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阿含经十二因缘释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4-10-14 01:10:37 阅读: 1312

第二节  长阿含经卷一(十二因缘 )

原文:佛告比丘。太子见老病人。知世苦恼。又见死人。恋世情灭。及见沙门。廓然大悟。下宝车时。步步中间。转远缚着。是真出家。是真远离。

释:佛告诉诸比丘们说:毗婆尸佛做太子时,出宫廷四个大门时,看见老人和病人就知道世间是苦恼的,再看见死人时贪恋世间之情就灭了,后来见到出家的沙门就廓然大悟了,及至走下宝车的时候,每走一步路,内心都在远离世间烦恼结缚。那时太子就真正的出家了,真正的远离了世间烦恼。

这就叫作善根,是无量亿劫修持的结果,这才是佛陀再来,一接触世间,就知世间苦,并且迅速远离烦恼结缚,彻悟世间真谛,心出家,随后身也出家。而善根浅的凡夫众生,无论遇到世间任何事,心都麻木不觉悟,不知世间苦空无常无我,随顺世间贪嗔痴烦恼,造作烦恼业,逐生死流。

原文:时彼国人。闻太子剃除须发。法服持钵。出家修道。咸相谓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舍国荣位。捐弃所重。于时国中。八万四千人。往就太子。求为弟子。出家修道。佛时颂曰。撰择深妙法。彼闻随出家。离于恩爱狱。无有众结缚。

释:这时候国内的人民听到太子剃除须发,穿上了出家服,手持钵盂,出家修道,都互相告慰说:修道这件事一定是非常真实的,才让太子舍弃国王的荣华富贵,捐弃所负的重担。于是国中八万四千人赶往太子身边,请求作弟子出家修道。佛就说了一个颂:毗婆尸太子遇到那个甚深微妙的解脱法,听闻之后马上就出家修道,离开世间恩爱的地狱,再也没有众多的生死结缚了。

原文:于时太子。即便纳受。与之游行。在在教化。从村至村。从国至国。所至之处。无不恭敬。四事供养。菩萨念言。吾与大众。游行诸国。人间愦闹。此非我宜。何时当得。离此群众。闲静之处。以求道真。

释:于是太子当时就接受了这些弟子,和他们一起游行于各处教化众生,从一个村落到一个村落,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国家,所到之处,民众没有不恭敬的,都用饮食医药等四事供养。太子菩萨心念说:我与大众游行各个国家,人间如此愦闹,这不是我应该所处之地,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些人众,到一个悠闲之处修行,以获得真正的道果。

原文:寻获志愿。于闲静处。专精修道。复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闇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我当何时。晓了苦阴。灭生老死。

释:不久之后就满了心愿,找到了一个空闲寂静之处,专门精进修道。太子菩萨心里又作这样的念想:众生可怜悯,常常处于黑暗的幽冥之处,感得的色身脆弱又危险,有生老病死众多苦恼聚集,在此处死到彼处生,又从彼处死到此处生,他们抓取着这样的苦受阴,在生死中流转无穷。我应当在什么时候才能明了苦阴,灭除生老病死。

从世尊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诸佛菩萨在历劫修道过程中,最先都是在无人僻静之处一个人精进专修,远离人群中的愦闹,在修出成就之后才在人群中教化,度脱众生。因为道在寂静中得,寂静能生慧,寂静能得三昧。所以凡是修行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过独自静修阶段,远离世俗的贪嗔痴和愦闹,远离名闻利养,心得清净以后才能入道。

原文:复作是念。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

释:太子修道时心中又出现这样的念想:生死是从哪里来的?是因为什么因缘而有的?为了破除这个疑惑,就用智慧观察生死的来由,最后证得:老死是从生而来,生是老死出生的因缘;而生是从三界有而来,有是生这种现象出生的因缘;有是从执取而生起来的,执取是有出生的因缘;取是从爱而来,爱是取出生的因缘;爱从受而来,受是爱出生的因缘。

