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楞严经奥义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2-04-24 09:05:55 阅读: 17387

第三节  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虚妄

一、原文: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释:佛说:阿难,确实就像你所说的,由于四大和合才出现了世间种种的变化。阿难,如果四大种性其体性不是和合的,那么诸大之间就不能混杂和合在一起,就像虚空不能和一切色法合在一起一样。如果四大能够和合在一起,共同变化世间,世间相就会永远存在,生灭相续,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就像旋转的火轮一样,永远不会休息下来。

原文: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释:阿难,就像水能结成冰,冰能融化成水一样,你来观察地相,粗糙的是大地,细微的是微尘,一直到接近于虚空的极细小的微尘。析分那些极其微小的色尘接近虚空边际的色相,分成七分,再次的析分,就更接近于虚空了,这时就看出来微尘确实是具有空性的。

原文: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释:阿难,如果这些临近于虚空的微尘,再被析分成虚空,就应该知道虚空能出生色相。你现在说,由于四大和合的缘故,出生了世间一切的变化相。你且观察一个临近虚空的微尘,是用几个虚空和合才有的?不会是因为临近于虚空的微尘又合成了临虚尘。再如果说临虚尘能进一步的析分成虚空的话,那是用多少的色相合成了虚空?

原文: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释:佛说:如果色相能和合时,和合起来的只能是色相并不能成为虚空相;如果虚空能和合起来,只能是和合成虚空相并不能和合成为色相。色相是可以析分和合的,虚空如何析分和合?阿难你根本不知道,在如来藏中,色相的性质就是真实的空性,空的性质就是真实的色相。色和空都是本然清净的,周遍于法界当中,随顺着众生心所应该了知的量的大小、多少而显现出来,众生顺着自己的业才能发现。世间人都无知,糊涂迷惑的认为色空是由于因缘出生的,或者是自然而然而出现的。这都是众生识心的分别和计较度量,只要众生有所言说,不管说什么都没有实际意义。

这里世尊否定了色能生成虚空,虚空能生出色。物质的色尘如果能够细分为虚空,那么虚空就是由色组成的,虚空是用多少微尘色相组成的呢?如果微尘能组成虚空,虚空就不是虚空了,若如此,虚空也能组成微尘色相,那么用多少虚空能组成微尘呢?如果虚空能组成微尘,虚空也不是虚空,微尘也不是微尘,二者就都失去了自体性。

如果微尘色相能合成虚空,虚空就是色;若虚空能合成色,色就是虚空。虚空与色相怎么能够互相合成转换呢?它们之间是平等对立的关系,有此就没有彼,有彼就没有此。色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子形成的,是有相貌的,而虚空是由空大种子形成的,是没有相貌的,所以色不能转换成虚空,虚空更不能转换成色。

色是由如来藏生出来的,不是虚空转换合成而生从来的,虚空也是由如来藏生出来的,不是由色析分生成的。世尊在楞严经里说得很明白了,万事万物都由如来藏生,都来源于如来藏。只要有色的地方就不空,空的地方肯定没有色。没有色的地方,就显现出空来了,所以空是因色而显发的。最后总结归纳说,都是如来藏性,所以色空不二。

色相分到最后就是微尘临虚尘,虚空和微尘临虚尘之间不能转化,二者都是由如来藏出生,是如来藏性,世尊否定了二者的互相转化关系。虚空和微尘都是由如来藏产生的,如果虚空和微尘能互相转化,那么虚空就是由微尘转变来的,其出处就不是如来藏了,况且微尘根本也转变不了虚空,与如来藏产生一切法,万法唯识这个真理相违背。

二、原文: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陽燧。日前求火。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

释:阿难,火性没有自体性的那种我性,是隐藏在各种生火的缘中,缘具足,火就会生出来。你观察王舍城中还没有吃饭的人家,他们要烧火做饭时,手里就会拿着点太阳火的工具,在太阳下求火。阿难,什么叫作和合呢?譬如我和你,一千二百五十比丘,现在成为一众人,虽然是一众,推究其根本,却是各有各的身体,都有自己的家族姓氏和名字。比如舍利弗是婆罗门种姓,优楼频螺是迦叶波种姓,乃至于你阿难是瞿昙种姓。

