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楞严经奥义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3-11-18 21:51:01 阅读: 5362

第三节  五阴虚妄

一、原文:佛言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释:佛言:阿难,你还没有明白一切的浮尘以及幻化出来的假相,这些假相在当处出生,又在出生之处灭尽。幻化虚妄不实,所以把它们叫作相,而真实的法却没有相,这些相的本质,确实是本觉妙明之体。

浮尘包括外六尘和内六尘。外六尘被幻化出来以后,我们六根接触时,本觉再把它们变现一次,落到胜义根,产生六识来分别。二次幻化更为虚幻不实。

当处出生,这些浮尘都由妙觉明体所出生,是生在妙觉明体心中,不出心体之外,心体之外什么也没有。随处灭尽,灭失时也是在心体之内灭失,不出心体之外,即使是十方諸佛国土,也不出这个心体之外,都是一真法界,一真如性。这些幻化虚妄的称为相,有形有相。而能幻化这些浮尘的本觉,确实真实不虚,非幻化而有,无形无相,没有一个法相。

这个处是指一切妄法的出生处——如来藏,不在别处,也没有别处,如来藏之外没有法。那么如来藏依据业种依缘,输出七大种子,出生五阴世间,缘尽妄法灭去,仍然在如来藏里灭,不在别处,也没有别处。那等于诸法生而无生,灭而无灭。七大种子输出也没有输出,没出如来藏之外,往哪里输出呢?尤其是输出第七识的识种子,是往哪里输出呢?没有第七识的推动就没有五阴世间,第七识在妄法当中第一存在,除此就没有其它任何妄法,第七识存在哪里,灭时又灭向哪里?都是在如来藏里,在如来藏处,其它幻法妄法也都是如此。

想想这件事非常有意思,更有意义,世间本没有法,也没有世间,什么也没有,若见法即见如来藏,若有见即如来藏见,还有什么呢?除了如来藏。一切法都了无所得,不可得,绝对不可得。

什么叫作生?出体,出现另外一个事物,叫作生,一切法都没有出如来藏之外,都在如来藏里,所以都没有出生,既然没有出生,也都不灭,一切法本如来藏,不生不灭。也所以说,一切法空,无自性。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忙,有什么意义呢?

忍可、认可这个理,就得无生忍和无生法忍。意识容易忍下来,容易认可,关键是意根,意根如果能忍可就是实证,完全彻底的实证就成佛了。想一想很容易,做起来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非常不容易。长伸两脚卧,事事不关心。为什么这么悠闲?一切法与我无关,也没有什么我,万法安闲,我也安闲。世间有什么可闹腾的?

原文: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释:佛说:同样是这个道理,幻妄之法扩展到五阴、六入,从十二处再到十八界,都是因缘和合才虚妄出生的,因缘分开不聚合了,也就虚妄的灭去了。众生却不知道,这些法的生灭和去来,本来都是如来藏的常住妙明、圆满、湛然不动、遍及一切法的妙真如性。在妙真如性中,去找一切法的来去,去找众生的迷悟和生死,都是了不可得的,根本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没有。

五阴,色受想行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十二处,六根加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些都是因与缘和合起来,虚妄的产生出来的。色阴产生的缘是业缘、父母缘加上意根的贪爱执著性,外界六尘的产生是由于所有有缘的众生的业缘。六根触六尘,六识出生。六识的产生各有各的缘,这些缘具足了,十八界的一一界才产生出来,缘不具足,就不能产生。这就说明依赖缘而产生的十八界是虚妄的。

六个识出生了,五阴的功能作用就出现了,五阴也是因缘所生。佛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缘无因还是不行,集不起五阴十八界。万法的因、五阴十八界的因和源头就是本觉妙明的如来藏,因和缘别离了,虚妄的现象也就消失灭亡了,五阴十八界也就灭亡了。而众生不知道,这些生生灭灭的浮尘,五阴身的来来去去,本来就是如来藏的常住妙明性。

如来藏常住不动,虽然不动,其体性遍及十方一切諸佛国土,圆满成就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也即是佛性。在真如性的真实而常住之中,想要寻找到五阴的来来去去、万法的生生灭灭、众生的迷和悟以及生死,都了不可得。因为这一切法都是妙真如性,是真如所显所变,虚妄的、空幻的,才了不可得。

二、原文:佛言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晴。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释:佛言:阿难,怎么说五阴本来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呢?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的眼目,观看晴朗明净的虚空中,只是个晴朗清净,什么也没有。这个人也没有什么原因,就目不转睛地看着虚空。眼睛瞪长久了以后就疲倦了,因为疲倦,出现幻觉,看见虚空中狂飞乱舞的花点,以及一切狂乱的本来没有的相。这些花点和乱相并不是实在的东西,都是幻化出来的虚妄法,色阴也是像这些狂花一样,本来不存在,是幻化的虚幻的假有的法,是众生心颠倒迷惑所见到的虚幻相,没有实体。

