不散亂。

第四個容易耗氣的就是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心念太多,精神內耗,氣也耗沒了,則禪定不容易生起,生起也會消失。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一說話身體裡的氣就散發消失了,意根一動念,本來身體修鍊出來的火就消散了,暖相消失了以後,身體就寒冷。念頭也是要消耗能量的,身體特別虛弱的人,沒辦法集中精力考慮問題,大腦可能會一片空白。思慮過多的人容易疲勞,也容易餓,經常動腦的人脾容易虛,也容易餓,隨著能量的消散,禪定也會消失。

以上是身體泄氣耗氣的最主要渠道,九竅都容易耗氣耗血,久視肝氣散,導致肝血不足,久聽腎氣散,導致腎衰,久嗅久嘗久觸都會造成氣血流失,使得禪定不繼。身體表面的毛孔也能散發能量,洗澡時間長溫度過高,都會造成氣血的流失。要想修好道,世俗法都要節制,適可而止。不貪色聲香味觸法,道則易成。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