原文: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

释:受从触而来,触是受出生的因缘;触从六入而来,六入是触出生的因缘;六入是从名色上生起来的,名色是六入出生的因缘;名色从六识而来,六识是名色出生的因缘。六识从意根的行而来,行是六识出生的因缘;行从意根的无明而来,无明是行出生的因缘。

原文: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菩萨思惟。苦集阴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

释:这就是所说的因为愚痴才有行,因为有行才有六识业种,因为有六识业种才有后世的名色,因为有名色才有六入,因为有六入才有触,因为有触才有受,因为有受才有爱,因为有爱才有取,因为有取才有有,因为有有才有生,因为有生才有老病死忧悲苦恼。这个苦盛阴是因为有生的缘故才会出现的,这就是苦集。太子菩萨思惟苦阴的集时,出生了缘生智,出生了清净法眼,出生了觉悟,出生了明达,出生了通明,出生了智慧,出生了明证。

原文:于时菩萨。复自思惟。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即以智慧。观察所由。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

释:这时菩萨又独自思惟,是什么法没有了老死就消失了,是什么法灭了老死就灭了,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太子菩萨就以智慧来观察老死灭的缘由,最后证得:是生没有了老死就没有了,是生灭了老死就灭了;三界的有没有了生就没有了,有灭了生就灭了;取没有了有就没有了,取灭了老死就灭了;爱没有了取就没有了,爱灭了取就灭了;受没有了爱就没有了,受灭了爱就灭了;触没有了受就没有了,触灭了受就灭了;六入没有了触就没有了,六入灭了触就灭了;

原文: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是为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菩萨思惟。苦阴灭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

释:名色没有了六入就没有了,名色灭了六入就灭了;六识业种没有了名色就没有了,六识业种灭了名色就灭了。身口意行没有了,六识业种就没有了,身口意行灭了,六识业种就灭了;无明没有了身口意行就没有了,无明灭了,身口意行就灭了。因此就说: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六识灭,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太子菩萨思惟苦阴灭的时候,就生起了因缘智,生起了法眼,生起了觉悟,生起了明达,生起了通明,生起了智慧,生起了明证。

原文:尔时菩萨。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实见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时颂曰。此言众中说。汝等当善听。

释:这时太子菩萨分别顺着十二因缘观行,和逆着十二因缘观行以后,如实证知了十二因缘法,就生起了如实正见正智,如实见证十二因缘法以后,就在法座上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这时候就说了一个偈颂:我在大众中讲的这些法,你们应当善于听闻。

原文:过去菩萨观。本所未闻法。老死从何缘。因何等而有。如是正观已。知其本由生。生本由何缘。因何事而有。如是思惟已。知生从有起。取彼取彼已。展转更增有。是故如来说。取是有因缘。

释:过去的时候,菩萨观行从来没有听过的十二因缘法,老死是由于什么因缘生起的,是因为什么因缘而有的?像这样正观以后,知道老死本来是由于生而现起的;生原本是由于什么因缘而现起的,是因为什么缘故而有的?像这样思惟以后,就证得生是从三界有而生起的。取着诸法以后,辗转更坚固了有,因此如来说取是三界有的因缘。

原文:如众秽恶聚。风吹恶流演。如是取相因。因爱而广普。爱由于受生。起苦罗网本。以染着因缘。苦乐共相应。受本由何缘。因何而有受。以是思惟已。知受由触生。触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触。如是思惟已。触由六入生。

释:如众多污秽肮脏物聚在一起,风吹起来恶秽物就流散开来,取着诸法相的因缘也是这样,由于贪爱而广泛的流布开;贪爱是由于受的因缘而出生,受是生起苦恼罗网的根本;因为贪染诸法的因缘,生起苦乐受与染污相应,受原本是由于什么因缘生起来的,是什么因缘而有的受?菩萨就思惟这个因缘,然后就证知了受是由于触的因缘生起来的;触原本是由于什么因缘生出来的,是什么因缘而有的触?这样思惟以后,就证知了触是由于六入的因缘生出来的。