原文: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釋:佛说:阿难,这些狂乱的花点不是从虚空中来,也不是从眼睛里出来的。阿难,事实是这样的,若乱花从虚空来的话,还会灭回到虚空里去。如果有东西能从虚空里出来进去,那么虚空也不叫虚空,不是空无的了,虚空就成了实体,若是实体,自然不会容受这些花相的起灭和出入。就像你阿难的身体,不会再容另一个阿难了。

原文: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

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釋:这些狂花如果是从眼睛里出来的,还会从眼睛里进去。因为是从眼睛里出来,那么这些花点的性质应该和眼睛一样有见性。如果花点有见性,花点从眼睛里出去,就到虚空里了,如果花从虚空当中回来时,应该能看见眼睛,可实际上是看不见的。可见花没有如眼睛一样的见性,因此说花点不是从眼睛里出入的。

如果花点没有见性,从眼睛里出去时,就会遮障了整个虚空,从虚空中回来时应该遮障了两只眼,这时眼睛应该什么也看不见。事实上却不是这样,虚空和眼都没有被遮障。可见花不是从眼睛出入的。而且眼睛看见狂花时,应该没有疲劳和病幻,而恰恰是眼睛疲劳了出现幻觉,才看见狂花。如果是疲劳有幻觉看见狂花了,怎么能称作是清明的眼睛和晴朗的虚空呢?这就说明狂花不是从眼睛出入的。

总之,狂花不是从虚空来的,不是从眼睛出入的,它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本是虚幻的。它的性质本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性,是如来藏的功能和妙用。色阴也如是虚妄,来无所来,去无所去,非因缘性,非自然性,都是如来藏性。

三、受阴虚妄

原文: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释:佛言阿难,譬如有人手脚安闲静止不动,身体各个骨节各个部位都舒适自在,这时就把自己忘了,内心暂时忽略了身体的存在,好坏的感觉都没有了。这个人无缘无故把两只手在空中互相摩擦,两手触到一起就虚妄地产生了粗涩、细滑、冷热等觉受相。

这些觉受本来是没有的,就因为两手接触而产生,从无到有,所以是虚妄。受阴也是这样,本来没有各种受觉,就因为六根触了六尘,虚妄地产生苦乐忧喜舍受,然后又消失。从无到有又无,虚妄地感受。

原文: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释:佛言阿难,这些虚幻的触觉,不从虚空中来,也不从手掌中出。是这样,阿难,如果触觉从虚空中来的话,既然它能触手掌,为什么不能触身体呢?不应该是虚空有所选择的来触什么。现在身体并没有产生觉受,只是两手有觉受,那么这个触觉就不是从虚空中来。

原文: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亦应觉知。入时踪迹。

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释:如果触觉是从手掌中来,那么手掌自然会常常出觉受,不用两手互相摩擦才产生觉受。而且如果触觉是从手掌里出来的话,手合到一起手掌有觉知,手分开时触觉应该回到手掌里,顺着手掌入到身体里,那么手腕、手臂、骨髓也应该觉知触觉进入了身体里,身体各个部分都有觉知才对。

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定有个知觉心知道触觉从手掌出去了,又回到手掌里了,这样的话,自然有一个物在身体中来来往往。既然有这知觉的物,为什么要两手合起来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没有必要在两手相摩时才有觉受,两手不合时也应该常有触觉和觉受,那么身体不与触尘相触时,也应该有觉受,能知触。

这样的话,触的定义也应该改变了,不是根触尘的触了,根不触尘也有觉受。这样就违背了六根触六尘生六识之理,无因无缘就有识的觉受,那么修行人打坐入定熄灭六根功用时仍有觉受,也就不能入定得寂止了。是故当知,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都是如来藏性。同理可证,受阴也同样虚妄,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即是如来藏性。

四、想阴虚妄

原文: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想踏悬涯。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也复如是。

释:佛言阿难,譬如有人谈论着一种酸梅,说着说着口中就流出酸水来了。没吃酸梅,只是谈论就出酸水,这是一种极其虚妄的现象。言语不产生酸水,是众生心作想,了知了酸梅的酸,产生生理反应,酸水出来了。如果有人心里幻想自己站在悬崖边上,想着想着内心害怕,连带反应就是足心酸涩,害怕脚踩地不稳掉下悬崖,其实人在家里坐着呢。

本来心里想事和脚没有关系,足心出现的酸涩反应那就是完全虚妄的,出现这种情况是没有道理的,想阴也是这样的不真实。想即是了知、知道、思惟、幻想、想念、忆念,谈说酸梅时,心中了知了酸,产生觉受。心想悬崖时,了知了危险性,产生觉受。觉受时马上有生理反应。这种了知性是虚妄的,并没有酸梅这物在口中,双脚也并没有站在悬崖边上,虚妄地想,无缘由地想,不符合实际的想,却也有虚妄的觉受出现,实在是虚幻。

