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十二因缘释
第二节 世尊顺逆参究十二因缘
(二八五)世尊顺逆参究十二因缘
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生如是念。世间难入。所谓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迁若受生。然诸众生。于生老死上及所依不如实知。
释: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用宿命通回忆过去生还没有成佛成正等觉的时候,单独一个人在一个寂静无人打扰之处,一心一意精进地进行禅修观行思惟,心里就生出了这样的观念:这个世间充满苦难,这些苦难或者是生所带来的,或者是老所带来的,或者是病所带来的,或者是死亡所带来的;或者是生命迁谢所带来的;或者是投生所带来的。可是众生们却不如实了知生老病死的过患,也不如实知生老病死所依托的法。
原文: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缘故生有。即正思惟。起无间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缘故生有。复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缘故有有。即正思惟。起如实无间等知。取有故有有。取缘故有有。
释:我在禅思当中生出这样的疑念,到底是什么法存在了才有生命体的出现?借着什么法的缘生命体就出生了?随即就在禅思当中起正思惟,正思惟之后就生起了没有间断和疑惑的智慧认知,证得了如下之理:因为有三界器世间的缘故,生命体就出生了;三界器世间生命体生存条件具足的缘故,生命体就出现了。
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往下进行思惟,到底是什么法具足了才会有三界器世间生存条件的具足?是什么法的缘故才产生了三界器世间有?于是就进入正思惟,正思惟之后就生起了如实的无有间断的正等智慧认知:由于对五阴世间法的执取,所以就会有三界器世间有的产生;心执取五阴世间法的缘故,三界器世间的有才会出现。
在这段里,佛陀都是在讲如理实修的经过,讲真参实证的过程。先对所参究的法起疑,当疑情深深生起的时候,简单的意识思惟根本解决不了这个疑情,因为是意根起疑了,这个疑必须由自己亲自去解决,意识代替不了意根。于是佛陀就在定中起正思惟,即深细的意根的参究,参究的结果是生起了无间断的正等正知。无间断的知,正是意根的知,意识的知经常间断,尤其是命终以后。因为是意根亲自参究的,最后肯定是意根自己无间断地证知了真理,证知了法的真实性。
如果佛陀没有禅定,一是意根不能起疑,只是意识肤浅的疑;二是意根无法亲自深细的参究,最后结果就不能生起无间等知,只能由意识推理分析理解判断,不能实证法的真实性。所以独觉佛辟支佛在深山中独自修行,禅定都很深很深,思惟力都非常深细,超过于其他人,而且是正思惟,外道们虽然禅定也很深,但是却没有正思惟,因为有邪见,所以思惟就不正。有深禅定,意念集中,思惟力强大,就能开启大智慧如实智。
佛陀那时候还是独觉佛,世间没有佛出世,没有法出世,没有传法之僧,一个人独自出家在山林里,禅定和智慧都很深细,独自思惟五阴世间生老病死的苦法缘由,然后又思惟世间如此之苦,众生为什么不自觉不觉悟?佛陀就为了解脱众生的苦,在禅定中探求生命是如何出现的。
原文:又作是念。取复何缘。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缘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知。取法味着。顾念心缚。爱欲增长。彼爱有故取有。爱故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释:我又生出一个疑念,对五阴身的执取又是因为什么才有的呢?因为什么法的有才有了执取?以什么法为缘才产生了执取?生出这样的念头之后,随即进入正思惟当中,然后就生起了如实的无间断的智慧,证得了之所以有取着心,是因为对五阴世间法有贪恋和粘腻,心里不断的顾念着法,心就被法所束缚住了,对五阴世间法的贪爱和欲望就会不断增长。因为有贪爱所以就有取着心,因为贪爱的缘故就会产生执取。因为执取就会产生三界世间的有,因为有三界世间,就会有生命体出生于其中。生命体出生以后,就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无量的大苦就聚集起来了。
这段文字表明的意思是,贪爱欲望是生老病死苦的直接根源,所以贪爱就是苦,而不是乐,是苦因而不是乐因。众生颠倒,不知此理,处处贪爱,恋念不舍,从来没有深入定中仔细的思考,世间有什么可贪恋贪爱的,这样贪爱的结果是什么,有乐可得吗?贪爱的实质是什么?究竟有什么可值得贪爱不舍、执取不断的呢?