原文:六入本何缘。因何有六入。如是思惟已。六入名色生。名色本何缘。因何有名色。如是思惟已。名色从识生。识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识。如是思惟已。知识从行生。行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行。如是思惟已。知行从痴生。

释:六入原本是由于什么因缘生起来的,是因为什么因缘而有的六入?这样思惟以后,证知了六入是由于名色的因缘生起来的;名色原本是由于什么因缘而生起来的,是因为什么缘故而有的名色?这样思惟以后,就证得了名色是因为六识业种的因缘而出生的;六识业种原本是由于什么因缘而生起来的,是因为什么而有的六识业种?这样思惟以后,就证知了六识业种是从身口意行的因缘而生起来的;身口意行原本是由于什么因缘而生起来的,是因为什么因缘才有了行?这样思惟以后,就证知行是从愚痴的因缘而出生的。

原文:如是因缘者。名为实义因。智慧方便观。能见因缘根。苦非贤圣造。亦非无缘有。是故变易苦。智者所断除。若无明灭尽。是时则无行。若无有行者。则亦无有识。若识永灭者。亦无有名色。名色既已灭。即无有诸入。若诸入永灭。则亦无有触。若触永灭者。则亦无有受。

释:像以上这些因缘法,叫作真实义理的因缘法。如果用智慧方便去观察,就能见到因缘法的根本,就是无明愚痴。生老病死苦不是圣贤人造作出来的,也不是无缘无故而有的,因此智者才会断除生灭变异的生老病死苦。如果无明灭尽以后,行就没有了;如果没有了行,也就没有了六识业种;如果六识业种永远灭尽了,也就不会再有名色了;既然名色灭尽了,就不会再有六入了;如果六入永远灭尽了,也就不会再有触了;如果触永远灭尽了,也就不会再有受了。

原文:若受永灭者。则亦无有爱。若爱永灭者。则亦无有取。若取永灭者。则亦无有有。若有永灭者。则亦无有生。若生永灭者。无老病苦阴。一切都永尽。智者之所说。十二缘甚深。难见难识知。唯佛能善觉。因是有是无。

释:如果受永远灭尽了,也就不会再有爱了;如果爱因缘灭尽了,也就不会再有取了;如果取永远灭尽了,就不会再有三界有了;如果有永远灭尽了,就不会再有生了;如果生永远灭尽了,就不会再有老和病的苦阴了。一切世间法都会从此永远灭尽,这是智者所说的。十二因缘法甚深,难于遇见,也难于认识和证知,只有佛才能善于觉悟一切法生起的因是有还是没有。

原文:若能自观察。则无有诸入。深见因缘者。更不外求师。能于阴界入。离欲无染者。堪受一切施。净报施者恩。若得四辩才。获得决定证。能解众结缚。断除无放逸。色受想行识。犹如朽故车。能谛观此法。则成等正觉。如鸟游虚空。东西随风游。菩萨断众结。如风靡轻衣。

释:如果能亲自现前观察十二因缘法,就知道根本就没有六入这些法,能深入的谛察因缘法的人,再也不会向外寻觅师父,法就是师父,依法修行就能得解脱。能在五阴十八界六入之上离开贪欲无有染污的人,才能有资格接受一切布施,清净的回报布施者的恩德。如果能获得四种无碍的辩才,就能对因缘法有最终决定的证明,也能解开一切烦恼结缚,断除一切烦恼,精进修行再也不会放逸了。色受想行识五阴犹如腐朽坏败的旧车,能够谛观到此法的人,就能成就等正觉,然后就会犹如自由的鸟儿一样遨游于虚空,或东或西随风而游。菩萨断除一切结缚,如风吹轻薄的衣摆。

原文:毗婆尸闲静。观察于诸法。老死何缘有。从何而得灭。彼作是观已。生清净智慧。知老死由生。生灭老死灭。

释:毗婆尸佛在闲静处对十二因缘法仔细观察,思惟老死因为什么缘故而有,因为什么缘故而得灭除,作了这样的观行以后,就生出了清净的智慧,知道老死是由于生才有的,生灭了老死就灭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