就像一个精神病患者,他对外界的认知是错乱的,内心的思惟就不可能正确,而后一系列的行为造作肯定是违反常理的,那么他的认知和想就是虚妄的、不实际的、不正确的、不如理的。我们的想阴也是这样不如理、不如实,因为无明。而諸佛的想和知没有无明,完全如理如法,没有丝毫错乱。

原文: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释:佛说阿难,像这样对酸梅的谈说,不是从酸梅中产生,也不是从口中进去的。如果是从梅中产生的谈说,酸梅自己会谈说,还用人来谈说它吗?如果谈说是从口中进去的,口会自己听闻,不用耳来闻了。如果单独用耳来闻的话,酸水为什么不从耳朵里出来,而是从口中出来的?所以这样的谈说是虚妄出现的。内心有想有觉观,就会有语言出来,语言又会触动更深一层的想和知,产生酸的觉观,口水就出来了。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全部虚妄,没有实事,执著它,就会生死相续。

脚踏悬崖之想也是这样虚妄,这个想不从悬崖上来,否则悬崖自己想,与人无关;也不从脚中生,如果脚能生想的话,就会常想常酸涩,不能正常生活了。心中假想站在悬崖边上,无事生事,之后又没有道理的产生害怕的觉受,又更是没有道理的足心酸涩。这一切没有一样是真实事,都是几个识心在颠三倒四。众生就是这样被自己玩转着,苦恼不堪,甚可怜悯。佛说想阴也是这样虚妄,这些想念、思念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都是如来藏性。

五、行阴虚妄

原文: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释:阿难,譬如暴流水,波浪滚滚,相续不断绝,后边的波浪总是跟着前边的波浪,没有超越的,次序不乱。行阴也是这样,一个行阴流跟着一个行阴流,前后次序井然。

比如眼识的行阴流,前一个眼识种子生来灭去,后一个眼识种子在同一位置生起又灭去,一个接着一个生起灭去,形成眼识流动,众生才能见色,身识也如此,这样才有身体的觉受和身根的运转施为,意识如是,意根如是,血液流动也如是。凡是动转而不静止的都属于行阴。

原文: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释:阿难,这种水的流动性,不是由于虚空而产生出来的,也不是因为水而产生出来的,也不属于水的性质。因为水是湿润性,而暴流是流动性,二者不是同一属性。但是暴流也离不开虚空和水而存在,因为离开虚空,没有了空间,暴流就不能流动,成了静止状态。就像满瓶水,没有空间,无论怎么晃动也是静止状态。如果离开水,也没有水流了,怎么还能涌动呢?

原文: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释:是这样,阿难,如果暴流是因为虚空而产生的话,虚空无边无际,那么无边无际的虚空中都会有暴流产生,十方世界都会受到暴流的侵袭和淹没,则没有生命能够存活。可见暴流不因虚空而有。

如果暴流是因水而有,水是湿润性,暴流应该有湿润性,可是暴流却是流动性的,它有自己的属性和样貌,没有水的湿润性。暴流如果是因水而生,有水就应该有暴流,那么水澄清不动时,怎么不见暴流,全是水呢?可见暴流不因水有。如果离开虚空和水而有暴流,虚空之外一无所有,暴流不能存在,它只能存在虚空里,离开水也没有水的流动性,暴流也不能存在。

总之,暴流不是因虚空产生的,不是因水产生的,也离不开虚空和水而有。它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本是虚妄。行阴也如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本来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都是如来藏性。

六、识阴虚妄

原文: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释:阿难,譬如有人拿一个频伽瓶,装满虚空,塞紧瓶孔,不让虚空跑出去,然后把这个瓶子里的虚空送给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国家。这是愚痴行为,这件事本是虚妄,不能成立。因为虚空是无法,不是真实有,瓶子里本身就是空的,装上虚空也还是原来的空,等于没有装一样。因此虚空没有来去,也没有动摇,不能从此处移动到彼处。众生的识阴也是这样的虚妄,盲目认知本不存在的六尘境界。

原文: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释:阿难,这样的虚空不能从他方来,也不能进入到此方的虚空里去。如果虚空能从彼方来,那么瓶子装满了彼方的虚空,彼方的虚空应该减少,把瓶子里的虚空倒入此处,打开瓶子时,应该看见虚空从瓶子中出来,此处的虚空应该增加才是。事实上绝无此事,可见移动虚空这件事,本是虚妄。识阴识取六尘也是这样的虚妄,六尘本不有,如何让我们任意抓取,是几个识心虚妄地分别而已。而识阴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都是如来藏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