原文: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释:阿难,如果此种火性是因为和合而有的,那么他们那些人手拿镜子,在太阳底下取火,生出来的火是从镜子里出来的,还是从艾草当中出来的,还是从太阳里出来的?阿难,如果火是从太阳里出来的,火既然能燃烧手里的艾草,路途当中所经过的林木都应该被烧着了才对。如果火是从镜子里出来的,既然镜子里能出火把艾草点燃了,那么火为什么没有把镜子烧化了呢?拿着镜子的手连热度都没有,更不能融化了。

原文: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释:如果火是从艾草当中生出来的,为什么还用借着镜子和太阳的光明和合一起,才能把火生出来?你再仔细观察,镜子因为用手拿着,太阳光从天上下来,艾草是大地里生的,火是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的呢?太阳和镜子相距太远了,那时无法和合在一起的,不应该是火光没有来处天然出现的。你还不知道在如来藏中,火性就是真实的空性,空性就是真实的火性,都是本然的那种清净,不好发生任何变异,周遍于法界当中,随顺着众生的心所应该了知的量的多少而出现。

原文: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释:阿难,你应该知道,世间人在一个地方手拿镜子,火就在一个地方生起来,如果遍法界拿镜子,火就会满世间的生起,并没有什么具体固定的出生处所,随顺着众生的业力出现罢了。世间人无知,糊涂迷惑的认为火是因缘性和自然性的,都是虚妄识心的分别和计着量度。只要有所言说,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三、原文: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陰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珠。承月中水。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

释:阿难,水性是不定的,流动和止息都是无常的。比如室罗城里的迦毗罗仙、斫伽罗仙以及钵头摩诃萨多等等几个大幻师,求取月亮里的太阴精用来做和幻药。幻师们在阴历十五之前的白月晚上,手里拿着装水的器皿,接月亮中流下来的水。这个水是从器皿中生出来的,还是虚空中本来就有的,还是从月亮里来的?阿难,水如果是从月亮里来的,月亮能从那么遥远的天上把水流注到器皿中,那么月亮流注水的时候,所经过的林木也都应该流出水来,林木里应该都是水,还用等着装水的方珠出水吗?如果林木没有水流出现,说明水不是从月亮流注下来的。

原文: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释:水如果是从方珠中生出来的,那么这个方珠中应该常常流出水来,何用等待半夜里去接十五之前的月亮流下来的水。水如果是从空中生出来的,虚空无边无际,流出来的水也应该无边无际,那么从人间到天上都应该流水涛涛,被水侵没,众生怎么还能在水陆空中活动呢?你再仔细的观察,月光是从天上照射下来的,方珠是人手拿着的,装水的盘子是本人拿来摆好的,水是从什么地方流注到水盘中的呢?月亮和方珠距离那么遥远,和合不到一起,不应该是水精没有任何来处就出现了。

原文: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释:阿难你还不知道在如来藏中,水性就是真实的空性,空性也是真实的水性,二者都是本然清净的,周遍于法界中无处不有。水性随顺着众生的心所应该了知的量度,在一处拿着方珠接,这一处就有水生出来;如果遍法界中拿方珠,水就会满法界生出来,根本没有方向和处所的限制,遵循着众生的业力才能被众生发现。世间人无知,糊涂的认为是因缘出生的或者是自然而有的,都是虚妄识心的分别和计较量度,只要有所言说,都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

四、原文: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释:阿难,风性没有自体性,动静不定不是恒常存在的。你常常在整理衣服之后才进入大众之中,你的袈裟角飘动起来的时候,就碰到了其他人,这时候就有微弱的风吹拂到他人的脸上。这个风是从袈裟角出来的,还是从虚空里出来的,还是从旁人的脸上生出来的?阿难,这个风如果是从袈裟角生出来的,那么你成天就会披着风而行住坐卧,如果衣服里有风,衣服就会飘起来,离开你的身体。 我现在正在说法,在法会中我的衣服却是垂下来的,并没有飘起来,你看我的衣服风在哪里呢?不会是衣服里有藏风的地方吧?