如果因缘条件具足,独一静处,对一切法,一切心行,仔仔细细静静的观行,就会如实了知一切法其实没有什么可值得贪爱的,一切欲望都是不实的,也都是苦恼,世间根本没有什么,也没有什么世间。这样心就空了,心空了,苦就消灭了,就会得乐了,解脱了。关键是要勇于追根溯源,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去追究,去深究心和法都是个什么,都有什么,最后就会发现心和法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那么世间事就会了脱,众生就自在解脱了。
原文: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缘膏油及炷。灯明得烧。数增油炷。彼灯明得久住不。答言如是。世尊。如是诸比丘。于色取味着。顾念爱缚。增长爱缘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释:诸比丘,你们怎么认为呢?譬如借助于膏油和炷的缘,灯才能燃烧发出光明。如果多次的增添膏油和炷,那盏灯亮得时间是否很长久?比丘们回答说:是的,世尊。比丘们,与这个道理一样,如果你们对于色有所取着,沉湎于其中不能自拔,总是回顾念着想着色,就会被贪爱所系缚住了。由于对色不断的增长贪爱,所以就会产生执取;由于执取于色,就存下了后世的业种,未来三界世间的有就会不断出现;由于有三界世间的有,众生的生命就会出生,有生命就有老病死忧悲苦恼,这样的话世间最大的苦就聚集起来了。
原文:我时复作是念。何法无故。无此老病死。何法灭故。老病死灭。即正思惟。起如实无间等知。无生则无老病死。生灭故。则老病死灭。复作是念。何法无故无生。何法灭故生灭。即正思惟。起如实无间等知。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
释:我这时又生出这样的疑念,什么法没有了就没有老病死了?什么法灭了老病死就灭了?这样的疑念生起来之后,我随即进入正思惟中,正思惟之后就生起了如实的无间断的智慧,知道没有生就没有老病死,生灭了老病死就灭了。我又生出这样的疑念,什么法没有了就没有了生?什么法灭了生就会灭了?随即进入正思惟中,正思惟之后就生起了如实的无间断的智慧,知道三界世间的有没有了,生就没有了,世间有灭了生就灭了。
这是十二因缘的逆推,也叫作逆流,逆生死流,前面是顺推十二因缘,也叫作顺流,随顺于生死的流转。虽然表面看是推,实则是深深的思量,不是肤浅的推理作用,有甚深禅定的修行人,疑念又很深的人,不可能用意识肤浅的推理,都是意根在禅定中的深思和参究。顺推能推到生老病死的流转,逆推就能知道如何灭去生老病死,并且得解脱。找到生老病死的根源,从根源上截断,生老病死就断。
原文:又复思惟。何法无故有无。何法灭故有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观。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又作是念。何法无故取无。何法灭故取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观。所取法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着。爱则灭。彼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释:我又再次思惟,什么法没有了三界有就会没有了呢?什么法灭了所以三界有就会灭了呢?生起这样的疑念之后,我随即进入正思惟中,正思惟之后,生起如实的无间断的观行智慧,证得了执取没有了三界有就没有了,执取灭了以后三界有就会灭了。
我又生出这样的疑念,什么法没有了执取就没有了?什么法灭了执取就会灭了?随即进入正思惟中,正思惟之后,生起如实的无间断的观行智慧,证得了一切所取着的法都是无常生灭的,对于无常生灭的法没有了欲望,灭尽了欲望,舍离了法贪和法爱,心不再顾念这五阴世间法,心不再被五阴世间法所绑缚着,贪爱就会灭了;贪爱灭了以后,对世间法的执取就会灭去;执取灭去以后,三界有就会灭去;三界有灭去以后,生就会灭去;生灭去以后,老病死忧悲苦恼就会灭去,这样的话,世间最大的生死苦恼的大火聚就会灭去,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任何苦受了。