原文: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曾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释:如果风是从虚空生出来的,你衣服不动的时候,怎么就没有微风吹拂的现象呢?虚空常在,风应该经常生出来,这样的话,如果没有风的时候,虚空也就灭了不存在了。风灭了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得见,灭掉虚空是什么状态?如果虚空也有生灭现象的话,其它一切法就无法存在,虚空也就不能叫作虚空了。如果还叫作虚空的话,怎么还能有风生出来呢?

如果风是从被吹拂的人的脸上生出来的,风也应该吹拂到你身上,你自己整理衣服,如何风倒吹到自己的脸上?你审慎的再仔细观察,整理衣服的是你,被吹的脸是别人的,虚空寂然不动,风从什么地方鼓动着到这里来的?风性和空性不是同一属性,不能和合在一起,风性不应该是没有任何来处自己就存在的。

原文: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释:你现在还不知道在如来藏中,风性就是真实的空性,空性就是真实的风性,二者本来都是清净的,周遍于法界,随顺着众生的心所应该感知的量度而出现于世俗界。阿难,如果你一个人轻轻的整理衣服,就会有微风生出来,如果遍满法界抖落衣服,就会满国土生风,风周遍世间,并没有局限什么方向和处所,只是遵循着众生的业力才被发现的。世间人无知,糊涂的认为是因缘出生的,或者是自然而有的,都是众生虚妄的识心分别和计较度量出来的,只要有什么言说,都没有实际意义。

五、原文: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释:阿难,虚空性没有什么形体,借着色相才能显示出来被发现。如室罗城,离河比较远的地方,有刹利种以及婆罗门种、毗舍首陀种、颇罗堕种、旃陀罗种等等族人,建新房子安居的时候打水井,把地里的土凿出来一尺,地里就有一尺的虚空,凿出一丈的土,地里就有一丈的虚空。虚空的浅深,由出土多少而定。这个虚空是因为土出现的,还是因为凿子出现的,还是没有什么原因生出来的?

原文: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释:阿难,如果这个虚空是没有原因自己生出来的,没有凿土之前,为什么没有这个虚空呢?只见得土地的阻碍,不见通达的虚空。如果这个虚空是因为土生出来的,那么土出来的时候,应该能看见虚空进去。如果土先出来了,而没有虚空进去,怎么说虚空是因为土出才出现的?如果土和虚空没有出入,二者的出现应该没有差别,没有差别就是相同,同出同入,那么土出去的时候,虚空为什么不出去?

原文: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释:如果虚空是因为凿子出现的,那么就应该凿出了虚空,而不是凿出了土;如果虚空不是因为凿子出来的,凿子只能凿出土,为什么却能见到虚空出现呢?你再仔细审视观察,仔细审查仔细观察,凿子随同人手运转的方向而运转,土是因为地移动才出去的,虚空是因为什么出现的呢?凿子和虚空一虚一实,不能互相利用,也无法和合在一起,不应该是虚空没有任何出处的自己生出来的。

原文: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释:如果这个虚空的性质是圆满遍周法界的,本来就是不动摇的,应当知道虚空与现前的地水火风,合起来叫作五大,其性真实,互相之间圆融和合没有障碍,都是如来藏性,本来没有生灭。阿难,你心昏沉迷惑,没有悟到四大本来就是如来藏。你应当观察虚空,是有出入的,还是无出入的。你根本不知道在如来藏中,觉性就是真实的空性,空性就是真实的觉性,本然清净,周遍法界,随顺着众生所应当了知的量度而现前。

原文: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释:阿难,如是凿出一个井,就有虚空出现在一个井中,在十方凿井,也像这样,有十方的虚空现前,虚空圆满出现在十方没有障碍,并没有什么一定的方向和处所,只是遵循着众生的业力才出现的。世间人无知,糊涂的认为是因缘所生的,或者是自然而有的,都是众生虚妄识心的分别计较和度量罢了,只要有什么言说,都没有实际的意义。

六、原文: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释:阿难,见性和觉性本身并没有什么知性,由于色和空二尘才出现了见性和觉性。比如说你现在在祇陀林,早晨明亮,晚上昏暗,如果在半夜的时候,在阴历十五之前的白月就有光明,十五之后的黑月就会黑暗。这些明暗色空等相,是因为有见觉性而分析显现出来的。那么这个见性与明暗相和太虚空是同一个体的还是不同体的?还是也同也不同,也异也不异?

原文: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释:阿难,这个见如果是与明与暗以及与虚空原本是一体的,那么明暗二体是不能同时存在的,黑暗出现的时候就没有光明,光明出现的时候就没有黑暗。见性如果与黑暗是一体的,光明出现的时候,见就消失了,那就不能见到光明了;如果见与光明是一体的,黑暗来临时,见就灭去了,如果见灭去,如何能见到黑暗呢?如果明暗有差别不是一体的,见性没有生灭,三者如何是一体的呢?一体就不成立了。

原文: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释:如果这个见精与明和暗不是一体的,你离开明暗以及虚空相,再看这个见精是什么形相的?离开明暗和虚空,这个见精本来就与乌龟的毛和兔子的角一样,了不可得。明暗和虚空三者都不相同,从哪个相上来确立见精呢?明暗是相背离的,怎么能说是见与是同体呢?离开明暗虚空三者本来就没有什么见,怎么能说或许是不同呢?根本谈不到同与不同。分别开虚空和见,二者本来没有边界和联系,怎么能说是不相同呢?根本谈不到同与不同。无论是见明还是见暗,见性从来都不改变,怎么能说非异呢?

原文:汝更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陽。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释:你再仔细审查,微细详细的观察,光明来自于太阳,黑暗伴随着黑月,通达无碍属于虚空,壅塞不通属于大地,如是见精是因为什么出现的?见觉无形,空而顽冥,没有和合性,不应该是见精没有任何来源处自己出来的吧?如果见闻觉知性圆满遍周法界,本来是不动摇的,你应当知道,见性与无边不动的虚空,以及动摇的地水火风都是六大之一,本性真实圆融,都是如来藏,本来没有生灭。

原文: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释:阿难,你的心性还在沉没沦溺,还没有悟得见闻觉知本来就是如来藏。你应当观察见闻觉知是生灭的,与尘境有同有异,还是不生灭的,与尘境没有同异。你从来都不知道在如来藏中,见性就是真觉的清明性,真觉的见精就是清明的见性,二者都本然清净,周遍法界,随顺着众生的心所应该了知的量度来显现。

比如单个能见的根,能见遍法界的色法,听的根、嗅的根、尝的根、触的根,能觉触能觉知一切法,奇妙的功德光明清净,遍周法界,圆满十方世界,哪里有什么方向和处所,众生依各自的业力而发现。世间人无知,糊涂的认为是因缘所生,或者是自然而有的。出现这些思想观念,都是众生识心的分别计较和度量的结果,只要有所言说,都没有实际的意义。

七、原文: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释:阿难,识的性质没有来源处,借着六种根和尘虚妄的产生。你如今普遍观察一下此大会中的圣贤众,用你的眼睛依次观察,眼睛就能遍观周围一切法。但是眼睛所见如镜子中的像,没有特别的作以分析。你的眼识在观察当中,次第的标示出这个人是文殊师利,这个人是富楼那,这个人是目犍连,这个人是须菩提,这个人是舍利弗。你这个眼识的了知性,是从见性当中生出来的,还是从色相上生出来的,还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还是没有什么原因突然出来的?