为什么不再执取五阴世间了,三界世间的有就会消失了呢?因为执取性就是意根的无明,就是意根的遍计所执性,三界世间就是因为意根的无明执著建立起来的,意根断尽执著,不再执取五阴世间,则心空清净,不再造作三界业行,或者少造作,三界的业种就会逐渐消失。在生命的存续期,处于有余涅槃中,命终时意根对一切法都不取不执,则如来藏无法再出生任何法,也无法出生意根的识种子,则意根灭去,五阴身消失,从此不再出生五阴身,自身所属的三界世间有也随之灭去,不再出生。因为没有了三界世间的有,后世的生命就无以寄托,再加以没有了三界的业种,则生命出生的条件和因缘就不具足,也就不再有生命体出现了。
为什么贪爱灭了,执取性就灭了呢?因为贪爱会让心深陷五阴世间之中不能自拔,与五阴不能分离,必然会执取世间法。如果不贪爱了,对于法可有可无,随缘自在,也就没有执取的动力了。所以生死轮回是由贪爱引生出来的,舍去贪爱,不爱恋三界,则必然涅槃,不再生死不已。
原文: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油炷然灯。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灯明未来不生。尽磨灭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如是诸比丘。于所取法。观察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着。爱则灭。爱灭则取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释:诸比丘,你们怎么认为呢?譬如油灯如果不给它增加灯油,也不给它增加油柱了,那盏灯的灯光以后就不会再继续燃烧,全部都会磨灭掉了?比丘们对佛说,是的,世尊。诸比丘们,是这样,如果你们对于自己所执取的法,观察法的无常和生灭性,心就会离开贪欲、灭尽贪欲、舍离贪欲,不再顾念五阴世间法,不被这些法所系缚住,那么贪爱就灭了;贪爱灭了,心的执取性就灭;执取灭了,三界有就灭;三界有灭,未来世的生就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就灭,乃至于巨大的纯苦的聚集就会灭了。
世尊在这里把灯光比喻为生老病死纯大苦聚,灯油比作贪爱烦恼,我们不给灯炷加油,这样油灯烧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灭去了。同理对于生死大苦,我们不再往里增加贪爱烦恼,贪爱慢慢就会淡薄消失了,然后苦就灭了。如果贪爱不断地增加,生死大苦就会越聚越多,何时才能灭苦呢?觉悟的人在生死轮回苦中,不应该再增加烦恼了,应该增加智慧,以智慧之火照破贪爱烦恼,直至断尽贪爱,得解脱。
世尊教导众生灭苦的方法是,对于自心所取着的法要经常观察其无常性和生灭性,当证得自己所执取的五阴世间确实是生灭无常的,那时候就会不断舍离对五阴世间的贪爱,不再惦念和挂碍,最后彻底灭去贪爱,则不再被系缚了,就解脱于世间生死苦。修行当中要善于转念、转弯、转心思、转烦恼,就会生起智慧,智慧的大火一烧起来,烦恼就被消灭了;没有智慧,烦恼就会不断生长。有智慧就有一切,没有智慧,就有烦恼苦。
(二八七)世尊顺逆参究十二因缘
原文: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
释:世尊告诉诸比丘,我回忆往世还没有修成正等正觉的时候,一个人独自在一个寂静之处,一心一意的专注思惟。内心生起了这样的念头:什么法出生的缘故,老死就随之出生了?是什么法为缘故老死就出生了?随即进入正思惟中,正思惟之后,就生出了如实无间断的智慧,知是生命体出生了,老死就随之出现了,是生命体出生的缘故老死就出现了。
像这样一一的往前类推,就证得了生命体的产生是因为三界器世间出现的缘故,生命体就随之出现了,以三界有为缘生命体就出生了;三界器世间有的出现是因为众生执取五阴世间法的缘故,有就随之出现了,以众生的执取为缘,有就出生了。
众生对五阴世间有贪爱,就会出现执取,因为贪爱的缘故执取现象就出现了;众生因为对五阴世间有受,所以就有贪爱,由于受的原因贪爱就出生了;众生因为有六根对六尘的触,所以就会产生受,由于触的原因,受就出生了;众生因为有外六入和内六入,就会有触,由于有内外六入的原因,触就产生了;众生因为有名色的原因,六入就会随之出生,以名色为缘就会产生六入。