从这里看出,是先有见性,后有六识的识别了知性,在眼根上有见,在耳根上有见,在鼻根上有见,在舌根上有见,在身根上有见,在意根上有见,见之后,就有识性。而且六识的识别了知性不是从见性中生出来的,那么见性与六识的识性是什么关系呢?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见性与如来藏是什么关系呢?如果见性就是如来藏的见,那么如来藏见之后,还有一个意根的见,意根见之后,作主才能有六识的识性出现。且如来藏不见具体的明暗相和色空相,如来藏的见性不会落到世俗相当中,否则如来藏就有世俗烦恼了,那就不是清净的心了。

原文: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释:阿难,如果你的识性,是从见性当中生出来的,如果没有明暗相,没有色相和空相,四种相都没有,那就没有你的见性了。见性尚且没有,从哪里出生识性呢?如果你的识性是从色相中生出来的,不是从见中生出来的,那么你的识性既不能看见光明,也不能看见黑暗。如果看不见光明和黑暗,就没有色相和虚空,看不见明暗相,就没有色相和虚空,识性是从什么处生发出来的?

原文: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释:你的识性如果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虚空没有相也没有见性,识性就会没有色相也没有见性,没有见性就没有辨别性,识性自然就不能了知光明、黑暗、色相和虚空的生灭因缘,见闻觉知就不能成立了。空相当于无,有相当于物,在这两种对立的现象中,纵然能生出你的识性,你要作什么分别呢?识性如果是没有什么原因的突然出现的,那为什么不在白天太阳下,另外识别出月亮呢?

原文: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释:你再仔细的参详,微细的详细审查,见性依靠和承托你的眼睛才能有,色相就是你眼前的境界,有形状可见才叫作有,没有相就是无。可是识心是因为什么而出现的?这样的识性出生的缘是什么呢?识心是动的,见性是澄清的,二者无法和合在一起,听性、嗅性、尝性和触性也是这样。不应该是识心无缘无故没有处所自己生出来的。

如果这个识心,本来没有出生的处所,你应当知道,识心的了别性、见闻觉知性都是圆满清净安然存在的,其性不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与虚空、地水火风一起都是七大之一。其性真实圆融,都是如来藏,本来就没有生灭。在如来藏里,什么法也不生,什么法也不灭。

原文: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释:阿难,你的心粗糙浮躁,还没有悟出见闻觉知的明了和了知性,本来就是如来藏。你应该观察这个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处的识心,与六处是相同不同,还是非相同非不相同,识心是空是有还是非空非有。你根本不知道在如来藏中,识性就是明了湛然的真性的知性,真觉明性就是真实的识性,微妙的觉性清净安然淡泊,遍及一切法界,包容十方虚空,哪里有什么方向和处所,都是随顺着众生的业力而出现。世间人无知,糊涂的认为是因缘所生,或者是自然而有的,都是识心虚妄的分别和计较度量。只要有什么言说,都没有实际意义。

八、四大、六大、七大的概念

四大是地水火风,是形成物质色法的种子。物质色法细分,分到最后不能再分时,就是四大极微,但还不是四大种子本身,仍然是由四大种子组成的。

楞严经里的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组成众生世间的七个因素,四大以及空,组成物质色身色蕴,识组成众生的识阴、受阴、想阴、行阴。大种性自性是指四大种子的功能,如果说六大,是指地水火风空识,不包括见大。这个见也是如来藏里的种子,是指如来藏本身所具有的见性,名为佛性。除去见大,这样就可以把七大缩略为六大。

地水火风四大种子不可再分,四大组成的物质可以分,分到最后就是邻微尘。地也是四大组成的,水也是四大组成的,火也是四大组成的,风也是四大组成的,只是四大的比例结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物质。

四大极微也是四大组成的物质色法,分成不能再分的邻虚尘,接近于无了。这个邻虚尘还是由四大组成的,只是极其微细。物质细分为邻虚尘,不是把物质的四大种子分散分解,成为地性部分、水性部分、火性部分、风性部分,从而使得物质就解散,消失不存在了,或者变成虚空了。而是物质本身的分割,分割成为极微细的物质微粒。

如来藏中有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种性,皆如来藏性。如来藏中本有这七大种子,因各种缘而显发五阴十八界和世间万法,那么世间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性,由七大种子和合而产生。

空性无形,因色显发。虚空无形相,色边无色的地方,假名为虚空。物质当中也有空,身体当中也有空,没有物质的地方,假名为空,空非真实有,是因色而显现出来的。楞严经中世尊举例说明,挖土凿井,土出,就是空,就显出空了。循业发现,随着业的显现,空就现前,本如来藏。见觉无知,因色空有。见色见空,见明见暗,此个见精,从如来藏来,不从色空和明暗来,也不自出。见闻觉知,本如来藏。

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妙,从如来藏来才是妙,具如来藏性德,随缘周遍法界,有缘即现。六根上的见性,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于如来藏的见性,都是如来藏微妙的真如性,如果不执著于六识的见性,就会见到如来藏的见性,就会知道一切法都是如来藏见性的作用。

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六根触六尘,如来藏产生六识。六根虚妄,六尘虚妄,六识也就虚妄地出来了。为什么虚妄?被如来藏生出来的,不是本来就有的,不是真实的。如来藏为六个识输送识种子,六个识才有功能作用,才能了别六尘。大是指大种性自性,是如来藏中的种子,如来藏依各种缘输出种子,才出生世间万法。

而世间相中的地等有形状的物质,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子和合而成的,地中不仅有地的种子,还有水的种子,有火的种子,有风的种子。比如石头,里面有地的坚硬性,敲击它出火星,说明有火性,泥石流的发生,说明石头有水性,石头里还有空间,那就是空性,有空间就有风的存在,就有风性。外界物质都是大种性和合而生成的,不是单一种性物质。

识是有情众生特有的功能属性,物质色法没有,因此物质色法叫作无情物。妙,指如来藏性,这才是真妙,无形无相,却还有那么多的利用,一无所有,却还能产生那么多法出来,真空却妙有。祂分秒刹那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对我们永远是不离不弃,又不相在,不混合在一起。

九、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性风真空,性空真风。

宇宙器世间的地水火风是由如来藏的四大种子组成的,所以地水火风的性质就是四大种子的性质,四大种子无形无相是空的,因此地水火风就是空性;四大种子的性质是如来藏性,因此地水火风的性质就是如来藏性,也就是妙真如性。如来藏由于含藏四大种子,四大种子能生成宇宙器世间的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就是如来藏性,是如来藏用四大种子转化成的,那么如来藏就含藏着地水火风性,也有地水火风的性质。如来藏非地水火风,也即地水火风,如来藏与地水火风不一不异。

性空是指如来藏的空性,如来藏所出生的万法,其性为空而不实,是如来藏的一部分种子流注而生成,因此如来藏的一部分就变成了色,那么一切色法的本质就是真实的空性心如来藏。空性心如来藏能够产生一切色相,因此一切色相也就是如来藏性。性色真空,色相的性质本质就是如来藏,是真实的空性心如来藏性。与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略同。同理,水火风与如来藏也是这种关系。

十、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性识明知,觉明真识;性真圆融。

性觉真空,性空真觉,觉性就是真实的空性,虚空性就是真实的觉性。这个觉字是如来藏的觉,觉性如来藏能够出生虚空,虚空是色边色,没有色相之处就是虚空。虚空的本性本质就是如来藏性。虚空、色相、空性心如来藏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弄明白,两种空能够区分开,看经就好懂了。

性见觉明,觉精明见,见性就是清明的觉性,觉性就是清明的见性。由清明的觉性如来藏出生见性,见明见暗及见虚空,都是觉性,是如来藏性。

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六识的识性就是如来藏清明的知性,如来藏的明觉性就是六识真正的识性。识性由清明的觉性如来藏出生,因此是如来藏性。

性真圆融,总结起来说,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的性质都是真觉如来藏的性质,能互相圆融无碍,共同构成了五蕴世间一切法,使得一切法都能随缘随心量现行出来,本质都是如来藏一真法界。

十一、一切法都是真如实性,无一法不是真如实性。虽然现在知道了这个理,知道了这个结论,但是一定要实际证得,知道为什么,一定要有证据证明这个理这个结论,知其所以然。因为这个结论是佛陀得出来的,是佛陀自己亲自证明的,然后佛陀为众生宣说出来,成为了真理。这个最终的结论,最终的真理,也同样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一步一步的亲自去证明,证明了以后就会知其然也会知其所以然,再也没有迷惑,没有无明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