原文: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释:我又生出这样的念头:什么法出现的缘故名色就出生了?以什么法为缘才出生了名色?随即进入正思惟,之后就生起了如实无间断的智慧,知道因为有阿赖耶识所以才有名色的产生,以阿赖耶识为缘故才有名色的产生。我在作这样的思惟时,思惟到阿赖耶识这里,再往前就思惟不过去了,因为前边没有什么法了,那就是说没有什么法能出生阿赖耶识,或者是没有任何法能促使阿赖耶识出生,往前没有法能超过阿赖耶识的。这是逆生死的流来追根溯源,生死的源头在阿赖耶识这里,从阿赖耶识里流转出生死。
原文: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释:缘于阿赖耶识有名色,缘于名色有六入处的产生,缘于六入处有触的产生,缘于触有受的产生,缘于受有爱的产生,缘于爱有执取,缘于执取有三界有,缘于有才有生,缘于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这样三界生死的大苦就聚集起来了。
为什么从阿赖耶识里流转出生死呢?因为意根有无明,想要拥有五阴世间法,阿赖耶识顺从意根的无明和业种,出生三界世间和五阴身,生死于中宛然。十二因缘是顺无明有生死流转生苦,十因缘是逆生死流转灭无明从而灭苦。之所以有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就是因为众生的意根有无明,无明为缘,阿赖耶识就借助于无明出生了一连串的生死链条,把众生推向苦海之中。而十因缘的逆生死流转,从生老病死的现象一直寻根溯源到阿赖耶识这里,如果能证得阿赖耶识,知道阿赖耶识是如何出生五阴名色的,就成为菩萨,转入大乘修行当中。
如果实证了十二因缘与十因缘的每一个分支,就成为中乘圣人的辟支佛独觉佛。辟支佛们虽然实证了十因缘的每个分支,但是在阿赖耶识这里,只是推算为实有,并没有证得阿赖耶识,没有找到阿赖耶识在何处起何作用,因此不属于实证阿赖耶识,这点与大乘菩萨的实证是有本质上的差别的。
原文: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
释:我这时又有了这样的疑念,什么法没有了老死就没有了?什么法灭了老死就灭了?随即进入正思惟,之后生起如实无间断的智慧,知道生没有了老死就没有了,生的现象灭了老死就灭了。像这样思惟下去,就会证得三界有消失了生就不会出现了,三界有灭了,生就灭了;取没有了三界有就没有了,取灭了三界有就灭了。
贪爱没有了取就没有了,贪爱灭了取就灭了;受没有了贪爱就没有了,受灭了爱就灭了;触消失了受就消失了,触灭了受就灭了;六入处没有了触就没有了,六入处灭了触就灭了;名色没有了六入处就没有了,名色灭了六入处就灭了;六识的业种没有了名色就灭,六识的业种灭了名色就灭了;身口意业行没有了六识的业种就没有了,身口意业行灭了老死就灭了。
原文: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释:我又作这样的思惟,什么法没有了业行就没有了?什么法灭了业行就灭了?随即进入正思惟,之后生出如实无间断的智慧,证得意根的无明没有了业行就没有了,意根的无明灭了业行就灭了;业行灭了六识的业种就灭了;六识的业种灭了未来世的名色就灭了;名色灭了六入处就灭了;六入处灭了触就灭了;触灭了受就灭了;受灭了爱就灭了;爱灭了取就灭了;取灭了有就灭了;有灭了生就灭了;生灭了老病死忧悲苦恼就灭了,然后像这样的大苦的聚集就灭了。
十二因缘的生死循环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意根的无明,意根是始作俑者,所以要想离开生死轮回,要想解脱,必须要破除和断尽意根的无明,使得意根再也不妄想行于三界世间,身口意业行就灭了。因为意根证得了一切法都是空和无我的,那就再也没有什么理由、没有什么动力去执取任何一个法了,只要没有取着就是无苦的,就是解脱和自在的。
意根对于五阴世间没有了心行,没有了意愿,没有了攀缘,没有了执取,就不会再指使六识去造作更多身口意业行,七识心就都清净了,无为了,寂静了,三界的业就了了,业种没有了,未来世就不会再有五阴世间,也就没有名色了,这样就暂时寂灭了。未来无量劫以后大乘法缘熟,再从寂灭涅槃中出生,践行菩萨道,自度度他,完成佛道,进入真正的寂灭之处——无住处涅槃,不用再灰身泯智。
意根的无明破除从断我见证须陀洹果开始,再到证得辟支佛果,三界的生死无明种子断尽,还有无始无明和尘沙无明在未来成佛之道的修证上一点点的破除,直至都断尽,就成为大觉世尊了。仅仅断尽三界无明只觉悟了一小部分,还不是大觉,不是究竟觉。在学佛路上发心很重要,发心越大,觉悟就越大越彻底,成佛就越快。
原文: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古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
释:我把十二因缘前前后后都思惟通达了以后,心中就有了这样的念想:我现在是走在古代圣人所走的道路上,走在古先圣人所走的径路上,古先圣人们从这条路走过去了,我现在正跟随着走去。譬如有人在深山旷野中游历,劈开荒草寻觅道路,忽然间找到了一条旧路,是古人走过之处,于是这个人就随着古人走过之处随行,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就看见了一座古老的城市里古代国王的宫殿,有大观园和浴池,山林灌木都很清净。
原文: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
释:这个人就想:我现在应当到宫殿里禀报大王一声,让大王知道。于是这个人就拜见大王,告诉大王说:大王您应当知道我游历在旷野中,劈开荒草寻求通路,忽然见到一条古老的旧路,是古人所走过的路径,我就随着这条路往前走。走着走着就看见一座古老的城市,有一座古老的王宫,里面有大观园和泉流浴池,林木清净,大王您可到那里去,居住其中。于是大王就到王宫中住下了,并且治理国家,从此以后国家富饶,人民富足安稳快乐。
佛说这段话是譬喻自己探究十二因缘这个过程,与过去古时圣人所用的方式是相同的,所走的都是同样的道路,探究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古圣先贤们证得了真理,佛陀如今也同样证得了真理,都得到了解脱,出离生死大患,到达安稳涅槃城,享受安稳快乐。古仙人道是指八正道,故城邑古王宫殿代表涅槃境界。我随着古仙人的道路,走到无明的尽头,灭了无明,就灭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了。游于旷野披荒觅路,代表修行十二因缘这条路非常艰苦不易,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地摸索和探索,才能探究出生死的来源和奥秘,从而截断生死的源头,达到涅槃解脱了。
原文: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
释:佛说:我现在也像这样找到了古仙人修行的道路,古仙人修行的踪迹,古仙人的所归处。这条道就是八正道:正语、正见、正念、正定、正思惟、正业、正命、正精进。我随着这个八正道,见到了老病死的苦,断了老病死苦的集起,证得了老病死苦的灭,修了老病死苦灭的道;我见到了生的苦,断了生苦的集起,证得了生苦的灭,修了灭生苦的道;我见到了有的苦,断了有苦的集起,证了有苦的灭,修了有苦灭的道。
我见到了取的苦,断了取苦的集起,证了取苦的灭,修了取苦灭的道;我见到了爱的苦,断了爱苦的集起,证了爱苦的灭,修了爱苦灭的道;我见到了受的苦,断了受苦的集起,证了受苦的灭,修了受苦灭的道;我见到了触的苦,断了触苦的集起,证了触苦的灭,修了触苦灭的道;我见到了六入处的苦,断了六入处苦的集起,证了六入处苦的灭,修了六入处苦灭的道;我见到了名色的苦,断了名色苦的集起,证了名色苦的灭,修了名色苦灭的道;我见到了六识业种的苦,断了六识业种苦的集起,证了六识业种苦的灭,修了灭六识业种苦的道;我见到了身口意业行的苦,断了身口意业行苦的集起,证了身口意业行苦的灭,修了身口意业行苦灭的道。
原文: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释:我对于十二因缘这个法门,能够独自证知,独自觉悟,不由于他,最后修成了无上正等正觉。我成佛以后,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其他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四众弟子,让他们能够闻于此法,信乐于解脱法门,走向灭除无明之正道,能够证知此法门之善果,增长梵行,对所有四众弟子能有更多的利益,故我在此开示这个古仙人修证之道。佛说完这部经以后,诸比丘们闻佛所说,都非常欢喜,信受奉行。